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城市建设发展脉络

中外城市建设发展脉络
中外城市建设发展脉络

浅析中外城市建设发展

摘要:城市是一个相对较大的、密集的、永久居住的社会实体。城市的发展进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物质表现,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强盛、富饶与否的重要指标。本文主要介绍中外城市的建设发展以及规划发展的思想。为今后深入研究城市建设史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思想、发展、规划

1.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1.1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1.1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以及位于今天安阳的殷墟等都城,都已有发掘的大量材料。商代盛行迷信占卜,崇尚鬼神,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城镇空间布局。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同时《周礼》书中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中国古代民居多以家族聚居,并多采用木结构的低层院落式住宅,这对城市的布局形态影响极大。由于院落组群要分清主次尊卑,从而产生可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这种南北向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方法由住宅组合扩大到大型的公共建筑,再扩大到整个城市。这表明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除了上述的布局外,中国古代文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大量可见的是反映“天人合一”思想的规划理念,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1.1.2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城邦时期,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这种城市布局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广场是市民集聚的空间,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因此,古希腊的方格网道路城市从指导思想方面与古埃及和古印度的方网格道路城市存在明显差异。希波丹姆模式寻求几何图像与数之间的和谐与秩序的美,这一模式在希波丹姆规划的米列都城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14—16世纪,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新生的城市资产阶级势力不断壮大,在有的城市中占了统治地位,这种阶级力量的变化反映在文化上就是文艺复兴。许多中世纪的城市,不能适应这种生产及生活发展变化的要求而进行了改建,改建往往集中在一些局部地段,如广场建筑群方面。当时意大利的社会变化较早,因而城市建设也较其他地区发达,威尼斯的圣马河广场是有代表性的,它成功地运用不同体形和大小的建筑物和场地,巧妙地配合地形,组成具有高

度建筑艺术水平的建筑组群。

1.2现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2.1田园城市理论

霍华德的理论比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进了一步。他把城市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的重要性问题等都提出了见解,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今天的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与一般意义上的花园城市有本质上区别。一般的花园城市是指在城市中添加了一些花坛和绿地,而霍华德所说的“Garden”是指城市周边的农田和园地,通过这些田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

1.2.2卫星城与发展新城市

卫星城的出现是受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启发,在恶性膨胀的大城市周围,建立一些小城镇,并通过这些小城镇的合理建设规模、布局等,使之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以疏散大城市的人口,缓解大城市的矛盾。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最初只是附属于大城市的近郊居住城,仅供居住。工作及公共建筑集中在母城,所以也被称为卧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人和法国人分别在伦敦和巴黎周围建了一些。以后又出现了半独立的卫星城,它距母城较远,有自己的工业,有全套的服务设施,可以不依赖母城而独立存在,再加以行政与财政的鼓励措施,吸引了许多人,达

到了真正疏散大城市人口的目的。

2.城市的发展

2.1古代的城市发展

2.1.1城市发展的防御要求

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防御的要求。最初是防止野兽的侵袭,后来由于原始部落之间的战争进而加强了防御的功能。陕西半坡、姜寨等原始居民点外围的深沟,就是防御设施,其他原始居民点也有石头垒成的墙或木栅栏等防御设施。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在《墨子》的文献中,记载有关于城市建设与攻防战术的内容,还记载了城市规模大小如何与城郊农田和粮食的储备保持相应的关系,以有利于城市的防守。春秋战国之际,各诸侯国之间攻伐频繁;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筑城的高潮。

中国古代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二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每层城墙外均有深而广的城濠。这些都是从防御要求出发的。

西亚巴比伦城的平面呈矩形,筑有两重墙。这两重墙间隔12m,四周城墙又高又厚,城墙外有很深的沟壕环绕,有明显的防御目的。

欧洲罗马帝国盛期,环地中海地区都在罗马帝国的军事统治之下,罗马人在其统治的地区大量建造驻兵的营寨城,其平面相当规范。位于今阿尔及利亚的提姆加得城至今保存的最完整。不少罗马营寨城也成为欧洲城市的发展基础,一些位于良好交通条件的营寨城后来发展

