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发表时间:2014-12-22T10:46:18.35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4年11月总第137期供稿作者:王翠芝[导读]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王翠芝山东省肥城市王瓜店街道办事处新镇小学271600
摘要:“合作学习”已走进当今课堂。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主动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通过实验我们认识到,要达到上述目标,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与交流学习,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在指导全班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提炼与运用时,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穿针引线”者。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汇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和提炼学生已发现的结论,提供学生运用新知识的情境,及时给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意见等等。特别是当不同的学生分工研究的是一个复杂问题的不同侧面时,教师还需要时不时地对学生的各种观点加以综合,因为有时不同小组的学生可能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二、优化组合,强化合作
1.合理组建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组织。合作交流小组的成员搭配应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性别、兴趣爱好、家庭背景进行。一般4—6人一组,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使组内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小组竞争的公平性,即遵循“组内异质”原则,形成互补,从而使小组活动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输出,可以激发更多的观点,使全班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组建好的合作交流学习小组间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体现“组间同质”的原则。
2.重视学习小组“领头雁”的培养。这个“领头雁”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学习要优秀,责任心要强,并能管住自己,而且乐于助人,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三、优化师生关系,当好合作者
要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别差异,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老师可有意识地把焦点引向这些弱势群体,这样一来,小组合作交流的中心就自然地转向弱势群体,从而增强了这些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乐趣,进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四、合作交流,培养协作意识
合作交流学习,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儿童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从桌上众多的学具中找出长方体,然后分组讨论:“观察这些长方体,你能发现什么?”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经过讨论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大小相等……教师对他们的发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五、以学生为本,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
1.评价原则正面化,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对学习有长进、学有创见的学生要明察秋毫,及时表扬鼓励,让成功与快乐大家共享。教师要求小组成员不要过多地渲染评价结果的阴暗面,也不要以一次评价来定夺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免学生偶然失误而引起的评价失真,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评价方法多样化,使学生全方面了解自己。(1)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要)关注学生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2)关注共性更关注个性。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因此,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上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和仔细观察,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组织能力较强的组长、积极参与学习的成员都要及时评价、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三、数学课堂“合作交流学习”探索后的思考
1.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交流学习的关系。在合作交流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
2.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华罗庚说过:“学习数学最好到数学家的纸篓里找材料,不要只看书本上的结论。”“合作交流学习”的教学方法,能将教材及教师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再现出来。但在探索尝试过程中,有许多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总之,“学习中的合作与交流”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不应该成为一种外部强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这是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所积极倡导和当前课堂教学所必需的。参考文献
[1]曾琦《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3期。
[2]《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学数学教育》,2002,12。
[3]李淑媛《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教育研究》,2002,2。
[4]王坦《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