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危险性分析与地震区划

合集下载

地震灾害风险分析

地震灾害风险分析

地震灾害风险分析地震灾害是地壳运动引起的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巨大的破坏。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损失,地震灾害风险分析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从地震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风险分析的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地震的概念地震是指地壳中由于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而引起的地面震动。

地震是地球表面年平均发生次数最多的自然灾害之一,常常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地震可以分为自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自然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构造发生变化释放能量而引起的,例如板块运动、火山活动等;人工地震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例如地下核试验、水库注水等。

二、地震的影响因素地震的发生受多个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带:地震带是指地壳断裂带或构造带,是地震较为频繁的区域。

地震带与板块边界有密切关系,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等。

2.地震震源深度:地震震源深度是指地震发生的深度,它可以影响地震的传播和破坏范围。

浅源地震对地表破坏较大,而深源地震对地表破坏较小。

3.地壳构造:地壳构造是指地壳的构造特征,例如板块运动、褶皱、断层等。

地壳构造的不稳定会增加地震的发生概率和破坏力度。

4.地震波传播路径:地震波是地震能量传播的方式,它受到地壳岩石性质、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地质条件下,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存在差异,从而影响地震的破坏程度。

三、地震风险分析的方法地震风险分析是用来评估地震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和损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地震危险性评估:地震危险性评估是通过分析历史地震数据、地震带分布、地震活动性等因素,评估某地区地震发生的概率和强度,从而确定地震的危险性等级。

2.地震易损性评估:地震易损性评估是通过分析建筑物、基础设施及人口密度等因素,评估地震发生后物理损失和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通过对不同建筑结构、土壤条件等进行评估,可以确定不同区域和建筑的易损性等级。

3.地震风险评估:地震风险评估是综合考虑地震危险性和地震易损性,评估地震可能造成的风险等级。

《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释义说明

《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释义说明

《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释义及说明第一章 总则本章为总则,共5条。

总则规定的是基本原则,主要对条例的立法目的、立法宗旨、立法依据,条例的适用范围,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应当遵循的技术规范和质量保证,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管理权限,以及国家对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科技研究的鼓励、扶持政策方面作出了规定。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管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条例。

【释义】本条是关于条例立法目的、立法宗旨和立法依据的规定。

本条规定,条例的立法目的是加强对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管理,规范地震安全性评价及其监督管理活动;立法宗旨是有效地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立法依据是自1998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一、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根据建设工程场地和场地周围的地震活动与地震地质环境的分析,按照工程设防的风险水准,给出与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相应的地震烈度和地震动参数,以及场地的地震地质灾害预测结果。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内容包括地震活动环境评价、地震地质构造评价、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以及地震动小区划、地震动参数复核、地震活动断层探测与危险性鉴定、震害预测等有关工作。

二、防震减灾法确定了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基本法律制度。

防震减灾法第十七条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本条第三款规定以外的建设工程,必须按照国家颁布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本法所称重大建设工程,是指对社会有重大价值或者有重大影响的工程。

本法所称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是指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剧毒或者强腐蚀性物质大量泄漏和其他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包括水库大坝、堤防和贮油、贮气、贮存易燃易爆、剧毒或者强腐蚀性物质的设施以及其他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

地震区划图简介

地震区划图简介

地震区划图简介一、我国地震区划图的沿革建国以来,我国先后四次编制了全国性的地震区划图,分别为:1、1957年地震区划图2、1977年地震烈度区划图3、1990年地震烈度区划图4、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0年8月1日,以国标形式正式颁布实施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进一步与国际接轨,采用反应谱双参数标定形式给出了一般场地条件下(Ⅱ类场地)50年超越概率10%的水平向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特征周期区划图及参数调整表,并对其适用范围作了严格界定。

新区划图强调了地震环境对反应谱形状的控制作用和场地条件对特征周期的调整,其结果更有表征性。

已颁布实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2001)采用了新区划图的成果,按此进行抗震设计,提高了城市大量涌现的十几层至二十几层高层建筑的抗震水平。

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主要内容《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是我国第一次以国家强制性标准形式颁布实施、并以首次地震动参数形式给出的区划图,所采用的抗震设防水准为50年超越概率10%(地震重现周期为475年),是根据地震环境、工程的重要性、国家的经济承受能力及所要达到的安全目标等综合确定的,这是目前国际工程界通常采用的风险水准。

新区划图图件比例尺为1:400万,基础图件比例尺1:25 0万—1:600万。

主要内容有:1、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新区划图为Ⅱ类场地对应50年超越概率10%的峰值加速度分区图,共分7个区:<0.05g、0.05g、0.1g、0.15g、0.20g、0.30g、≥0.40 g。

