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论方

名医论方
名医论方

名医论方

目录

名医论方一、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

金·成无己:伤寒邪气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小柴胡汤为和解表里之剂也。柴胡味苦平微寒,黄芩味苦寒。《内经》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邪的半表半里,则半成热矣,热气内传,攻之不可,则迎而夺之,必先散热,是以苦寒为主,故以柴胡为君,黄芩为臣,以成彻热发表之剂。人参味甘温,甘草味甘平。邪气传里,则里气不治,甘以缓之,是以甘物为之助,故用人参、甘草为佐,以扶正气而复之也。半夏味辛微温,邪初入里,则里气逆,辛以散之,是以辛物为之助,故用半夏为佐,以顺逆气而散邪也。里气平正,则邪气不得深入,是以三味佐柴胡以和里。生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表邪未已,迤逦

①内传,既未作实,宜当两解,其在外者,必以辛甘之物发散,故生姜、大枣为使,辅柴胡以和表。七物相合,两解之剂当矣。邪气自表未敛为实,乘虚而凑,则所传不一,故有增损以御之。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烦者,热也;呕者,气逆也。胸中烦而不呕,则热聚而气不逆,邪气欲渐成实也。人参味甘为补剂,去之使不助热也;半夏味辛为散剂,去之以无气逆也。栝楼实味苦寒,除热必以寒,泄热必以苦,加栝楼实以通胸中郁热。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栝楼根。津液不足则渴,半夏味辛性燥,渗津液物也,去之则津液易复。人参味甘而润,栝楼根味苦而坚,坚润相合,津液生而渴自己。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宜通而塞为痛,邪气入里,里气不足,寒气壅之,则腹中痛。黄芩味苦寒,苦性坚而寒中,去之则中气易和;芍药味酸苦微寒,酸性泄而利中,加之则里气得通而痛自己。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内经》曰:甘者令人中满。大枣甘温,去之则硬寝散;咸以软之,牡蛎味酸咸寒,加之则痞者消而硬者软。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心下悸,小便不利,不蓄而不行也。《内经》曰: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坚肾则水益坚,黄芩味苦寒,去之则蓄水寝行,《内经》曰:淡味渗泄为阳。茯芩味甘淡,加之则津液通流。若不渴,外有微热,去人参,加桂。不渴则津液足,去人参,以人参为主内之物也。外有微热,则表证多,加桂以取汗,发散表邪也。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肺气逆则咳,甘补中,则肺气愈逆,故去人参、大枣之甘。五味子酸温,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气逆不收,故加五味子之酸。生姜、

干姜一物也,生者温而干者热,寒气内淫,则散以辛热。盖诸咳皆本于寒,故去生姜加干姜,是相假之以正温热之功。识诸此者,小小变通,触类而长焉。(《伤寒明理论》)

明·许宏:病在表者宜汗,病在里者宜下,病在半表半里之间者宜和解。此小柴胡汤,乃和解表里之剂也。柴胡味苦性寒,能入胆经,能退表里之热,祛三阳不退之邪热,用之为君;黄芩味苦性寒,能泄火气,退三阳之热,清心降火,用之为臣;人参、甘草、大枣三者性平,能和缓其中,辅正除邪,甘以缓之也;半夏,生姜之辛,能利能汗,通行表里之中,辛以散之也。故用之为佐为使。各有所能,且此七味之功能,至为感应。能解表里之邪,能退阳经之热,上通天庭,下彻地户。此非智谋之士,其孰能变化而通机乎!(《金镜内台方议》)

明·吴昆:邪在表则恶寒,邪在里则发热,邪在半表半里,则恶寒且热,故令寒热往来;少阳之脉行于两胁,故令胁痛;其经属于胆,胆汁上溢,故口苦;胆者,肝之府,在五行为木,有垂枝之象,故脉弦。柴胡性辛温,辛者金之味,故用之以平木,温者春之气,故就之以入少阳;黄芩质枯而味苦,枯则能浮,苦则能降,君以柴胡,则入少阳矣;然邪之伤人,常乘其虚,用人参、甘草者,欲中气不虚,邪不得复传入里耳!是以中气不虚之人,虽有柴胡证俱,而人参在可去也;邪初入里,里气逆而烦呕,故用半夏之辛以除呕逆;邪半在表,则荣

卫争,故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荣卫。(《医方考》)

明·方有执:柴胡,少阳之君药也;半夏辛温,主柴胡之消胸胁满;黄芩苦寒,佐柴胡而主寒热往来;人参、甘、枣之甘温者,调中益胃,止烦呕之不时也。此小柴胡之一汤,所以为少阳之和剂欤。(《伤寒论条辨》)

清·程应旄:方中柴胡以疏木,使半表之邪得从外宣;黄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从内彻;半夏能开结痰,豁浊气以还清;人参能补久虚,滋肺金以融木;甘草和之,而更加姜、枣助少阳生发之气,使邪无内向也。(录自《古今名医方论》)

清·柯琴:此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也。少阳之气游行三焦,而司一身腠理之开合。血弱气虚,腠理开发,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邪正分争,故往来寒热。与伤寒头疼发热而脉弦细、中风两无关者,皆是虚火游行于半表,故取柴胡之轻清微苦微寒者,以解表邪,即以人参之微甘微温者,预补其正气,使里气和而外邪勿得入也。其口苦咽干、目眩目赤、头汗心烦、舌苔等症,皆虚火游行于半里,故用黄芩之苦寒以清之,即用甘、枣之甘以缓之,亦以提防三阴之受邪也。太阳伤寒则呕逆,中风则干呕,此欲呕者,邪正相搏于半里,故欲呕而不逆。胁居一身之半,为少阳之枢,邪结于胁,则枢机不利,

所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也。引用姜、半之辛散,一以佐柴、芩而逐邪,一以行甘、枣之泥滞。可以止呕者,即可以泄满矣。(《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

清·汪昂:此足少阳药也,胆为清净之腑,无出无入,其经在半表半里,不可汗吐下,法宜和解。邪入本经,乃由表而将至里,当彻热发表,迎而夺之,勿令传太阴。柴胡味苦微寒,少阳主药,以升阳达表为君。黄芩苦寒,以养阴退热为臣。半夏辛温,能健脾和胃以散逆气而止呕;人参、甘草,以补正气而和中,使邪不得复传入里为佐。邪在半表半里,则营卫争,故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营卫,为使也。(《医方集解》)

清·周扬俊:柴胡少阳经药,升也,苦寒散表,气味俱轻,邪至少阳,则半主表半主里,因胆无出路,故禁汗、吐、下,惟有升散一法,仲景用之为君。以半夏为使,生姜止呕,黄芩除热,甘草和中,使主表者得柴胡而自散,主里者得黄芩而复除。然往来寒热,邪正胜复也。柴、芩有除热之功,而不能祛争胜之气,遂用人参出阴入阳之药介于其间,使之辅正即有以祛邪,非圣人莫能用也。(《伤寒论三注》)

清·吴谦:邪传太阳、阳明,曰汗、曰吐、曰下,邪传少阳惟宜和解,汗、吐、下三法皆在所禁,以其邪在半表半里,而角于躯壳之内界。

在半表者,是客邪为病也;在半里者,是主气受病也。邪正在两界之间,各无进退而相持,故立和解一法,既以柴胡解少阳在经之表寒,黄芩解少阳在腑之里热,犹恐在里之太阴正气一虚,在经之少阳邪气乘之,故以姜、枣、人参和中而预壮里气,使里不受邪而和,还表以作解也。(《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

清·徐大椿:此汤除大枣共二十八两,较今秤亦五两三钱零,虽分三服已为重剂。盖少阳介于两阳之间,须兼顾三经,故药不宜轻。去渣再煎者,此方乃和解之剂,再煎则药性和合,能使经气相融,不复往来出入,古圣不但用药之妙,其煎法俱有精义。(《伤寒论类方》)

清·唐宗海:此方乃达表和里、升清降浊之活剂。人身之表,腠理实营卫之枢机;人身之里,三焦实脏腑之总管。惟少阳内主三焦,外主腠理。论少阳之体,则为相火之气,根于胆腑;论少阳之用,则为清阳之气,寄在胃中。方取参、枣、甘草以培养其胃;而用黄芩、半夏降其浊火;柴胡、生姜升其清阳。是以其气和畅,而腠理三焦罔不②调治。其有太阳之气,陷于胸前而不出者,亦用此方,以能清里和中,升达其气,则气不结而外解矣。有肺经郁火,大小便不利,亦用此者,以其宣通上焦,则津液不结,自能下行。肝经郁火,而亦用此,以能引肝气使之上达,则木不郁,且其中兼有清降之品,故余火自除矣。其治热入血室诸病,则尤有深义,人身之血,乃中焦受气,取汁变化

而赤,即随阳明所属冲、任两脉,以下藏于肝,此方非肝胆脏腑中之药,乃从胃中清达肝胆之气者也。胃为生血之主,治胃中的治血海之上源,血为肝之所司,肝气既得清达,则血分之郁自解。是正治法,即是隔治法,其灵妙有如此者。(《血证论》)

