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

合集下载

旅游规划的空间布局

旅游规划的空间布局

在城市旅游众多研究领域中城市旅游空间是最基本的问题,城市旅游对城市空间发展的愈义是什么?对城市空间要求是什么?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是什么?城市旅游者到城市那里?等等,笔者对此作一初步的探讨。

1 对城市旅游的签本认识 1.1城市旅游的界定 目前,学界对城市旅游的界定不一,从旅游的本质来看,城市旅游是以城市为载体的观光游憩体验活动,广义的城市旅游还包括商务会展活动。

按动机一般可以分为观光游览、休闲娱乐、晌物度假、探亲访友、商务会议等5类,按时间长短可分为一日游、短期度假(1-3夜)、长假旅行((4夜以上)中途短暂访问城市者、长假者(把城市作为去周边地区的基地)。

商务旅游在城市旅游总体份额中占15%-200/d'l。

城市性质与规模对城市旅游具有决定性影响,George C,对法国城市旅游的研究以2.5万人为底线(Cazes and Potier,1996), 2.5万人口以下的城镇不能称为城市旅游,欧洲城市旅游官方联盟以10万人口作为会员的基本条件(Wober, 1997)。

城市旅游的空间范围是市城(含建成区和郊区县),城市旅游空间分专门化空间和依附性空间,城市旅游空间系统的使用对象难以截然区分市内居民与市外游客。

城市凭借其自身的资源,通过传媒如宣传单、报纸广告等就可吸引旅游 者,但现有的资源基础和经营方式难以保持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增长。

要实现旅游的这一发展,就必须制定城市旅游战略。

英国在1980年代末开始制定城市旅游者战略。

1987年伯明瀚市发展部制定了一项行动计划和战略文件(10年后证明仍不过时),提出城市发展的艺术战略、遗产战略、博物馆战略、会展业战略以及综合经济发展计划。

战略目标包括吸引更多访问者、延长逗留时间、鼓励更多的消费、创造就业机会与质量、吸引旅游投资、促销城市等。

1.2坡市旅游的内洒 城市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可分为8个方面。

重含义:观光游览、休闲娱乐、商务会展、特殊活动 重地城:历史文化区、时尚娱乐区、标志商业区、自然游憩区 重引力:商业引力、景观引力、事件引力、理念引力 环境:服务环境、信息环境、交通环境、管理环境 重要素:自然本底、历史文化、城市景观、社会经济 重行业:文化体育业、棍饮娱乐接待业、商业、交通运箱业 重市场:市民、区域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 重尺度:社区、城区、郊区、区域 城市旅游与旅游城市不同:旅游城市意味着城市本身就是旅游目的地,旅游功能是城市的重要功能,旅游业在城市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份额,对城市形象与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是城市性质的体现,如工业城市、商业城市等;而城市旅游是指城市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产业,如同城市农业、城市工业一样。

旅游目的地的构成及产品分类

旅游目的地的构成及产品分类

一、理论基础最简单的定义就是能够满足旅游者终极目的的地点或主要活动地点。

从效用的角度看,消费者觉得从特定目的地进行闲暇消费能够得到比常住地以及其他备选目的地更多更优效用,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旅游目的地是能够使旅游者产生动机,并追求动机实现的各类空间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要素:旅游吸引物、服务要素和环境要素[1]。

1.1.2 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是指旅游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聚集程度及聚集状态,它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是区域旅游发展状态的重要“指示器”[2]。

其中,旅游活动开展的主要地域,即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是旅游空间结构中重要的研究对象。

1.1.3 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体系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体系是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全面系统研究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要素、特征和格局的分类体系。

由于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要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以从地理特征、关联性、经济实力、旅游规划等不同的角度来划分,本文力求从对旅游目的地多因素的综合考虑,来构建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体系。

1.2 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要素空间结构组成要素的划分方法有很多,有些学者划分为点线面(点轴圈)三要素;空间结构的生态学派划分为基质(Matrix)、斑块(Patch)和廊道(Corridor)三要素等,吴必虎教授在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的分析中借用了该模型[3],他认为城市和旅游区(点)可以抽象为点状要素,它们之间的交通要素可以抽象为线,城市与4A级旅游区(点)之间的交通就是“斑块”与“基质”之间的“通道”。

