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淋巴瘤的CT诊断(附20例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膜后淋巴瘤的CT诊断(附20例报告)

谢敏 潘颖奇 张国华

作者单位:214002 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

腹膜后淋巴瘤位置较深,盆腔有一定的扩展空间,早期肿瘤不易发现。腹膜后淋巴瘤是较少见的腹膜后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与腹膜后其它肿瘤混淆。CT 是腹膜后肿瘤的重要检查方法,能清晰反映腹膜后肿瘤的位置及其与邻近器官的关系,为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收集近5年来在本院诊治、有完整临床病历、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20例腹膜后淋巴瘤患者资料,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本院收治的腹膜后淋巴瘤患者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25-83岁,平均64岁。临床表现发热7例,腹痛、腹胀16例,消瘦、乏力6例,恶性、呕吐4例,腹部包块3例,腰痛2例,体检示肝脏、脾脏肿大4例,腹部触及肿块5例,腹部压痛14例。实验室检查示贫血7例,血淋巴细胞增高11例。1.2 CT 检查 使用西门子Sensation16层多排螺旋CT 机,扫描范围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先平扫再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延迟20~25s,门脉期延迟60~70s),扫描条件120kV,150~180mA,层厚10mm,层间距10mm,螺距1.0,对比剂用安射力1.5~

2.0ml/kg,使用高压注射器,速率2.0~2.5ml/s,扫描结束后将扫描数据传入工作站,以1.0~1.5mm 层厚进行三维重建。

2 结果

2.1 CT CT 平扫20例患者腹膜后均可见肿大的淋巴结,11例呈孤立结节状(直径均>10mm);9例呈融合或部分融合状(1例沿两侧腰大肌分布且融合成条索状),最大64mm×67mm,最小22mm×37mm,除2例境界不清晰外,其余均较

清晰。20例肿大淋巴结密度均匀或尚均匀,无明显低密度坏死灶或高密度钙化灶。6例肝脏、胰腺受肿大淋巴结推移。增强扫描13例肿大淋巴结轻度或中度均匀强化,2例肿大淋巴结中度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均<50Hu,5例肿大淋巴结无明显强化。2例肿大淋巴结包埋腹主动脉,腹主动脉向前移位;13例伴有其它部位多个孤立淋巴结肿大或融合成团块(颈部3例,纵隔9例,腋下7例,内乳区1例,腹股沟2例,有的患者2个以上部位出现肿大的淋巴结)。2例肝脏内可见多个不规则低密度灶(最大28mm×36mm),增强后其中1例环形强化,另1例轻度均匀强化;2例脾脏内可见多个类圆形低密度灶,增强后呈相对低密度影,直径15~20mm ;1例肺内见一34mm×31mm 不规则软组织团块影,增强后呈轻度均匀强化;1例左肾皮质见一70mm×52mm 囊实性团块影,增强后实性部分明显强化;2例胸椎、腰椎或骶椎骨质破坏;1例侵犯双侧输尿管;5例伴有慢性结石性胆囊炎,3例脾脏肿大。2.2 病理 经手术或活检,病理报告非何杰金氏病14例,何杰金氏病6例。

3 讨论

淋巴瘤根据病理分为非何杰金氏病及何杰金氏病,常累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腹膜后淋巴瘤位于腹膜后组织间隙,夹在腹腔内脏器官及脊柱、肌肉之间,位置深,因而发现时已经较大,症状主要为腹痛、腰痛、发热、乏力、消瘦等。腹膜后淋巴瘤的CT 表现主要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可融合成团块,推移、包埋血管,伴有周围组织器官受压征象[1]。本组9例肿大淋巴结呈融合或部分融合,趋向中晚期,2例肿大淋巴结包埋腹主动脉,腹主动脉均向前移位,呈主动脉淹没征。由于淋巴瘤血供不丰富,因而CT 增强扫描以轻、中度强化为主;淋巴瘤很少坏死,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儿童常见的心律失常,是由心房或房室交界处异位兴奋灶快速释放冲动所产生的一种心律失常,病因较多,大多数无器质性心脏病,少部分可由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先天性

心脏病手术、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等引起。本文对儿童PSVT 病例心脏彩超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旨在了解其可能的病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10月至2012年10在本院门诊或住院的14岁以下PSVT 患儿126例,男66例,女60例;<7岁72例,≥7岁54例。

作者单位:545005 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儿科

心脏彩超在儿童PSVT中的应用价值

劳金泉 潘强

因此强化时常呈均匀性强化。淋巴瘤常累及全身,本组13例患者伴有身体其它部位多个孤立淋巴结肿大或淋巴结融合成团块,以纵隔、腋下多见,也可浸袭肝脏、脾脏(平扫常呈圆形或不规则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呈相对低密度),亦可累及肺和肾脏(表现为强化的软组织团块影)。

腹膜后淋巴瘤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1)腹膜后淋巴结结核:结核菌可通过消化道感染和血行播散途径累及腹膜后淋巴结[2],病灶周围轮廓常模糊,增强扫描常呈环状、多房强化[3],而淋巴瘤多为普遍均匀强化密度,更易累及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2)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有原发肿瘤病史和原发肿瘤CT 表现,CT 表现为不连续的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块,而淋巴瘤对放疗较敏感;(3)腹膜后纤维化:早期病理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炎症,晚期主要表现为纤维组织增生[4],CT 表现为腹膜后肾门以下包绕腹主动脉及髂总动脉、下腔静脉、输尿管的软组织样病变,并非推移,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边缘可模糊[5,6],增强扫描动脉期轻、中度强化,门脉期持续强化[7];(4)腹膜后平滑肌肉瘤:位于腹膜后较大肿块,病灶多囊变,增强后边缘环状延迟性强化,肿瘤与周围分界不清,易侵犯后腹膜血管,常与下腔静脉、主动脉交界不清

[8~10]

。结合腹膜后淋巴瘤CT 表

现特征,以及腹膜后淋巴瘤较易累及纵隔及腋下等部位淋巴结,肿大这一特征,一般区分腹膜后淋巴瘤与其它腹膜后肿瘤不很困难。

参考文献

1 黄晓辉, 李荣, 陈凛.原发性腹膜后恶性淋巴瘤的诊治.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007, 28(2):124~125.

2 杨志刚, 李媛, 闵鹏秋, 等.血行播散型与非血行播散型结核累及腹部淋巴结的CT强化表现及其解剖、病理基础.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2006, 21(8):927~930.

3 杨志刚, 闵鹏秋, 余建群, 等.血行播散型结核累及腹部器官的CT强化特征及其优势解剖分布.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 23(3):218~221.

4 李晓东, 孙光, 刘晓强, 等.原发性后纤维化的微创治疗.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9, 19(13):2063~2069.

5 朱翔,章士正, 赵峰.腹膜后纤维化的影像诊断.放射学实践, 2010, 25(6):669~672.

6 李青松, 刘岳峰, 张志军, 等. 腹膜后纤维化的影像诊断价值.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7, 18(6):444~446.

7 宾精文, 孙玉林, 布桂林, 等.腹膜后纤维化的多层螺旋CT诊断.四川医学, 2010, 31(10):1552~1553.

8 张长安, 张沈荣, 严涛, 等.腹膜后平滑肌肉瘤CT诊断及文献复习.中国实用医药杂志, 2010, 5(25):200~201.

9 娄宏智.腹膜后平滑肌肉瘤的CT-病理表现及其诊断.中国CT和MRI杂志, 2009, 7(1):42~45.

10 冯新东, 陈刚.腹膜后平滑肌肉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7, 5(1):38~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