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二人转

合集下载

东北二人转作文800字

东北二人转作文800字

东北二人转作文800字
东北二人转是中国传统的一种风俗艺术形式,源于中国东北地区。

这种表演形式通常
需要两个演员,他们通过说唱、歌唱和舞蹈展示故事情节。

东北二人转以其幽默的剧情和
生动的表演方式享誉全国,成为了中国戏曲界的一块瑰宝。

东北二人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在那个时代,东北地区的百姓生活贫困,他
们通过二人转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并以幽默的方式讽刺社会不公。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
二人转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并且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东北二人转通常分为起、承、转、合四个连续的部分。

在起部,演员会对故事背景进
行介绍,并展示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

承部是故事的发展过程,演员通过歌唱和说唱交替
进行,以展示故事情节的复杂性。

转部是故事的高潮部分,演员通过舞蹈和动作表演展示
精彩的冲突与对抗。

合部是故事的收尾部分,演员通过歌唱和说唱的结合,展示出故事的
结局。

东北二人转的演员通常穿着传统的东北民间服装,以突出角色的特点。

他们的表演充
满了幽默和机智,同时也能深入人心,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演员通过精湛的技巧和表演
才华,使人们从繁忙的现实中体验到快乐和轻松。

东北二人转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吸引了大量观众。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还传递了东北地区百姓的艰辛和乐观。

它是东北地区的一块文化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戏曲
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北二人转》课件

《东北二人转》课件

03
感受舞台氛围
舞台布置、灯光音效以及观众互动等舞台氛围,都是构成二人转演出效
果的重要因素,观众应全身心地融入其中,体验舞台的魅力。
学习二人转的方法与途径
参加专业培训课程
参与实践演出
寻找专业的二人转培训机构或学校, 跟随经验丰富的教师系统学习基本功 和表演技巧。
寻找机会参与实际演出,积累实践经 验,通过与同行交流切磋,不断提升 自己的表演能力。
总结词
讲述了包公在处理案件过程中,对自己亲侄子的无奈和愧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详细描述
该剧目以感人的亲情和正义的法理为特点,展现了包公在面对亲情与法理之间的 矛盾和抉择,以及最终以法理为重、大义灭亲的决心。
03
著名二人转演员介绍
韩子平
总结词
二人转表演艺术家,被誉为“二人转泰斗”
详细描述
韩子平是著名二人转表演艺术家,出生于吉林省扶余 县,被誉为“二人转泰斗”。他从小学习二人转,并 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韩子平的表演风格 幽默风趣,擅长运用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性格,深受 观众喜爱。他曾多次参加全国和地方文艺汇演,获得 多项殊荣。韩子平还致力于培养二人转人才,创办了 韩子平艺术学校,为二人转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 献。
发展
二人转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东北地区的民间小调、皮影戏、评剧等艺术形式 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二人转 演员,使得这一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传承。
艺术特色
唱腔独特
二人转的唱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 色,高亢、激昂、优美动听,给
人以美的享受。
表演生动
二人转的表演非常生动,演员的唱 、念、做、打等技艺都非常娴熟, 能够生动地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东北二人转正戏

东北二人转正戏

东北二人转正戏东北二人转是流行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表演形式,由两名演员通过唱、念、做、打等方式,表演出各种角色和故事情节。

它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活泼生动的表演方式和丰富多样的内容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其中的正戏更是二人转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北二人转正戏是东北二人转的一种戏曲剧目,也可以称之为主戏。

正戏的编排和演出需要专业的演员和团队来完成,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和精心的筹备。

正戏的题材多样,常常根据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当代事件等进行改编而成。

整个演出过程中,正戏常常是压轴的节目,承载着观众对整个演出的期待。

东北二人转正戏的表演形式主要是通过对白、唱词和动作来传达剧情和角色的情感。

演员需要准确地掌握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体验,通过面部表情、舞姿和身体语言来展现。

同时,演员的声音要有音乐感和表演力,唱腔要准确、有力,能够抓住观众的心弦。

东北二人转正戏的演出还注重节奏和节奏感的把握。

通过快慢、高低、重轻的对比和变化,以及适当的停顿和转折,使得整个演出具有律动感和张力。

演员的配合和默契也是成功演出的关键之一,需要相互配合和互相呼应,形成整体的美感和协调。

正戏的剧情通常是情节丰富、跌宕起伏的。

它常常通过戏曲表演来讲述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并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正戏的故事常常反映社会的善恶和道德的挣扎,以及人物的成长和追求。

