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理解文章内容
《战国策—燕策》“燕太子丹质于秦”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战国策—燕策》“燕太子丹质于秦”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
”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
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
太傅鞫武谏曰:“不可。
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谋。
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
”太子丹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纄然,恐不能须臾。
且非独于此也。
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
太傅更虑之。
”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
”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
”田光曰:“敬奉教。
”乃造焉。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
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
今秦有贪饕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
王翦将数十万之众临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
赵不能支秦,必入臣。
入臣,则祸至燕。
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
诸侯服秦,莫敢合从。
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
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
理解文言文的五种方法
理解文言文的五种方法引言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理解文言文是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必备能力,同时也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五种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1.1 字词篇章的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单位是字。
阅读文言文时,需要掌握常用的汉字,并理解字义辨析、偏旁部首等基本知识。
此外,文言文使用大量生僻字,需要借助字典和注释进行解读。
另外,文言文的词汇丰富多样,需要了解常用词和文言独有的词汇。
通过积累词汇并理解词义,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正文的篇章结构也是理解文言文的重要方面。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结构特点,例如叙事文常采用记叙的方式,议论文常采用论证的方式。
通过分析文言文的篇章结构,可以把握文章的逻辑关系和思路,帮助理解文章的主旨。
1.2 语法的理解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的语法结构更加复杂。
需要理解文言文特有的语法规则,如句式、语序、虚词的使用等。
同时,文言文中充满了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需要通过分析来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历史背景的了解文言文产生于中国古代,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
了解文言文所处的历史背景,有助于理解文章的内涵。
例如,文言文中常使用典故、史料引用等,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可以帮助读者把握作者的用意。
此外,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古代君王、文人、儒士等角色,了解他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在文言文中的形象塑造。
3. 文言文的注释和翻译阅读注释和翻译是理解文言文的重要途径之一。
注释可以解释生僻字、词语、句子结构等,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意思。
翻译则是将文言文转换为现代汉语,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在阅读注释和翻译时,读者需要注意注释的准确性和翻译的恰当性。
同时,读者也可以对注释和翻译进行自己的思考和评价,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
4. 上下文的理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常常较长,句法结构复杂。
《北梦琐言》“后唐庄宗过河”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北梦琐言》“后唐庄宗过河”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后唐庄宗过河,荆渚高季昌①谓其门客梁震曰:“某事梁祖②,仅获自免。
龙德③已来,止求安活。
我今入觐,亦要尝之。
彼若经营四方,必不縻我。
若移入他镇,可为子孙之福。
此行决矣。
”既自阙回:谓震曰:“新主百战,方得河南。
对勋臣夸手抄《春秋》。
又竖指云:‘我于指头上得天下。
’则功在一人,臣佐何有?且游猎旬日不回,中外情何以堪?吾高枕无忧。
”乃筑西面罗城,拒敌之具。
不三年,庄宗不守。
英雄之料,顷刻不差,宜乎贻厥子孙4。
(出自《北梦琐言》) 注释:①高季昌:后梁时担任荆州节度使,庄宗渡黄河灭梁之后高季昌在荆州称王,建南平国。
荆渚,即荆州。
②梁祖:梁太祖朱全忠。
③龙德:梁末帝年号。
④贻:留传;遗留。
厥:他,他的。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某事梁祖(2)且游猎旬日不回2.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中外情何以堪。
B.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死何裨益。
D.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①谓其门客梁震曰。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①龙德已来,止求安活。
①学不可以已。
C.①可为子孙之福。
①秦则无礼,何施之为?D.①乃筑西面罗城。
