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地理学总复习
第一章 绪论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旅游地理学的目的与要求
旅游地理学性质、特点与研究方法
旅游地理学的发展概况
旅游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一节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旅游(tourism)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
旅游的特点是要离开居住地或工作的地方,短暂地到一个目的地进行活动,同时旅游的目的地要提供各种旅游接待设施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然而,实际上要区分旅游和游憩并不容易。
3.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简析
研究内容简析
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
旅游者行为规律。
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
旅游通道。
旅游资源评价。
旅游环境容量。
旅游区划。
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旅游规划。
第二节 旅游地理学的目的与学习要求
1、目的
培养高级导游,使导游有即景解说能力,使导游说明与科学文化相结合。
对景区景点分析、评价,从事旅游开发研究。
承担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2、要求
认真听讲。
课外多看相关杂志,扩大了解范围。

第三节 旅游地理学性质、特点与研究方法
一、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2、旅游地理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
3、旅游地理学也是一门具有应用特点的科学



2、二战前开端时期
3、二战后到60年代初的发展时期

6、国外旅游地理的发展趋势
二、中国旅游地理的发展

2、初步发展阶段(1986—1991年)
旅游地理学主要侧重于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规划
大量的旅游地理专著纷纷出版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印,《旅游地理文集》,1982
黄国英译,马特勒著,《国际旅游地理》,1984年
周进步,《中国旅游地理》,1985年
戴淞年,《中国旅游地理》,1986年
刘振礼等,《中国旅游地理》,1986年
北京旅游学院编印,《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观赏》,1987
卢云亭,《现代旅游地理学》,1988年
雷明德,《旅游地理学》,1988年
陈传康,《北京旅游地理学》,1989年
孙文昌、陈元泰,《应用旅游地理学》,1990年
3、深入发展阶段(1992年以来)
1992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
研究领域日益拓宽,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
原有理论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验证和提高。


第五节 旅游地理学与其他
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 旅游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
一、旅游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辩证关系
二、旅游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2、旅游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
的不利影响
对空气的不利

影响

三、自然地理环境对旅游的影响



第二节 旅游活动与人文地理
环境的关系


第三节 可持续旅游
二、旅游环境衰退
1、旅游水体水荒和污染
2、旅游城市污染
3、旅游“开发污染”
滥建大型人工景点
传统景点的不适当再开发
4、旅游接待污染

三、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



第四节 旅游活动的地理环境容量
旅游活动的地理环境容量也称旅游环境容量,简称旅游容量。旅游容量是指旅游地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空间条件下,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环境不受破坏,(或者说不至于退化,能保持自然恢复能力)的前提下,旅游地所能容纳旅游活动量的最大值。
一、旅游活动的地理环境容量的实践意义
其一,在旅游地规划和开发时,作为一个科学依据,在理论上保证旅游地不超载、不受污染和破坏,旅游地得以可持续发展。
其二,旅游环境容量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可帮助控制旅游地的游人接待数量,在实践上保证旅游地不超载、保证游人有一个美好的旅游经历。















2.旅游心理容量的量测
其量测公式为:
Cr=T/To×A/K
式中,Cr为日容量;
T为景区每天开放时间;
To表示人均每次利用时间;
A表示景区空间规模;
K是心理容量基本空间标准。
3.旅游生态环境容量
其量测公式为:





4.旅游经济发展容量




Ce表示主副供应能力所决定的旅游日容量;
Di为第I种食物的日供应能力;
Ei为每人每日对I种食物的需要;
n为旅游者所消耗的食物的种类数。

由住宿决定的经济发展容量测量公式为:




Cb是住宿床位所决定的日容量;
Bj为第j类住宿设施的床位数;
n旅游者所使用住宿设施的类型数量。







第三章 旅游资源概述


旅游资源这一概念是随着旅游活动的发展而出现和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旅游资源所包含的内容和范畴不同。





一、旅游资源含义的历史演变

1、旅游起源于公元前3千多年的部落联盟时期的原始宗教活动。那时的旅游资源主要是最原始的各部落共同的图腾、神庙及其他信物。



2、近代旅游业起源于19世纪40年代(1841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组织的旅游团。
旅游资源的范围已逐渐扩大到:山水名胜、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温泉海滨、音乐歌舞、节日庆典、宫室园囿、文物古迹、杂技表演、宗教文化、城市都会等。