今·秦伯未:和解,是和其里而解其表。和其里不使邪再内犯,解其表仍使邪从外出,含有安内攘外的意义,目的还在祛邪。所以小柴胡汤用柴胡、黄芩清热透邪,又用人参、甘草和中,佐以半夏、姜、枣止呕而和营卫。这方法不仅用于外感发热,内伤杂证出现不规则的寒热往来,也能用来加减。(《谦斋医学讲稿》)

【注释】①迤逦(yi li以理):连续不断。

②罔(wang):无;没有。

名医论方一、和解少阳

蒿芩清胆汤

清·何秀山: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合为一经,其气化一寄于胆中以化水谷,一发于三焦以行腠理。若受湿遏热郁,则三焦之气机不畅,胆中之相火乃炽,故以蒿、芩、竹菇为君,以清泄胆火。胆火炽,必犯胃而液郁为痰,故臣以枳壳、二陈和胃化痰。然必下焦之气机通畅,斯胆中之相火清和,故又佐以碧玉,引相火下泄;使以赤苓,俾湿热下出,均从膀胱而去。此为和解胆经之良方,凡胸痞作呕,寒热如疟者,投无不效。(《重订通俗伤寒论》)

清·何廉臣:青蒿脑清芬透络,从少阳胆经领邪外出。虽较疏达腠理之柴胡力缓,而辟移宣络之功,比柴胡为尤胜。故近世喜用青蒿而畏柴胡也。(《重订通俗伤寒论》)

朱良春等:方中青蒿性味苦寒,专去肝、胆伏热,领邪外出,配合黄芩、竹茹,尤善清泄胆热,解除热重寒轻之症;半夏、陈皮、枳壳不但能化痰浊、消痞闷,配合黄芩、竹茹,更能止呕逆、除心烦;赤苓、碧玉利小便、清湿热,协同青蒿、黄芩可治黄疸。本方配伍周到,是和解胆经,清利湿热,从而解除寒热如疟和湿热发黄的一张良方。(《汤头歌诀详解》)

冉先德:方中青蒿、黄芩为君,清少阳胆热;陈皮、半夏、枳壳、竹茹为臣,降逆化痰;赤茯苓为佐,清利湿热;碧玉散为使,导热下行。

诸药合用,少阳胆热一清,脾为湿得化,则诸症自愈。(《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名医论方一、和解少阳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金·成无己:伤寒八、九日,邪气已成热,而复传阳经之时,下之虚其里而热不除。胸满而烦者,阳热客于胸中也;惊者,心恶热而神不守也;小便不利者,里虚津液不行也;谵语者,胃热也;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阳气内行于里,不营于表也。与柴胡汤以除胸满而烦,加龙骨、牡蛎、铅丹,收敛神气而镇惊;加茯苓以行津液、利小便;加大黄以逐胃热、止谵语;加桂枝以行阳气而解身重。错杂之邪,斯悉愈矣。(《注解伤寒论》)

清·柯琴:伤寒八、九日不解,阳盛阴虚,下之应不为过,而变症蜂起者,是未讲进于调胃承气之法,而下之不得其术也。胸满而烦,小便不利,三阳皆有是症。而惊是木邪犯心;谵语是热邪入胃;一身尽重,是病在阳明而无气以动也;不可转侧,是关少阳而枢机不利也。此为少阳、阳明并病。故取小柴胡之半,以转少阳之枢;辅大黄之勇,

以开阳明之阖;满者忌甘,故去甘草;小便不利,故加茯苓;惊者须重以镇怯,铅秉乾金之体,受癸水之气,能清上焦无形之烦满,中焦有形之热结,炼而成丹,不特入心而安神,且以入肝而滋血矣;尤骨重能镇惊而平木;蛎体坚不可破,其性守而不移,不特静可以镇惊,而寒可以除烦热,且咸能润下,佐茯苓以利水,又能软坚,佐大黄以清胃也;半夏引阳入阴,能治目不瞑,亦安神之品,故少用为佐;人参能通血脉,桂枝能行营气,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在所必须,故虽胸满谵语而不去也。此于柴胡方加味而取龙、蛎名之者,亦以血气之属,同类相求耳。(《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

清·王子接:足经方治手经病者,参、苓、龙、牡、铅丹,入足经而可转行于手经者也。手少阴烦惊,从足太、少阳而来,故仍从柴、桂立方。邪来错杂不一,药亦错杂不一以治之。柴胡引阳药升阳,大黄领阴药就阴;人参、炙草助阳明之神明,即所以益心虚也;茯苓、半夏、生姜启三焦之枢机,即所以通心机也;龙骨、牡蛎入阴摄神,镇东方甲木之魂,即所以镇心惊也;龙、牡顽钝之质,佐桂枝即灵;邪入烦惊,痰气固结于阴分,用铅丹即坠。至于心经浮越之邪,借少阳枢转出于太阳,即从兹收安内攘外之功矣。(《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吴仪洛:此汤治少阳经邪犯本之证,故于本方(指小柴胡汤)中除去甘草减大枣上行阳分之味,而加大黄行阴以下夺其邪,兼获苓以分

利小便,龙骨、牡蛎、铅丹以镇肝胆之怯,佳枝以通血脉滞也。与救逆汤同义,彼以龙骨、牡蛎镇太阳经火逆之神乱,此以龙骨、牡蛎、铅丹镇少阳经误下之烦惊,亦不易之定法也。(《伤寒分经》)

清·章楠:大黄仅煎一、二沸,止取其气,随姜、桂、人参行阳之药以泄浮越之邪热,不取其味以走腑也。(《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

清·吕震:此证全属表邪误下,阴阳扰乱,浊邪填膈,擅中之气不能四布而使道绝,使道绝则君主孤危,因则神明内乱,治节不行,百骸无主,以致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种种皆表里虚实、正邪错杂之证。但病属表邪陷入,则阳明出入之界,全藉少阳为枢纽,故以柴胡名汤,而阴邪之上替者,复桂枝、生姜、半夏以开之;阳邪之下陷者,用黄芩、大黄以降之,使上下分解其邪,邪不内扰。而兼以人参、大枣扶中气之虚;龙骨、牡蛎、铅丹镇心气之逆;且柴胡、大黄之攻伐,得人参扶正以逐邪自解;龙骨、牡蛎之顽钝,得桂枝助阳以载神而神自返。其处方之极错杂处,正其处方之极周到处。(《伤寒寻源》)

名医论方一、和解少阳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论

金·成无己:《内经》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柴胡、黄芩之苦,以解传里之邪;辛甘发散为阳,桂枝、甘草之辛甘,以散在表之邪;咸以软之,牡蛎之咸,以消胸胁之满;辛,以润之,干姜之辛,以固阳虚之汗;津液不足而为渴,苦以坚之,栝楼之苦以生津液。(《注解伤寒论》)

明·方有执:胸,太阳阳明也;胁,少阳也;小便不利,太阳之膀胱不清也;渴而不呕,阳明之胃热而气不逆也;头汗出者,三阳之邪热甚于上,而气不下行也;往来寒热心烦者,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出入不常也。柴胡、黄芩,主除往来之寒热;桂枝、甘草,和解未罢之表邪;牡蛎、干姜,咸以软其结,辛以散其满;栝楼根者,苦以滋其渴,凉以散其热。是汤也,亦三阳平解之一法也。(《伤寒论条辨》)

清·柯琴:伤寒五、六日,发汗不解,尚在太阳界,反下之,胸胁满微结,是系在少阳矣。此微结与阳微结不同,阳微结对纯阴结言,是指结实在胃;此微结对大结胸言,是指胸胁痞硬;小便不利者,因下后下焦津液不足也;头为三阳之会,阳气不得降,故但头汗出;半表半里之寒邪未解,上下二焦之邪热已甚,故往来寒热心烦耳。此方全从柴胡加减:心烦不呕不渴,故去半夏之辛温,加栝楼根以生津;胸

胁满而微结,故减大枣之甘满,加牡蛎之咸以软之,小便不利而心下不悸,是无水可利,故不去黄芩,不加茯苓;虽渴而太阳之余邪不解,故不用参而加桂,生姜之辛易干姜之温苦,所以散胸胁之满结也。初服烦即微者,黄芩、瓜蒌之效;续服汗出周身,内外全愈者,姜、桂之功。小柴胡加减之妙,若无定法,而实有定局矣。更其名曰柴胡桂枝干姜,以柴胡证具而太阳之表犹未解,里已微结,须此桂枝解表,干姜解结,以佐柴胡之不及耳。(《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

清·王子接:揭出三阳经药以名汤者,病在太阳,稍涉厥阴,非但少阳不得转枢外出,而阳明亦窒而不降。故以桂枝行太阳未罢之邪,重用柴胡、黄芩转少阳之枢,佐以干姜、甘草开阳明之结,使以花粉佐牡蛎深入少阴,引液上升,救三阳之热。不必治厥阴,而三阳热邪,一一皆从本经而解矣。(《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吴谦:少阳表里未解,故以柴胡、桂枝合剂而主之,即小柴胡之变法也。去人参者,因其正气不虚;减半夏者,以其不呕,恐助燥也。加栝楼根以其能止渴,兼生津液也;倍柴胡加桂枝,以主少阳之表;加牡蛎以软少阳之结。干姜佐佳枝以散往来之寒;黄芩佐柴胡,以除往来之热,且可制干姜不益心烦也。诸药寒温不一,必需甘草以和之。初服微烦,药力未及;复服汗出即愈者,可知此证非汗出不解也。(《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