《中国地震动烈度区划图(1990)》共分为5个区:<Ⅵ度、Ⅵ度、Ⅶ度、Ⅷ度、≥Ⅸ度。

新区划图与《中国地震动烈度区划图(1990)》相比,相当于在Ⅶ-Ⅷ度、Ⅷ-Ⅸ度间进一步细分,增加Ⅶ度半、Ⅷ度半两档。

采用上述分区形式主要是考虑与烈度区划图的衔接,以及现行行业抗震设计规范的顺利过渡,能够满足面大量广的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抗震设计需要。

高层抗震设计重要名词解释

高层抗震设计重要名词解释

1.地震可分为诱发地震和天然地震2.震源:地球内部断层错动并引起周围介质振动的部位。

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

震中距: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

3.地震动三要素:最大振幅、频谱、持续时间。

4.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与火山地震5.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所以,在地震发生的中心地区人的感觉是,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6.面波主要有瑞雷波和乐夫波两种形式。

瑞雷波产生的运动形式是使地面晃动的主要原因7.地震动:由地震波传播所引发的地面振动,称为地震动。

8.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

9.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区域内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

10.震中烈度:震中区的地震烈度成为震中烈度。

11.基本烈度: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按一定概率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

12.地震区划:依据地质构造资料、历史地震规律、地震观测资料,采用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方法,可以计算给出每一地区在未来一定时限内关于某一烈度的超越概率,从而,可以将国土划分为不同基本烈度所覆盖的区域。

这一工作称为地震区划。

13.地震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地表破坏、建筑物的破坏、次生灾害。

14.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准则:“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15.抗震设计的总体要求:注意场地选择;把握建筑体型;利用结构延性;设置多道防线;注意非结构因素。

16.场地:是指建筑物所在地,其范围大体相当于厂区、居民点和自然村的范围。

历史震害资料表明,建筑物震害除与地震类型、结构类型登有关外,还与其下卧层的构成、覆盖层厚度密切相关。

17.覆盖层厚度:原意是指从地表面至地下基岩面的距离,在这里指地下基岩或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坚硬土层至地表面的距离,称为覆盖层厚度。

18.结构地震反应: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内力、变形、位移及结构运动速度与加速度等统称为结构地震反应。

地震作用:由于地震动而引起结构内力、变形等反应的因素。

工程地震与结构抗震-地震危险性分析PPT(共 44张)

工程地震与结构抗震-地震危险性分析PPT(共 44张)
12
2)划分地震构造区 单元划分; 划分的判断:构造活动年代
相同构造类型 构造应力场 地球物理场 地震活动性 实际就是在划分潜在震源区
13
3)确定最大震级 为尽量细地分析地震活动的非均匀性,将
发震断层分段。 用地震构造特征确定最大震级: 断层长度,错动类型,历史活动,综合
确定(需要经验) 4)最大原则:综合考虑各潜在震源影响,取 最大者
交 叉 学 科
5
地表及基岩地形
目的:工程场地的地震动
场地土层区(局部)
地震波传播
基岩区 (区域地质)
震 源
6
影响地震动及地震地质灾害的因素
• 地震、地质环境:震源特性
• 区域地质条件:地壳介质
对地震动的影响 空间上缓慢变化
• 局部场地条件:地形,土层,(近地表)断层
对地震动的影响空间上显著变化
7
21
一般说来,这样的分布模型将会是非常复杂 的,并且在缺少地震数据的情况下,建立这样的模 型也是非常困难的。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将这3个 参数独立开来而分别研究其统计特征。
地震危险性分析研究工作的发展
地震危险性研究起自四十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 发展,为满足蓬勃发展的工程建设的需要,地震危险 性评定工作大致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自50年代初期到70年代后期,所用的方 法称之为确定性方法,即地震基本烈度鉴定方法。基 本烈度确定后,其场地影响采用场地分类法,按照有 关抗震设计规范对场地进行分类以确定设计地震动参 数。
15
3)历史地震衰减资料 因为是有具体区域,所以要查尽相关
资料,反映区域特点 特殊的衰减关系 考虑烈度异常
以上确定性方法中都将震源看成点源,没有 考虑大震发震断层长度影响,如果直接以历 史地震资料为基础,有可能避免。

国务院关于《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的批复⽂号:国函[1992]51号颁布⽇期:1992-05-22执⾏⽇期:1992-05-22时效性:现⾏有效效⼒级别:⾏政法规国家地震局、建设部:你们⼀九九⼆年五⽉三⽇《关于颁布〈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的请⽰》收悉,现批复如下:国务院批准《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和《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使⽤规定》,由你们发布。

国务院⼀九九⼆年五⽉⼆⼗⼆⽇关于发布《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和《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使⽤规定》的通知(震发办【1992】160号)各省、⾃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和《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使⽤规定》已于⼀九九⼆年五⽉⼆⼗⼆⽇经国务院批准,现正式发布施⾏。