二、旅游目的地的构成要素:坎恩五要素1.拥有一定距离范围的客源市场2.具有发展的潜力和条件3.对潜在市场具有合理的可进入性4.其社会经济基础具备能够支持旅游业务的最低限度水平5.有一定规模包含多个社区库泊的4A观点1.吸引物:2.康乐设施:住宅设施、餐饮业、娱乐设施、其他服务设施3.进入设施:交通网络、基础设施4.附属设施:地方旅游组织魏小安和历建新的三要素说1.吸引要素:各类旅游吸引物,第一产品概念2.服务要素:各类旅游服务的综合3.环境要素:构成了吸引要素的组成部分三、旅游目的地构成要素的核心内容1.有独特的旅游吸引物2.有足够的市场空间和市场规模支持3.能提供系统、完备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4.要有目的的当地居民的认同、参与并提供各类支持保障5.旅游目的地须具有一定的可管理性四、主要旅游产品谱系:观光产品:★彩球冠★全天候生态空间(室内)★戴村DNA馆★生态节能普及中心★活水园★微缩节能展示园★古色茶街★三清殿★求索台(三清神像★八卦广场★三清故居★雕塑长廊石牛望江台★神牛问道★天下第一牛★牛文化长廊★牛气冲天★群牛雕像馆文化产品:★三清茶研究中心★茶文化中心★道学院★国学馆★幽谷琴室★养生书吧★棋院★画苑★品茗阁★放商务产品:酒店★避暑天堂★国际山地生态论坛会议中心★三清茶研究中心★山地户外运动服务中心★度假区★军体健康、★森林阳光浴★太极拳馆★幽谷琴室★高温瑜伽★围牛比赛★人牛共舞业务产品:享受产品★高尔夫★度假区★天伦乐园★网球场★娱乐中心刺激产品:★山地户外运动服务中心★丛林滑翔★滑草场★帐篷度假区★丛林狩猎场★拓展中心★云霄飞轮★天旋地★登峰造极★山地自行车★升空电梯★垂钓木屋★水枪战船凌波微步★魔力水屋★登峰造极★山地自行车★升空电梯★垂钓木屋★水枪战船★凌波微步★水上荡桥★魔力水屋★★空中飞人(缆车)替代产品:★茶园★杨梅林★★三清梨园★茶道馆★活水园★石牛望江台★无为顶★三清茶体验基地2)旅游开发方向定位1.观光旅游2.修学、考察游3.生态旅游4、会议旅游5、疗养、康复旅游6、探险旅游7、度假旅游8、其他专项旅游二、空间布局把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放在旅游规划中,形成旅游的四个境界:休闲境界,自我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1)休闲境界区:生活着的众人,真我状态,看山是山、水是水。

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ZJ0706036一、课程说明1. 课程代码ZJ07060362.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能力3.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酒店管理专业必修4. 课程目的通过《旅游目的地管理》的讲授,使学生产生专业兴趣和专业认同感,了解有关旅游目的地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形成对旅游目的地体系构成及旅游目的地管理框架的总体认识,初步掌握运用所学相关学科知识分析旅游目地管理的现象规律及旅游目的地发展趋势的能力,为后续其它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5. 学时与学分学时为32,学分为2.0。

6. 建议先修课程旅游学概论、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基础、酒店管理概论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旅游目的地导论计划学时:3基本要求:(一)知识目标1. 掌握什么是旅游目的地;2. 掌握旅游目的地的构成要素;3. 掌握旅游目的地分类体系;4. 了解旅游目的地的相关研究理论。

(二)能力目标1. 充分理解建设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意义;2. 辨析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景区的区别;3. 谈谈对全域旅游和旅游目的地建设之间关系的认识。

(三)素质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旅游目的地基本概念、构成体系、类别,相关研究理论的认识和掌握,使学生对旅游目的地这个复合体统有较为全面的认知。

思考和探讨我国旅游目的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建设等相关论题。

教学重点及难点:(一)教学重点1. 旅游目的地的定义、构成要素;2. 旅游目的地是怎样分类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二)教学难点1. 旅游目的地的相关研究理论与旅游目的地研究发展动态;2. 旅游目的地发展最新进展。

基本内容:1.互动提问——对旅游目的地提出自己基本认识和问题;2.课程导入——列举相关旅游目的地案例介绍;3.任务1-1——旅游目的地的基本概念和内涵;4.任务1-2——旅游目的地的构成要素;5.任务1-3——旅游目的地的具体分类;6.任务1-4——旅游目的地的研究理论。

思考题:(1)查找相关研究资料,深入认知和了解旅游目的地的相关概念、要素、类别;(2)了解我国目前旅游目的地建设的现状。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以江西省为例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以江西省为例