清·章楠:此方柴胡用八两,实为少阳主治之方,佐以调和肝胃,而桂枝仅用二两,取以通中焦之营气也。其胸中满,往来寒热,心烦皆少阳病。三焦气窒,故小便不利。以干姜、甘草、花粉、牡蛎,调肝胃之阴阳,肝胃调和,少阳枢转,则外邪自解。三焦气化,小便亦通,故不用茯苓之利水也。(《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

名医论方二、调和肝脾

四逆散方论

金·成无己:四逆散以散传阴之热也。《内经》曰:热淫于内,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枳实、甘草之甘苦,以泄里热;芍药之酸,以收阴气;柴胡之苦,以发表热。(《注解伤寒论》)

明·许宏:四逆者,乃手足不温也;四厥者,乃寒冷之甚也。四厥为阴寒之邪,四逆为传经之邪,自阳热已退,邪气不散,将若传阴而未入也。此只属阳,故与凉剂以治之。用甘草为君,以和其中,而行其四末;以枳实为臣,而行结滞;以芍药为佐,而行荣气;以柴胡为使,而通散表里之邪也。(《金镜内台方议》)

明·吴昆:少阴病四逆者,此方主之。此阳邪传至少阴,里有结热,则阳气不能交接于四末,故四逆而不温。用枳实所以破结气而除里热;用柴胡所以升发真阳而回四逆;甘草和其不调之气;芍药收其失位之阴。是证也,虽曰阳邪在里,甚不可下,盖伤寒以阳为主,四逆有阴进之象,若复用苦寒之药下之,则阳益亏矣,是在所忌。论曰:诸四逆者,不可下之。盖谓此也。(《医方考》)

清·张璐:四肢为诸阳之本,阳邪传至少阴,陷入于里而不能交通阳分,乃至四逆下利,其中土之阳气亦伤人。所以亟用柴胡升陷内之阳邪,枳实破内滞之结热,甘草助脾胃之阳运,芍药收失位之阴津。允为和解少阴阳否膈之定法,慎不可以其阳热内结而用下法也。(《伤寒缵论》)

清·柯琴:少阴病四逆,泄利下重,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者,此方主之。少阴为水火同处之脏,火火不知则阴阳不相顺接。四肢为阴阳之会,故厥冷四逆有寒热之分。胃阳不敷于四肢为寒厥,阳邪内扰于阴分为热厥。然四肢不温,故厥者必利,先审泻利之寒热,而四逆之寒热判矣。下得清谷为寒,当用姜、附壮元阳之本;泄泻下重为热,故用白芍、枳实酸苦涌泄之品以清之。不用芩、连者,以病于阴而热在下焦也。更用柴胡之苦平者以升散之,令阴火得以四

达;佐甘草之甘凉以缓其下重。合而为散,散其实热也。用白饮和服,中气和而四肢之阴阳自接,三焦之热自平矣。此症以泄利下重,知少阴之阳邪内扰于阴,四逆即非寒症矣。四逆皆少阴枢机无主,升降不利所致,只宜治下重,不须兼治诸症也。仲景因有四逆症,欲以别于四逆汤,故以四逆散名之。(《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

清·张锡驹:凡少阴病四逆,俱属阳气虚寒。然亦有阳气内郁不得外达而四逆者,又宜四逆散主之。枳实形圆臭香,胃家之宣品也,所以宣通胃络;芍药疏泄经络之血脉;甘草调中;柴胡启达阳气于外行,阳气通而四肢温矣。(《伤寒论直解》)

清·尤怡:夫邪在外者,可引而散之;在内者,可下而去之;其在外内之间者,则和解而分消之。分消者,半从外半从内之谓也。故用柴胡之辛扬之,使从外出;枳实之苦抑之,使其内消。而其所以能内能外者,则枢机之用为多。故必以芍药之酸益其阴,甘草之甘养其阳。曰四逆者,因其所治之病而命之名耳。而制方之大意,亦与小柴胡相似。四逆之柴胡、枳实,犹小柴胡之柴胡、黄芩也;四逆之芍药、甘草,犹小柴胡之人参、甘草也。且枳实兼擅涤饮之长,甘、芍亦备营卫两和之任。特以为病有阴阳之异,故用药亦分气血之殊。而其辅正逐邪、和解表里,则两方如一方也。(《伤寒贯珠集》)

清·章楠:《素问》云:伤寒五日,少阴受之。言邪由阳经入阴者,邪入日深,则阳郁日甚,不能循环四肢,则阴阳经脉不相交接而厥逆矣。四肢禀气于脾胃者也,故以柴胡升少阳之清,枳实降阳明之浊,芍药、甘草调和肝脾。升降既顺,阳气既伸,邪亦降阳明之浊,芍药、甘草调和肝脾。升降既顺,阳气即伸,邪亦透发,自当再清其邪。此方乃先治其厥也,是故方后有加减法。(《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

清·王泰林:小柴胡汤,少阳枢机之剂也;四逆散,少阴枢机之剂也。少阴为三阴之枢,少阳为三阳之枢也。此四逆散与小柴胡制方之义略同,特以枢有阴阳之异,故用药亦分气血之殊,而其辅正逐邪,和解表里,则两方如一方也。盖彼用黄芩泻肺热,恐金胜木也;此用枳实泄脾实,恐土胜水也。彼用人参补脾气,恐少阳之邪传入于太阴也;此用芍药益肝阴,恐少阴之邪传入于厥阴也。而枢机为病,必以和解,故柴胡、甘草在所不易矣。(《王旭高医书六种·退思集类方歌注》)

清·费伯雄:四逆散乃表里并治之剂。热结于内,阳气不能外达,故里热而外寒。又不可攻下以碍厥,矿但用枳实以散郁热,仍用柴胡以达阳邪。阳邪外泄。则手足自温矣。(《医方论》)

清·唐宗海:四肢厥冷,谓之四逆。仲景四逆汤,皆用温药,乃以热治寒之正法。至四逆散,则纯用清疏平和之品,亦能治四肢厥冷,何

也?盖虚寒固有四逆,亦有热遏于内,不得四达,而亦四逆者。实热内伏,热深厥亦深,非芩、连、大黄不克;虚热内扰,非玉烛散、玉女煎不退;若是腠理不和,遏其阳气,则但用四逆散。枳壳、甘草解土中之郁,而白芍以调其内,柴胡以达于外,斯气畅而四肢通,自不冷厥矣。此方与小柴胡转输外达相似,又疏平肝气,和降胃气之通剂,借用处尤多。(《血证论》)

清·张秉成:夫少阴病而见四肢厥冷,似乎直中阴寒之证。然直中阴寒者,决无许多或然之证。因寒属阴而热属阳,阳主动而阴主静也。此条即于或然证内,故可必其为传经之邪。少阳为阳枢,少阴为阴枢,两者为阴阳之枢纽。是以小柴的条内所载或然之证,与此相同。然则此条之邪,定自少阳传来可想矣。故仍以柴胡自阴而达阳,邪自表而里者,仍自里而出表,使无形之邪,从兹解散。然邪既自表而里,未免有形之痰食留恋,其邪结不开,邪终不能尽彻。故以枳实破结除痰,与柴胡一表一里,各得其宜。而以芍药、甘草,护阴和相需相济,自然邪散厥回耳。(《成方便读》)

清·邵步青:热邪伤阴,以芍药、甘草和其阴;热邪结阴,以枳实泄其阴;阳邪伤阴,阴不接阳,以柴胡和其枢纽之阳。此伏邪内陷,热深厥深之治,乃良方也。(《四时病机》)

今·秦伯未:本方主治传经热邪,阳气内郁的四肢厥逆证,故取四逆为名。由于柴胡与枳实同用,能升清降浊;白芍与枳实同用,能流畅气滞;白芍与甘草同用,又能缓急止痛。总的功能,疏肝理脾,调气去滞,故亦常用于肝病。后来柴胡疏肝散等均从此化出。我认为一般肝病,欲其用小柴胡汤。后来柴胡疏肝散等均从此化出。我认为一般肝病,欲其用小柴胡汤,不如用四逆散;既能针对疏肝,又无壅滞的流弊。(《谦斋医学讲稿》)

名医论方二、调和肝脾

逍遥散方论

清·汪昂:此足少阳、厥阴药也。肝虚则血病,当归、芍药养血而敛阴;木盛则土衰,甘草、白术和中而补土;柴胡升阳散热,含芍药以平肝,而使木得条达;茯苓清热利湿,助甘、术以益土,而令心气安宁;生姜暖胃祛痰,调中解郁;薄荷搜肝泻肺,理血消风。疏逆和中,诸证自己,所以有逍遥之名。(《医方集解》)

