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淮海战役的感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淮海战役之我见唐乐爽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另两大战役为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之一。共歼国民党军55.5万人,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使国民党军在华东、中原战场的主力丧失殆尽,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已处在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淮海战役是国共双方以徐州为核心在淮海地区举行的一场规模最大的军事较量。集结在这个地区的国民党军有50万人,战役开始后又陆续增援30万人,大部分是蒋先生的嫡系。共军投入兵力包括地方部队约60万人。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开始,到1949年1月10日结束,历时65天,共消灭国民党军主力55.5万人,使蒋先生赖以发动内战的骨干部队基本拼光。

纵观六十年前的淮海战役,时间离我们已十分的遥远,再加上个人立场和出发点的不同,因此看待那场战争也就有了不同想法和看法。淮海战役基本上可以说是,决定国共两党生死存亡的事,换而言之也就是关系到中国政权的更替。因此引起了国共双方的最高领导特别的关注,双方调兵遣将,将自己认为最适合的帅才派往前线。双方在战略上、战术上都投入了极大的精力、财力、物力和人力。但从国共双方投入的兵力横向对比国军是80万,我军是60万。国民党有美国的大力支持,国军装备先进的美式装备,有飞机、坦克、大口径火炮,更有有先进的军事理念;而共军则是简陋的小米加步枪,相比之下国军占优。可就是占有巨大优势的国军却败在没有现代化作战手段,只凭着一种坚强信念的共军手里,着实让人出乎意料,看不透。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推动共军勇往直前,前仆后继以至于打赢三大战役,扭转乾坤呢?

兵法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西方“兵圣”克劳塞维茨更是把战争实质用一句话简单扼要的概括:战争是另一种政治手段的继续。因此,可以这么说,战争打的是军心、民心,打的是经济实力、后勤保障。淮海战役的胜利正是沿着这条思路取得的。

“得民心者得天下。无论辽沈战役‘关门打狗’,淮海战役‘吃着一个、夹着一个、看着一个”,还是平津战役‘把惊弓之鸟变成笼中之鸟’,都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但这说到底都是人民战争的胜利。”军心、民心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人民的力量是无敌的。在解放区,土地改革解放了1亿农民,他们汇成的历史洪流无可阻挡。杨光远说,这些最为贫穷的农民,为了争做土地的主人,倾囊而出,甚至献出了自己的亲人,他们才是这场大决战的真正支撑者。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由于国民党内部的贪污腐化,国民党政府在人民的心中早已是判了死刑。所谓庆父不死,鲁难不已,所以失去天下是早就已经定的事,区别只在于早和晚。同时战争打的也是后勤保障。

兵法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由于民心在我党,在淮海战役当中,我军总共动员了500多万的之前民工,一百多万辆太平车,这些民工自带干粮,在地方政府有力的支援下,伤员得到有效地救治,我前线部队才能安心的对敌作战。而国军可以说是在“敌占区”作战,没有战略纵深、没有后勤保障、没有后方医院、没有人民的支援。总之,我军所拥有的一切有力条件国民党军都没有。如此一个内部朽烂、外部民怨沸腾的政权,陷入兵败如山倒的境地,并不奇怪。陈毅元帅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区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所以,战争的胜负更重要的取决于,民心得向背,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一切胜利的法宝。

个人认为,我党自建立之初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就做的特别好,抓的又紧又牢,时刻不肯懈怠,同时又不定期的进行全党全军的整风运动,更加保证了我军绝对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这也是国民党所不能比拟的一个方面。思想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思想对,则观念对;

观念对,则做事对。三大战役所消灭的国军相对俘虏和改编的来说,仅是少部分,而俘虏的一部分国军更多的是心里防线我党心理战术攻陷,缴械投降。而纵观我军思想坚定,舍生取义,宁可战死也不屈降,即使被俘虏也决不投靠敌人,出现了大批可歌可泣的共产党员。我党的宣传工作方面做的也很好,下面是两条我党的名言:广泛使用一切宣传武器,宣传我们的主张政策,驳斥敌人的造谣和欺骗,可以占领思想阵地,安定民心,造成新区的新气象。人民对待战争的态度决定着军队的精神政治潜力和心理潜力,军队的精神政治潜力和心理潜力决定着军队肩负战争重担和夺取战争胜利的能力。

在观看电影的途中,我也发现了国军在用将指挥方面的一个致命的缺陷。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淮海战役当中毛主席将战场的指挥权、决断权、临机处置权毫无保留的交给了邓、陈、粟等,使他们拥有绝对的权利,为淮海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是反观国民党,杜聿明虽为华东剿总司令,可每每有大事,蒋先生就处处掣肘,事事过问,在黄惟兵团危急之时,蒋先生命杜聿明不顾整个部队的命运也要救黄维,甚至打电报对杜进行严厉的指责:“如作视黄兵团不救,我们将亡国灭种。”措辞之严厉,实属罕见。因蒋先生的因小失大,淮海战役的失利也就在所难免了。

观历史进程,叹政权兴衰,无不在一个“民”字,成也人民,败也人民。希望我党能够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真正做到不脱离群众,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服务于人民,植根于人民,和人民形成雨水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国家长治久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愿太平盛世长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