附件:1.《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略)2.《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使⽤规定》国家地震局建设部⼀九九⼆年六⽉六⽇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使⽤规定(1992年5⽉22⽇国务院批准1992年6⽉6⽇国家地震局、建设部发布)第⼀条为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保证准确地使⽤“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制定本规定。

第⼆条本地震烈度区划图上所标⽰的地震烈度值,系指在50年期限内,⼀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烈度值。

该烈度值称为地震基本烈度。

第三条本地震烈度区划图,系国家经济建设中地震设防的法规图件。

在其适⽤范围内,建设项⽬的抗震设计和已建项⽬的抗震加固,均应遵照执⾏。

第四条本地震烈度区划图的适⽤范围如下:(1)国家经济建设和国⼟利⽤规划的基础资料(2)⼀般⼯业与民⽤建筑的地震设防依据。

(3)制定减轻和防御地震灾害对策的依据。

第五条在本地震烈度区划图的基础上,应进⾏专门地震安全性评价⼯作的⼯程和地区有:(1)地震设防要求⾼于本地震烈度区划图设防标准的重⼤⼯程、特殊⼯程、可能产⽣严重次⽣灾害的⼯程。

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概率方法

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概率方法

45 118
长江中游地震带 0
0
0
2
10
15
27
东南沿海地震带 0
3
7
22
29
30
91
台湾地震区
0
8
17
19
11
45
台西地震带
0
0
8
10
7
25
台东地震带
0
8
9
9
4
30
南海地震区
1
2
5
8
东部大陆总计
2
13
34 106 115 159 429
总计
2
22
53 130 126 159 492
中国西部地区潜在震源区个数
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的确定
潜在震源区的震级上限根据该震源区的地震 活动性及地震构造特征来确定。具体有以下几 种方法: • 历史地震法 • 古地震法 • 活断层特征参数法
8.5
天山地震区
5
南天山地震带
1
中天山地震带
2
北天山地震带
0
阿尔泰地震带
2
青藏高原地震区
6
青藏高原南部地震亚区
3
藏中地震带
0
滇西南地震带
3
喜马拉雅地震带
3
青藏高原中部地震亚区
1
鲜水河‐滇东地震带
0
巴颜喀拉山地震带
1
青藏高原北部地震亚区
1
柴达木‐阿尔金地震带
0
六盘山‐祁连山地震带
1
龙门山地震带
0
西昆仑‐帕米尔地震亚区
12
139 46 93
891 145 746

浙江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

浙江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

浙江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浙江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全文第一条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对工程设施的破坏,加强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抗震设防要求,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指地震动参数复核、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加速度、设计反应谱、地震动时程等)的确定、地震小区划、场址及周围场地地震地质稳定性评价、场地震害预测等工作。

第三条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监督管理工作。

市、县(市、区)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以下简称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工程建设项目业主和项目设计单位必须执行抗震设防要求。

第五条一般工业与民用新建或扩建工程按照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无需进行专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

地震设防要求高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设防标准的建设工程或位于地震动参数值0.05g以上(含0.05g及其分界线外围8公里)地区的重要工程(具体项目见附录),其建设场地必须进行专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第六条下列地区编制国土利用规划时,必须进行专门的地震区划工作:(一)位于地震动参数分界线两侧各8公里区域;(二)地震研究程度较差的地区;(三)占地范围较大,跨越不同工程地质条件区域的大中城市和大型厂矿企业以及新建开发区。

第七条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按以下规定审定:(一)国家重大建设工程、跨省(直辖市)行政区域的建设工程、核电站和核设施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报国家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审定,并确定抗震设防要求;(二)前一项规定以外的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报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审定,并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在审定过程中应当组织省地震安全性评价委员会进行论证。

第八条工程建设项目必须明确抗震设防要求及其依据。

设计地震分组

设计地震分组

设计地震分组一、地震活动性分析1. 地震带划分:根据我国地震活动特点,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地震带,如华北地震带、华南地震带、西北地震带等。

地震带内地震活动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为地震分组提供依据。

2. 地震危险性评估:分析各地震带内历史地震资料,评估未来一段时间内地震发生的概率和强度。

根据地震危险性评估结果,将地震带划分为不同等级的地震危险区域。

3. 地震动参数确定:根据地震危险性评估结果,确定不同地震危险区域内设计地震动参数,包括地震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地震动反应谱等。

二、地质条件分析1. 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地震影响区域内地质构造特征,如断裂带、褶皱带等,为地震分组提供依据。

