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工业催化剂设计

工业设计史第二章第1节中国手工艺设计(DOC)

第二章第一节中国手工艺设计 中国的手工艺设计源远流长,古代劳动人民用智慧创造了极其光辉夺目的艺术作品,并在整个人类设计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建筑、园林、陶瓷、家具、染 织等设计,不仅对日本、东南亚各国,而且对西方近代设计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手工艺设计的发展是一个庞杂的体系,以下按时间顺序,并选择不同时代中有代表性的一类手工艺产品进行介绍,以期描绘出中国手工艺设计发展的轮廓。 1.陶器 陶器的发明是氏族社会形成后的一项重要成就。在这之前,人类只能对自然材料进行加工,并只改变外在形状。而制陶,则是通过火的应用,使泥土改变其内在 性质。这是人力改变天然物的开端,是人类发明史上重要的一页。陶器的出现不仅丰富了生活用具,而且也加强了定居的稳定性。制陶是一种专门技术,应根据不同用途对原料进行加工。一般要选取细腻的黄土,淘去杂质,如需高温火烧, 则要掺入沙子,以防燥裂。制作陶器最早是用手捏制,对于较大的器物,则搓成 泥条,再盘筑成器形,后来又逐渐发展成转轮成形。在仰韶文化时期即有初级形式的陶轮出现,其结构简单,转动很慢,一般称为慢轮。当时陶器的成形、修坯 甚至某些纹饰的制作,就是借助于这种慢轮进行的。 农业和定居生活的发展,谷物的贮藏和饮水的搬运,都需要新兴的容器,陶器这种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出现,正好满足了新的功能要求。但一开始,人们并没有找到一种新的形式来反映新材料、新技术的特点。早期的陶器在造型上显然是模仿其他材料做成的常见器物,如篮子、葫芦和皮袋的形状,在装饰上也留有模仿的痕迹,如席纹、绳纹的广泛使用。后来才逐渐发展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器皿。 陶器表面加工有多种方法:压模,即用平滑的石头在陶坯上压模使之光滑;施加陶衣,进而加以彩绘;压印,用特制工具在陶坯上压出绳纹或条纹,既使陶壁坚实,也使压纹成为一种装饰,增加美观。此外还有堆贴和刻划等多种加工方式。 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陶技术已发展到了很高水平,能制作出非常优美的彩陶。所谓“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红色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陶器。彩陶多用手 工捏制,然后打磨绘色,再入窑烧制。彩陶造型优美,装饰精巧,反映了先民的 艺术创造力。 在陕西半坡遗址中有各种适应不同功能要求的陶器,如水器、饮食器、储盛器及炊器等,这些器皿的造型已初步标准化,其中以卷唇圜底盆最为典型。这种陶盆造型简洁优美,而又非常实用,与现代的盆器很相似。卷唇的边缘既可增加强度,也方便了使用,隆起的圜底则使盆能在土坑中放置平稳。这种陶盆通常饰有鱼形花纹,是半坡彩陶最有代表性的装饰纹样。这种纹样起先使用写实手法,后逐渐演化为鱼体的分割组合,使其抽象化、几何化和程式化,形成了横式的直边三角和线纹组成的装饰图案特点。 彩陶中另一类常见的陶器是用于汲水和存水的小口尖底瓶(图2-1)。其所以为尖底,是由于这种瓶是固定于土坑中使用的。瓶的两耳位置适当,可用绳系住,

工业设计史

第一章工业革命前的设计 人类设计活动的三个阶段:设计的萌芽阶段,手工艺设计阶段,工业设计阶段。1设计的萌芽阶段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制作石器已经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和一定程度的标准化,人类的设计概念便由此萌发了。 2到了新石器时代,陶瓷的发明标志着手工艺阶段的开始。 3工业革命兴起,人类开始用机械大批量地生产各种产品。设计活动便进入了工业设计阶段。 1851年伦敦水晶宫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大多数产品极尽装饰之能而近乎夸张。这种功能与形式的分离从而激发了思想家如拉斯金和莫里斯对设计进行探讨,从而拉开了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设计改革浪潮的序幕。 19世纪一场名为新艺术的设计运动在欧洲兴起,尽管他们的设计仍是形式主义的,但毕竟 打破了古典传统,为20世纪现代工业设计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1919年包豪斯成立,进一步从理论、实践和教育体制上推动了工业设计的发展。综上,工业设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是18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为工业设计的酝酿和探索阶段,第二是一战到二战之间,为现代工业设计形成与发展阶段,第三个是在二战之后。 明代家具(特色可用四字概括,即简、厚、精、雅) 我国宋时采用桌椅。明代家具有以下几类:1板凳类,有官帽椅,灯挂椅,圆椅,方凳等2几案类3床榻类4台架类5屏坐类。 特点:注意材料质地,多选用硬质树种,所以又称硬木家具;不加油漆,充分体现木材的自然纹理与色泽;注意家具造型,采用木构架的结构,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构架很相似。 设计特色:1注意意匠美2注意材料美3注意结构美4注意工艺美。 古罗马希腊的设计:最杰出的代表作是克里斯姆斯靠椅(希腊),古希腊建筑的主要成就是纪念性建筑和建筑群的艺术形式的完美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雅典卫城和其中心建筑帕提农神庙。很长时期希腊建筑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柱子,额枋和檐部的形式、比例和相互组合上,由此形成了相当稳定的做法,称作“柱式”。帕提农神庙代表着古希腊多立克柱式的最高 成就。另一种柱式是爱奥尼克。帕提农神庙代表着古希腊多立克柱式的最高成就。它比例匀称、刚劲雄健而全然没有丝毫的笨拙。具有男性的阳刚之美。 爱奥尼克柱式比较秀美华丽、轻快,具有女性体态轻盈秀美的特征。 欧洲中世纪的设计:欧洲的封建时期被称为中世纪,成就是哥特式教堂(也叫高直式), 是以垂直向上的动势为其设计特点。广泛地运用簇柱、浮雕等层次丰富的装饰。以尖拱取代了罗马式圆拱,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大教堂都是哥特式建筑设计的杰出代表作。中世纪设计的最高成就是哥特式教堂。

