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空间结构[谷风详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制分析
4
(1)早期区位理论
D.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市场区位理论是廖什1940 年在用德文出版的《经济空间秩序》一书 中,将利润原则应用于区位研究,并从宏观的一般均衡角度考察工业区位 问题,从而建立的以市场为中心的工业区位理论和作为市场体系的经济景 观论。
他认为大多数工业区位是选择在能够获取最大利润的市场地域,区 位的最终目标是寻取最大利润地点。最佳区位不是费用最小点,也不是收 入最大点,而是收入和费用的差最大点,即利润最大点。他反对运输成本 和劳动力成本的降低对于区位优势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利润才是起到决定 性作用的因素,因此工业区位主要是由其销售范围的大小确定,也就是需 求量决定了市场区位。在一个具有均一运输成本与资源分布的均质平原上,这
所谓中心地,是向周围地区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中心商品是在中心地生产, 提供给中心地及周围地区居民消费的商品。中心地职能是指中心地具有向周围地区提供中心 商品的职能。
由于竞争机制的存在,各个中心地都想扩大服务区范围,相邻的中心地服务区之间将出 现重叠,根据到最近中心地购物的原则,重叠区的消费者将以中心线为界被最近的中心地吸 引。于是每个中心地的服务区变成最稳定空间结构的六边形.每个次一级的中心地成为六边 形的6个顶点,各级中心地组成一个有规律递减的多级六边形图形,形成一般均衡状态下的 中心地空间分布模式。
利士提出来的。该理论的核心是, 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 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 机的空间结构体系。点-轴渐进式 扩散的结果,将形成点-轴-集聚 区的空间结构。 B.网络开发理论
网络开发理论,是点轴开发 理论的延伸。所谓网络开发,就 是强化网络和点轴系统的延伸。 提高区域内各节点与腹地、腹地 与腹地联系的广度和强度,促进 区域一体化,特别是城乡一体化。 因此,该理论应用的时机应选在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区域之 间发展差距已经不大,区域经济 实力已允许较全面地开发新区的 时候。
韦伯的理论至今仍为区域科 学和工业布局的基本理论,但在
实甘应用中有很大局限性。
特制分析
3
(1)早期区位理论
C.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ller)和德国经济学家廖士
(A.Lsch)分别于 1933年和 1940年提出的, 50年代起开始流行于英语国家,之后传 播到其它国家,被认为是本世纪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1)增长极理论
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
1950年首次提出 ,他认为:
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
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
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
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
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
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
以带动经济发展。
特制分析
7
(2)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和网络开发理论
A.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最初是由波兰的萨伦巴和马
5区域旅游空间结构
5.1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 5.1.1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及空间组织优化 的理论,而旅游活动也是在空间上的活动,必 定有其自身空间布局和空间组织优化的问题, 因此,区位理论也就受到旅游规划者的重视。
特制分析
1
(1)早期区位理论
A.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
(J. H.Thünen)于1826年在 出版《孤立国对农业及国民经 济之关系》一书中首先提出, 其农业区位论指以城市为中心, 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 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 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 收入的地区差异。由于杜能学 说只考虑市场距离对农业布局 的影响,现代农业区位论者除 考虑这一因素外,还考虑自然、 技术、社会、行为、政策因素。 同时,研究农业区位更多注意 农业区域的优化组合,以便为 农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特制分析
8
Biblioteka Baidu
(3)圈层结构和核心—边缘结构
A.圈层理论 最早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提出。该理论认为,城市的影响力从
核心区到远郊区服从距离衰减律,也就是中心区的影响力较大、功能层级 较高,并认为城市以圈层状的空间分布为特点逐步向外发展。城市核心圈 层总是居于龙头和首要的地位,效应发挥越大,越能推动城市各圈层向核 心圈层靠拢,最终实现城乡的一体化发展。 B.核心—边缘理论
B.距离衰减理论见3.2.1.2距离衰减规律
社会环境中,信息的传播,商品的流通,都与距离有一 定关联。
特制分析
6
5.1.2空间结构理论
源于区位论的空间结构理
论是研究如何使得社会经济主 体保持最佳的相互关系和形态 的理论,是促进区域合理发展 的理论依据。一般而言,空间 结构会依次经历原始均衡结构、 增长极结构、核心—边缘—外 围结构、网络一体化结构等阶 段。
特制分析
2
(1)早期区位理论
B.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韦伯1909年发表的《工业区 位理论:区位的纯粹理论》,提 出了工业区位论的最基本理论。 以后他又于1914年发表《工业区 位理论: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本 主义的理论》,其理论的中心思 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 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 约费用最大的地点。其相关法则 是运输区位法则 、劳动区位法则 和集聚(分散)区位法则。
些区域应呈六边形,并且填满整个空间。但在真实的景观中,这些区域将很少会 趋向六边形,其形状的变化,反映了道路网、资源赋存、劳动力、以及市场等的 变化。
特制分析
5
(2)区位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作用
A.旅游中心地理论
1940年,A.马里奥蒂就曾提出“旅游吸引中心地理论”, 认为“旅游吸引力之所在即成为旅游中心地”。 所谓旅游吸 引中心地 是指某地区或旅游区内拥有一定数量的旅游人口、 旅游景点、旅游设施,并能承担该区旅游需求及供给功能的 核心。这一核心作用范围可大可小,大者可作为一个国家的 旅游枢纽和周转中心,旅游中心一般具有如下特征:①地理 位置优越,拥有相应规模的旅游吸引和作用范围;②交通便 利,便于把景点构成旅游网络;③资源集中,便于满足游客 的各种需求;④地域开阔,可承载众多的游客和服务人员; ⑤可给游客提供方便的游览和生活条件。总之,旅游中心是 经济发达、交通方便、资源丰富、设施健全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