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除法(平均分)教案

认识除法(平均分)教案
认识除法(平均分)教案

第五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1课时认识除法(平均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动手操作把10颗松果从“任意分成2份”到“平均分成2份的”过程。

2、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成若干份,并写出每

份的结果。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了解“每份同样多”是“平均分”的实质。

【教学重点】

动手操作把10颗松果从“任意分成2份”到“平均分成2份的。”【教学难点】

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情境谈话引出本课课题。

1、出示课件。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新朋友,你们看这是谁?(松鼠)秋天到了。松鼠妈妈去森林里采了10颗松果让他们去分。如果你是松鼠

兄弟你打算怎样去分?谁来说一说?教师指名答,板书分法。

2、讨论。

师:请大家观察这些分法,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好最公平。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最后形成共识:每只松鼠分5颗松果最公平。因为分得一样多。

3、动手操作。

出示课件。

师:要想两只松鼠分的同样多,应该怎样去分呢?请大家拿出10个小圆片代表10颗松果,分一分吧。(学生动手操作)

师:谁到黑板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你是怎么分的?〔学生在黑板上演示)

4、出示课件,边演示边说。

师:帮小松鼠分松果,我们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先两个两个的分再一个一个,还可以一人五个。不管用哪种方法去分,每只松鼠最后都得到了同样多的松果。那么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

5、出示课件。

师:谁试着把刚才把刚才平均分的过程说一说。有(10)个松果,平均分给(2)只松鼠,每只松鼠分得(5)颗松果。

二、练习

1、出示课件。

师:有12块糖,每人分()块。你们看这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2、分糖。师:到底怎样才能做到平均呢?请大家拿出12个花片代表12块糖。来分一分吧。找学生在黑板上边说边演示。

3、摆圆片。按要求动手圆片,再填空。

4、看图说一说是怎么分的。

5、按要求填空。若有难度可摆圆片。总结:份数越多,每份分得越少;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分得越多。

三、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民通过劳动获得了香甜的果实,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呢?

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组织学生以同桌为单位动手分一分,让学生亲身体会任意分和平均分的不同,重点理解什么是平均分及平均分成几份是什么意思,会动手平均分成几份。

4 初步认识除法

初步认识除法。(教材第13、第14页) 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或说明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重点:除法算式的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理解除法的意义。 课件。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的运算有加法、减法和乘法,并且知道加法与减法是相对应的,那么有没有与乘法相对应的第四种运算方法呢?那又是什么运算呢?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第四种运算方法——除法。 【设计意图:借助对话,激发学生学习除法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做准备】 1.教学例4。 师:请看图,说一说从中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例4) 生:大熊猫有12个竹笋,它想把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师:是啊,谁愿意帮帮大熊猫,告诉它每盘放几个?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每盘放3个,我是1个1个地分的,这就是我们学过的平均分的问题。 师:像这样把12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表示是12÷4=3,“÷”是除号,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师:你能像刚才那样完成下面的练习吗?(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做一做”)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把15条鱼平均放在5个盘子里,就是把15平均分成5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表示是15÷5=3,所以每个盘子里放3条鱼。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表示是10÷2=5,所以每份是5根。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表示是10÷5=2,所以每份是2根。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通过例子去体验把平均分的结果抽象为用除法来表示的过程,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教学例5。 师:瞧,大熊猫又忙什么呢?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例5) 生:大熊猫有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多少盘? 师:能放多少盘?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们可以画图圈一圈,就很容易知道可以放5盘。 师:我们也可以动手摆一摆,还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20÷4=5。这个算式除号前面的数(20)是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4)是除数,得数(5)是商。 师:看教材第14页“做一做”第1题,你能在图中圈一圈,分一分,填一填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后,组织交流汇报。 师: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你都知道了吗?现在我们就来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14 页“做一做”第2题) 指定学生说出每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熟记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练习,进一步体会平均分问题的不同情形,初步感受“等分除”和“包 含除”。了解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已经知道了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除法表示,并且也会读、写除法算式。你们都掌握了吗?回家给爸爸妈妈讲一讲吧。 初步认识除法 读作:12除以4等于3。 1.前面大量的平均分活动,是在学生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 或表象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学生从中积累了一定的平均分的经验,为本节课认识除法做好 了准备。除法的本质就是平均分。本节课就是如何把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及结果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的数学过程。 2.必要的讲解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使学生知道把物体平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表示,并经历把平均分的过程抽象为用除法表示的过程。