3、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金的积累,使现代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资源的内容日益丰富,范畴也逐渐扩展。

二、旅游资源概念常见的几种定义

1、凡是足以构成吸引旅游

者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均统称旅游资源。(《旅游概论》编写组1982年)
2、旅游资源是在现实条件下,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陈传康,1990年)



3、凡能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能为旅游业所利用的,并由此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自然和社会的实在物。(孙文昌,1989年)
4、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国家旅游局开发司 ,1992年)

5、旅游资源是指通过开发后能够吸引旅游者的客观存在物。就是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可以引起旅游者的兴趣并可加以利用的物质条件。(钱今昔,1993年)
6、凡是自然力和人类社会造成的,有可能被用来规划、开发成旅游消费对象的物质或精神的诸多因素,都可以视作旅游资源。(杨时进,1996年)

7、凡能为人们提供旅游观赏、知识乐趣、度假疗养、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以及人们之间友好往来和消磨闲暇时间的客体和劳务都可以称为旅游资源。(郭来喜,1985年)
8、旅游资源是旅游地资源、旅游服务及其旅游服务设施,旅游客源市场三大要素相互吸引、相互制约的有机系统,是有关这三大要素相互间吸引向性的总和。(杨振之,1996年)

三、旅游资源概念的含义

1、旅游资源存在于旅游目的地。
2、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是对旅游者群体而言的。
3、旅游资源应该是直接的吸引物。
4、旅游资源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5、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价值,能产生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6、旅游资源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其范畴在不断扩大。




关键:
旅游资源最核心的是其吸引功能,吸引功能是旅游资源区别于一切其他资源的最重要的特征。


第二节 旅游资源的特性
一、形式的复杂性

1、是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决定的。
2、受旅游需求多样性的影响。


二、分布的区域性

1、形成旅游资源分布区域性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的旅游资源具有其存在的特殊条件和相应的地理环境。


2、区域性是旅游资源最本质的特征。它决定了旅游资源本身的存在和旅游流的存在。
正是由于不同区域的旅游资源之间存在差异性,才形成了旅游者的空间流动;也正是由于一个地方的景物具有吸引异地旅游者的功能,这些景物才成为旅游资源。


三、生态的整体


1、旅游资源的各组成要素在生态上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形成资源体。
2、整体性强,类型多样的旅游资源吸引力大。
3、生态的整体性意味着组成旅游资源的要素一旦被破坏,会影响整个旅游资源的质量,甚至使其消失。


四、地域的固定性
1、自然旅游资源是在一定自然地理条件下形成的,其形态特征、生态环境或旅游功能都是独有的,因而不可移置。
2、历史古迹旅游资源是人类社会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为过去历史的见证,它们在地域上也是固定的。
3、在现代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在其他地方仿制的一些旅游景观由于脱离了当地的历史和环境,景观生态关系不完整,仿制品已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和意义。



2、同样的自然景物在不同的季节里展现出不同的风姿。
3、一些人文景象或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季节或时间里出现。

六、吸引力的定向性
1、任何一种旅游资源的吸引力都有定向性,它只能吸引旅游市场的某一部分,而不可能对全部旅游市场都具有同样强度的吸引力。
2、在不同时期,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强弱和定向性是不同的。


七、价值的不确定性和时代性

影响旅游资源价值不确定的原因:
1、是由于其价值是随着人类的认识水平、审美需要、发现迟早、开发能力、宣传促销等众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同种旅游资源的价值也是不同的。
2、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评估旅游资源的价值;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和开发利用的外部条件不同也会使同种旅游资源具有不同的价值。

八、开发的多样性
1、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可能,进行多目标、多途径的开发利用。
2、由于旅游资源自身的特点和社会对旅游资源需求形势的要求,不同的旅游开发者可对同样的旅游资源采用不同的开发战略和利用方式,产生不同的社会经济效应。



九、利用的永续性和易损性
1、旅游资源在开发得当、保护得力的情况下,一般都可以长期反复利用。
2、旅游资源如果利用和保护不当,是很容易遭到破坏的,一经破坏,也难以恢复

