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学研究在中国(1984年

合集下载

生态文学批评这一概念提出

生态文学批评这一概念提出

生态文学批评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1972年,约瑟夫·米克(Joseph W.Meeker)在《生存的喜剧:文学生态学研究》(The Comedy of Survival:Studies in Literary Ecology,1972)中提出“文学生态学”的概念,“对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生物主题进行研究”(注:Joseph W.Meeker,The Comedy of Survival:Studies in Literary Ecology,New York:Scribner's,1972,p.9.)。

1978年,威廉·鲁克特(William Rueckert)在其论文《文学与生态学:生态批评的实验》(“Literature and Ecology:An Experiment in Ecocriticism”)中首先使用了ecocriticism这一批评术语,提出“把生态学以及和生态学有关的概念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去”(注:William Rueckert,“Literature and Ecology:An Experimen t in Ecocriticism,”IowaReview 9.1(Winter 1978),p.71-86.)。

随后,有人提出“生态诗学”(ecopoetics)、“环境文学批评”(environmental literary criticism)、“绿色研究”(greenstudies),或“绿色文化研究”(green cultural studies)等其他术语,但大多数人倾向用ecocriticism这一提法,因为它不仅很容易被转变成ecocritical和ecocritic等形式,而且“eco”这一前缀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关系。

1985年,弗雷德利克·瓦格(Frederick O.Waage)编辑出版《讲授环境文学:资料,方法和文献资源》(Teaching Environmental Literature:Materials,Methods,Resources,1985)。

近三十年中国生态文学研究综述_1979_2008_兼论生态文学与批评在中国的演进

近三十年中国生态文学研究综述_1979_2008_兼论生态文学与批评在中国的演进
二 、基本数据分析和统计 为尽可能真实完整地反映出 1979 年至 2008
年 6 月期间生态文学研究论文在国内各种学术刊 物上的发表数量 、被引用情况 ,本研究选取了中国 知网的《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 据库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优秀硕 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调查范围 。前者包括国 内公开出版的9 082种期刊的2 760万篇文献 ,数据 完整性达到 98 % ;后二者收录来源为1 072份 。在 这么大的范围内调查生态文学研究文献的发表与 被引用情况 (学术期刊评价指标) ,数据的准确性和 可信度是可以得到基本保证的 。
办) “; 文化生态环境与十七年文学历史评价国际学 术研讨会”(浙江大学主办) “; 文化生态环境与十七 年文学历史评价国家学术研讨会”“; 王治安生态文 学系列作品研讨会”“; 中国首届生态文艺学学科建 设研讨会”(苏州大学主办) “; 文化生态变迁与文学 艺术发展”学术研讨会 (江汉大学主办) ;海南“生态 与文学”国际研讨会 。这些会议是由高等院校文学 研究所或文学院系等发起 ,由相关或权威文学阵地 《( 文学评论》《、资源与人居环境》《、新东方》等) 通 告或发表综述 ,进行宣传和报道 。
此外 ,尽管基金项目论文比例微乎其微 ,但是 , 从 2003 年之后 ,各类科研课题项目逐年增多 。课
58
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年
题的深度和广度与日俱增 ,形成了研究生态文学的 很多优秀梯队组织 。
(三) 研究领域多元化 生态文学研究领域多元化 ,广泛涉及小说 、诗 歌 、戏剧 、散文 、报告文学等 。小说研究占生态文学 研究的主体自是不言而喻 ,值得关注的是 ,诗歌 、戏 剧 、散文 、报告文学都涉及此题材 。(1) 生态戏剧 5 种 ,影响较大的有 《: 落实科学发展观 增强艺术事 业发展后劲 ———刍议重建当代戏剧创作的生态价 值观》( 刘振平 , 艺海 , 2008 , 1) 、《契诃夫戏剧 的生 态思 想》(贺安芳 ,解放军外国语 ,2007 ,6) 《、〈野人〉: 生态戏剧 的经典之作 ———高行健剧作〈野人〉的生态解读》 (佘爱春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6 ,3) 《、生态批评与中国生 态戏剧 ———对三个戏剧文本的生态主义批评》(付治 鹏 ,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05 ,4) 。(2) 诗歌 46 条 (限于篇 幅 ,不一一列举) ; (3) 散文 29 篇 ,既有综述性的比 较 ,如《生态危机时代的生态散文 ———中西生态散 文管窥》(徐治平 ,南方文坛 ,2006 ,4) 、《简论当代生态散 文》(齐先朴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 ,2) ; 也有作家作 品艺术分析 ,如《英国生态散文的璀璨明珠 ———赫 德逊散文的生态意蕴管窥》(张建国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7 ,5) 《、贾平凹散文创作生态论》(孙新峰 ,宁夏社会科 学 ,2006 ,1) 《、论艾丽斯 ·沃克散文和诗歌中的生态 女性主义观》( 李鲜红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 (4) 报告文学 :生态文学最早产生于报告文学 ,比如 徐刚的系列文章 ,后来逐步完善 ,报告文学产生了 艺术化 、哲学化倾向 。近年来出现了几篇很有分量 和学术价值的综述性研究论文 ,比如《对生态危机 的艺术报告 ———新时期以来的生态报告文学简论》 (罗宗宇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2 ,6) 《、当代生态报告文学创 作几个问题的省思》(雷鸣 ,文艺评论 ,2007 ,6) 。 (四) 研究内容多元化 在已发表的1 272篇文献中 ,研究的内容多元 化 ,涉及国内外理论评介与综述 、个案文本分析 、生 态批评史研究 、生态与美学 、中西比较研究 、理论构 建与裨补等 。 (1) 国内外理论评介与综述 。生态文学在中国 的开始源于从国外学界的引入与传介 。没有国外 理论的评介与分析就没有中国的生态文学及批评 。 三十年间 ,学界对国外理论的引入与阐释一直未曾 中断 ,不断与国外理论接轨与衔接 ,不断吸纳最新 、

近三十年中国生态文学研究

近三十年中国生态文学研究

近三十年中国生态文学研究一、内容概览近三十年来,中国生态文学研究领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初步到完善的过程。

这一时期的研究不仅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的现实困境,更着重于从广泛的角度反思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中国生态文学的研究,我们试图梳理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脉络,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

研究的范围广泛涉及生态批评、生态美学、生态教育等多个方面。

在生态批评领域,研究者们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环境意识的体现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了生态破坏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严重影响。

通过跨越学科的界限,探讨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等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并积极借鉴国际生态文学研究成果,推动生态批评的深入发展。

在生态美学领域,学者们关注自然美、生活美和社会美的多重蕴涵及其审美特征,探讨生态美育在提升个体素质和塑造美好家园中的作用。

生态教育也是本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

我们着力于提高社会各界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培养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一代。

通过开展生态教育培训、编写生态教育读物等方式,推广生态环保理念,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素养。

二、生态文学概念与发展21世纪的地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

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深刻变化,生态文学在中国逐渐兴盛,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生态文学在三十年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起起伏伏,不断地突破和创新。

早期的生态文学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那时以徐刚为代表的诗人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发表了一系列具有深刻社会影响力的诗歌。

进入80年代,生态意识开始普及,越来越多的作家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并尝试通过文学创作来反映现实。

此时期的标志性作品有阿城的长篇小说《棋王》、张承志的《绿化树》等。

这些作品用独特的视角和优美的文字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引发了文坛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在90年代至2000年初期,生态文学的创作一度陷入低谷。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数量减少,质量也不如从前。

生态文学研究的当代文化价值

生态文学研究的当代文化价值

生态文学研究的当代文化价值摘要:当环境遭到严重污染、资源变得匮乏奇缺、人与自然关系出现问题等生态危机日益凸显时,“生态文学”诞生了,并在世界各地异军突起,迅速形成拥有大批研究学者的队伍,体现出鲜明的当代价值倾向性。