成为欧洲的大城市,如伦敦、巴黎等都可以在其古城部位找到罗马营寨城的遗迹。

欧洲中世纪时期,主要从防御要求出发,将封建主的城堡选在山顶或湖边、河边、或在其外围开人工水沟、架设吊桥、从防守要求出发,在城市的平面布置中,考虑了组织多层次、多方位的射击等问题。当时还出现一些完全从防御要求出发的平面模式,如斯卡莫奇的理想平面。

兵器技术的进步也影响到城市建设。中国在宋代,火药已经大量用于战争,直接影响到城市建设,使一些城墙或加厚,或在土墙外包砖。火药传入欧洲,对欧洲的城市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2.1.2 城市发展的布局要求

社会阶级的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在中国的古代城市中,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的面积。商都“殷”城以宫廷区为中心;近宫外围是若干居住聚落(邑),居民多为奴隶主和部分自由民,各邑之间空隙地段大多为农业用地;居住聚落的外圈为散布的手工业作坊,也有居穴,居穴可能是手工业奴隶栖息之所;再外圈疏松地环布居邑,以务农为主,居住有下等自由民和农业奴隶,还有部分小奴隶主。曹魏邺城以一条东西干道将城市划为两部分;北半部为贵族专用,其西为铜雀园,正中为举行典礼的宫殿,其东为帝王居住和办公的宫庭,再向东为贵族专用居住区—戚里;南半部为一般居住区。隋唐长安城,中间靠北为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其南为集中设置中央办公机构及驻卫军的皇城,均有城墙与其

他东南西三面的一般居住坊里严格分开。坊里有坊墙坊门,早启晚闭实行宵禁,以便于管制。

埃及于公元前2500年,为修建金字塔而建造的卡洪城是奴隶制典型城市。城为长方形,用墙分为两部分,墙西为平民居住区,挤满250多个小屋;墙东路北为贵族居住区,面积与贫民区相同,有10—11个大院,墙东路南为中等阶层的居住区。

罗马帝国时期,奴隶主依靠掠夺奴隶和殖民地大量的财富,驱使奴隶无偿地为他们建造罗马城及豪华的宫殿、寺庙、浴池、斗兽场等,过着豪富的生活。保存至今的斗兽场、宫殿广场遗址及多层输水渠等,都可作为当时城市建设高度水平的见证。为公元6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时所掩埋的庞贝城,在18世纪开始被发现并陆续发掘,其中整齐的列柱大街、石板铺砌的街道、贵族宅第中用大理石拼花装饰的浴室等,也都是驱使奴隶们建造的。

欧洲中世纪时期,在封建主的城堡外围发展起来的城市很多,如德国吕贝克。市民要向封建主纳税并受其统治。随着生产的发展,市民阶层的人数不断增加,市区也不断扩大。通过市民阶层与封建主的斗争,市民阶层摆脱了封建主的政治统治,代表市民力量的市政厅逐渐取代了封建城堡的地位,而成为城市的政治和生活中心。有的城市完全摆脱封建统治而成为自由市,如位于波兰的格旦斯克和德国的汉堡等。

2.1.3政治体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也有直接影响。中国的封建社会,自秦

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后,直至清王朝,大多数朝代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各朝代的都城规模都很大,有几个朝代还在新王朝建立之际,即按照规划新建规模很大、布局严整的都城,如隋唐长安城、东都洛阳城、元大都等。这些都城都是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以超经济的手段,役使人民在短期内建成的。除了都城外,府、州、县就是不同行政管辖区的政治和军事中心。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时间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小,直至17世纪,英、法、德建立君权专制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都城伦敦、巴黎、柏林才有较大的发展。中国封建城市中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而欧洲封建城市中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2.1.4经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经济制度也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在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然而欧洲与中国在土地所有制上有很大的差别。中国是地主所有制,地主可通过其代理人向农民征收实物或货币地租,地主阶级尤其是大中地主可以离开农村集中居住在城市,而封建统治的官僚阶级本身即是地主阶级或他们的代表人物。欧洲是封建领主制,封建主大多住在自己的城堡或领地的庄园中。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而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商品经济的发展仍然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虽然缓慢,但在一些商路交通要地、河流的交会点等,商业发达、手工业集中,往往形成一些商业都会。这些都会很长