十、美学的观赏性

1、旅游资源同一般资源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它有美学特征,具有观赏性。旅游动机因人而异,旅游内容丰富多彩,但观赏活动几乎是一切旅游过程都不可缺少的内容,有时更是全部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
2、由于旅游者性格、气质及审美能力、水平的差异以及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美感不同,旅游欣赏也是多

层次和多样性的

一、旅游资源分类原则和依据
(一)分类原则
(二)分类依据
1.成因
二、 旅游资源分类结构
国家标准 GB/T 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将旅游资源分为 "主类"、"亚类"、"基本类型" 3个层次。每个层次的旅游资源类型有相应的汉语拼音代号,全部基本类型共有155种,归为31亚类、8主类(表6-1)。







第四章 旅游景观构景机理
第一节 旅游景观形成的基本条件
一、自然旅游景观形成的基本条件
自然旅游景观是由自然地理要素为主体构景要素,在特定区域内表现出来的时空美感组合体。
(二)自然旅游景观的构景特征
稳定性

(三)自然旅游景观的形成原因
1、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是自然旅游景观形成的基本条件。
2、自然地理环境及要素是自然旅游景观形成的物质基础。
3、地球自然演化的历史决定了自然景观资源的基本内容
4、地质作用是自然旅游景观资源形成的本底。
5、 气候条件对水域风光和生物景观等旅游景观资源的形成有特殊意义。


二、人文旅游景观形成的基本条件
人文旅游景观是人类对社会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产品的美感展现;
人文旅游景观的构景特征
历史性

第二节 自然旅游景观的构景

具有地质时代意义的岩层称作地层(stratum)

地层景观的基本属性
判断古地理环境,可依据岩石成分、结构和沉积构造。



承载地质历史事件
地层景观的裸露形式——地层剖面


断裂是指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发生破裂甚至沿破裂面发生错动,是其连续性受到破坏的地质构造。







二、山地景观


这种地貌的特点是花岗岩地貌节理发育,经抬升作用可形成高大挺拔的山体,其主峰突出,山岩陡峭险峻,气势宏伟,岩石裸露,沿节理、断裂有强烈的风化剥蚀和流水切割,多奇峰、深壑、怪石,球状风化作用突出。
中国花岗岩地貌分布广泛,如黄山、华山、泰山、九华山、天柱山、衡山、崂山、普陀山等等,其中以黄山、华山、泰山景色最为著名。




③ 成因
丹霞地貌的形成发育大致经历了三个过程:a、在低洼盆地中形成了透水性良好,垂直节理发育的红色水平砂砾岩层。b、红色水平砂砾岩形成后,盆地随周围地区一起整体抬升,不再有其他堆积物覆盖。c、在湿热气候下,岩体经强烈的流水侵蚀、溶蚀和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形成了种种地形奇观。

④ 分布
我国的丹霞地貌分布广泛,著名的丹霞地貌有广东的丹霞山和金鸡岭,福建的武夷山,湖南的武陵源,河北承德的磬锤峰、僧帽山和

双塔山、安徽的齐云山、江西的龙虎山、甘肃的麦积山、四川的青城山、重庆的四面山、乐山凌云山等。

庐山:
是以古老变质岩为基质的名山 ,是由断裂作用而抬升的地垒式断块山,气势雄伟,奇险壮观。

武当山 :
是以火山碎屑岩、云母石英片岩及火山岩为基质的名山,层峦叠嶂、峰奇谷险、飞瀑流泉。

峨眉山 :
是以碳酸盐岩为基质的名山,属断块山地,从峨嵋平原上拔地而起,山势雄伟,气象万千,秀丽怡人,有“峨眉天下秀”的美称。
三、 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

(一) 喀斯特地貌的含义
喀斯特地貌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石灰岩、白云岩等易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过程为主,机械过程为辅的破坏和改造而形成的特殊景观。

(二)影响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因素
1、地质因素:
地质因素主要包括岩性、地质构造等方面,它们影响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
① 岩石性质:要具可溶性,主要是碳酸盐类岩石。
② 地质构造:一般断层,节理发育的地区,两组节理交叉部位,裂隙度大,透水性好,有利于岩溶地貌发育。

2、气候因素
① 降水:
a、降水量多的地区,径流量大,有利于水循环,水的溶蚀力强。
但纯水对碳酸盐类的岩石溶解是微弱的,只有当水中含有CO2时,岩石的溶解度才显著增大。
b、水中 CO2的含量越高,溶蚀力就越强。
岩溶作用是通过一系列化学过程进行的:



② 温度
a、温度高,水中CO2含量就少,溶蚀作用会减弱。
b、温度高,水的电离度大,水中H+离子增多,溶蚀力增强。
总的看,温度高,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③ 气压:气压高,水中CO2的含量就增多,溶蚀力增强。
3、生物因素:
因动、植物的生长和活动,可供给土壤大量有机质,土壤中有机质的氧化和分解可产生大量CO2,促进石灰岩的溶解。



(三)地表喀斯特景观:
地表喀斯特景观形态多样,其景观特征与其发育的阶段密切相关。在初期,石灰岩等易溶性岩石的山体表面出现溶沟、石芽、石林、漏斗、落水洞等景观,在中期,广泛发育溶蚀洼地、盲谷、干谷、天生桥、岩溶湖、峰丛、峰林、峡谷等景观,在晚期,则出现广阔的岩溶平原、孤峰等景观。其中旅游观赏价值大的有:石林、峰丛、峰林、孤峰、天生桥、边石堤等。

1、石芽、石林

在石灰岩等易溶性岩石分布地区,地表水沿着坡面节理裂隙溶蚀和冲蚀,凹者称溶沟,凸者为石芽,进一步溶蚀、冲蚀形成高大而排列如林的石芽称为石林。


2、峰丛、峰林

在地壳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下蚀作用微弱,形成基座相连、且基座相对高度超过顶部山峰的相对高度的一种连座石灰岩山峰,叫峰丛。基座分离或微微相连的成群分布的石灰岩山峰,叫峰林。
3、孤峰
孤峰是耸立在溶蚀平原上的孤立石灰岩山峰,是喀斯特地貌发育晚期的产物。
桂林山水属于典型的热带峰林景观。


4、天生桥
天生桥是古地下河道随地壳上升后崩塌所残存的遗迹,看起来像一座跨越峡谷的石桥。

5、边石堤
边石堤是指发育在溶洞底部或山坡、谷底的堤状石灰华,由碳酸钙沉积所形成。

6、喀斯特漏斗(溶斗)
漏斗是喀斯特地面上发育最广泛的漏陷地貌。溶斗是一种碟形、漏斗形或圆筒形的小型封闭式洼地,一般深度小于宽度。按成因分为溶蚀漏斗和塌陷漏斗。

(四)地下喀斯特景观
由于石灰岩的透水性,地表水可转化为地下水,使地貌的塑造过程由地表引入地下,形成喀斯特独特的地下景观系统。地下喀斯特景观由地下水的溶蚀,冲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主要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和各种洞内的化学沉淀物。


1、溶洞:
溶洞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体各种裂隙溶蚀、侵蚀扩大而成的地下空间。

2、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幔等化学沉淀物
在溶洞中,由于洞内空气中CO2 含量较低,或水分蒸发,渗出的地下水,会使水中溶解的碳酸钙部分淀积下来,形成形状各异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幔等化学沉积景观。

3、地下河、湖
地下河、湖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各种构造面,特别是各种构造面相互交叉的地方,又有隔水层底板存在时,逐渐溶蚀和侵蚀而形成的。

(五)中国喀斯特风光的地域分布
我国喀斯特地貌广布于全国南北。其中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地区有大面积连片分布。这里,气候炎热、降水丰富,石灰岩厚度大,质地纯,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风光区。
我国著名的喀斯特风景名胜区主要有:桂林山水;路南石林;黄果树瀑布;九寨沟黄龙;瑶琳仙景等。


(六)洞穴喀斯特景观的美学价值
1、内部空间变化美
溶洞空间变化莫测,大的可达数十万平方千米,小的仅似斗士,且洞间空间复杂,大洞套小洞,洞中有洞,洞下有洞,形成千态万状变化无穷的空间美。


2、内部形象美
溶洞内化学沉淀物形成各种各样的奇特形象,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给人特殊的美的享受。


四、火山熔岩地貌
① 主要地貌类型
火山锥、火口湖、堰塞湖、温泉、熔岩洞穴、熔岩流台地等。
② 分布

世界上的火山和熔岩活动主要集中在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地带,主要有环太平洋火山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带。
我国的火山和熔岩地貌主要集中于三个地区,环蒙古高原区、环西藏高原区和环太平洋区。

