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空间结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区域经济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
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
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
区域空间结构的运行机制
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
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

首先,区域空间结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过一定的空间组织形式把


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一般地,点、线、网络和域面是区域空间结构 组成的四个基本要素。 这些要素具有不同的特质或经济意义,并依据 内在的经济技术联系和空间位置关系,相互连 接在一起形成了具有特定功能的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点


概念 —— 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 成的点状分布形态。 类型 —— 工业点,商业网点,服务网点,城市 等。 重要性 —— 点是区域经济活动的重要场所,是 区域经济的重心所在。


随着中心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部门的不断 衍生,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对外联系日益广泛, 连接城市与周围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得到了建设。 当城市经济实力扩大到一定程度,也就是产业集 聚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就将出现向外扩散的趋势, 而这种扩散首先是沿着交通线路进行的,区域空 间结构便出现点轴式空间结构。 当地区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即后工业化阶段, 区域内各地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紧密和广泛,区 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在缩小;随着中心与外围 地区界线的逐渐消失,区域将最终走向空间一体 化,即网络型式空间结构。
都市圈空间结构

城市群和都市圈都是一种对城市密集区域的一种 称谓,没有实质的区别。 自从戈特曼用“Megalopolis”来定义他所长期研 究的美国东北部城市群以后,这个古老的希腊词 汇也就慢慢脱离了之前种种繁杂的用法,而成为 一个专有名词。在国外理论界,用这个词来表示 像波士华那样的诸多大城市的集合体已成为共识。 然而,当戈氏的城市群理论被介绍到国内来时, “Megalopolis”一词却找不到一个贴切的中文表 达,一时间,“都市圈”、“大都市带”、“都 市带/都市连绵带”、“城市群”等种种译法四起 。


郁鸿胜指出,用“都市圈”来表达长三角的城市 群体就暗含了“首位城市”的概念,圈内城市间 只能是“主机—终端”的关系,发展结果不可能 是各城市平等协调发展。 而“城市群”的提法属于城市等级规模体系,其 中的城市与城市群总体之间是“网络—结点”关 系,各城市的地位平等、功能互补,也最容易促 成“共赢” 。



轴线形成 点轴式空间结构是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延伸。在区 域发展的初期,虽然出现了增长极,但同时也存 在着其他的经济活动相对集中的点,随着增长极 与周围点在资源、要素、市场、技术、信息等方 面联系的增强,交通道路、动力供应线、水源供 应线、通讯线路等就逐步建成发展起来。 一方面这些管线的建成更加有利于增长极及相关 点的发展;另一方面沿线两侧地区的生产和生活 条件也会得到极大改善,从而吸引其周边地区的 人口、产业向沿线两侧集聚,沿线地区逐渐成为 经济活动密集区,这便是轴线。


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对增长极的研究也自然 就沿着部门增长极(推动型产业)和空间增长中 心(集聚空间)两条主线展开。 一些学者完全强调功能方面,认为增长极是围绕 特定的主导部门而发展起来的,通过投入产出关 系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地理上集聚在一起的产 业群;另一些学者则与此相反,完全抛弃佩鲁的 产业或部门的概念,基本上从地理的角度来理解 增长极概念,甚至简单地把增长极看做一个城市。
双核结构模式



双核结构模式是指在一区域中,由区域中心城市 (省会城市)和港口城市及其连线所组成的一种 空间结构现象。 区域中心城市居中性和港口城市边缘性,区位和 功能互补。 我国广泛存在于沿江和沿海地区。
点轴式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中形成了不同等级的点和轴 线,即以城市(点)和交通路线(轴)相 联结的产业带,点轴贯通。

1.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
极核式空间结构
2.
3.
点轴式空间结构
网络式空间结构
4.
都市圈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极核式空间结构

整个区域的空间结构由单个相对强大的经 济中心(增长极)与落后的外围地区所组 成。


增长极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增长极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初首先由法国经济学 家佩鲁所提出的,最初是指抽象的经济空间。此 后,许多学者把这一概念转换到地理空间上,最 具有代表性的是法国经济学家布德维尔。 布德维尔强调经济空间的区域特征,认为经济空 间不仅包含了与一定地理范围相联系的经济变量 之间的结构关系,而且也包括了经济现象的区位 关系。即增长极的“极”包含了两个明确的内涵: 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 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极化过程既可 以是功能性的,也可以是地域性的。
9、郑州都市圈 中心城市(人口1500万)郑州 500万人口城市洛阳、菏泽 300万人口城市平顶山、新乡、焦作、开封、许昌 100万人口城市鹤壁、晋城、济源、禹州、新郑、辉县、 卫辉、沁阳、汝州、长垣 10、徐州都市圈 中心城市(人口1500万)徐州 500万人口城市济宁、临沂 300万人口城市商丘、枣庄、淮北、宿州、亳州 100万人口城市腾州、新沂、费县、鱼台、苍山、沛县、 宁陵、砀山、邳县、灵璧
增长极形成及区域意义 一国一地区的经济增长不可能均衡地同时 在所有地点发生,总是在一些条件较好的 地点率先开始,通过集聚发展成为城市并 且成为经济增长的极核即增长极。 增长极通过极化与扩散效应改变区域的原 始空间平衡状态,使区域空间出现不平衡。 增长极的成长将进一步加剧区域的空间不 平衡,导致区域内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略) 陆大道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略) 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各国各地区的空间结 构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均质空间结构-极核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 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是区域空间结构演变 的一般规律。