系统 的 内部 形 态 结 构和 不 同 发展 阶段 的 特 征 , 区域 旅 游 空 把
间结 构 演 化 模 式 分 为 点 状 模 式 、 射 模 式 、 聚 模 式 和 扩 展 放 凝 模 式 4种 类 型 。 以 江 西 旅 游 发 展 为例 , 革 开 放 至今 江 西 省 改
旅 游 空 间结 构 模 式 经 历 了 点 状 、 射 和 凝 聚 模 式 , 在 区 域 放 存
们 强调 了 在 旅 游 行 为 中 边 缘 地 区 对 核 心 地 区 的 依 赖 ; 时这些 模 型也 被 广泛 应 用 到 旅 游 开 发 的 实 践 同 当中 , 如 , 例 韦弗 ( ae,19 ) 用 核 心一边 缘 理 Wevr 9 8 利 论模 型对 加 勒 比海 地 区的 特 立 尼 达 和 多 巴格 、 提 安 瓜 和 巴布达 群 岛进 行 案 例 研 究 ; 苏联 地 理 学 家 前
泰勒 ( hia e,16 ) 伦德 格 伦 ( udrn 9 3 、 C r tl s lr 9 4 、 L nge ,17 )
密 奥 塞 克 ( is c 9 6 和 格 奥 门 森 ( om e , M os ,17 ) e G r sn
18 ) 区位论 诞 生 之 E起 就 已经 将 其 应 用 到 游 憩 9 1从 t
于 核 心 一 边 缘 理 论 模 型 ( o e p e oe) 他 cr pr hr m d1, e i y
[ 金 项 目] 西 省 社 会 科 学 “ 一 五 ” 划 资 助 项 目“ 西 省 基 江 十 规 江
旅 游 空 间结 构 优 化 研 究 ” 项 目批 准 号 :6 J5 资 助 ( 0 Y 1)
结构 的进 一 步深 化 和 完 善 。因 此 , 强 旅游 系统 空 加

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演变探讨

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演变探讨
木宰¥ 3 卷第 3期 第 1
Vo . l No 3 13 .
绥 化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f uh aUnv ri o r a iu iest oS y
2 1 年 6月 01
Jn. 0 1 u 2 1
旅 游 目的地 空 间结构 演 变 探 讨
朱 可 丹 甘 永 萍 王 文震 2 奚 敏 t


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连 接 通 道 四个 要 素 组 成 .这 些 要 素 相 互 作 用 形 成 完 整 的 旅 游
当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 以及旅游设施形 成了某种程度 的
并 这 地域 系统 。lep r19 ) 出了 旅游 地 理 系 统 模 型 , 为 旅 游 空 间 集 中 , 能 吸 引 一 定 规 模 的 旅 游 者 时 , 个 地 区 便 成 了旅 r.ie(9 5 提 t I 认 旅 系 统 是 由 旅 游 通 道 连 接 的 客 源 地 和 目的 地 的组 合 .该 模 型 可 游 目的 地 。嗽 游 目的 地 是 相 对 于 旅 游 客 源 地 、 游 过 境 通 行 地 区 而 言 的 。在 整体 的 旅游 系统 中 , 游 目的 地 是 一个 重要 的 旅 被 看 作 是 旅 游 功 能 系 统 在 地 理 空 间 的投 影 .反 映 了 旅 游 子 系 是 旅 统 空 间 上 的 关 系 。g ae(9 8 利 用 核 心一 缘 理 论 模 型 对 空 间 结 构 。 构 成 旅 游 系 统 的 基 本 要 素 。 一 方 面 , 游 者 的旅 l vr19 ) We 边
旅 加 勒 比海 地 区 的 特 里 尼 达 和 多 巴格 、安 提 瓜 和 巴 布 达 群 岛进 游 活 动 大 多是 围绕 旅 游 目 的地 而 展 开 的 。另一 方 面 。 游 目的 地 的 承 载 能 力 和 接 待 能 力 决 定 着 区域 整 体 的 旅 游供 给 规 模 。 行 案 例研 究 。阿

吉林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

吉林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

吉林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摘要:吉林省是中国的生态大省,旅游资源丰富.研究吉林省的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分析,除了要考虑旅游资源本身外,还要结合区域空间结构进行,从而实现旅游空间结构与区域空间结构的协调,有利于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

从这个角度出发,影响旅游空间结构的因素将包括旅游资源及其空间组织、旅游城镇及其载体功能、旅游通道及其线路支撑等内容,本文从这几个角度进行了分析.旅游资源是旅游者选择目的地的决定因素,其数量的多少、等级的高低及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旅游业的地域发展战略。

在经典的“推一拉"模式中,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对旅游生产力的布局有着深刻影响。

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即区域性.这种特性不仅可以直接引发旅游者的空间行为,而且对旅游资源的开发速度、规模效益以及时空安排都有重要的影响.吉林省是中国的生态大省,自然旅游资源丰富, 人文旅游资源独特。

在振兴吉林老工业基础和生态省建设的过程中,更应该加强对吉林省的旅游资源空间研究,对于推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推进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数据与方法1.1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上关于吉林旅游的相关论文、以及《吉林导游》先关资料统计。

