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三)健康的含义及标准

什么叫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患,还要是有完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生理与心理都健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的心理功能正常,无障碍或无心理疾病,且在教育的积极影响下,个体的意向与其所处环境的限制之间能够得到良好平衡的精神状态。

人的心理怎样才算是健康的,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积极的探索,现在,一般认为以下6个方面可作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1)有正常的智力;(2)有客观正确的自我认识;(3)有健全的人格;(4)有健康的情绪;(5)有和谐的人际关系;(6)有与社会协调一致的态度和行为。

二、我国新时期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据新华社最近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 。“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小学占10%,初中占15%,高中占20%。20.5%的人有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师大学心理学院对、、、、五个不同地区的16472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初中生有异常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5%。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有资料显示,近日市中小学生心理咨询热线对18000个咨询记录进行分析,发现本市中小学生的心理疑难问题主要集中在14个方面:交往适应、学习困难、情感挫折、娱乐限制、择业茫然、生理发育烦恼、性心理偏差、亲子矛盾、社会环境适应、理想追求、影响、法律保护、行为不良、心理严重障碍等。其中学习问题、交往问题、情感问题所占比重最大。其比例分别为40%、35%、25%左右。青少年成长中的烦恼集中在14岁至18岁这个年龄段,17岁的孩子烦恼最多。

(一)学习问题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有两种现象:1、恐惧:目前,虽然都在谈“减负”,但学校课业任务仍旧繁重,竞争依然激烈,父母的期望值始终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2、厌学:厌学是目前中学生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学习差的同学。

据有关资料统计:14%的小学生、29%的初中生、26%的高中生有厌学心理,高中生愿意上大学者100%,但愿意学习者不到10%;中小学生普遍存在考试焦虑、考场恐惧和认知变态现象;这种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

这也是中学生中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主要包括: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惑和烦恼。

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

3、与父母关系的问题。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

和谐,使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

父母行为的不良,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而是更深的心创伤。据有关资料统计:10%的小学生、28%的初中生、55%的高中生存在着交往上的障碍,缺乏责任意识与合作精神。

(三)情感类问题

据有关资料统计:33%的小学生、41%的初中生、68%的高中生情绪波动性大,42%的小学生、51%的中学生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在生活适应性方面:相当一部分因娇生惯养致使其依赖性强、不会劳动、不会自理,缺乏自立意识和生存能力;

三、我国新时期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依赖心理

当前,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日益成为在校生的主体。他们有的在“糖水”里长大,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好比温室里的花朵,缺少独立意识,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家长。

2.自负心理

主要是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娇宠,独生子女成为整个家庭的轴心,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总想事事占先抢头,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认识不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他们一旦遭遇挫折失败,受到委屈,往往意志脆弱,承受力差,痛苦不能自拔,甚至走上绝路。

3.自私狭隘心理: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经常感到委屈,吃亏而郁郁不乐,具有较强的报复心理。

4.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指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自己的品质、智力、能力等感到怀疑并做出过低评价所产生的心理感受。自卑心理一旦形成并得到发展,就会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产生日益显著的消极影响,特别是中学生尚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的年龄阶段,自我

否定意识更容易引起情感情绪的巨大波动和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

5.抑郁心理:抑郁心理是中学生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下的中学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老师和家长倾诉。

6、孤僻心理:主要表现是喜欢独处,实属单飞的雁,不愿与他人接触,沉默寡言,心产生压抑、苦闷。这种心理往往严重影响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正常交流,造成彼此之间的心理隔膜,影响人际交往,往往使学生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

7.焦虑异常心理:焦虑心理是一种以担心、紧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当人们预期某种危险和痛苦境遇将发生时,通常都会产生焦虑反应,这种焦虑反应是带有普遍性的正常的适应性反应。然而,焦虑的程度过于严重时,就变成了惧怕,人的主观感觉就变得紧不安,易产生不愉快预感。

8、恐惧心理:是指对某种特定对象或境遇产生了强烈、非理性的害怕。而实际上这类引起害怕的对象或境遇,一般并不导致危险或威胁。对某一特定事物或现象的特殊害怕,是中学生最为普遍的恐惧心理。

9.易怒心理:所谓易怒就是指容易冲动、急躁,爱发脾气,喜怒无常,报复性强,常有干危险、愚蠢事的冲动,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现实生活中,有些中小学生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本来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别人看来不以为然,而他却犯颜动怒,火冒三丈。

10、逆反心理:一些学生对外界的刺激常产生与常态相背的心理反应,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对老师、家长的教育感到厌烦甚至顶撞。

11.嫉妒心理:这是一种恐惧或担心他人优于自己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重点中学的学生尤为明显。

12.猜疑强迫心理:表现是遇事多疑、疑心太重。这类同学不能与同学正常交往、和睦相处,久而久之,造成情绪上的不稳定,意志消沉,缺乏自尊自信等。

13、厌学心理:目前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深感前途渺茫,为此,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害怕考试等等。

四、目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教育对于学生个性心理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家庭中的生活是否和谐,对自己孩子能否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能否有效的和孩子进行思想上的沟通,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和保证。