③ 我国主要火山熔岩景观
长白山火山群 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由周围近百个火山丘组成,以白头山天池为代表,群峰环绕,湖光山影,景色绮丽。

镜泊湖:
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县,是第四纪火山喷发熔岩流堰塞牡丹江河床所形成的湖泊。以地下森林、吊水楼瀑布等景观最著名。

五大连池 :
位于黑龙江省德都县,因火山喷发,玄武岩流堵塞了白河的河道,形成五个串珠般的火山堰塞湖。这里还有许多火山锥、火山湖和各种各样的熔岩景物,有“火山博物馆”之称。

腾冲火山区 :
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是我国著名的火山区,有40座火山,80多处热海、温泉。
五、 沙漠戈壁旅游资源
1、概述
沙漠是指地表覆盖有大片风成沙的地区。
戈壁为地势起伏平缓、地面布满砾石的地区。
一望无垠的沙漠和浩瀚无比的戈壁,尽管自然环境恶劣,缺乏生机,但其独特而神秘的荒漠景观和特殊现象,仍具有神秘莫测的吸引力。

2、荒漠的成因和地域分布

1)热带、亚热带荒漠的成因和分布
① 分布:南北纬15°~35°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② 成因: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控制,常年干旱少雨。

2)温带荒漠的成因和分布:
① 分布:温带内陆地区。
② 成因: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加上地形阻挡,使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于伸入,气候终年干燥。

3)我国荒漠的分布:(属温带荒漠)
我国的沙漠和戈壁面积有128万平方千米,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3%,主要分布在乌鞘岭和贺兰山以西的大陆腹地。新疆是荒漠分布最广的省区。


3、主要景观类型:
风积地貌:(主要由风力沉积作用而形成)
1)沙丘
沙丘是沙漠中分布最广的地貌景观,有各种形态,其中最典型的是新月形沙丘。
新月形沙丘是由风沙堆积而成,平面形态如新月,两侧有顺风向延伸的翼角,其迎风坡一侧凸出而平缓,背风坡一侧凹陷而陡峻。

2)沙垄:
是指沿一个方向延伸的沙质高地。包括纵向沙垄(与风向一致)和横向沙垄(与风向垂直)。

风蚀地貌:(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而形成)
1)雅丹地貌:(雅丹是维吾尔语,原意是具有陡壁的小丘)
风蚀雅丹是第四纪河湖相堆积物经风蚀作用形成的一系列“垄脊”和“沟槽”组成的地表形态。垄脊顺盛行风向延伸,长

者可达数百米,高十余米,蔚为壮观。

2)风蚀城堡、风蚀蘑菇、风蚀柱等:
这类地貌是基岩地面经风化作用和暂时性水流的冲刷,地面形成冲沟,冲沟再经风沙流长期侵蚀用,原来地面不断缩小,最后残留的一些孤立小丘。

4、沙漠戈壁旅游资源的利用
沙漠、戈壁等干旱地貌景观,以其独特性和神秘性吸引着旅游者,成为极具观赏价值的旅游资源。但由于所处自然环境较差,这种旅游还不被广大游客所接纳。

1)目前利用方式:主要建立各种沙漠公园、沙漠植物园和沙漠旅游专线等。

2)我国对沙漠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① 开辟了沿戈壁滩和沙漠西行的古代“丝绸之路”。
② 观赏沙漠地貌景观。
③ 建立沙漠公园和鸣沙观赏点。

