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铁路工程管理与实务知识点汇总(个人整理)(2016082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建铁路工程管理与实务(2016年版)
第一部分:知识点汇总
1C 41 0000 铁路工程技术:
1C 41 1000 铁路工程测量
P1:铁路工程施工测量的组织实施及测量成果评价:
P1:施工测量的组织实施
P1:二、仪器设备组织:考虑到仪器的有些轴线有可能因受振动等原因致使相互间的几何位置发生变化,故在仪器使用过程中,应经常对其进行检验校正(一般为1年),使其满足应有的几何条件。
P2:三、周密规划,精心组织安排:
(一)做到反复放样,注重步步校核:对工程项目的关键测量科目必须实行彻底换手测量,一般测量科目应实行同级换手测量。
彻底换手测量(人、仪器、资料全部更换),须更换全部测量人员、仪器及计算资料(人、仪器、资料都须更换);同级换手测量,须更换观测和计算人员(只换人)。
P2:施工测量的成果评价:
一、施工测量的检查、验收:施工测量实行二级检查一级验收制。
施工单位对施工测量质量实行过程检查和最终检查,其中,过程检查由测量队(或班)检查人员承担,最终检查由施工单位的质量管
理机构负责实施。
验收工作一般由监理单位组织实施。
二、成果评价:施工测量的缺陷分类表表1C411012-2
记忆技巧:只记住重缺陷。
P4:铁路工程测量方法:
P4:线路测量方法:(线路施工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1)线路复测、(2)路基边坡的放样、(3)线路竣工测量。
)
一、线路复测:
(一)线路复测的工作内容和方法与定测基本相同,它包括(1)中线测量、(2)基平测量、(3)中平测量、(4)横断面测量。
(二)线路复测的任务是检验原有桩点的准确性,而不是重新测设。
(三)当复测与定测成果不符值在规范规定的限差范围内时,应采用定测成果,不准改动。
当复测与定测成果不符值超出容许范围时,应多方寻找原因,如确认定测资料有误或精度不符合要求,并经勘测设计单位认可后,可采用复测成果,但改动应尽可能限制在局部范围内。
三、线路竣工测量:包括(1)中线测量、(2)高程测量、(3)横断面测量。
P4:桥涵测量方法:(主要有:桥涵控制测量、墩台定位及其轴线测设、桥梁结构细部放样、变形观测和竣工测量等。
对于小型桥一般不进行控制测量。
)
四、变形监测:
施工期间铁路桥梁墩台的变形观测包括:1.墩台的沉降观测;2.墩、台的水平位移观测;必要时进行
3.墩台的倾斜和扭转观测。
五.桥梁竣工测量(只记大标题):(1)测定墩距;(2)丈量墩、台各部尺寸;(3)测定支承垫石顶面的高程。
P6:隧道测量方法:由于各项测量工作中都存在误差,导致相向开挖中具有相同贯通里程的中线点在空间不相重合,此两点在空间的连接误差(即闭合差)称为贯通误差。
(1)在水平面内垂直于中线方向的分量称为横向贯通误差(对隧道的质量有影响);(2)在高程方向的分量称为高程贯通误差(对隧道的坡度有影响)。
五、隧道施工中的位移观测:
(一)浅埋隧道地表下沉量的测定:
浅埋隧道通常位于软弱破碎岩层,稳定性较差,在Ⅴ~Ⅵ级围岩中,当隧道覆盖层厚度对于单线隧道小于20m,双线隧道小于40m时,施工中往往出现拱部围岩受拉区连通,这种拉裂破坏情况成为洞体稳定的主要威胁。
必须进行地表沉降监控测量,预测可能发生的危险。
现场一般埋设标志点采用精密水准观测。
(二)新奥法施工变形观测(有控制的变形):
隧道变形观测是为确定围岩稳定、掌握支护效果而进行的;是对预先设计支护参数的确认或修正依据;是对施工方法验证和改进的依据;要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的工作。
现场一般采取埋设星形观测点,采用收敛仪观测。
P7:轨道施工测量方法:高速铁路工程测量平面控制网应在框架控制网(CP0,宏观把控,点稀少,由国家测绘局给出)基础上分三级布设,第一级为基础平面控制网(CPⅠ,宜在初测阶段建立,困难时应在定测前完成,应按二等GPS测量要求施测。