文章对生态文学发生、发展以及现实针对性进行考辨,挖掘生态文学深厚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根源,分析当代文化价值特征,强调优化生态文化的意义,连接起文学与人类精神中断的脉络,思考在充满生存危机的今天重新确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形态和价值理念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学;生态批评;生态危机;文化价值生态文学(ecological literature)或称生态批评(eco-criticism)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源自美国。

相对于其他西方文论而言,生态批评出现较晚,但它的诞生立刻引起世界各地学者的关注,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形成越来越高涨的生态文学思潮。

那么,什么是生态文学?它的含义是什么?关于生态文学的定义,厦门大学王诺教授在《欧美生态文学》中非常明确指出:“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

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是其突出特点[1]。

”它强调了生态文学研究的任务是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分析考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查找造成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换言之,就是用生态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文学作品,通过文学重审人类文化价值观,探寻影响甚至决定人类在社会发展中对自然态度和行为的社会文化因素,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一种文化价值取向的选择。

生态文学研究不仅研究文学作品如何表现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而且历史地揭示文化是如何影响地球生态的。

工业革命和现代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奢侈、消费、享乐主义思想使人类面临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双重危机。

因此,从生态文化角度挖掘文学创作中的思想基础和文化价值根源,重新确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价值理念势在必行。

近三十年中国生态文学的回顾与反思

近三十年中国生态文学的回顾与反思
Au h r S n u h n t o : o gJ n o g Ab t a t I n w rt h ee o t g e oo i a rssi h r , c - i r tr , n ft e n w l e a y s r c : n a s e o t e d tr r i c lg c l i i n te wo l e o lt au e o e o h e i r r ia n c d e t sye , me g d i 9 0 .E o l e au e aD e i h e t n ti o n r d c d it h n n i mi - 9 0’ . t l s e r e n 1 6 s c - i r t r / s n t e w s,a d i s n ti t u e n o C i a u t d 1 8 s t o l T r u h t e p i s tk n f rsb h n s i r ro e 0 y a s e o l e a u e i h n c iv d s e t c lr h o g h a n - a ig e o y C i e ewr es f v r3 e r , c - i r t r C i aa h e e p c a u a t t o t n s c e s s me wr e s a d l e ay w r se e r u i g c n e so h e d n x e t n e o l e au e r s a c . u c s , o i r n i r r o k v n a o sn o c r ft e l a i g e p r o c - i r t r e e r h t t n s t Me wh l, h u d h v o e n e t n i g t a h n u ce c n e e t i i r am r v d n n n a i we s o l a e a s b r u d r a d n tt e i s f in y a d d f cs n t s e e s h i h l a e e i e ta d we a e s o f e e c l n rtr n r sr k n mo g t e w rd ca se p rsa d su i s r h r o x e l t i s a d wo k a i g a n o - ls x e t n t d e . t h t e w e n h l Ke r s c - i r t r ; d m i i z t n; d r i t n; c l gc rss e o o ia Iis y wo d :e o l e au e mo e cvl a o mo e z i e o o ia c i ; c l gc WO e t i i n ao l i l T

199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中的生态学转向及其本土化特征

199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中的生态学转向及其本土化特征
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而言,这一“生态学转向”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后来影响很大 的生态文艺学、生态批评和生态美学的先声与基础。这一转向的发生,一方面受到了来 自西方的生态哲学、生态批评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跟中国传统哲学和艺术思想中信奉 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念及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自身发展的逻辑有关。但从根本上来 讲,它是中国文学研究者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日益加重的全球性生态 危机的一种反应。本文主要探讨 199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中生态学转向发生的原因,并 分析其所具有的不同于西方生态理论的本土化特征。
一、当代中国文学界生态意识的觉醒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无限发展而来的是一切事物的无限对象化,而这种肆无忌惮的 对象化进程带来的不仅是人的理性和感性的撕裂,还有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断裂。全球 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社会活动量的不断加大,使得地球为维持生命系统运行所承受的 压力越来越大。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引发了人们对自身行为的反思,这也体现在了文学 创作和文学批评中。
泓 峻
(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心,山东 威海 264209)
摘 要:199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开启了生态学转向。现实世界发生 的生态危机及来自西方的与生态批评有关的理论是促成这一转向的最为直接 的动因,国内文艺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则为从生态角度思考文学问题提供了可 能。在构建中国的生态文艺学理论体系时,国内学者不仅有对西方学术思想 的借鉴,也有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的继承。作为国内较早涉足该领 域并对后来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的学者,鲁枢元教授 1990年代的生态文艺学 研究对认 识 当 年 国 内 的 生 态 学 转 向 的 具 体 过 程 及 其 本 土 化 特 征 具 有 标 本 意义。
收稿日期:20190205 本刊网址:http:∥nysk.njupt.edu.cn 作者简介:泓 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艺理论。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传统文学观念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影响”(16BZW003) ① 如:赵鑫珊发表在《读书》(1983年第 4期)的《生态学与文学艺术》,司马云杰发表在《文学评论》(1986年第 3

近二十年中国生态文学发展概观

近二十年中国生态文学发展概观

近二十年中国生态文学发展概观[摘要] 中国生态文学受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西方社会思潮、生态文化思潮影响,作家面对环境恶化的严峻现实,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关注自然,书写自然,思索自然,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中国当代生态文学样式。

经过二十年来的努力,创作上成果日益显著,理论研究逐渐深入,生态文学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上正在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道路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关键词] 中国生态文学创作理论生态文学是以生命伦理、大地伦理为精神内核,在认识和关注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关于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的文学作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谱写的生命之歌。

生态文学具有:与生态问题和环境保护密切相关;通常是对破坏生态平衡的谴责和批判,对环境保护的维护与弘扬;生态文学作者一般视野比较开阔,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站在地球和人类的立场思考和书写;具有一种全球性、文化性的话语姿态;表现出超越人道主义的博爱情怀等特征。

一、现实背景及文化渊源上个世纪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空间和生存境遇,也导致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全面割裂、疏远和冲突,人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和物质困境,为了拯救人类,拯救地球,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理论,受到全球众多学者的热心关注。

尤其是欧美作家的生态文学创作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精神震撼。

可以说,西方生态文化、生态文学作品的引入,加快了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发展的步伐。

生态文化是文化在特定环境下的一种延伸和创新,它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和天人合一的伦理道德观念,使人们真正了解自然,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

生态文化,从狭义理解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

如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法学,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等等;从广义理解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

生态文化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的一切活动和成果,也包括人们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

生态文学的发展生态论析

生态文学的发展生态论析

生态文学的发展生态论析温 越(兰州交通大学 中文系;兰州交通大学 比较文学研究所,兰州 730070)提要: 生态文学日益成为文学界关注的热点。

立足于我国生态文学的发展性,关注生态文学的发展生态,以利于推动它的发展,成为当前切要的问题。

我国的生态文学表现出“五个结合”的特征,在生态思想、创作领域和社会精神文化建设诸方面取得了具有开拓意义的成就,但还存在创作规模和质量不够、研究条件和批评理论系统化不足的问题,需要在优化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方面作好应对。

关键词: 生态文学;生态批评;学理性;实践精神;生态中图分类号: I10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637(2008)03-0001-09 生态文学是在20世纪以来全球生态危机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热点、生态主义迅速勃兴的背景下走上文学前台的,从它现身的时候起直到今天,生态文学创作的思想面貌、形象特征、意蕴范畴、审美取向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创新姿态令人耳目一新,它的活力给低迷既久的文坛注入了勃勃生机。