认识除法

认识除法 作者:谢星星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3222 更新时间:2006-12-8 认识除法 下蜀中心小学 谢星星 教材分析: 本单元第一次教学除法,要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能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学内容大致分成两部分,第30~35页教学平均分,第36~41页教学有关除法运算的知识。教材在编写上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过去的数学教材,把除法人为地分成两类,即平均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和包含分(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强调这两类之间的不同,却无法把它们沟通,实质上削弱了除法的意义,造成了机械记忆的学习状况。新课程认为,这两类问题都是每份分得同样多的问题,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没有必要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第二,除法意义是分阶段逐渐理解的,首次教学除法,把理解其意义定位在它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算。因此,认识除法需要先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这是教材分两部分编写的原因。 第三,把除法知识的教学与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例题教学除法的知识,都在现实的问题情境里进行,练习题几乎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这样编排,增强了计算教学的现实意义,也提高了计算教学的效率。 认识除法 教学内容: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第36-38页例题,试一试,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 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2 能结合具体情境和平均分的活动写出相应除法算式,正确读出除法算式

3 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难点;从平均分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认识除法,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结合具体情境和平均分活动,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1 教学第36页例题: ⑴师:小朋友,光明小学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秋游了。在上山的路上,老师决定带他们坐乘缆车去山上游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主题图) 师:可要看仔细了,里面藏着很多数学问题呢,哪位小朋友来说给我们大家听听。 小朋友们说得都很好,(6个小朋友坐缆车,每辆车坐2人,要坐()辆。)我们一起读一下(小卡片一一出示) 师:你知道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样想到的? 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小圆片,动动脑筋可以怎样分呢? (生1:我用圆片分一分,每堆2个,分成了3堆。) 师;谁再来说说。 (生2:3个2人是6人,要坐3辆车) (生:每2人圈一圈,共有3个圈,所以是3) 师:你的方法真巧妙 把()里的3填完整,然后生齐读。 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要坐3辆 ⑵师: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要坐几辆车。我们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苏教版认识平均分说课稿

《认识平均分》说课稿 一、教材 (一)、教材分析 《认识平均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平均分的认识。学生对“几个几”的已有认识是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直接基础,平均分的认识是学习除法的基础,也是认识除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平均分的操作活动,能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充分的感性经验。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现象,而除法运算是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的抽象与概括,认识并学会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逻辑前提。 (二)教学目标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熟背乘法口诀,并能运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些有关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同时,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以直观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发展不完全,不易理解抽象的概念,虽然日常生活中已有一定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对平均分物品的认识及实践,对于“什么是平均分”、“怎样平均分物品”存在困惑。 鉴于对以上教材、学情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我结合《学科课程标准》拟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具操作,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过程,初步认识 平均分,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在具体活动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体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平均 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他们的平等意识和谦让意识, 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重点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学难点是掌握“平均分”的方法。为了更好的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动手操作是关键。学生在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掌握了平均分的方法后,能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 教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课题】:“森林聚会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信息窗1。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 【教材简析】:本节课是除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认识初始的的。教材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以一幅情境图“有趣的聚会”童话故事引入,然后自始至终都围绕着这幅情境图进行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情景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孩子们的亲手操作使他们了解平均分的含义,体验什么平均分,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运用,体会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教学策略】: 1、设计思路。 从分一分的具体操作过程抽象出平均分的概念。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投入进去,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结合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动手分一分——解释应用”的过程来进行。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投入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自己去研究、探索,经历平均分的全过程。再通过直观的操作、语言的描述、平均分的理解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对平均分的全面理解。本节课力图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形象易行的操作、开放自主的氛围,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真正展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2、教法、学法。