3. 地下水位及地质环境:考虑地下水位、地质环境等因素对地震影响区域内建筑结构的影响,为地震分组提供依据。

三、建筑结构特点1. 建筑类型:根据建筑类型,如住宅、商业、办公、工业等,进行地震分组。

不同建筑类型对地震作用的敏感性和抗震能力有所差异。

2. 结构体系:分析建筑结构体系,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等,为地震分组提供依据。

3. 结构高度及体型:考虑建筑结构高度、体型等因素对地震作用的影响,进行地震分组。

四、抗震设防目标1. 抗震设防标准:根据我国抗震设防标准,将地震影响区域分为不同抗震设防类别,如甲类、乙类、丙类等。

2. 抗震措施:针对不同抗震设防类别,提出相应的抗震措施,如加强结构构件、优化结构布局等。

3. 抗震性能目标:明确建筑结构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目标,如“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设计地震分组应综合考虑地震活动性、地质条件、建筑结构特点及抗震设防目标等因素。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合理划分地震分组,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四、地震分组的具体实施区分地震影响程度:根据地震危险性和地质条件的不同,将地震影响区域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考虑建筑重要性:对于重要建筑和生命线工程,应提高其抗震设防标准。

地震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地震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如何进行地震区划?原则与方法详解
地震区划是指根据区域地震活动的特征和地震灾害危险性,将一
个区域分为若干个地震区。

它对于建设抗震设防的工程、制定地震应
急预案、规划城市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那么,在进行地震
区划时,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和方法呢?
一、综合考虑地震参数
地震区划首先要考虑的是地震参数,例如地震震级、频度、时间
间隔、作用时间等。

此外,还要参考历史地震的分布、大小和时空分
布规律,综合分析各个因素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最终得出合理的地震
区划方案。

二、多维度研究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对地震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地震区划时,
还需要考虑地质构造的多个因素,如地层分布、断层分布、断裂带等。

同时,还要注意将影响地震活动的自然地理条件(例如海拔、气候等)考虑在内,以确保区划精度更高。

三、区划标准具体明确
地震区划标准必须具体明确,包括划分的区域范围、级别划分、
防震设防要求等内容。

一般来说,地震区划的标准应该以地震特性和
地震灾害风险为基础,根据不同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震特征进行具体
划分。

四、实时监测动态反馈
地震区划要随时根据地震活动的变化进行调整,更好地预估和防范可能出现的地震灾害。

因此,对于已经进行地震区划的区域,要及时进行监测,每当发生一次重要的地震活动变化,都应该进行动态的反馈和调整。

同时,在执行防震设防和灾害应急预案时也要注意地震区划的更新和完善。

综上所述,地震区划应该综合考虑地震参数、地质构造、标准具体明确以及实时监测动态反馈等因素,以确保地震区划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地震危险性分析

地震危险性分析

h
21
Potential source area delineation
Identify and characterize (geometry and potential M) all earthquake sources capable of generating significant shaking at the site. See the figure above in which three sources are shown surrounding the site. For each source, develop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rupture locations within the source. [A uniform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is generally chosen, which means that earthquakes are equally likely of occurring at any point along or in the source.] Combine these distributions with the source geometry to obtain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source-to-site distance. [Contrast this with DSHA that assumes that the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is 1 at the points in each source zone closest to the site and 0 elsewhere.]
h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主要内容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主要内容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主要内容⼆、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主要内容《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是我国第⼀次以国家强制性标准形式颁布实施、并以⾸次地震动参数形式给出的区划图,所采⽤的抗震设防⽔准为50年超越概率10%(地震重现周期为475年),是根据地震环境、⼯程的重要性、国家的经济承受能⼒及所要达到的安全⽬标等综合确定的,这是⽬前国际⼯程界通常采⽤的风险⽔准。

新区划图图件⽐例尺为1:400万,基础图件⽐例尺1:250万—1:600万。

主要内容有:1、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新区划图为Ⅱ类场地对应50年超越概率10%的峰值加速度分区图,共分7个区:<0.05g、0.05g、0.1g、0.15g、0.20g、0.30g、≥0.40g。

《中国地震动烈度区划图(1990)》共分为5个区:<Ⅵ度、Ⅵ度、Ⅶ度、Ⅷ度、≥Ⅸ度。

新区划图与《中国地震动烈度区划图(1990)》相⽐,相当于在Ⅶ-Ⅷ度、Ⅷ-Ⅸ度间进⼀步细分,增加Ⅶ度半、Ⅷ度半两档。

采⽤上述分区形式主要是考虑与烈度区划图的衔接,以及现⾏⾏业抗震设计规范的顺利过渡,能够满⾜⾯⼤量⼴的⼀般⼯业与民⽤建筑的抗震设计需要。

峰值加速度的分区原则见表1。

表1 加速度分区原则2、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新区划图按Ⅱ类场地、阻尼⽐0.05考虑,将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Tg分为三个区:1区:0.35sec;2区:0.40sec;3区:0.45sec。

