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袋飞上天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塑料袋飞上天了

奉化市锦屏中心小学俞亚君案例背景:“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睦相处,为后继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发展基础。”在这崭新的理念指导下,在本学期宁波市小学常识探究性学习专题研讨会上,我们有幸听到了一节别开生面的常识课——《放飞塑料袋》。

案例过程:教师出示一只塑料袋(垃圾袋),“谁有办法让塑料袋往上飞?”这个问题发散性较强,学生一听都跃跃欲试,想到了各种方法,如吹、往上抛、装氢气等。

“能不能利用蜡烛使塑料袋往上飞?”教师顺势抛出了本节课的研究问题。学生在分组讨论后,开始动手探究。大多数的组马上想到用蜡烛加热,利用热空气使它往上飞。可是,孩子们发现,塑料袋刚放手便马上掉了下来,并没有真正升空,有的塑料袋甚至遭受到了灭顶之灾--烧坏了。他们开始讨论如何改进,如何分工。四个小朋友一个扶蜡烛,两个负责把塑料袋撑开,另一个负责拉住顶部,加热一定时间后,“1、2、3”大家一起放手,“塑料袋飞上天了!”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此时,教师又给成功的组分发了一张记录单和一些辅助材料,如橡皮泥,回形针等。

孩子们开始思考,如何提高塑料袋升空的质量--如何让塑料袋飞得更高、更稳,在空中停留时间更长。他们开始再一次的讨论、调整。有的组开始增加蜡烛的数量,从1支变成了2支甚至3支;有的组尝试着把塑料袋装上热空气后扎紧袋口将它抛上去;有的同学甚至跳到了课桌上,让塑料袋边升空边继续加热;有的组先把橡皮泥加在了袋

顶,结果塑料袋烧坏了,第二次他们把橡皮泥加在了底边上……孩子们个个欢呼雀跃,那种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连听课的教师也忍不住走到学生中间,加入到了他们的讨论中。

教师在前台放飞了一只超大型的塑料袋,巧妙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于是在请同学们稍稍整理一下记录单后,探究开始转入下一个环节:汇报交流。教师请一个小组上来介绍他们的发现、问题等,要求其它组认真倾听,并作评价。

A组:我们认为是由于蜡烛燃烧后产生了热气使塑料袋往上飞。(“塑料袋为何会往上飞”对于五年级的学生似乎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基本上的学生都同意这一观点。后面几组的汇报便集中在如何使塑料袋飞得更高更稳,以及他们的想法、问题等。)我们还发现塑料袋开始飞得不稳,不高。后来我们把橡皮泥、回形针加在塑料袋底边上,它就飞得更高更稳了。

同学们以热烈的掌声表示赞同他们的方法。

B组与C组一齐走了上来,争着要汇报自己的想法,教师要求他们“石头、剪子、布”,胜出组脸上洋溢着得意的笑脸,听课的教师也不禁发出了会意的笑声。

他们的问题:我们发现塑料袋飞到一定的高度总要掉下来,这是为什么呀?

①号评委:我们以前学过“空气的流动”一课,热空气往上升,冷空气会流过来补充,塑料袋升到一定高度时,热空气开始降温,冷空气也开始流进来,所以才会掉下来。

②号评委:怎样才能让塑料袋在空中呆得时间长些呢?或者永远不掉下来?

③号评委:可以把加热的蜡烛与塑料袋绑在一起,一起让它们升空,边升空边加热。

④号评委:你所说的方法其实就是热气球。不过用塑料袋不行,一不小心就烧坏了。应用质量较好的帆布来制作,用更好的材料来加热。

⑤号评委:那热气球在升空后,也要掉下来的,不能永远呆在空中呀!

……

案例反思:《新课程标准》指出: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目前我们正处于常识课向科学课的过渡时期,如何利用现有的教材、条件为学生创设充分的探究机会,使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体,从而培养科学素养呢?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尝试着用一种新的理念去处理教材,安排教学,以学生为本,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为追求目标。具体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一、重组整合教材,奠定探究基础。

新《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己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提倡以探究为核心组织科学课程的教学,教材内容的组织,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要从便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出发,而不是从知识体系出发。要以小学生先前的经验为起点,从他们熟悉的具体事物中展开学习活动。

本课是在《热气球》的基础上改编的。传统教学一般分成三个环节:首先是通过一个实验,在点燃的酒精灯上套一个合适的圆筒,再在其上面让纸片或碎纸屑往上飘,帮助学生认识空气受热会上升的现象;接着再做一个实验,用纸、细铁丝、酒精棉等做纸桶即“热气球”往上飞,使学生懂得热气球上升的道理。本次实验由于材料的问题,往往由老师演示完成;最后一个环节说一说热气球的发展历史。采用这一思路教学,教学过程顺利,并且易控制,学生比较容易得出结论。因为学生思维中的“绊脚石”都让教师扫平了,学生只需按教师的设计去做去想就能轻松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很难体验、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的创造性受到压抑。

在《新课标》“用教材教”的理念指导下,为求得给学生最大发展值,根据遵循有利于学生探究的原则,教师创造性地把握教材,大胆处理教材,对教材进行重组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注重经历、体验和发现,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教师所创设的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发展认知,培养技能,陶冶情操。

同时,教师提供了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围绕材料进行探究。如:放弃了传统教法

中用纸制作热气球的方法,改用塑料袋,这种材料既轻,体积又大,利于学生的成功放飞;又如传统教法中酒精灯使用得较多,但由于本节课学生容易兴奋,存在不安全因素,教师改用蜡烛做热源,操作起来既方便又安全。

二、开放教学情境,促进自主探究。

新《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就是敢于放手让学生学,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使他们在亲历探究过程中体念乐趣,获取知识,锻炼思维,感受“科学之美”。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角度出发,创设了一个开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里,开放的空间中自主探究。教师则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

我们看到,在探究活动前,教师没有给出探究的方法和步骤,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讨论、设计;

我们也看到在分组活动时,当学生经历了失败,教师用鼓励的目光注视着他们;当学生经历了改进、成功,教师则不声不响地给了一个信封,用提示卡和材料引导学生更进一步的探究;当学生展开了更深入的探究:他们有的站到了桌子上,举着蜡烛追着塑料袋上升,有的将回形针别到了塑料袋上,塑料袋烧坏了,他们开始思考回形针的位置对塑料袋升空效果的影响……教师则弯下腰用欣赏的神态,用心“倾听”着他们的心声;

我们还看到在汇报交流时,台上的学生与台下的学生在激烈地争论、评价,教师悄悄地变成了“隐形人”,任由他们自由的争论,甚至当有几个组一起上来争着汇报时,教师干脆让他们“剪刀、石头、布”来决定去留……

我们同时看到,教师发给学生的记录单十分简单明了,并且“可以自由记录或讨论不记录”……

三、重视培养学生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科学精神。

《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目标的第五条中指出,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要形成的科学精神包括“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