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立论】梁秋阳:怎样找到新奇观点——三招帮你打开思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06【立论】梁秋阳:怎样找到新奇观点——三招帮你打开思路
懂得辩论,想得清楚,说得明白。

你好,我是梁秋阳。

通常在社交场合,最受欢迎的,都是那些说话有趣的人。

对于同一个话题,他们往往能提出与众不同的新奇见解,引发大家的讨论、赞叹——哪怕是被吐槽也好,也总比当个小透明要有存在感得多。

同样地,在准备辩论比赛时,怎样想出有新意的观点立论,也是困扰许多辩手的问题。

你要知道,有很多辩论比赛用的题目,都已经被讨论过无数次了,如果你始终都是那三板斧,不仅评委听了无聊,观众看着乏味,甚至你自己都会觉得审美疲劳。

所以,今天我就从辩论赛立论的角度,教你怎样发掘出有趣的新观点。

任何观点的形成,都离不开三个要素:预设前提、理论来源和观察角度。

而要想出新奇有趣的观点,靠的正是对这三大要素的颠覆,也就是:重设前提、跨界诠释和改变视角。

先来看第一个方法,重设前提。

我们每个人在想问题的时候,一定都会有一些被我们的脑子略过去的隐藏前提,比如很多长辈都认为结婚要门当户对,这句话的隐藏前提就是,结婚不光是两个人的事,更是两个家庭的事。

日常生活中,这确实简化了我们的表达,但另一方面,这也限制了我们的思考。

所以,如果我们能针对性地找到并改变想问题时,那些被预先设定好的前提条件,新观点也就自然产生了。

以「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这道经典的辩题为例。

持反方人性本恶立场的时候,最难处理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人性是恶的,那人身上为什么会有「美德」这回事呢?当然了,反方会说,世界上还有很多令人发指的恶行呢。

没错,所以如果
按照通常思路,就只会是正方不停地举人类行善的例子,反方不停地举人类作恶的现象,直到地老天荒。

但你有没有发现,之所以这个问题听起来难处理,是因为我们总是天然地认为人的行为和动机应该是一致的,所以善行的存在证明了人性本善。

可是,让我们重设一下这个前提——有没有可能人们的动机并不善良,但却最终催生出了善行呢?
当你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也就离找到答案不远了。

你会发现,由于理智的存在,即使参与博弈的每个主体都是自私甚至邪恶的,最终博弈出来的结果,也很可能是相互妥协、抱团取暖——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即使人性本恶,但当人们组成社会之后,还是会有谦让、团结这样的美德。

而你甚至还可以借此继续阐发,说因此啊,法律制度存在的意义,正是让我们可以用规则的束缚替代道德的律令,不必再背负一定要当一个善良的人的精神枷锁。

正所谓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人性不必本善,只要行为是好的就可以了。

当然,到这一步,你的工作还没完,因为人的想法是相互关联的,当你重设了前提,也就意味着你还需要对与之关联的其他地方给出新的说法。

例如,对方会问,像雷锋、特蕾莎修女这样纯善的人要怎么解释呢?这里的答案可以有很多,但只要能自圆其说,就是一套全新的观点了。

第二个方法,叫跨界诠释。

什么意思呢?就是试着用某一个领域的理论,去解释另一个领域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在面对不同的问题的时候,都会有各自的一套理论来源。

遇到专业问题,用专业知识;遇到人生问题,用人生阅历。

通常情况下,它们是互不相干,泾渭分明的。

而如果你能有意识地将它们相互印证,跨领域使用——这个时候,很多有趣的观点就出来了。

例如「做人更应该尽如人意还是无愧于心」这道辩题,表面上讨论的是为人处世之道,因此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围绕着个体的不同心态展开讨论;也许还有人会发现,无论我抱持着哪一种人生信条,都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周围的人,因此我们真正应该讨论的,是群体的价值观。

但其实,这道辩题还可以用符号学、传播学来思考。

这里我粗浅地借用一下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观点,我们每个人使用的语言看似相同,其实不是。