农业社会,传统的农业生产以土地和动植物为劳 动对象,这时的区域空间结构表现为地区差异不 十分明显的均质化,其中有若干地方中心存在, 但是它们之间没有等级结构分异。 近代工业的出现,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 展,同时也打破了区域空间结构的均质化格局。 工业企业总是选择一些区位条件比较优越的地点 进行配置,通过产业集聚形成工商业活动集中的 城市,并成为带动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在 地域上表现为极核式空间结构。
分散于地理空间的相关资源和要素连接起来,产
生种种经济活动。

其次,合理的区域空间结构能够产生特有的经济
效益。包括:节约经济、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

节约经济,即经济活动因选择合适的区位、合理调 配资源和要素而节约运费、减少相应的劳务支出和 管理费用所产生的收益。
规模经济,即经济活动因区位优势、合理集聚而获 得良好的发展机会,由此而引起规模增大所产生的 收益。 集聚经济,即人口和产业活动因地理集中而产生的 经济效益。或者说因相关集聚活动在空间上合理组 合而在技术、市场、劳动力、基础设施、资源和产 品利用等方面得以互补、共享所产生的收益。

2004年国家发改委“十一五”规划中有关 区域规划的课题组成员提出了到2030年建 设“20大都市圈”的设想,在研究报告中 提出,只有走建设大都市圈的道路,才是 在中国有限耕地资源的基础上,既保吃饭, 又保实现工业化的根本出路。
6、石邯都市圈 中心城市(人口1000万)石家庄、邯郸 500万人口城市德州、邢台 300万人口城市安阳、衡水、阳泉 100万人口城市武安、辛集、沙河、南宫、新乐、柏乡、巨鹿、清 河、馆陶、夏津、大名 7、青烟都市圈 中心城市(人口1000万)青岛、烟台 500万人口城市威海 300万人口城市日照、平度、文登、莱州、莱阳 100万人口城市即墨、招远、莱西、乳山、栖霞、海阳、蓬莱、牟 平、荣成、龙口 8、济维都市圈 中心城市(人口1000万)济南、潍坊 500万人口城市淄博、泰安 300万人口城市滨州、东营、莱芜 100万人口城市肥城、诸城、寿光、青州、高密、章丘、安丘、沾 化、惠民、沂水、曲阜

点的等级与等级体系 ——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
上的集聚规模有大小之分,相应地,区域空间
结构中的点也有规模等级之分。区域内各种规
模不等的点相互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点的等级
体系。
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线

概念 —— 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呈现出的 线状分布形态。 类型 —— 交通线(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 组成),通讯线(由各种通讯设施组成),能源 供给线(由各种能源设施所组成),给排水线 (由各种水利设施组成),由一定数量的城镇线 状分布所形成的线(轴线)。

点轴系统形成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增长极和轴线上的点规 模不断增大,轴线规模也不断扩大并向外进行社 会经济扩散,在新的地区与新的点之间再出现轴 线的形成过程,这样,区域中形成了不同等级的 点和轴线,点轴贯通,就形成了点轴系统。


在一些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一般已经具备一定 的物质技术基础和较为丰富的资源,其工业和中 小城镇往往围绕某一中心城市及交通路线交汇处 形成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区域,要使这类地区 进一步发展,关键是选好重点开发轴线。 20世纪80年代初,陆大道提出我国国土开发和经 济布局的著名的T字型空间结构战略,指出东部 沿海地带和长江沿岸地带作为我国国土开发和经 济布局的战略重点,并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
区域空间结构中的域面

概念——区域内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表 现出的面状分布状态。
类型——农业空间分布所呈现的域面,各种市场 所形成的域面,城市经济辐射力所形成的域面。 另外,其它经济活动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较密 集地连续分布,也可看作是域面。



区域空间结构就是由各种具有特定的经济内涵和 相应的功能的点、线、网络和域面相互结合在一 起构成的。 不同区域、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资源条件、产业 结构特点,相应的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格局,但 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共性,表现为一些典型的理论 模式。


线的特点——根据组成要素的数量、密度、质量 及重要性等,线可以分成不同的等级。同类但不 同等级的线之间往往在功能上是互补的,它们相 互连接,相互补充,共同完成某一种经济活动。
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网络


概念——由相关的点和线相互连接所形成的。网络 是连接空间结构中点与线的载体,网络的意义在于 它能够使连接起来的点和线产生出单个点或线所不 能完成的功能。 类型: 单一性网络:由单一性质的点与线所组成,如交通 网络、通讯网络、能源供给网络等。 综合性网络:由不同性质的点与线组成。




网络式空间结构的意义 通过增强和深化本区域的网络系统提高区域内各 节点间、各域面间,特别是节点与域面之间生产 要素交流的广度和密度,使“点” “线” “面” 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整个区域得到有效 的开发,使本区域经济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通过网络的向外延伸,加强与区域外其他区域经 济网络的联系,并将本区域的经济技术优势向四 周区域扩散,从而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调动更多 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
网络式空间结构

点轴式空间结构继续延伸,区域内中心与 外围地区界线的逐渐消失,区域将最终走 向空间一体化,即网络型式空间结构。
网络的形成 随着点轴系统的发展,点和点的联系进一 步加强,一个点可能与多个点发生联系, 点和点之间会建设多路径的联系通道,形 成纵横交错的交通、通信、动力供给网络。 网络沟通了区域各地区联系,在全区传输 各种资源和要素,区域内各地之间的经济 交往日益紧密和广泛。




区域增长极的特点 具体来讲,增长极具有以下特点:在产业发展方 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 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在空间上,增长极 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联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 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 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 由于区域的大小不一样,相应地,增长极也有规 模等级之分。不同等级的增长极相互连接,共同 构成了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体系和空间结构主体 构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