家庭因素的影响:

1.家长的期望值太高。

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子女的升学、分数成为父母心理平衡的补养品。不能客观的、实际的给孩子制定目标,也不重视实际潜能的

开发,致使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于发生就学习问题责骂或毒打孩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

2.家长重钱轻学的思想。特别是个体经营或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第二产业”的父母,时常要求子女前去助工或有意无意的灌输“拜金主义”的思想,宣传学习无用。给学生对待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带来消极的影响。

3.家庭的溺爱。父母的思想和文化素质偏低,并缺乏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家中两代人只有一个孩子,两代人对孩子的溺爱,尤其是隔代人的溺爱,往往会造成家庭教育的不一致性。或不负责任的说教,或对孩子的行为听之任之,都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4.家庭分裂的创伤。完满和谐的家庭生活,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而家庭中生活不平静,经常发生家庭纠纷,甚至于相互施暴或父母离异,孩子会因缺少家庭温暖而造成心理伤害,是不容忽视的。

以上这些因素都可能会造成学生的心灵扭曲,他们在这样的家庭中会出现自私、对他人施暴、喜怒无常、性格孤僻、情绪烦躁、忧郁等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我们的调查中显示:“在家常感到很无聊”,“晚上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父母不加干预”的初中占51%,高中占45%; “在家中诉苦会使家人厌烦”的初中占58%,高中占48%。“能够在家中畅所欲言”的仅占41%左右。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上家庭破裂,离婚率的上升,单亲家庭越来越多,是导致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上升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些社会问题。如:贪污、受贿、假冒伪劣、卖淫嫖娼、贫困失业、抢劫、离婚率升高等。这些社会现象的存在,使一些成人都产生了信仰危机和价值遗失,当然也会导致部分中学生思想上的混乱。

调查中显示:“受到过骚扰”的初中占68%,高中占37%;“羡慕那些不用学习,而自由自在的人”初中占38%,高中占22%。

(三)学校教育也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个性特点的重要环节之一。学校教育工作中的缺憾与不足,势必会影响他们健康品格的形成。

1.学校教育的误区—考试及考试成绩压倒一切

2.教师的不健康心理的影响

初中213名同学中“有想不通的问题,首先想到与老师聊聊的”只占35%;认为老师不会理解学生的却占45%;不希望老师多做家访的占65%。高中150名同学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8%,42%,64%。.

3.学校教育管理因素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了一些违反学生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目前中学生厌学已达30%,有的地区甚至高达60%。

五、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因此,我们应在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采取以下对策。

1.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通过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达到有德的氛围、智的启迪、体的设施、美的情趣等基本要求。

2.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对全体学生进行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3.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的主渠道。

4、成立心理咨询辅导中心,设立心理服务室和悄悄话热线信箱,建立心理网络聊天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5、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在教育中,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兴味盎然、心情舒畅。教师无声的语言悄悄打动学生的心,达到效仿疗法的目的。