这节课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把课堂交给学生。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和相互交流相结合的方法,由学生自己得出平均分的含义,并进一步的理解平均分的知识。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交流,在学生之间出现问题或困难的时候,提出见解。让学生在一种平等,宽松的氛围里充分展现他们的想法,发散他们的思维,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探索成功的喜悦。在倾听和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想法,正确掌握所学的知识。 3、教学准备。 学生自主准备好学具,20根小棒。 教师课前准备有关这个内容所设计的习题,使练习更有针对性。【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森林里的动物们可高兴了,因为他们要举行一次丰盛的宴会,宴会准备了很多好吃的东西。它们还邀请我们班的同学们一起去参加它们的宴会,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它们知道同学们都会分东西,那这节课咱们就去参加它们的宴会,帮动物们分一分食物,好吗? 二、讲授新课 师:咱们现在就去看看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在干什么。 (课件出示森林里摆放的各种食品,录音:今天的天气真好,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心情格外高兴,因为他们要举行一次丰盛的宴会。请小朋友观察,宴会为小动物们都准备了哪些好吃的呀?) 生:20个桃子,12个胡萝卜,10个竹笋,15个松果。 师:有这么多好吃的,大家看看谁来了? (课件出示两只熊猫) 生:熊猫 (录音:呀,有咱们喜欢吃的竹笋。) 师:大家猜熊猫遇到了什么问题呀? 生:怎么分着吃竹笋? (录音:咱们把竹笋先分一分吧,可怎样分竹笋呢?) 师:你觉得熊猫会怎样分竹笋呢?一定把你的分法说出理由。

除法的初步认识优秀教案

除法的初步认识(一)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表示平均分物品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3.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8个桃子(或其他水果、物品),8个盘子,24支铅笔。小棒、圆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分,平均分的过程在数学上可以用除法来表示,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除法。 (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 二、自主探索,认识除法 1.教学例1 (课件出示一堆桃子)教师:小猴家有一些桃子,你能猜一猜有多少个吗? 教师:我们来帮它数一数。 学生数出后,教师板书:8。 教师:猴妈妈让小猴分桃,她提出了什么要求呢?(课件出示猴妈妈的话:把这8个桃子平均装在4个盘子里) 学生读猴妈妈的话,教师板书:4。 教师:你们能帮小猴分桃子吗?用小圆片代替小猴分一分,分好后小组内互相检查,是不是按要求平均分成了4份,分的结果是每盘多少个? 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2。 教师:谁能看着8,4,2这3个数把刚才分桃子的过程说一说,分之前总数是多少个?分的要求是什么?分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8个桃子,平均分成4盘,每盘分得2个桃子。 教师:谁能用我们数学上的算式来表示刚才平均分的过程? 学生说后,教师指出:在数学上,我们可以用8÷4=2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教师把除法算式板书完整。教师介绍除号的名称、写法、读法。写法:先写中间一横,再写上下的小圆点,两个圆点要对齐。学生读算式,用手比画除号。议一议:算式中8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8÷4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教师:你还能把8个桃子平均分成几份?用圆片分一分,一边分一边说分的过程,再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识 (1)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第2题。 (2)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第2题。 (3)用20根小棒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过程,再写算式。比一比,看谁的方法最多。先独立分,再全班交流。(学生可以平均分成几堆,也可以按每几根一堆平均分)能说出3种以

认识除法

第四课时认识除法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8-50页例题及“试一试”,“想想做做”1-4题,“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除法算式。 2.使学生在认识除法的活动中,体会从具体情境中抽象数学式子的过程,理解除法算式表示的平均分的含义,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能力。 3.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情感和口头表达能力,并进一步学习与同学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认识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除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师生各准备圆片、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1.星期天一群小朋友组织外出爬山,他们决定坐缆车去山上游玩。想不想看看?(出示情境图) 2.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提问: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每几人坐一辆车?要我们算出什么? 板书:6个人每辆车坐2个人要坐()人。 3.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提问:你知道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样想到的? (2)教学除法算式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先和同桌交流题意再指名说说图意 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再集体交流得出结果