本文试图以生态文学的发展性为向标,对促进生态文学的发展生态问题进行考察。

为便于讨论,先将本文阐述所依的基本认知范畴作出界定。

任何文学都离不开作品、作家、世界和接受者四个要素[1],这些要素不是一对一的简单因果关系,也不是彼此孤立的、可以独立自足的,它们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共同构成了文学的系统。

文学作为传统意义上的“人学”,它的观照主体人是鲜活的、运动中的生命存在,因而对它的研究必须首先把它看作是一种动态的存在;对像生态文学这样以生态系统为旨归的文学现象,尤其应当关注它的动态过程,关注作家(创作)、文本、外在世界和接受(欣赏与反馈)各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

这种动态的要素作用关系就构成了生态文学的生态。

笔者以为注重和引入这一视角,即把生态文学视为一个有机的动态系统加以研究,对合理描述和分析生态文学状况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将生态文学置于作品、作家、世界和接受的动态关系中,就我国生态文学的创作特征、成就与不足、对策与展望及基础术语界定问题进行剖析。

生态文学研究综述

生态文学研究综述

生态文学研究综述
生态文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把规模不断扩大的环境问题带入文学创作,通过诗歌、小说、散文等多种文体,表达对生态环境的关切和呼吁。

本文将对生态文学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生态文学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生态文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环保主义者开始探讨文学和环境之间的联系。

在此基础上,生态文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生态文学的研究范围广泛,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环境问题的反思和呼吁,如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问题的表达;二是对自然世界的描绘,如对动植物、地理景观等的文学刻画;三是对环境伦理和生态价值观的探讨,如对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等概念的反思。

生态文学的研究方法也多样,包括文学批评、环境伦理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应用。

在文学批评方面,研究者可以从文学作品中探讨环境意识的呈现、环境感知的表达等问题;在环境伦理学方面,研究者可以探讨环境价值观在文学中的体现和发展;在人类学方面,研究者可以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态观念和环境行为。

总的来说,生态文学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多个学科的交叉,关注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伦理价值观的体现。

未来,生态文学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入,成为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 1 -。