时期内兴盛不衰,虽屡受战火毁坏,但仍能原地重建,如苏州、扬州、成都、广州等。南北朝以后,政治军事中心仍在关中地区,而经济中心转移至江淮,隋代大运河修通后,在运河沿线,发展起繁荣的商业都会,如汴州(开封)、泗州、淮阴、扬州、苏州、杭州等。元代后,建都北京,南北大运河仍为经济命脉。天津、沧州、德州、济宁等地也相继繁荣起来,与原来已有一些商业城市形成一个沿运河的城市带,并与长江中下游的一些商业城市如汉口、九江、芜湖、安庆、南京、镇江联系起来,成为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带。

中国虽有很长的海岸线,航海技术也较发达,但始终未把海外贸易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沿海城市如泉州、广州、明州(宁波),在宋元时期,由于海外贸易的发展,曾一度繁荣。但自明中叶后,为防御海寇侵扰,沿海修筑大量防卫的卫所,并实行闭关政策,所以未能作为发展的重点。而发展的重点却是内地沿江河的城市或地区性的中心城市,这一点与欧洲和美洲有很大的差异。

欧洲罗马帝国盛期,地中海地区尽为罗马帝国统辖地区。很早这些地区就发展了海上交通,一些港口城市成为交通繁荣的中心。中世纪时期,一些海港城市、通航河流的重要渡口和交会点的城市也成为商业都会,如意大利的威尼斯、那不勒斯,法国的马赛,德国的汉堡、莱比锡等。14—15世纪开辟印度和美洲新航路后,这些航路成为一些殖民国家称霸海上和掠夺殖民地的交通命脉,沿海一些城市成为他们所统治的商业中心。城市发展往往由沿海城市带动内陆城市,如美洲是先发展东海岸的一些城市然后逐步发展中西部城市。在漫长的农

业社会中,城市发展非常缓慢,中世纪后,随着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特别是16世纪新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刺激了商品经济和海上贸易,城市的发展较快,城市的数目也有增加,但规模仍不大。

2.2近代城市的发展

2.2.1工业对城市人口发展的影响

一般把英国人瓦特在1784年发明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实际上这是个能源和动力的革命,它使人们开始摆脱依赖风力、水力等天然能源的局面。有了人工能源就有可能把生产集中于城市,从而使加工工业迅速地在城市发展,并随之带动了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就如马克思所说:“人口也像资本一样集中起来”。2.2.2城市布局的发展

工业化初期,在工厂的外围修建了简易的工人居住区,也相应的聚集了为他们生活服务的面包房,裁缝铺……等,以后又在外面修建工厂及工人住宅区,这样圈层式的向外扩张,成为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

城市人口的聚集、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需求的多样化,应运而生了许多新类型的商业及公共建筑。经济活动的增加、金融机构的产生,城市中又出现商务贸易活动的地区。

火车、轮船的出现,并成为城市对外交通运输的主要工具,铁路、车站、码头均有着自己的用地选址要求。也大大地改变了城市结构布局。19世纪末汽车逐渐成为城市主要交通工具,对原来马车时代的道路系统也带来很大冲击。城市的道路系统布局发生很大变化。城市

的类型也有增加,出现了港口贸易城市、矿业城市、交通枢纽城市,或以某种产业为主的城市……等。原来的一些大城市则发展成为工业、商业、金融、贸易等综合功能的经济中心。

2.2.3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生活质的飞跃

生产和人口的聚集,促使城市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的聚集,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工业的发展、工业门类的增加、科技的进步、多种产业的协作、科技的交流,使城市的产生带来巨大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商品的交流和集散、信息的发达、人口的集中和流动使城市成为物流、人流、信息流的中心。