6、兼顾对学生家长宣传和指导。

使亲子关系和谐;顺其所思,与其所需;同其所感,引其所动;投其所好,扬其所长;用其所为,促其所成。

7、心理拓展训练

基本容:个人及双人项目,沟通项目、破冰项目、团队协作项目

基本过程:信赖关系的确立,目标设定、挑战压力、高峰体验、幽默与愉快、解决问题

基本方法:从活动中进行体验和感悟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 摘要:大学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现在大学生各方面压力非常大,心理健康问题逐渐的暴露出来,而且越来越严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除了来自就业的压力外,还受到其在大学接触的人和事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成因,并且总结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健康;就业压力 一、前言 大学生现如今是一个相对热门的词语,因为大学生是以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一个时代的发展的生力军,是一个时代发展好坏的决定因素之一。但是大学生在受到各界关注的同时,其自身也有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会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1]。据教育部门有关资料显示,在校%至%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2]。本文针对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成因进行分析,并总结相应的对策。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 现在大学生有着各种的压力或者学习上遇到的一些问题,心理健康问题逐渐的表现出来。根据社会调查的问卷情况来看,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大体存在以下几点问题[3]。 (1)情绪暴躁,遇事不冷静。 (2)内心不自信,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3)内心抑郁,孤独感增强。 ~ (4)内心承受挫折较弱,态度比较悲观。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成因 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成因有很多方面[4]。 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 当今社会市场上企业的竞争一天比一天激烈,对于人才的需求虽然也在增长,但是职位的数量远远小于毕业大学生的数量。所以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彼此之间的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这种激烈的竞争与学校中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反差,大学生在就业的压力和校内外强烈的反差之下,心理形成强烈的反差,容易焦躁不安,自信心受到打击,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出现。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学生们在学习上的投入从主观和客观上都表现为不足,形成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大而学习动力不足的矛盾状态[5]。 期待值过高,现实与希望的反差 大学生备受父母、老师和社会的期待,这种期待越重就越让让大学生感到紧张,感到彷徨。父母方面,一直希望在大学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好好学习,到最后毕业有个不错的工作。父母希望自己在大学的子女能够有出色的表现和优异的成绩,能够学到更多,到毕业得到更多,有一个好的未来。老师方面,对自己的学生有着殷切的希望,希望在严格的管教之下学生能够上进,能够有更好的发展,能够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在社会上立足。社会方面,对大学生的要求和衡量尺度日益增加,希望大学生有更高的质量,有更好的处事能力和工作能力。这些都让大学生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压力,让他们容易忧郁或者抑郁。 自身定位不准确 大学生现如今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自尊心和虚荣心都比较强,从小都是被满足的环境和条件。所以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往往不够准确,总是希望自己毕业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工作,能够有多高的待遇和地位。但是在激烈的竞争之下,没有大学生所期待的条件和待遇,这很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给各辅导员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今的大学生面临着学业、情感、自我认知、就业等多方面的巨大压力,而我校大学生又普遍存在对自身认识不足、自律性差等问题,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很多问题的时候可能就会存在更多的困惑和不稳定的因素。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自身成长与未来发展。 辅导员是工作在我校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是高校思想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们要伴随学生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是与学生接触多,交流多,对学生影响广泛的教育者之一,因此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和知识水平对于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影响。下面将结合我校大学生的一些情况,介绍一些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从而使工作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辅导员们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学生,加以干预。 其中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 1、环境适应问题。 在大一新生中较为常见,很多学生从小没有离开过家,第一次远离家乡,达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和人群,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而且有部分学生在家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下远离家人独立生活,在独立自理方面有所欠缺。主要表现为沉默寡言、不爱与人交往,显得孤僻、自卑,情绪比较低落、抑郁、焦虑、恐惧等,也会伴有身体上的不适,如食欲下降,睡眠障碍等。初期表现为对周围的事情和环境显的比较烦恼,社会行为退缩(不注意卫生、生活无规律、不与人说话等)。 2、学习问题。 大学的教育方法与以往中学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上大学之前目标比较明确——高考,进入大学后,虽然我们学校是企业化管理,但对于学习的要求并不像高中一样,但由于大部分学生自律性不足,本身学习的兴趣不浓烈,进入校园后觉得没有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与幻想中的大学学习生活有很大的落差。有些学生适应不了这种方式,会产生迷茫感。我校学生目前学习上的主要问题是学习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态度不好。主要表现为迟到早退旷课、上课不听讲、睡觉玩手机、抄袭作业、考试成绩不理想等现象。且多抱怨,认识不到自身的问

(完整版)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疏导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疏导 小学生作为国民未来的希望,也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而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点之一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逐步成为学校教育的中心内容。因为健康的心理是所有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精华,要通过个体心理机制的选择和内化才能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学生由幼稚走向成熟,也是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所以,对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使其先成人再成才,这将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也是学校各科教育的一个共同基础。为此,在小学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深入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问题,并采取适当的疏导手段,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一、小学生之常见心理问题 小学教学不只是简单的文化素质教学,当我们教学的对象是8-14岁的少年儿童时,就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群体的社会认知水平以及对外界环境刺激的适应能力。小学生一般已经初步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有他们的世界,擅长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理解周围的事件,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通常都很高,但是当他们受到外界的刺激时往往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大。一般情况下,我们通常认为差生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然而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优秀的学生也会或多或少存在些心理问题。下面我就从心理健康学的角度分析,针对不同的小学 1、消极放纵

后进生往往在成绩生与其他同学有比较大的差距,由于知识断层使得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差距越来越大,从而导致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了放弃心理。直接的表现就是无法完全参与到日常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常有出人意料的异常举动,以引起别人的重视,有的学生甚至在课堂上伺机放纵自己,或者借机起哄捣乱。 2、内向自卑 后进生由于在成绩上落后于其他同学,又缺少老师对其的重视,从而觉得自己怎么“处处不如人,难有如人处”,因此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这就是常见的自卑心理,自卑心理的产生使得学生做事缺乏自信,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容易封闭自己,一些胆小学生更是心有余悸,三缄其口。 3紧张焦虑 有些教师对后进生往往是“恨铁不成钢”,对于其表现经常是加以批评,因此在一次次学习失败的体验后或者在考试不及格后,就产生了忧虑、烦躁、精神紧张等情绪,从而导致他们压抑自己的学习热情。 4、抑郁孤独 这类学生往往性格孤僻、胆小怕事、谨小慎微,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他们不喜欢同别人交往,朋友很少,对人比较冷漠,平时寡言少语,在集体活动中表现得不合群,基本属于孤独型。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在课堂上以旁观者的态度来对待教师课堂问答,有时甚至还产生躲避心理。存在这种抑郁心理的学生,往往到一定程度后,学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案例分析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现今的生活环境日益复杂,现代文明势不可挡的改变着人们的一切,孩子们在充分享受现代文明所带来的无限美丽的同时,也不得不忍受着心理健康的恶化。高楼林立,原本就显得狭小的空间变得更为拥挤;严实的铁门使孩子们失去了自由的活动空间;电脑时代的到来,使部分孩子沉浸于虚拟的时代之中而不能自拔。据资料10%—17%的中小学生心理异常。如果,教育者还一如既往地把目光定格在孩子的分数上,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忽视其潜能的开发,忽视全面素质的培养,那么我们给予孩子的将不是理智的爱。 现代教育模式认为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是塑造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健全人格,夯实青少年幸福人生的基石。积极探索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时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也是一对一个性化辅导学校的责任和义务。 一般来说,个体从6、7岁到17、18岁称之为青少年期,这期间包括小学、初中、高中。随着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以及学业压力的增大和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使得青少年学生发展成长的环境日益复杂,身心健康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愈发严重。 依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状况,身心发展及他们在现实中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心理问题的程度,常见的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考试焦虑、厌学、自卑、逆反心理、抗挫折能力差、异性交往问题等。 下面结合具体案例对这些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辅导建议进行探讨: 一、考试焦虑情绪辅导 焦虑是指一种即将面临威胁性处境时的紧张、恐惧和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具有警戒性的适应反应。正常人在生活体验中几乎都有过这种及你和体验。 案例1:爱丽(化名)是市某中学的初三学生,从小成绩优异,可进入初三后成绩一降再降,由于一心想考重点高中,因此她一直都在紧张的压力状态下学习,总复习开始后,她每次拿到试卷,脑子里都一片空白,手脚发抖,手心冒汗。数理化公式忘得精光,以前会做的题现在也不会做了,“万一考不上重点高中,怎么对得起父母,自己也觉得没面子。”心理困惑,紧张。 负面情绪的背后往往有消极信念的支持,认知改变技术就是辅导者协助当事人,找到困扰自己的负性想法和信念。它是考试焦虑辅导的主要方法之一。我设