照相机的工业设计史

照相机的工业设计史

照相机的工业设计史 一个工业产品的发展,首先是技术的发展,然后才是外形、颜色、材料的发展。照相机的历史充分说明了这一规律。 最早的照相机结构十分简单,仅包括暗箱、镜头和感光材料。现代照相机比较复杂,具有镜头、光圈、快门、测距、取景、测光、输片、计数、自拍等系统,是一种结合光学、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和化学等技术的复杂产品。 1839年,法国的达盖尔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它是由两个木箱 组成,把一个木箱插入另一个木箱中进行调 焦,用镜头盖作为快门,来控制长达三十分 钟的曝光时间,能拍摄出清晰的图像。 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孔径为1:3.4的摄影镜头。 1845年德国人冯?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摇摄150°的转机。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1860年,英国的萨顿设计出带有可转动的反光镜取景器的原始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1862年,法国的德特里把两只照相机叠在一起,一只取景,一只照相,构成了双镜头照相机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国的贝克制成了双镜头的反光照相机。 1866年德国化学家肖特与光学家阿具在蔡司公司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使摄影镜头的设计制造,得到迅速发展。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的“胶卷”。这是感光材料的一个飞跃。同年,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随着感光材料的发展,1871年,出现了用溴化银感光材料涂制的干版,1884年,又出现了用硝酸纤维(赛璐珞)做基片的胶卷。 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闪光灯。1913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机。 从1839年至1924年这个照相机发展的第一阶段中,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

工业设计史 第二章 手工艺设计阶段 概述

第二章手工艺设计阶段概述 距今七八千年前,人类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分工,从采集、渔猎过渡到了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生活。这一时期,人类发明了制陶和炼铜的方法,这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用人工方法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随着新材料的出现,各种生活用品和工具也不断被创造出来,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都为人类设计开辟了新的广阔领域,使人类的设计活动日益丰富并走向手工艺设计的新阶段。 手工艺设计阶段从原始社会后期开始,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前。在数千年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人类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手工艺设计文明,各地区、各民族都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设计传统。在设计的各个领域,如建筑、金属制品、陶瓷、家具、装饰、交通工具等方面,都留下了无数的杰作,这些丰富的设计文化正是我们今天工业设计发展的重要源泉。 手工艺设计阶段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由于生活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的局限,设计的产品大都是功能较简单的生活用品,如陶瓷制品、家具以及各种工具,其生产方式主要依靠手工劳动。一般是以个人或封闭式的小作坊作为生产单位,生产者和设计者往往就是一个,生产者可以有自由发挥的余地,因而生产出的产品具有丰富的个性特征,装饰成为体现设计风格和提高产品身价的重要手段。这一点与现代批量生产的方法完全不同。二是由于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使设计者与消费者彼此非常了解,这就在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建立了一种信任感,使设计者有一种对产品和使用者负责的责任心,努力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要,因而产生了众多优秀的设计作品。 设计反映着时代的思想,它既体现了人民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的演变,又体现了社会生产水平和人在自然界所处地位的变迁。由于各国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特点,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设计发展轨迹,为此本章将分中国手工艺设计和外国手工艺设计两部分来简述手工艺发展的概况。

中外美术史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开设系(部) 信息技术系 、教学对象 艺术设计学专业学生 三、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中外美术史作为美术学学科体系的基本建构及课程设 置之一,是美术类专业学生必修课, 是基础中的基础。通过对中外美术史的学习, 研究不同 民族、不同国家各时段具有代表性的艺术风格与艺术流派、 艺术家及典型艺术作品,历史地 辩证地把握美术史的发展脉络及趋向, 并通过艺术发展史深层理解思想、 文化、哲学、宗教、 经济等整个人类发展史, 在整整合史料基础上,生成高尚的审美理想, 构建审美文化,提升 人文素质,并将其物化于美术作品之中。 四、教学要求 中外美术史教学由于史料丰富而易流于具体琐碎史实, 对课程深度挖掘不够。 我们应注 意在教学中既深钻精研细节, 又要统整知识框架, 使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 方法与学生认识 知水平与心理能力及特点相适应, 创造性地增减实施教学, 把知识性、趣味性有地结合起来, 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 获得技能,接受审美术教育。教学方法方面, 多采用现代媒体与技 术等直观教学方式、 方法,把语言信息渠道和视觉、听觉信息渠道有机结合起来, 以达美术 史教学最优化的目的。 五、教学课时及其分配: 总学时:32学时 序号章目名称 学时 配 分序号 章目名称 学时分 配 1 导论、原始美术 2 5 隋唐美术 2 2 先秦美术 2 6 五代、木、兀美术 2 3 秦汉美术 2 7 明清美术 2 4 魏晋南北朝美术 2 8 现当代美术 2 1 原始美术 2 5 十七、十八世纪美术 2 2 古非洲、两河、印度等美术 2 6 十九世纪美术 2 3 古希腊、罗马及中世纪美术 2 7 现代美术 2 4 文艺复兴美术 2 8 后现代美术 2 六、考核: 考核形式一一期末考试; 试卷结构一一试题分为四大类型: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分值分配:平时(30% +期末(70% =总评成绩(100% ; 题 量——90分钟 《中外美术 史》 教学大纲 编写日期:2011年9月