国内生态文学研究述要

国内生态文学研究述要

文章编号!"$$(-"!+#!#$$*"$"-$""%-$!国内生态文学研究述要刘文良!!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加剧#人类的居住和生存环境受到极大的威胁#保护生态环境#缓解生态危机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生态文学的崛起正是这一问题在文学领域的热烈响应#关注和研究生态文学也日益成为文艺理论界的热门话题$近"$多年来#国内学术界主要从生态文学的命名%内涵和特征#生态文学诞生和发展的现实背景和思想理论背景以及当前生态文学存在的缺失和流弊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本文对此进行简单的梳理#以期对我们进一步了解生态文学#为生态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一"生态文学命名的多样性和内涵的趋同性相对于其他很多的文学艺术而言#生态文学还是一种很年轻的文学样式#其学术命名也多种多样$除了&生态文学’这一相对普遍性的称谓外#用得比较多的还有&环境文学’和&自然书写!Q79185b8494;H"’#另外#&大自然文学’%&自然取向的文学’%&大地文学’%&公害文学’以及&绿色文学’等命名也较为常见$其中&公害文学’的命名来源于日本#&环境文学’的命名来源于德国#多数美国学者则采纳&自然书写’这一术语$&环境文学’这一概念在我国是"(’!年由作家高桦!后任中国环境文学研究会秘书长"提出来的#她还进一步解释说(&我们不像日本%英国那样称)公害文学*#是出于我国的国情#因为我们不仅要揭露破坏环境的人和事#而且要歌颂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的人和事$’+",究竟使用哪种名称更为合理#厦门大学的王诺将&生态文学’与&环境文学’%&自然书写’进行比较后认为还是&生态文学’这一命名更为合适$他指出#&环境文学’这一术语的最大问题在于隐藏在它下面的思想#它的逻辑起点不是生态整体观或生态中心主义#而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如果将生态整体主义而不是人类中心主义作为生态文学的思想基础#就不应当使用)环境文学*这个术语来称呼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文学$’+#,!R!"而&自然书写’这一术语则对写作对象的限制过于狭窄#因为生态文学并不仅仅是单纯地描写自然的文学#它主要探讨和揭示的是自然与人的关系$同时#&自然书写’这一术语在思想上和体裁上涵盖面又太宽#因为无论作者对自然持什么观点和态度#只要写的是自然#其作品都可以算作自然书写#甚至包括非生态甚至反生态的作品$&使用)自然书写*无法将生态文学与一般的描写自然的文学区别开来#无法将生态文学最突出的特点和主要使命显示出来$’+#,!R*"目前国内较为常用的术语是&生态文学’%&环境文学’%&大自然文学’和&绿色文学’$生态文学的称谓虽然多种多样#某些称谓的侧重点可能也有所差异#但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们的本质内涵却是基本趋同的$张丽军和乔焕江给生态文学下了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生态文学是特指诞生于工业化进程造成的现代自然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的背景下#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描写来映现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等关系#表现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生态危机及其背后所蕴涵的深层的精神生态危机#对自然%人%宇宙的整个生命系统中处于存在困境的生命进行审美观照和道德关怀#呼唤人与自然%他人%宇宙相互融洽和谐#从而达到自由与美的诗意存在的文学$’++,无论是&生态文学’#还是&环境文学’#抑或是&绿色文学’或者其他的命名#基本上都强调这种文学样式强烈的生态环境忧患意识%强烈的生命意识以及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的深切呼唤$童庆炳在解析&绿色文学’时可谓一语中的(&绿色文学就是一种崇尚生命意识的文学#崇尚人与自然生命力活跃的文学#崇尚人与自然和解与和谐的文学$’+!,方军和陈昕则将生态文学分为广义和狭义分别加以阐述#认为狭义的生态文学主要是阐述人与自然和谐或不和谐关系的文学作品#主要反映环境生态#而广义生态文学则包括有关所有&生态圈’的文学作品#在狭义生态文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对人类的灵魂的关注#对人类纯真的天性与诗心的关注#对真%善%美的关注#其视野也由环境生态提升到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的高度#注视一切生命的自然状态与精神状态#在拯救地球与拯救人类灵魂的高度与深度作出审美观%""第""卷"第"期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W<C P""Q<P" "#$$*年#月0X/JQ,Y XZ D>/D>X/F[,G>[JA GXYY[\[Z5N P#$$*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刘文良!"(%"-"#男#湖南湘潭人#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扬州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博士生#研究向为文艺理论和批评$照!"#.$这种从两个层面上来界定生态文学内涵的方法更有利于廓清一些模糊界说上的歧义"也有些研究者是通过将生态文学与文学其它样式的比较来阐释生态文学的内涵的"周杰林认为%环境文学与文学的其它样式之区别在于它渗透着浓郁的环境保护思想"!#*$环境文学%揭开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揭示出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以危害乃至毁坏自然为代价&换取财富的聚敛和安逸享乐"!#*$张金梅也对%大自然文学!与一般性的文学进行了比较&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思想’%它因在内容主题上着重揭示人类自身的生存与自然生死与共的关系和对人类生命生存问题作深层次思考&又迥异于一般的文学"!#%$生态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显然具备它丰富的个性特征"关于生态文学的特征&研究者普遍注重从揭示生态危机(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去寻找答案"王诺的)欧美生态文学*概括了生态文学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二是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三是探寻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四是表达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理想(预测人类的未来"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是许多生态文学作品的突出特点"胡志红则以比较广阔的视野从%显著特征!和%根本性特征!两个角度来理解生态文学的特征&他认为&生态文学的显著特征是跨学科(跨文明&%要从跨学科(跨文明的角度全方位透视产生生态灾难的根源&研究不同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关系&研究文化的多元性与生态系统多元性之间的关系!+#’$生态文学的根本性特征是%批判性!(%超越性!(%和解性!"!%所谓%批判性!&指的是%它致力于全面清理反生态的人类思想(文化(社会发展模式如何影响&甚至决定了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导致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危机&尤其是对建立在,以人制天-(,以物制人-的极端功利主义(工具理性的现代工业文明进行彻底的批判!+#’$它之所以是%超越性!的&主要是指它%超越文艺复兴以来的人类中心主义传统!+#’$而%和解性!&则是指生态文学%并非完全拒斥现代科学技术&而试图在人的灵魂中发动一场革命&改变技术心态&让技术在人的控制之下!"#’$杨文丰将生态文学的特征理解得更为细微&用了%八性!来概括&分别是文学性(表现自然性(绿色意识性(立体视角与多元文化性(风格依赖自然性(绿色效应性(永恒性(全球性"其中的%永恒性!和%全球性!看似是它的外在属性&而其实正好道出了生态文学非同寻常的文学特性"%永恒性!最根本的体现是在人与自然之存在关系上&又由于生态文学%表现的范围完全可以是全球性的!&%关注的环境总是各国人民共同关心或关系着全球每一个人的关乎生存(忧虑的问题!&%作为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从逻辑上看&也属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全人类所共同拥有!&#($因此%全球性!也必然是它的重要特质"因为生态环境文学常常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所以刘瑞英认为&%为其主题所框定&作品多采取悲剧的形式&,将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通过美好事物和美丽自然的无情毁灭&呼唤人们充分认识自然本身的价值&在实践中尊重非人类的自然物和各种生命的存在权利&摒弃对大自然不负责任的态度"!#"$$显然&与其它文学样式比较起来&生态文学这种%悲剧!性特征的概括也是相当精辟的"二"生态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背景和思想理论背景生态文学的崛起绝非偶然&它的诞生和发展是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和思想理论背景的"一般认为&生态文学是在现代工业文明所引发的生态危机的严酷现实背景下诞生的&这种生态危机包括自然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张丽军和乔焕江将生态文学诞生的根源归结为由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双重危机交织所造成的人类存在困境!#+$"任秀芹也认同生态文学是在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双重压力对文学提出了严峻挑战的产物" %一方面&对自然环境的无穷掠夺使人类正在失去可以栖居的物质家园+另一方面&重物质轻精神所导致的精神危机又使人类正失去可以慰藉灵魂的精神家园&并使之处于无根无源(无家可归的状态之中"!%文艺学人理当重新检视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校正好文学关注的尺标&从生态维度为中国当代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真切而深刻的诊断"!#""$生态文学的诞生也就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彭松乔通过对比西方与中国环境文学状况&指出它们的诞生虽然有很大的%时差!&但其作为工业文明发展的产物&其社会现实背景却是很相似的"%环境文学作为一种文艺思潮&肇始于"(世纪中叶的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些敏锐的文学家(思想家看到工业文明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尖锐矛盾&呼吁人们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在这一思想文化背景下&最早的环境文学应运而生"!%中国大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大踏步走上以工业扩张和城市化为标志的经济快速增长道路的&但这种迟到的工业快速扩张和迅速城市化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却绝不亚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正是在这一现实语境下&中国大陆也出现了揭示生态危机和呼吁生态保护的环境文学"!#"#$作为工业文明发展%副产品!的生态危机产生和日益加剧的现实只是生态文学诞生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现实背景&生态文学的诞生还有它深刻的思想理论背景"其中&生态哲学思想是生态文学诞生的最重要的思想理论背景" %"(!(年初&徐迟翻译的)瓦尔登湖*出版&梭罗的生态思想植入中国文坛的土壤"..’$年代&罗马俱乐部的思想被译介引入&为刚刚兴起的我国生态文学提供了另一重要的思想资源"#"世纪初&欧美生态文学(生态哲学的成就被系统介绍进来&为我国生态文学走向深入提供了重要参照"!#"+$这是王诺(陈初)生态危机与中国文学*一文就中国生态文学的理论背景给我们提供的一个粗纲式的介绍&实际情况当然要更为复杂"生态文学是生态思潮与文学的结合"随着生态危机时代的到来&生态哲学思想催生了作家的生态意识&进而诞生了生态文学"胡志红认为当’""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第"期/总第!’期0代生态思潮主要源自海德格尔和唐纳德!沃斯特"#著名生态思想家唐纳德!沃斯特$&<;7C L b<8?958%也明确指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自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研究生态与文化关系的历史学家*文学批评家*人类学家和哲学家虽然不能直接推动文化革命(但却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而这种理解恰恰是文化变革的前提"+))原本属于自然科学的小小分支的生态学(从此延伸到人类社会文化生活*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将自然与人类的命运*时代的脉搏息息相关起来(生态文学就是当代生态思潮与文学结合的产物",-’.诗哲魂研究了西方学者为生态文学诞生所作的贡献(指出&#从上个世纪西方社会出现了以德国哲学家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雅斯倍尔斯到法兰克福学派中的霍克海默*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库塞等人(他们猛烈地批判当代西方社会科技理性给人类带来的社会危机(这些思想的准备为%$年代生态文学的崛起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也为人类面对科技理性主义的思潮狂热带来一剂清醒药(它也为欧美社会新的绿色政治力量出现在当代作了理论和和实践上的准备/它也成为推动了人类生态文学与批评的开端和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罗宗宇则在充分肯定西方生态文化理论的同时(又指出中国本土文化资源中的生态智慧也是中国生态文学崛起的重要理论资源"#西方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生态哲学等生态文化理论的大量植入以及对中国本土文化资源中所蕴藏的生态智慧的肯定和张扬,的生态文化思潮(#作为社会文化生态的组成部分(也必定影响着置身于其中的创作主体(进而催生他们的生态意识*激发他们的写作冲动并为他们从文学视角认识*思考生态环境问题提供原初的思想资源",-"..生态文学的崛起(不啻于近年来沉闷的文学界复苏的一颗响亮的信号弹(它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直接的影响便是#通过揭示生态危机*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培育大众的生态意识及健康的消费观*发展观(从而促进自然*社会*人的精神世界三重生态的和谐发展",-"*.不止如此(生态文学的崛起还给文学创作和研究带来了蓬勃的生机"正如黄立华所说&#在自然生态灾难造成人类生存危机中应运而生的环境文学(标志了文学主题的一次重大扩展和转换"向来被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实践掩盖在社会问题后面的自然问题(终于走向了文学艺术的前台(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重新步入文艺殿堂"这个转变(使文学切入了人类生存处境的本真状态和根本难题(自然问题作为命运攸关的社会问题凸现出来",-"%.姜桂华以0生态文学大有可为1为题表达了对生态文学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的认同(#它拓宽了文学的审美领域(使文学研究获得了新的视角与价值标准",#为古代生态思想资源的’古为今用+提供了契机",#为中西交流*在全球化语境下建立真正的社会公共性话语开辟了渠道",-"*.三"当前生态文学存在的缺失和流弊当代生态文学首先在西方得到繁荣""(*#年(美国生态文学家雷切尔!卡森发表了#扭转了人类思想的方向,(-"’.#引发了世界范围的发展战略*环境政策*公共政策的修正,的划时代的0寂静的春天1(-"(.树起了生态文学的里程碑"之后(西方生态文学便开始了迅猛发展的态势"在我国(生态文学创作的兴起是#$世纪’$年代初(最开始是在台湾(中国大陆的#生态文艺创作,虽说起步要晚一些(但自’$年代中期以来(散见于文坛的表现#生态,题材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报告文学*漫画等文艺作品(其数量还是相当可观的"徐刚*哲夫*王治安*沙青*亦秋*李青松*陈应松*陈桂棣*岳非丘*郭雪波*麦天枢*何建明*马役军*刘亚洲*刘贵贤*邢军纪*曹岩*江浩*胡发云(等等(都与生态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定程度上说(中国生态文学创作的春天已经到来"虽然我们的生态文学已有所成就(但因处于起步时期仍有着诸多缺失和流弊"其中(文化批判的深刻性不足*审美艺术性不高等是其主要表现"杨剑龙批评当前的生态文学创作#仅停留在生态被破坏的揭露展示方面(缺乏对于生态问题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探讨",-#$.陆以宏通过反思环境文学忧患意识总体的诗性与文化品位(认识到其至少有以下两点值得注意的裂变&一是#重在’悲天+(疏于’悯人+,"-#".忧患意识主要是对自然界报复人类的恐惧感*危机感(它所审视的对象也就主要是环境危机的现象本身"由于罗列现象*就事论事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流弊(悲天而缺乏文化的意蕴(激情之外触摸不到更深层的哲理幽思"二是#共性认识多(个性感悟少,"-#".因为趋同于主流学术话语*宣传话语的急功近利心态使环境文学的忧患意识更多地停留在共性认识层面上"针对当前环境文学深刻性欠缺的流弊(刘瑞英也大声疾呼(它#不能仅止于人道主义的呼吁(也不能仅止于感性的愤激(而应该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更为冷静*更为理性的剖析和沉思(对自然界作出更符合其内在规律的阐释和描绘(使环境文学从’呼吁形式+转向更具启示意义的知性创作"与此相关(环境文学还应在深入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努力确立和传达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新的生态价值观和发展观",-"$.王诺和陈初通过深入的分析(将当前生态文学缺乏深刻性的不足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感悟自然与生态整体观的缺失,"-"+.作品中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思索和生态描写(没有能够从生态整体观和联系观出发(怀着强烈的生态责任感为生态整体立言(并全面深入地探讨和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二是#展现危机与文化批判的不足,"-"+.探讨导致生态灾难的社会原因(分析所有决定着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生存于自然环境里的行为的思想文化因素(历史地揭示文化如何影响地球生态(进而在文化重审的过程中进行文化重构和文化变革(应当成为生态文学的主要目的(但这些在当今的生态文学中却明显的感到欠缺"一部好的生态文学作品应该既有深刻的批判意识*个(""刘文良&国内生态文学研究述要性感悟!又体现较高的审美艺术性!并非所有的具有描写自然相关内容且有着一定批判性的作品都能看成是成功的生态文学"刘瑞英批评眼下很多#环境文学$多把重点放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环境问题或环境哲理的揭示上!而不同程度地忽略了作品赖以提升的审美方式!忽略了形象塑造的重要性!这些作品大多只能归属于问题小说或问题文学之列!并不能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环境文学"她认为!环境文学要取得突破!必须建立在对大自然更为广泛的认知上!同时!还需不断提高其艺术性!不能只停留在问题文学的层面!而应该积极上升到审美的层面"关于生态文学的审美艺术性问题!杨剑龙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生态文学创作不仅要有鲜明的生态意识!也要有高超的文学技巧!报告文学应以生动深刻的事实描述引人入胜!小说必须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叙写感人至深的故事!散文必须以动人心魄的片段感染人&激励人"$’#$(所有这些!无疑是我们#尚待发展成熟$的生态文学创作应该努力追求的境界"参考文献!!""杨"颖P绿叶还能绿多久!Q"P中华读书报#"((*-( -!$.%P!#"王"诺P欧美生态文学!I"P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P!+"张丽军#乔焕江P生态文学诞生根源探析!0"P长春大学学报##$$!#$.%P!!"童庆炳P漫议绿色文学!0"P森林与人类#"(((#$+%P !."方"军#陈"昕P论生态文学!0"P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P!*"周杰林P试论环境文学及其反馈作用!0"P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P!%"张金梅P大自然文学的生态智慧!0"P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P !’"胡志红P生态文学的跨文明阐发与全球化生态文化构建!0"P求索##$$!#$+%P!("杨文丰P论’绿色文学(的特质!0"P南方农村##$$"# $+%P!"$"刘瑞英P文学作品中的环境问题!0"P内蒙古社会科学##$$"#$.%P!"""任秀芹P生态环境文学的绿色忧思!0"P云南师范大学学报##$$+#$+%P!"#"彭松乔P中国环境文学生态意蕴解读!0"P思想战线# #$$+#$+%P!"+"王诺)陈初P生态危机与中国文学!Q"P中国艺术报# #$$.-!-".P!"!"诗哲魂P英美最前沿自然文学研究&环境想像中的生态文学!D"P3996&))?34E3531;P N C<H B34;7P B<:)%+%$P 39:C P!"."罗宗宇P对生态危机的艺术报告***新时期以来的生态报告文学简论!0"P文艺理论与批评##$$##$*%P !"*"姜桂华P生态文学大有可为!Q"P人民日报##$$!-$*-#($"*%P!"%"黄立华P环境文学&生态危机时的一种新视野!0"P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P !"’"R71C T8<<U?P F35><1?5<=Y4=5&J7B35CG78?<;79 b<8U!I"P T<?9<;&><1H39<;I4==C4;#"(%#P##%P !"("G78<CT P G789;58P J7B35CG78?<;!I"P Q5M c<8U& Z85L584B U/;H78R1N C4?34;H#"(’+P’%P!#$"杨剑龙P生态危机+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0"P文汇报##$$!-*-*$’%P!#""陆以宏P解读环境文学!0"P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P)责任编辑%黄声波*$#"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第"期)总第!’期*。