1.2方法旅游资源的集聚效应反映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集中与离散程度,有集聚型、随机型和均匀型三种空间分布态势,定量刻画可采用最近邻指数(最近邻比),其公式为:式中:R 为最近邻比,反映点状事物的空间分布性质,R < 1 表明点状事物有集中分布的趋势,R = 0 表示完全集中,即所有点集聚到一点;do 表示点状事物之间的平均距离,即每一点与其最近点之间的距离相加后除以n 的值;a 为研究区域的面积; n 为点状事物的数量.旅游资源品位指标计算公式:式中: Qi表示i 地区的旅游资源品位,Pi表示i 地区旅游资源的品质,它是每个地区所拥有不同资源的加权求和则表示吉林省所拥有的旅游资源品质总计.为了充分表示旅游资源的品质差异,对不同品质的旅游资源设置了不同权重,其中世界级旅游景区的权重为10,5A - A 级景区权重分别为5 - 1,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等其余类型旅游资源的品质差异不大,权重都取1。

基于大尺度旅游地规划空间组织结构研究——以陕西秦岭为例

基于大尺度旅游地规划空间组织结构研究——以陕西秦岭为例
组织结构 。
以线带面 , 争取实现“ 突破一点 , 带动全局” 。 最后 , 未来市 场的需求, 针对 确定若干个具有强烈 吸引力的旅游 目的地, 其成为 陕西秦 岭旅游 的亮点 使
区域 。
1 研 究 区概 况 陕西省境内的秦岭段是秦岭 山系的主体部分, 地理
综上所述 , 陕西秦岭旅游发展的空间组织思路如图
析研究 , 从而确定其在整个陕西秦岭旅游发展 中的地位
和发展 方 向。
间结构依托旅游资源进行构建 , 构建过程中紧密结合旅
游市场 , 并且以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组织为中心川 , 对于旅
游业发 展具有 重要 的意义 。P a e er 在讨论 旅 游空 间 规划 c
其次 , 遵循相关法规条例中关 于陕西秦岭旅游开发 的限制范 围, 并根据 已有旅游规划以及旅游发展现状 , 确 定每一个旅游发展板块的重点发展区域。 接着, 根据重点发展 区域 的分布 , 对其现在存在和
颈”寻求旅游发展的突破点 , , 确定突破 区域 , 以点带线 ,
性; 在中观尺度上 , 短线旅游将取代长线旅游成为发展的
主流 ; 在小尺度空间上 , 以城市为结点 , 旅游增量布局会 出现倚重郊区的趋势 。
本文试图在分析陕西秦岭地 区的资源 、 市场、 交通、 区位等条件的基础上 , 从整个陕西秦岭旅游 的各种要素 的整合优化出发 , 构建其规划空间组织结构和点轴空 间
坐标为北纬 3 。 3 。5, 24 ~ 43 东经 153 I15, 0 0 。0 ~ I 。 东西
长 4O 50k 南北宽 10 8 m, 0 ~ 0 m, 2 ~10k 平均海拔 20 00m 左右。本次规划 , 以陕西省的秦岭山地为规划范围, 东西

旅游目的地管理试题二

旅游目的地管理试题二

旅游目的地管理试题二一、填空题1.巴特勒将旅游地生命周期分为六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并且引人了使用广泛的“S’’形曲线来加以表述。

2.“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可以界定为旅游目的地能够持续地为旅游者提供________,并且能够不断提高旅游目的地居民________以及旅游目的地________福利的能力,其表现形式为具有共同目标市场的旅游目的地之间市场占有率的大小和旅游收入的高低。

3.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管理定义为:为平衡旅游目的地旅游开发过程中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追求所有利益相关者的________和旅游业的________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4.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参与既是当地政府及非政府组织介入社区发展的______、方式和手段,更是指________参加旅游发展计划、项目等各类公共事务与公益活动的行为及其过程,体现了居民对旅游目的地发展之________和对社区发展之________。

5.旅游目的地资源开发的目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Leiper的模型包括旅游者、旅游业、客源地、旅游通道和目的地等5个要素,重点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要素,他将旅游系统看成是由旅游通道连接的客源地和目的地的结合。

7.旅游规划是为了满足________、促进旅游地的发展和旅游业健康发展而确定的旅游发展目标、配置旅游要素、选择并制定合适的未来行动计划的过程。

8.__________已成为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必须加以提升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需求。

9.旅游目的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由________、招聘选拔体系、________体系、薪酬福利体系、培训与发展体系、________体系组成。