讲述: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怎样写算式呢?共有6个小朋友,先写 6,再写÷(介绍除号,指导写法)每辆车坐2人,就在除号后面写2,刚才们已经想出来了要坐3辆车,接下去怎样写?(边讲述边板书: 6÷2=3)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 ●提问:结合这道例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中,6、2、和3各表示什么? 4.教学例5后的“试一试”。 让学生读一读“试一试”题目,看一看。 提问:要知道可以分给几只小熊,应该把12个苹果怎样分,得到的结果是什么? 按照这样的分法,您能填写下面的算式吗? 集体读一读算式,追问:这个算式里的12、3、4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几个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继续教学除法的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教学例6。 (1)让学生观察和阅读例题 提问:你从这道题中知道些什么?[板书:6个小朋友,平均分成3组,每组()人] (2)引导思考、解决。 把6个小朋友按3组平均分,每组几人呢?看图自己想一想,也可以用圆片分一分,再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3)列除法算式学生跟着老师的指导书写算式和除号 指名学生读一读除法算式再齐读 指名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指名介绍汇报。 让几名学生说一说 学生填写、交流、集体订正 学生集体读算式后指名说说算式的含义 学生读题,说说题意 小组合作学习,探讨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最后把结果板书到括号里。

《认识平均分》教学案例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分》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30—31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掌握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平均分物体的方法,在操作交流中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3.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中感知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肯定吃过桃吧?花果山的小猴们最喜欢吃桃,你看,美猴王带回6个桃,小猴子们蜂拥而上,想去吃那诱人的桃。美猴王说:“且慢!要想吃桃,先要学会分桃。孩子们,你们说说,要把这6个桃分成几堆,可以怎样分?”听了美猴王的话,小猴们急得抓耳挠腮,想不出办法了。小朋友们,我们来帮帮小猴的忙,好吗?请大家拿出6个圆片,代表6个桃,自己动手来分一分。分好以后,把你的分法和同桌说一说。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注意引导学生不要把思维局限在分成两份的分法上。 3、交流:你是怎样分的?(把有代表性的分法利用磁性黑板展示出来,有目的地展示3个不是平均分、3个是平均分的方法。)。 4、比较:小朋友们,大家的分法真多。仔细观察一下,你觉得哪些分法你比较喜欢?为什么呢?(根据学生的见解将展示的分法分成两类) 评价:是呀,我们都比较喜欢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这样,每个小猴子拿到的桃一样多,肯定会感到非常公平,非常高兴。 指出:在数学上,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说明:分6个桃有多种分法,在对多种分法的观察比较的过程中学生遴选出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让学生明白平均分是众多分法中的一种,在教师的介绍中初步感知平均分的含义:每一份同样多的,就是平均分。】 二、操作中领悟 谈话:看到大家帮小猴子分好了6个桃,美猴王微微一笑,拔下一根毫毛,轻轻一吹,又变出了2个桃。小朋友们,现在一共有几个桃?(板书:8个桃)美猴王说:“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大家明白了分东西时应该平均分,要让每只小猴分得同样多。现在要把8个桃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 想一想:小朋友们,把8个桃平均分,你准备怎么分呢?你能根据这句话先自己想一想平均分的方法吗? (板书:8个桃,每只小猴()个,可以分给()只小猴。) 摆一摆:小朋友们,拿出8个圆片代表8个桃,把你们平均分的方法用圆片摆出来。 说一说:学生说摆法,教师形成板书: 8个桃,每只小猴(4)个,可以分给(2)只小猴。 8个桃,每只小猴(2)个,可以分给(4)只小猴。 8个桃,每只小猴(1)个,可以分给(8)只小猴。 提问:为什么这3种分法都是平均分呢? 再问:这8个桃,每只小猴分2个,可以分给几只猴子呢?每只小猴分4个、分1个呢? 【说明:把8个桃平均分,可以每4个一份,也可以每2个一份,还可以每1个一份,学生在操作交流中体会到平均分可以有不同的分的过程和结果,在“不同”中体会“相同”