试析从“人的文学”到“生命的文学”―论生态文学的伦理价值诉求

试析从“人的文学”到“生命的文学”―论生态文学的伦理价值诉求

试析从“人的文学”到“生命的文学”―论生态文学的伦理价值诉求论文关键词:生态文学人的文学生命的文学生态责任文化批判论文摘要: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和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是生态文学产生的根本原因。

因此,生态文学有着积极参与现实的姿态和内在的伦理价值诉求,所倡导的“生命的文学”观念是对“人的丈学”观念的修正和超越。

所以,生态文学的生态主体性及生命的主体性,将其道德关怀由人及人性的关怀延展和超越到整个生态及自然生命的关怀。

生态文学的现实语境决定了它理应自觉地反行其“生态责任”并自觉承担其“文明批判”的重任。

生态文学在中国业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生态文学在中国将有一个辉垃灿烂的未来。

世纪之交,国内文学界掀起了一场生态文学及其研究的热潮。

综观众多学者、专家的论述,大多是谈论它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和一些批评原则;或者持相反意见,对其“生态中心论”进行批评,而较少关注生态文学的写作现状及其内在伦理价值诉求。

显然,在生态文学热潮中,生态文学的写作远远滞后于理论探讨。

而“之所以会出现生态文学及其研究的繁荣,其主要的原因就是现实的、而且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生态文学及其研究的繁荣,是人类减轻和防止生态灾难的迫切需要在文学领域里的必然表现,也是作家和学者对地球以及所有地球生命的深深优虑在创作和研究领域里的必然反映。

”阳因此,生态文学一开始便以一种积极的现实姿态参与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而这一积极的现实姿态必然要求生态文学及其写作回到其自身特有的语境中,本着大地意识和生命意识,自觉地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因为只有通过作家的生态写作,才能真正唤起全社会对地球以及所有地球生命的深深忧虑,从而实现生态文学的生态伦理价值诉求。

人类在精神生命的自我理解中,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叙述形式―文学,并借以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生活变化中的复杂情绪、思想情感。

正如丹麦文学理论家勃兰兑斯所言:“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4月联考语文试题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4月联考语文试题

高一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八单元和古诗词诵读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生态文学的面貌清晰饱满。

和以往的文学形态不同,生态文学以自觉的生态意识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强调人的责任和担当。

