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的片段式心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该文发表于2008年6月,《艺术探索》(广西艺术学院学报)

艺术创作中的片段式心理

张红玉

摘要: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成果,解读艺术家的心理才能更准确地解读该艺术家的具体作品的含义和意图。艺术心理是比较复杂的心理形态,它暗含了艺术家与生俱来和成长过程中所拥有和形成的各种心理,往往因人、因时、因情、因景而异,是某一整体社会潜意识心理中的个体“片段式”心理最终促成了艺术创作的成功。

关键词:艺术家艺术创作艺术心理片段式心理

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包含了丰富的人类精神元素,从它的发生到发展,关于艺术的探讨永远没有止境。从针对艺术客体到创作主体,再着眼于主客体结合,艺术理论工作者总希望能通过更多的角度来透析一件优秀作品之所以产生的真实根源。不能否认,艺术家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研究其艺术心理是研究艺术品产生的一个最主要的支点。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的心理包含很多构成因素,有先天的特征;有职业的影响;有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以及各种历练的影响,使得每一个人都在不同的阶段拥有复杂多样的心理。作为社会分工的一个特殊群体,艺术家通常拥有区别于众的丰富情感。由于此,艺术家才能触景生情;才能感染情绪,然后创作出各种类型的艺术作品。比如,与科学家比起来,艺术家在创造上往往不在乎太多的逻辑关系,而是充满了带有浓厚情感的灵性思维。一件艺术品,可以不“合理”,但要“合情”。梅开冬季,兰开夏日,这是植物生存的客观规律,而在文人画家笔下,梅与兰可以并齐合开,没有人认为这不合理。因为当它们作为文人笔下的“四君子”而共存的时候,首先已“合情”,艺术“合情”就等于“合理”。伦敦市民在看到印象派的绘画后才发现伦敦的雾是有颜色的,因为印象派的画家在情感的升华后,经过现实的理想,将其变幻,进入绘画。只有对艺术家的心理尤

其是创作当中的潜意识心理进行准确的探求才能探析到艺术家在创作时的精神

层面的意识。

一般来讲,艺术家在创作一件具体可感的形象之前,往往在联想与想象中已经完成了其初步模型,这个初步模型已是一种创作或创造。艺术家的这种创作过程包含很多心理成分,最终形成的是即时创作的片段式心理。

一、创作主动性

艺术家的职能就是创作艺术作品,用自己的作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引起社会的问题思考,弘扬社会的真、善、美,扬弃社会的假、恶、丑。所以,艺术家在创作一件作品之前首先是带有主动性的,他要思考作品表达的意图,采用的形式,运用的手法,利用的素材,从而去悉心完成自己的作品。在这个过程当中,艺术家首先要有深厚的艺术修养,以保证作品完成的质量和作品得到的召唤程度。艺术创作的完整过程是创作,召唤,接受的共同完成。当一件艺术作品产生后,观众读懂了该作品,艺术家会感到非常愉悦,因为等于他的召唤目的得到了实现,等于艺术家在作品中表现的思想和意识得到了社会的接受和认同。反之,当艺术作品不能被社会接受的时候,艺术家的召唤目的不能实现,这时候,艺术家会觉得孤独和痛苦,他或带着期待心理继续创作,或无奈地脱离艺术创作。

同时,艺术家在创作时还要借助于自己在以往学习或创作过程当中的各种体验和形成的经验。这种体验和经验包含两层意思。首先,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存在,不仅在于它再现了客观世界和表现了艺术家的情感和审美理想,还在于它是艺术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把具有普遍性的人类体验形式化。其次是,作为艺术接受者,如果没有类同的生命体验,往往不容易领悟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含义①。

二、创作潜动机

除了主动性之外,在创作的过程当中艺术家还拥有潜动机,潜动机包括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

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征,不同时期的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尽管拥有自己的个别性,但都包含有此一时期文化背景辉映下的主流艺术风格。