在表演中,演员通过不同的角色和情节,展现出东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

东北二人转正戏在东北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受众基础,每年都有大量的演出和观众。

不仅在舞台上受到热烈的欢迎,也在电视台和网络平台上备受关注。

正戏的成功演出离不开演员的努力和团队的支持,他们通过训练和排练,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和演出水平。

正戏作为东北二人转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观众对东北二人转的期待和喜爱。

它不仅传承了东北地区的戏曲文化,也成为了东北地区的文化特色和符号。

通过正戏的演出,观众可以感受到从东北地区传递出的独特的情感和精神。

二人转详细介绍

二人转详细介绍

二人转详细介绍二人转,这一充满浓郁东北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的艺术宝库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二人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它在东北地区的黑土地上生根发芽,逐渐发展壮大。

最初,它是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农闲时节的一种娱乐方式,用来缓解劳作的辛苦,表达内心的情感。

二人转的表演形式独特而灵活。

通常由一男一女两个演员组成,所以被称为“二人转”。

他们通过说、唱、扮、舞、绝等多种手段来展现节目内容。

“说”,就是幽默风趣的对白,往往贴近生活,充满了浓郁的东北方言特色,让人听了忍俊不禁;“唱”,那更是二人转的核心,演员们用嘹亮的嗓音唱出各种曲牌,如胡胡腔、喇叭牌子等,旋律优美,韵味十足;“扮”,则是通过化妆和服装来塑造不同的角色形象,有时是古装人物,有时是现代百姓,活灵活现;“舞”,演员们的舞蹈动作夸张而有力,充满了节奏感,常常能带动观众的情绪;“绝”,指的是一些独特的绝活,比如手绢功、扇子功等,令人惊叹不已。

二人转的曲目丰富多样,涵盖了各种题材。

有讲述爱情故事的,如《西厢记》《蓝桥》;有反映民间生活的,像《回杯记》《马前泼水》;还有一些充满幽默和讽刺的作品,如《包公赔情》等。

这些曲目不仅具有娱乐性,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在给观众带来欢乐的同时,也能引发人们的思考。

二人转的服装和道具也很有特点。

演员们的服装色彩鲜艳,款式多样,常常搭配着大花棉袄、红头巾等具有东北特色的元素。

道具方面,手绢和扇子是必不可少的。

手绢可以在演员手中旋转飞舞,变幻出各种花样;扇子则能辅助演员表达情感,增加表演的韵味。

二人转的音乐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

它融合了东北民间小调、秧歌调等元素,节奏明快,旋律动听。

伴奏乐器主要有唢呐、板胡、二胡等,这些乐器的配合使得二人转的音乐更加富有感染力。

二人转之所以能够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其精彩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它反映了东北人民的喜怒哀乐,展现了东北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东北二人转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东北二人转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东北二人转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东北二人转是一种传统的音乐表演形式,源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农村社会。

它通常由两个人表演,其中一人演唱,另外一人演奏乐器,如三弦或二胡等。

东北二人转通常表现农民生活、爱情、家庭、友情等主题,以及对社会变革的看法和表达。

作为一种传统的音乐表演形式,东北二人转富含着东北地区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

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了解东北地区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性别关系等方面的变化。

同时,可以发现它所传递的思想、价值和信仰等方面的文化内涵,这些内涵对东北地区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东北二人转中,歌手通常表达的是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农民对生活和生产的认识和体验。

这些歌曲也是东北地区的口头文学,通过这些歌曲,可以了解东北地区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

总之,东北二人转是一个充满东北地区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的传统音乐。

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东北地区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演变。

东北二人转靠山调大全

东北二人转靠山调大全

东北二人转靠山调大全东北二人转是一种具有浓郁东北特色的地方戏曲形式,而其中的靠山调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靠山调是东北二人转中的一种唱腔,它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民间文化内涵而备受观众喜爱。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经典的东北二人转靠山调大全,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1.《打秋风》。

《打秋风》是一部以农民生活为题材的经典二人转剧目,其中的靠山调以其激昂的节奏和朴实的表现手法而著称。

演员在演唱《打秋风》中的靠山调时,常常以生动的语言描绘农民们的艰辛生活,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敬重和赞美之情。

2.《老鼠会》。

《老鼠会》是一部以幽默搞笑为主题的二人转剧目,其中的靠山调则以其诙谐幽默的唱腔和富有韵味的表演形式而著称。

演员在演唱《老鼠会》中的靠山调时,常常以夸张的语调和夸张的动作来演绎剧中的情节,引人发笑。

3.《打醋坛子》。

《打醋坛子》是一部以家庭琐事为题材的二人转剧目,其中的靠山调则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真实的表现形式而著称。