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市政工程及城市公用设施的发展,自来水、电灯、电话、煤气、公共汽车、电车、地下铁道、污水处理系统……等技术上的不断改进,使城市的物质生活达到很高的水平。学校、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娱乐设施的集中也使城市的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进入农业社会比西方早,而进入工业社会比西方晚,直至1840年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现代工业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使东部沿海一些城市发生较大的变化,如由帝国主义侵占或由他们控制的租界发展起来的香港,大连、青岛、上海、汉口等,出现了近代工业、港口及一些现代的城市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这些城市发展基本特征与西方近代城市相近,不同的是具有殖民特征,而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城市还处在农业社会阶段中,这种发展的不平衡也是近代中国社会及城市的特征。

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亚大陆许多城市受到战火的严重破坏。战后一段时间,城市都面临着恢复重建,许多城市都制定了重建及发展的城市规划,其中也不乏一些创新的思路。直至20世纪50年代中,世界范围内经过了经济恢复,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经济的恢复,工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至90年代,世界城市人口已达到总人口的50%。

城市的集中发展虽然在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具有某些高水平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但同时出现城市远离自然,城市的建设及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使城市成为人类改造自然最彻底的地方,必然会带来一些生态环境的问题,如大气及水质的恶化、热岛效应、人口的拥挤等等。所以在城市集中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城市分散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如在郊区建造卫星城,英国的新城运动等。

城市的对外交通发展也有很大的变化,航空、汽车取代了火车及轮船的运程或市际客运的地位,机场及航空港与火车客运站一样成为城市“大门”,在有的城市中,竟还取而代之。国际经济的全球化,使海上货运有很大发展,船体的大型化、集装箱化,使城市及大型工业靠海发展至使港口城市的结构布局发生变化。

人工能源及加工工业的集中造成城市的发展、规模的扩大,是工业社会城市发展的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以计算技术为代表的信息产业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社会,即信息社会。计算机进入社会的各个方面,城市中办公、教育、医疗、购物等

方面信息化、远程化,居住建筑功能扩大,生产分散化、小型化,这种种因素将促使城市发展形态、发展模式的变化。

结语:通过上文对中外城市建设发展的研究,深刻体会到城市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感受到城市无限的魅力,为日后对城市建设发展的更深入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洪涛,刘金声.中国近现代城市的发展.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2].戴均良.中国城市发展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3].李洁萍.中国古代都城概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

[4].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6].杨秉德.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7].马正林.中国历史城市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8].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中外建筑史