①乃令张良留谢。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若经营四方,必不縻我。
(2)功在一人,臣佐何有?5.概括高季昌入宫觐见庄宗的根本目的。
6.从高季昌的话语中,概括新主庄宗的两个主要特点。
【答案】1.(1)事:侍奉(2)旬日:十天2.C3.D4.(1)如果他想谋取天下,一定不会囚系(扣押)我。
(2)功劳在(他)一个人(身上),辅佐大臣还有什么(功劳)?5.试探庄宗的图谋(虚实、动静)。
6.自以为是(“骄傲自大”、“好大喜功”等也可);贪图享乐(“不思进取”、“荒淫无度”等也可)。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靠平时积累,尤其是课本知识的积累;其次是通过对句子成分、句式特征的分析或者联系上下文推断词语含义。
苏辙《欧阳文忠公神道碑》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苏辙《欧阳文忠公神道碑》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文忠公神道碑苏辙公讳.修,字永叔,幼敏悟过人,两试国子监,一试礼部,皆第一,遂中甲科。
景祐初,迁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阁校勘。
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诮范公以为当黜公为书责之,坐贬峡州夷陵令。
康定初,范公起为陕西经略招讨安抚使,辟公掌书记。
公笑曰:“吾论范公,岂以为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
”辞不就。
初,范公之贬饶州,公与尹师鲁皆以直范公见逐,目之党人。
自是朋党之论起,久而益炽。
公乃为《朋党论》以进,言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其言恳恻详尽。
其后诸公卒以党议不得久留于朝。
公性疾恶,论事无所回避,小人视之如仇雠,而公愈奋厉不顾。
上独深知其忠,改右正言知制诰,赐三..品服..,仍知谏院。
嘉祜初,判太常寺。
二年,权知贡举。
是时进士为文以诡异相高,文体大坏。
公患之,所取率以词义近古为贵,凡以险怪知名者黜去殆尽。
榜出,怨谤纷然,久之乃服。
然文章自是变而复古。
三年,加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事,所代包孝肃公以威严御下,名震都邑。
公简易循理,不求赫赫之誉,有以包公之政励公者,公曰:“凡人材,性不一。
用其所长,事无不举;强其所短,势必不逮。
吾亦任吾所长耳。
闻者称善。
公昔守颍上,乐其风土,因卜居焉。
居颍一年而薨,享年六十有六,赠太子太师....,谥文忠。
天下学士闻之,皆出涕相吊。
自汉以来,文弊极矣,虽唐贞观开元之盛,而文气衰弱,卒不能振,惟韩退之一变复古,及公之文行于天下,乃复无愧于古。
呜呼!自孔子至今,千数百年,文章废而复兴,惟得二人焉,夫岂偶然也哉!(选自苏辙《栾城集》,有刪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诮范公/以为当黜/B.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诮/范公以为当黜/C.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诮/范公以为当黜/D.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诮范公/以为当黜/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神道碑,立于墓道前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石碑,也指刻于墓碑上的碑文。
小学五年级上册的文言文阅读与理解
小学五年级上册的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在小学五年级上册的学习中,文言文阅读与理解是一个重要的学科内容。
通过学习文言文,能够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下面将通过几篇经典的文言文短文,来解析小学五年级上册的文言文阅读与理解。
一、《贾李令》文言文:女史借曲阿谢贾员外李征吏舍其才士《贾李令》《成丞相长史诗》词,中心大意:表达对贾李的称赞。
这篇文言文节奏明快,具有一定的韵律感。
通过简洁明了的文字描述,把握住了表达贾李才华出众的主题。
贾李在文中是一个令人敬佩的人物,而文言文的阅读则需要理解其意境和修辞手法。
二、《史记·五帝本纪》选段文言文:黄帝出自神农氏,《黄帝四经几何》为其纪,孔子曰:“吾常欲言之。
”。
这篇文言文选段需要注意理解其中的人物关系和修辞手法。
通过黄帝出自神农氏的记述,引发了孔子的留言。
文中运用了数据记载和句式短小精悍的特点,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感受黄帝的伟大。
三、《论语·季康子》文言文:季康子问:“而治其国,焉用?”孔子对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这篇文言文段落需要理解孔子对季康子的回答。
通过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含义和思想,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领悟能力。
文中的对答之间是一种智慧的碰撞,通过短短的对话表达了王治的道理。
四、《汉书·循吏传》选段文言文:孔子曰:“行己有耻。
”。
这篇文言文选段述说了孔子的名言,对于学生的思想品质培养非常有价值。
这句简短的名言体现了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修养追求。
通过理解该句话的内涵,能够引发学生对自身言行的反思和价值观的培养。
总之,小学五年级上册的文言文阅读与理解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阅读能力。
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需要注重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修辞手法,以达到更好的阅读与理解效果。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文言文学习中取得进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重难点05 文言文内容理解与概括(解析版)-2023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浙江专用)
重难点05文言文内容理解与概括(解析版)(建议用时:30分钟)从考点上看,命题重在考察文言文主题思想的把握、情感的体验、作者情感、全文的领悟概括能力等。
满分技巧因为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均选于课外,所以除扎扎实实教好学好教材中的文言文外,学生还要多涉猎课外材料,多读多练。
课外拓展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必由之路。
首先可将教材中各篇文言文出处的作品整理好,以《初中生文言文阅读书目》的形式印发给学生,然后分学期安排阅读,如《论语》《山海经》《世说新语》《聊斋志异》《资治通鉴》《虞初新志》等等。