旅游目的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

旅游规划的功能分区与区域布局

旅游规划的功能分区与区域布局
服务区
娱乐区
自然保护区
图9.7 三区结构布局模式 11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7
区域旅游布局在中、微观上主要是旅游功能区科学安 排,内容有二:第一,为各功能区选定空间区位,第 二,对各功能区开展空间优化组合,形成系统的相互 促进的整体空间结构。此方面形成了一些布局模式:
⒈环自然风景点或娱乐中心布局
在自然风景魅力突出的旅游区,通过此布局模式能进 一步提高自然风景点的吸引力、布局重点 是娱乐,其 次是住宿。
4
三、区域旅游空间功能布局
㈠功能分区
图9.3 国家公园旅游模型,据甘恩1988
功能分区是旅游目的地规划管理的一项 重要技术方法,也是一项重要的规划内 容。功能分区是根据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景观质量等级和集聚状况、自然环境的 保护等级、游客利用的重要性与方式等 指标,对旅游目的地土地划分出各有侧 重的类型空间。一般认为功能分区模式 是美国景观建筑师Richard Forster于1973 年最早提出,他将国家公园以同心园模 式从里到外划分为核心保护区、游憩缓 图9.3 国家公园旅游模型,据甘恩1988 冲区和密集游憩区。加拿大国家公园较 广泛地采用了甘恩于1988年提出的五圈 层模式:重点资源保护区、荒野低利用 区、分散游憩区、密集游憩区和服务社 区(见图9.3)。
2
一、旅游开发的区位选择
区位选择与区域经济发展是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两大 主题,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理性的区位选择,导致经济 活动在某一优势区位的聚集和扩散,在中观和宏观上 表现为区域经济增长。现代区位论的区位决策目标不 仅包括生产者利润最大化,而且包括消费者的效用最 大化,同时区位论从微观的企业区位论发展到宏观区 位论——空间经济结构分析。旅游各要素及其集聚的 景观集合体在空间上分布是不平衡的,而旅游活动的 重要空间运动规律是旅游者受旅游吸引物的吸引产生 空间位移,形成旅游流。所以,旅游开发中针对目标 市场选择旅游开发区是一项重要工作。

第7章 旅游空间结构与演化机理 《 旅游地理学》PPT课件

第7章 旅游空间结构与演化机理 《 旅游地理学》PPT课件
4)点可以用规模、数量等特征描述 5)点和面具有相对意义,可以相互转化
点的区位属性
点在空间中存在区位属性,这样的区位属性包含两种类型:
❖ 一是绝对区位,又称为数理区位,是指地理因素和现象在三维地球表 面的空间位置,可由经纬度和海拔高程加以确定。
❖ 二是相对区位,是指特定地理因素或现象在地理空间中与其他地理事 物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关系,可由空间距离、时间距离、交通运输 距离以及社会、经济、要素又称域面要素,域面是点状要素和线状要素赖以存在的空间 基础,具有确定的空间范围。如果认为域面是区域空间结构中除去节 点和连接线之外的所有地域,那就是腹地的概念,其大小和研究的空 间尺度有很大的关系。
❖ 域面作为各项经济活动的场所,其空间范围及其内部要素的密度等都 随着它们与节点相互作用的强度而发生变化,域面上若出现新的节点 ,则其实力就会增强,从而逐渐变为结节区域。否则,域面经济活动 稀疏,活动半径狭小,即沦为衰落或不发达区域。
第7章
本章学习目标
1
旅游空间结构要素与特征
2
旅游空间结构模型与应用
3
旅游空间演化过程与机理
7.1旅游空间结构要素与特征
❖ 7.1.1空间结构组成要素
❖ 点、线、面是用来描述这种结构特征的基本要素。在地理学或区域 科学中,点可以代表城市、景点等物质实体;线可以代表交通干线、 旅游线路等线状物体;面可以代表各种类型的经济活动区域。空间 结构实为节点、网络、域面、要素流等构成的要素集合。
(1)旅游增长极理论
❖ (1)理论内涵 ❖ 增长极理论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佩鲁认为经济增长(
增长极)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和部门,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 和地区,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 ❖ 旅游增长极是对区域旅游或相关行业发展具有推动性的旅游空间聚集区或旅游经济单 位。增长极理论对旅游开发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该理论以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 作为研究对象,因而它可以指导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发展。