清·王子接:逍遥,《说文》与“消摇”通。《庄子·逍遥游》注云:如阳动水消,虽耗不竭其本;舟行水摇,虽动不伤其内。譬之于医,

消散其气郁,动摇其血郁,皆无伤乎正气也。盖郁为情志之病,丹溪虽论六郁,然思、忧、怒致郁者多,思则气结于心,伤于脾;忧则神志不遂,精气消索①,心脾日以耗损;含怒未发,肝气内郁,乘胜于脾。治以柴胡,肝欲散也,佐以甘草,肝苦急也,当归以辛补之,白芍以酸泻之。治以白术、茯苓,脾苦湿也,佐以甘草,脾欲缓,用苦泻之,甘补之也。治以白芍,心苦缓,以酸收之,佐以甘草,心欲②,以甘泻之也。加薄荷、生姜入煎即滤,统取辛香散郁也。薛立斋加山栀清气分郁火,丹皮泻血分郁热,其理甚通,宜遵之。(《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徐大椿:肝脾血虚,不能下输冲任,而月经愆期,腹痛频频焉。柴胡疏肝郁以调经,白术健脾土以生血,茯苓清治节以和脾,甘草缓中州以和胃,白芍敛阴血能资任脉,当归养血脉更资冲脉也。水煎温服,使脾胃调和,则肝血自生而血脉自行,安有经愆腹痛之患乎。气滞加木香、香附以调气化气,而腹痛可除;血热加山栀、丹皮之凉血清肝,而经血可盈;血少血虚加生熟地之滋血补血,而经行如度,何有腹痛之不已哉?(《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清·费伯雄:逍遥散,于调营扶土之中,用条达肝木、宣通胆气之法,最为解郁之善剂。五脏惟肝为刚,而又于令为春,于行为木具发生长养之机,一有拂郁,则其性怒张,不可复制。且火旺则克金,木旺则

14方剂学治风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十四章治风剂 第一节疏散外风剂 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 目昏鼻塞风攻上,偏正头痛悉能康。 【组成】薄荷叶不见火,八两(12g)川芎荆芥去梗,各四两(各12g)细辛去芦,一两(3g)防风去芦,一两半(4.5g)白芷羌活甘草,各二两(各6g) 【功用】疏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偏正头痛或巅顶头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 菊花茶调散(《丹溪心法附余》) 上方再加僵蚕菊,菊花茶调力更强。 组成:菊花川芎荆芥穗羌活甘草白芷各二两(各60g)细辛洗净,一两(30g)防风去节,一两半(45g)蝉蜕僵蚕薄荷各五钱(各15g) 功用:疏风止痛,清利头目。 主治:风热上犯头目之偏正头痛,或巅顶痛,头晕目眩。 苍耳子散(《重订严氏济生方》) 苍耳散用辛夷芷,薄荷葱茶并煎汤; 鼻塞涕浊风热扰,清热疏风又通阳。 组成:辛夷仁半两(6g)苍耳子炒,二钱半(5g)香白芷一两(9g)薄荷叶半钱(3g) 功用:疏风止痛,通利鼻窍。 主治:风邪上攻之鼻渊。症见鼻塞、流浊涕,不辨香臭,前额头痛等。 【鉴别】川芎茶调散、菊花茶调散、苍耳子散均可治疗外感风邪头痛。川芎茶调散总体药性偏温,对于外风头痛偏于风寒者较为适宜;菊花茶调散在川芎茶调散基础上加菊花、僵蚕、蝉蜕以疏散风热,清头明目,故对头痛及眩晕而偏于风热者较为适宜;苍耳子散用辛夷、苍耳子宣通鼻窍,配白芷、薄荷辛散祛风、清利头目,故适用于鼻渊头痛伴有鼻塞、流浊涕者。 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大秦艽汤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黄; 石膏归芍苓术草,养血祛风通治方。 【组成】秦艽三两(9g)甘草川芎川独活当归白芍药石膏各二两(各6g)川羌活防风吴白芷黄芩白术白茯苓生地黄熟地黄各一两(各3g)细辛半两(1.5g) 【功用】祛风清热,养血活血。 【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口眼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 小续命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麻黄防己人参桂心黄芩芍药甘草川芎杏仁各一两(各9g)防风

医宗金鉴之删补名医方论

医宗金鉴之删补名医方论 古医方得人乃传,非人勿言。故扁鹊、仓公皆称禁方不轻授人,诚重之也。后汉张机著《伤寒杂病论》,始立众方,公之天下。故建安以前,苦于五方;元丰而后,虽有局方,漫无指归,不可为法。今博集《金匮》《千金》《外台》诸书及王好古、李杲、刘完素、朱震亨、张从政、薛己诸方之佳者,采录成编。然方论始于成无己,近代则有吴琨、李中梓、柯琴、汪昂诸家,于医方虽各有发明,但其间或有择焉未精、语焉未详者。复推其立方之意,综其简要,删繁补阙,归于明显,名之曰:删补名医方论,以昭示来兹云。 独参汤治元气大虚,晕厥,脉微欲绝,及妇人崩产,脱血,血晕。 人参分两随人、随证 【集注】柯琴曰:一人而系一世之安危者,必重其权而专任之;一物而系一人之死生者,当大其服而独用之。故先哲于气几息、血将脱之证,独用人参二两,浓煎顿服,能挽回性命于瞬息之间,非他物可代也。世之用者,恐或补住邪气,姑少少而试之,或加消耗之味以监制之,其权不重、力不专,人何赖得以生乎?如古方霹雳散、大补丸,皆用一物之长而取效最捷,于独参汤何疑耶! 【按】若病兼别因,则又当随机应变,于独参汤中加熟附补阳而回厥逆,或加生地而凉血止吐杻,或加黄芪固表止汗,或加当归固血之脱,或加姜汁以除呕吐,或加童便以止阴烦,或加茯苓令水化津治消渴泄泻,或加黄连折火逆冲上治噤口毒痢。是乃相得相须以有成,亦何害其为独哉?如薛己治中风,加人参两许于三生饮中,以驾驭其邪,此真善用独参者矣。 参附汤治阴阳气血暴脱等证 人参附子(制) 水煎服 【集注】先身而生,谓之先天;后身而生,谓之后天。先天之气在肾,是父母之所赋;后天之气在脾,是水谷所化。先天之气为气之体,体主静,故子在胞中,赖母息以养生气,则神藏而机静;后天之气为气之用,用主动,故育形之后,资水谷以奉生身,则神发而运动。天人合德,二气互用。故后天之气得先天之气,则生生而不息;先天之气得后天之气,始化化而不穷也,若夫起居不慎则伤肾,肾伤则先天之气虚矣。饮食不节则伤脾,脾伤则后天之气虚矣。补后天之气无如人参,补后天之气无如附子,此参附汤之所由立也。二藏虚之微甚,参附量之为君主。二药相须,用之得当,则能瞬息化气于乌有之乡,顷刻生阳气于命门之内,方之最神捷者也。若表虚自汗,以附子易黄芪,名人参黄芪汤,补气兼止汗。失血阴亡,以附子易生地,名人参生地黄汤,固气兼救阴。寒湿厥汉,以人参易白术,名术附汤,除湿兼温里。阳虚厥汉,以人参易黄芪,名芪附汤,补阳兼固表。此皆参附汤之转换变化之法也,医者扩而充之,不能尽述其妙。生脉饮治热伤元气,气短倦怠,口渴出汗。 人参麦门冬五味子 水煎服 【集注】经曰:大气积于胸中,则肺主之。夫暑热伤肺,肺伤则气亦伤矣。故气短、倦怠而喘咳也。肺主皮毛,肺伤则失其卫护,故汗出也。热伤元气,气伤则不能生津,故口渴也。是方君人参以补气,即所以补肺。臣麦冬以清气,即所以清肺。佐五味以敛气,即所以敛肺。吴琨云:一补、一清、一敛,养气之道备矣。名曰生脉,以脉得气则充,失气则弱。李杲谓:夏月服生脉饮,加黄芪、甘草,名生脉保元汤,令人气力涌出;更加当归、白芍,名人参饮子,治气虚喘咳,吐血扭血,亦虚火可补之例也。 保元汤治男妇气血之总方也。婴儿惊怯,痘家虚者,最宜。 黄芪三钱人参二钱甘草一钱肉桂春夏二三分,秋冬六七分 上四味,水煎服。

全国名医无私奉献特效秘方100条

全国名医无私奉献特效秘方100条 1、高血压:用玉米穗上的须熬水当茶喝,半月即愈。 2、气管炎:喝大豆腐水,连续喝多日;神奇般的根除;佛教释永空提供 3、关节炎:医生:建明 用野线麻叶裹住关节,多用几层,3日换一次,多换几次,关节部位逐渐好转。 4、红白痢疾:医生:国治 芝麻120克,绿豆120克,两药捣碎冲服,1日3-5次,即愈。 5、糖尿病:医生:马三林 菜葫芦一个分7份,每份加1钱白矾,每日熬1份,3个葫芦熬21天即愈,不加盐。 6、胃病:、省:王瑞石 人丹12包,香附子半斤,研面分20份,每日3次,每次1包,两剂即愈。 7、食道炎、喉哑:浚县小河名医:申金太 烧过的煤球2个,放盒盆捣碎,抓入2两白糖加水,放火上熬20分钟,早晚喝三日即愈。 9、肺炎::梁正心