其次是利用好全省各地、全国各地历年中考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
这些材料都是经过命题者精挑细选的,而且又配有高质量的原创试题,最适合阅读、训练。
再次是关注测试卷中各种文言材料的出处,由点到面,由一篇到整本地推荐阅读。
限时检测一、课外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上谓侍臣日:“朕思养人之道,未得其要,公等为朕陈之!''来济对日:“昔齐桓公出游,见老而饥寒者,命赐之食,老人日:'愿赐一国之饥者。
'赐之衣,日:'愿赐一国之寒者。
'公日:'寡人之康府①,安居以周一国之饥寒?‘老人日:'君不夺农时,则国人皆有馀②食矣;不夺蚕要,则国人皆有馀衣矣!'故人君之养人,在省其征役而已。
今山东役丁,岁别数万,役之则人大劳,取唐③则人大费。
臣愿陛下量公家所须外,馀悉免之。
''上从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六》)(注)□廉(lin)府:縻,米仓;府,储藏财物的地方。
口馀:余。
□取庸:雇佣工。
来济为皇上陈述的“养人之道”是什么?【答案】给百姓耕种的时间:给百姓蚕要的时间:减免征役。
(不夺农时:不夺蚕要;省征役)【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筛选出符合题意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本题可依据文章中老人所说的“君不夺农时,则国人皆有馀食矣;不夺蚕耍,则国人皆有馀衣矣!” 和“故人君之养人,在省其征役而已”这些语句,从不夺农时、不夺蚕要、少征伐徭役等方面进行概括作答即可。
东汉王符《赞学》“天地之所贵者人也”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东汉王符《赞学》“天地之所贵者人也”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赞学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
虽有至圣,不生而智;虽有至材,不生而能。
故志曰:黄帝师风后,尧师务成,舜师纪后,禹师墨如,汤师伊尹,文、武师姜尚,周公师庶秀,孔子师老聃。
夫此数君者,皆上圣也,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而况于凡人乎?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王欲宣其义,必先增其智。
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
故夏后之璜,楚和之璧,虽有玉璞、卞和之资,不琢不错.,不离砾石。
夫瑚簋之器、朝祭之服,其始也,乃山野之木、蚕茧之丝耳,使巧倕加绳墨而制之以斤斧、女工加五色而制之以.机杼,则皆成宗庙之器、黼黻【1】之章,可荐于鬼神,可御于王公。
而况君子敦贞之质,察敏之才,摄.之以良朋,教之以明师,文之以《礼》《乐》,导之以.《诗》《书》,赞之以《周易》,明之以《春秋》,其不有济乎?孔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
耕也,馁在其中;学也,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
”岂好贫而弗之忧邪?盖志有所专,昭其重也。
是故君子之求丰厚也,非为嘉馔、美服、声色也,乃将以致其道而勉其德也。
夫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
是故董仲舒终身不问家事,景君明经年不出户庭,得锐精其学而显昭其业者,家富也。
富逸若彼而能勤精若此者,材子也。
倪宽卖力于都巷,匡衡自鬻于保徒者,身贫也。
贫厄若彼而能进学若此者,秀士也。
当世学士恒以万计,而究途者无数十焉。
其故何也?其富者则以贿玷精,贫者则以乏易计,此其所以逮初、丧功而及其童蒙者也。
夫此四子者,耳目聪明、忠信廉勇,未必无俦.也。
而及其成名立绩,德音令闻不已,而有所以然。
夫何故哉?徒以.其能自托于先圣之典经,结心于夫子之遗训也。
是故君子者,性非绝世,善自托于物也。
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
此则道之明也,而君子能假之以自彰尔。
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
小升初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50篇及答案
小升初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50篇及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陆游筑书巢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③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选自《渭南文集》)【注】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
②觌:(dí)相见。
③间:偶尔。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俯仰四顾.无非书者()(2)未尝不与书俱.()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不接待到访的客人,不去和妻子相见。
B.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来相见。
C.不接待到访的客人,不去和妻子子女相见。
D.客人不来拜访,妻子不来相见。
3.根据短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句子“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中“笑”的含义是怎样的?(2)为什么说陆游的书房是“书巢”?(用文中语句回答)4.本文主要体现了陆游()A.酷爱读书B.喜爱建筑C.不拘小节D.乐观幽默译文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看着,四周环顾下来,无非都是书。
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叹息,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来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变化,也都不知道。
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所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当时的情形。
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屋子,进到屋中,又不能出来,于是容人也笑着说:“它确实像鸟窝啊!”1.(1)看(2)一起2.B3.(1)自嘲。
(2)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稿枝4.A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魏收改武学文阳②郑伯调③之日:“魏郎弄戟(jǐ)多少?”收惭,遂折节读书。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全解(原文+翻译+阅读理解)