演员在演唱《打醋坛子》中的靠山调时,常常以细腻的情感和真实的表演形式来表达家庭生活中的琐事,让观众产生共鸣。

4.《卖煎饼》。

《卖煎饼》是一部以民间故事为题材的二人转剧目,其中的靠山调则以其朴实的表现形式和真挚的情感而著称。

演员在演唱《卖煎饼》中的靠山调时,常常以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来表现民间故事中的情节,引人入胜。

5.《卖酒》。

《卖酒》是一部以商贩生活为题材的二人转剧目,其中的靠山调则以其朴实的表现形式和真挚的情感而著称。

演员在演唱《卖酒》中的靠山调时,常常以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来表现商贩生活中的艰辛和乐趣,让观众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美好。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东北二人转靠山调作为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民间文化内涵而备受观众喜爱。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欣赏这些经典的靠山调,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热爱东北二人转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东北“二人转”研究

东北“二人转”研究

东北“二人转”研究
作为一种流行的东北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二人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通常由两个表演者配合演出,其中一个扮演“说唱”角色,另一个演奏各种乐器协调配合。

二人转具有独特的节奏感和强烈的地方特色,其歌词和表演形式大多以东北方言为主。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对东北地区的二人转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关注的重点主要涉及其历史演变、文化内涵、表演技巧和市场现状等方面。

其中,一些研究成果得出了以下结论:
1. 二人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主要源于东北地区的民间唱腔以及清代宫廷音乐。

2. 二人转在演化的过程中,受到了东北地区历史、文化和民俗的深刻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东北民间文化特色。

3. 二人转的歌词内容丰富多彩,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人情味。

4. 二人转的表演技巧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演员们通常通过对唱和对答来增强表演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5. 当代社会的变化和全球化影响,对东北二人转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但同时东北二人转艺术的魅力也在不断被发掘和传承。

总之,东北“二人转”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交融,二人转文化也不断发展和更新,其价值和意义得到了不断的体现和传承。

东北二人转大全

东北二人转大全

东北二人转大全东北二人转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它源于东北地区,以其幽默、风趣、生动的表演风格,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在东北地区,二人转被称为“二人台”,它是一种通过对唱、对打、对腔等形式进行表演的艺术形式,通常由两名演员进行表演。

在东北地区的农村,二人转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娱乐方式,常常在集市、庙会、婚礼等场合进行表演,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二人转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单口相声,也有对口相声,有的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表演,有的以唱段的形式进行表演,丰富多彩,富有地方特色。

二人转的内容也十分丰富,既有对时事政治、社会现象的讽刺,也有对生活琐事、家庭矛盾的描绘,既有对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的演绎,也有对爱情、友情、亲情的歌颂,内容涵盖了方方面面的生活,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二人转的表演形式灵活多样,演员需要具备较高的口才和表演技巧,需要能够随机应变,根据观众的反应进行即兴表演,这对演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同时,演员还需要具备丰富的表演经验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才能够将生活中的点滴转化为艺术的表现,引起观众的共鸣。

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二人转的表演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些二人转表演团体开始尝试将二人转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推出了一些新颖的节目,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同时,一些二人转表演团体还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直播表演,使二人转这一传统文化形式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

总的来说,东北二人转作为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不仅在东北地区深受欢迎,也逐渐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它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展现了东北人民的智慧和幽默,传承了东北地区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二人转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播。

东北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

专栏专版乡土乡情xiang tu xiang qing东北二人转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东北地方戏等。

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已有近300余年的历史,它植根于东北民间文化,属于中国走唱类曲艺曲种,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和河北省东北部。

2006年东北二人转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

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

莲花落亦称“落子”,是中国北方地区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边说边唱,载歌载舞。

二人转植根于东北民间文化,部分表演台词中带有一些乡村特色、俗色酸,但二人转内容并不以俗色酸为主,二人转的戏词中有很多都与“评剧”“东北大鼓”“莲花落”是相通的。

经过吉林民间艺术团的修改之后,有很多唱段成为二人转的知名唱段。

名段有《小拜年》、《大西厢》、《回杯记》、《祝九红吊孝》、《梁塞金擀面》、《马前泼水》、《包公断后》等。

《小拜年》唱词正月里来是新年儿呀啊,大年初一头一天呀啊,家家团圆会呀啊,少地给老地拜年呀啊,也不论男和女呀啊哎呦呦呦呦哎呦呦啊,都把那新衣服穿呀啊哎呦呦呦呦,都把那个新衣服穿呐啊哎呀啊。