当前大学生心理康问题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人力资源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 汪玉芳李颖殷娟娟杨智涛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摘要: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种表现,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对迎接“十三五”期间的大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99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过渡时期,期间发展的好坏对大学生以后的人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根据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大连、沈阳、哈尔滨等地高校1000名大学生进行“在你现在的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下列哪种情绪”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大学阶段感觉“愉快”的学生仅占一半左右,另外一半都表现出一定的心里健康问题,主要是郁闷、焦虑、敌对、抑郁等。因此,分析大学生心里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做好针对性的心里健康教育,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1.来自学业竞争上的心理问题 寒窗十年只为今朝,大部分大学生经历了激烈的高考竞争后带着极端放松的心态,在主张自主学习的大学学习氛围中,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学习生活中陷入困境。并且在群英荟萃、强手如林的新环境中,以往的优越感不存在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挫折及面对新环境的茫然更容易产生自卑感。不能正确认识理想中的自我和摆在面前的客观现实,不能正确对待挫折,致使一些大学生

产生焦虑心理引起心理失衡。 2.人际交往不和谐导致孤独感 通过马加爵事件反映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在陌生环境中寻找良师益友以求得被人理解和接纳是大多数新生强烈的需要。但由于交往的机会较少,缺乏主动性加之青春时期的心理闭锁等原因,同学之间不易吐露真情甚至造成信任危机。思想交流困难致使一些大学生由于找不到知己而闷闷不乐,有的因不被别人理解而惆怅,内心矛盾、焦虑、抑郁、孤独,缺乏一定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3.自我认识模糊,不能精准自我定位 大学生时期正是自主思想形成时期,有时过高或过低地估价自己,不能给自己一个客观准确的定位,常常面临着自负或自我否定的心理冲突。对自我过高认识容易在遭遇挫折时心理落差过大,对自我的怀疑和厌恶使自己陷入自卑与孤独的不良境遇。无论对自己估价过高还是过低都容易失去心理平衡。 4.生活的无意义感和逆反心理 在多年压力下苦熬出来,经过高考成功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卸下了沉重的包袱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感。思想上极易产生懈怠的情绪,加上进入大学以后又没有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造成一些大学生感到事事没劲儿,出现精神萎靡、学业荒废、缺乏动力等不良情况。还有的同学因存在某些消极的思想定势,对宣传教育传递的思想信息不假思索一概排斥,在这种黑暗心理影响下,有的人会对政治上、思想上的正面宣传教育持冷漠、不关心甚至抵触的态度,常常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 5.对未来的无力感 许多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没有正确认识,对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