催化剂的设计

存檔日期:存檔編號: 北京化工大學 研究生課程論文 課程名稱:_____________ 課程代號:_____________ 任課教師:_____________ 完成日期:____年___月___日 專業:_____________ 學號: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成績:_____________

提高中光催化水分解光催化材料效率的半導體異質結型催化劑CaFe2O4–PbBi2Nb1.9W0.1O9設計 一、設想的描述 1、光催化水分解的目的及應用價值。 氫能已被普遍認為是一種理想、無污染的綠色能源,其燃燒值高且燃燒後唯一的產物是水,對環境不會造成任何污染,因此,氫能開發是解決能源危機和環境問題的理想途徑。在眾多氫能開發的手段和途徑中,通過光催化劑,利用太陽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氫是最為理想和最有前途的手段之一;而開發高效、廉價的實用光催化劑是實現這一過程的關鍵,也成為當前國際能源材料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 2、光催化分解水反應機理 像其他的催化反應一樣,光催化水的分解開始當一個半導體催化劑開始吸收比它的帶隙能量強的光子。這些吸收使得處於導帶的電子被激發並且在半導體的價電子帶產生了空穴就像圖1展示的那樣。[1]光電子和空穴氧化和還原水,產生了2:1混合著的氫氣和氧氣通過以下的反應。 氧化反應:H2O + 2h+→2H+ + 1/2O2(1) 還原反應:2H+ + 2e?→H2 (2) 總的反應方程式:H2O →H2 + 1/2O2 (3) 總的反應方程包括四個電子轉移(每生成摩爾氧氣)通常是通過金屬和金屬氧化物助催化劑(在圖中用cat1和cat2表示)附著在半導體表面。這些助催化劑為催化反應提供電子和反應的活性中心。[2]這個反應包括標準Gibbs自由能變化△G=237KJ/mol(1.23eV每轉移一個電子)。實際上,一些超電勢可以加速

《设计史》教学大纲

《设计史》教学大纲 修订单位:韩山师范学院美术系 执笔人:吴文轩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设计史 2.课程英文名称:A History Of Desing 3.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理论课) 4.适用专业:环境艺术设计(非师范)专业本科 5.总学时:36学时 6.总学分:2学分 二、实践教学目标 《世界现代设计史》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理论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堂讲授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的掌握世界现代设计史的基础知识,了解现代设计运动的背景,各国优秀的现代设计传统和辉煌的现代设计成就,认识现代设计的发展状况,提高学生的设计方面的鉴赏能力、审美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更好的进行设计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三、实践内容与要求

四、教学文件与教学形式 教材:《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2004

年1月第三次印刷。 参考书: 1、《世界平面设计史》王受之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 2、《新艺术运动大师图典》周宏遍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贡布里希论设计》范景中选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 4、《全彩西方工艺美术史》张夫也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现代西方设计概论》钱凤根编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工业设计史》何人可编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工业设计全书》张道一著—江苏科技出版社1998年版。 教学形式:课堂讲授,作品赏析,作业辅导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以每次作业作为考核的主要方式 成绩评定:百分制,以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总平均

催化剂设计

存档日期:存档编号: 北京化工大学 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 课程代号:_____________ 任课教师:_____________ 完成日期:____年___月___日 专业: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

提高中光催化水分解光催化材料效率的半导体异质结型催化剂CaFe O4–PbBi2Nb1.9W0.1O9设计 2 一、设想的描述 1、光催化水分解的目的及应用价值。 氢能已被普遍认为是一种理想、无污染的绿色能源,其燃烧值高且燃烧后唯一的产物是水,对环境不会造成任何污染,因此,氢能开发是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理想途径。在众多氢能开发的手段和途径中,通过光催化剂,利用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是最为理想和最有前途的手段之一;而开发高效、廉价的实用光催化剂是实现这一过程的关键,也成为当前国际能源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2、光催化分解水反应机理 像其他的催化反应一样,光催化水的分解开始当一个半导体催化剂开始吸收比它的带隙能量强的光子。这些吸收使得处于导带的电子被激发并且在半导体的价电子带产生了空穴就像图1展示的那样。[1]光电子和空穴氧化和还原水,产生了2:1混合着的氢气和氧气通过以下的反应。 氧化反应:H2O + 2h+→ 2H+ + 1/2O2(1) 还原反应:2H+ + 2e?→ H2 (2) 总的反应方程式:H2O → H2 + 1/2O2 (3) 总的反应方程包括四个电子转移(每生成摩尔氧气)通常是通过金属和金属氧化物助催化剂(在图中用cat1和cat2表示)附着在半导体表面。这些助催化剂为催化反应提供电子和反应的活性中心。[2]这个反应包括标准Gibbs自由能变化△G=237KJ/mol(1.23eV每转移一个电子)。实际上,一些超电势可以加速反应,所以半导体能承受的电压应该大于等于1.6-1.8eV在水的分解中。为了吸收更多的可见光的照射,半导体的电压应该小于2.2eV。除此之外,为了还原和氧化水,导带应该位于一个比水的还原电势更负的位置(0V NHE),然而价电子带应该比水的氧化态更正(1.23V NHE)如图1。因此,可见光下水分解的催化材料应该满足这两个关于带隙能量(1.6-1.8eV