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青岛版_教案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青岛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p50—53页。)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本单元是青岛版课程标准教科书第三册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是本单元学习除法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前提,而学生对平均分很陌生,对分一分却很熟悉,因此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分一分探索平均分的方法,从直观和真实感受中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师如何通过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合作中探索,在深化中发展,达到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基于以上原因,特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技能 初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2、情感与态度 经历平均分的探究过程,体会除法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3、解决问题,数学思考 能用除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会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构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教具学具准备】课本、课件、实物投影仪,棋子 【学习方式】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信息 师: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大家想不想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啊? 生:想。 师: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哦,原来他们在开丰收庆祝会呢。(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呢? (预设:学生可能会零零散散的说:有12个桃子……) 师:能不能把所有的数学信息接着说完? 其他学生又补充:……

(完整版)二年级数学平均分及初步认识除法的练习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平均分(一) 一、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在它下面画“√”。 二、先用6根小棒摆一摆,再填空。 (1)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份。 (2)每3根一份,可以分成()份。 三、你能按要求圈一圈,填一填吗? (1)☆☆☆☆ ☆☆☆☆ 8颗☆,每4颗一份,分成了()份。 (2)☆☆☆☆ ☆☆☆☆ 8颗☆,每2颗一份,分成了()份。 (3)□□□□□□□□□ □□□□□□□□□ ()个□,每()个一份,分成了()份。 四、先想一想怎么分,再填空。 (1)16个桃子,每只猴子吃2个,可以分给()只猴子吃。 (2)16个桃子,每只猴子吃4个,可以分给()只猴子吃。 (3)16个桃子,每只猴子吃8个,可以分给()只猴子吃。 (4)6棵松树,每2棵种一排,可以种()排。 (5)10个○,每5个可以拼成图形五环,能拼成()个。 二年级数学上册平均分(二) 一、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空。

1. 12根小棒,平均分成2堆,每堆()根。 2. 12根小棒,平均分成3堆,每堆()根。 3. 12根小棒,平均分成4堆,每堆()根。 二、先画一画,再填空。 1. 2. 三、先分一分,再填一填。 1. 2. 有 12篮萝卜,平均分给3只小兔,每只小兔分()篮。 四、看图填一填。 1. 2. 二年级数学上册平均分(三) 一、先圈一圈,再填空。 (1)○○○○○○(2)△△△△△△ △△△△△△ 6个○,每2个一份,分12个△,平均分成4份, 成了()份。每份()个。 二、想想填填。 1. ()个☆,平均分成()()个△,平均分成() 10把香蕉,平均放在2个篮子里, 每个篮子里放()把。 ○○○○○○○○○○ ○○○○○○○○○○ 有20个○,平均分成() 份,每份()个。 △△△△△△△△ △△△△ △△△△△△△△ 有()个△,平均分成 ()份,每份() 个。 (1)12颗糖,每3颗分一份,分成了()份。 (2)12颗糖,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颗。

二年级认识除法练习题三份

《认识除法》练习一 班级:姓名: 一、看图填一填。 1.把10个面包平均分成()份,每份有()个面包。 算式:_÷_=_ 2.把10个面包每()个一份,分成了()。 算式:_÷_=_ 二、先分一分,再填一填。 1.有()个西瓜,每()个一份,分成了()份。 算式:_÷_=_ 有()个西瓜,平均分成了()份,每份是()个。 算式:_÷_=_

三、圈一圈,填一填。 (一) 一共有()个,每()个一份,一共可以分成()算式:_÷_=_ (二) 一共有()个,每()个一份,一共可以分成()份。 算式:_÷_=_ 四、把8个篮球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下面哪种分法对?对的在括号里打√。 () ()() 五、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一填。

(一)如果摆成独立的,可以摆()个。 (二)如果摆成独立的,可以摆()个。 (三)如果摆成独立的,可以摆()个。 六、能力提升 (一)星期天,家里来了一些客人,小明准备了14根筷子,刚好够用。吃饭时一共有()人。 算式:_÷_=_ (二)把下面的饮料分给小朋友,每人分3瓶,够5个人分吗? 《认识除法》练习二 班级:姓名: 一、下面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一) ( )(二)()