一、填空题 1.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理论著作是______,著者______。 2.古埃及的早期陵墓被称为______,是略有收分的长方形台子,用砖建造;第一座石头金字塔也是最有名的多层金字塔是萨卡拉的______金字塔。 3.古罗马建筑为解决柱式同券拱结构的矛盾,经长期实践产生了两种券拱与柱式的结合方法:一种是______的构图组合,另一种是______。 4.拜占庭建筑最光辉的代表是位于君士坦丁堡的____________,它的平面形制是______的。 5.盛期文艺复兴建筑的纪念性风格的典型代表是______,设计人______。 6.佛塔类型大致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7.自明代以后,不再见______陵体,_____为圆形。 8.清式彩画常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三大类。1.在古埃及金字塔形制的演化过程中,最著名的过渡形式 是____________,它分为6层,形状是阶台形的。 2.雅典卫城的主题建筑物是____________,它是古希腊神 庙艺术的最高代表,同时也代表着古希腊多立克柱式的最高成就。 3.古希腊庙宇的典型形制是____________。 4.罗马的____________可以看作是现代体育建筑的前身, 它的平面是长圆形的,相当于两个剧场的观众席相对合一。 5.罗马的城市广场中最宏大的是____________,其形制参 照了东方君主国建筑的特点:轴线对称,多层纵深布局。 6.凡尔塞宫被称为法国绝对君权最重要的纪念碑的建筑, 它的最著名的也是最主要的大厅被称为____________。 7.“天竺”制式是指____________。 8.组成宋氏四铺作的四层构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汉代坞壁,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坞内建有____________, 四隅建____________,略如城制。 10.我国古代营造活动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先天观念影响,形成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在建筑上的反映有:内向性、尚祖制、中庸。 1.雅典卫城的建筑群是古希腊柱式的典范,其中帕提农神庙代表了古希腊多立克柱式的最高成就,而伊瑞克提翁神庙则是古典盛期____________柱式的代表。 2.希腊化时期集中式纪念性建筑物的代表是位于雅典的____________,它也是早期科林斯柱式的代表作。 3.两河流域上游的亚述王国最重要的建筑遗迹是萨艮二世王宫,它的大门立面石板墙裙以象征着睿智和健壮的____________作为浮雕题材,是亚述常用的装饰题材。 4.大大促进古罗马券拱结构发展的是良好的____________,它的主要成分是一种活性火山灰。 5.西班牙的阿尔罕布拉宫是世界上保存得比较好的一所____________建筑风格的宫殿,它以两个互相垂直的长方形院子为中心,分别叫做拓榴院和狮子院。 6.文艺复兴建筑史,以____________标志着开始。 7.三国东吴时康居国僧人康僧会在建业建有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为江南佛教建筑之肇始。 8.我国古代城市中城与郭名称不一,或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称内城、外城;或称阙城、国城。为了加强防御,许多城市设有二道以上城门,形成____________。 9.唐宋的造屋模数采用____________。明清采用____________,无斗拱的建筑以檐柱直径为模数。 10.宋《营造法式》中记述的建筑平面分槽形式有:____________、分心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雅典卫城中首创在多立克建筑物内采用爱奥尼柱子的建 筑物是___________,在建筑物内部采用“叠柱式”的是___________。 2.两河流域下游古代建筑的饰面技术,从陶钉到琉璃砖, 都产生于___________的实际需要,其陶钉底面的饰面色彩以红、白、黑三色为主。 3.罗马建筑为解决柱式和巨大的建筑体积之间的矛盾,柱 式需要丰富的雕饰,因此___________柱式受到重用。 4.罗马万神庙的建筑形制是___________,它是罗马穹顶技 术的最高代表;它的门廊代表着罗马建筑的典型风格,正面是有8根科林斯柱式的柱子。 5.被誉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最伟大的纪念碑的建筑是___________,它的穹顶是由米开朗基罗设计的。 6.江南私家园林布局的基本设计原则与手法为(都用四字 描述):主题多样、隔而不塞、___________、曲折萦回、

中外学前教育史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中外学前教育史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1.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形式:公养公育 2.奴隶社会胎教的起源:我国历史上,最早实施胎教的是西周时期被后人誉为“贤妣”的太任与周妃后。 3.奴隶社会的胎教制度:最早起源于西周。是我国胎教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初始阶段,胎教主要实施于帝王之家,宫廷之内。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胎教之道才开始走出宫廷。 4.贾谊论“早谕教”:婴儿时期就要开始施教。 5.贾谊“慎选左右”的教育思想:慎选左右是对太子进行早期教育取得成功的保证。人生而同,而后亦有所不同,在于个人所受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不同。主张在宫廷内应设置专门辅导,教育太子的师、保、傅官,建立保傅教育制度。 6.朱熹重视学习“眼前事”:认为儿童“智识未开”,主张小学学习内容应该力求浅近、具体、贴近儿童生活。还提出以“教事”为主的思想。代表作《童蒙须知》 7.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学前教育活动:(1)设立学前教育机构幼稚园(2)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大致分为:日本式和宗教式。8.1934年2月中央苏区人民政府内务委员部颁布了《托儿所组织条例》,这是红色政权的第一部关于学前儿童教育的文件。 9.康有为是儿童公育最早的倡导者之一,他的学前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大同书》中。 10.蔡元培论儿童公育:他提出一个完整的儿童公育体系,即把从胎