鱼腥草一把炖荷包鸡蛋食数日可愈。 11、治风湿:市医生:政付 霜后丝瓜藤500-1000克,焙干研面,每日3次,1次2-3克,红糖水冲服。 12、四肢麻木、坐骨神经疼:医生:钟明 鸡粪六斤、鸭粪二斤,焙干放一处温热醋1斤、再装入布袋里,一榻便好,多榻几次。 13、腰疼:市:孝忠 韭菜半斤,熬水加醋喝,不加油盐,3-5天即愈。 14、头晕头疼:医师:王保魁 苍耳子半两,加红糖1两,煎水喝,7天即愈。 15、牙疼:名医:民生 石膏粉1两,麻黄半两煎水喝,两剂即愈。 16、心口疼:医生:广波 八角茴香烧灰,乌头二钱熬水一茶杯送下立即止痛。 17、咳嗽:医生:黄治军

桔子倒入香油烧热吃,每日三次,每次1-2个,三日即好。 18、哮喘::志立 杏仁半两、蜂蜜一两,水煎服治无年哮喘。 19、满肚疼:市:王严明 用小米一把焙干研面和水拌吃。 20、肝炎:滑县老店医生:高治明 用猪苦胆的水熬开喝下,一次痊愈。 21、少白头变黑发:中国医学会 (1)柏壳装枕头,枕半年自黑。 (2)何首乌三两,黑芝麻三两加红糖水煮沸分三次吃完。连吃半月后,白发逐渐变黑。 22、脸上黑痣点去掉法::建林 生石灰、白碱各一半,用酒精调成糊状,点在黑痣上半天即掉。 23、牛皮癣:市医生:朱军记 (1)用自己的尿洗7天即愈。 (2)用刀砍榆树流出的水连抹七天。

历代名医效方大全

508首 2015年初夏 1,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麻辛附汤 桂枝去芍加麻辛附汤麻桂各半汤 麻 2,大青龙汤越婢汤加半夏还魂续命甘草麻黄汤 黄 3,小青龙汤加石膏苓甘五味姜辛汤 4,麻黄加术汤麻杏薏甘汤麻黄连翘赤豆汤 1,桂枝加芍大黄?知母?术附苓?芍姜人参?厚杏?芪 桂 2,苓桂术甘五苓散防己茯苓汤木防己汤茯苓泽泻 汤苓桂枣甘汤茯苓甘草汤近效术附汤 汤 3,枳实薤白桂枝汤桂甘龙牡汤炙甘草汤温经汤 太阳归芪建中汤当归四逆汤加吴姜 葛根芩连汤 葛葛根加半夏汤 柴葛解肌升麻葛根 汤 1,小柴胡加石膏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 柴胡加苓桂龙牡柴胡枳桔汤 2,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生姜泻心汤黄连汤黄芩汤加姜夏白头翁加甘草阿胶 小 3,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干姜半夏人参丸 伤柴干姜芩连人参汤厚朴姜夏甘生汤橘皮枳实生姜汤 胡甘遂半夏汤 少阳 4,小陷胸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桔梗白散排脓散 瓜蒂散葶苈大枣十枣汤大陷胸丸 寒大大黄黄连泻心栀豉小半夏加茯苓大半夏汤 茵陈蒿汤枳实栀子大黄豉汤栀子柏皮?干姜汤 胡 1,四逆散枳实芍药散枳术丸半夏厚朴汤厚朴七物汤 2,大柴胡加芒硝?石膏?厚朴?龙牡芍甘附子汤 1,白虎加桂?苍?参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竹皮大丸复脉汤三物黄芩八味丸猪苓汤黄连阿胶汤 阳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酸枣仁汤 2,调胃承气汤大小承气汤大黄附子汤三物备急丸 明麻仁丸己椒苈黄丸大黄硝石汤大陷胸汤 3,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 抵挡汤下淤血汤大黄蛰虫丸鳖甲煎丸 1,人参汤附子理中丸桂枝人参汤连理汤乌梅丸

阴 2,大建中汤附子粳米汤吴茱萸汤肾着汤 黄土汤芎归胶艾汤桃花汤薯蓣丸 证 3,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汤 防己黄芪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破格救心汤 六朝 千金方 1,续命汤及散独活寄生汤 2,犀角地黄汤十味地黄汤紫雪 3,温脾汤紫丸紫葛丸 4,孔圣枕中丹磁朱丸驻车丸苇茎汤鲤鱼汤肾热汤补养地黄丸消渴方 5,翼方万病耆婆丸 外台方 1,外台茯苓饮温胆汤神秘汤二加龙骨汤 2,黄连解毒汤三黄石膏汤葱白七味饮 3,香丸八首八白美颜珊瑚丸松石丸 局方 1,至宝丹抱龙丸苏合香丸黑锡丹半硫丸 2,凉膈散甘露饮八正散地榆槐角丸洗肝散补肝散 3,二陈汤平胃散七气汤(参桂夏甘)藿香正气散五积散六和汤香薷饮缩脾饮4,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无比山药丸十全大补汤十四味建中汤青娥丸真人养脏5,华盖散参苏饮苏子降气汤十神汤香苏饮逍遥散人参败毒散川芎茶调散 6,失笑散小活络丹香连丸戊己汤牡蛎散五皮饮(五加皮非桑皮) 钱氏药证直决陈文中 1,六味地黄丸凉惊丸泻青汤导赤散泻白汤补肺阿胶汤泻黄汤 2,七味白术散异功散益黄汤消积丸紫霜丸 3,升麻葛根汤保元汤 严氏济生方 1,牛车肾气丸实脾饮疏凿饮子小蓟饮子 2,乌药顺气汤四磨汤涤痰汤 3,归脾汤十补丸 4,蠲痹汤丁香柿蒂汤清脾汤橘核丸 妇人良方仙方活命饮导痰汤天仙藤散缩泉丸三痹汤四生丸 三因方控涎丹加味四斤丸应梦人参散荆公妙香散四七汤十味温胆汤人参养荣汤圣散子方 百一紫金锭指迷茯苓丸杨氏马兜铃丸牵正散本事方硇砂丸白金丸 朱肱白虎加苍术汤玄参升麻汤金沸草散 河间 1,防风通圣散双解散当归龙荟丸三一承气汤三花神佑丸 2,六一散桂苓甘露饮 3,地黄饮子 4,清震汤石膏羌活散 戴人木香槟榔丸禹功散

中医古籍目录大全(研究材料)

1、医经 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内经素问 类经 灵素节注类编 内经博议 内经评文 内经知要 难经 医经原旨 2、本草 本草备要 本草便读 本草崇原 本草从新 本草撮要 本草分经 本草害利 本草经解 本草蒙筌 本草求真 本草思辨录 本草新编 本草衍义 本草易读 本草择要纲目 本经逢原 得配本草 滇南本草 海药本草 雷公炮制药性解雷公炮炙论 名医别录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食鉴本草 食疗本草 汤液本草 吴普本草 新修本草 药鉴

饮食须知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证类本草 3、方论 备急千金要方 洪氏集验方 华佗神方 急救便方 集验方 经验丹方汇编 奇方类编 奇效简便良方 千金翼方 仁术便览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删补名医方论 圣济总录 苏沈良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汤头歌诀 退思集类方歌注 外台秘要 卫生易简方 文堂集验方 仙传外科集验方 小品方 医方考 证治准绳?类方 肘后备急方 4、伤寒、金匮 敖氏伤寒金镜录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高注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浅注 金匮要略心典 金匮翼 金匮玉函经二注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类证活人书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伤寒补例 伤寒大白 伤寒发微论 伤寒贯珠集 伤寒捷诀 伤寒九十论 伤寒六书 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伤寒寻源 伤寒医诀串解 伤寒总病论 仲景伤寒补亡论5、医案 曹仁伯医案论 程杏轩医案 丛桂草堂医案 丁甘仁医案 仿寓意草 古今医案按 湖岳村叟医案 花韵楼医案 洄溪医案 旧德堂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 凌临灵方 马培之医案 名医类案 三家医案合刻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邵兰荪医案 孙文垣医案 王氏医案绎注 王旭高临证医案吴鞠通医案 许氏医案 续名医类案 也是山人医案 一得集 寓意草 张聿青医案 醉花窗医案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扁鹊,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绰号的由来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因

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因此,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 张景岳,(公元1563~1640年),又名张介宾,字会卿,别号通一子,因为他善用熟地,有人称他为“张熟地”,明末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张景岳生于嘉靖四十二年,自幼聪颖,喜爱读书,广泛接触诸子百家和经典著作。著作《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书中还精选了三百多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治明确。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麻杏石甘汤。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华佗行医,并无师传,主要是精研前代医学典籍,在实践中不断钻研、进取。当时我国医学已取得了一定成就,《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望、闻、问、切四诊原则和导引、针灸、药物等诊治手段已基本确立和广泛运用;而古代医家所留下的不慕荣利富贵、终生以医济世的动人事迹,这些不仅为华佗精研医学提供了可能,而且陶冶了他的情操。

