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杂文的文体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杂文的文体特点把握杂文的思想内涵
——人教版高中第二册第二单元导学
江苏省盐城市明达中学朱庆和
现代散文中,凡侧重于议论说理而又具有形象生动、精悍灵活、风趣幽默特点的,统称为杂文。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杂文的文艺性、社会现实性以及论说性决定了它并非单一的文体。正因为“杂”,所以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但是,杂文正是凭借着其形象化说理为多姿多彩的文学苑增添了亮丽的一笔。只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确它的体材特征,理清作者的思路,联系时代背景,揣摩语言,就能够正确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学习杂文,要学会品味其形象性的妙处,品味其形象化的语言背后的深刻含义。下面具体来说明本文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解读杂文的文体特点
杂文“古已有之”,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就有不少“议论而兼叙述”的“杂说”文字。如《战国策》里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荀子的《劝学》、韩非的《说难》等,为杂文的先驱。此后历代作家的专集和笔记中,这类文章很多。杂文的特征如下:
1、战斗性与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杂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形象化说理。鲁迅先生曾说:杂文是匕首,是投枪,但杂文也可以给人以愉快和休息。正因如此,杂文才被喻为“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文体。在不同作家笔下,杂文的形象性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就巧妙的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剃光头发微》运用丰富的联想,作者在道古论今中揭示出深刻的社会问题。
2、论辩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
杂文的本质是论辩的,它有“论”的色彩。它以逻辑力量制服论敌,作者的最终目的是论是非,辨正误,揭示真理。然而,杂文的论辩是形象性的论辩。杂文的形象性,最主要的是“砭锢弊常取类型”。例如,《庄周买水》就是针对八十年代当时席卷中国大地的下海经商的大潮的冲击,许多官员下海,许多文人也下了海的社会现象,从而虚构了庄周弃文从商的寓言故事,借古喻今。
3、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运用。
幽默,是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乖讹和不合情理之处。例如,鲁迅先生针对当时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以及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写了《拿来主义》这篇杂文。杂文笔法,就是以讽刺、幽默为主的笔法。杂文语言还要有文采,精练、别致,往往庄谐并用,骈散结合,妙趣横生,令人叫绝。此外,杂文还有一个特征:短小精悍。“一粒沙子看世界,半爿花瓣说人情”,体现了杂文于平凡的事物中蕴蓄着无穷的哲理特征。如《剃光头发微》,就是从生活中的小事引发了大道理。
鉴赏杂文,首先要把握杂文的文体特点,从杂文的特点出发,容易理解、欣赏杂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杂文本质上是说理的,可以运用逻辑思维去阅读杂文;杂文又是形象地说理的,因此又要运用形象思维去阅读杂文。一般来说,鉴赏杂文,要熟悉杂文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杂文的实质性内容。(以上参照了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
二、把握杂文的思想内涵
1、《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
来主义”的主张。
(1)了解写作背景
这是利用“作家创作还原法”来熟悉作家创作的意图。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
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下杂文《拿来主义》。
(2)整体感知课文
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是,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面,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正好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照。这样论证“立”中有“破”,“破”在“立”中。
2、《我若为王》论证说明“王权”是建立在“奴才”的地基之上的,而“奴才”正是王权思想赖以生长存在的温床,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
(1)作者为什么以假设为题?作者首先由一部电影片的名字作引子,假设“我若为王”以后的种种情景,指出“我”将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没有任何过错,听不到任何反对的声音。然而接着“我”却突然悟到:“我生活在这些奴才的中间”所以“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而已。这就隐藏着这样一个观点——皇权和奴才是一对双胞胎,后者是前者生存的基础。正如“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我将没有一个臣民,我将不再是奴才们的君主。”这里,由对皇权意识的形象化批判转入对奴才思想的抨击,最后作者直抒胸臆指出世界上没有了奴才,“我”终于不能为奴才们的首领,那么“我”和所有的人都变成了“真的人们”了。因此,文章先假设条件,构成了对“王权”不可辩驳的批判力量。这样写逻辑性强,思想性更显得尖锐、深刻,不同凡响。
(2)本文运用的何种论证方法?文章先描写“我若为王”的假定事实:从妻子到儿子到女儿,再到自身,把“势”蓄得很足。作者在文中先把“我”推向虚幻的顶峰,然后一把拉下来,示其本相,加以批判,所谓“抬得越高,摔得越重。”这就叫“欲擒故纵法”。
3、《庄周买水》通过虚构了庄周弃文从商的寓言故事,揭示了下海经商的大潮冲击下倒买倒卖的“官倒”弊端。
(1)文章写拥有售水权的东海管理人员海若,转手将水倒卖给河伯,河伯又倒手将“水”权,“下放”到濠梁。两次倒水将水价由原先第一次倒得的十倍变成了五十倍。但水最终却要到东海去领取。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史记》上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倒买倒卖的背后,不就是一个“利”字吗?作品也正是着眼于这种“弄权有道”与“谋私有方”的现实,用“故事新编”的方式,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
(2)文章结尾一段,写甘霖欲降和庄周敲桶而歌,对深化主题有什么作用?其一,革命的风暴到来,腐败分子将受到惩罚。其二,这是一种浪漫主义的笔法,表现出庄周在经历一段腐败、黑暗现实的磨难后,对清明政治的渴望与欢呼。其三,渴望人与人之间少欺骗,多层性的社会到来。针砭时弊,露出亮点。
4、《剃光头发微》,作者由“剃光头”这件小事而“发微”“弄权”,这就是本文的文眼。抓住理发师不给“乡下佬”剃平头的小事,挖掘了国人“有权就要为所欲为”“恃强欺弱”的劣根性。那么,“剃光头”竟然和“弄权”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品味理发师竟然可以拒绝给“乡下佬”剃平头,说明剃头权问题。作者用了对比的手法,目的就是为了衬托现在的理发师权力之大。由古代的一种刑法“髡”、现在许多国家给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