三峡着“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动地表现了出来。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原⽂展⽰⼭川之美,古来共谈。
⾼峰⼊云,清流见底。
两岸⽯壁,五⾊交辉。
青林翠⽵,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全⽂翻译⼭⽔间所蕴含的美,是⾃古以来⼈们都喜爱谈论的。
⾼耸的⼭峰直⼊云霄,清澈的⽔流明净见底。
两岸岩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翠的茂林修⽵,⼀年四季都可见到。
晨雾即将消散之时,猿猴与⼭鸟交相鸣叫;⼣阳快要落⼭之际,沉潜的鱼⼉竞相跃出⽔⾯。
(这)实在是⼈世间的仙境。
⾃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妙⼭⽔的⼈了。
阅读理解1.“⼭川之美,古来共谈。
”这句话有什么作⽤?⾸句总领全⽂,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2.作者是怎样进⾏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是形体的动与静:⾼峰为静,流⽔为动;⼆是光⾊的动与静:五⾊交辉为动,林青⽵翠为静;三是声响的动与静:⽇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落⼭暝为静,游鱼跃⽔为动。
3.“⾼峰⼊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度来写的?描写了⾼⼭、⽩云、流⽔三种景物,突出了⼭之⾼,⽔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来写。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欲颓,沉鳞竞跃。
”⼀句有什么妙处?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际;⼣阳的余晖中,鱼⼉在⽔中竞相嬉戏。
通过描写朝与⼣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物的活动,为画⾯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命⽓息。
5.本⽂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章结尾说:“⾃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想⼀想,其中有什么⾔外之意?《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常秀美,⼭⾼⽔净,绚烂多彩,充满⽆穷⽣机。
结尾⼀句,含有三层⾔外之意:其⼀,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谢灵运之后,不再有⼈能“与其奇”,惋惜于世⼈对秀美⼭⽔的⽆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与其奇者”,为⾃⼰的审美情趣⽽⾃许,期与谢公⽐肩之意溢于⾔表。
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全解(原文+翻译+阅读理解)
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全解(原文+翻译+阅读理解)《世说新语》二则原文展示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全文翻译咏雪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与子侄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不久,雪下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太傅哥哥的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太傅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比不上柳絮随风飞舞的样子。
”谢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
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
友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都没有到,他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阅读理解1.《咏雪》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从“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以看出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屋外天寒雪骤,室内谈笑风生。
“公欣然”和“大笑乐”,可以看出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和把玩诗句的雅兴。
2.对于胡儿和谢道韫,你认为谢太傅更欣赏谁的才气?文章结尾,谢太傅虽未对两人的优劣作任何点评,但从“公大笑乐”,以及最后补充交代谢道韫的身份,可看出谢太傅更欣赏的是后者的才气。
文言文阅读理解5篇含答案解析及译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与人论谏书》[唐]杜牧某疏愚于惰,不识机括,独好读书,读之多矣。
每见君臣治乱之间,谏诤之道,遐想其人,舐笔和墨,冀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不悟则烹身灭族,唯此二者,不思中道。
自秦、汉以来,凡千百辈,不可悉数。
然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
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
夫迂险之言,近于诞妄;指射丑恶,足以激怒。
夫以诞妄之说,激怒之辞,以卑凌尊,以下干上。
是以谏杀人者,杀人愈多;谏畋猎者,畋猎愈甚;谏治宫室者,宫室愈崇;谏任小人者,小人愈宠。
观其旨意,且欲与谏者一斗是非,一决怒气耳,不论其他。
今有两人,甲谓乙曰:“汝好食某物,果食之,必死。
”乙必曰:“我食之久矣,汝谓我死,必倍食之。
”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
何者?迂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
此乃常人之情。
是以因谏而生乱者,累累皆是也。
汉成帝欲御楼船过渭水,御史大夫薛广德谏曰:“宜从桥,陛下不听,臣自刎以血污车轮,陛下不庙矣。
”上不说。
张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听。
”上曰:“晓人不当如是邪?”乃从桥。