名方集锦中医名医秘方汇集

名方集锦中医名医秘方 汇集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名方集锦】中医名医秘方精选汇集 编者按:我收藏的这些药方多数是有人用过,确有特效的,可供参考。但我还没有全部用过,如想试用请咨询专业医生,然后再使用。这是奉献给你的最珍贵的礼物啊,好好收藏,必将受益无穷! 但耍注意:“是药三分毒”,任何医方、药物都不可随便使用的,如想采用最好咨询一下当地医生,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实施。一切后果自负!笔者不负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 民间秘方:高烧不退两服退烧 名医秘方:小儿久烧不退神效方 郭老秘方:止咳屡用屡验疗效百分百 名医验方:咳嗽痰多秘方杏苏二陈汤 滋阴润肺止咳汤—专治干咳: 沙参20克、百合、款冬花、鱼腥草各15克、麦冬、桑白皮各12克、桔梗、前胡、百部、浙贝母各9克、生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加冰糖调味,分三次服。专治干咳(无痰),一剂见效,2剂愈、屡用屡效。凡干咳,不论内伤或外感所致,均系阴虚、肺燥,服此滋阴润肺汤,自然药到病除。陈东飚自拟方 名医秘方:小儿久咳不止三剂即愈 名医秘方:小儿久喘不止圣方 儿童哮喘、支气管炎益肺化饮方 民间秘方:扁桃体炎断根圣方

名医秘方:声音沙哑神方 名医秘方:重症救命神方金银花汤仲景神方:起死回生经典妙方 祖传秘方:神经性火牙痛蛀牙神方祖传秘方:根治各类胃病天下奇方秘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断根秘方名医秘方:胃脘痛速效神方 治疗盲肠炎千年神方 结肠炎惊世绝方 名医秘方:糖尿病灵验效方三月根治糖尿病根治神方 名医秘方:糖尿病国家级圣方 糖尿病神方! 秘方:糖尿病从此有救啦! 名医秘方:糖尿病神方固本降糖丸秘方:重症肌无力圣方强肌健力饮名医秘方:陈年心脏病验方 冠心、心绞痛圣方阴维心痛饮

方剂学重点(全)

. 编辑doc 方 剂 学 ——重点疑点难点笔记 (后附常考题型) 第一章 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 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 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 意义: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2、《黄帝内经》 大部分成书战国 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意义: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期 张仲景(机) 载方314首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 便 廉) 2、《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 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 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 金·成无己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 观点 -- ①刘完素:字守真 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 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字子和 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 杲:字明之 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中华名医验方大全

中华名医验方大全 病名:霍乱 验方治疗:欧阳琦经验方—八味香薷饮 黄连6克,香薷6克,石菖蒲10克,佩兰9克,木瓜12克,陈皮6克,扁豆10克,厚朴19克,茯苓10克,甘草5克,行军散3克(兑) 病名:春温 验方治疗:何任经验方—复方清营汤 犀角1.5克,玄参9克,麦冬12克,鲜生地25克,丹参9克,黄连3克,竹叶心4.5克,银花9克,连翘12克,紫雪丹2.5克(分冲) 病名:暑温 验方治疗:印会河经验方—清瘟避秽 大青叶30克,鲜藿香30克,鲜佩兰30克,连翘12克,黄芩9克,玉枢丹1粒(化服),青蒿12克,银花12克 病名:软脚瘟 验方治疗:赵锡武经验方—加味葛根芩连汤 生石膏18克,葛根12克,甘草9克,银花12克,白芍12克,黄连4.5克,黄芩9克,全蝎3克,蜈蚣3克 病名:时行感冒 验方治疗1:印会河经验方—清解表热 桑白皮9克,桑叶9克,菊花9克,黄芩12克,山豆根30克,鱼腥草30克,生石膏(先煎)30克,枇杷叶9克,芦根30克。 验方治疗2:刘惠民经验方—感冒退热汤 麻黄6克,防风9克,生石膏18克,炒白术9克,薄荷9克,羌活9克,葛根12克,炙甘草6克,钩藤12克,生姜6克 病名:麻疹 验方治疗1:蒲辅周经验方—化毒清表汤 葛根10克,薄荷8克,地骨皮12克,牛蒡子10克,前胡10克,连翘10克,防风8克,黄芩8克,玄参15克,知母10克,木通8克,桔梗10克,甘草6克,天花粉12克,淡竹叶15克。 验方治疗2:赵绍琴经验方—升降散加减 蝉衣6克,芦根40克,钩藤12克,僵蚕6克,姜黄6克。水煎代茶饮 病名:白喉 验方治疗:李正华经验方—抗白喉合剂 竹叶15克,石膏15克,麦冬15克,山豆根15克,射干15克,牛膝15克,生地21克,白芍10克,黄柏10克,丹皮10克,连翘10克,甘草3克

《删补名医方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删补名医方论》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二三日无里证者。 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二三日无里证者。 【组成】麻黄一两附子一枚炮细辛二两热微者,以甘草易细辛微发汗。以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集注】柯琴曰:少阴主里,应无表证,病发于阴,应有表寒,今少阴始受寒邪而反发热,是有少阴之里,而兼有太阳之表也,太阳之表脉应不沉,今脉沉者,是有太阳之证而见少阴之脉也,故身虽热而脉则沉也,所以太阳病而脉反沉,便用四逆以急救其里,此少阴病而表反热,便于表剂中加附子以预固其里,夫发热无汗,太阳之表不得不开,沉为在里,少阴之枢又不得不固,设用麻黄开腠理,细辛散浮热,而无附子以固元阳,则少阴之津液越出太阳之微阳外亡,去生便远,惟附子与麻黄并用,则寒邪虽散而阳不亡,此里病及表,脉沉而当发汗者,与病在表,脉浮而发汗者径庭也,若表微热,则受寒亦轻,故以甘草易细辛而微发其汗,甘以缓之,与辛以散之者,又少间矣。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此方主之。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此方主之。 【组成】桂枝汤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煎服法同,不须歠粥。 【集注】柯琴曰:发汗太过,阳无所止息,而汗出不止矣,汗多亡阳,元府不闭,风乘虚入,故复恶风,津液外泄,不能润下,故小便难,四肢者,诸阳之本,阳气者,柔则养筋,开阖不得,风寒从之,故筋急而屈伸不利也,是方以附子加入

桂枝汤中,大补表阳也,表阳密则漏汗自止,恶风自罢矣,汗止津回,则小便自利,四肢自柔矣,汗漏不止,与大汗出同,而从化变病则异,服桂枝麻黄后,大汗出而大烦渴,是阳陷于里,急当救阴,故用【白虎加人参汤】,服桂枝麻黄汤,大汗出遂漏不止,是阳亡于外急当救阳,故用桂枝加附子汤,要知发汗之剂,用桂枝不当,则阳陷于里者多,用麻黄不当,则阳亡于外者多,因桂枝汤有芍药而无麻黄,故虽汗大出而元府尚能自闭,多不致亡阳于外耳。 发汗病解,反恶寒者,虚故也,此方主之。 发汗病解,反恶寒者,虚故也,此方主之。 【组成】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以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服。 【集注】柯琴曰:发汗病解而反恶寒,比未汗时更甚,其阳虚可知矣,夫太阳少阴为表里,太阳之病本由少阴之虚不能藏精而为阳之守也,今恶寒反见于发汗病解后,是寒邪已从汗解,太阳阳虚不能卫外而为阴之使也,则阳亡之兆已见于此,若仍以桂枝汤攻表,非以扶阳反以亡阳也,故以芍药收少阴之精气,甘草缓阴邪之上行,附子补坎宫之少火,但使肾中元阳得位,在表之虚阳恶寒自解耳。 小建中汤治伤寒表未解,或心悸而烦,或腹中急痛,而脉阳濇阴弦者。 治伤寒表未解,或心悸而烦,或腹中急痛,而脉阳濇阴弦者。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胶饴一觔大枣十二枚擘以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火消解,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注】是方也,即桂枝汤倍芍药加胶饴,名曰小建中谓小小建立中气,以中虽已虚,表尚未和,不敢大补也,故以桂枝汤仍和荣卫,倍芍药加胶饴调建中州,而不歠稀粥温服令汗,盖其意重在中虚,而不在伤寒之表也,中虚建立,荣卫自和,津液可生,汗出乃解,烦悸可除矣,伤寒浮得脉濇,荣卫不足也,沉得脉弦,木入

【中医良方】名医秘方大全(175个名医秘方)

