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国际商务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绝对优势理论——亚当· 斯密
• • • • • • 1723-1790 代表著作 《国民财富的性质 和原因的研究》 (1776年)又名 《国富论》。
二、绝对优势理论——亚当· 斯密
• 18世纪末叶,重商主义的贸易观念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并被自 由贸易的思想所取代。 • 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亚当·斯密的基本经济思想是“自由放任”, 这一原则也被用于国际贸易理论。斯密认为,如果可以自由贸易,每 个国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生产出自己的产品,这就有竞争优势。 • 当一个国家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比另一个国家更有效率,即具有绝对 优势;而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效率低,即具有绝对劣势。 那么每一个国家都能通过专业化生产它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或通过与 其他国家交换其具有绝对优势的部分产品而获得利益,这种交换对所 有国家都是有利的。

• 贸易模式
–优势国家出口优势较大的产品,进口优势较小的产 品。劣势国家出口劣势较小的商品 ,进口劣势较大 的商品。 –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原则是“两优取其最优,两劣 取其次劣”。
• 李嘉图“比较优势论”的基本假设与斯密基本 相同,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两国之间劳动生 产率存在的相对差异,而不是绝对差异。
1977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金 《地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问题》


1.H—O 定理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 • 不同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禀赋条件不同 • 不同商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比例存在差异。
两个关键概念
• 生产要素禀赋:表明一国生产要素的拥有状况。通常用“丰裕”和 “稀缺”表示。丰裕是相对的概念,用资本劳动比率,即人均资本来 衡量。例如,中国是劳动相对丰裕,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美国是 资本相对丰裕,而劳动力相对稀缺的国家。 • 要素密集度: 表明某种产品要素比例的状况。在生 产某种产品的各种要素中,比重最大的要素决定着产品的要素密集度 性质。例如,可以分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等。
100 120 1 . 2 1 100 120
• 葡萄牙毛呢相对于酒的劳动生产率=
1
90 80 0 . 89 90 1.2>0.89,英国在毛呢生产上拥有“比较优势”。 1 80
• 李嘉图比较优势论的核心观点是贸易的原因或基础是劳动生产 率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不同。比较优势论比绝 对优势论更具有普遍意义,对现实具有更强的解释性,它认为 一国在产品的生产上不需要有绝对优势,只要具有比较优势, 就可以在要素投入不发生改变的条件下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从贸 易中获取利益,但贸易利益实现的前提必须是完全的自由贸易。
相互需求理论
• 约翰 穆勒
四、资源配置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
•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的概念给后人很多启示。 • 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又进 • 一步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来阐述贸易的基础。 他们认为生产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而不仅 仅是劳动力。资本、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要素也 都在生产中起了重要作用并影响到劳动生产率 和生产成本。 产品生产的相对成本不仅可以由技术差别决定, 也可以由要素比例和稀缺程度的不同而决定。 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或要素储备比例上 的差别。即要素丰裕程度不同可以导致要素供 求不同,进而导致要素价格不同,从而导致成 本差异。
结论
• 简言之,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所花成本绝对地 低于他国,就称为“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的绝对 差别,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 • 绝对优势理论解释了产生贸易的部分原因,但局限 性很大,因为在现实社会中,有些国家比较先进发 达,有可能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上都不拥有绝对 优势,是否能够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 代表作: • 1772-1823年 •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 原理 • 两优取其重,两劣 取其轻;
• • • •
比较优势论的产生 李嘉图比较优势论的产生与“谷物法”有关。 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斯密的观点,他认为一个国家各种产品生产都处于绝对优 势,另一国家都处于劣势,但它们在同种产品生产上的优、劣势程度是不相同 的,具体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是不同的。 比较优势论的结论 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优 势地位,而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地位,则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优 势最大的那种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劣势最小的那种产品, 然后参与国际贸易,双方均可以获得利益。
120/80=1.125; 100/90=1.1
酒产量 劳动投入 毛呢产 (单位) (人/年 ) 量(单 位) 1 120 1 分工前 英国 80 1 葡萄牙 1 分工后 英国 葡萄牙 2.125
1 交换后 英国 葡萄牙 1.125
国家
劳动投入 (人/年 ) 100 90 220
2.2
170 1.2 1
Jiu, 1/80:1/110=0.1375; mao, 1/70:1/120=2.7
酒产量 所需劳动投 毛呢产 (单位) 入(人/年) 量 (单位) 1 120 1 分工前 英国 80 1 葡萄牙 1 2 总产量 2 2.7 分工后 英国 190 葡萄牙 2.375 2.7 总产量 2.375 1 交换后 英国 葡萄牙 1.375 1.7 1 国家 所需劳动投入 (人/年) 70 110 190
里昂惕夫反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扩展
里昂惕夫反论 Leofieff基于H—O定理的观点,利 用他的投入产出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 商品结构进行了具体计算,其目的是 对H—O原理进行验证。 但是里昂惕夫的验证表明:美国出口 商品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而进口替 代商品更具有资本密集型特征。这个 结论正好与赫—俄原理相反。被称为 里昂惕夫之谜(The Leontief Paradox)。
2.2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 背景:1960年以来,国际贸易理论出现了许多新的 倾向,主要有两个方面:1、发达的工业国之间的贸 易量大大增加。2、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出现了许多同一行业既出口又进口的“双向贸易” 或行业内贸易。这种新倾向引发了理论的创新。