Tg主要取决于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对50年10%地震动贡献最⼤的潜源的震级上限,震级上限越⼤,Tg越⼤。

与现⾏抗震设计规范相⽐,新区划图给出的Tg偏于保守。

从近年来获得的⼤量强震加速度记录分析来看,加速度反应谱的特征周期⼀般较长,与现⾏规范中的有关规定差异较⼤。

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为例,修订后的GB50011-2001规范采⽤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给出的Tg 值,Ⅰ类场地设计地震⼀组、⼆组、三组的Tg分别为0.25sec、0.30sec、0.35sec,⽽基岩实际地震记录的Tg有时可达0.5sec 甚⾄更长。

甘肃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与地震危险性评估

甘肃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与地震危险性评估

甘肃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与地震危险性评估甘肃地震带是中国地震活动频发的地区之一,其地震活动性以及地震危险性评估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地震风险,为地震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甘肃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与地震危险性进行评估。

一、甘肃地震带简介甘肃地震带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主要包括甘肃省部分地区,地理位置较为靠近青藏高原和河西走廊。

由于青藏高原的抬升作用以及华北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挤压作用,甘肃地震带成为了一个具有较高地震活动性的地区。

二、地震活动性评估1. 地震历史数据分析通过对甘肃地震带历史地震数据的分析,可以获得该地区地震活动规律的初步认识。

根据地震烈度等级和地震发生时间等信息,可以绘制地震事件的时空演化图,从而了解地震活动性的分布特点。

2. 地震地质条件分析地震地质条件对地震活动性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对甘肃地震带的地质构造、地貌特征以及地壳形变等方面的研究,可以确定地震活动性的基本特征。

同时,还需要分析地下断裂和断层带的分布情况,以及地壳应力水平等参数,综合评估地震的发生机制以及可能性。

3. 地震监测网络建设确保地震活动性的准确评估需要健全的地震监测网络。

甘肃地震带需要建立密集覆盖的地震台网系统,以实时监测地震活动情况,尽可能提前预警可能的地震事件,为地震预防以及应急救援提供依据。

三、地震危险性评估1. 地震危险性指标确定在评估地震危险性时,首先需要确定一些评估指标,如地震烈度、地震频率、地震风险等。

这些指标能够量化地震对人类和建筑物的威胁程度,从而进行地震危险性的综合评估。

2. 基于地震模拟的地震危险性评估方法地震模拟是评估地震危险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甘肃地震带的地质地貌特征进行数字建模,结合历史地震数据和地震监测数据,可以进行地震场景模拟,预测不同烈度级别的地震对人类和建筑物的影响程度,进而评估地震危险性。

3. 地震危险性评估结果分析将地震模拟的结果与地震危险性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得出甘肃地震带不同区域的地震危险性等级划分,以及可能受灾的建筑物、人口分布情况等。

地震危险性分析

地震危险性分析

区域各主要潜在震源区的划分及相应参数如表 13 所 示。 . —2
表 13 2 .— 区避各主 要潜在震 源区翅分与相 应参羞表 蕾 [ 地震 震缀一 年平均 潜在 震级 蒂名 频度关 发生率 震源 上熙 潜在震源区顶点坐标 < ) 度 称 区编 p 系b 值
l 2 3 3 . 5 19 4 1 .1
重复原则 , 在本项 目工作区 内共 划分 出 3 个潜 在震源 区, 4 如图 13 1 .—
所 示
l 7i l .8
1 2 6. 6
16 5o 1 6 2o t70  ̄ 1 . 2 1 . 7 l . 1- '
4 .8 4 .6 O 2— O 5
1 8. o 1 2
4 .O O 3
4 . 3o O0,
17 3 1 .5
ii .1 . 1 6.馆 7 9J 1
l 3
6. o 5
3. 5 柏 .8 98 p 2
3 .9 9 6
3 .8 9 3
18. 0 1 5 1 8 2. l 5 1 78 — 1 . 0J 1 . 4 l. 3
较丰 富, 过潜在 震源区 内提 供的断层活 动 的长 度、 通 位错 量 、 移速率 位
等数据获得 M 。 u
疆庐
地震 0 6 2 . 1

6 7. 5
∞ 9 3. a. 3.1 .1 9 1 6 88 8 86
li i 畦 8

Op
1O 挠 2 . i . lg 3 l O 7 1 . 1 ∞. 6
3 . 9 3 . 9, 3 . 88p 9 1・ 8 9
3 l
l6 4 16 1 o 15 6 — "5 9 1 .6 i .4 1 . 6 t .6 1 7O 4 .o 0 7 。3 4 .8 O4 4.1 O 5 4. O O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地震危险性分析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2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地震危险性分析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29