【中医良方】名医秘方大全(175个名医秘方) 丹参天麻三七山楂西洋参瓜娄壳何首乌这七味药各等量,放在一起打成粉,每天早晚一小勺,(胶囊可5粒)坚持吃3--5个月的。 2:调节虚寒体质方子; 干姜,肉桂,蜀椒。1:1:1的比例,3味药等份混合打成粉,装入两层(袜子,手套,帽子)之间,那发凉发冷的部位就行了。 3:各种骨刺; 用干皂角捣碎加最好的山西老陈醋合成糊狀,贴在患处。每次可用半小勺多,后固定好,上面用热宝加热,将骨刺软化掉。 4 :预防血脂的升高和缓解轻度血脂高代茶饮方子: 山楂20克,红曲10克,决明子15克,开水冲泡,代茶饮。5:治疗尿蛋白方;每天一两花生仁(红皮),用水煮烂,每天早晨空腹当早餐吃,约40天就好了(一般肾炎。糖尿病出现的尿蛋白都可治。 6:治心肌缺血方;(同仁堂大夫开的) 五味子,桂圆肉,丹参各3两,红参须,红花各1两,红枣半斤,共分成3份煎成药汁,每天随意喝。 7:心阴虚失眠,手足热;天王补心丹,六味地黄丸合用

很好的。 8; 小米粥可控制糖尿病。每天早晨煮一碗小米粥,要煮的干一点,里面放点核桃仁,枸杞子,又补脑,又补肾,又不升糖。 9; 王院长也给出了一个代茶饮小方,大家平时可以喝一些来达到强筋壮骨的目的。枸杞 10克,大枣(炙烤)3枚,菊花5朵。开水冲泡代茶饮。王院长还推荐了一个具有很好的壮骨功效的小方——鹿茸酒。鹿茸10克,白酒500毫升,泡1个月每 次服用30毫升. (对于肝肾筋骨有补益作用,预防退行性骨关节病,帮助睡眠,睡觉前喝每晚30克。) 10 :胃溃疡,胃粘膜脱落:用猪蹄2-4个煮烂,沾白胡椒面(几岁就用几粒,研成面,分成7包),每天早空服一次,大约7天。一般2-3次即愈。 11:脑中风出院后用药:同仁堂牛黄安宫丸一丸(好的)+民间种的葫芦籽研粉,早晚各一勺大约用12丸。后在用步长脑心通。 12; 十滴水滴肚脐,寒热两邪通吃:把十滴水滴在肚脐里,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封盖,12个小时以后取下。肠胃容易受寒,呕吐或腹泻。 既能祛寒,又能祛火,一滴入脐,正好对付暑天之火和食物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 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观点-- 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倡导“相火论”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 七、明代 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考》吴昆如:知柏地黄丸 八、清代 1、《医方集解》汪昂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温病学派 ①叶天士(桂)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②吴鞠通(瑭)著有《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 ③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 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方剂与病证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与方剂)关系 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2、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

古今名医方论

WELCOME YOU<篇名>古今名医方论 书名:古今名医方论 作者:罗美。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目录> <篇名>刻方论小序 属性:自昔彼美云遐,良遘难再,士生其间,动成慨往,无叩角短之谣,有戴月归锄之兴。是以陆沉之志,思似长沮;麋鹿之情,实甘丰草。微吟午夜,耿怀人至曙星;梦北窗,享羲皇 去而 以口 五脏 医, 痛心 绍,始自 经论证治 日用常行 耳前之嚆 固然,而 \x时康熙乙卯巧月既望\x \x新安罗美书于虞山麓之古怀堂\x <目录> <篇名>凡例 属性:一、古之方书,得人乃传,非人勿言,诚重之也。故扁鹊仓公辈,皆称禁方,不轻授人。 后 人 寒 心知其故。则见为古方难用,竟营肤浅,以矜捷得,所以瓦釜雷鸣也。兹编本欲以仲景方为首简,恐人犹重视而畏远之,姑以日用诸方表表耳目者为先导。诸方义明,而后入仲景之门,亦行远登高之自尔。 一、汉建安以前,苦于无方;宋元丰以后,《局方》猥赜。蔓延今时,何有根柢,漫无 指归 《外台》诸书,及洁古、东垣、太无、丹溪方之佳者,咸择而录焉。仲景有云∶学人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一、有方即有柄,自仲景始也;有方更有论,自成无己始也。明代赵以德有《金匮衍义》,于方颇有论,吴氏鹤皋着《医方考》。近时医林复有张景岳、赵养葵、喻嘉言、李士材、程郊倩、张路玉、程扶生诸公,各有发明,余喜得而集之矣。然其间或择焉而未精,语焉而未详,亦间有不惬于心者。因与素交诸同人,往来探索古作者之意,时时析疑欣赏。得见一斑,即各与分方补论,因而附列增入,少开后学。本非啖名,实未辞续貂之愧云。

一、病名多端,不可以数计,故仲景分六经而司治之,使百病咸归六经,是扼要法也。 后人不知六经为杂病辨证设,竟认为伤寒设,由是仲景辨证之权衡废。夫不知证,便不知方矣。 金》,是后来《局方》之祖。然论虽多,方虽广,而不得治之要,实千载迷途矣。后此继起者,莫不贵叙证之繁,治法之备,集方之盛,求胜前人。不知病名愈多,后学愈昏;方治愈繁,用者愈无把柄。一遇盘根错节,遍试诸方,眇无所措。岂如得仲景法,不于诸病搜索,但于六经讲求,一剂而唾手可愈耶。友人韵伯,于仲景书探讨有年,所着《伤寒论翼》,多所发明。故是编于伤寒方中,录其论最多,亦欲学人因之略见仲景一斑耳。 一、吴氏作《医方考》,其意未尝不欲以立方本源,开后学之蒙也。究乃拘证论方,譬 多疏 与方 用, 方之 命名 之。 人 一、僭评方论,非取文章。故所批阅,必于眼目肯綮,指出所以然,以质证同志。人有 共目 一、兹选不本以数年心目,遍搜古今名医经论,删纂其要,定为《古今名医汇粹》八 卷, 以为 <目录>卷一 <篇名>补中益气汤 属性:治阴虚内热,头痛,口渴,表热,自汗,不任风寒,脉洪大,心烦不安,四肢困倦,懒 于言 黄人参云术炙甘草陈皮当归升麻柴胡 上八味,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温服。 柯韵伯曰∶仲景有建中、理中二法。风木内干中气,用甘草、饴、枣培土以御风,姜、桂、而生垣知有余温之品汗;元三味除且以散诸其本位,品而气益损其肺者下者不宜木香,赵养葵曰∶后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气不行。此气因劳而下陷于肾肝,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凡方陆丽京曰∶此为清阳下陷者言之,非为下虚而清阳不升者言之也。倘人之两尺虚微者,或者宜于周慎斋曰∶下体痿弱,虚弱者不可用补中,必当以八味丸治之。凡内伤作泻,藏附子于白术 <目录>卷一 <篇名>黄建中汤 属性: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诸不足。黄胶饴白芍甘草桂枝生姜大枣 上七味,水煎服。 喻氏曰∶虚劳而至于亡血失精,津液枯槁,难为力矣。《内经》于针药所莫制者,调以 甘药 复其

名医秘方精选推荐(一滚动模式)

名医秘方精选推荐(一·滚动模式) 名医秘方精选推荐(一·滚动模式)资料来源/网络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精】祖传秘方:健忘症神效验方【精】三代祖传:肝癌圣方龙蛇铁汤 【精】名医秘方:崩漏(宫血)圣方 【精】民间秘方:肝硬化腹水断根永不复发 【精】教授秘方:慢性肝炎肝硬化肾炎神方 【精】名医验方:中心性肺癌根治秘方 【精】祖传秘方:银屑病根治,永不复发 【精】畲族秘方:疝气一周根治 【精】瑶族秘方:红斑性狼疮两周根治 【精】祖传秘方:跌打肿痛神水舒筋止痛水 【精】祖传秘方:食道癌神效四脚蛇酒 【精】名医名方:再生障碍贫血祖传秘方 【精】秘笈:突发心梗抢救简单易行神效 【精】头皮屑多油腻,搔痒两服清 【精】民间秘方:高烧不退两服退烧 【精】秘方:膝关节积液特效验方四神煎 【精】神奇薰衣草抚平妊娠纹不留痕! 【精】脏器与老年斑的对应关系及消除秘笈 【精】祖传秘方:眼底出血圣方密蒙花汤

【精】男性福音:精子不足三月根治【精】名医名方:臁疮(老烂脚)一周即愈【精】名医秘方:下肢水肿过膝狠方【精】祖传:清烦疏肝调神圣方柴芍龙牡汤【精】秘方:胸闷抑郁疏肝解郁圣方木金散【精】祖传秘方:中风神方续命汤 【精】名医秘方:重症救命神方金银花汤【精】名医忠告:女性滋补阿胶的服用秘技【精】回族秘方:高血压祖传验方金芹葛汤【精】发白更黑还年却老神方地黄酒酥【精】名医验方:乙型肝炎秘方茵陈姜附汤【精】名医秘方:糖尿病灵验效方三月根治【精】白族秘方:血虚淤滞痛经神方【精】祖传秘方:日光性皮炎一周根治【精】祖传秘方:老人便秘一周根治【精】祖传奇方:肺癌专药五朵云汤【精】秘方:小儿多动症圣方益智宁神汤【精】祖传秘方:病毒性肝炎十天根治【精】祖传秘方:骨质疏松症强效验方【精】祖传秘方:小儿蛔虫一次根治【精】名医忠告:根治癌症特色疗法大全【精】非常实用的宝宝家庭推拿方法大全