打春到初八呀啊,新媳妇住妈家呀啊,带领我那小女婿呀啊,果子拿两匣呀啊,丈母娘啊一见面呀啊哎呦呦呦呦哎呦呦啊,拍手笑哈哈呀啊哎呦呦呦呦,拍手笑哈哈呀啊哎呀啊。

姑爷子到咱地家呀啊,咱给他作点儿啥呀啊,粉条炖猪肉啊宰了那大芦花呀啊,小鸡儿呀啊炖蘑菇啊哎呦呦呦呦哎呦呦啊,我姑爷儿最得意它呀啊哎呦呦呦呦,我姑爷儿爱吃它呀啊哎呀啊。

我姑爷长地俊呀啊,我女儿赛天仙呀啊,小俩口多么般配呀啊,恩爱过百年呐,等啊过了正月二十五啊哎呦呦呦呦哎呦呦啊,赶车送回还呐啊哎呦呦呦呦,一起那个送回还呐啊哎呀啊。

二人转

二人转

源于萨满歌舞
1.二人转演唱形式是萨满教祭祀歌舞形式的承袭 “上装”、“下装”--------“大神”、“小神” 2.音乐唱腔来源于萨满神歌 “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
二人转:《许仙借伞》、《兰桥会》---萨满 神歌:《请祖先神》、《脱法衣》 3.舞蹈动作来源于萨满祭祀歌舞 “扬、蹲、摆、颤”
4.曲目唱段多从“萨满神歌”中来 《阴魂阵》(“四梁四柱”之一)----陈俊清《萨满神 歌》 5.曲目中表现的满族古老婚丧习俗是萨满文化遗存 《兰桥》、《红月娥做梦》 6.二人转是东北满、汉文化融合的结晶 二人转二人歌舞演唱形式是萨满教祭祀歌舞形式的 继承。二人转曲目的主题内容多传承中国历史知识 ,满、汉族等文化传统
浅析东北二人转
简介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儿、蹦蹦,又 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 东北地方戏等。它根植于汉族民间文化,属 于汉族走唱类曲艺曲种,流行于辽宁、吉林 、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 2006年东北二人转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起源说
源于“莲花落” 源于“打连厢” 源于“秧歌” 源于“莲花落”打底,“秧歌”镶边 源于“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 源于“秧歌”打底,“百戏”镶边 等等
表演形式
1.二人对唱对舞,俗称“双玩艺儿” 2.只有一个人边唱边舞的独角戏,俗称“ 单出头”
3.有多个演员扮演角色同台演出,俗称“ 拉场戏”
艺术特点
集说、唱、舞于一体,以唱为主,且唱 且舞,中间加上一些口语说词,表演时 拿手绢、扇子、竹板等道具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比较粗俗的民间艺术
辩证的看 不否认二人转中的的确确存在着有关男女两 性关系的内容,舞蹈表演也是大胆豪放。 真正的二人转中虽有这些内容,但并不是演 出的主体,而且一些“荤口”是含蓄婉转的,舞 动也是浪中带俏,俏中含情,让人赏心悦目

东北二人转特点

东北二人转特点

东北二人转特点东北二人转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特色表演形式,主要流行于中国东北地区,尤其在吉林、黑龙江、辽宁等省份广为流传。

它以滑稽幽默和真实生活的刻画为特点,深受观众喜爱。

一、简介东北二人转是一种由两位演员表演的戏曲形式,通常一个扮演男性角色,一个扮演女性角色。

演员们通过对话、歌唱、舞蹈等方式,以幽默风趣的方式来展现故事情节,同时还会加入许多生活化的细节和笑点,让观众乐不思蜀。

二、流派东北二人转有多个流派,其中以吉林流派和黑龙江流派最为著名。

吉林流派的表演风格独特,强调快节奏和诙谐幽默,以小品和对口相声脱颖而出。

黑龙江流派则更偏向于歌舞元素,演员们擅长歌唱和舞蹈技巧,通过动感的节奏和优美的动作表演,吸引观众的眼球。

三、幽默与滑稽东北二人转的最大特点就是幽默和滑稽。

演员们以夸张的表演手法,把平凡的生活情节变成了令观众捧腹大笑的娱乐节目。

他们常常运用夸张的动作、夸张的音调、夸张的表情来刻画角色,让观众在欢笑之余更能体会到剧情的乐趣。

四、真实生活的刻画东北二人转最吸引观众的地方在于它对真实生活的刻画。

演员们以东北方言演唱、对白,通过对普通人生活琐事的描绘,展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是工人还是农民,东北二人转可以让观众在欢声笑语中找到共鸣。