科研热词 地震危险性 振型叠加 地震区划 龙门山断裂带 高频率波 风险认知 频谱周期参数 频谱 非平稳特征 非平稳人工地震动 问卷调查 重力异常 重力坝 避让距离 遥感解译 近断层地震动 评估 解析表达式 能力设计方法 综合集成模式 破裂特征 破坏概率 汶川地震 汶川8.0级地震 水工结构 概率密度函数 概率分析 构造活动 有限元 断层活动性 数值模拟 抗震设计 抗震可靠度 性能设计 影响因素 强震演化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并行数值模拟 川滇 大型地下洞室群 基线校正 地震灾害 地震潜在风险 地震易损性 地震加速度 地震分析 地震 地质灾害 地表破裂带宽度 地壳运动 四川安县 喀什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工程结构 峰值加速度 岩爆 对数正态分布 大坝系统地震易损性 大坝抗震易损性 地震风险 地震活动性模拟 地震活动性分布 地震危险性特征 地震动时程 地层结构 后续设计使用寿命期 反应谱 历史地震 危险性评价 华北地区 动力数值模拟 兰州 光释光年龄 不确定性 poisson 模型
推荐指数 3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ຫໍສະໝຸດ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建筑场地地震安全评价

建筑场地地震安全评价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及岩土工程勘察
• 勘察任务
根据实际需要划分对建筑有利、不利和危险旳地段, 提供建筑场地类别和地震地质灾害(如滑坡、倒塌、 液化和震陷等)评价。
• 工作内容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调查 场地钻探 场地岩土体物理力学特征测试 地震地质灾害勘查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建筑场地类别划分
• 以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为根据。
各类建筑场地旳覆盖层厚度(m)
等效剪切波速
Vse (m/s)

Vse >500
0
500≥ Vse >250
<5
250 ≥ Vse >140
<3
Vse ≤140
<3
场地类别


≥5 3~50 3~15
>50 18~80
• 地震影响系数
∵ G = mg,m为建筑物质量, g为重力加速度
∴ F = G = mg 对照牛顿第二定律: F = ma,a为水平地震加速度

g = a
即பைடு நூலகம்
=a / g
可见,所谓地震影响系数,就是地震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之比。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 地震影响系数
建筑构造旳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烈度、 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构造自振 周期以及阻尼比拟定。
wave velocity

SeismicB C
testing between – Striking Horizontally
– Blasting
di
sbtor ri beuhtoiloens
in
the
Receiver

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探讨

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探讨
() 8 : P Z>z r =1 ( l ) 一 ̄( z栅 )( m, 1 n 公式 8 )
其 中, 中为正态 分布 的 累积分布 函数 。 1 4 险性 曲线 .危 由 以 上 的 震 源 评 价 结 果 、 重 现 关 系 和 衰减 关 系 ,如果 只考 虑震级 和 距离 对厂址 的 影响 ,那 么地震 动 的年超越 频 率可 以用 公式 ()来描 述 : 9
( 一 ( m翻 一x I mm m e 雄 m— el- ( 一 o
{— x [ : 一 ) l e p— mm mo1 )
( 公式 9 ) 其 中 ,v ( )是 地 震动 参 数 水 平Z 年 Z 的 超越 频 率 ; ( )震 区 i m。 内的 阈值 震级 的 平均 年超 越 概率 ;f 是 震 区i Mi 内的 震级 慨率 密 度分 布 ;f i 介于 震源 in 址之 间 的距 R是 ,厂

PM < <t<" ) ( mI n =J
( )m md
( 公式4 ) 那 么平 均再现 率 可以表 示为 公式 () 5 V[一 厂㈤ d 】 ( o M 1 m 公式 )

其 中 ,f x是 变 量X 联合 分布 ,这里 X() 的 的变量 X 是指 震级 m和 距离 r 。把所 有震 源 的 超越 概 率加起 来 ,就可 以得 到地 震动 的总 的 超越 概 率 。由于震 源 区的复 杂性 、再 现和 衰 减 关 系的经 验不 足 ,通 常用 数值 方式 来近 似 计算。 危 险 性 曲线 通 常 用 地 震 动 参 数 ( 如峰 值 地 面 加 速 度P GA或给 定 频 率 和 阻 尼 比 下 的谱 加 速 度S ) ,的年 超 越 概 率 来 描 述 。 a 结 果 曲线的 表达 形式有 两种 ,一 种是 纵坐标 为年超 越频 率的 对数 ,横坐 标也 是地 震 动参 数的 对数 ,即对 数一 数形 式 ;另一 种是 纵 对 坐标 为年超 越频 率的 对数 ,横 坐标 位地 震动 参数 的线 性 值 ,即 对数 一 线性 形 式 。危 险性 变化 通常 可以 用百分 比 危险性 曲线 来表 示 , 如 图2J ,分别 显示 了均值 、1%、5 % ( 5 0 中 值 )和8 %的 危险性 曲线 。 5

