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东北林业大学木材胶粘剂专家包学耕教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访东北林业大学木材胶粘剂专家包学耕教授
Image Audio Posted by—on 10/30/06 02:11 PM, updated on 07/23/09 09:49 AM
嘉宾简介:包学耕,1930年7月出生在上海,东北林业大学教授(现已退休)。195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1962年在北京大学进修高分子化学研究生课程。多年来一直从事木材胶粘剂的研究、教学与推广工作,先后在国内100多家人造板厂推广胶粘剂技术,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奖励。
专访时间:2005年7月10日
专访地点:上海
专访记者:邢宝鹏何春燕
专访实录:
1. 问:请您谈谈50年代大学生活是怎样的?
答:我们的大学生活比较单一,刚解放,同学之间除了上课,平时接触很少。我们大部分同学都去了东北支援边疆建设,仅上海就走了1600多人。为了支援国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本来是四年才能毕业,结果三年就提前毕业了,到1954年以后才恢复四年毕业。当时我们接到上面的通知,三天后就走了。我们读大学的时候已经解放了,国家重点搞建设,既然将来要搞建设就要学好本领,所以几乎天天都看书,没有什么娱乐活动。
2. 您能给我们谈谈求学和工作过程中的一些经历吗?
答:我原来是49年解放后上海复旦大学理学院化学系的第一批学生,那时的大学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这些学校都比较重视实践、注重实验,还有独立工作能力。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学化学,一个是分析化学,另一个就是有机化学,我就举个分析化学的例子。进校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学会使用天平。当时学习条件还不错,每人可分到一台。老师上第一节化学课的时候就告诉我们,从现在开始这台天平就给你了,
一年以后你把精密度调到初始状态就算学完这门课了。对一个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讲,天平的精密度是非常重要的,天平价格还很贵,老师也不会在旁边指导,精密度下降了,我们要赔偿,所以我们做实验使用天平的时候特别小心。那时老师一般不管我们,50年代学习苏联方法以后才有所改变。学生操作的时候,老师盯在旁边看,一出错,老师就给你指出来,那时候只讲究严格要求,老师给我们任务后只要完成就行,不管过程如何,这就培养了学生很好的独立工作能力。比如做化学试验,只给你一个题目,不管你怎么做试验,老师只看你最后得出的产物就知道你做得怎么样,这对以后做研究有很大的好处。
1985年我去美国一些林产工业大学访问,在那里我们了解到:美国学木材的大学生必须把北美所有树种木材学方面的试验做完,如果不做完,木材学就不能通过,而且只有做完了所有试验才能参加考试,所以学生必须对北美所有的树种都非常熟悉,这一点我们去美国的所有老师感触都很深。大学毕业我去农林院校工作的时候也曾经亲身体验过,那时候学校没有试验员,试验所需的所有药品都必须我自己动手去配,这些经历都让我很受锻炼。
清华大学在1958年成立了理科的化学系,为了发展中国的新一类工业大学,后来又都改为理工结合的发展模式。当时我们东北林学院也成立了农业化学专业,而且高分子化学属于比较尖端的学科,所以我有机会被送到北大学习。到北大学习这个机会非常好,北大是研究型的高等院校,当时中国学习苏联的作风,科学院才是专门搞研究的,大学不搞研究。当时马英九就反对,他说如果北大要是不搞研究,那就把牌子撤掉,后来周总理批示,像北大、清华这样的大学允许三分之一的人搞研究,属于研究型的学校,所以去北大学习是个很好的机会。它的教学是一般启发式的,不是直接按照书本教,都是从实际中导出理论。
我在美国的一所林业大学访问的时候,当时我们留美的老师最高学历是硕士,虽然大家都是教授,也写了很多论文,但大家对培养中国的学生不是很了解。有些老师
