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小杂粮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第10期专题论述

山西省小杂粮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赵吉平王彩萍侯小峰白跃新牛变花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汾阳032200)

摘要:阐述了山西省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研资金投入、创建产业基地、兴办龙头加工企业、组建产业协会、杜绝滥采乱挖现象等发展对策。

关键词:小杂粮;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海拔高、降雨少、山多土瘠、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昼夜温差大、热量资源丰富,非常适宜小杂粮生长发育。所以山西省是我国小杂粮主产区之一,蕴育了众多的小杂粮名、优、特品种,素有“小杂粮王国”之美誉。加快山西省小杂粮产业化发展,对山西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民的膳食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产业现状

1.1分布情况山西是我国小杂粮主产大省,种植面积大、分布广、品种多。小杂粮主要分布在晋西北、晋北、晋西、晋东南山区和丘陵地区。目前种植的小杂粮作物有30多个品种,主要有谷子、糜子、荞麦、莜麦、绿豆、小豆、豌豆、豇豆、大麦和马铃薯等,播种面积基本维持在100万hm2以上,约占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40%,产量保持在200万~250万t,占到种植业总产值的1

2.5%,农民人均小杂粮纯收入达到110余元。

1.2生产状况山西省小杂粮生产条件普遍较差,加之多数小杂粮育种栽培技术研究工作较大宗作物起步较晚,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单产普遍较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山西省的谷子、荞麦、绿豆单产水平均超过全国同类作物平均水平。其中,谷子全国每hm2平均产量为1667kg,山西为1719kg,高出全国平均产量3.1%;荞麦全国平均产量为982kg,山西为1125kg,高出全国平均产量14.6%;绿豆全国平均产量为825kg,山西为936kg,高出全国平均产量13%;小豆与全国平均基本持平,但有些地区产量只有400~600kg,而在栽培水平较好的地区,产量可达到1500~3000kg,甚至更高。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小杂粮新品种的育成,单产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如谷子的平均产量达到3000kg以上;糜子的平均产量也达到了2600kg,最高可达到4500kg;绿豆平均产量也达到了2500kg,最高可达到6500kg;其他作物的单产水平也都有大幅度的提高[1]。

1.3贸易流通近几年,山西省的小杂粮几乎全部被其他省份的外贸公司收购出口。荞麦、绿豆被陕西省榆林外贸公司和内蒙古外贸公司收购,芸豆、红小豆被天津外贸公司和河北外贸公司收购。吉林省白城外贸公司在山西省晋中市设立了分公司,主要是收购和销售山西省的小杂粮。

1.4科研状况山西省小杂粮科研工作除谷子研究较早外,其他起步较晚、基础较差、经费短缺。但通过科研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进步较大,成效显著。1949年以来,通过审(认)定的小杂粮品种到目前为止已超过200个,其中谷子71个、马铃薯23个、燕麦27个、荞麦4个、绿豆10个、红小豆4个、豌豆4个、大麦3个、糜子11个等。

2存在问题

2.1研究力量薄弱,科研队伍不稳定,推广工作滞后长期以来,小杂粮处于从属地位,除谷子、马铃薯等面积相对较大的作物外其他杂粮作物研究起步晚,研究的单位少,研究人员更是屈指可数,而且还有兼职,力量严重不足。豇豆、芸豆等许多小杂粮至今尚未开展研究工作,更谈不上为生产上提供新品种、新技术了。由于基础薄弱,经费匮乏,科研队伍不稳定,科研工作仅限于品种的提纯复壮、种质资源的鉴定筛选;又因为小杂粮的杂交难度较大、成功率较低,所以研究进展十分缓慢。即使有新品种、新技术,良种繁育不配套、产品开发等环节也跟不上规模化生产的需要,甚至有些小杂粮作物很少被推广[2],严重制约了产业化发展的进程。

2.2生产水平低,栽培技术落后山西省小杂粮育成品种已超过200个,但许多地方生产上仍然使用农家品种、老品种,混杂退化严重。大部分小杂粮种植在干旱半干旱区的瘠薄旱地和山坡地,与大宗高产作物相比,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基本沿袭传统的种植方式,田间管理粗放、生产投入少、栽培技术落后,同规模化的商品生产相差甚远。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普及率不高,使之产量低而不稳,产品商品性差,经济效益低。

基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CARS-9);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20100312003-1)

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