第五章地震危险性分析确定性方法

第五章地震危险性分析确定性方法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直接确定厂址烈度转 换得到地震动参数值
• 由于发生地震地区的文化程度和历史背景不同 ,使得历史地震的记载很不平衡,记录有详有 略,有的过于简单。因此,根据各次历史地震 资料直接确定场地地震烈度时,必须认真仔细 ,反复考证,对比分析;还应充分注意特殊衰 减关系和烈度异常问题; • 对根据各次历史地震资料确定的场地地震烈度 取其最高烈度,再把它转换为地震动参数值。
的标准曲线。
按场地类别调整 β (T ) (60年代中至70年代中)
在总结世界各国强震观测、震害经验和抗震规范编制工作的 基础上制定了 1964 年《地震区建筑设计规范(草案)。这一规范 》 反映的观点如下: 第一、应该区分地面破坏和强烈地震动引起的地震荷载两种 截然不同性质的地震破坏作用; 第二、不考虑场地类别对最大加速度 a 的影响。因为根据当 时的强震观测资料看不出土质条件与 a 的相关性; 第三、场地土质条件对 β(T) 的影响可以采用场地分类加以调 整的方法。
地震构造区是指具有同样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 性的地理区域。合理的划分地震构造区,主要应 考虑的因素有:
• 二级或三级或更小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及其发育历史的 一致性; • 新构造及其第四纪(特别是全新世)发育历史的一致性 ; • 现代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及其特征的一致性; • 地震活动特征,特别是空间和强度分布特征; • 发震构造条件的一致性; • 考虑地球物理场和地壳结构的一致性。 对地震构造条件研究程度较差的地区,或者地震活动水 平较低的地区,至少应考虑上述因素中的(一)、(四) 和(六)条因素。
历史地震法的基本内容
• 根据适合于本地区的衰减关系,计算各次历 史地震引起的厂址地震动参数值; • 根据各次历史地震资料直接确定的厂址烈 度转换得到地震动参数值; • 场址地震动参数的确定。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地震烈度区划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地震烈度区划

施工图设计:根据抗震设计结果, 绘制建筑结构的施工图,包括平面 图、立面图、剖面图等,并标注抗 震构造要求和施工注意事项。
Part Three
烈度区划图是建筑结构抗震设 计的依据
烈度区划图能够反映地震动参 数的变化
烈度区划图能够指导建筑结构 的选型和布局
烈度区划图能够评估建筑结构 的抗震性能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需要考虑 地震烈度区划的风险评估
智能化技术应用:利用大数据、人 工智能等技术提高抗震设计的精准 度和可靠性
跨学科融合:结合土木工程、计算 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推动抗 震设计的创新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精细化设计:注重细节,提高建筑 结构的整体性能和抗震能力
标准化和规范化:制定更加严格的 抗震设计标准和规范,确保建筑结 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点:针对不同烈度区划下的建筑结构,采取不同的抗震设计方法和技术 措施,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实际应用案例:介绍不同烈度区划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实际应用案例,包括高层建筑、桥 梁、隧道等。
Part Four
地震灾害的不可预测性
地震烈度区划的局限性
地震烈度区划更新与完善 的重要性
X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X
01 02 03 04
05
Part One
烈度区划的定义:根据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将全国划分为不同地震烈度等级的区域。
目的:为抗震设防提供依据,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承受相应的地震作用。
区划的依据:地震活动性、地质构造、地表地质等因素。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需与城市规划相 融合,以实现更高效、可持续的抗 震减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通过强震观测结果和现场详细研究,了解地震
波传播途径及其衰减特征;
三.
然后根据场地条件得出给定某个场地的地震危
险性评价。
back
2
1
3 R 场点
7
4
6
图1 地震危险性分析示意图
5
back
1.4 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基本假定
长期以来,地震危险性分析沿着两条技术
途径发展着,即:
back
二、地震危险性分析概率性方法 国际上使用的传统方法和步骤(图2 ): I. 根据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地质构造的研究,确定 区域在潜在震源(区)及其最大地震强度;
II.
按照潜在震源区的震级-频度关系和对潜在震源区
地震活动性的认识,给出潜在震源区的地震活动性
参数;
III.
根据对区域地震等震线分布规律的研究和强震记录
next back
的分析,确定研究区的地震动衰减关系;
IV.
假设潜在震源区内地震的发生服从泊松分布,计算
并综合所有潜在震源区对场点地震危险性的贡献,
给定场点(或地区)地震动的概率分布。
由于地震发生在时间、空间和强度上的随机性至今还
难以准确预测,因此近十几年来,概率性方法在地震危险
性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back
图2 地震危险性分析概率性方法基本步骤
back