(完整版)方剂学笔记_完美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 I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I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 先秦时期 1、 〈〈五十二病方》 2、 〈〈黄帝内经》 二、 汉代 〈〈伤寒杂病论》 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 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 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 1、 〈〈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 便廉) 2、 〈〈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 唐朝 1、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 2、 〈〈外台秘要》王焘 五、 宋代 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 2、 《小儿药证直诀》 六、 金元时期 1、 《伤寒明理论》 2、 金元四大家 ① 刘完素:字守真 788首 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金?成无己 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观点-- 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 “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 张从正:字子和 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 朱震亨:字彦修 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倡导“相火论” 七、 明代 1、 〈〈普济方》朱棣 2、 〈〈医方考》吴昆 八、 清代 1、 〈〈医方集解》汪昂 2、 〈〈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 温病学派 ① 叶天士(桂) ② 吴鞠通(瑭) ③ 薛雪(生白) ④ 王七雄(孟英) 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I 方剂与病证 I 方剂与治法 一、 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 载方61739首 如:知柏地黄丸 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 著有〈〈温病条辨》 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创“三焦”辨证 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 (与方剂)关系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2 、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 三、 “八法” 一一临床常用的治疗大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 ) 1、汗法: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表证,麻疹初起,疮疡初起 /痢疾初起有寒热表证者。 ?分类:辛温,辛凉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我国古代十大名医分别是针灸之祖———黄帝;脉学倡导者———扁鹊;外科之祖———华佗;医圣———张仲景;预防医学的倡导者———葛洪;药王———孙思邈;儿科之祖———钱乙;法医之祖———宋慈;药圣———李时珍;《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等。 针灸之祖———黄帝 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特别详细。 脉学倡导者———扁鹊 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侯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天下。《史记·战国策》推崇其为脉学倡导者。 外科之祖———华佗 华佗华佗又名敷,字无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亳州)人。尤擅外科,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知醉,肠洗浣,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汉末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甚多。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预防医学的倡导者———葛洪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有《肘后备急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候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世界上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曾治愈唐太宗皇太后头痛病,宫廷要留他做御医,他谎称采“长生不老药”献给皇上,偷跑了。监视他的人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他为药王。儿科之祖———钱乙 钱乙字仲阳,北宋郓州(今山东东平)人。著《小儿药证直诀》,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辨证论治的范例。 法医之祖———宋慈 宋慈宋朝福建人。所著《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此书是其一生经验、思想的结晶,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法医学专著。它比意大利人佛图纳图·菲得利写成于公元1602年的同类著作要早350多年。 药圣———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壁,号频湖,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人。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历代医书800余种,经27年艰苦劳动,著成《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1758种。 《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 吴谦字文吉,清朝安徽歙县人。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简要的一种。

历代名医效方大全(附方)

1,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麻辛附汤 桂枝去芍加麻辛附汤麻桂各半汤 麻2,大青龙汤越婢汤加半夏还魂续命甘草麻黄汤 黄3,小青龙汤加石膏苓甘五味辛汤 汤4,麻黄加术汤麻杏薏甘汤麻黄连翘赤豆汤 1,桂枝加芍大黄?知母?术附苓?芍人参?厚杏?芪 桂2,苓桂术甘五苓散防己茯苓汤木防己汤茯苓泽泻 枝汤苓桂枣甘汤茯苓甘草汤近效术附汤 汤3,枳实薤白桂枝汤桂甘龙牡汤炙甘草汤温经汤太阳归芪建中汤当归四逆汤加吴 根芩连汤 根加半夏汤 根柴解肌升麻根 汤 1,小柴胡加石膏柴胡桂枝干汤柴胡桂枝汤 柴胡加苓桂龙牡柴胡枳桔汤 2,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生泻心汤黄连汤 黄芩汤加夏白头翁加甘草阿胶 小3,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干半夏人参丸 伤柴干芩连人参汤厚朴夏甘生汤橘皮枳实生汤 胡甘遂半夏汤 少阳4,小陷胸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桔梗白散排脓散 瓜蒂散葶苈大枣十枣汤大陷胸丸 寒大大黄黄连泻心栀豉小半夏加茯苓大半夏汤 柴茵蒿汤枳实栀子大黄豉汤栀子柏皮?干汤 胡1,四逆散枳实芍药散枳术丸半夏厚朴汤厚朴七物汤 2,大柴胡加芒硝?石膏?厚朴?龙牡芍甘附子汤 1,白虎加桂?苍?参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竹皮大丸 复脉汤三物黄芩八味丸猪苓汤黄连阿胶汤 阳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酸枣仁汤 2,调胃承气汤大小承气汤大黄附子汤三物备急丸 明麻仁丸己椒苈黄丸大黄硝石汤大陷胸汤 3,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 抵挡汤下淤血汤大黄蛰虫丸鳖甲煎丸 1,人参汤附子理中丸桂枝人参汤连理汤乌梅丸 阴2,大建中汤附子粳米汤吴茱萸汤肾着汤 黄土汤芎归胶艾汤桃花汤薯蓣丸 证3,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汤 防己黄芪汤当归生羊肉汤破格救心汤

中国古代名医

中国古代名医
姓 名 华 佗
字号 名旉, 字元 化。 字稚 川,自 号抱 朴子, 人称 “葛 仙 翁” 自号 启玄 子 初取 名静, 后改 谧,字 士安。 名熙
籍贯 东汉沛国 谯(今安 徽毫州) 人 丹阳郡 (今江苏 省)人
所处时代 东汉末年(约公 元 2 世纪~3 世 纪初) 晋代(公元 284 年-354 年)
特长及成就 擅长外科,精于手术, 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 外科鼻祖,发明“麻沸 散”,创“五禽戏”。 道教领袖,内擅丹道, 外习医术,研精道儒, 学贯百家,最早的传染 病学专家
医学著作 《中藏经》
葛 洪
《抱朴子》 肘 、 《 后救卒方》
王 冰 皇 甫 谧
不详
约唐景云至贞元 (710-804)年 间人 东汉(公元 215 年-282 年)
中唐著名医家。唐宝应 中(762—763)为太仆 令,故称为王太仆。 针灸鼻祖
《次注素问》
东汉时安 定朝那 (今甘肃 灵台) 西晋高平 (今山西 高平)人 祖籍襄城 (今河南 襄城县) 浙江钱塘
《针灸甲乙经》
王 叔 和 滑 寿
公元 201 年 —280 年 约 1304~1386 年
精通中医经典方书,于 脉学颇有研究 提出奇经八脉的任督二 脉与其他奇经不同,应 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而 成十四经 著名儿科学家,有“儿 科之圣”,“幼科之鼻 祖”之称
《王叔和脉 诀》、《脉经》 《难经本义》、 《读素问钞》
字伯 仁,晚 号樱 宁生。 字仲 阳
钱 乙 淳 于 意 李 时
约 1032-1113 年
《小儿药证直 诀》
西汉初齐 临淄(今 山东淄博 东北人) 字东 璧,晚 明朝蕲州 (今湖北
(约前 205—?) 《史记》记载了他的二 十五例医案,称为“诊 籍”,是中国现存最早 的病史记录。 1518—1593 年 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 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 《本草纲目》、 《濒湖脉学》、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学治风剂 试卷2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学(治风剂)-试卷2 (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小活络丹的药物组成不包含 (分数:2.00) A.地龙 B.天南星 C.乳香 D.全蝎√ 解析:解析:小活络丹的药物组成包含:川乌炮、草乌、地龙、天南星、乳香、没药。小活络丹的趣味方歌:二乌南星乳没龙。 2.小活络丹的功用不包含 (分数:2.00) A.祛风除湿 B.化痰通络 C.活血止痛 D.补益肝肾√ 解析:解析:小活络丹的功用: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主治:风寒湿痹。 3.温病热邪久羁,灼伤真阴,症见神倦,瘛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有时时欲脱之势治宜选用 (分数:2.00) A.增液汤 B.复脉汤 C.大补阴丸 D.大定风珠√ 解析:解析:大定风珠所治证乃温病后期,邪热久羁,灼伤真阴;或者误汗、妄攻、重伤阴液所致,治当滋阴养液,以填补欲竭之真阴,平息内动之虚风。主治手足瘛疭,形消神倦,舌绛少苔,脉气虚弱,时时欲脱者。 4.羚角钩藤汤的功用是 (分数:2.00) A.凉肝熄风,滋阴养血 B.清热凉肝,滋阴潜阳 C.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D.清热凉肝,镇惊安神 解析:解析:羚角钩藤汤的功用:凉肝熄风,增液舒筋;主治:热盛动风证。综观全方,以凉肝熄风为主,配伍滋阴、化痰、安神之品,标本兼治,为凉肝熄风法的代表方。 5.凉肝熄风法的代表方 (分数:2.00) A.羚角钩藤汤√ B.镇肝熄风汤 C.天麻钩藤饮 D.半夏白术天麻汤 解析:解析:羚角钩藤汤的功用:凉肝熄风,增液舒筋;主治:热盛动风证。综观全方,以凉肝熄风为主,配伍滋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