(企业融资)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与政策性金融体系的构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与政策性金融体系的构
建
摘要: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强位”作用,却处于融资弱势的不对称地位,融资约束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政府政策制定部门大胆借鉴外国经验,尽快完善并落实各项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措施,应尽早筹建中小企业发展银行,作为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的核心,完善信用担保制度及相关配套体系,使之与商业性金融协调配合,共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一、中小企业及其融资约束相关理论概略
(一)中小企业在经济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理论依据
根据200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以下简称《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2003年3月7日,由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国家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共同制定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正式对外发布。《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根据企业的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
结合行业特点,分别对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领域制定了划分标准。其中,工业领域中小型企业标准为:职工人数3 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亿元以下;零售业中小型企业必须符合职工人数500人以下或销售额1.5亿元以下的标准;批发业中小型企业必须符合职工人数200人以下,或销售额3亿元以下的标准。按《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标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约有1 100多万家。
中小企业的广泛存在是一种客观经济现象。美国小企业数量从1970年的1 118万家,增长到1980年的1 620万家, 1990年的2010万家,1998年的2 300万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0年代的43%上升到1990年代的50%。日本1994年中小企业6479 532家,占企业总数的99.1%,从业人员42273745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
78.05%。…亚太经合组织21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小企业户数占各国或地区企业总数的97%-99.7%,就业占55%-78%,在国内生产总值 (GDP)中所占比重占50%以上,出口总量占40%—60%。中小企业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德国把中小企业称为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日本则认为“没有中小企业的发展就没有日本的繁荣”,美国政府更把中小企业称为“美国经济的脊梁”。尽管历经几次工业化浪潮,生产日益走向集中,垄断盛行,大企业逐渐张扬显赫,但中小企业并没有被吞噬,反而取得了更大的发展。这说明,中小企业的存在是受一定经济规律支配的,许多经济学家都孜孜不倦地探寻这背后的规律。 1958年,施蒂格勒发表《规模经济》一文,提出企业最佳规模的概念,否定了
企业越大越有效率的观点。施蒂格勒通过实证研究指出,如果一个产业中的所有企业使用完全相同的资源,那么长期成本曲线只有唯一最低点,即只有一种产出规模是经济的。但实际上,企业拥有的资源不可能是同质的,资源利用效率亦不可能完全相同,那么最佳规模也不是唯一的。施蒂格勒提出,凡是在长期竞争中得以生存的企业规模都是最佳规模。这表明,中小规模的企业如果满足生存检验条件,完全用不着羡慕大企业。卡尔松(Carlsson,B.)、阿科斯 (Acs,Z.J.)、萨瑞克(Thurik,R.)、格罗斯曼(Grossman)等经济学家分别从技术进步、企业家精神、消费者偏好和监督成本等方面论证了中小企业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与此同时,大企业也不再轻视和漠视中小企业,双方由对峙逐渐走向互相扶持,二者在利益这一共同点上也产生了一些协调机制,这是产业分工不断细化的结果。企业内部分工的外部化,可以使大企业通过地区规模经济和零部件规模经济取代企业内部规模经济,节约交易费用。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由国民经济的“有益补充”地位和“拾遗补缺”作用,已提升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力量的新高度,在吸纳就业、发展产业、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综合竞争力,以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中小企业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强位作用
1.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有助于建立和完善充满活力的市场经
济体制
市场经济的根本属性是竞争,竞争是保持经济活力的关键。中小企业的广泛存在提供了众多的竞争主体,竞争者数目直接影响到竞争的激烈程度,影响到市场机制功能的发挥,大企业尤其是垄断行业的大企业则天然具有限制竞争的动机。由此可见,中小企业是市场机制真正的维护者。
对于中国这样的经济转轨国家,重视中小企业促进竞争的作用更有特殊意义。由于市场机制尚未完善,我国经济生活中仍然大量存在行政性垄断现象。行政性垄断背后往往有既得利益集团的支持,极难根除。破除行政性垄断,既需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也需要培育竞争,扶持大批中小企业,对垄断企业形成“逼宫”阵势,迫使其进行市场化改革。
2、中小企业为增加就业、稳定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的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其就业容量和就业弹性比较高。国有企业改革中释放出大量的富余人员,但我国并没有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小企业功不可没。我国劳动部2002年底对全国66个城市劳动力就业现状调查显示,国有企业65.2%的下岗失业人员在中小企业实现了再就业。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企业趋向于以资本代替劳动,中小企业则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要吸纳者。目前全国工业部门就业人数为1.5亿左右,其中在中小企业就业的有 1.1亿人左右,占73%。1978—1996年,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的2.3亿劳
动力,绝大多数在中小企业就业。我国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经济尚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每年新增劳动力1 000万人,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问题,是涉及能否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的头等大事。在我国,中小企业在创造就业机会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3.中小企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主渠道
农民收人增长缓慢一直是困扰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农民收入提高不上去,农村市场很难启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就受到严重制约。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是农民收入增加的主渠道。乡镇企业提供给农民的工资收入1996年为4 380亿元,2002年为8 200亿元,年均增长9%。农民从乡镇企业中获得的工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1996年的29.86%上升到2002年的34。4%,其中 2002年从乡镇企业增加的收入约占净增部分的50%。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的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乡镇企业职工的生活需求,又为农村的市场启动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而加快了农村城镇化的步伐,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4.中小企业是扩大出口,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中小企业一方面通过向大企业提供优质廉价的零部件和劳务促
进大企业出口,另一方面又独立生产具有本身特点的优势产品直接出口。1996年乡镇企业出口额6 008亿元,接近全国出口总额12576
亿元的50%。我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大宗商品,如服装、玩具、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