(三)() 二、圈一圈,分一分。 (一)分桃子 1.把16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 )个。 算式:__÷__=__ 2.把16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 )个。 算式:__÷__=__ 3.把16个桃子平均分给8只小猴,每只小猴分( )个。 算式:__÷__=__ (二)分苹果 1.把()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个。 算式:__÷__=__ 2.把()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个。 算式:__÷__=__

【K12学习】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与说明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平均分》 教学设计与说明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第30—31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掌握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平均分物体的方法,在操作交流中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3.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中感知 谈话:小朋友们,无锡是水蜜桃之乡,你们肯定吃过桃吧?花果山的小猴们最喜欢吃桃,你看,美猴王从无锡带回6个桃,小猴子们蜂拥而上,想去吃那诱人的桃。美猴王说:“且慢!要想吃桃,先要学会分桃。孩子们,你们说说,要把这6个桃分成几堆,可以怎样分?”听了美猴王的话,小猴们急得抓耳挠腮,想不出办法了。小朋友们,我们来帮帮小猴的忙,好吗?请大家拿出6个圆片,代表6个桃,自己

动手来分一分。分好以后,把你的分法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分圆片,教师巡视,注意引导学生不要把思维局限在分成两份的分法上。 交流:你是怎样分的?(把有代表性的分法利用磁性黑板展示出来,有目的地展示3个不是平均分、3个是平均分的方法。)。 比较:小朋友们,大家的分法真多。仔细观察一下,你觉得哪些分法你比较喜欢?为什么呢?(根据学生的见解将展示的分法分成两类) 评价:是呀,我们都比较喜欢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这样,每个小猴子拿到的桃一样多,肯定会感到非常公平,非常高兴。 指出:在数学上,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说明:分6个桃有多种分法,在对多种分法的观察比较的过程中学生遴选出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让学生明白平均分是众多分法中的一种,在教师的介绍中初步感知平均分的含义:每一份同样多的,就是平均分。】 二、操作中领悟 谈话:看到大家帮小猴子分好了6个桃,美猴王微微一笑,拔下一根毫毛,轻轻一吹,又变出了2个桃。小朋友们,现在一共有几个桃?(板书:8个桃)美猴王说:“在小朋友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初步认识乘法和掌握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了解除法的含义。教材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乘法知识中“几个几”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旨在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学会根据每几个一份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为建立除法的含义积累丰富的经验。 学情分析 认识除法首先要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几个几”,并且低年级学生对新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望,每位学生也都有一些动手操作的经验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平均分的问题,这些都为学习平均分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知道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 2、让学生学习平均分的第一种常见情况: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 3、使学生学习在分一分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分一分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磁性实物图片。 学具准备 小棒、圆片。

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五)全课小结,拓展平均分。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1、展示课题,同时播放歌曲《排排坐吃果果》,让学生在歌声中初步感知平均分。 2、故事引入: 同学们,你们看!今天森林里可热闹了。动物们正在举行运动会,刚刚结束的跑步比赛,正在进行颁奖仪式。老虎跑得最快得了第一名,兔子第二,小猴子第三。现在有6个桃子要奖励给他们,你猜它们各分到了几个? (课件展示分法3-2-1) 同学们,你们同意这样的分法吗?(同意) 名次越高,得到的奖励越多,虽然分到的桃子不一样,但大家都心服口服,非常开心。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分东西的时候可以分的不一样多。通过和后面的比较,有助于学生突破难点。 3、揭示课题: 猴妈妈在森林中也采到了6个桃子,她要分给三个孩子,应该怎样分呢? 你们看!她这样分公平吗?(课件展示(4-1-1) (不公平) 为什么不公平?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对了!他们分到的桃子,有的多,有的少,不一样。只有每个人分的一样多,才是公平的!现在这样分,公平吗?(课件展示(2-2-2) (公平) 总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平均分”。边说,将课题补充完整。板书课题:平均分 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情境,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学习思考中。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及初步认识除法的练习题(2)