艺术作品的面貌永远是在整体面貌中呈现出其独特的一面。艺术家的心理也永远在一个整体的潜在的社会心理中含有自己的个别心理。艺术家,既要拥有一般的社会心理才能与社会融合,又要区别于一般,展现为个性,才能创作出新颖的艺术作品。当艺术家的一般心理大于个别心理的时候,他的生活会相对惬意,其作品特征相对平凡;当艺术家的个别心理大于一般心理的时候,他的情感会逐渐难于与社会契合,其作品风格会含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可能会绘制出非一般的作品,这时候的艺术家,会表现为孤独和痛苦。许多杰出的艺术家之所以孤独,往往是因为他骨子里对于人类的深切同情和关爱与这个关爱又不能被理解和接受。这就如人在登山一样,当你登的越高看到的风景就越多,但这时能陪伴你并与你共享风景的人就越少了,你的心理就会表现为孤独地崇高。

所以,观察艺术心理尤其是艺术家在创作中的潜意识心理,比观察艺术作品更能解读艺术作品中反映的现象与含义。从某种程度来讲,艺术作品就是由艺术家的心理促成的,包括文学、音乐、绘画等各种门类的艺术都是如此。

三、情感主动形式与情感被动形式

艺术家的创作情感通常有主动形式和被动形式。主动形式主要体现为平和与喜悦,在这种创作情感中,艺术家一般会考虑的比较客观,表现的手法也比较通俗,其作品容易被多数人所接受,但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会“使自己移居到对象里去,以那些对象的生活为自己的生活”②。被动形式主要有悲痛、压抑、仇恨、激情或癫狂等,由于这些心理的存在,创作往往具有强烈的情绪化色彩,作品的表现性强烈,难于被一般人理解。柴可夫斯基曾经在创作他的第五交响乐的时候,当创作到最激动的时候,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伏案大哭;荣格认为:“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因为他认为歌德在写作《浮士德》时,绝对没有意识到自己充当了亚利安民族集体意识的代言人;《格尔尼卡》产生后,一位盖世太保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冷峻地说:“这是你们的杰作”。这一黑色幽默回答体现了对被动创作动机的肯定③。

四、民族心理情节

艺术具有民族性,作为从事本民族艺术的艺术家往往还存有相应的民族心理情节,以保护和发扬本民族艺术。如区别于油画的立体性,以面造型,焦点透视,

重视光线色彩等,中国画的平面性,以线造型的特征,散点透视以及重视阴阳色彩等特点,都投射出了中国艺术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在艺术的民族性比较独立的情况下,艺术家尤其重视本民族的文化符号,通常在有形式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创作,形式的发展也相对缓慢。

进入现代社会,国际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使得各个民族的艺术在对立中逐渐融合,民族艺术的符号在逐渐削弱的同时成为广泛使用的艺术形式。现代艺术打破了所有事物和观念的界限,艺术家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素材和工具,用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法进行创作。这时候,艺术家的心理也变的更加难以猜测,有时候,连艺术家本人也难以预测自己的创作心理。而创作一旦形成并达到了艺术家满意的程度,艺术家便获得了新的本质力量的发现,欣喜若狂。

一件艺术作品暗含了艺术家的各种心理,我们通过分析艺术家的心理特征,把探视艺术心理的方法概括为一般方法和个别方法。从艺术家作为一个社会个体的角度来讲,需要用一般方法窥测其一般心理或通常心理;从艺术家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的角度来讲,又应当结合其社会经历和个性特点来释读其个别心理。由此,才能更准确地解读该艺术家的某作品的准确艺术风格和其中内涵。对于研究表现性艺术家来讲更为如此。一个一个流派的表现性艺术在我们今天看来都是伟大的艺术,而在当时的社会阶段却不能被社会所接受和肯定,其原因就在于——当时的一般社会心理还无法读懂这些艺术家的个别心理。“真正的艺术作品是以神秘的,琢磨不透的,蕴涵深邃的形式‘从画家身上’出现的”④,这是抽象主义画家康定斯基通过自己的真实创作体验,揭示了其艺术创作的个别心理。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为一个相对独特的社会群体,艺术家总是充满了爱憎情感,又饱含激情,用自己的语言符号传达了自己的生存情感,自己的处世哲理,自己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创造珍贵的精神财富。艺术家与艺术家的心理和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是相紧密联系的,但这种联系是在整体当中带有太多的感兴色彩,窥测艺术家的艺术心理才能更好地解释艺术作品中或明显或暗含的各种意图,但由于艺术创作的感性心理和即兴心理成分太多,所以,窥测艺术家的特定作品心理又是一件非常复杂和艰巨的任务。有时候,艺术家为了创作出纯思想、纯愿望或纯个性的作品,还需要“忘知”境界,忘掉已有的概念性知识和理解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