),主要为勘测、施工、运营维护提供坐标基准;第二级为线路平面控制网(CPⅡ,宜在定测阶段完成,采用GPS测量或导线测量方法施测),主要为勘测和施工提供控制基准;第三级为轨道控制网(CPⅢ,应在轨道工程施工前按要求建立,CPⅢ平面网测量应在线下工程竣工,通过沉降变形评估后施测),主要为轨道铺设和运营维护提供控制基准。
P8:构筑物变形测量方法:(适用于新建250~350km/h高速铁路工程测量。
)
6.变形测量点分为(1)基准点;(2)工作基点;(3)变形观测点。
10.每周变形观测时,宜按下列规定执行:
(1)采用相同的图形或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方法不变)
(2)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设备不变)
(3)固定观测人员;(人员不变)
(4)固定基准点和工作基点;(位置不变)
(5)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环境不变)
1C 412 000 铁路工程材料
P10:水泥质量检验评定方法及使用范围:
P10:水泥质量检验评定方法:
一、水泥进场检验规定(检验批是多少?检验哪些项目?):1.运抵工地(场)的水泥,应按批(散装水泥每500t为一批,袋装水泥每200t为一批,当不足500t或200t时,也按一批计)对同厂家、同批号、同品种、同强度等级、同出厂日期(5“同”)的水泥进行强度、细度、安定性和凝结时间等项目的检验。
2.使用过程中,当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日期超过3个月(快硬硅酸盐水泥超过1个月)时,应按上述规定进行复检。
二、水泥试验项目:(1)细度;(2)标准稠度用水量;(3)凝结时间;(4)安定性;(5)胶砂强度。
三、水泥试验结果评定方法:
2.不合格水泥:凡(1)细度;(2)终凝时间任一项不符合标准规定,或(3)强度低于标定强度等级的指标时为不合格水泥;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的(4)掺合料超过最大限量的为不合格水泥;(5)水泥包装标志中品种、等级、生产者名称和出厂编号不全者为不合格水泥。
3.废品:凡(1)三氧化硫含量;(2)氧化镁含量;(3)初凝时间;(4)安定性任何一项不符合标准的水泥为废品。
(巧记:“三氧初安废”)
二、一般情况下常用水泥的推荐使用范围:
常用水泥使用范围表1C412012
巧记:前3种水泥归为一类,共性为:凝结硬化快、水化热大、抗冻性好、抗腐蚀性差;后4种水泥归为一类,共性为:凝结硬化慢、水化热小、耐腐蚀性好,改善前3种水泥缺点。
三、特种水泥推荐使用范围:
1.道路硅酸盐水泥:用于对抗折要求较高的路面工程等。
2.大坝水泥: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工程。
3.砌筑水泥:用于砌筑工程。
P11:混凝土外加剂及矿物掺合料的作用:
一般使用的矿物外加剂(掺合料)有以下种类(5种):
(1)磨细矿渣;
(2)硅灰;
(3)粉煤灰;
(4)磨细天然沸石;
(5)复合矿物外加剂(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矿物外加剂复合而成的产品)。
矿物掺合料的作用:矿物掺合料的使用,可有效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和耐久性,可改善混凝土的抗裂性、护筋性、耐蚀性、耐磨性及抗碱—骨料反应性等耐久性指标。
P12:钢筋质量检验评定方法及使用范围:
P12:钢筋质量检验评定方法:
一、钢筋原材料进场检验验收批:
1.热轧圆盘条(Q215、235)、热轧光圆钢筋(Ⅰ级HPB300)、热轧带肋钢筋(Ⅱ、Ⅲ、Ⅳ级,HRB335、400、500)和余热处理钢筋(Ⅲ级,KL400):每批钢筋应由同一牌号、同一炉罐号、同一规格、同一交货状态的钢筋组成,并不得大于60t。
二、钢筋原材料进场检验项目:
1.热轧圆盘条、热轧光圆钢筋、热轧带肋钢筋、余热处理钢筋的检验项目有:(1)外观检查;(2)极限抗拉强度;(3)屈服强度;(4)伸长率;(5)冷弯试验。