这两种方法的基本点和区别
这两种方法的基本点是:对某一给定的场地,评价
其在工程有效使用时期内,其地面遭受一定地震强度的 危险性。两种方法的区别在于:确定性方法把地震的发 生看作确定性的事件来分析场地的地震动参数,结果为 确定性的表述;概率性方法把地震的发生看作随机事件, 把地震和地震动参数看作随机变量和随机过程,用概率 分析方法确定场地的地震动参数,结果是以概率的含义 描述的。
next
back
III.
根据选定的M及R从衰减曲线上确定该场地的最大地 面运动值(通常为水平向最大加速度)作为地面运动设 计参数;
IV.
根据局部场地条件影响,对上述参数作必要修正。
尽管在地震活动趋势分析中,在确定最大震级时,有时
也应用一些数理统计方法,但就其本质,从总体上说,它
仍属于确定性方法的范畴。
一项工程时,希望具体了解此工程在其寿命内可能遭 遇到的地震动强弱及其它特性,以便合理地进行设计。 然而地震的发生和地震动的特性都不能精确地预测, 必须在概率含义上推测工程可能受到的地震威胁或危 险,这就是地震危险性分析。
back
1.2 地震危险性分析目的

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目的就是为工程的抗震设计则提 供依据。当前,地震危险性分析已广泛应用于地震区划
back
1.5 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

一、地震危险性分析确定性方法 存在的不足

二、地震危险性分析概率性方法 存在的不足
back

一、地震危险性分析确定性方法存在的不足

确定性方法把地震的发生看作确定性的事件来分
析,这与现在对地震的认知是矛盾的,而且确定性方
法的不足之处还有它不能给出地面运来自参数的发生概率是多少。
back

二、地震危险性分析概率性方法存在的不足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强调地震发生的随 机性和不确定性。它是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在工
程应用上的简化。虽然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
在国际上已经被普遍采用,但是,不可否认它还
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改进。
I. 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基本假定之一,就是潜在 震源区内的地震发生率是均匀的。直到现在推荐 使用的程序中,仍然遵从这一基本假定。但是,
和具体场地地震动的估计,前者服务于一般结构的抗震
设计或土地利用,后者服务于特殊的或重大的工程建设 项目,如核电站。不同重要性的结构和地区地震资料的 多寡对地震危险性的要求可以又有不同的深度。对于一 般房屋建筑可以只要求一个地震危险性区划图,即可按
next back

抗震规范进行设计;对于特别重要的大型建筑,如核电
back
2 地震小区划

2.1 地震小区划概述 2.2 地震小区划目的


2.3 地震小区划的任务
2.4 地震小区划的分类 2.5 地震小区划存在的问题 2.6 地震小区划的发展趋势
back
1.1 地震危险性分析概述

对未来地震作防震抗震准备时,就需要知道未来
的地震活动性,它是引起灾害的外因。工程师在设计
站、海洋平台、大坝、大型化工设备等工程以及大城市,
通常要求对场地地震危险性进行专门研究,工程的抗震
设计则以此为依据。
back
1.3 地震危险性分析内容

要确定某个场地的地震危险性,需要做以下 三方面的工作(图1 ):
一.
要确定未来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可能发生对
这个场地有影响的地震的地点和强度;
next back
实际资料和研究结果表明,潜在震源区内的地震发 生率是非均匀的。(二级划分)
II.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第三条基本假设是地震 发生符合泊松分布,泊松分布的假定意味着地震的
的、随机的(即地震发生时间、震源坐标、震级
等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出现);
next back
IV.
一个地区内(潜在震源区内)地震次数随次数和 震级增高以指数形式减小,大小地震之间的比例
关系可用古登堡-里克特震级-频度关系表示;
V.
场地地震动参数是震中距和震级的函数。
back
一、地震危险性分析确定性方法 国际上使用的传统方法和步骤: I. 根据历史地震及地质构造资料,确定各类震源区及 相对于场地的位置R; II. 选择控制地震(以震级M及震中距R为参数)。根据 结构频段范围,从几组地震中选择最不利的1~2组;
一.
地震危险性分析确定性方法
二.

地震危险性分析概率性方法
这两种方法的基本点和区别
back

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基本假定: 潜在震源区(可以是线和面)内任何地方发生地
I.
震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II.
潜在震源区内地震的平均发生率在时间轴上是个
常数;
III.
地震发生符合泊松分布,即假定地震事件是独立
地震危险性分析与地震小区划
1 2
地震危险性分析 地震小区划
3
4
主要参考资料
致谢
back
1 地震危险性分析

1.1 地震危险性分析概述 1.2 地震危险性分析目的


1.3 地震危险性分析内容
1.4 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1.5 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 1.6 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