儿到六岁这个时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胎儿期,母亲怀孕后便入公立胎教院,实施胎教;第二阶段是零岁到三岁,儿童出生后入公立育婴院。第三阶段是三岁到六岁,儿童满三岁后进入幼儿园,毕业入小学,接受普通教育。提出五育并举,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11.毛泽东为陶行知题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他为“万世师表”。 12.张雪门明确提出要“改造民族的幼稚教育”,拟定四项目标:(一)铲除我民族的劣根性;(二)唤起我民族的信心;(三)养成劳动与客观的习惯态度;(四)锻炼我民族为争中华之自由平等而向帝国主义作奋斗之决心与实力。 13.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在初等教育司内设置幼儿教育处。1952年11月幼儿教育处由原来的司属处调整为教育部的一个直属单位。 14.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学制。规定了我国的教育体系与教育机构,在幼儿教育方面包括: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为幼儿园。 15.昆体良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演说家雄辩家。 16.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是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思想的教育家. 17.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认为,政治的优劣取决于城邦是否具有美德,即智慧、正义、勇敢和节制,而天赋、习惯和理性是具有这些美德的三条主要途径。

中外城市史与规划史复习提纲

《中外城市建设史与发展史》 西?部分 绪论 ?了解城市发展史与规划史的学习意义。 ?了解城市发展史与规划史的研究?法。 ?了解如何进?中西?城市的发展?较? ?、古代世界的城市?明(两河流域、古埃及、古爱琴海) ?了解古埃及城市布局与其宗教信仰的关系 ?了解卡洪城的主要特点 ?了解古埃及城市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影响 ?、古代西?国家的城市?明(古希腊+古罗马) ?了解古希腊的?化与历史发展 ?掌握雅典卫城的基本特征 ?掌握希波丹姆规划型式与?列都城的布局特征 ?掌握罗马营寨城的基本特征 ?掌握罗马共和时期古罗马城的特征 三、中世纪西?城市?明 ?了解欧洲中世纪城市的类型划分与构成要素 ?掌握欧洲中世纪城市的特征:城市形态、中?、路?、景观等。 ?了解典型中世纪城市的特征:城市性质、布局特征、城市中?、形态特征等。 四、?艺复兴与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明 ?了解?艺复兴时期城市相?中世纪发?的主要变化 ?了解?艺复兴时期理想城市的主要特征 ?掌握绝对君权时期巴黎改建内容、?的与影响 ?了解“古典主义”及其艺术特征 ?了解绝对君权时期城市建设的基本特征 五、近代西??业化与城市发展 ?掌握近代城市的特点 ?掌握现代城市规划与古代城市规划的区别(关注点、规划内容与?法、城市发展管理等) ?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的现实需求、思想基础、技术基础、?法与实践基础。 ?掌握?园城市的主要内容与规划实践影响 ?了解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探索(带形城市、?业城市、城市形态研究的背景、规划内容、规划实践及其影响)

?了解格迪斯的规划思想特征 ?掌握城市集中主义、城市分散主义的规划思想 ?掌握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理论、蕴含的规划思想及其影响 ?了解昌迪加尔、巴西利亚规划的规划内容、规划思想与后效评价 ?掌握赖特?亩城市理论、蕴含的规划思想及其影响 ?掌握沙?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及其影响 六、现代西?城市 ?了解20世纪西?城市发展的简要历程 ?掌握?伦敦规划的形成背景、规划内容、实施评价、规划思想与主要影响 ?掌握卫星城、新城的概念 ?掌握英国三代新城建设的特征与实施效果 ?掌握英国、法国新城建设特征上的差异 ?了解德国战后重建的类型与内容 ?了解瑞典三代新城建设的特征与实施效果 ?掌握哥本哈根规划的形成背景、规划内容、实施评价、规划思想与主要影响 ?掌握《雅典宪章》、《马丘?丘》宪章的内容区别及其反映出的西?现代城市规划的转型与变化特征 ?掌握?较现代城市规划与后现代城市规划 ?掌握全球化、全球城市的概念与特征 ?掌握西??都市区规划的基本特征 ?掌握兰斯塔德的空间特征与规划经验 七、美国城市发展过程 ?了解美国城市发展的简要历程 ?了解美国公园运动、城市美化运动的背景、内容、意义与影响 ?掌握邻?单位、雷德朋的概念以及规划原则 ?了解美国郊区化的发展过程 ?掌握美国城市更新运动的简要过程与批判反思,及其与中国城市更新的对?。 ?掌握城市更新、城市复兴、?都市区、?城市带、巨型城市区的概念 ?掌握城市蔓延的特征、弊端以及规划应对 ?掌握郊区化、城市蔓延、增长管理、精明增长、新城市主义、新区域主义、TOD/ TND的概念 中国部分 1、掌握《周礼考?记》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2、掌握曹魏邺城的布局特征及其对古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 3、了解古代南京城市规划布局的特征、城市发展的演变过程与动?机制;