2. 热轧圆盘条、热轧光圆钢筋、热轧带肋钢筋、余热处理钢筋的质量评定方法:
(1)外观质量:钢筋表面不得有裂纹、结疤和折叠,表面的凸块和其他缺陷的深度和高度不得大于所在部位尺寸的允许偏差(带肋钢筋为横肋的高度);
(2)极限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伸长率、冷弯试验:当有一个项目不合格时,取双倍数量对该项目复检,当仍有1根不合格时,则该批钢筋应判为不合格。
P13:钢筋使用范围:
钢筋工程中,预制构件的吊环必须采用未经冷拉处理的Ⅰ级热轧光圆钢筋(HPB300)制作;余热处理钢筋(Ⅲ级,KL400)严禁用于铁路桥梁内;热处理钢筋不得用作焊接和点焊钢筋。
P14:混凝土配合比确定程序及无损检测方法:
P14混凝土配合比确定程序:
一、混凝土理论配合比确定:
2.混凝土水胶(灰)比:应根据施工现场的水泥、砂、石等原材料质量,由施工配置强度确定。
3.选取合适的单方用水量及合适的砂率,以满足混凝土和易性的要求。
P14:混凝土结构构件无损检测方法:
一、结构混凝土无损检测的条件: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无损检测以确定结构混凝土强度:(1)缺乏同条件试件或标准试件数量不足;(2)试件质量缺乏代表性;(3)试件的抗压试验不符合标准规定;(4)对试件抗压强度测试结果有怀疑;(5)因材料、施工不良而发生混凝土质量问题。
二、结构混凝土检测方法及特点:
(六)瞬态激振(敲击)时域频域分析法(小应变法):适用于基桩检测,特点是操作简便,检测快速,结果较为准确。
(七)地质雷达法:主要用于大面积混凝土质量检测,如隧道衬砌混凝土的检测,其特点是检测快速,可检测厚度,结果准确。
P15:混凝土质量评定方法:
P15:影响新拌混凝土质量的因素:
一、影响新拌混凝土质量的主要因素:新拌混凝土质量主要包括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和混凝土的和易性。
1.混凝土的凝结时间:主要影响因素是水泥品种及外加剂的种类。
2.混凝土和易性:混凝土的和易性主要包括流动性、粘聚性、保水性和泌水性。
(1)混凝土流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混凝土单方用水量。
(2)混凝土粘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混凝土含砂率(灰砂比)。
(3)混凝土保水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泥品种、用量与细度。
(4)混凝土泌水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泥品种、用量与细度。
保水性好的混凝土泌水量小,保水性差的混凝土泌水量大。
(5)混凝土离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粗骨料及细骨料的级配。
二、影响硬化混凝土质量的主要因素:
1.硬化混凝土的强度主要取决于混凝土的水灰比。
在一定范围内,水灰比越小,混凝土强度越高。
水泥品种则对水泥强度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2.硬化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受骨料弹性模量影响最大,骨料弹性模量越大,混凝土弹性模量越高。
3.硬化混凝土的干缩与徐变主要受水泥品种与水泥用量的影响。
一般来说,水泥强度发展越快,混凝土早期强度越高,混凝土徐变越小;由于混凝土的收缩与徐变的产生,主要是水泥石的收缩引起,而骨料的收缩与徐变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水泥用量越大,混凝土收缩与徐变越大。
4.硬化混凝土抗渗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混凝土的水胶(灰)比。
骨料级配也是影响混凝土抗渗性的重要因素。