五、社会风气的批判除了体现生活的喜剧面,东北二人转也常常通过讽刺和幽默的方式来批判社会风气和不良现象。

他们会以生动的方式披露社会上的不公和不合理,通过让观众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间接呼吁人们关注社会发展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六、传承与发展东北二人转虽然在各种传播方式的冲击下正在逐渐减少观众的数量,但仍然有不少演员坚持着传统形式的演出,并致力于传承和发展这个艺术形式。

他们会结合现代社会的元素,创作出更有时代感的剧目,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加入到东北二人转的爱好者行列中。

总结:东北二人转以其滑稽幽默、真实生活的刻画、社会风气的批判等特点,成为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枝奇葩。

东北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

编辑本段东北二人转二人转,亦称“蹦蹦”,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

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

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歌”),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

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成。

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

在民间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

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

在历史上有“小秧歌”、“双玩意儿”、“双调”、“边曲子”、“蹦蹦”等称谓。

二人转一名始见于1934年的《泰东日报》,1953年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前,才统称为二人转。

是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

它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深受广大城乡人民的喜爱。

东北二人转以唱为主,有舞有做又有“说口”,它幽默热闹,粗犷泼辣,有浓厚的东北色彩。

它的唱词与鼓词相似,长的达千句,短的二、三句,一般的二、三百句。

二人转由男(“下装”)、女(“上装”)、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装”以“手玉子”、“下装”以小木棒为道具。

二人转音乐以九腔十八调七十嗨嗨之称,其主要腔调有“胡胡腔”、“柳子腔”、“嗨嗨腔”、“二窝子腔”、“迷子腔”、“喝喝腔”、“茉莉花调”、“铺地锦调”、“鸳鸯扣”、“小拜年”、“茨儿山”、“叫五更”、“文嗨嗨”、“武嗨嗨”、“十三嗨”、“喇叭牌子”、“句句双”、“五匹马”、“满堂红”、“柳青娘”、“红柳子”、“三节板”、“穷棒子调”、“四平调”、“大悲调”、“小悲调”等。

二人转的演唱形式多样,有分段轮唱、分句,化唱、一句分唱、接唱、对唱、帮唱、一人帮唱、众人帮唱等。

东北二人转介绍作文

东北二人转介绍作文

东北二人转介绍作文英文回答:Northeast Errenzhuan, also known as Northeastern Duet, is a traditional folk performing art form that originated in the northeastern region of China. It combines singing, dancing, and comedic dialogue to entertain the audience. The performers usually consist of a male and a female, who engage in witty banter and playful interactions on stage.One of the key features of Northeast Errenzhuan is its use of the Northeastern dialect, which adds a unique charm to the performance. The dialect is known for its rich vocabulary, colorful expressions, and humorous tone. For example, instead of saying "hello," people in the Northeast might greet each other with "咋样啊" (zǎ yàng a), which means "how's it going?" This adds a local flavor to the performance and makes it more relatable to the audience.In addition to the dialect, Northeast Errenzhuan alsoincorporates various tradi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s, such as the erhu, a two-stringed bowed instrument, and the suona, a double-reed horn. These instruments create a lively and energetic atmosphere, enhancing the overall experience for the audience.Moreover, Northeast Errenzhuan often portrays the daily lives and struggles of ordinary people in the Northeast.The performers use humorous dialogue and exaggerated gestures to depict relatable scenarios, such as a quarrel between a husband and wife or a humorous encounter at alocal market. These skits not only entertain the audiencebut also provide a glimpse into the unique culture and lifestyle of the Northeastern region.中文回答:东北二人转,也被称为东北相声,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形式。