旅游规划 旅游功能分区及布局

旅游规划 旅游功能分区及布局

国家公园分区
公区制是国家公园管理的主要手段,用以保证 公园内的土地及自然资源保持在野生状态,把 人为设施限制在最小范围内。 国家公园规划的核心是把公园作为科研与教育 中心,作为人与环境关系的课堂,对公园进行 保护性低密度的利用。 一般将国家公园分为3-5个不同的功能区,如生 态保护区、特殊景观区、历史文化区、中心区 和一般控制区。
Lue,Crompton,Fresenmaie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提出的几个
旅游布局模式
2沿途
2
3基地
4
3
4区域周游
1
旅游中心
1单一旅游地
5
5短途环游
双核布局模式
1974年Travis提出 “双核原则”。这种 方法为游客需求与自 然保护区之间提供了 一种商业纽带,通过 精心设计,服务集中 在一个辅助型社区内, 处于保护区的边缘
旅游发展的梯度
旅游发展的梯度是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 空间上呈递增或递减现象,其表现往往是 由旅游中心城市或重点向周围呈递减分布。 在旅游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种梯度进 行适度的布局。
增长极理论
所谓增长极,是指在不发达区域布若干个点,资 源、人口 向点上集聚,迅速形成体制、科技、人 力资本和其他资源的优势,使之成为不发达区域 的 “领头”和支柱。这样,既有发达地区梯度推 进的“线”的延伸,又有不发达地区培育增 长极 的“点”的支撑,以点线结合的双向互动,牵引 不发达地区的加快发展,进而缩小区 际差距。
第四讲 旅游功能分区及 布局
旅游空间结构与布局
区域旅游规划进行空间结构的组织过程中, 涉及到规划区域本身的空间组织与其上一级 空间组织的关系分析以及其下的次级活动空 间的组织和设计。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是加强区域旅游系统 形成的地理工程之一,有利于进行全局与局 部、局部与局部之间关系的协调,并为构建 高效的空间组织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旅游目的地管理圈层结构理论

旅游目的地管理圈层结构理论

旅游目的地管理圈层结构理论理论内涵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城市是一个不断变动着的区域实体,从外表形态来说,它是指有相当非农业人口规模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实际范围。

城市和周围地区有密切的联系,城市对区域的作用受空间相互作用的“距离衰减律”法则的制约,这样必然导致区域形成以建成区为核心的集聚和扩散的圈层状的空间分布结构。

由建成区至外围,由城市核心至郊外,各种生活方式、经济活动、用地方式都是从中心向外围呈现圈层状的有规律变化的。

基本特征圈层结构理论的基本特征:圈实际上意味着向心性,层体现了层次分异的客观特征。

圈层结构反映着城市的社会经济景观由核心向外围呈规则性的向心空间层次分化。

世界城市和周围地区,由内到外可以分为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

(1)内圈层:即中心城区或城市中心区,该层是完全城市化了地区,基本没有大田式的种植业和其他农业活动,以第三产业为主,人口和建筑密度都较高,地价较贵,商业、金融、服务业高度密集;(2)中圈层:即城市边缘区,既有城市的某些特征,又还保留着乡村的某些景观,呈半城市、半农村状态,居民点密度较低,建筑密度较小,以二产为主,并积权发展城郊农业;(3)外圈层:即城市影响区,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农业活动在经济中占绝对优势,与城市景观有明显差别,居民点密度低,建筑密度小,是城市的水资源保护区、动力供应基地、假日休闲旅游之地。

外圈层中也许会产生城市工业区、新居住区的“飞地”,并且一般在远郊区都有城市卫星镇或农村集镇或中小城市。

实践意义理论评价及实践意义:圈层理论总结了城市扩张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发展城市经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尤其是我国及我省正在大力发展小城镇,提高城市化水平,这对我们合理规划和发展城市经济、合理规划小城镇的发展更具有现实意义。

圈层结构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空间规划实践。

圈层结构理论在日本已成为国土综合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并且发展成为大城市经济圈构造理论。

第五章 旅游地空间结构与生命周期

第五章 旅游地空间结构与生命周期

第五章旅游地空间结构与生命周期第一节旅游空间结构的要素分析及其优化整合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其产生发展以空间系统为物质载体的。

旅游空间结构不是简单的几何分布,而是旅游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聚集程度及聚集状态,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也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

对旅游空间结构要素的把握及其空间结构模式的建立,能够解答旅游目的地发展中许多关键性命题,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也是旅游科学的核心任务。

旅游空间结构可以抽象为:旅游目的地区域、旅游区、节点、区内路径、入口通道和客源地市场等六个要素。

本节在综述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概况后,对这六个要素进行具体分析,再是简述三种旅游空间结构模式,最后以苏州为例阐述旅游空间结构整合。

一、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概况(一)国外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概况国外学者对旅游空间结构进行的研究较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

区位论从诞生之日起就应用到游憩活动与地理空间的结构关系的研究(Christaller,1964;Lundgren,1973;Miossec,1976;Gormsen, 1981)。

Miossec(1976)和Gormsen (1981)从空间结构和空间动力学角度观察了目的地旅游演变过程,并将旅游者的行为和类型同旅游者的地理分布模型结合起来考虑。