近者宝历中,敬宗皇帝欲幸骊山,时谏者至多,上意不决。
拾遗张权輿伏紫宸殿下,叩头谏曰:“昔周幽王幸骊山,为犬戎所杀;秦始皇葬骊山,国亡;玄宗皇帝宫骊山,而禄山乱;先皇帝幸骊山,而享年不长。
”帝曰:“骊山若此之凶邪?我宜一往,以验彼言。
”后数日,自骊山回,语亲幸曰:“叩头者之言,安足信哉!”今人平居无事,朋友骨肉切磋规诲之间,尚宜旁引曲释,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
况于君臣尊卑之间,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故《礼》称五谏,而直谏为下。
(有删减)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凡千百辈,不可悉数数:计算,查点B. 以卑凌尊,以下干上干:冒犯,干犯C. 晓人不当如是邪晓:知道,明白D. 敬宗皇帝欲幸骊山幸:君王到某地游玩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 纳谏而悔过行道者渔父莞尔而笑B. 是以谏杀人者,杀人愈多退论书策以舒其愤C. 此乃常人之情而后乃今将图南D. 况于君臣尊卑之间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院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作者认为历史上进谏的人多,而纳谏的人少,原因是进谏者给人以“以卑凌尊,以下干上”之感,不仅被谏者难以接受,进谏者也往往遭受不幸。
《聊斋志异—夏雪》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聊斋志异—夏雪》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夏雪丁亥年七月初六日,苏州大雪。
百姓皇骇,共祷诸大王之庙。
大王忽附人而言曰:“如今称老爷者,皆增一大字;其以我神为小,消不得一大字耶?”众悚然,齐呼“大老爷”,雪立止。
由此观之,神亦喜谄,宜乎治下部者之得车多矣。
异史氏曰:“世风之变也,下者益谄,上者益骄。
即康熙四十馀年中,称谓之不古,甚可笑也。
举人称爷,二十年始;进士称老爷,三十年始;司、院称大老爷,二十五年始。
昔者大令谒中丞,亦不过老大人而止;今则此称久废矣。
即有君子,亦素谄媚,行乎谄媚,莫敢有异词也。
若缙绅之妻呼太太,裁数年耳。
昔惟缙绅之母,始有此称;以妻而得此称者,惟淫史中有乔林耳①,他未之见也。
唐时,上欲加张说大学士。
说辞曰:‘学士从无大名,臣不敢称。
’今之大,谁大之?初由于小人之谄,而因得贵倨者之悦,居之不疑,而纷纷者遂遍天下矣。
窃意数年以后,称爷者必进而老,称老爷者必进而,但不知上造何尊称?匪夷所思已!”丁亥年六月初三日,河南归德府大雪尺馀,禾皆冻死,惜乎其未知媚大王之术也。
悲夫!(选自《聊斋志异》)①唯有淫书《金瓶梅》里有乔太太、林太太罢了。
1.选择加点字的字义2.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姓皇骇,共祷诸大王之庙。
(2)即有君子,亦素谄媚,行乎谄媚,莫敢有异词也。
3.根据前后文,在划线处填上一个字(前后两个字相同),使前后文连贯。
称爷者必进而老,称老爷者必进而___,但不知___上造何尊称?4.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这句评语点明了蒲松龄写作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试从文中找出一例。
5.文章两处提到“大王”,有何妙处?【答案】1.C D2.(1)百姓惊惶害怕,一齐到大王庙去(为这异象)祈祷。
(2)即使有那么个君子,也是平常就谄媚,干什么都谄媚,而不敢说不同的话了。
3.大大4.讽刺。
“以妻而得此称者,惟淫史中有乔林耳”或者“惜乎其未知媚大王之术也”。
《诫子书》文章内容理解与赏析(简答题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内容理解与赏析(简答题)《诫子书》重点问题理解1、《诫子书》的内容主旨是什么?《诫子书》中作者概括了自己做人治学的经验,劝勉儿子勤学立志,表达了作者对后代寄予的志存高远的厚望。
2、“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才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这样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
3、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作者是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作者先从正面进行阐述,他认为: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接着又从反面进行论证,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进而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达到了论证的目的。
4、作者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1)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3)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关系:诸葛亮主张淡泊明志,以静求学,以学广才,珍惜时间,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
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学是成才的途径,品德修养是成才的保障。
5、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一句富含哲理,你是怎样理解的?观点一:“淡泊”“宁静”,看起来是不想有所为,但现在“不为”正是为了将来“有所为”。
观点二:现在的“淡泊”“宁静”正是丰光养晦、卧薪尝胆的阶段,等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更加有所为。
观点三:“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颓废的无奈感伤,而是以“明志”与“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
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目及答案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目及答案「篇一」①光逸,字孟祖,乐安人也。
初为博昌小吏,县令使逸送客,冒寒举体冻湿,还遇令不在,逸解衣炙之,入令被中卧。
令还,大怒,将加严罚。
逸曰:家贫衣单,沾湿无可代。
若不暂温,势必冻死,奈何惜一被而杀一人乎!君子仁爱,必不尔也,故寝而不疑。
令奇而释之。
后为门亭长,迎新令至京师。
胡毋辅之与荀邃共诣令家,望见逸,谓邃曰:彼似奇才。
便呼上车,与谈良久,果俊器。
令怪客不入吏白与光逸语令大怒除逸名斥遣之。
后举孝廉,为州从事,弃官投辅之。
辅之时为太傅越从事中郎,荐逸于越,越以门寒而不召。
越后因闲宴,责辅之无所举荐。
辅之曰:前举光逸,公以非世家不召,非不举也。