初中班会 非遗系列主题班会之东北二人转 课件 (共24张PPT).ppt

初中班会 非遗系列主题班会之东北二人转 课件 (共24张PPT).ppt

06
传承保护
传承保护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东北二人转项目保护单位 铁岭文化艺术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吉林省艺术研究院(吉林省文化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 吉林省东北二人转博物馆、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海伦市北派二人转传承保护中心、 通辽市科尔沁区戏曲剧团、绥棱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2023年10,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重新认定黑山 县文化馆(黑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东北二人转项目保护单位。
考证。
扮女装。
随着流行地域的不同,二人转在发展中曾经形成东路、西 路、南路、北路四个流派。其中东路以吉林市为中心,表 演擅舞彩棒,有武打成分;西路以辽宁的黑山县为中心, 讲究板头和演唱;南路以辽宁营口为中心,表演歌舞并重; 北路以黑龙江的北大荒为中心,追求唱腔的优美动人,故 此历史上曾有二人转"南靠浪(舞),北靠唱,西讲板头, 东耍棒"的民谚。后来各路表演取长补短,互相融合,表 演的侧重不再像以前那样明确。
发展历史
05.
改革开放以后,"二人转"曲牌又不断出新,伴奏乐器增加了扬琴、 琵琶等,并兼用武场鼓、锣、钹。演员手持道具又增加了花伞、纱 巾、长绸。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服饰又得到相应的改进。 舞台演出运用灯光色彩的变幻,烘托戏剧情境,综合艺术质量不断 提高。此间涌出了大量精彩曲目,如《马前泼水》、《回杯记》、 《包公断后》、《包公赔情》、《西厢·听琴》、《双比武》、《冯 奎卖妻》、《水漫蓝桥》等。这些作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久演不衰。
02
发展历史
发展历史
01.
02.
03.
二人转起源并流行于东三 有记载,清道光二年

听东北二人转

听东北二人转

听东北二人转东北二人转是中国传统的地方戏曲形式之一,源自东北地区。

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幽默诙谐的表演内容深受观众喜爱,成为东北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东北地区,二人转广泛流传,并在各种场合上演,如年夜饭、婚礼等。

东北二人转以两人演员为主,一人演老头儿,一人演小丫头,通过唱念做打等各种表演形式,传达出东北地区人民的智慧和幽默。

二人转的表演内容多是富有生活情趣的小故事,这些故事往往以农民和百姓的生活为题材,描绘了东北地区真实而又鲜活的民俗风情。

在东北二人转的表演中,唱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传统的二人转唱腔多为单调的2/4拍,音调悠扬,富有地方特色。

演员们常常配合唱腔做一些手势动作,增加表演的趣味性和可视性。

此外,念、做、打也是二人转的表演形式之一。

念是指演员以朗诵的方式表达故事情节,做指的是演员表演故事中的人物,通过动作和表情来传达人物的性格特征,打是指演员的武打动作,常常运用拳脚功夫和器械扮演故事中的打斗场面。

东北二人转既有粗犷豪放的表演形式,又有细腻柔情的表演内容。

演员们擅长运用幽默和夸张手法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通过表演将观众带入故事情节中,让观众从中得到乐趣和启发。

在二人转的表演中,演员的表演技巧和台词功底非常重要,他们需要准确地把握故事的情节和节奏,以及情感的变化,通过音乐和动作来传达给观众。

东北二人转的演出场合非常丰富多样,既有专门的剧场演出,也有村庄、集市上的临时表演。

二人转的演出常常与农民和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他们演出的内容和形式往往与农业生产、生活百态等相关。

例如,在春节期间,二人转演员会在村庄里表演一些与庆祝丰收、祈求好运等相关的故事,以带给观众快乐和祝福。

东北二人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东北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欣赏二人转的表演,我们可以感受到东北地区人民的智慧、幽默和乐观精神。

同时,二人转也是一种传承和弘扬东北地区民俗文化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东北地区的文化遗产。

描写东北二人转美句

描写东北二人转美句

东北二人转,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像东北的黑土地一样,既深沉又富有生机。

以下是一些描绘东北二人转之美的句子:
东北二人转如春风拂面,既热烈又婉约,仿佛能让人看到那片广袤的黑土地上,生活的热烈与坚韧。

一唱三叹,东北二人转的唱腔如泉水叮咚,清澈而悠扬,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林海雪原之中,感受着东北人民的豪情与柔情。

扇子轻摇,手绢飞舞,东北二人转的表演形式丰富多彩,既有激情四溢的舞蹈,又有幽默诙谐的对话,让人忍俊不禁,回味无穷。

东北二人转的曲目丰富多样,既有反映东北人民生活的现实题材,又有充满浪漫色彩的传奇故事,展现了东北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在那激情四溢的旋律中,东北二人转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人在欢笑与泪水中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到人生的百态。

东北二人转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它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了东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在那激昂的鼓点中,东北二人转舞者如同东北的风一样自由奔放,他们的表演充满了力量与激情,让人感受到东北大地的生命力与活力。

这些句子描绘了东北二人转的独特魅力,展现了这一艺术形式在东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东北民族音乐二人转秧歌