工业设计史第二章第2节国外手工艺设计(DOC)

第二章第二节国外手工艺设计 现代工业设计是从国外发展起来的,要探求工业设计的流源,就必须了解国外,特别是欧洲手工艺设计发展的脉络。 设计总要适应它所依附的材料、结构、技术等条件,要适应实际的功能与环境。但是,在手工艺设计时代,设计作为一门艺术,仍有很大的独立性,由此敏锐地反映着不同时代的思想和文化潮流。工业革命前的外国设计中,设计的风格远比其功能、技术的发展变化丰富得多。在这一点上,国外手工艺时代的设计发展与中国有较大的不同。中国由于两千年儒家文化的一家独尊和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设计风格的演变十分缓慢,各历史时期的设计虽各有侧重,特色不一,但总体来说还是一脉相承,较少有重大的突破与创新。中国建筑设计的发展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点。从汉代中国建筑体系基本确立以来,以木构架、斗拱和大屋顶为基本特征的中国建筑型制便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以至于若非古建筑专家,很难辨认出建筑的年代。而在欧洲,从庄严宏伟的希腊神庙到中世纪巍峨的哥特式教堂,从文艺复兴式的穹顶到巴洛克式的断裂山花,从新古典到新艺术,不同时期的建筑艺术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呈现出巨大反差而各领风骚。其他设计领域由于受到建筑艺术的影响,在不同时期也风格各异,这是学习国外设计史应该了解的。 在设计发展的进程中,世界各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它们的设计通常不在一个水平上。每一个历史时期,往往只有少数几个国家代表着当时设计发展的主流。当然,暂时落后的国家也有自己的成就,也会对先进国家有所贡献,也曾丰富了世界的设计文化,但在此只能叙述发展的主线。 就像中国家具的发展受到建筑艺术的影响一样,建筑作为一种“大艺术”,对于国外设计的发展也有重要而直接的影响。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直接影响了哥特式家具,17世纪的洛可可式建筑又直接影响了洛可可式的家具和其他家用产品,现代建筑对于工业设计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因此,学习外国设计史,有必要了解建筑的发展及其对其他设计艺术的影响。 1.古代埃及的设计 埃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法老时代的埃及从公元前3000年的王国初期第一代君主曼尼士开始,到公元前1310年的第十八王朝,延续了1000多年。法老时代形成了中央集权的皇帝专制制度,有很发达的宗教为其政权服务,并且在建筑艺术上追求震慑人心的力量,创造出了气度恢宏的金字塔和阿蒙神庙。 古埃及(图2-17)最成熟的代表是公元前27—前26世纪建于开罗近郊的吉萨金字塔群,它由三座巨大的金字塔组成。它们都是精确的正方锥体,形式极其单纯,其中最大的一座是胡夫金字塔,高146.5 m,底边长230.6 m,是人类设计史上最辉煌的杰作之一.

催化剂工程设计论文

催化剂工程进展评述 杨闯 (北京化工大学,北京 102200) 摘要:催化剂工程是一门比较前言的新学科,在推动化学产业及其他工业产业的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基于工业催化剂的生产制造、评价测试、设计开发和操作使用上,它涉及到多学科的交叉渗透。随着现代物理手段和电子计算机的介入,已经取得了新的发展。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掌握该学科,促进催化剂在工业中应用,有必要研究其当前的的发展状况。 关键字:催化剂工程;评价测试;设计开发;操作使用;工业催化剂 The Reviewed of Catalyst Engineering Progress Yang Chua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Beijing 102200,China) Abstract:Catalyst engineering is a comparative introduction of new discipline,and has a pivotal posi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emical industry and other industries .Based on the industrial catalyst evaluation test,design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use of operation,catalyst engineering involves multi-discipline cross penetration.With the intervention of modern physical means and computer,it has made a new development.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discipline,and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catalyst in industry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its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Key words:catalyst engineering;evaluation test;design and development;the use of operation;industrial catalyst 引言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催化剂科学和技术飞速发展,催化剂的更新换代日新月异,新型催化剂已经渗透到石油炼制工业、化学工业、高分子材料工业、生物化学工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以及环境保护产业的绝大部分工艺过程中[1]。 经典的催化科学涵盖面广,然而,应用于化工生产的催化科学适于将其研究领域划分为工业催化剂和催化剂工程两个不同层次的子领域。前者偏重于工艺和普及,后者重于工艺和提高。目前,催化剂工程仍然是一门前言新学科,它立足于经典催化剂科学和化学动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学、计算机应用化学以及表面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的交界面上,以工业催化剂的制造生产、评价测试、设计开发、操作使用等工程问题为其研究对象[2],是化工行业专门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知识。由于现代物理手段的介入,以及电子计算机用于化工催化,已经大大帮助了人们认清催化剂现象背后的物理化学本质,从而充实了催化剂理论的准确性以及预见性,并且大大提高了工业催化剂设计开发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时使之由长期以来的盲目定型试探,向精确的定量计算转化,进而由技艺型向科学型转化,这一发展形式已使人们看到了化工催化这一革命性转变的前兆。 需要指出的是,催化剂工程与我们所熟悉的化学反应工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以研究反应器中运转的催化剂为主,后者则以研究工业反应器为主。一旦定型的工业反应器,其结构往往相对稳定,更新较慢。然而,催化剂定型生产后,换代开发却相当的频繁,随之而来的装置扩容、挖潜、节能、增效等成果就源源而来,而若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将会产生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来。 在本文中将从催化剂的制造生产、评价测试、设计开发和操作使用等方面的进展对催化剂工程进行简单评述。