最新中外建筑史题库答案

中外建筑史题库答案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部分: 1.中国古代两部重要的建筑典籍(成书年代和名称) (1)清工部工程做法清雍正十二年 (2)营造法式宋崇宁二年 2.“舍宅为寺”的现象(出现时期及具体表现) 汉末至南北朝时期舍宅为寺的风气大盛。士族,富商自己的家宅捐为佛寺,这种风尚叫作“舍宅为寺”,是当时市井寺庙的重要源头。为了利用原有房屋,多采用“以前厅为大殿,以后堂为佛寺”的形式,这种类型的佛寺,决定了寺庙住宅化的空间布局。而且不但解决了早期以佛塔为主体的佛寺在实用的不足,又符合人们日常生活的习惯和观念,更重要的是它在建造时所消耗的物资与时间可大大减少,从而成为自隋唐以后国内最通行的佛寺制度,也是佛教建筑中国化的重要诱因之一。 例如,在汉魏洛阳城里,西阳门内御道行之北有一个建中寺,这里在普凤元年是尚书令乐平王尔朱荣的私宅,这座住宅建造极为奢华,纵横方向的梁栋已超过当时规定的标准,在500米之间廊庑接连,其中有大法堂、光华殿。大山门名为光临门,比一般的人家门与堂都显得宏伟,这是舍宅为寺。愿会寺,为中书舍人王翊的舍宅为寺,在洛阳青阳门外二里孝敬里,堂宇宏伟,豪华万端。其中有花园石雕,林木森森,有平台,有复道,在当时来说,建这样的大宅还是少有的,后由主人舍其作寺了。下面所举也是比较典型的舍宅为寺: 平等寺原为广平武穆王怀的舍宅为寺; 高阳王寺原为高阳王雍之宅院为寺; 光宅寺为天后之梳法堂之舍宅为寺; 静域寺为太穆皇后的住宅为寺。 当时佛寺之多,不胜枚举,仅仅北魏这一个时期,佛寺达3万多座,可见当时佛寺之多,但是其中的大多数都是舍宅为寺的 最著名的当是白马寺

3.中国古代建筑中“三分为一”的构图原则(内容及体现) 所谓三分一”就是指中国古建的在力面布局上的三个主要部分:(1)台基(2)墙柱构架(屋身)(3)屋顶 这种说法最早是北宋匠师喻皓所提出的“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意思是房屋分为三个部分。中国传统建筑构图观念是房屋式组合起来的,各个部分并不是由一个整体分割开来的。 中国古建在平面组织上是通过院落组织的,已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空间感受,在往高空发展的建筑中,阁楼,佛塔中也继续应用这种思想.在每层依然分割成三个部分,有作为屋顶的出檐,有代表基座的栏杆.在组合关系上,有时是不限于一个台基上一个屋身和一个屋顶的.比如清故宫,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三者台基连成一体;午门也是在高大的台基――城墙上建立起五座殿堂. 4.金厢斗底槽(概念及实例) 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单槽、双槽、分心斗底槽、金厢斗底槽)划分方法之一。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实例: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蓟县独乐寺观音阁、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殿。 5.中国的塔按形式分类(各种类型及实例) (1)楼阁式塔:苏州报恩寺塔 (2)(2)密檐塔:西安小雁塔 (3)(3)单层塔宝山寺双石塔 (4)(4)喇嘛塔:北京妙应寺白塔 (5)(5)金刚宝座塔:北京正觉寺塔 6.故宫建筑群中,屋顶形式及色彩方面如何体现等级制度 样式:中国古代的屋顶样式繁多,而且有严格的等级区别,根据房屋的重要性来灵活运用。其中中国古代五大屋顶等级的排列如下: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攒尖顶、硬山顶。太和殿:皇帝进行朝会和举行重要典仪的地方,是故宫前朝三大殿中最重要的大殿,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庑殿顶。中和殿:皇帝到太和殿举行重要典仪前作预备的地方,在前朝三大殿中地位最低,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攒尖顶。保和殿:清代皇帝举行宴会和进行科举制度中最高一茧辜试“殿试”的地方,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歇山顶。午门:紫禁城的大门,它是当年封建皇帝颁布诏书和战役后举行“献俘”的地方。所以在整个紫禁城建筑群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庑殿顶。太和门:是紫禁城外朝三大殿中太和殿的大门,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歇山顶。 色彩:北京故宫主要建筑的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的柱子、门窗,檐下处于阴影部位的建筑彩画用青绿色略加点金,在白色石台基的衬托下,各部分轮廓鲜明,使建筑物显得更加富丽堂皇。在建筑上使用这样强烈的色彩而又能得到如此完美的艺术效果,这在世界建筑史上也不多见。当然,在封建社会中,色彩的使用也受到等级制度的限制。黄色是最尊贵的颜色,绿色次之。所以,主要宫廷建筑的用色十分严格。这在建筑彩画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和玺彩画:用在主要宫殿,以龙为主要题材,其中又分为金龙和玺、龙风和

