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美国自传研究的新趋势——以《富兰克林自传》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20世纪以来,伴随着西方哲学思潮的发展和当代西方文论的兴起,美国自传研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富兰克林自传》在20世纪的批评与接受过程可以发现,自传研究逐渐进行着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向:从外部事实走向心理真实;从个人身份走向民族神话;从解构自传走向建构自我。这种转向拓展了自传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丰富了自传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美国自传;传统;现代;转向

《富兰克林自传》被称为“第一部现代美国自传”,它开创了美国传记写作的历史。伴随着西方文艺思潮的不断发展,2O世纪的《富兰克林自传》研究经历了从外部事实走向心理真实;从个人身份走向民族神话;从解构自传走向建构自我的深层转向。这种转向拓展了自传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丰富了自传研究的内容。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代西方哲学思潮和西方文论影响下的美国自传研究的新发展,代表了2O世纪美国自传研究的新趋势。

一、从外部事实走向心理真实

进入2O世纪,伴随着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和弗洛伊德现代心理学的高度发展,探求心理真实、寻找行为的无意识动机成为了传记研究的重任。传记家在作品中越来越注意表现人物复杂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恰如莫洛亚所说:“我们时代的作家比他们的先辈更加感觉到人的复杂和多变,而更不注重那种普遍的统一性。”[l] ( ’在传记写作中,外部客观事实的真实逐渐让位于内心世界的真实。“如果说从约翰生和鲍斯威尔开始的近代传记追求外部行为真实,那么现代传记则把表现心理看作是更重要的任务,也就从对传主生平的叙述进入对传主行为的解释。”[2lJ( 于是,对传记作品的批评也更多的注重人物的心路历程与精神发展,自传研究亦是如此,“自传作品的核心在于作者对自我存在的价值的解释和叙述自我成长的历史。”[2lJ(哪对于《富兰克林自传》而言,其中宗教与道德的探索与自我价值的揭示不断占据了批评的重要位置,富兰克林在许多批评者看来,更多的是体现一种进取精神与特性的楷模,而《富兰克林自传》本身则是一个伟大的道德寓言,它也是美国文化精神的体现。

马克斯·韦伯用“资本主义精神”解释富兰克林自传中道德与价值的讨论,他认为富兰克林全部的道德态度都带有功利主义的色彩。诚实、守时、勤劳和节俭之所以成为美德是因为它们能保证信用,因为它们对个人有着实际的用处。富兰克林自传所宣扬的不是立身处世的手段,而是一种独特的伦理;不是随处可见的商业上的精明,而是一种精神气质。[3lJ(嘲对于《富兰克林自传》体现的美德,D.H.劳伦斯却始终无法接受并先后写了两篇评论嘲讽了富兰克林自传所孜孜以求的道德的艺术,他甚至认为富兰克林是“一个乏味的道德的功利主义者”。相比之下,查尔斯·L·桑福德对《富兰克林自传》的道德与宗教作了另一番解释,他认为18世纪的宗教虔诚已经让位给道德主义,但是道德主义依然传达着一种使命感。由于跟欧洲腐败的城市文化相抵触,崭新的美国文明将拥有一种土地情怀,发现新大陆的最后结果是用作为拯救方式的“西进运动”来取代但丁和班扬的心路历程。富兰克林就如同一个美国的班扬,在一个道德的寓言里表达这种转变的意义。富兰克林的道德体系不断适应去唤起一个全新的人,去唤起民族世界里的一个全新的社会,“《富兰克林自传》是一个在世俗的层面上追寻约翰·班扬《天路历程》主题的伟大的道德寓言”。(4 3(P72)

罗伯特·塞尔批判了劳伦斯等人所谓“富兰克林自传代表粗俗、吝啬”的评价,认为富兰克林正是通过《富兰克林自传》的自画像而不断地为人所知,自传的三个主要部分证实了他不断地以现在的观点和方式重估自己的早年生活,反映了富兰克林自我的不断冒险历程以及对新事物的欣然接受。作为自传计划的实施者,富兰克林身上体现了理想主义、幻想和现实性的惊人的结合,而更令人惊讶的是他对那些新思想和自身新角色的认可。正是由于身份的不断变化和富兰克林自我性格的不断发展,自传成了自我检验和自我宣扬的一种实践。英国作家毛姆对《富兰克林自传》有高度的评价,他认为“文学史很少将自传包括在里面,然而富兰克林的自传却是一个例外。⋯⋯不但自传的叙述非常吸引人,而且作者成功的自我刻画、