工业设计史复习没空格

工业设计与工艺美术史 主讲人:胡修瑞 目录 第一章设计的萌芽阶段 第二章手工艺设计阶段 第三章18世纪的设计与商业 第四章机械化与设计 第五章设计改革 第六章工业、技术与设计 第七章艺术变革与现代设计 第八章20世纪20——30年代的流行风格 第1章设计的萌芽阶段 设计是人类的创造性活动,包含于一切人造物品的形成过程之中。 从人类有意识地制造和使用原始的工具和装饰品开始,人类的设计文明便开始萌发了。 设计的萌芽是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其特征是用石、木、骨等自然材料来加工制作成各种工具。 1.1 设计概念的产生 1.2 生存设计 1.1 设计概念的产生 设计概念的产生过程中,劳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人类能从事有意识、有目的的劳动,因而产生了石器生产的目的性,这种生产的目的性,正是设计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1.1.1旧石器时代 1.1.2新石器时代 1.1.3早期设计基本特点 1.1.1旧石器时代 人类早期使用的石器一般是打制成形,较为粗糙,通常称打制石器时代为“旧石器时代”。 为了适应使用要求,有一定的标准化制造,每种石器类型都适于其特定的工作,人类的设计文明萌发了。 1.1.2新石器时代 人类在劳动中进一步改进了石器的制作,把经过选择的石头打制成石斧、石刀、石锛、石铲、石凿等各种工具,并加以磨光,使其工整锋利,还要钻孔用以装柄或穿绳,以提高实用价值。这种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之为“新石器时代”。 1.1.3萌芽阶段设计的基本特点 ①卓越的美感和制作者对于形的控制能力; ②工具本身在使用中被证明是有效的; ③石材选料上十分注意硬度、形状、纹理的选择; ④制作上,多应用对称法则。 ⑤实用与美观结合,赋予物品物质和精神功能双重作用; ⑥自觉的美的追求则是精神生产的、意识形态的产物。 1.2 生存设计 萌芽阶段设计的发展 1.基本需求:一旦最基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其他的需求也就会不断出现。 2.需求变化:原有的需求也会以一种比先前的方式更先进的形式来得到满足。 3.舒适生活欲望的产生:随着温饱的解决和危险的消失,更为舒适的生活欲望就会油然而生,人们发现自己是有感情的,他们的需求需要有一种感情上的内涵。这样,人类设计的功能发生变化,由保障生存发展到了使生活更有意义。

脱硝催化剂的选型与设计(优.选)

脱硝催化剂的选型与设计 1)、在高钙工况下,CaO会导致催化剂失活速率加快,因此需要较大的设计裕量。当煤质或飞灰中的CaO含量小于5%时,其对催化剂的设计影响不大,催化剂的设计用量主要取决于SCR系统入口NOX浓度、烟气流量、要求的脱硝效率等参数。当CaO含量超过5%以后,其对催化剂的设计影响开始变得显著,在同样的工况条件下,催化剂用量受CaO含量影响很大。随着CaO含量的增加,催化剂用量呈线性递增,特别是当CaO含量在30%左右时,催化剂用量比低钙工况下的用量增加25%左右。 2)、在高飞灰工况下,应选用孔径大、截距大、烟气通过性好的催化剂型号,减少积灰堵塞的风险。当烟气中飞灰浓度在50~60 g/Nm3,甚至更高时,此时平板式催化剂由于其烟气通道截面较蜂窝式大,高

飞灰工况下烟气和飞灰的通过性好等优点,选用平板式催化剂不易积灰堵塞,运行安全性较高。当飞灰浓度小于50 g/Nm3 时,由于板式催化剂几何比表面积比蜂窝式小,同样的工程条件下,板式催化剂用量要比蜂窝式多约20~40%。通常,当蜂窝式催化剂的孔数每增加一级,如从18×18孔向上增加为19×19孔时,对于同一工程项目,催化剂的设计用量可以减少在5%以上,由此可以节约催化剂采购成本5%以上。但是,孔径变小后,烟气通过性差,在高飞灰条件下,极易发生飞灰的架桥堵灰,催化剂一旦发生飞灰架桥,就会发生“累积”效应,即当催化剂部分孔道发生堵塞时,相对的使其他未堵塞的孔道通过的飞灰量急剧增大,再运行不长的时间,整个催化剂都会发生严重堵塞。 3)、在飞灰硬度较大的工况,选用标准壁厚催化剂可以提高运行安全性;催化剂壁厚的选择与飞灰的浓度及飞灰的硬度有关。研究表明,