Lundgren(1973)、Hills and Lundrgen (1977)和Britton(1980)建立了关于核心—边缘理论模型(core-periphery model),他们强调了在旅游行为中边缘地区对核心地区的依赖。

Pearce(1995)在讨论旅游规划时,将空间系统按尺度区分为全国水平、区域水平和地方水平三个层次。

60 年代,Christaller(1964)就提到了休假者向城市外部旅行时形成的扩展范围问题,日本经济学博士除野信道在其《观光社会经济学》223一书中也曾专辟一章“观光的空间构造”(1985)讨论旅游空间结构。

《旅游目的地管理》课件—02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层次与管理

《旅游目的地管理》课件—02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层次与管理

社会经济、政策与管理、科学与技术
出发
客源地
返回
旅行服务
交通、住宿、信息等服务
到达、 旅游、 停留
目的地
自然与环境、社会文化、基础服务
旅游系统构成图
第二章
一、旅游系统与旅游目的地
3、旅游系统的特征
整体性
联动性
开放性
管理性
经济性
社会性
第一节 旅游目的地系统
4、旅游系统与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
旅游市场 板块
第二章
三、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层次
(一)旅游目的地空间分层解析
第二节 旅游目的地与空间层次
旅游目的地地域范围 旅游目的地文化感知范围 旅游目的地管理核心范围
感知层 过渡层 核心层
旅游景区
旅游社区 旅游目的地
旅游形象核心区 旅游形象过渡区 旅游形象感知区
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层次示意图
第二章
二、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层次
例如以洲、国家为区域单位的表达可以理解为宏观尺度的旅游目的地表达;以省级 行政区、大地貌单元(大旅游资源)为区域单位所描述的旅游目的地,可以理解为中观 尺度,例如重庆市、云南省、长江三峡、青藏高原等;以具体旅游景区(旅游活动密集 区等)为实际支撑,及其周边一定区域范围(多涵盖一定的行政区域),所表达的旅游 目的地则为微观性旅游目的地。也有把具体旅游景区视为旅游目的地的情况。
1
旅游吸引物
2
旅游市场
3
旅游形象
4
管理体系
第一节 旅游目的地系统
5 国家旅游目的地 旅游服务体系
6
基础服务体系
7
社会文化
8
基本环境
第二章
第一节 旅游目的地系统

第六章 旅游地空间结构

第六章 旅游地空间结构
第六章 旅游地空间结构
一、旅游地空间结构概述 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空间组织关系,包括诸 要素在空间中的相互位置、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等,以及诸要素如 何在空间中生成、运动和发展。 旅游空间结构是一定区域内旅游要素组织在空间上的投影,是目前 旅游要素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表现形式,它是在长期旅游发展过程 的累积结果,旅游空间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旅游目的地健康、 持续发展。
第六章 旅游地空间结构
五、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的地理学方法 3.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Gini)是地理学中研究离散区域空间分布的重要方法,用于不 同研究对象区域分布差异的对比,进而找出地域分布变化规律。
式中,Pi为第i个区域内景区数占全国总数的比重,N为区域数量,C为分 布均匀度。基尼系数介于0和1之间,越大表明集中程度越高。
当R为1时,说明点状分布为随机型;当R>1时,点状要素趋于均匀分布; 当R<1时,点状要素趋于凝聚分布。
第六章 旅游地空间结构
五、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的地理学方法 2.景区集中度指数 地理集中指数是衡量研究对象集中程度的重要指标。
G为的景区的地理集中指数,Xi为第i个省区的景区数量,T为景区 总数,n为省区总数。G取值在0-100之间,G值越大,景区分布越 集中;G值越小,则景区分布越分散。
第六章 旅游地空间结构
三、旅游地空间结构模式 3.扩展模式 主要特点: 各级旅游中心地对旅游流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 挥; 旅游地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 开发重点:
第六章 旅游地空间结构
四、四种常见的旅游空间结构理论 1.核心-边缘理论 1966年由弗里德曼(J.R.Fridemna)在他的学术著作《区域发展政 策》一书中正式提出的。他认为,任何空间经济系统均可分解为 不同属性的核心区和外围区。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 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 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核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它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 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 边缘区域是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它又可分为两类:过度区 域和资源前沿区域,过度区域又可以分为两类:上过渡区域、下 过渡区域。

旅游目的地的构建模式

旅游目的地的构建模式

旅游目的地的构建模式2012-3-9 13:12:30 绿维创景字号:T|T我们按照核心吸引力初步将旅游目的地划分为四个类型:城市核心型,景区主体型,区域复合型,产业聚集型。