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学创作理念和实践,生态文学值得关注。

当今时代有许多标志性特征,其中两个重要特征是“绿”和“美”。

“绿”指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健康环保,“美”指生态面貌和生活感受,生态文学就是要表现、追求这种绿色和美好。

生态是一切生物以及生物之间、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生态文学是伴随生态问题出现而产生的文学门类,带有较强的忧患意识。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中国涌现出一批生态文学作品,可视为中国生态文学的发端。

如徐刚《伐木者,醒来!》。

生态意识催生出生态文学,生态文学则不仅关乎生态主题,而且关乎“美”:“美”是生态文学追求的境界,它不仅再现了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是怎样的,而且描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可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

基于这样的认识,国家先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湿地保护工程、蓝天保卫工程、江河治理工程,以及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等,大幅改善了中国生态状况,神州大地面貌焕然一新。

“文脉与国脉相牵,文运与国运相连。

”梳理新时代文学创作情况,我们欣喜地看到,在祖国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的过程中,生态文学创作愈加活跃和兴盛,日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和代表性作家,也出现了很多带有生态意识的作品,从不同角度记录这个绿色发展的时代,呈现人与自然新的关系,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

中国生态文学

中国生态文学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生态文学中国生态文学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

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及后来的唐诗宋词,就有不少篇章是歌颂自然与人的和谐之美,并表达了对天人合一的向往,渴望把人类视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文学家从来对外在自然环境敏感、善移情,诗词歌赋常常以景抒情,自然的景常常成了心灵外化和感情的投射物,自然环境的任何微小变化也会触动他们的情怀。

现代工业文明对自然环境的改变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困惑甚至损伤,作家们首当其冲,忧患意识和责任使命使他们用自己的特殊武器——作品,来捍卫人类的生存理想。

20世纪30年代,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巴金曾在南方划船到一株大榕树下,因满树明亮的绿叶而愉悦,更因树荫深处密集的鸟声鸟影惊叹,得知当地农民称之为“鸟的天堂”并加以保护,他顿生感情和灵感,一气呵成散文《鸟的天堂》。

但于中国文学,还只是出现了生态伦理思想萌芽,并未形成明确主题。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学出现,与西方有相似之处。

改革、开放后,伴随工业化进程而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触目惊心。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环境文学,主要是揭露生态危机和呼吁生态环境保护。

至此,不能不提到著名编辑、作家高桦、章仲锷夫妇。

高桦是我国“环境文学”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之一,也是发展中国环境文学事业主张的倡导者。

她1983开始任《中国环境报》编辑,呼吁作家呼吁社会为中国的自然生态和生存环境而行动,主张发展中国的环境文学事业。

她主编的中国环境报文学副刊《绿地》成为中国最早的环境文学实验基地。

1991年,经过高桦、冯牧、王蒙等人的努力,中国环境文学研究会成立,并创办了我国第一份环境文学刊物《绿叶》,在以后的时间里,该刊凝聚了以冯牧、王蒙、徐刚等为代表的中国最著名和最有实力的作家,他们呼吁:“文学要为人民再造秀美山川创造精神力量”,“要有能力挽救人的心灵也挽救蓝天绿树”,“人与自然和谐是人类的生命也是文学的生命”,“全世界有良知的文学家要支持环境文学发展”。

生态文学研究在中国(1984年—2013年)

生态文学研究在中国(1984年—2013年)

生态文学研究在中国(1984年—2013年)作者:张娟娟王祖友来源:《学理论·下》2013年第08期摘要:以“中国知网”和互联网为主要资料来源,通过使用文献检索、数理统计等方法,对1984年到2013年的三十年中的生态文学研究情况进行了统计。

各林业部门主办了林业报刊副刊,科学界主办了《大自然》、《绿叶》、《绿色大世界》、《自然与人》等众多生态文学杂志;国内公开发表的生态文学研究方面的论文文献共有3 372篇;成果书籍129部;著名的大型国内外会议数十次等;整体上讲,我国的生态文学已取得了许多成绩。

但是,我国的生态文学研究仍未系统化、全面化,有待向生态美学和生态人文主义方向拓展。

关键词:生态文学;历史与现状;研究成果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167-03引言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生态文学植根于中国土壤开始,至今已有三十余年。

虽与西方生态文学研究历史以及取得的成果相比,中国生态文学研究起步晚、成果少,但是在众多热爱文学研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仁人志士的努力下也取得了累累成绩。

一、历史与现状1949年初,徐迟翻译的《瓦尔登湖》(1854年,梭罗)的出版标志着生态思想传入中国。

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瑞秋·露易丝·卡森(Rachel Louise Carson,1907—1964)发表长篇文学性很强的科普作品《寂静的春天》(1962年)标志着生态文学的正式诞生,震撼了并一直震撼着一些中国作家的心[1]。

80年代,罗马俱乐部的思想被译介引入,为刚刚兴起的我国生态文学提供了另一重要的思想资源。

21世纪初,欧美生态文学、生态哲学的成就被系统介绍进来,为我国生态文学走向深入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生态文学研究在中国兴起之初,众多学者对其含义进行了研究,如我国生态文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王诺先生在《欧美生态文学论丛》(2003年)中说:“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

四川省绵阳市202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绵阳市202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试题含解析
A项,“证明白生态文学创作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突破了传统束缚”错误,从文中第一段“生态文学作品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较以往有所突破。它们在文学版图中的重要性也获得提升”来看,只是有所突破。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愿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看法的实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阅读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说明的含意放在被说明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说明是否与全文保持一样。
从作品思想内涵来看,早期生态文学创作者往往干脆指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破坏,以此呼吁人们对生态环境进行爱护。在近年涌现的生态文学作品中,作家更多地把生态爱护话题放置于更广袤的社会现实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索不断深化,作家写作姿态更加理性。如阿来中篇小说《三只虫草》,没有单纯渲染挖掘虫草的行为对草原植被的破坏,而是更加强调对生态环境的爱护不应是孤立的,应当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扎实推动基础教化等民生举措紧密联系起来。
C. 本世纪初,中国汽车市场不断扩大,推动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关税下降又使得价格下降,需求大增。
D. 中国汽车工业在经验了仿照、合作、创新等发展阶段之后,在中国对外沟通合作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24年上半年,长城汽车在国内市场的盈利状况良好,这可能会对其海外市场拓展决策的制定产生影响。
在近年来的生态文学作品中,更多的作家起先用多样化笔触表达丰富立体的情感,呈现良性生态环境带给人们生活品质和精神面貌上的变更。很多作家也起先在生态文学写作中重视融入多学科学问,更加全面与系统地还原生态环境获得改善、科学生态观念建立的过程。如艾平中篇小说《包·哈斯三回科右中旗》,通过老牧民在不同牧区的现场感受,呈现当前经济政策在爱护草原生态、提高牧民生活水平方面的主动作用;蒋蓝散文《豹典》串连整合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历史学、地理学等领域学问,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与深化地思索。

国内生态文学研究的四种模式

国内生态文学研究的四种模式

国内生态文学研究的四种模式摘要:国内生态文学研究虽然是从国外传入的,但本土内在生成的必然性因素不可忽略。

国内生态文学研究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90年代,初步繁荣于新世纪。

国内生态文学研究主要有跟踪式的评介、研究性的译介、回溯性的挖掘和理论体系的建构等四种模式。

国内生态文学研究尽管存在若干不足,但拥有强劲的不可遏止的发展势头。

关键词:生态文学;研究模式;生态批评王诺教授认为生态文学研究即是生态批评。

①我们可以据此理解为:生态文学研究就是用生态批评的理念和方法来研究文学,它不应当仅仅包括针对具体文本的具体的生态批评实践,也应当包括用生态批评的理念和方法对所有文学问题的探究,比如生态文艺学研究、生态美学研究等。