工业设计史教学大纲

《工业设计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工业设计史适用层次、专业:本科、工业设计 学时:48 学分:3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先修课程: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通过系统地学习人类历史中,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设计发展演变的脉络,包括各种设计学派,设计风格,著名设计师及其作品的特色以及设计发展的历史条件,使学生正确理解工业设计内在的动力和源泉,把握工业设计的未来发展。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借鉴历史经验,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启发学生的观察、分析、创造能力和研究国内国际工业设计基本动向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课程讲授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设计的萌芽阶段(总学时:2 ;理论学时:2 ;实验学时:0 ) 1. 具体内容: 1.1设计概念的产生 1.2 生存设计 2. 基本要求: 了解设计概念的产生和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 3. 重点、难点: 重点:设计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难点:早期的人类历史与设计活动之间的关系。 4. 说明:理论讲授+多媒体 (二)手工艺设计阶段(总学时:2 ;理论学时:2 ;实验学时:0 ) 1. 具体内容: 2.1中国的手工艺 2.2 国外手工艺 2. 基本要求: 了解国内外的手工艺设计发展状况。 3.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中国及国外手工艺设计的主要特色及代表性的设计风格和特色。 难点:手工艺设计向工业革命时期设计的过渡。 4. 说明:理论讲授+多媒体 (三)18世纪的设计与商业(总学时:4 ;理论学时:4 ;实验学时:0 )1. 具体内容: 3.1市场的发展及其对设计的需要 3.2劳动分工与设计专业的出现 3.3 18世纪的设计风格 3.4切普代尔与18世纪的家具业 3.5魏德伍德与陶瓷工业 3.6保尔顿及其小五金工业 3.7 新条件下的设计 2. 基本要求: 了解18世纪的商业和设计发展的状况。 3. 重点、难点: 重点:18世纪的劳动分工和设计风格。 难点:家具业、陶瓷工业、小五金工业的设计发展概况。 4. 说明:理论讲授+多媒体 (四)机械化与设计(总学时:4 ;理论学时:4 ;实验学时:0 ) 1. 具体内容: 4.1英国的纺织工业 4.2技术与设计 4.3美国的制造体系与设计 4.4美国早期的汽车设计 4.5标准化与合理化 2. 基本要求: 了解19世纪的机械化运动与设计的发展概况。 3.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机械化运动的发展状况。

工业设计史复习资料

绪论 1.工业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确立 2.工业设计产生的条件是批量生产的现代化大工业生产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其设计对象是 以工业化方法批量生产的产品。 3.工业设计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它具有刺激消费的作用,工业设计使商品和消费者之间存 在一种出了单纯使用关系意外的新关系。这种消费刺激成为社会经济运转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而推动社会前进 4.人类设计活动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设计的萌芽阶段,手工艺设计阶段,工业设 计阶段 5.现代设计是在欧洲发展起来的,但工业设计确立其在工业界的地位却是在美国 6.工业革命前的设计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设计的萌芽阶段。二是手工艺设计阶段 第一章设计的萌芽阶段 1.设计是人类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的活动 2.在设计概念产生的过程中劳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生产的目的性是设计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4.人对于物的控制能力的提高是设计出现的前提 5.将实用与美观结合起来,赋予物品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作用,是人类设计活动的一个基本点 6.人类最早的设计活动就是在受威胁的前提下为保护生命安全而开始的 第二章手工艺设计阶段 1.人类发明了制陶和炼铜的方法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方法用人工方法将一种物质改变 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 2.产品的目的性来源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没有需要就不去生产 3.青铜器的制范方法①陶范法②失蜡法 4.汉代漆器的生产有专门的机构管理,其设计已有了系列化的概念 5.宋代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 6.明代家具 (1)主要特色:注重材料质地,多采用硬质树种,所以也叫做硬木家具。充分体现木材的自然纹理和色泽,不加油漆。注意家具造型。采用木构架的结构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构架很相似 (2)明代家具发展的原因:园林建筑兴起,木工具的发展,木材丰富 (3)明代家具之所以取得高度的艺术成就,从设计上来说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重要因素 ①注意意境美 “巧而得体,精而合宜”在整体的设计构思上,既满足功能需求在形式上又有鲜 明的特色 ②注意材料美 充分利用木材的本色和纹理,不加遮饰,深沉的色调,坚而细的质感,达到了稳

工业设计史重点笔记

工业设计史复习资料 绪论 一、工业革命前的设计 设计的萌芽阶段 手工艺设计阶段 二、工业设计可大致划分为三个发展时期 1 、第一个时期(1750—1914年的工业设计)自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期,这是工业设计的酝酿和探索阶段。 2、第二个时期(1915—1939年的工业设计)在一战和二战之间,这是现代工业设计形成与发展的时期。 3、第三个时期(1940年至当代的工业设计)在二战之后,这一时期工业设计与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因而取得了重大成就。 工业设计是以工业化大批量生产为条件发展起来的,与机械化生产密切相关。 三、工业设计发展中的流派和组织 折衷主义欧美各国 1820—1900 1880— 1910 莫里斯,阿什比工艺美术运动英国 1890—欧洲各国 1910 吉马德,戈地新艺术运动 1897 —1933 霍夫曼维也纳分离派奥地利 1907德意志制造联盟德国—1934 穆特休斯,贝伦斯 1917—1931 里特维尔德荷兰风格派 1917— 1928 马来维奇,塔特林构成派苏联 1919 包豪斯学校德国—1933 格罗披乌斯 1925—法国 1935 艺术装饰风格 1935—1945 罗维,盖茨流线型风格美国 1930— 1950 阿尔托斯堪的纳维亚风格斯堪的纳维亚1920— 1950 米斯,柯布西埃现代主义欧美各国 1945商业性设计— 1960 厄尔美国 1945—1960 沙里宁,尼佐里有机现代主义美国意大利斯堪1960—理性主义欧洲美国日本1960—1980 欧洲,日本高技术风格 1960—英国 1970 波普风格 1965欧美各国后现代主义—文丘里,索特萨斯 1980—欧美各国解构主义盖里,屈米 1970 欧美各国绿色设计— 四、 1、产生: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确立。 2、工业设计产生的条件:现代化大工业的批量生产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其设计