浅谈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浅谈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现,涉及到生活、学习、社交、恋爱、就业等方方面面。应采取多种方法解决,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措施; 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处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迅速发展的阶段。在个体心理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时期,各种心理活动异常活跃,充满矛盾,而自我调节能力还不完,善再加上面对社会经济的转型、学习生活环境的变迁、人际关系的复杂化、毕业就业的竞争等一系列问题,许多大学生表现出不适应,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近年来,在国内的大学校园里,休学、退学、自杀、犯罪等现象屡见不鲜,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充分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有效防治是一项必然的选择。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阶段是一个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在此阶段中,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尚未稳定,心理表现比成人更为敏感复杂,受环境、情绪和社会因素等的影响,引发许多心理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1、环境变化引起的适应不良问题 大学生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往往容易出现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由于中学时学生对大学充满了憧憬,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惟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但当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原来所想象,进而怀念起过去的中学生活。而且一部分学生发觉自己在高手如云的新集体里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到相对自立的生活,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孤独感。 2、异性交往引起的情感心理障碍问题 大学生性发育已经成熟,恋爱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且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多学生根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还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地处理好异性之间的交往和双方的感情问题,出现爱困惑、性困惑,少数学生还出现异常行为,有的因理解的恋爱观与现实的具体问题发生矛盾和冲突,便陷入痛苦、迷茫、消沉之中, 为情所困而不能自拔。 3、人际关系的困扰。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进入大学后,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冲突、交往恐怖、沟通不良。 4、学习负担引起的紧张焦虑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由于大学学习与中学存在很大的不同,课业专业化、难度大、要求高,学习压力和竞争也相应增大,引起紧张焦虑。 5、求职择业方面引起的心理障碍问题 高校扩大招生圆了很多青年学子的大学梦,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就业的困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课下,与同事们在一起交流,发现现在的问题孩子比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家长、教师、学校对孩子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够重视,才导致小问题变成大问题,甚至出现我们意想不到的恶性事件。所以,现在我们应针对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协助青少年形成健康、和谐的人格。 一、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1、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强,缺乏合作意识。 2、性格孤僻,整日沉默寡言; 3、意志薄弱,胆小怕事,缺乏信心。 4、爱玩网络游戏 5、对学习没兴趣。 (一)家庭原因 1、亲人的溺爱 当前绝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的父母从小娇惯,生活上百般呵护,不愿让他们受一点委屈,经历一点风雨,甚至在子女犯了错误时,父母也不说一个“不”字,天长日久,子女自然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当他们走进学校,走向社会同他人交往,遇到挫折时便不能接受,无所适从。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琴棋书画样样学,英语电脑门门通,考试名列前茅……只要学习好就言听计从,有求必应。而一旦失误,就挖苦讽刺,棍棒相加。家长这种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子女的自尊心受到损害,独立性受到压抑,加上彼此间生活观,价值观等存有差异,很容易造成父母和孩子间关系紧张,隔阂加剧,使子女形成反抗、疑惧、胆怯等消极心理品质,诱发心理问题。 3、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 从一些问题学生的家庭背景资料来看,父母的失职是造成孩子发展不正常的重要原因。很多家长忙于生计,或双双外出而未能尽到管理教育孩子之职责,或虽在家但疏于管理教育孩子。有的父母干脆寄托孩子的爷爷或奶奶看管,而老人则一味溺爱,孩子的生活缺乏严格的管理,使他们养成自由散漫、任性等坏习惯。或者欺骗爷爷奶奶,问他们要钱出去上网。有的孩子父母离异或者自己身体有残疾,给他们的心理造成难以愈合的创伤,形成孤僻、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认识 (一)国家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纲要”中提出了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呼唤,现实的需要,也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全新的课题。 1999年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就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实施途径、师资队伍、条件保障等提出了六条意见。 2002年9月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就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与目标、途径与方法、以及组织实施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都作了明确规定,不仅具有较强的规范性,还具有可操作性。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影响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在这种情形下,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国与国的竞争将主要取决于人才的竞争。因此,各个国家的教育工作者,都必然要考虑面向21世纪教育怎么办?长期以来,关心中小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身体、学业成绩、思想品德问题上,而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面对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从教育的角度看,我们的教育任务之一应注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说,对以往只注重学生的智力素质,体力素质和思想素质进行纠正。我们教育工作中,应认识到,心理素质是其它素质的中介,它包括认识、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品质。没有健康心理,人是不可能充分、全面发展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人的健康和寿命,还关系到人生的成败。不久前,有人曾预言心理疾病将是21 世纪之患。因此,心理素质是充分发掘和利用自己潜能创造人生、享受人生、提高生命价值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它与其它素质教育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共管一个整体系统中。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了切实提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认真研究和大力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三)健康的含义及标准 什么叫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患,还要是有完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生理与心理都健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的心理功能正常,无障碍或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分析

