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历史纲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体系
第一单元:动荡与变革
第一课俄国向何处去
一、沙皇专制统治的崩溃:
1、一战将俄国推向崩溃的边缘
2、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建立人民委员会,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2、历史意义: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他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了现实,
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三、十月革命后,列宁探索俄国的富强之路: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由于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联合反扑,苏俄政府被迫实行
作用:这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帮助苏维埃政权度过了难关。

2、新经济政策:1921年
背景: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危机已经过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合新形势的需要
作用: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认识:是列宁从俄国的国情出发,创造性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大创新。

(联系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
特点: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意义
第二课苏联的崛起
一、斯大林时期的计划经济:从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一五计划———1937年二五计划完成
成果: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由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国。

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标志: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
2、实质: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
特点:政治上,党政不分,国家的所有决策权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

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
指令性计划之下,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评价: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二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阻碍了苏
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第三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背景:一战结束后,战胜的协约国召开了巴黎和会、1921——1922 年又召开了华盛顿会议,重新瓜分
世界和海外殖民地。

2、巴黎和会
时间:1919年操纵国:英法美(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主要条约:战国的协约国与战败国德国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内容:规定德国承担发动战争的责任。

和约内容主要包括:1)阿尔萨斯和洛林交还法国;莱茵河东岸50千米以内不得设防;承认波兰独立,部分领土划归波兰等国。

2)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交给战胜国进行“委任统治”。

3)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

4)德国应支付大量的战争赔款。

3、华盛顿会议
时间:1921—1922,操纵国:美英日
主要条约:《九国公约》
内容:尊重中国主权和独立及领土和行政的完整。

中国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
评价: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

影响: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列强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战后世界秩序。

补充:P63页你知道什么是世界格局(体系)吗?
20世纪世界格局的三次大变动:第一次是世界大战宣告了19世纪初期拿破仑战争之后建立起来的维也纳体系的终结,产生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形成了雅尔塔体系(即美苏两极格局),苏联解体、华约解散结束后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的“冷战”(1946年——1991年),两极格局告终。

第四课“大危机”与“新政”
1、经济危机:时间:1929——1933(特点:前所未有的,持续最久的,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首先在美国爆发。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表现: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世界贸易额锐减;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小农破产
影响: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引发了各国的政治危机,也使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激化。

2、罗斯福新政
背景:经济危机冲击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
时间:1933年
核心措施:调整工业,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
特点: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根本目的:通过国家干预经济来消除危机
作用:是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使美国渡过了危机。

第二单元全球战火再起
第六课、邪恶的轴心
一、希特勒的法西斯恐怖
1、1933年上台,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掌握国家政权。

2、恐怖活动:制造了“国会纵火案”镇压共产党和进步势力
屠杀犹太人,采取种族灭绝政策。

据统计,在整个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共屠杀了约600万犹太人。

3、法西斯的实质:专制独裁,反社会反人类。

4、非洲之角的战火: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二、愤怒的《格尔尼卡》
1、1937年,德意对西班牙的格尔尼卡进行地毯式的轰炸。

2、壁画《格尔尼卡》的作者是毕加索。

反映了怎样的社会背景:该画描绘了战争的恐怖、痛苦、受难和兽行,控诉了法西斯屠杀无辜居民的血腥暴行。

3、死亡工厂(日本侵华暴行):1937年,日本进行南京大屠杀,基地设在哈尔滨的731部队做活人细菌试验。

4、德、意、日、互相勾结,形成了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又称轴心国集团。

第七课疯狂的战车
一、慕尼黑会议
1、1938年,英、法、德、意签定了《慕尼黑协定》
2、慕尼黑协定的影响:是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
3、绥靖政策的实质:牺牲弱国利益,纵容侵略的政策
二、闪击波兰:时间:1939年,标志着:二战爆发。

知道“白色方案”
三、巴巴罗萨计划: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袭苏联,二战进一步扩大。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

四、虎、虎、虎: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二战规模到最大。

第八课正义的胜利
一、正义的力量携手联盟:
1、背景: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促使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各国逐渐走向联合。

2、标志:1942年1月1日,中美英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
西斯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
3、意义: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力量,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大战的转折:
1、标志事件: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2、大战的胜利:1944年,英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3、1945年,雅尔塔会议召开。

内容: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盟国军队分区占领,实现德国民主化;成立联合国;苏联对日作战。

4、影响:雅尔塔会议实际上划分了战后世界的势力范围;战后出现的世界两极格局,主要是通过雅尔塔会议确立的;通过了建立“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联合国。

三、德国和日本投降
1、德国投降: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苏联红军首先攻入柏林)。

2、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正式签字。

第二世界大战结束。

二战的性质:世界人民的反法斯战争
第三单元两极下的竞争
第10课“冷战”与“热战”(美国的霸权政策)
一、冷战(欧洲)
背景:二战后,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定义: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提出的用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
行动来遏制共产主义的政策。

序幕:1946年,邱吉尔发表的“铁幕演说”
表现:
政治:1947年,杜鲁门主义(成为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经济:1947年,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


军事: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以美国为首)
影响: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从而使美苏之间的“冷战”带有明显的军事对抗色彩。

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二、热战(亚洲)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第11课梦幻超级大国
一、美国成为经济“巨无霸”
1、原因:战时的资本积累、政府有效的财政政策以及科学技术的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促进了美国战后经济
的迅猛发展。

