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农村家庭养老保障的现状及对策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关键词:农村家庭养老传统孝文化农民自养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健全和完善。因此,对我国广大的农村老人来说,家庭依然是他们养老保障的基石。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转型,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冲击。为此,我们应从弘扬传统孝文化、借助相应的政策法规和积极探索农民自养之路入手,让家庭真正成为我国农村老人安度晚年的港湾。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由于较少所谓变迁,生产知识和技能的代代相因,家庭养老一直是我国一种传统而固定的养老模式。随着社会结构、社会生活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这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面临着极大的冲击。而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有8亿多的农民,其中进人老龄化的人口达到9000多万。与城市相比,农村人口多,经济落后,国家在现阶段还无法包揽所有农民的养老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农村中超过9000多万的农民养老问题,无疑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课题。
一、现阶段我国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冲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转型,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失去其存在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同时,也在不断的弱化农村家庭的实际养老能力,这些冲击主要表现在:
(一)受不良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冲击,使敬老养老观念淡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农村的青年人在更多、更深人的了解外面世界的同时,特别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在不自觉地发生了变化。这就造成了不孝顺父母、不赡养老人、无视老年人权益等不道德思想的滋生,使得传统的孝道观念日益淡化。有了这种不敬不养的心理,在行动上就体现的自私自利。例如,一是虐待老人。把老人当成负担,但是由于舆论的压力,对老人欲撵不能、欲留不愿,于是经常在心理上和生理上虐待老人;二是子女之间互相推诱。有的农村青年子女嫌弃老人,宁愿掏钱也不愿意侍奉老人,兄弟姐妹之间推来推去,使得老人无家可归;三是逼老刮老。逼老,就是有的农村子女不顾父母的困难,借结婚之际要求父母大操大办。刮老,就是有的农村子女对年老的父母“白吃、白拿、白要、白甩”的行为。上述的种种不赡养老人,甚至虐待老人的现象,直接导致了老年人的心态变化,有一部分的老人自卑感增加,认为自己“老了,不中用了”,“活着时多余的”,甚至失去生活信心,消沉忧郁。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涌现,人口流动增加,直接导致了家庭养老保障能力的下降
如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断涌人城市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过去那种传统的“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难以禁锢年轻人的头脑。他们往往平时都在城市打工挣钱,只有过年才能回家和家人团聚。由于这种聚少离多的情况,久而久之,代际之间的情感纽带就难免疏松,也由于进人城市后所接触到的环境的不同,从而产生了新的价值观念,那么或多或少一部分人的孝道观念也会因此而改变。
这种“空巢家庭”中的农村老人往往没有子女的照顾而只能自己生活。这些老年人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生活照顾上所面临的情况是非常困窘的。而且,因为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在得不到子女帮扶的情况下,绝大多数无法像城市老人那样借助发达的商业、服务业、医疗保险等便利条件进行自我照料。经该说,我国农村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是很低的。
(三)现代家庭规模的缩小,使得家庭赡养老人的负担越来越重
众所周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普及,使得农村家庭规模逐渐缩小,这样的家庭中的子女长大后的负担是比较重的。现在的家庭模式已经逐渐趋向于“四二一”式的家庭模式,子女们成年后将承担起4至6位老人的养老问题,这对于一个
农村家庭而言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精力的投人上都是难以承受的。而且我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就进人了老龄化,国家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社会公共福利和保障水平也还未健全。应该说,农村的老年人的生活的主要依靠还是依赖于子女的供养。因此,如何增强农村家庭养老的承受能力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如果这一矛盾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大多数的农村家庭势必因此负担过重并进而进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总之,社会在向前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新问题。我国的目前农村的养老保障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以上列举的仅仅是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问题中的一部分,我国农村9000万的老人如何安度晚年,这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尤其严峻的现实课题。
二、家庭养老依然是我国农村养老的现实选择
(一)传统孝文化是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基石
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思想长河中,儒家思想无疑对中国古代乃至现代社会的影响都很深广。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其核心就是“仁德”,从《论语》中“仁”字就出现了100次之多。同时,在儒家的经典理论中,忠孝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思想。其中就有“孝为百行之首”之说,以孝梯为中心的家庭之爱是仁的根本。儒家提出的孝道有三种:一是肉体上的孝道,即宁愿牺牲自己的肉体也要尽孝赌养父母,对父母百依百顺;二是精神上的孝道,即在孝敬父母的同时还要尊重父母的愿望,顺从父母的要求,按照父母的教诲为人处事,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安慰;三是名利上的孝道,即要出人头地,谋取功名,为祖先家族和父母争面子,滋荣誉。孔子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就十分重视孝道的培养,他要求学生在家里要对父母孝敬,尽孝侍奉父母。所以说忠孝是仁的根本,“孝梯为仁之本”(《论语.为政》)。孟子也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之于掌"(《孟子.梁惠王上》)的思想。从而把忠孝的范围扩大到家庭以外。
儒家思想在传播仁德、忠孝思想的同时,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大同世界的美好蓝图。据《史记》大同篇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辉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种理想状态下的社会道德水准。
此外,我国古代的其他思想家的观念也都体现了忠孝的思想。这些古代传统思想共同莫定了古老而文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孕育了一个尊老敬老,重视孝道的民族人格,也孕育了以家庭为基础的养老模式的产生和发展。
(二)我国“未富先老”国情的必然要求
我们知道,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几乎是先完成工业化,先积累社会财富,社会有足够的能力维持养老保险制度后才进人老龄化社会的。而且,西方的传统也认为生育和教养儿女,是人们对社会、对国家的应尽的责任。子女不论从道德上还是法律上都没有赌养老年父母的义务,赌养老人是社会和国家的责任。
而我国则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上午条件下,在人们还来不及反应的情况下就“跃”
人老龄化社会的。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预计到202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将达到2. 8亿,约占人口总数的20%,相当于美国的总人口,两倍于日本的总人口。而且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1%,而农村的老人占全国老人的比例达到了75%。在我国目前这种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保障水平不发达上午情况下,即便是在城市,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的资金、制度、人才等各方面还都缺乏应有的准备。因此,想在短期内在我国广大农村用社会保障和养老院来保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终”还不可能实现。这就决定了在我国广大的农村还需要保持和发扬家庭养老的传统。
(三)家庭依然是老年人晚年的情感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