比如,当我说我想要公平,我想要的到底是哪种公平?是结果公平、过程公平还是历史公
平?也许公平这个词还算容易达成一致,那么,疼痛呢?快乐呢?另一方面,即使不考虑语言的模糊性,光是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也必然产生损耗,两相叠加,便使得「人意」这个东西变得难以确定,而「真正的尽如人意」也就成为实际上的不可能。

由此观之,「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自然才是我们每个人唯一也是最合理的选择。

你看,只需要引入新的理论资源,就能帮你的思考别开一番生面。

事实上,学科交叉一直都是科研领域产生新方向、新发现的重要方法。

比如曾经风靡一时的《自私的基因》,还有经济学里著名的「口红效应」,都是被大众所熟知的案例。

但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些能被人记住的交叉理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虽然听着高大上,但读起来并不高深莫测。

是的,在辩论场上,使用跨界诠释来构建新观点,最重要的就是举重若轻。

要知道,说服人的永远不是名词术语,只有老老实实借助新理论把道理讲得清楚透彻,才能让跨界的新观点发挥真正的威力。

第三个方法,叫改变视角。

同样一件事,处于不同的观察角度,自然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是所谓的「屁股决定脑袋」。

因此,如果能跳脱出常人的视角,就能找到新的观点。

在文学领域有一个经典的辩题叫「作者未死还是作者已死」,讨论的是咱们看书的时候,应该考虑作者写书时的原意吗?还是应该当作者不存在,自己读出什么,就是什么。

一般人拿到这道辩题,通常想的都是,作为读者,我要抱持着怎样的态度才能从书中收获最多?可是,来,让我们改变一下视角,你就会发现,这道题还有另外一个角度,那就是,作为作者,我用怎样的态度去创作作品,能给读者带来更多意义?如果作者抱持着某种态度才能创作出最好的作品,那么自然读者也应该用与之相应的心态来进行阅读。

说到这里,很多辩手都会有一个疑问:通常一个辩论题目的视角都是有限的,或政府与民众,或功利与道德,于是转来转去,也体现不出什么区别。

例如,之前被热议过的,狗仔有权曝光明星出轨吗?无论你站在明星的视角还是狗仔队的视角,看起来都没什么差别,因为事情你做了,还不允许别人说吗?但是如果你设身处地地体会一下明星当时的处境和心态,就会发现,狗仔曝光与否,看似只是
让一件由少数人知道的真相,变成多数人知道了而已。

但正所谓家丑不外扬,这件事情如果没有被曝光,当事人家庭内部本来还有沟通妥协的余地,但一朝大白于天下,在舆论推波助澜道德绑架之下,就变成了要么颜面扫地,要么恩断义绝的两难境地。

量变,也就成了质变。

所以,发现了吗?要转换新视角,核心在于要够具体。

只要你能不断去体察不同视角下的具体而微的情况,就会生出无数的观察角度,以及随之而来的全新观点。

好的,让我来总结一下今天的课程。

在构思立论的时候,要怎样才能找到新奇的观点呢?
一是重设前提,然后自圆其说;
二是交叉诠释,但要举重若轻;
三是改变视角,并且具体而微。

打一个容易记住的比方,针对特定话题发掘观点的过程,如果是一段旅程的话,重设前提就像是改变出发点,因为出发点变了,旅行线路自然也变了;
跨界诠释是改变交通工具,之前坐汽车能去的地方,不妨试试坐一次飞机;
改变视角则是换个座位,当大家都往前坐的时候,你可以独自走去后排;
而无论哪一种方法,都能让你在这段思考的旅途中,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当然了,思考能力的培养绝非朝夕之功,而能想到的观点的丰富程度,也离不开你的知识积累与人生阅历。

但只要循着正确清晰的方法训练自己,至少你能让自己朝着所期望的方向一步步成长。

最后,给你留一道思考题:
对于「孤独是不是一种痛苦」这道辩题,你能用今天学到的方法,提出有意思的新观点吗?
期待你的答案,我是梁秋阳,我们下次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