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明湖铁公祠的一副楹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大明湖铁公祠的一副楹联

济南大明湖铁公祠正门有一副楹联,为清代文人严正琅所撰。其上联是“湖尚称明问燕子龙孙不堪回首”,下联是“公真是铁惟景忠方烈差许同心”。这副楹联着实深奥难懂。看过一些解读的文字,但总觉牵强,不能令人信服。现将本人对这副楹联的理解阐释如下,就教于各位方家。

这幅楹联的开头,并不难理解。它把“明湖”“铁公”分别巧妙地镶嵌于上下两联的开头,点明主旨。只是上联开头四字“湖尚称明”还含有言外之意。这四个字的“言内”之意是“眼前的这个湖还能够称其为‘明’”,一个“还”字会让人想到,和这湖同名的朝代却不能称“明”,改朝换代,江山易主了。该楹联的有些版本为“湖面称明”,那它的言外之意就荡然无存了;有人把“尚”字解作“尚且”,也是不妥当的。

接下来便是一个“问”字,一个发人深省的“问”字。这一“问”,就给我们提出了三个问题。

第一,谁问的?自然是该楹联的撰写者清代文人严正琅。

第二,问的内容是什么?由“不堪回首”可知,应该是“燕子龙孙”的最终结局。这一点大概没有什么问题。但“燕子龙孙”所指何人?却不甚明确。斗南子老先生在他所撰写的《景忠方烈说铁公》一文中认为,燕子龙孙,就是燕王朱棣和龙孙朱允炆。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子孙并列,就是儿子孙子,“燕子”怎么会指燕王朱棣?从字面上看最起码也应该是他的儿子吧。“龙孙”单从字面上理解,说是朱元璋

的孙子朱允炆还是可以的。明太祖朱元璋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太子朱标已死,长孙早夭,所以根据众大臣恪守“嫡长制”的意见,选了生性柔弱、缺乏魄力的朱标次子朱允炆继承皇位,而没有把皇位传给英武果敢、雄才大略可堪重任的四子燕王朱棣,这就为后来叔侄反目的“靖难之役”埋下了隐患。尤其是朱元璋为防身后生性懦弱的朱允炆被欺负,被夺权,想尽千方百计将身边那些文臣武将、开国元勋屠杀殆尽。仅胡惟庸、蓝玉两案,牵连就达四五万人。以至于后来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夺自己侄子江山时,建文帝朱允炆竟无可用之帅去率兵抵挡。最后兵败城破建文帝朱允炆生死不明,其下落至今仍是个谜。朱元璋原本想巩固孙子的江山,不料却间接将建文帝送上不归路。从这点看来,其下场与“不堪回首”倒是完全契合的。但是,仅仅从上联的字面上看,仅仅从上联的前后文照应上看,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还有下联呢。只有将上下联的内容结合起来分析,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下联的内容是什么呢?下联是歌颂铁铉等忠烈的。铁铉等“靖难之役”中的忠烈,对朝廷忠贞不二,为建文帝朱允炆死难殉节。下联热情赞颂忠烈,上联则批判、抨击忠烈们所衷心拥戴并为之牺牲生命的建文帝朱允炆,似乎于理不通。把矛头指向残杀忠烈的燕王朱棣似乎更说得通。并且燕王朱棣靖难之役后登基做了皇帝(明成祖,年号永乐),也可以称“龙”的。所以“燕子龙孙”指燕王(明成祖)朱棣的子孙也就顺理成章了。

第三、问的结果如何?答案是“燕子龙孙”们的结局“不堪回首”。我们知道,明朝灭亡的历史是非常惨痛的。1644年春,李自成率领

农民起义军攻进北京时,明朝最末一个皇帝崇祯亲自挥剑劈死他的嫔妃,砍伤他心爱的女儿,然后在煤山(今景山)东山坡下一棵歪脖老槐树上上吊自缢。在明清鼎革之际,遭遇厄运的绝非崇祯一人,明朝皇族数十万成员,大部分被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屠杀。劫后余生者,又遭受了满清政权更残酷、更野蛮的血腥镇压和屠杀,死者不计其数。即使是逃亡到缅甸那蛮荒之地的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也被吴三桂亲率军队强行索回,连同他那年仅12岁的太子一起,被吴三桂用弓弦亲手绞死于昆明箅子坡;即使在明亡六十余年之后,崇祯皇帝那隐姓埋名、唯一幸存的儿子朱慈焕虽已届垂暮之年,仍被清廷搜出,押赴北京凌迟处死,家中妻子儿女等七人全被绞死,无一幸免。如此浩劫,怎一个“惨”字了得。确实是不堪回首啊!