2、特点:经济发展快,对外直接投资增加,跨国公司飞速发展。

经济发展异常迅猛,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
下的高新科技产业急速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二、“世界警察”
原因: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强大。

目的:力图按自已的意志建立和维持国际秩序。

三:20世纪艺术成就
音乐:20世纪初兴起爵士乐,50代,兴起摇滚乐。

电影:好莱坞获得“电影梦工厂”的称号
第12课苏东的艰难探索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1、时间:1953年
3、经济改革:1、农业方面: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业投入,大规模开荒地等。

2、工业方面也实行了“手术”。

政治改革:1、他提出要反对个人崇拜,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2、对历史上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

3、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实事求是
的精神,不经反复实践和深思熟虑就鲁莽行事,未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最终注定失败。

二、匈牙利改革
时间:1968年
领导:卡达尔
措施:推行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上注意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成效:改革使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国家政局也长期保持稳定。

三、对中国的经验
1、要从体制上进行全面的改革;
2、要深思熟虑,反复实践,科学论证,稳步前进;
2、高度重视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4、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13、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挑战两极)
一、西欧的联合(从欧州共同体到欧盟)
目的:发展经济,提高欧洲的国际地位,维护自身的安全。

过程:1、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政府签署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2、1952年成立了国际性的煤钢垄断组织----《欧洲煤钢共同体》。

3、1957年,六国决定组建“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4、1967年,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5、1991年底,欧洲12个成员国签订《欧洲联盟条约》。

6、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

作用: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也提高了欧洲共同体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终极目标:政治经济一体化
四、日本
1、发展情况:20世纪40年代末,日本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

50年代--70年代初,经济高速发展,
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2、原因
1、美国的扶植;
2、注重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3、大量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加以利用提高;
4、坚持“教育先行”战略,重视人才培养;
5、实行贸易立国战略,注意政策的一贯性和连贯性;
6、长期保持政局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启示:(借鉴作用)
(1)保持政局的稳定和政策的连续性.
(2)重视引进和发展高科技。

(3)重视教育,尊重人才,完善管理制度。

(4)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5)加强国际交流,学习西方先进经验。

3、影响:日本开始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第14课殖民废墟上的重建
一、亚洲:1947年,印度独立,实行印巴分治,尼赫鲁任印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

二、非洲: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称“非洲独立年”
1990年,纳米比亚获得独立,殖民体系瓦解。

三、拉丁美洲:1959年,古巴革命,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1999年,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的全部主权。

第16课告别雅尔塔
一、戈尔巴乔夫改革:时间:1989年
内容:经济上“加速发展战略”
政治上:“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一党政治”向“多党政治”过渡
结果:经济每况愈下;政治上思想混乱,政局失控。

3、苏联解体: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错误路线、方针和政策
根本原因:旧体制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对苏联长期实行的“和平演变”战略
《阿拉木图宣言》签订,苏联解体。

影响;雅尔塔体系结束(两极格局结束,冷战结束),社会主义运动遇挫。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应从苏联解体中汲取那些经验教训:要始终将经济建设放在首位,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

17、干戈不息(中东地区的动荡不安)
一、动荡的根源:核心是阿以冲突。

领土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

大国干预使问题复杂化。

二、和平路漫漫:表现:1948—1982年阿以双方进行了五次中东战争
和平进程:①出现:1991年,以“土地换和平”的中东和平会议
②曙光:1993年,在华盛顿签署巴勒斯坦地区部分地区实现自治宣言
补充:战争能否解决阿以冲突?为什么?
由于民族问题、领土问题、宗教问题、历史问题以及西方大国的干预,从1948年至1982年,中东阿拉伯民族和以色列民族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战争。

战争使这一地区饱受蹂躏,人民游离失所。

战争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加剧矛盾,解决阿以冲突的途径只有一条——和平谈判。

三、海湾战争:1990年伊拉克侵略科威特,引发海湾危机,1991年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发动了海湾战争,打败了伊拉克。

四、非接触性战争
科索沃战争: 1、原因:南斯拉夫解体后,科索沃地区民族矛盾激化
2、表现:1999 年北约以维护人权、制止“种族清洗”的旗号对南联盟进行了78天的空袭
影响:未经安理会授权,表现美国的霸权主义,使多极化受阻
俄罗斯、中国的积极作用,表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主要的作战方式:空袭,俗称“非接触性战争”
伊拉克战争(2003年)
18、梦想成真的年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时间:20世纪的四五十年代
标志: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空间技术、生物技术等
日益发达的电脑:
电脑:1945年底,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发展迅猛
网络:最早的网络: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
计算机网络雏形: 20史记60时年代初,美国建成了全国性的航空订票系统,形成计算机网络的雏形。

生物工程
生物技术的核心:基因工程
生物技术的突破是:克隆技术。

第一只克隆哺乳动物是克隆羊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科学技术的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十九、共建地球村
一、走向全球化
1、原因:高科技的发展是根本动力
具体原因: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交通与交往手段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2、表现:国际资本流动加剧,全球性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发展
3、作用:给各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双刃剑)
4、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毒品、艾滋病问题,恐怖主义等。

应对的措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加强国际合作等
日不落的联合国:1945年成立,现有成员国191个,以维持国际和平友好,促进
国际合作为宗旨。

联合国日为:10月24日
作用;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