东北民族音乐二人转秧歌
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的谚语。后来各流派取长补短 ,互相融洽,形成了今天的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主要 演出方式
分四类:
二人转产生之初,民间艺人给寂静的山村带来欢乐,也带来大山外的 消息。田间地头,随意一片空地,不需任何布景 、道具,只凭一男一 女,又唱又说又舞又耍。两个演员与剧中角色的对应关系不稳定,可 以“跳出跳入”。根据演出需要,演 员“转”个身即可由年愈半百的 婆婆变成年方二八的妙龄姑娘;不需幕起幕落,不需当场换装,就可 以生动形象地演出多时空 、多场面、多人物。正如艺谚上说的,“千 军万马,就是咱俩儿”。
什么是东北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 发展历程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 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 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 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 二人转在历史曾形 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 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 打成分。 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落影响较多,讲究 板头。 南路以辽宁营口市为重点,受大秧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 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受当地民歌影响,唱腔优美。 曾有“

“浪头”又称“浪子”,意为以某一音为轴,音乐在轴的两侧波 动,气氛火爆热烈。除东北的民间器乐曲常用“浪头”外,河北 吹歌,陕西鼓乐等民间音乐中也经常使用。 “浪头”用在曲牌联缀时的开头、结尾和中间换乐曲时,前首乐 曲的尾部可接一个小的“浪头”再接下一首乐曲。如某一首乐曲 单独使用,这首乐曲的尾部甚至乐曲的中间都可以接浪头,它是 民间艺人即兴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浪头 ”的篇幅长短不拘,根据场面的大小临时决定。 每个艺人演奏“浪头”都不尽相同,但它有一定的规律性:“浪 头”由长音(可自由延长)和流水板音乐组成;速度较快;中间 套有对句;用长音作过渡或通过它转调。

东北二人转的歇后语

东北二人转的歇后语

东北二人转的歇后语以下是 9 条关于东北二人转的歇后语及例子:1. 草包竖大汉——能吃不能干,这就好比有些人看二人转光知道叫好,却不懂其中的门道。

例子:“哎呀,那家伙就是草包竖大汉,看二人转看得挺热闹,让他讲讲好在哪儿,就傻眼了!”2. 城隍与玉皇——有天壤之别,就像专业的二人转演员和随便扭几下的可差得远呢!例子:“你看那专业的二人转一上场,和平时咱们自己瞎扭的相比,那可真是城隍与玉皇啊!”3. 蛤蟆跳井——不懂(扑通),不懂二人转艺术的人不就像蛤蟆跳井一样嘛!例子:“他呀,看二人转就是蛤蟆跳井,啥也没看懂,就知道瞎乐呵。

”4. 黑瞎子打立正——一手遮天,那厉害的二人转演员在舞台上可不就是能一手遮天啊!例子:“看人家那名角儿,在台上就跟黑瞎子打立正似的,气场强大得很呐!”5. 豁牙子啃西瓜——道儿多,二人转的表演手段也是多得很呐,就像豁牙子啃西瓜。

例子:“二人转那真是豁牙子啃西瓜,各种花样,让人应接不暇。

”6. 拉二胡的练功——耍手腕,这和二人转里的一些技巧多像呀!例子:“你瞧那动作,跟拉二胡的练功似的,明显是在耍手腕呢,哈哈。

”7. 马背上打掌子——离题(蹄)太远,有些表演可不就是和二人转主题离题太远啦!例子:“哎呀,刚才那段演的,简直是马背上打掌子,扯得没边了。

”8. 牛吃稻草鸭吃谷——各人享各人福,不同的人看二人转有不同的感受,不就像这样嘛!例子:“你觉得好看,我觉得一般,这真是牛吃稻草鸭吃谷,各人享各人福啊。

”9. 骑驴拿拐杖——多此一举,有的时候多余的装饰在二人转里不就是骑驴拿拐杖嘛!例子:“那段表演加那个道具,简直是骑驴拿拐杖,画蛇添足啊!”我觉得东北二人转那真是咱老百姓的艺术瑰宝啊,充满了魅力和乐趣,让人看了就开心,就陶醉!这是其他艺术形式没法比的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叫手玉子(四块竹板,一手打二块)。
表 现 手 法
对于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 一绝”之说。“四功”即唱、说 、做、舞;四功“唱”为首,讲 究味、字、句、板、调、劲;“ 说”指说口,以插科打诨为主; “做”讲究以虚代实;而“舞” 主要指“三场舞”“一绝”指用 手绢、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 道具的特技动作。二人转的“一 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
东北二人转
徐亚楠
1 东北二人转简介