六、水体景观
即由江、河、湖、海、瀑布、泉、冰川等不同水体构成的景观。
(一)水的造景功能
① 形态美
② 色彩美
③ 光影美
④ 声音美
⑤ 奇趣美







构造湖
河成湖
火山口湖
堰塞湖
冰川湖
岩溶湖
风成湖
海成湖
人工湖


瀑布的成因类型
1)构造型瀑布
是指由构造运动使地层发生断层所形成的瀑布。

2)岩溶型瀑布
是指在可溶性岩石分布区,由于水流溶蚀、冲蚀作用,落水洞坍塌,或钙华层在河道中不断堆积等原因,形成的瀑布。

3)堰塞型瀑布
是指火山喷发的熔岩流堵塞河道,或山崩、泥石流等堆积物堵塞河道而形成的瀑布。

4)差异侵蚀型瀑布
是指当河流流经两种不同性质的岩层时,对不同岩层的差异锓蚀,较软的岩层受河水的冲击而形成深谭,使高差加大,形成瀑布。多数瀑布属此类。

5)冰川型瀑布
是指由冰川的侵蚀、堆积作用而形成的瀑布。

瀑布的旅游价值
瀑布以它从天而落的气势,奔放勇猛的风貌和千姿百态的形态,具有形、色、声之美,是别具一格的水体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我国主要瀑布旅游资源
黄果树瀑布;壶口瀑布;吊水楼瀑布;雁荡十八瀑;九寨沟的诺日朗瀑布和树正瀑布,黄山的人字瀑、百丈瀑、九龙瀑等。







①淤泥质海岸:
分布于河口三角洲附近、港湾、泻湖内和坡度平缓的海岸地带,我国淤泥质主要在渤海湾、莱州湾、苏北海岸等地海岸。适于发展海水养殖业。

② 砂砾质海岸:
主要分布在胶州湾、山海关一带。 最适于海浴等旅游开发利用。



七、天象气候成景
(一)天气、气候与小气候
天气
气候
小气候

(二)风景气象与气候的吸引功能与

特点
多变性与速变性
背景性和借景性
节律性和导向性
立体性和层次性

(三)气候各要素对旅游活动的影响
影响景观的季相变化
影响旅游流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影响旅游区的布局
影响游客的观赏效果和舒适度
影响风景区的功能和旅游项目的性质、内容
(四)天象气候景观
八、生物成景
(二)动物成景
动物的造景因素和功能
奇特性
珍稀性
宗教性
表演性
疗疾和食用性
造园性

一、历史遗迹成景
(一)古人类遗址成景

古人类遗址的主要内容有:
古人类及与之有关的动植物化石;
原始聚落遗址(岩洞、巢居、干阑式建筑、穴居、地面建筑及分室建筑、母系氏族公社聚落);
生活用具与生产用具;
原始艺术;
神秘奇妙的传说。

(二)陵墓成景
人类出于群体观念,对
先人的崇敬、对灵魂的迷信及对爱情的眷恋,在不少地方都曾为已故王者、亲人修建宏伟的建筑工程,被称为陵墓
陵墓的旅游功能
丧葬是历史的产物
精美的建筑颇富观赏价值
丰富的随葬品
科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很高
陵墓多选址于形胜壮观之地
陵墓的旅游构景形式
帝陵
名人墓与祠庙
衣冠冢
悬棺葬
近现代人陵墓
(三) 古城成景
按礼制规定中国古城空间布局:
“天子之城方九里,公爵之城方七里,侯爵、伯爵之城方五里,子爵之城方三里”。在诸侯国之中,卿大夫的都邑最大不得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小的仅为九分之一。


根据春秋战国时代《考工记?匠人》记载,国都的总体布局为“方九里,旁三门,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即,城为正方形,城墙每边长九里,四面各开城门三个,九条南北纵向大街和九条东西横向小巷,如布帛之经纬互相交叉,大街的宽度可容九辆马车并行。在城市中轴线的南部为宫廷,“前朝以取义”,借以突出帝王之尊严和标榜其正义,中轴线的北部为集市贸易区,“后市以取利”,在宫廷东方建祖庙,以祭祀皇帝的列祖列宗,在宫廷的西侧建设祭坛,以祭祀社神和稷神。至于市民居住区则建为一条条整齐划一的小巷,再划分为一个个小区。
二、建筑成景
(一)古代建筑成景
古建筑的旅游功能
是激发人们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实物
这类工程是历史的载体,可以真实地反映历史
古为今用,可作为今天科学发展的借鉴
美感性强,可直接作为游览对象