国内的生态文学研究,如果单从狭义上来理解,即把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批评思潮,或者作为一种批评流派来看待,应当说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起步的,有人具体考证出“其标志是司空草在《外国文学评论》上发表的《文学的生态学批评》一文”②。

但如果我们从更为宽泛的广义上来理解,把生态批评当做一种批评特征、批评倾向,那么,则又可以说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内产生生态文学那天起,国内的生态文学研究也就应运而生了。

对此,鲁枢元的《20世纪中国生态文艺学研究概况》有一番考证:大陆文学理论界对于生态批评、生态文艺学的关注,初见于20世纪80年代一些报刊文章。

如赵鑫珊:《生态学与文学艺术》(《读书》1983年第4期),李庆西:《大自然的人格主题:关于近年小说创作中的人类生态学意识与一种美学情致》(《上海文学》1985年第10期),於可训的《关于人的生态、心态及其他》(《奔流》1986年第5期),司马云杰:《论文艺生态学研究》(《文学评论》1986年第3期),张松魁:《文艺生态学——一门孕育中的新学科》(《艺术广角》1987年第4期),夏忠义:《文学生态最优化的逻辑起点》(《艺术广角》1988年第1期),高翔:《刘勰的文艺生态学思想》(《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黑格尔的文艺生态学思想初探》(《宁夏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等……③鲁枢元一连列举了8篇文章作为论据,可谓无懈可击。

000-继续教育-绿色制造与生态文明建设---

000-继续教育-绿色制造与生态文明建设---

------绿色制造与生态文明建设------江苏昭阳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邓稼先1.单选题【本题型共13道题】1.()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

A.人------B.社会C.自然D.生态2.现代生态文明观,是以尊重和维护()为主旨,以人类社会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A.生态环境------B.自然环境C.人文环境D.生态文明3.德国()市被誉为“绿色之都”和“太阳能之城”,是全球率先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市之一,世界各地许多城市和社区视为楷模A.慕尼黑B.弗莱堡------C.汉堡D.柏林4.()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应对气候与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化解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经济转型的持续动力。

A.原始农业B.传统农业C.现代农业D.生态工业------5.()就是在对待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必须采取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人类和自然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A.社会文明观B.生态价值观------C.世界观D.经济发展观6.倡导(),意味着确立一个新的价值尺度或价值核心A.生态文明------B.节能环保C.绿色出行D.社会文明7.()是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探索、初步开发的阶段。

A.农业文明------B.原始文明C.工业文明D.社会文明8.文明,一般分为()和精神文明,两者相辅相成。

A.物质文明------B.文化文明C.社会文明D.人文文明9.生态服务业是指在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当地生态环境资源基础上发展的服务业,是()的有机组成部分A.循环经济------B.生态经济C.生态工业D.都对10.()的价值取向是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A.可持续发展------B.纵向发展C.横向发展D.以经济为中心发展11.()年,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国内生态文学研究的四种模式

国内生态文学研究的四种模式
生态批 评 当做 一 种 批评 特 征 、 评 倾 向 , 么 , 又 批 那 则 可以说 自从 2 0世纪 8 0年代 中后期 国 内产生 生态 文 学那 天起 , 内 的 生 态 文 学 研 究 也 就 应 运 而 生 了 。 国
究》 《 ( 文学评论》 96年第 3期 ) 张松魁 : 文 18 , 《 艺生 态学—— 一 门孕 育 中的 新 学科 》 《艺术 广 ( 角》97年 第 4期 )夏 忠 义 : 文 学生 态最优 化 18 , 《
的逻 辑起 点》 《 ( 艺术 广 角》 98年 第 1 ) 高 18 期 , 翔 :刘勰 的 文 艺生态 学思 想》 《 阳师 范学 院 《 (沈 学报 》9 9年 第 4期 ) 《 格 尔的 文 艺生 态 学 18 、黑 思 想初 探 》( 宁夏 社 会 科 学》 99年 第 6期 ) 8篇 文 章作 为 论 据 , 谓无 可
懈 可击 。 本 文采 纳 后 一 种 界定 , 因为 前 一种 界 定 过 于倚 重外 来资 源 , 缺乏 对 于 本 土 属 性 的足 够 重 视 。事 而
对此 , 枢元 的《0世纪 中国生态 文艺 学研 究 概 况》 鲁 2
关 键 词 : 态 文 学 ; 究模 式 ; 态 批评 生 研 生 中图分类号 : 1 0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O 5 ( 0 9 0 — O 3 — O 1 3 - 7 1 20 )6 2 1 6 0 -
王诺教 授认 为 生态 文 学 研 究 即是 生 态 批 评 。
章。如赵鑫珊 : 生态学与文学艺术》 《 书》 《 (读
收 稿 日期 :o9 l—_ 2o 一 0 2 0
出现的种种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是其产生
作者简介 : 高旭 国, , 男 曾用笔名高秋等 , 浙江林学院人文学院 中文 系主任 , 教授 。

生态文学研究在中国(1984年—2013年)

生态文学研究在中国(1984年—2013年)

摘 要: 以“ 中国知 网” 和 互联 网为主要资料来源 , 通过使 用文献检 索、 数理统 计等方法 , 对1 9 8 4年到 2 0 1 3年 的三十年 中的生态文学研究情况进行 了统计。各林 业部 门主办 了林业报刊副刊, 科学界主办 了 《 大 自然》 、 《 绿 叶》 、 《 绿色大世 界》 、 《 自 然 与人 》 等众 多生态文学杂 志 ; 国 内公开发表 的生态 文学研 究方 面的论文 文献 共有 3 3 7 2篇 ; 成果书籍 1 2 9部; 著名 的大型国 内外会 议数十次等 ; 整体 上讲 , 我 国的生态文 学已取得 了许 多成绩

壮观。近期以来称 作的 ‘ 环境文学 ’ 、 ‘ 环保文学 ’ 、 ‘ 自然文 , 学’ , 那 只是一 种狭 义上的生态文艺。” 他认 为狭 义的生态 文艺是停 留在仅 限于对 自 然状态 危机关注的文学 , 而广义
的生态文艺是关注精神状态 的文学 。 但事实上 , 在中国 , 生态思想 的萌芽古 已有 之 , 具 有生
表现人与自然的对话, 展现精神状态的艺术及有关作品称
之为生态文艺 。” 并且 张皓认为古代文艺 中体现 的生态意
的重视, 得到快速的发展。 2 0 0 3 年, 王诺的《 欧美生态文学》
J 6 7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7 - 0 1 作者简 介 : 张娟娟 ( 1 9 8 8 一 ) , 女, 河南焦 作人 , 硕士研 究生 , 从事 涉外事务管理研 究; 王 祖友( 1 9 6 8 一 ) , 男, 安徽 马鞍 山人 , 教
W e 1 3 X U e Y a n J i U f
☆ 文 学 研 究 ☆I
生态文学研究在中国( 1 9 8 4 年一2 O 1 3 年)

生态文学下《寂静的春天》的解读

生态文学下《寂静的春天》的解读

生态文学下《寂静的春天》的解读作者:张敏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5期张敏内容摘要:《寂静的春天》是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和作家雷切尔·卡森的一部有关生态文学相关的经典著作,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强调了自然是独立存在的,且是具有独自的内在价值。

除此之外,作者还抨击了人类想要征服自然,改变自然的传统观念,反对官僚资本为了经济利益而对自然进行的一些掠夺开采,抨击了那些想要一味追求物质主义从而放弃其正常生活质量的社会流俗,作者在这本书中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类文明和荒野自然之间可以保持平衡的盼望,并且追求在自然中寻找自我,发现自我的想法。

而作者的这些对于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想法已经在当前的生态哲学,尤其是深层的生态学中不断的得到了体现。

