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与社会读书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同体与社会读书笔记

【篇一:读《共同体与社会》有感】

读《共同体与社会》有感

最近一段时间刚刚粗略地看完《共同体与社会》一书,对于其中的

很多观点还是无法很好的理解,但本书所提出的许多概念还是能让

我从枯燥深晦的文字里感受到着一位伟大社会学家的智慧光芒。

斐迪南.滕尼斯是社会学形成时期的著名社会学家,德国的现代社

会学的缔造者之一,这本书是他的传世之作,也是西方社会学最经

典的著作之一。滕尼斯在书中深刻阐明了在人类的群体生活中的两

种结合的类型:共同体与社会。这两个概念看似简单,却意义深刻。滕尼斯认为,共同体的类型主要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的群体里

实现的,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等是它的基本形式,它们是有机的浑然生长在一起的整体。社会是一种目的的联合体,

是一种“人的群体”,人们以和平的方式共处,但彼此之间不是相互

结合,而是基本上分离的。在近代的资产阶级社会里,社会的类型

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在工业文明席卷一切的19世纪末的欧洲,这

一发现具有相当的创造见和预见性,由此成为以后西方社会学的基

本范畴和概念,并在不同的时代被不断的丰富与发展。

共同体主要是以血缘、感情和伦理团结为纽带自然生长起来,其基

本形式包括亲属(血缘共同体),邻里(地缘共同体),友谊(精

神共同体)。因为天然或原始的原因人们会有着共同的意志上的互

相结合。书中指出这种结合最强有力结合通过三种关系表现为直接

的相互的肯定,分别为母亲与孩子,丈夫与妻子和兄弟姐妹。

母子的关系从肉体过渡到精神,因为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因此具有

牢固的确定性。母亲照顾孩子,可以说是出自不言而喻的本能。而

在孩子的成长中也会相互给与欢乐的记忆,并对母亲产生感激,抵

消母子分开的可能性。这种相互的关系便使得母子关系能够稳定。

而夫妻之间的关系是主要依靠相互习惯,从而才能形成长久稳定的

关系。这很自然就能联想到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正是由于由于夫

妻之间处处争锋相对,无法互相适应,互相磨合,形成稳定合理的

家庭结构才会导致家庭的破裂。除此之外共同的财富,包括孩子都

是巩固夫妻关系的条件。而兄弟姐妹的关系在书中被描述为是完全

建立在血缘亲戚之上的关系,记忆在这

对关系中发挥着最强烈的作用。

在这些关系中,存在着享受和劳动的不同和分配,在这些关系中力

量不一定是均衡的,并且存在着一种优越的力量——威严,但是总

是能够在两个界限中互相关系,因此归根结底,这些关系都是稳定

并且牢固的。总之在共同体中,不管人们在形式上怎样分隔也总是

相互联系的。

社会则与上述情况相反,它是产生于众多的个人的思想与行为的有

计划的协调,个人预计从共同实现某一种特定的目的后会于己有利,因而聚合在一起共同行动。社会是一种目的联合体,这个联合体由

许多人组成,其中大多数人彼此素不相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

个人的关系,而且时常是基于人们彼此间在功能上的需要而不是基

于任何感情上的义务;人们注重个人的目标,而不是群体的目标,

并且不一定持有同样的价值标准,传统和风俗对个人行为已不再具

有强有力的影响,亲属关系也不再是社会组织最重要的基础。在这里,滕尼斯认为“社会的基础是个人、个人的思想和意志。在人类的

发展史上,社会的类型要晚于共同体的类型。”

滕尼斯的社会学理论是二元分析的代表,他在本书中从人类结合的

现实中,发现并深刻阐明在人类的群体生活中的两种结合的类型——共同体和社会,对后世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篇二:读书笔记】

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

涂尔干《自杀论》

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韦伯《学术与政治》

韦伯《宗教社会学》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

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

米德是美国实用主义和当代社会心理学得创始人之一。这本书展现

了米德社会心理学体系的基本轮廓,是他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我觉得读这本书,会给我们提供一条进入米德理智世界的自然通道。在书中,米德说明了意识的发生过程,说明了心灵、自我怎样在人

的行为内部和从人的行为中出现。他认为,社会高于个人,个人的

行为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作为具体场合某种社会行动的一个组成部

分出现。在米德看来,心灵的本质是内在的,是某种潜意识活动,

它不能脱离社会文化及人际关系而存在,它是在社会过程中产生的。米德对自我的结构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自我是主我与客我的统一体,自我的本质也是社会过程。总之,个体的心灵、自我以及思维

活动都取决于参与的社会活动。米德以互动论的观点来分析心灵、

自我与社会,论述人类自身如何出现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现

了心灵、自我与社会的一体性,把个人和社会都看成是过程,对人

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探索。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

这本书是西方社会学最经典的著作之一,滕尼斯在书中深刻阐明了

在人类的群体生活中的两种结合的类型:共同体与社会。这两个概

念看似简单,却意义深刻。滕尼斯认为,共同体的类型主要是建立

在自然的基础之上的群体里实现的,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宗

教共同体等是它的基本形式,它们是有机的浑然生长在一起的整体。与此相反,社会是一种目的的联合体,是一种“人的群体”,人们以

和平的方式共处,但彼此之间不是相互结合,而是基本上分离的。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社会的类型晚于共同体的类型,在近代的资产

阶级社会里,社会的类型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在大工业文明席卷

一切的19世纪末的欧洲,这一发现具有相当的创见和预见性,由此

成为以后西方社会学的基本范畴和概念,并在不同的时代被不断的

丰富与发展。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在书中,戈夫曼使用了戏剧表演的观点,其原理从舞台演出艺术原

理引申而来,讨论了个体在普遍工作情境中向他人呈现他自己和他

的活动的方式,他引导和控制他人对他形成印象的方式,以及他在

他人面前维持表演时可能会做或不会做的各种事情。在书中,戈夫

曼举出了众多社会中的生活小场景来说明他的前台、后台、剧班等

概念,使原本抽象的事物、情境或概念得以形象化、具体化、戏剧化,读起来也不会那么晦涩难懂。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其实任何

一个常见的生活场景基本都可以用戈夫曼的理论来解释,用这样的

视角来分析问题很有意思,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