5.硬化混凝土抗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泥石中气孔含量与孔径分布。
引入一定数量的均匀细小气孔,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
6.硬化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主要与水泥品种有关。
水泥中铝酸三钙(3CaO·AL2O3)含量是影响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的主要因素,铝酸三钙含量越高,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越差。
P16:1C413 000 铁路路基工程
P16:铁路路堑施工方法及要求:
P16:路堑施工方法:
二、开挖方法:(各种开挖方法的适用条件,主要施工机械设备)
(一)全断面开挖:
适用于平缓山地或平地下切的短而浅的一般土石路堑,一般情况下中心开挖高度小于5m,用挖装机械配合自卸运输车进行施工。
(二)横向台阶开挖:
适用于横坡不大于1:10的情况下的一般土石路堑施工。
较深路堑宜分层开挖,一般情况下每层高度不大于5m。
用挖装机械配合自卸汽车进行施工。
(三)逐层顺坡开挖:
适用于土质路堑,用铲运、推土机械施工。
采用铲运、推土机械方法施工时,一般情况下装土区和卸土区之间的距离不大于1km。
(四)纵向台阶开挖:
适用于土、石质傍山路堑。
施工时应根据土石方调配要求,采用适当的钻爆、运输机具施工;有条件时可利用土石自重排出土石。
既有线旁或边坡较高时,应分级开挖,且应有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路堑较长时,可适当开设马口。
边坡高度大于20m的软弱、松散岩质路堑,宜采取分级开挖、分级支档、分级防护和坡脚预加固措施。
P17:路堑施工要求:
三、开挖顺序:
(1)应从上而下进行,严禁掏底开挖。
对不稳定的土质路堑边坡应分层加固。
开挖和边坡加固有特别要求时,则应按设计要求办理。
(2)在岩石的走向、倾斜不利于边坡稳定及施工安全的地段,应顺层开挖,并采取减弱施工振动的措施;在设有挡土墙的地段,应采取缩短开挖长度或马口开挖并设临时支护等措施。
四、施工方法:
软石和强风化岩石宜采用机械开挖;坚硬岩石(边坡高度大于20m)可采用光面、深孔、预裂爆破开挖;严禁采用硐室爆破。
六、路堑开挖弃土要求:
路堑开挖产生的弃土应按环保要求运至设计指定的弃土场。
弃土场应按环保或设计要求设置必要的挡护和排水措施,确保弃土不出现水土流失或破坏农田和道路以及其他建筑物。
八、特殊路堑施工要求:
(一)膨胀土(岩)路堑。
膨胀土(岩)路堑的施工原则是:快速施工、及时封闭、分段完成。
开挖施工宜安排在旱季。
设计有边坡支档和防护的,应随开挖及时砌筑。
当砌筑不能紧跟开挖时,开挖的边坡应暂留不小于0.5m厚度的保护层。
路堑开挖区域禁止一切水的流入,对于降雨流入的水要及时排出,保证开挖区域处于无水状态。
(施作要点:旱季施工,禁止水流入。
)
膨胀土(岩)路堑的基床换填要紧随开挖完成,当有困难时,应暂留不小于0.5m厚度的保护层。
路堑基床表层应按设计及时施做。
2.黄土路堑:
黄土路堑的施工宜安排在旱季施工。
施工前应做好路堑顶截、排水和地面排水设施,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地表和地下水流入施工开挖区域软化地基、浸泡边坡。
在降雨量较大的地区应及早做好边坡防护和冲刷防护。
(施作要点:旱季施工,做好防排水。
)
3.冻土路堑:
冻土路堑的施工原则主要是:防止冻土融化,尽量保持土的天然冻结状态。
因此一切施工措施都要以尽量减少对天然冻土的扰动,及时施作保温设施为原则;冻土路堑的开挖宜尽量不使用爆破,若必须爆破也应采用松动爆破。
冻土路堑宜分段开挖、及时保温防护。
(施作要点:防融化,保持土天然状态)P19:铁路路堤施工方法及要求:
P19:路堤施工方法:(铁路路堤的构造自下而上一般为:1.路基,2.基床以下路堤,3.基床底层,4.基床表层。
我国的普通铁路和客运专线铁路路堤构造基本相同,仅各个构造层所选用的材料、厚度及其检测验收标准不同。
)
一、地基处理:
路堤填筑前应按设计文件要求对地基或基底面进行处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填筑压实工艺性试验。
通过填筑压实工艺性试验确定主要工艺参数,并报监理单位确认。
二、填筑流程。
填筑路堤应按:“三阶段(从时间上划分)、四区段(从空间上划分)、八流程(从施工步骤上划分)”的工艺组织施工。
碾压时,各区段交接处应重叠压实,纵向搭接长度不得小于2m,纵向行与行之间的轨迹重叠压实不小于0.3m,横向同层接头处重叠压实不小于1m,上下层两层填筑接头应错开不小于3m。
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为:
1.三阶段即:准备阶段、施工阶段、整修阶段;
2.四区段即:填土区段、整平区段、压实区段和检测区段;
3.八流程即:施工测量、地基处理、分层填土、摊铺整平、洒水晾晒、碾压密实、检测签证和路基修整。
《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4—2003 规定的路基填筑压实质量的检测指标,视填料性质的不同主要有:压实系数Kh、地基系数K30、相对密实度Dr、孔隙率n、动态变形模量指标Evd、静态变形模量Ev2 等指标。
P20:路堤施工要求:
二、过渡段填筑要求:
在路堤与桥台、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路堤与路堑,以及路堑与隧道等的连接路段,应按设计要求施工过渡段。
(一)应优先安排软土地基地段过渡段路堤的填筑施工。
(二)过渡段的桥台、涵洞等建筑物的基坑应以混凝土回填或以碎石分层填筑,并用小型振动设备碾压。
回填工作必须在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后才能进行。
(三)过渡段级配碎石施工应符合设计要求,分层填筑压实,每层的压实厚度不应大于30cm,最小压实厚度不宜小于15cm,具体的摊铺厚度及碾压遍数应按工艺试验确定的工艺参数进行控制。
,每
压实层路拱坡面应符合设计要求,无积水现象。
(四)过渡段级配碎石与其连接段的A、B组填料填层应与相邻的路堤及锥体同时施工,并将过渡段与连接路堤的碾压面按大致相同的水平分层高度同步填筑并均匀压实。
(五)路桥过渡段地基如采用打入桩、挤密桩等加固时,宜先进行打入桩和挤密桩等施工,再进行桥涵的结构施工(目的:防止桩体致使桥涵等结构物发生位移)。
(六)过渡段两侧一定要按设计做好纵向和横向排水,以免水从结合部渗入路基造成病害。
(七)路堤与桥台过渡段填筑要求:
1.过渡段路堤应与桥台锥体和相邻路堤同步填筑。
2.台后2.0m范围外大型压路机能碾压到的部位,其填筑施工应符合一般路堤填筑施工要求。
3.大型压路机碾压不到的部位及在台后2.0m范围内,用小型振动压实设备进行碾压,填料的松铺厚度不宜大于20cm,碾压遍数应通过工艺试验确定。
(八)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填筑要求:
1.横向结构物两端的过渡段填筑必须对称进行,并应与相邻路堤同步施工。
2.涵洞顶部两端大型压路机能碾压到的部位,其填筑施工应符合一般路堤填筑要求;靠近横向结构物的部位,应平行于横向结构物进行横向碾压。
大型压路机碾压时,不得影响结构物的稳定。
3.横向结构物的顶部填土厚度小于1.0m时,不得采用大型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
(九)路堤与路堑过渡段填筑要求:
1.过渡段填筑前,应平整地基表面,碾压密实;并应挖除堤堑交界面的表层松土,按设计要求做成台阶状。
2.大型压路机能碾压到的部位,其施工方法应符合一般路堤填筑施工要求,靠近路堤与路堑结合处,应沿路堑坡边缘进行横向碾压。
(十)路堑与隧道过渡段填筑要求:
2.过渡段应采用渐变厚度的混凝土或掺入适量水泥的级配碎石填筑。
三、基床填筑要求:
(一)基床构造:
2.基床分为:(1)表层;(2)底层。
3.基床底层的顶部和基床顶部以下的填料的部位的顶部应设4%的人字排水坡。
(二)基床填料:
1.基床底层填料:应选用A、B组填料或改良土;块石类作为基床底层填料时,应级配良好,其粒径不大于10cm。