摘要:当前很多中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的疏导成为当前很多中小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且提出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旨在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现状教育策略 近年来,很多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困难也越来越多,因此当前很多中小学的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形成了一些心理问题。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校应该要注重加强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当前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还不容乐观,有待进一步加强。为此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不断提升。 一、中小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一)缺乏自信 当前中小学生大多比较缺乏自信心,由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加上学生面对各种挫折的应对能力不强,因此导致中小学生的自信心明显缺乏,他们不能对自己进行准确的评价,不能自信地认识自己,往往会觉得自己有很多缺陷,对自己是一种低估。中小学生大多不能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很多中小学生的监护人也不能进行正确的评价,导致中小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最终会产生自卑的心理。 恐惧焦虑悲痛等心理问题频频出现 由于社会以及家庭对中小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压力较大,因此长期的发展很容易导致学生形成内向的性格,长久的内向性格会导致学生出现各种焦虑、恐惧、悲痛等,很多学生的父母对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的关爱程度不够,因此导致他们在生活中恐惧胆小,比如做事畏缩不前,不积极,表情木然等。这些都是由于长期在缺乏关爱和重视以及正确引导环境下生活的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中小学生的年龄一般是12-18岁,这个时间段正是学生的情感、性格等方面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长期处于各种不良的生活环境以及氛围之中,使得学生的心理和精神得不到满足,情绪比较消极,最终对外界会表现出焦虑、恐惧等情绪。 二、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解决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加强在日常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准确的定位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该要对心理教育进行准确的定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心理教育的质量。心理教育过程中需要有相应的机构或者组织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基础。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对学校领导以及具体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进行改观,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和组织的建设以及完善,同时对机构和组织的功能要进行完善,比如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建立学生档案,做到早发现和早干预,建立心理学知识和辅导网站,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活动等,设立相应的机构和组织,对于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首先要对课程的性质以及定位进行确定,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旨是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的知识,给学生更多的咨询以及辅导,帮助学生对自我产生正确的认识。因此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和中小学校的教育目标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将心理健康课程的具体目标定位于对学生的自我意识、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辅导,以提高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第二节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生理、心理和思想意识正处于逐步成熟的大学生而言,较之以往任何年龄阶段,更容易产生思想困惑和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是多样化的,这里仅就适应、人际交往、神经症问题等几个方面作初步探讨。 一、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个人角色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要求个体能够在较短的时期在上述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改变,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如果个体自身改变与环境变化脱节,就容易出现适应问题。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还会带来其他心理问题,影响大学期间乃至今后的学习与生活。 (一)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与容 西方一些研究者指出,大学新生要经过分离、过渡、融合三个阶段的洗礼,才能真正适应大学生活。分离是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起点。青少年中学毕业后选择了上大学,从离开家庭走进大学校园的那一天起,就意味着与家庭和昔日中学朋友的分离。分离意味着个体要重新定义与家庭和昔日朋友之间的关系。过渡是指新生适应新的自然的、社会的和精神的环境。融入指新生在新环境中形成了适当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建立新的社会网络。在以上三个阶段中,最为重要的是第二个阶段──过渡。因为分离事实上是由入学而客观造成的,而融入是适应的最终目的和结果,新生过渡期延续的时间长短以及他们在过渡期的状况直接影响这一结果。因此,对于新生适应的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过渡阶段。 王登峰、伯源认为新生适应的容包括三方面:适应客观环境的改变、人际关系的改变,以及对自己认识的改变。为适应客观环境的改变,就要主动调节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学习方式,学会独立地面对生活,从学习、交友到衣食住行都要学会独立处理。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是对大学新生的又一考验,这既是环境的客观要求,也是个体逐渐走向成熟和向成人转化的必要条件。大学生需要重新思考人际关系的涵,学习与不同性格的个体相处,掌握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化解人际冲突的技巧。大学新生的社会比较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新的人际环境中,面临着重新认识自我和树立自我形象的重要问题。新的自我的确立应建立在对自己的客观认识与评价的基础之上,这一过程可能是缓慢的,很可能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活之中,入学适应只是一个开端。 (二)影响新生入学适应的因素 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大体可划分为两类: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1.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包括期待、应付策略、同一性形成等。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前总会对未来的大学生活有一定的期待,这种期待会影响他们入学时的适应。许多新生入学之后,理想的期待与现实生活之间产生很大差异,这成为难以适应新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理想期待与现实状况的差距越大,个体的失落感也就越大。应对是个体在经受压力过程中帮助个体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是个体为减少忧郁或压力的认知或行为反应。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些习惯性的应对方式,用来应对未来面临的压力情景。每个大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几方面

-----------------------------------精品考试资料---------------------学资学习网-----------------------------------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几方面,具体有哪些表现?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下: 在学习方面: (1)入学不适应。主要表现:对上学的态度消极。出现或多或少的学习困难。不能很好地与同学相处。缺乏责任感,经常扰乱集体的秩序。 (2)厌学。主要表现为:课堂学习、课外作业等学习活动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注意力分散,有意注意少,无意注意多,明显的分心状态。常常听课不专心、作业不用心、预复习无恒心,形成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他们往往一提到学习就心烦,对家长和教师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差。 (3)学习疲劳。学生年龄越小,越容易产生疲劳。 在情绪情感方面: (1)羞怯。主要表现:见到生人脸红,不爱说话,即使说话也慢声细语。 上课时不敢举手,不敢大声回答问题。参加活动时主动性不强,不敢带头或自愿去做某件事。 (2)焦虑。分离性焦虑。主要表现:不愿上学,不愿离开家长,担心家长出意外,担心自己走失或被拐走。考试焦虑:主要表现: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害怕考试,考试时过分紧张。