作者将燕王朱棣大逆不道,为篡权大动干戈,为登基大开杀戒的行径和二百多年后他的皇子皇孙们所遭遇的浩劫作对比,更加增强了文字的批判力,使上联中那一声喝问,具有雷霆万钧之力。

以上是对上联的分析和解读,下面我们再分析一下下联的内容。

“公真是铁”,意即

“您不仅姓铁,还真真是个铮铮铁骨的硬汉子”。

这四字明白无误,是铁铉生平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作者对铁公精神的由衷赞叹。铁公性情刚绝,处事果断,办案公允。在最有名的济南保卫战中,他从容镇定,藐视强敌,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该战役历时三个多月。济南军民在他指挥下,奋力死守,使济南城防固若金汤,强大的围城北军终未能越雷池一步。尤其是铁铉巧使诈降计,骗

朱棣单骑简从进城受降,刚进城门,城楼上就落下大铁板。只可惜士兵将铁板扔得稍早了一点,只砸伤了马头,没有结果了朱棣性命,使他拼命逃出城去,率兵退回北平。在燕王朱棣心里,铁铉是何等的可怕与可憎。所以后来朱棣再次率军南侵,只好绕过济南,直取金陵。铁铉被俘后,面对明成祖朱棣的淫威,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表现出刚正不阿的忠贞气节。明史中有一段铁铉被俘后的记载。说燕王即位,铁铉被执,入见;背立庭中,正言不屈;割其耳鼻,终不回顾。成祖怒,脔其肉纳铉口,令啖,曰:‘甘乎?’厉声曰:‘忠臣之肉,有何不甘!’至死,骂不绝口。命盛油大镬,投尸煮之,拨使北向,辗转向外。更令内侍以铁棒夹之北向,成祖笑曰:‘耳今亦朝我耶?’语未毕,油沸,内侍手皆烂,咸弃棒走,骨仍向外。”《明史演义》第二十六回也有相同描述:“燕王棣入京后,兵部尚书铁铉,受逮至京……喝令寸磔廷中。铉至死犹骂不绝口,燕王复令人舁镬至殿,熬油数斗,投入铉尸,顷刻成炭。导使朝上,尸终反身向外。嗣命人用铁棒十余,夹住残骸,令他北面,且笑道:‘你今亦来朝我么?’一语未完,镬中热油沸起,飞溅丈余,烫伤左右手足。左右弃棒走开,尸身仍反立如前。不愧铁铉。”也有人认为油炸铉尸只是传说,但无论是传说还是史实,铁铉在人们心目中永远都是一个铮铮铁骨的忠臣形象。所以,后来被南明弘光帝追谥为“忠襄”,清乾隆帝追谥曰“忠定”。

最令人费解的似乎应是“景忠方烈”四字。对这四个字的解读可以说莫衷一是。其中较有影响的当是斗南子先生在《景忠方烈说铁公》一

中的分析和解释。笔者在此简述如下:“景”,指明亮的太阳。“景忠”是说铁公捍卫朱允炆的大明江山的意志,忠君报国的立场,就像太阳一样光明磊落、忠贞不渝、忠直不阿。“方”按古意指并行的两船。“烈”,指刚烈、壮烈、惨烈。“方烈”说的是朱允炆和铁铉君臣二人,在反抗朱棣篡夺皇位的斗争中,一个茫然失踪无考,一个惨遭凌迟处死,君臣二人像两艘并行的大船,被政治斗争的风浪,残忍的击毁了。笔者觉得,这样的解读太过牵强,穿凿的意味太浓。首先,这样的解释不符合原来“惟……同心”的本意,如果硬放进去势必文不通字不顺。所谓“同心”,绝不会是同一个人。“只有铁公……的意志、立场和铁公同心”,还是“只有朱允炆和铁铉君臣二人怎样悲惨的遭遇和铁公同心”?另外,把“方烈”解说成“君臣二人像两艘并行的大船”如何如何,恐怕也有违封建社会的君臣之道,铁公是万万不敢乘坐这样的船的。

笔者以为,按照上下文的意思“景忠方烈”应该是两个人物。“景”和“方”,极有可能是他们的姓,“忠烈”,则是对他们生平事迹、精神品质的褒奖。所以我并没有到字典词典去寻找答案,而是到历史书籍中去搜索。结果在《二十五别史·明史·抗运诸臣传》里查到了那些在“靖难之役”中孤忠赴难、为建文帝尽忠献身的文臣武将们的事迹。里面果然就有“景清”“方孝孺”两个人名。当然铁铉也列于其中。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两个大臣的事迹,并分析作者以这二位大臣而不以其他大臣入对联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