催化剂设计实例

存档日期:存档编号: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专业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 任课教师:_____________ 完成日期:____年___月___日 专业: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

提高中光催化水分解光催化材料效率的半导体异质结型催化剂CaFe O4–PbBi2Nb1.9W0.1O9设计 2 一、设想的描述 1、光催化水分解的目的及应用价值。 氢能已被普遍认为是一种理想、无污染的绿色能源,其燃烧值高且燃烧后唯一的产物是水,对环境不会造成任何污染,因此,氢能开发是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理想途径。在众多氢能开发的手段和途径中,通过光催化剂,利用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是最为理想和最有前途的手段之一;而开发高效、廉价的实用光催化剂是实现这一过程的关键,也成为当前国际能源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2、光催化分解水反应机理 像其他的催化反应一样,光催化水的分解开始当一个半导体催化剂开始吸收比它的带隙能量强的光子。这些吸收使得处于导带的电子被激发并且在半导体的价电子带产生了空穴就像图1展示的那样。[1]光电子和空穴氧化和还原水,产生了2:1混合着的氢气和氧气通过以下的反应。 氧化反应:H2O + 2h+→ 2H+ + 1/2O2(1) 还原反应:2H+ + 2e?→ H2 (2) 总的反应方程式:H2O → H2 + 1/2O2 (3) 总的反应方程包括四个电子转移(每生成摩尔氧气)通常是通过金属和金属氧化物助催化剂(在图中用cat1和cat2表示)附着在半导体表面。这些助催化剂为催化反应提供电子和反应的活性中心。[2]这个反应包括标准Gibbs自由能变化△G=237KJ/mol(1.23eV每转移一个电子)。实际上,一些超电势可以加速反应,所以半导体能承受的电压应该大于等于1.6-1.8eV在水的分解中。为了吸收更多的可见光的照射,半导体的电压应该小于2.2eV。除此之外,为了还原和氧化水,导带应该位于一个比水的还原电势更负的位置(0V NHE),然而价电子带应该比水的氧化态更正(1.23V NHE)如图1。因此,可见光下水分解的催化材料应该满足这两个关于带隙能量(1.6-1.8eV

工业设计史

工业设计史 绪论 ◆工业设计产生的条件: 1、现代化大工业的批量生产 2、激烈的市场竞争 ◆设计对象: 以工业化方法批量生产的产品 ◆工业设计的作用: 它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具有刺激消费的作用。 ◆工业设计的特点: 继承和变革交替出现,并不时产生激烈交锋。 ◆优秀的设计师: 正是将各种先决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与个人的信念、天赋和技巧相结合,创造出富于个性的成功作品,从而推动工业设计的进步。 人类的设计活动 ◆设计的萌芽阶段: ◆手工艺阶段: ◆工业设计阶段: 工业设计的三个发展时期 1.工业设计的酝酿和探索阶段:自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期。 2.现代工业设计的形成与发展时期: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 3.第三个时期是多元化的格局的形成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工业设计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些较有影响的设计流派、组织及其主要活动地区、活动时间和代表人物等。

第一篇工业革命前的设计 ◆工业革命前的设计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设计的萌芽阶段和手工艺设计阶段 第一章设计的萌芽阶段 ◆设计的含义: 1.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 2.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

3.设计包含于一切人造物品的形成过程之中。 第一节设计概念的产生 ◆在坦桑尼亚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石器之一 ◆人类设计活动的一个基本特点: 将实用与美观结合起来,赋予物品物质和精神功能的双重作用。 第二节生存设计 ◆人类最早的设计工作: 在受威胁的情况下为保护生命安全而开始的。 第二章手工艺设计阶段 第一节中国的手工艺设计 1.陶器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2.青铜器 汉代长信宫灯 汉代铜灯造型丰富多彩,灯体优美;既实用,也符合科学原理;既可作灯,又可作室内陈设,体现了卓越的设计艺术构思 3.漆器 4.瓷器 5.明代家具大盘 种类: ①椅凳类:有官帽椅、灯挂椅、圈椅、方凳等; ②几案类;③床榻类;④台架类;⑤屏座类; 明代家具的艺术特色:简、厚、精、雅 1.古代埃及的设计 埃及家具几乎都带有兽形样的腿,而且前后腿的方向一致,这是古埃及家具与后来古希腊、罗马家具的一个重要区别。 2.古希腊、罗马的设计 古希腊时期留存下来的手工制品主要是陶器,其中以绘有红、黑两色的陶瓶最为有名。 希腊家具线条挺直,装饰有狮首和斯芬克斯的形象。也有兽腿形的装饰,但四足均向外或均向内