(3)易怒。主要表现:自我约束能力差,情绪不稳定。说话、做事好感情用事、不能理智地处理问题。遇事易冲动、任性。在困难面前,不能持乐观的态度。对符合自己心意的什么都好,遇到不顺心的事则怨气冲天,满腹牢骚。 (4)嫉妒心。主要表现:盲目骄傲,不愿意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常对别人挑剔和贬低。感情上自私,只要求老师对自己关心、重视,看到老师关心、重视别人,就生气,甚至怨恨别人。与同伴相处,喜欢显示自己,讥笑别人。发现比自己强的人或事,轻则有意视而不见,重则想破坏。 1 / 2 在行为方面: (1)说谎行为。主要表现:为了逃避惩罚或责任,故意说谎。为获得某些东西或荣誉而不惜说谎。 (2)攻击行为。主要表现:打人、骂人,欺侮弱小同学。占有欲、支配欲强,性情急躁。缺乏同情心和正常的人际感情。蛮横无理,粗暴的扰乱别人,甚至在课堂上做出各种小动作打扰同学。好主动出击、喜欢公开批评他人、好开别人玩笑、拒绝与自己不和的人交往、喜欢报复、易为小事发怒等。 (3)退缩行为。逃避、依赖、爱哭、不爱社交、自暴自弃等行为。在自我意识、意志品质方面: (1)自我评价能力较低。主要表现:缺乏自信;常常对自己不满;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及家校共育工作情况总结 马峪中学 2013.11

马峪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及家校共育工作情况总结 我校心理健康工作的现状、问题、措施和建议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越来越受到学校、家庭的重视。我校在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发现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还很突出,这些问题更亟待解决。 (一)、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堪忧 首先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并有日益加重的趋势。已经成了一个共性的问题。这方面,学校德育工作者深有感触,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且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又很难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学校的德育工作显得更加艰难。令许多教师苦恼的是,往往琢磨不透学生的所思所想,教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 其次是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力度不够。 尽管现在社会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关注,但其重视程度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还不完全匹配。社会对基础教育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仍然是教学质量,对学校评价的衡量尺度依然是升学率。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强调的不少,但督导落实的办法和措施还不得力,至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与督查体系。 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理应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但学校仍然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摸索,对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而,学校在这方面显得比较被动。当问题发生了才引起重视,日常的教育工作还很不到位,其管理水平与师资培训力度还不能适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家庭是学生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背景,但家庭暴露出来的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家庭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不少家庭的氛围不利学生的心理成长。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的成绩,其次是身体健康和安全问题,只有四分之一的家长把学生的心理问题摆在最关注的位置,这就很难保证每一个家庭能给学生一个有利于心理成长的家庭环境。 (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方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方式 近年来值得关注的是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心理障碍已成为目前大学生休学退学的首位原因。因此,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适应挑战的能力是高校素质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果我们能把心理工作做在前面,同防病一样,不仅可以避免一部分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而且可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1、精神因素,其中神经症占相当的比例,据北京16所高校调查,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的人中,神经症患者分别占76.1%和54.8%。2、社会大环境的影响,3、家庭小环境因素的影响,4、学校环境的影响,当前的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的复杂、学习生活的紧张、业余生活的单调、教育观念陈旧,这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方式呢。1、塑造自尊的健康人格,自尊可以反映人们的生活满意度,高自尊的人往往有着积极向上的情绪,对世界的看法也比较乐观。自尊比情感更适合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2、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教育网络,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也分为3级:第1级教育对象是正常、健康的个体,通过常规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去指导正常人健康地生活,克服种种危机,防止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变态的发生。第2级教育对象是轻度心理障碍的个体,这类群体能认识到自己心理异常,且多数人能主动寻求帮助和治

疗。第3级教育主要对象是严重的心理障碍者,此类患者对自己完全丧失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其中,第3级对象主要由社会心理健康治疗组织来承担服务。3、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它是一种适合高校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手段、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要发挥好它的作用,就必须着力培养有本校特点的校园精神,加深对网络文化研究和控制,决不让腐败没落的东西污染学生的身心,要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文雅的氛围,保证学生在优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不断地提高认识、升华情操、磨练意志,从而造就他们健康的经得起考验的心理品质。4、开设大学生心理卫生课程,大学生心理卫生课程是学校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之一,供各种专业的大学生通选。教学方式有大课讲授、课堂讨论、学生上讲坛自我报告、课外论文作业等。教学的主要内容有心理卫生概述、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学习心理卫生、人际交往、职业选择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性心理卫生、常见心理障碍、心理诊断与咨询、心理预防和健康促进。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习动机、情绪状态、自我观念、自我控制、生活态度和人际关系的知识内容,从认知入手,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学习心理保健技巧,促进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目前全国已有多所院校开设了心理卫生课程,进行各种讲座,系统的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教育自己,并产生了积极作用。5、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类机构积极开展心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有哪些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有哪些 zhp66999 10级被浏览2787次 2013.03.06 maaoye 采纳率:59% 10级 2013.03.06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一)入学适应问题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二)学习方面的问题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据辽宁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1995 年辽宁省中小学生课外作业量高于国家教委规定标准60% ,而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使学生夜读时间越来越长,多数城市有近70% 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9 小时。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三)厌学与逃学问题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 ——10% 。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有些农村的孩子厌学情绪还得到家长的支持,干脆辍学在家,帮父母干活,做生意等。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关注青少年健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当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物质生活一天天丰富,各种腐朽文化也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加快了腐蚀青少年的步伐。青少年心理健康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指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市中小学生过半数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厌学、焦虑、考场恐惧和认知变态等多种现象。有的学生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娇生惯养、依赖性强、不会劳动、不会自理,缺乏自立意识和生存能力。还有的高中生存在交往障碍,缺乏责任意识与合作精神等。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1、互联网是诱导部分孩子产生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等带有刺激性的网站,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2、农民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数量急速剧增。由于留守儿童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长期的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出现厌世自闭、社会逆反、空虚、自卑、胆怯、缺乏精神寄托等心理问题。3、随着年龄的增长,生