3
2 二人转的起源、历史流派
二人转的唱腔特点、表现手法

5
4
二人转的表演形式、发展历程 转型下的——新型二人转、转型成功
6 二人转的局限性、解决措施
东北二人转简介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等, 属于汉族走唱类曲艺曲种,流行于辽宁、 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市一 盟。 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 和河北的莲花落。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 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 莲花落亦称“落子”,是北方地区汉族 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边说边唱,载歌 载舞。 名段有《大西厢》、《回杯记》、《祝 九红吊孝》、《梁塞金擀面》、《马前 泼水》、《包公断太后》等。
2000年被授予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务院政府 津贴享受者。她和韩 子平主演的《回杯记》
以喜剧小品取得了国 内无人能及的地位后, 开始极力推广二人转. 以"刘老根大舞台"为 代表的一些演出团体 和剧场相继出现
后,而在全国家喻户
晓、一夜成名,成为 2009年中国内地最为 红火的文艺界的新秀。
被世人传唱不衰。
转型下的——新型二人转

新型二人转现已演变为包含传统二人转、流行歌曲、单口相声、脱 口秀、拉丁舞、绝活、杂技在内的综艺晚会。传统二人转讲究”唱、 说、扮、舞、绝、当下二人转的变成“说、学、逗、浪、唱、表演 中常常是说笑话、演小品、学唱流行歌、逗乐子、翻跟头、才艺展 示、演唱二人转小曲小帽等、传统二人转带有说唱性、秧歌性,而 当下二人转的表演形式则不再是由始至终的两个人唱段子说故事, 而是一种集曲艺、杂技、二人转、相声、幽默、为一身的”一菜多 品”的休闲大餐。
表演形式
指“双玩艺”。这是名副其 实的二人转。二人演多角, 叙事兼代言,跳出跳入,载 歌载舞。


过去把“拉场戏”也叫“群 活儿”。现在是指群唱、坐 唱或群舞。
指“单出头”,一 个人一台戏,一人 演多角。也有一戏 一角一人演的,类 似“独角戏”


指“拉场戏”。这 是以小旦和小丑为 主的东北民间小戏。 其中由两个人扮演 角色的也叫“二人 戏”。
流派
二人转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
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 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重 点,受河北莲花落影响 较多,讲究板头

西
南路以辽宁营口市为重 点,受大秧歌影响较大, 歌舞并重


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
重点,受当地民歌影响,
唱腔优美
唱腔特点

二人转的唱腔,以东本民歌,大秧歌为基础。唢呐、板胡是二人 转的主奏乐器。 新中国成立后演唱开始讲求科学的发音方法。击 节乐器,除用竹板(两块大板和五块节子板)外,还用玉子板,
发展历程 小沈阳
赵本山 董玮 韩子平
1980年调入吉林省民间艺术团任副 团长,多次演出获大奖。代表节目 《回杯记》《水漫蓝桥》在东北, 韩子平享有“二人转王”的美誉。 很多当红“转星”坦言“是听着韩 子平的《回杯记》长大的”。 以演出喜剧小品闻名 的赵本山,出身就是 二人转演员.赵本山 原名沈鹤,2009年中 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 会中与师父赵本山、 毕福剑、毛毛,搭档 演出小品《不差钱》



二人转植根于汉族民间文化,其表演台 词中带有一些乡村特色、
起源
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伪满洲国康德二年( 1934 年)四 月二十七日《泰东日报》第七版
二人转草创制今日,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 可上溯到清明嘉庆末年
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 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 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并叫得越来越响。
(四)地域文化的局限
(五)过度的市场化、商业化产生的弊端
针对二人转的局限性提出的 建议

(一)加强对二人转理论的研究与创新 (二)提高审美趣味 (三)加强演出市场的管理与规范 (四)突破地域局限性 (五)正确地利用现代传播媒介

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


领军人物:赵本山、马普安、徐凯泉、林越等
著名演员:小沈阳、魏三、孙小宝、赵春雷
新型二人转获得成功
01
综合性加强 戏曲中舞蹈成分减弱,说口成分增强
02
03
演员素质提高 适应市场经济,紧跟时代
04
05
二人转明星效应和媒体力量的推广作用
新型二人转的局限性
新二人转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必然会出现新问题。二人转发展面临的局限有以 下几方面:
(一)经典唱段有待重视,演员基本功还需加强
在一些地房有些新二人转的表演内容和表演形式显得肤浅和低俗。例如对于传 统唱段《十八摸》的表演中,他们不是努力提高唱功来吸引观众,而是通过低 俗的语言和下流的动作来取悦部分观众,这就证明了他们对传统的二人转经典 唱段不够重视。 (二)审美趣味有待提高 (三)“变形二人转”造成的误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