二、先用6根小棒摆一摆,再填空。 (1)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份。 (2)每3根一份,可以分成()份。 三、你能按要求圈一圈,填一填吗? (〔)☆☆☆☆ ☆ ☆ ☆ ☆ 8颗☆,每4颗一份,分成了()份。 (2)☆ ☆ ☆ ☆ ☆ ☆ ☆ ☆ 8颗☆,每2颗一份,分成了()份。 (3)□□口□□口□□口 □ □□□□□□□□ ()个□,每()个一份,分成了()份。 四、先想一想怎么分,再填空。 (1)16个桃子,每只猴子吃2个,可以分给()只猴子吃 (2)16个桃子,每只猴子吃4个,可以分给()只猴子吃 (3)16个桃子,每只猴子吃8个,可以分给()只猴子吃 (4)6棵松树,每2棵种一排,可以种()排。 (5)10个O,每5个可以拼成图形五环,能拼成()个。

一、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空。 1. 12根小棒,平均分成2堆,每堆( 2. 12根小棒,平均分成3堆,每堆( 3. 12根小棒,平均分成4堆,每堆( 二、先画一画,再填空。 有12篮萝卜,平均分给3只小兔,每只小兔分()篮 四、看图填一填。 1. 2.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有20个O,平均分成() 份,每份()个。 [△△△△△△△ △△] ()个厶,平均分成( ) )根 )根 )根 △△△△△△△△ △△△△ △△△△△△△△ 有()个△,平均分成 ( )份,每份() 个。

二年级数学上册 平均分(三) (2) △△△△△△ △ △△△△△ 12个△,平均分成4份, 每份( ) 个。 1. (1) 12颗糖,每3颗分一份,分成了( )份。 (2) 12颗糖,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 )颗。 (1) 有( )副手套,每副( )只,一共有( )只。 (2) 一共有( )只手套,每( )只配成一副, 配成了( ) 副。 (3) —共有( )手套,分成了( )畐农每副有( )只。 (1) 15只蜜蜂,每( )只排一队, 排成了( )队。 一、 先圈一圈,再填空。 (1)000000 6个0,每2个一份,分 成了 ( )份。 二、 想想填填。

除法的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情景图,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 1、谈话,出示情景图。 问:从图中你知道什么?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二、板书课题 4、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三、新课讲授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5、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平均分成几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4)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6、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把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四、引导学生归纳解题方法 五、针对例题对应练习 7、课本第13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六、堂上练习 8、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三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除法的意义——初步认识除法算式和除号

除法的意义——初步认识除法算式和除号 教学目标: 1、经历把平均分的结果抽象为除法表示的过程,初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会根据具体情境写出除法算式。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初步体验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难点:根据具体情境写出除法算式。 教学设计: 一、分苹果,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1)教师出示题目:8个苹果平均放到2个盘子里,每盘几个?(板书) (2)教师提问:“平均放到2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知道;把8个苹果放到2个盘子里,每盘要放得同样多.(3)师生合作分苹果. ①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应先怎么分,再怎么分.在独立思考后同桌讨论. ②学生用学具自己试着分一分. ③学生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同时演示课件。学生的汇报可

归纳为:先把苹果每盘放1个,没分完,再把剩下的桃,每盘放一个,以此类推直到分完.分得的结果是每盘放4个. ④师生小结:8个苹果,分在2个盘里,每盘分得同样多就是把8个苹果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4个. (4)归纳概括除法含义: 教师讲述:把8个苹果平均放到2个盘子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里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 2.结合例题,学习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除法的符号是“÷”.(2)教师问学生“把8个苹果平均放到2个盘子里,每份几个?”这道除法算式怎么列呢? ①要分的苹果是几个?(8个).把“8”写在除号前面.(教师板书:8÷). ②把8平均分成几份?(2份)把“2”写在除号的后面.(板书:2) ③每份是几?(是4),教师把“4”写在等号后面(板书:4) 教师让学生对照算式8÷2=4说一下,这道除法算式是怎么列的?可以让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 (3)教师指着“8÷2=4”向学生说明: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它表示把8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这个算式读作:8除以2等于4(板书). (4)同学之间互相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并读出算式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及初步认识除法的练习题24286