越即辟焉。
书到郡县,皆以为误,审知是逸,乃备礼遣之。
寻以世难,避乱渡江,复依辅之。
初至,属辅之与谢鲲、阮放、毕卓、羊曼、桓彝、阮孚散发裸袒,闭室酣饮已累日。
逸将排户入,守者不听,逸便于户外脱衣露头于狗窦中窥之而大叫。
辅之惊曰:他人决不能尔,必我孟祖也。
遽呼入,遂与饮,不舍昼夜。
时人谓之八达。
元帝以逸补军谘祭酒。
中兴建,为给事中,卒官。
(节选自《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九)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冒寒举体冻湿举:全B、逸解衣炙之炙:烤C、若不暂温温:温暖D、逸将排户入排:推开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便呼上车,与谈良久遂与饮,不舍昼夜B、逸解衣炙之令奇而释之C、荐逸于越逸便于户外脱衣D、奈何惜一被而杀一人乎令奇而释之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令怪客不入吏白与光逸语令大怒除逸名斥遣之。
B、令怪客不入吏白与光逸语令大怒除逸名斥遣之C、令怪客不入吏白与光逸语令大怒除逸名斥遣之D、令怪客不入吏白与光逸语令大怒除逸名斥遣之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 、光逸为小吏时,一次替县令送客淋湿了全身,趁县令不在,解衣钻入县令被子里御寒,受到县令的严厉责罚。
专题10 文言文常见考点:理解文章内容和归纳内容要点(解析版)
专题10 文言文常见考点:理解文章内容和归纳内容要点一、文言文阅读(2020·四平市实验中学高二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尚野,字文蔚,其先保定人,徙满城。
野幼颖异,祖母刘,厚资之使就学。
至元十八年,以处士..征为国史院编修官。
二十年,兼兴文署丞,出为汝州判官,廉介有为,宪司屡荐之。
二十八年,迁南阳县尹。
初至官,狱讼充斥,野裁决无留滞,涉旬,遂无事。
改怀孟河渠副使,会遣使问民疾苦,野建言:“水利有成法,宜隶有司,不宜复置河渠官。
”事闻于朝,河渠官遂罢。
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俄升国子博士,诲人先经学而后文艺,每谓诸生曰:“学未有得,徒事华藻,若持钱买水,所取有限,能自凿井及泉而汲之,不可胜用矣。
”时学舍未备,野密请御史台,乞出帑藏所积,大建学舍以广教育。
仁宗在东宫,野为太子文学,多所裨益,时从宾客姚燧、谕德萧渼入见,帝为加礼。
至大元年,除国子司业,近臣奏分国学西序为大都路学,帝已可其奏,野谓国学、府学混居,不合礼制,事遂寝。
四年,拜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
诏野赴吏部,试用荫补官,野多所优假。
或病其太宽,野曰:“今初设此法,冀将来者习诗书、知礼义耳,非必责效目前也。
”众乃服。
皇庆元年,升翰林侍讲学士。
延祐元年,改集贤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归满....。
二年夏,移疾城,四方来学者益众。
六年,卒于家,年七十六。
赠.通奉大夫、太常礼仪院使、护军,追封上党郡公,谥文懿。
野性开敏,志趣正大,事继母以孝闻,文辞典雅,一本于理。
(节选自《元史·尚野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B.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C.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D.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处士,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或未做官的士人,文中指前者。
经典的名篇文言文翻译大全
经典的名篇文言文翻译大全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瑰宝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典的名篇文言文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展示了古代汉语的美妙之处。
本篇文章将为读者提供一系列经典名篇文言文的翻译,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古代名篇。
第一篇:《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及时温习,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喜悦吗?被人不认识而不生气,难道不是君子吗?”第二篇:《荀子·劝学》兴于《诗》者,振于《礼》,成于《乐》,实于《政》。
是故君子不可以不学也。
翻译:《诗经》可以激发人的情感,《礼记》可以振奋人的精神,《乐府诗集》可以培养人的性情,《周易》可以帮助人理解实际。
因此,君子是不能不学习的。
第三篇:《孟子·离娄下》孟子曰:“非其鱼,蓺其深。
”翻译:孟子说:“不是自己的鱼,钓到别人的深水中。
”第四篇:《左传·隐公元年》为害于社稷,敢无备乎?惧不及于命曰:‘我劓者唯唯而已矣!’翻译:危害了国家大业,怎敢没有应有的准备呢?害怕受到惩罚,却安慰自己说:“我已经尽力了!”第五篇:《庄子·逍遥游》弦歌酒宴,人笑之谰谀而不真;侈于衣冠,人笑之不节而不奇。
翻译:在音乐宴会上,人们虚伪地笑着,言谈虚假不真诚;穿着奢华的服装,人们嘲笑其没有节制之美,却并不感到奇怪。
第六篇:《史记·项羽本纪》豪杰之国,苦久必亡。
翻译:一个国家如果盛产英雄豪杰,长时间的苦难将必然导致其灭亡。
第七篇:《墨子·非攻》非攻之谓也。
天下之人皆以杀戮相恶也,非善事也。
翻译:“非攻”就是不进行攻击。
世上的人都以杀戮和仇恨相待,这并不是一种善良的行为。
第八篇:《管子·穷发之述》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南有冥河焉,有鱼焉,其广百里。
翻译:穷发的北方有一个神秘的海,称为天池。
曹植《求自试表》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曹植《求自试表》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求自试表曹植臣植言:臣闻士之.生世,入则.事父,出则事君事父尚于荣亲,事君贵于.兴国。
故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能畜无用之臣。
夫论德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量能而受爵者,毕命..之臣也。
故君无虚授,臣无虚受。
虚授谓之谬举,虚受谓之尸禄..,《诗》之素餐,所由作也。
今臣位窃东藩,爵在上列,身被轻暖,口厌百味,目极华靡,耳倦丝竹者,爵重禄厚之所致也。
退念古之受爵禄者,有异于此,皆以.功勤济国,辅主惠民。
今臣无德可述,无功可纪,若此终年,无益国朝,将挂风人“彼己”之讥。
是以上惭玄冕..,俯愧朱绂。
方今天下一统,九州晏.如。
顾西尚有违命之蜀,东有不臣之吴,使边境未得税甲,谋士未得高枕者,诚欲混同宇内,以致太和也。
昔汉武为霍去病治第,辞曰:“匈奴未灭,臣无以家为!”固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三方未克为念!臣窃感先帝早崩,威王弃世,臣独何人,以堪长久。