不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发展模式。

1、城市核心型城市核心型旅游目的地,是以城市作为主要旅游吸引力,并在城市里实现旅游产业要素聚集,同时与其他产业形成联动、互补关系。

在我国,城市核心型的旅游目的地以北京、上海、大连、杭州等为代表。

在城市核心型旅游目的地的构建中,要处理好“旅游城市”和“城市旅游”的关系,不要让城市成为单纯的游客集散地,而应该充分挖掘旅游资源,打造城市本身的休闲旅游吸引力;同时,发挥城市在交通、住宿、会议、科研、政务等多方面的优势,打造旅游与其他产业的交叉整合产品,比如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科教旅游、修学旅游等,丰富产品结构,形成城市旅游目的地的独有特征。

2、景区主体型景区主体型旅游目的地,是以某个或某几个著名旅游区为基础和核心形成的旅游产业聚集区,如黄山、九寨沟、峨眉山、神农架、千岛湖等。

我国较早形成的一批大型旅游区,已经逐渐进入了目的地系统打造的进程中,突显出了旅游业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擎带动作用,并通过吸引力的聚合效益,增强了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

此类旅游目的地以大型旅游区为核心,围绕其形成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旅行社、旅游管理等配套要素集群,甚至进一步整合周边文化、生态、城镇、温泉等资源,发展会议、度假、养生等旅游消费产品。

景区主体型旅游区创建旅游目的地的关键在于,在增强核心吸引力的基础上,发展复合功能,形成产业聚集,并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形成个性鲜明的休闲生活方式。

3、区域复合型区域复合型旅游目的地,是以一定空间内的旅游要素、游憩方式聚合为主发展成的旅游目的地,以旅游地市、旅游区县、旅游乡镇等为主要单元,是目前我国旅游目的地建设的主力军。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旅游吸引力、旅游配套产业、旅游管理体制、旅游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大部分地区尚未真正树立“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思想,实施目的地发展战略。

旅游目的地管理试题二

旅游目的地管理试题二

旅游目的地管理试题二一、填空题1.巴特勒将旅游地生命周期分为六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并且引人了使用广泛的“S’’形曲线来加以表述。

2.“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可以界定为旅游目的地能够持续地为旅游者提供________,并且能够不断提高旅游目的地居民________以及旅游目的地________福利的能力,其表现形式为具有共同目标市场的旅游目的地之间市场占有率的大小和旅游收入的高低。

3.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管理定义为:为平衡旅游目的地旅游开发过程中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追求所有利益相关者的________和旅游业的________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4.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参与既是当地政府及非政府组织介入社区发展的______、方式和手段,更是指________参加旅游发展计划、项目等各类公共事务与公益活动的行为及其过程,体现了居民对旅游目的地发展之________和对社区发展之________。

5.旅游目的地资源开发的目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Leiper的模型包括旅游者、旅游业、客源地、旅游通道和目的地等5个要素,重点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要素,他将旅游系统看成是由旅游通道连接的客源地和目的地的结合。

7.旅游规划是为了满足________、促进旅游地的发展和旅游业健康发展而确定的旅游发展目标、配置旅游要素、选择并制定合适的未来行动计划的过程。

8.__________已成为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必须加以提升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需求。

9.旅游目的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由________、招聘选拔体系、________体系、薪酬福利体系、培训与发展体系、________体系组成。

旅游目的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

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模式研究

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模式研究

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模式研究一、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不合理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制约了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模式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模式研究,旨在探讨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布局、旅游资源的配置、旅游交通的组织以及旅游服务设施的配置等问题。

通过对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的深入研究,可以优化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布局,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模式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探讨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同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不同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模式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优化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的策略和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果将对旅游目的地的规划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1. 研究背景:介绍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研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迅猛的增长不仅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为社会带来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并对文化交流和地方特色的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旅游业的快速扩张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分配不均、环境破坏、社区冲突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对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模式研究不仅关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合理的空间结构模式能够有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旅游业的整体效益,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社区冲突,实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模式,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尊敬的老师:
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填写此表。

我是厦门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系的硕士研究生张彩霞,毕业论文是关于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优化研究,首先需要建立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请您按您认为的重要程度给指标打分,看以下指标是否合理,并不当之处请修改指正!
您的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您的研究领域___________________
请您根据指标的重要程度打分
“重要”—9 “较重要”—7 “一般重要”—5 “较不重要”—3 “不重要”—1
1.您认为上表对这些指标的分类是否合理?(B )
A.非常合理
B.基本合理
C.需进行适当调整
D.完全不合理
如存在不合理之处,您认为应该如何调整?(为方便您也可用批注在原表处增加或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您认为上表是否需要补充?如果需要补充,您认为应该增加哪些指标?
旅游线路的安全性
再次衷心地向您表示感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