一、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在它下面画“√”。 二、先用6根小棒摆一摆,再填空。 (1)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份。 (2)每3根一份,可以分成()份。 三、你能按要求圈一圈,填一填吗 (1)☆☆☆☆ ☆☆☆☆ 8颗☆,每4颗一份,分成了()份。 (2)☆☆☆☆ ☆☆☆☆ 8颗☆,每2颗一份,分成了()份。 (3)□□□□□□□□□ □□□□□□□□□ ()个□,每()个一份,分成了()份。 四、先想一想怎么分,再填空。 (1)16个桃子,每只猴子吃2个,可以分给()只猴子吃。(2)16个桃子,每只猴子吃4个,可以分给()只猴子吃。(3)16个桃子,每只猴子吃8个,可以分给()只猴子吃。(4)6棵松树,每2棵种一排,可以种()排。 (5)10个○,每5个可以拼成图形五环,能拼成()个。

一、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空。 1. 12根小棒,平均分成2堆,每堆( )根。 2. 12根小棒,平均分成3堆,每堆( )根。 3. 12根小棒,平均分成4堆,每堆( )根。 二、先画一画,再填空。 1. 2. 三、先分一分,再填一填。 1. 2. 有12篮萝卜,平均分给3只小兔,每只小兔分( )篮。 四、看图填一填。 1. 2. ( ) 个☆,平均分成( )( )个△,平均分成( ) 10把香蕉,平均放在2个篮子里,每个篮子里放( )把。 ○○ ○○ ○○ ○○ ○○ ○○ ○○ ○○ ○○ ○○ 有20个○,平均分成( ) 份,每份( )个。 △△ △△ △△ △△ △ △ △ △ △△ △△ △△ △△ 有( )个△,平均分成( )份,每份( )个。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平均分(三)一、先圈一圈,再填空。 (1)○○○○○○(2)△△△△△△ △△△△△△ 6个○,每2个一份,分12个△,平均分成4份,成了()份。每份()个。 二、想想填填。 1. 2. 3. 4.(1)12颗糖,每3颗分一份,分成了()份。 (2)12颗糖,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颗。 (1)每束有()个气球,()束一共有()个气球。(2)一共有()个气球,每束有()个,分成了()束。(3)一共有()个气球,平均分成了()束,每束有()个。 (1)有()副手套,每副()只,一共有()只。 (2)一共有()只手套,每()只配成一副,配成了()副。 (3)一共有()手套,分成了()副,每副有()只。 (1)15只蜜蜂,每()只排一队, 排成了()队。 (2)15只蜜蜂,平均排成()队, 每队()只。

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 把学生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哪一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学生活动。)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

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师:放的方法,我们可以多种多样,但是结果都应是怎样的呢? 从生活经验出发,指的是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而非教师的生活经验,更不是教师的“教学经验”。要尊重学生的经验,让他们尽可能地把经验充分地表达出来,而不是一开始教师就规定好了“前进的路线”,让学生的经验与学习相隔离。

除法的初步认识之平均分教案

除法的初步认识之平均分教案 除法的初步认识之平均分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P5053页。)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初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2、情感与态度:经历平均分的探究过程,体会除法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3、解决问题,数学思考:能用除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会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构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教具学具: 课本、课件、实物投影仪,棋子 学习方式: 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信息 师: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大家想不想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啊? 生:想。 师: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哦,原来他们在开丰收庆祝会呢。(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呢? (预设:学生可能会零零散散的说:有12个桃子) 师:能不能把所有的数学信息接着说完? 其他学生又补充: 师:说的真完整,那你知道这些东西是给谁准备的吗? (预设学生会说:桃子是给猴子准备的,萝卜是给兔子准备的,竹笋是给熊猫准备的,松果是给小松鼠准备的。)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