常恐先朝露,填沟壑...,坟土未干,而声名并灭。
今臣志狗马之微功,窃自惟度.,终无伯乐之举,是以于悒而窃自痛者也。
昔毛遂赵之陪隶,犹假锥囊之喻,以寤主立功,何况巍巍大魏多士之朝,而无慷慨死难之臣乎!夫自炫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也;干时求进者,道家..之明忌.也。
而臣敢陈闻于陛下者,诚与国分形同气,忧患共之者也。
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
是以敢冒其丑而献其忠,必知为朝士所笑。
圣主不以人废言伏惟陛下少垂神听,臣则幸矣!(节选自《曹植集校注》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毕命..之臣也毕命:竭力效命B.九州晏.如晏:安宁、安定C.窃自惟度.度:忖度D.道家之明忌.也忌:嫉妒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臣闻士之.生世且为之.奈何B.出则.事君金就砺则.利C.事君贵于.兴国不求闻达于.诸侯D.皆以.功勤济国臣以.险衅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固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为念B.固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为念C.固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为念D.固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为念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尸禄,指空食俸禄而不尽职。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则天顺圣皇后》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则天顺圣皇后》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则天顺圣皇后司马光正月,戊寅,内史武三思罢.为特进、太子少保天官侍郎、平章事吉贬安固尉。
太后以顼有干略,故委以腹心。
顼与武宗争赵州之功于太后前。
顼魁岸辩口,宗短小伛偻, 顼视懿宗,声气凌厉。
太后由是不悦,曰:“顼在朕前,犹卑我诸武,况异时讵可倚邪!”他日, 顼奏事,方援古引今,太后怒曰:“卿所言,朕饫闻之,无多言!太宗有马名师子驰,肥逸无能调驭者。
朕为宫女侍侧,言于太宗曰: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挝,三匕首。
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挝挝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
太宗壮朕之志。
今日卿岂足污朕匕首邪! 顼惶惧流汗,拜伏求生,乃止。
诸武怨其附太子,共发其弟冒官事,由是坐贬。
辞日,得召见,涕注言曰:“臣今远离阙庭,永无再见之期,愿陈一言”太后命之坐,问之,项曰:“合水土为泥,有争乎?”太后曰:“无之。
”又曰:“分半为佛,半为天尊,有争乎?”曰:“有争矣。
” 顼顿首曰:“宗室、外成名当其分,则天下安。
今太子已立而外犹为王,此陛下驱之使他日必争,两不得安也。
”太后曰:“朕亦知之,然业已如是,不可何如。
”腊月,辛巳,立故太孙重润为邵王,其弟重茂为北海王。
太后问鸾台侍郎陆元方以外事,对曰:“臣备位宰相,有大事不敢以不闻:人间细事,不足烦圣听。
”由是忤旨。
庚寅,罢为司礼卿。
元方为人清谨,再为相,太后每有迁除,多访之,元方密封以进,未尝漏露。
丙寅,武邑人苏安恒上疏曰:“陛下钦先圣之顾托,受嗣子之推让,敬天顺人,二十年矣。
岂不闻帝舜褰裳,周公复辟!舜之于禹,事祗族亲;旦与成王,不离叔父。
族亲何如子之爱,叔父何如母之恩?今太子孝敬是崇,春秋既壮,若使统临宸极,何异陛下之身!陛下年德既尊宝位将倦机务烦重浩荡心神何不禅位东宫自怡圣体自昔理天下者不见二姓而俱王也。
当今梁、定、河内、建昌诸王承陛下之荫覆,并得封王;臣谓千秋万岁之后,于事非便,臣请黜为公侯,任以闲简。
文言文理解(记人)
文言文理解(记人)(一)吕元膺①(2015·浙江丽水)丁用晦吕元膺为东都留守,常与处士②对棋。
棋次,有文簿堆拥,元膺方秉笔阅览。
棋侣谓吕必不顾局矣,因私易一子以自胜,吕辄已窥之,而棋侣不悟。
翼日,吕请棋处士他适,内外人莫测,棋者亦不安,乃以束帛赆③之。
如是十年许,吕寝疾将亟,儿侄列前,吕曰:“游处交友,尔宜精择。
吾为东都留守,有一棋者云云,吾以他事俾④去。
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
亟言之,即虑其忧慑;终不言,又恐汝辈灭裂⑤于知闻。
”言毕,惆然长逝。
(选自《芝田录》) 【注释】①吕元膺:唐德宗、宪宗时期的一位名臣。
②处士: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③赆(jìn):赠送的路费或财物。
④俾(bǐ):使。
⑤灭裂:疏忽。
1.文中“易子”一事发生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吕元膺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2015·江苏盐城)【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七-九年级学段所应达到的阶段目标 为依据,在文言文阅读下,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 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 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从以上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文言文阅读,我们的基本能力是能够读懂文意,从 而抓住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传递出来的精神。
如果你是买家,哪一个广告词更打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前 提 测 评
[ ]
目录
第 一 部 分
考 点 解 析
第 二 部 分
知 识 梳 理
第 三 部 分
答 题 步 骤
第 四 部 分
课 堂 反 馈 与 总 结
壹
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此为概念图解,请根 据您的具体内容酌情修改。
趣味导入
典 型 例 题
【此题解题步骤】 1.概览全文: 主要人物是“唐太宗”,属于“赞扬类”。 2.分析事件: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3.把握事件起因: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 亡灭。 4.把握事件结果: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 5.总结得出结论: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 乎?”