就建议我们去美国访问的时候咨询一下,看人家是怎么培养人才的。当时体会最深的有一次,我问美国的一位的教授怎样培养一个博士生,结果他说的很简单,他说:“我培养一个学生,就把他叫来,把我的论文给他看,问他有什么问题,如果他说老师写得很好,没有什么问题,那这个学生我肯定不会要,如果他说,老师的论文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那这个学生我肯定吸收了”。他必须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硕士生一般只要能写出论文就可以了,但博士生不行,他所研究的必须是前人没有做过的,而且要取得研究成果。在美国博士3年、5年还没有毕业的很常见,不像我们国内,很多博士生到时间就一定毕业。还有一点感受比较深,美国大学生辩论的气氛很不错,一个星期就有一次。对于同样一个问题,争论很激烈,辩论之后,同学之间的感情仍然很好。不像我们国家的一些高校,学生很少辩论,而且辩论会最好是一种意见,都是很好的,如果有不同意见,就有问题了。美国不一样,对一个硕士生而言,他看到你的论文基本上通过了,即使辩论会上意见不统一,它会认为不是你研究课题的问题,而是有些科研的发展本身就存在问题,这时候也一样通过;相反,如果在你论文的讨论中没有分歧意见,那是不行的。如果我们的论文讨论出现分歧,导师会觉得面子过不去,所以这是我们整个体系的问题,思维的活跃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美国的学术自由气氛上比我们要好。
总的来说,要搞科学研究,首先要把基础打好。外语基础是其一,除此以外还要有认真的工作态度。很多化学试验都需要反复做,而且重复的结果最后还要一样,不能每次试验一个结果,实际上很多科研工作都需要如此。
3. 您能谈谈您进入木材胶粘剂行业的过程吗?
答:我进入木材胶粘剂行业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都插队落户下放到农村,后来回城以后我们被分在不同的学校。过去农林院校是一家,都在哈尔滨,后来分开了。我爱人她分在林学院,由于林学院是工科院校,所以我回哈尔滨之后,林学院希望我调过去,刚好林学院的林产工业系有胶粘剂,可以和高分子联
系起来,而且还缺人,所以就这样我到了东北林学院。我学的是高分子,当时国内很少,南方很多大学都希望引进这方面的人才,像浙江大学都可以去,我是南方人,当然希望回南方,但那时候就是不允许。当时两个学校都说了,要不去林学院,要不去农学院,想调其他地方根本不可能,就算在哈尔滨去其他学校也不行,一般国家培养一个人才很不容易,就这样进了林学院。
我的条件比较好,学校对我也比较重视,学校领导说你是学高分子的,木材胶粘剂这块还没有人去研究,再说木材胶粘剂也就是那么简单的几个反应,脲醛胶和酚醛胶的制备,当时国内研究这行的确还比较少。领导还建议我到上海扬子木材厂去锻炼,文化大革命时叫森力木材厂,后来又改为扬子木材厂,当时是全国木材工业行业里面最好的(北京还有一家叫光华木材厂),当时这个厂所有的胶粘剂配方都是北京木材工业研究所研制的,也就是林科院李世铎领导的。李世铎是木材胶粘剂行业的祖师爷了,由于他爱人在南京林化所,所以后来他调回南京了,李世铎是在上海从事这方面研究的。1956年咱们木材工业最早研究木材胶粘剂的是沈阳化工研究院,当时有两个大的研究院,但是很快他们就不研究了,而是转向橡胶、塑料、纤维。当时他们发现中国的原材料很紧缺,所以他们就向林业部申请转向,让我们林业系统自己来研究,所以一直到现在,在木材胶粘剂方面包括它的标准和工艺都是由林业部来制定,而具体从事这项工作的就是李世铎。1958年以后,李世铎就开始研究脲醛胶、酚醛胶还有三聚氰胺胶,一直到1967年都是以扬子木材厂为基础来研究所有的胶种,它的脲胶就是在1964年研制出来的品种,所以叫中林64,从南边到北边都用这一种配方,由胶合板中央林业试验室来具体主持研究,后面几乎所有的胶粘剂都是在中林64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配方在全国几乎都一样。
我到扬子木材厂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在制胶车间待了半年,从原料配方到胶的整个研制过程我都参与了。大反应釜里面的送气、冷却、阀门以及管路我都亲自操作过,因此为以后大型生产打下了基础。在操作过程中,开始只是看着别人做,到后来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