生动可信的自我描写也同样精彩。”Ls](es1)戴威·列文则认为,“作为人物特征的朴素体现的一个典范,很难找到另一本书比《富兰克林自传》更广为人知”。J( ’《富兰克林自传》代表着一种艺术,它是作者竭尽全力解释自我与评价自我,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是从外部世界来看待内在自我的一种艺术。它不但刻画了一个很有吸引力的自我,而且把自身当作时代和祖国的原型,并且确立了一个自力更生者的故事。《富兰克林自传》最主要的成就在于富兰克林在一个他认为的“实验的时代”刻画了一个好学上进的自我。面对18世纪理性的时代,富兰克林勇敢地承认理性的局限,并在自传中毫不犹豫地通过叙述自己作为讽刺对象的经历来证实。《富兰克林自传》是一本绝妙的艺术之作,它不断地在读者面前展示启蒙时代的一个伟大代表。利奥·勒枚同样也对《富兰克林自传》大加赞赏,他称“《富兰克林自传》是美国文学中第一部伟大的作品,在某些方面,它是一本最重要的独一无二的书”。同时,他还认为《自传》对人类本质有着深刻的讽刺,既对l8世纪思潮中伦理道德哲学的关键问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对不同的宗教及其教条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这些主题揭示了思想的伟大、内心的丰富和复杂,也显示了作品结构、语言和内容的精妙。

二、从个人身份走向民族神话

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传研究在英美学术界成为了一个热点,保罗·埃金认为“原先被批评家所忽视的自传,现在已经得到了它应有的重视。” 更有学者认为“在文学批评界中,似乎所有的批评家和理论家都在谈论自传,直到最近这种文类批评至少被描述为一种稍有缺陷的传记,而最多而言,它被认为是一种能够把握民族本质和时代精神的历史文献。” 8 J(n”的确,自传能为洞察国家历史、宗教、文化变迁、社会与个人的经验和特性提供真知灼见。自传作家正是通过参照文化价值观念中已有的人物形象,通过描写自己来解释他的生平。当自己的个人经历形诸文字时,他就把自己当作神话塑造出来的特定形象中的其中之一,并表明自己与所属文化的联系。《富兰克林自传》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

评论家欧蒙德·斯威“试图描述富兰克林体现在《自传》中的个人和国家的身份认同,以及它在其人生历程中的发展与变化”。J(Pix)他充分地对《富兰克林自传》进行了详细的阅读,通过探讨富兰克林内在的自我与环绕在他周围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心理历史学的视角对《自传》进行处理。富兰克林对自我身份尤其是国家身份的追寻正是他在美国革命期间从外省走向殖民地间的过程。斯威使该书成为了《富兰克林自传》研究的一部很有意义的尝试。戴威-西德将《富兰克林自传》和乔纳森·爱德华兹的《个人叙述》进行了比较,这两个经典文本均在l8世纪清教思想的影响下写成。前者强调的是内心的自省与清教信仰的复兴;后者强调的是行为的实效与勤勉节俭等清教模式的实践。他们在写作中都强调了“利益”的概念并尽力使自己的自传成为他人“模仿的典范”。[∞] 对他们而言,记录自我生活的冲动来自一种教导他人的冲动,一旦他们的自传能够非常和谐地与从怀疑到信任、从贫穷到富裕的模式相吻合,那么教导的作用就立刻产生。对于《富兰克林自传》所体现的“模仿的典范”,评论家R.A.巴讷斯认为它是18世纪美国自传特有的特征,“这种模仿的典范强调普遍的原则和个人的重要性。尽管每个自传都记录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故事,但是,每个作者所呈现的自我概念却是一个文化的典型或者说理想的典范,而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相对于欧蒙德·斯威、戴威·西德对《自传》身份和自我的研究,评论家H.J.道森称《富兰克林自传》为“父亲与儿子间的神话和隐喻”。正是父子间的种种影响使富兰克林的自传开篇明义指出为儿子威廉而写。道森把《富兰克林自传》中独立的第一部分的身份认同比喻为“在博物馆杰作之下的早年自我描述的隐射”。当富兰克林在自传中面对他的真实的和象征意义的孩子时,他对自我经历的理解通过一种对美国紧迫现实和焦虑未来的感觉而得到折射。“父亲”在任何男性传记家的思维里都是一个多元的不断变化的意象,他连接着过去许许多多的“父亲”的形象,也跟自己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在那些人面前呈现的形象紧密相连,这实际上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