现在请大家理解一下这两段文言文,并用自己的话归纳出这两段文字的中心。
趣味导入
下面就由老师来对这两段文字做一个归纳和总结: 文段(一)主要写了一个年级老大不小的人连考三年不中、去习武射中 别人被赶出去、改学医却吃了自己配的药方以后去世的故事。大家看,这个 主人公是不是很悲催,诸事不顺,且相当倒霉,最后栽在了自己手里。 文段(二)描写了两个不同性格的人,一个性子很急,一个性子很慢, 二人截然相反。这两个人围着火炉坐在一起,性急的人被火烧到了衣服,但 是性慢之人却先询问他有一事不知该不该说,在得到性急之人同意之后,性 慢之人告诉了他,他却十分生气,询问其为何不早说。 我们通过理解可以发现这两个小故事都十分的有意思,同时我们也可以 发现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之处,即文言文简洁有力,在内容表达方面更为 精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关于文言内容理解的知识点。
(一) 吾表兄,年四十余。始从文,连考三年而不中。遂习武,练武场上发一矢, 中鼓吏,逐之出。改学医,自撰一良方,服之,卒。 (二)
一最性急、一最性缓,冬日围炉聚饮。性急者衣坠炉中,为火所燃,性缓者 见之从容谓曰:“适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言又恐不利于君, 然则言之是耶,不言是耶?”性急者问以何事,曰:“火烧君裳。”其人遽 曳衣而起,怒曰:“既然如此,何不早说!”性缓者曰:“外人道君性急, 不料果然。”
教学建议:先带着学生对这篇文章的文意进行理解,明确这篇文章写作的原因便
是朱熹希望儿子可以远行从师,这样才能增长自己的学识。而通过对文本的分 析我们可以得知朱熹让儿子离家千里从师的原因主要是担心儿子在家里不能够 专心读书;不希望自己的督促影响都父子关系;希望儿子可以出去多认识朋友 增长自己的见识。
【答案】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 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词句,读懂主要内容。 “恐你在家汩于俗务”是担心儿子在家里被俗务缠身,不能专心读书。 “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是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儿子,影响父子关系。 “及无朋友闻见”是担心儿子在家里没有朋友一起探讨,增长见识。
答:①担心儿子在家里被俗务缠身,不能专心读书; ②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儿子,影响父子关系; ③担心儿子在家里没有朋友一起探讨,增长见识。
拓展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课 堂 小 结
[
—— 概 览 全 文 , 整 体 把 握 —— 筛 选 文 章 关 键 信 息
使用上述方法:很容易得知,隋朝灭亡的根本愿意是“百姓不堪”。因为,
征求不已和东西征讨、穷兵黩武是对老百姓造成伤害的行为,“百姓不堪” 才是推倒隋朝的根本原因。
然后,从“夙夜孜孜”可以看出“勤恳治国”,从“本根不摇”可以看出
“以民为本”。
叁
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此为概念图解,请根 据您的具体内容酌情修改。
一些比较显性的语言材料 能准确提取信息。
·从选文的开头句、中心
句、结尾句入手,把作者 对人、事、物的评价或事
的一个个具体的问题。
·其次是理解性筛选。
例的分析的句子找出来,
以此为突破口,把握作者 观点和态度。概览全文,整体把握筛选 Nhomakorabea章关键信息
读懂作者的思想感情
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 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 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 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 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注】①侍臣:周围的大臣。②京师: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 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代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 子。⑤稔:rěn,丰收。 3. 唐太宗认为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的话回答)(2分) ”(用文中
—— 读 懂 作 者 的 思 想 感 情
]
印
因此在初中各个阶段的考试中,对于思想内容的考查一直高频率出现,通常出现在文 言文阅读的最后两道题目,分值约为2——3分。
考点解析
贰
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此为概念图解,请根 据您的具体内容酌情修改。
内容理解的方法
·首先,要有整体阅读意
识。 ·其次,思考阅读时产生
·首先是检索性筛选,对
文 言 理 文 解 文 章 内 容
两个广告制作人同时竞争一个地产广告项目:为明年上半年四月开业楼盘设计宣传标语。 结果如下: 员工甲:完美之家的艺术呈现,罗马恢宏与欧洲风情的倾情演绎,缔造属于你的城市之 乡。
员工乙:明澈灵动的水系点缀,草木葱茏的诗意描摹,书声相伴,蓝天为邻,四通八达
之间,家的温馨,温馨呈现。
当堂反馈
与长子受之 朱熹 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①,不待远离膝下②,千里从师。汝既不能 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你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意。又 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④,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 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⑤人物, 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⑥故旧耶? 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⑦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选自《朱子大全》) 【注释】①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②膝下:借指父母。③汩(ɡǔ):搅乱, 扰乱。④闻见:这里指相互探讨,增长见识。⑤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 业的意思。⑥乡党:乡里、家乡的人。⑦无忝(tiǎn):不要辱没。忝,辱。 用自己的话说说朱熹让儿子离家千里从师的原因。
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主要内 容 2.结合文段,归纳文章的中心事件 (说明原因) 3.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加 以概括。
题型 汇总
壹 贰
叁 肆
整体把握:把握是“赞扬类”还是“批判类”。
答 题 思 路
把握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分析事件和结果。
根据对人和事的把握,分析情感、主旨。
肆
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此为概念图解,请根 据您的具体内容酌情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