理发育加速,带来心理发育滞后于生理发育的心理半成熟问题。4、在升学和考试的压力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日趋加重,也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由此建议: 一、要着力营造青少年健康人格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人文教育环境。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清查学校周围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场所,如网吧、美容院、歌舞厅等不适合青少年的娱乐场所,严格禁止未成年人进入。 二、大力开展师资培训。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中,指定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并对其进行集中统一培训,逐步实行持证上岗,通过专业培训,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建立一支专业知识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基础扎实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三、逐步开设心理辅导课程,进一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议学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意教育预防与咨询治疗并重,切实做好以预防为主,有计划、分层次、系统地对学生、教师乃至家长全方位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学知识。对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的学生要加强关注,举办“挫折教育”、“情绪的自我调节”、“人际交往”等专题讲座,有针对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内容摘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方面,这些问题的产生与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自身因素都有关联,缓解甚至消除这些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重视校园心理咨询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还必须通过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增强其适应环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或疾病,而且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大学生心理健康,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能够有效地调控、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意志,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和情绪状态。【1】心理问题是指所有各种心理及行为异常情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等当代大学生表现出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学习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 大学学习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影响着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学习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态度不端正。许多大学生认为考上大学太辛苦了,进入大学后应该好好放松一下自己,因此,整日看电影、上网、睡懒觉、逃课等等,考试时才临时抱佛脚,以致学习成绩不佳,看到别人拿奖学金获得各种荣誉而自己与一切评优无缘,又会感觉心理很失落。 2、学习方法不当。大学的知识具有深入性和系统性,学习方式和方法与中学阶段的老师手把手、催逼式教学有很大差别,大学的学习靠的是自主性和自觉性,许多同学不能很好地适应,在大把的空闲时间里空虚、堕落,想要改变却没有明确的方向,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焦虑心理。还有一些同学仍然延续高中时期的学习方法,付出了很多考试成绩却不理想,为此伤心难过,还可能诱发自卑、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 3、学习动机问题。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以下两个方面。 (1)学习动力不足,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如果心理脱离了稳定正确思想的支配,那就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摇摆不定,以致迷失生活方向,产生心理困惑和矛盾。【2】 (2)学习动机过强,以致压力过大。在考研、考证成风的社会大背景下,许多同学倍感压力,这种压力感得不到及时的疏解会进一步诱发各种心理问题。还有一些同学,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一直生活在迷茫忧郁之中,这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大诱因。 (二)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常常表现为难以和别人愉快相处,没有知心朋友,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过分委曲求全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孤单、苦闷、缺少支持和关爱等痛苦感受。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大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进入大学后,如何与周围同学友好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3】目前,多数大学生过得是集体生活,而每个人在成长经历、教育环境、性格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加之现代大学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前面临高考的巨大压力,只知埋头苦读几乎没有接触过社会,人际交往技巧尤为欠缺。因此,许多大学生因为不知如何交往而产生自闭倾向,有的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是风华正茂的一代,其生理、心理均趋向成熟。但由于受人际关系不良、经济困难、失恋、学业受挫等影响,常造成心理障碍。根据一项以全国×××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约×××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某大学学工部两次对入学新生进行全面的心理测查,结果表明,×××的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据统计,因各种心理疾病而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占总体退学人数的×××左右。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有:据统计,因各种心理疾病而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占总休、退学人数的×××左右。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有: ××难以适应生活环境的转变 小张自言从小属于“被管大的一代”,上中学时,爸爸妈妈什么都不让她干,早上来不及吃饭,妈妈就把早餐送到学校去。到北京上大学后她慌神了,每天不知道该干什么,还觉得时间不够用,整日浑浑噩噩,学习成绩下降,成了班上的“第三梯队”。她开始头痛,注意力无法集中,成了心理障碍队伍中的一员。刚入学的大学生要顺利度过生活环境的转变期,应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利用每一件小事和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的能力。××学习紧张与竞争压力造成心理负担过重 经过高考拼杀的学生带着良好的感觉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发觉自己站在“山顶”的感觉没有了。在高手如云的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众星捧月”的地位变了,无形中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失落感。如某高校一名数学系新生在中学是老师宠爱、同学羡慕的数学尖子,升入大学后不久,在一次新生摸底考试中未能及格,自信心顿然坍塌,在一个寒冷的早晨跳楼身亡。因此,老师和家长要教育他们正视现实,认识到考上大学只是人生征途中的一次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