中国古代建筑的构景特征
梁柱式的弹性结构体系
整齐而灵活的平面布局
优美的艺术造型
绚丽与

雅淡相结合的色彩
丰富的雕刻绘饰
建筑物与环境协调
西方古建筑构景特征
均为法老陵墓,以石灰岩巨石为原料,底座呈四方形,四面向上倾斜,直至塔顶,砌工精细,其造型、线条、角度和压力均符合力学原理
古希腊古建筑
古希腊古建筑以石砌为主,“柱廊式”的神殿是典型代表
“廊柱式”,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部件的形式,而且是一种建筑规范的风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它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以及柱子,如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
罗马古建筑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在屋顶造型方面,古罗马人极大地革新了古希腊建筑的造型方式,将古希腊习用的梁柱结构,代之以一种更为有效的拱券支撑方法,出现了 “穹拱”屋顶。
拜占庭式建筑
拜占庭式建筑由数个筒状建筑物簇拥成一个整体。顶为中部鼓起向上收缩的圆锥形,教堂四角建筑物为尖塔式屋顶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由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
骨架券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西方建筑景观对比
建筑材料:西方用石,中国用砖木
(二)大型工程成景
古代大型工程构景
现代工程旅游构景
水利水电工程
(三)民居成景
构景特点
三、宗教成景
宗教的旅游功能
宗教的构景特征
宗教建筑:塔、教堂、
清真寺、道观
四、园林成景
1 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
2 中国园林的造园手法
布局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手法
善于仿造自然山水的形象
讲究园林的细部处理


3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征
生境:要求体现自然之美、符合自然之趣,主要反映在造园技法上。造园技法主要由空间分割、抑景、借景、夹景和障景。
画景:经过艺术加工,是园林犹如画,达到“师法自然而高于自然” 效果
意境:造园精髓,诉诸于思想
西方园林的艺术特征
造型多为几何图形;
五、文化艺术成景
文化艺术景观的旅游功能
求知;
科考;
激发人文情怀
文化艺术的构景特征
以其特有的吸引力构成旅游资源的一部分;
与其它旅游资源相互交融
六、社会风情成景
饮食文化构景
七、现代产业成


乡村旅游
工业旅游
第三产业旅游: 会展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名校旅游
现代旅游吸引物:人造景观、主题公园
第五章 旅游者空间行为
一、旅游者的概念
国际上常见定义

1976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19次会议提出外国旅游者和出国旅游者的国际旅游者。

国内旅游者
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
1991年世界旅游组织对国内旅游者的定义:国内居民到他通常居住地以外的国内另一个地方旅行,时间不超过12个月,主要目的不是从访问地获得经济利益。


二、旅游者的特点
1、异地性
2、享受性
3、业余性
4、消费性
5、地域性
三、旅游者的分类
按区域划分:国际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
按组织形式:团体旅游者和个体旅游者
按旅游活动的内容:
观光型
娱乐消遣型
文化知识型
公务型
医疗保健型
四、旅游需求
(一)旅游需求的定义

旅游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旅游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即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所需求的数量。
(二)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
主要有两方面影响:
旅游客源地:涉及到客源地旅游需要的水平和旅游者个人的情况。
旅游目的地:供给部分。

1、影响旅游需求的客源地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性因素
人口特征
收入与闲暇
职业和教育水平

2、影响旅游需求的目的地因素
资源吸引力
交通便利性
价格和汇率
汇率变动影响到国际旅游者对价格的看法,从而影响到旅游需求
旅游目的地货币汇率下跌,相当于旅游价格下跌,则旅游需求增加;
旅游目的地货币汇率升高,相当于旅游价格升高,则旅游需求下降。

(三)旅游需求预测资料的获得
第一手资料
主要方法:调查法、观察法。

第二手资料
来源主要有三个:
? 企业内部材料;
? 旅游报刊、杂志、调研专辑;
? 国际和区域旅游组织和专业旅游市场调研。
(四)旅游需求的预测
趋势外推模型
— 简单回归分析、时间序列模型
结构模型
— 引力模型
仿真模型
— 系统动力模型
定性模型
— 特尔菲法
第二节 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一、旅游动机及相关概念
定义
旅游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驱动力。
相关概念
动机: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
需要:需要是激发行为的动力。
马斯洛需求层次:
基本的生理需要
安全的需要
社会的需要
尊重感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旅游动机的分类
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的分类:
身体健康的

动机
文化动机
交际动机
地位与声望的动机
日本学者田中喜一的分类
心情的动机
身体的动机
精神的动机
经济的动机
统计工作中的分类
休闲度假、探亲访友、会议、商务、科学教育文化体育活动、宗教、健康疗养等