• 在对其国际分工理论的论述中,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 益。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原因在于: ①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 ②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能节省与生产没有直 接关系的时间; ③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生产工具。
• 斯密认为,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 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他认为,每 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 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 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是有利的。
要素禀赋学说
要素禀赋学说
要素自然禀赋
要素供给
要素相对丰裕
要素相对价格
商品相对价格
里昂惕夫之谜:
根据赫克歇尔—俄林原理,一个国家如果某种 生产要素比较丰裕,它就应当生产和出口这种 生产要素密集的产品。根据这一原理,美国是 一个资本比较丰裕,而劳动力资源相对来说比 较稀缺的国家,所以美国应当出口资本密集型 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美国出口是劳 动密集型产品,进口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西方 经济学界把这种现象称为里昂惕夫之谜 ( LeontiefPa radox) ,也称里昂惕夫悖论或里 昂惕夫稀少生产要素之谜。
2 国际商务理论
2.1 2.2 2.3 2.4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竞争优势理论
前言:
• 国际贸易理论都是围绕着下述三个主要问题而展开的: • 1、国际贸易的格局或称型式(Pattern),它主要考虑贸易发 生的原因及决定交易商品流向的因素。 • 2、国际贸易的条件(Term),它主要考虑商品交易中决定交换 的比例或相对价格的因素。 • 3、国际贸易的收益(Gain),它主要考虑贸易双方各自的福利 以及作为整体的福利会产生什么影响。
关于“比较优势”的衡量或确定,主要有两种方法: (1)相对劳动生产率,即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 同的人均产量之比。用公式可以表述为: 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于产品B)=
产品 A 的劳动生产率 产品 B 的劳动生产率
如果一国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另一国家同样产品 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上例中, 英国酒相对于毛呢的劳动生产率 = 1
120 1 100 100 120 0 . 83
• 葡萄Baidu Nhomakorabea酒相对于毛呢的劳动生产率 = 1
80 1 90 90 80 1 . 125
1.125>0.83,所以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拥有“比较 优势”。
仍沿用上例的数字, • 英国毛呢相对于酒的劳动生产率 1 =
结论
–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原因或基础是各国存在的劳动生产率 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 –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 该国在该种产品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如果一 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低的劳动生产率,该国 在该种产品生产上就具有绝对劣势。
关于“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方法: ①劳动生产率,即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用产量与 这一产量所需的劳动投入量的比率表示。一国如果在某种产 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高的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拥有绝 对优势,反之,则处于劣势。 ②生产成本,即生产一单位产品的要素投入量,用劳 动投入量与其投入所生产的产品数量的比率表示。
代表人:威廉斯塔福德
• 对此,晚期重商主义者与早期的观点有所不同。早 期重商主义者强调绝对的贸易出超,主张控制商品 进口和货币外流。 • 威廉斯塔福德。而晚期重商主义者(16世纪下半期 到17世纪末)从长远的观点看,认为在一定时期内 的外贸入超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 出超,保证货币最终流向国内就可以。 • 代表人:托马斯·孟。 • 但是,无论早期还是晚期的重商主义者都主张限制 进口,对贸易的研究是很有限的。
2.1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 一、 重商主义(保护贸易) • 二、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 • 三、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 • 四、资源配置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
一、 重商主义(保护贸易)
• 背景: • 最早在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即在西方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阶 段。 • 在重商主义者看来,国内市场上的贸易是由一部分人支付货币 给另一部分人,从而使一部分人获利,另一部分人受损。国内 贸易的结果只是社会财富在国内不同集团之间的再分配,整个 社会财富的总量并没有增加。因此,重商主义对贸易的研究主 要集中在如何进行贸易,具体来说,怎样通过鼓励商品输出, 限制商品进口以增加货币的流入从而增加社会财富。 • 货币差额论,多卖少买,追求贸易顺差
• 斯密的《国富论》整体贯穿着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思想, 贸易思想是其整个自由竞争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有机组 成部分。他认为,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是实现自由放任 原则的主要内容。他通过对家庭和国家的对比分析来描 述国际分工、贸易的必要性,由此提出他的国际分工与 自由贸易的理论,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做出了重 要贡献。
三、比较优势理论——大卫· 李嘉图
• • 在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英国另一著名古 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或“相对优势” 的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成本上的 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 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 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比较利益论的科学性在于它揭示了一个客观规律——比较成 本法则。它从实证经济学的角度证明:无论是生产力水平高 还是生产力水平低的国家,按照比较利益的思想参与国际分 工和国际贸易都可以得到实际利益。
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的原因:历史条件和一国地理环境、土壤、 气候等因素构成的自然条件 。 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 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要比 没有依照“绝对优势”进行分工之前有利。

举例: • 英国、葡萄牙两国都生产葡萄酒和 毛呢两种产品的情形下,通过国际 分工与贸易,最终两国享有的产品 总量都有所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