(完整版)中外美术史教学大纲.doc

《中外美术史》 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编写日期: 2011 年 9 月 一、开设系(部) 信息技术系 二、教学对象 艺术设计学专业学生 三、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中外美术史作为美术学学科体系的基本建构及课程设 置之一,是美术类专业学生必修课,是基础中的基础。通过对中外美术史的学习,研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时段具有代表性的艺术风格与艺术流派、艺术家及典型艺术作品,历史地辩证地把握美术史的发展脉络及趋向,并通过艺术发展史深层理解思想、文化、哲学、宗教、经济等整个人类发展史,在整整合史料基础上,生成高尚的审美理想,构建审美文化,提升人文素质,并将其物化于美术作品之中。 四、教学要求 中外美术史教学由于史料丰富而易流于具体琐碎史实,对课程深度挖掘不够。我们应注意在教学中既深钻精研细节,又要统整知识框架,使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方法与学生认识 知水平与心理能力及特点相适应,创造性地增减实施教学,把知识性、趣味性有地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获得技能,接受审美术教育。教学方法方面,多采用现代媒体与技 术等直观教学方式、方法,把语言信息渠道和视觉、听觉信息渠道有机结合起来,以达美术史教学最优化的目的。 五、教学课时及其分配: 总学时: 32 学时 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 配配 1 导论、原始美术 2 5 隋唐美术 2 2 先秦美术 2 6 五代、宋、元美术 2 3 秦汉美术 2 7 明清美术 2 4 魏晋南北朝美术 2 8 现当代美术 2 1 原始美术 2 5 十七、十八世纪美术 2 2 古非洲、两河、印度等美术 2 6 十九世纪美术 2 3 古希腊、罗马及中世纪美术 2 7 现代美术 2 4 文艺复兴美术 2 8 后现代美术 2 六、考核: 考核形式——期末考试; 试卷结构——试题分为四大类型: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分值分配:平时(30%) +期末( 70%) =总评成绩( 100%);

催化剂开发与设计

如何利用组合技术设计和开发催化剂?这种技术易于开发新材料和过程优化,近年来将它应用于多相催化剂或催化材料的研究报道日益增多,目的在于发现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配方新材料或组合催化剂。 组合催化剂的研制与开发需要几方面的技术?1.设计和使用并行合成法,合成众多有希望的侯选物库;2.建立快速灵敏的鉴定方法,一较短的时间对众多候选物库进行分析评选;3.有希望候选物的优化和候选物库的改进。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环境无害化学,清洁化学,使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的产生和使用。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按照绿色化学的原则,理想的化工生产方式是: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待的最终产物。特点: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2.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向环境排放的废物;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的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4.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产品。 流化床反应器:是一种利用气体或液体通过颗粒状固体层而使固体颗粒出于悬浮运动状态,并进行气固相反应过程或液固反应过程的反应器,在有气相系统时,又称沸腾床反应器。 费米能级;衡量固体中电子逸出功的难易程度,它与电子的逸出功直接相关,是一个电子从固体内部拉到外部变成自由电子所需要的能量,此能量用以克服电子的平均位能,Ef就是这种平均位能,从Ef到导带顶间的能量差就是逸出功。 酸催化剂:酸强度越大,催化剂活性越高,酸度越大,催化剂活性也越高。酸强度越大,酸量越小,活性一般也会降低,不同的反应要求的酸中心强度也会不同。例如:c-c断裂,要求的酸中心强度大,此类反应有裂化,异构,烷基化等;c-H断裂:亚欧酸中心较弱,如丁烯:双键异构反应。 合成氨的发展历程:1900年,法国化学家勒夏特列在研究平衡移动的基础上通过理论计算,认为N2和H2在高压下可以直接化合生成氨,接着,他用实验来验证,但在实验过程中发生了爆炸。他没有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而是觉得这个实验有危险,于是放弃了这项研究工作,他的合成氨实验就这样夭折了。后来才查明实验失败的原因,是他所用混合气体中含有O2,在实验过程中H2和O2发生了爆炸的反应。稍后,德国化学家能斯特通过理论计算,认为合成氨是不能进行的。因此人工合成氨的研究又惨遭厄运。后来才发现,他在计算时误用一个热力学数据,以致得到错误的结论。在合成氨研究屡屡受挫的情况下,哈伯知难而进,对合成氨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实验,终于在1908年7月在实验室用N2和H2在600℃、200个大气压下合成氨,产率仅有2%,却也是一项重大突破。当哈伯的工艺流程展示之后,立即引起了早有用战争吞并欧洲称霸世界野心的德国军政要员的高度重视,为了利用哈伯,德国皇帝也屈尊下驾请哈伯出任德国威廉研究所所长之职。而恶魔需要正好迎合了哈伯想成百万富翁的贪婪心理。从1911年到1913年短短的两年内,哈伯不仅提高了合成氨的产率,而且合成了1000吨液氨,并且用它制造出3500吨烈性炸药TNT。1918年哈伯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工业催化剂设计的三个层析;1.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设计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和活性位,主要设计催化材料和催化原理;2.在微观适度水平上设计催化剂的粒子大小、形貌和宏观结构;3.在宏观尺度上设计催化反应的传递过程和反应器。 均相络合催化剂:指通过配位作用而使反应物分子活化的催化剂。在这类催化剂中至少含有一个金属离子或原子,无论母体本身是否是络合物,但在起作用时,催化活性中心是以配位结构出现,通过改变金属配位数或配位基,最少有一种反应分子进入配位状态而被活化,从而促进反应的进行。均相络合催化剂在反应体系中可溶成均相的络合物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