三、旅游动机的激发
内 动 力:即人的旅游动机,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
外 动 力:即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
中间条件:即收入、闲暇时间和交通条件。
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相互作用

(1)互补性
-旅游资源空间和时间分布的不均匀性
-客源地和目的地空间相互作用的基础
(2)替代性
-可能使互补性无法发挥作用
(3)可达性
-空间作用的距离衰减规律

四、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


基本层次
旅游活动最基本的层次是游览观光。
提高层次
娱乐旅游和购物是旅游的提高层次。

专门层次
休养、疗养旅游
出席会议
宗教朝拜
各种科学和社会考察、调查,以及其他专业活动。
相互关系
一般来讲,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的出现,是在较低
层次的活动行为出现之后。

第三节 旅游者决策行为
从旅游决策的角度,我们可以将旅游活动分成两类:
一类是旅游者实际不参与决策或对旅游目的地选择余地很小的旅游,如会议旅游、商务旅游、团体福利旅游等;
另一类旅游则相反,其决策由旅游者本人完成,或在家庭成员、旅伴之间协商作出,如各种形式的自费旅游。

一、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


感知环境
最大效益的原则
最小的旅游时间比
最大的信息收集量
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旅游
选择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旅游地旅游
旅游偏好
年龄
职业
学历



三、旅游决策过程
第四节 旅游者的空间行为
旅游空间行为:旅游者旅行和游玩的过程。

1、克兰普顿模式
2、保继刚模式



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

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旅游。
尽可能游玩更多的高级别旅游点
选择与居住地文化差异较大的地方旅游。
旅途采用环状线路旅游


中小尺度的旅游空间行为
采用节点状路线旅游
交通方式以火车或汽车为主
旅行线路影响旅游效果
第五节 旅游者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
资源资源评价
独特性、共性
-近郊效益
正效应:集聚区
负效应:阴影区

旅游线路设计


宾馆选址
宏观选址
在同一旅游区中,不宜在旅游资源级别较低的景区,或非旅游中心城市选址。
在一日游范围内,旅游中心城市与风景区之间的小居民点不宜选址。

在节点状旅游区,只宜在旅游中心城市选址。
在一日游范围内,旅游中心城市与风景区之间若出现新的可留住游客的中间机会,可在此选址。
微观选址:交通、旅游资源、土地费用、扩建、聚集
第六章 旅游交通
第一节 旅游交通概述
旅游交通是旅游者实现从一个地点到达另外一个地点的空间转移方法和途径。是为旅游者由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往返,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各处旅游活动而提供的交通设施及服务。旅游交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旅游交通线路、旅游交通工具、旅游交通站点。
二、交通对旅游的影响
旅游交通是旅游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旅游交通是旅游业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

三、旅游对交通的反作用
交通工具向大型制、高速度、豪华、舒适、多功能的方向发展
促进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推动旅游交通服务也向多功能综合性方向发展
四、旅游交通的层次
旅游交通从其涉及的空间尺度和旅行过程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外部交通,是指从旅游客源地到旅游地所依托的中心城市的交通,主要的交通方式是航空交通和铁路交通。
第二层次是中间交通,是指由旅游中心城市到风景区的交通,交通方式主要是铁路、公路和水路交通。
第三层次是内部交通,是指风景区内的交通,主要靠步行与特种旅游交通

五、旅游交通的特点
必须有较高的准时性
不均衡性较大
快捷、安全、舒适、方便、经济和娱乐性强
“商品”的无形性和不可储存性
第二节 旅游交通运输类型
一、交通运输成本和价格

固定成本
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研究意义
二、旅游交通运输类型
根据交通工具、线路以及地理环境的分类
航空旅游交通
铁路旅游交通
公路旅游交通
水路旅游交通
特种旅游交通
三、旅游者对于旅游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影响游客选择交通运输方式的因素:
价格和费用
距离和时间
收入和旅游经验
第三节 索道建设问题
一、索道开发利用的历史
索道是由驱动机带动钢索绳牵引客厢或货厢,在距离地面一定高度的空间运行的交通方式。

二、索道建设的利与弊
利:索道建设是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需要
索道能减少游人体力消耗,缩短旅游时间,改善景区接待能力
与修建盘山公路相比,索道的空中架设能适应各种自然条件,开辟的土石方量小。
弊:使风景区的自身面貌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