本文从《寂静的春天》的问世展开,通过分析《寂静的春天》对于中国生态文学的影响,阐述《寂静的春天》在生态文学下的解读。

关键词:《寂静的春天》蕾切尔·卡森生态文学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全球的生态危机日益严峻,并引起了作家们的广泛关注,而生态文学也因为这严峻的形式受到重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美国生态学家蕾切尔·卡森于一九六二年创作的经典著作《寂静的春天》如同在漆黑的夜空中划开了一道裂缝,从此开启了生态文学的繁荣时代,这部里程碑般的作品掀起了全球思想和文学的狂潮,各种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使生态文学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即使《寂静的春天》问世已经隔近半个世纪,但是其所表达的思想还在影响着我们这代人。

1.《寂静的春天》的问世作为一名患有乳腺癌的患者,蕾切尔·卡森饱受病魔的摧残,经历了四年痛苦完成了她的生态文学史上的著作——《寂静的春天》。

她被人们称为“世界环境保护之母”,一方面是因为她凭借着坚强的意志抗击病魔完成了这本著作,更重要的是随着这本书的出版,开启了生态文学的繁荣时代,掀起了全球思想和文学的狂潮,各种文学作品泉涌般涌出,使生态文学从此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文学研究在中国(1984年
摘要:以“中国知网”和互联网为主要资料来源,通过使用文献检索、数理统计等方法,对1984年到2013年的三十年中的生态文学研究情况进行了统计。

各林业部门主办了林业报刊副刊,科学界主办了《大自然》、《绿叶》、《绿色大世界》、《自然与人》等众多生态文学杂志;国内公开发表的生态文学研究方面的论文文献共有3 372篇;成果书籍129部;著名的大型国内外会议数十次等;整体上讲,我国的生态文学已取得了许多成绩。

但是,我国的生态文学研究仍未系统化、全面化,有待向生态美学和生态人文主义方向拓展。

关键词:生态文学;历史与现状;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167-03
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生态文学植根于中国土壤开始,至今已有三十余年。

虽与西方生态文学研究历史以及取得的成果相比,中国生态文学研究起步晚、成果少,但是在众多热爱文学研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仁人志士的努力下也取得了累累成绩。

一、历史与现状
1949年初,徐迟翻译的《瓦尔登湖》(1854年,梭罗)的出版标志着生态思想传入中国。

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瑞秋·露易丝·卡森(rachel louise carson,1907—1964)发表长篇文学性很强的
科普作品《寂静的春天》(1962年)标志着生态文学的正式诞生,震撼了并一直震撼着一些中国作家的心[1]。

80年代,罗马俱乐部的思想被译介引入,为刚刚兴起的我国生态文学提供了另一重要的思想资源。

21世纪初,欧美生态文学、生态哲学的成就被系统介绍进来,为我国生态文学走向深入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生态文学研究在中国兴起之初,众多学者对其含义进行了研究,如我国生态文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王诺先生在《欧美生态文学论丛》(2003年)中说:“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
社会根源的文学。

”张皓认为:“生态文艺由来已久,盖因人们处在生态之中,感受到生态的存在或者危机,往往情不自禁地歌咏之,描画之,于是有了生态文艺。

我们可以将那些描写人的生存状态,表现人与自然的对话,展现精神状态的艺术及有关作品称之为生态文艺。

”并且张皓认为古代文艺中体现的生态意识也是生态文学思想的萌芽形式。

鲁枢元在他的《生态文艺学》(2000年)一书中提到“从近年的文学艺术创作实践来看,被称作‘环境文学’、‘环保文学’、‘自然文学’的创作运动已渐渐汇成浪潮,一批优秀的生态文艺作品也已蔚然壮观。

近期以来称作的‘环境文学’、‘环保文学’、‘自然文学’,那只是一种狭义上的生态文艺。

”他认为狭义的生态文艺是停留在仅限于对自然状态危机关注的文学,而广义的生态文艺是关注精神状态的文学。

但事实上,在中国,生态思想的萌芽古已有之,具有生态意识的
思想家不乏其人。

《论语》中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体现了孔子将人与自然的审美智慧和道德智慧统一于生态智慧的内涵;用带有生态意识的审美视角来审视和建立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2]。

道家创始人老子和后来的庄子提出了以“真”为核心概念的美学和哲学思想,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阐明了万物源于道,源于自然的思想[2]。

中国古代生态思想到汉代得到了完善和发展:王充在老子的生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观点,将“气”与自然万物的生命本身联系在一起;董仲舒继承孔子的“尽善尽美”思想[2],提出了“仁与美”一体的思想,同时又吸收了道家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美学思想,发展了“仁之美者在于天”的美学思想,认为“仁”和“美”是源于自然万物,是自然万物内在特质的外在表现。

2002年,生态批评作为学术术语被引进中国,因其与我国现实的紧密关系,短短几年就引起我国生态文学学者的重视,得到快速的发展。

2003年,王诺的《欧美生态文学》(被作为国内第一部欧美生态文学研究专著)一书问世,以及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团队撰写的“欧美生态文学研究丛书”,这些著作无论是在欧美生态文学思想资源的挖掘,还是对欧美历代文学作品的重审方面对后来研究者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2006年,张华的《生态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建构》、鲁枢元的《生态批评的空间》及他主编的《自然与人文——生态批评学术资源库》等也相继被出版。

2010年,“跨文化视野中的生态批评”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筹备成立了中国青年
生态批评学会,2012年由时代书局策划发行、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绿色经典生态文学丛书”。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政府也不断推进中西文化的融合,中国生态文学研究稳健发展,并得到政府的鼓励。

都促进了生态批评的蓬勃发展,如各林业部门主办了林业报刊副刊、科学界主办的《大自然》、《绿叶》、《绿色大世界》、《自然与人》等众多生态文学杂志。

此外,一些非生态文学刊物和各级报刊,如《人民日报》开设了“人与自然”栏目,让人们认识大自然、欣赏大自然、反思对自然的破坏、激发保护自然的热情。

1984年至2013年期间,我国公开发表的生态文学研究方面的论文文献共有3 372篇①(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以“生态文学”为条件进行全文检索),其中,仅2012年1月到2013年6月这半年时间内,论文发表有690篇。

此外,在这三十年间,有硕、博士论文151篇——博士论文12篇,硕士论文139篇,报刊文章176篇。

但就文献引用情况(表1)来看,王诺的《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朱新福的《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曾繁仁的《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被引用百余次以上,这足以说明这三位在中国生态文学研究领域的权威。

二、研究成果
自1985年以来,中国文坛上活跃着众多的生态文学作家,在其潜心的研究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首先,涌现了大量的生态文学作品,包括散文、小说、诗歌等非理论研究类作品、研究需要的专业
类和理论类作品。

如徐刚的《伐木者,醒来!》、《中国,另一种危机》、《绿梦》、《倾听大地》、《守望家园》、《地球传》、《长江传》、《国难》等。

其中,《伐木者,醒来!》棒喝环境破坏行为,警醒了中国人环境保护的思想,其作用可与《寂寞的春天》在美国的威力相比。

沙青的报告文学《北京失去平衡》、《皇皇都城》、《依稀大地湾》,特写集《平衡木上的跳跃》,小说《个人道德》、《绿色备忘录》等。

李青松的《最后的种群》、《遥远的虎啸》、《秦岭大熊猫》、《蛇胆的诉讼》、《国宝和它的保护者》、《北京古树群》、《告别伐木时代》、《林区与林区人》等,他以细腻的笔法描写了野生动物的命运以及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从而揭示出珍稀动植物遭摧残的现状和生态遭破坏的现实,告诫读者:保护野生动物,改善生态环境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改善人性和人类灵魂的过程。

这些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正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和熟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