2.基床表层填料:填料应采用级配碎石、级配砂砾石和沥青混凝土。
(三)基床底层填筑要求:(基床底层填筑工艺同一般路堤填筑。
)
1.采用碎石类和砾石类填筑时,分层的最大压实厚度不应大于35cm。
2.采用砂类土和改良细粒土填筑时,分层的最大压实厚度不应大于30cm。
3.分层填筑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宜小于10cm。
(四)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填筑要求:
2.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必须采用场拌。
3.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大面积填筑前,应根据初选的摊铺、碾压机械及试生产出的填料,进行现场填筑压实工艺试验,试验段长度不宜小于100m。
5.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填筑工艺宜按验收基床底层、搅拌运输、摊铺碾压、检测整修“四区段”和拌合、摊铺、碾压、检测试验、养护整修“六流程”的施工工艺组织施工;其余要求同一般路堤填筑施工工艺。
(五)基床表层沥青混凝土铺筑要求:
2.沥青混凝土必须采用场内集中拌合,采用拌合机械拌制。
3.沥青混凝土大面积铺筑前,应根据初选的摊铺、碾压机械及试生产出的填料,进行现场铺筑压实工艺试验,试验段长度不宜小于100m。
5.基床表层沥青混凝土施工必须有施工组织设计,保证合理的施工工期。
不得在气温低于10℃、雨天、路面潮湿的情况下施工。
6.沥青混凝土的矿料级配应符合设计要求,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采用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方法;通过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以及生产配合比验证三个阶段,确定矿料级配、最佳沥
青用量。
9.沥青混凝土宜采用沥青摊铺机摊铺,基床表层沥青混凝土分两幅摊铺,采用热搭接方法,两幅之间应有30~60cm左右宽度的搭接。
摊铺机开工作业前应提前30~60min预热熨平板至不低于100℃。
摊铺机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
10.沥青混凝土的压实层最大厚度不宜大于10cm,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压路机,选择合理的压路机组合方式及初压、复压、终压的碾压步骤,以达到最佳的碾压效果。
11.沥青混凝土接缝必须紧密、平顺,不得产生明显的接缝离析。
上下层纵缝应错开15cm(热接缝)或30~40cm(冷接缝)。
相邻两幅及上下层的横向接缝应错开1m以上。
横向接缝可采用斜接缝、阶梯形接缝或平接缝形式。
四、特殊路基填筑要求:
(一)软土路基填筑要求:
2.开工前应按设计要求做好填料选择,合理规划运土路线,按照设计要求的填土加载速率编制填筑施工计划。
4.过渡段的地基处理宜与相邻路堤同步进行。
5.正式填筑施工前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填筑压实工艺性试验,特别对于软土路基,还要同时进行加载时的沉降观测,以确定合适的加载速率。
6.整个路堤填筑施工过程中均应进行路基的沉降观测,并依据观测数据控制填土速率。
8.沉降观测的频次应按设计要求办理,若沉降较快还应加密观测频次。
9.若设计没有规定时,一般按下列指标控制填筑速率:(1)边桩水平位移量:不得大于5mm/d;(2)路堤中心地面沉降量:不得大于10mm/d。
当超过以上控制指标时应停止填筑,待沉降值恢复至控制指标以内时,方能恢复填筑。
11.反压护道应与路堤同时填筑。
12.填筑路堤时应按规定预留沉降量。
五、路基沉降观测:
(二)沉降观测应采用二等几何水准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