《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外全套

《外国城市建设史》课程讲稿 第一篇最初的城市---奴隶制社会的城市 第二章古埃及的城市 第一节古埃及社会背景 一自然条件 二历史分期 分为四个时期:古王国时期(公元前3200—bc2400年) 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400—bc1580年)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80—bc1150年) 晚期(公元前1150—bc30年) 三宗教哲学 埃及的奴隶制直接从氏族贵族演化而来。国家机器特别横暴,形成厂中央集权的皇帝专制制度。有很发达的宗教为这种政权服务,并实行政教合一,国王为“法老”。 认为人在现实世界是极为短暂的,而人死后,灵魂是永生的,要在千年之后复活,死后的世界是永存的。 四其他 发展几何学、测量学,创造了起重运输机械,并学会了组织几万人的劳动协作。天文学、历法、数学、医学、美术、文学等均达到教成的水平。这些成就对城市和建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古埃及城市概况 一孟菲斯古城 1孟菲斯 古王国第一王朝的首都 ●白色城墙 ●法老金字塔、神庙等建于城外远离城市的沙漠边缘 ●第三朝裘萨的墓地与城并驾,有建筑师的参入 ●死者之城比生者之城永恒 2伊套城 十二王朝的首都 ●城墙与城壕 二卡洪城 建设时间:12王朝,公元前2000多年 长方形,380x260米 城市职能:一是认为维修金字塔而建,一是认为通往绿洲的交通要道 城市功能分区:奴隶居住区、贵族区、商人及手工业者等中产阶级住区 城市防御设施:砖城墙,城内分区死墙 城市交通路网:棋盘式,奴隶居住区的主路8—9米宽 城市中心:有神庙,城东有集市 阶级差异---占据城区的风向优劣区位,建筑密度大小 产生原因—建金字塔/开发绿洲 三第比斯城 生者与死者之城---古埃及中王国与新王国时期(BC1085--2040)(鲁克索与卡纳克神庙已经建在城中,死者之城与生者之城不再离的太远) 死者之城规模不亚于生者之城,重视,同时也促进生者之城的繁荣生存。与金字塔不同,出现山陵崖墓。

《中外建筑史》习题集

《中外建筑史》习题集 第一章溯源——原始建筑艺术 一、单项选择题 1.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是中国原始社会中国南方(C)形式发展的见证。 A.穴居B.湖居C.巢居D.蜂居 2.西安半坡遗址是原始社会中国北方(A)形式发展的见证。 A.穴居B.巢居C.湖居D.蜂巢居 3.印度、巴比伦和罗马人热衷于(A),这种自撑式弧形结构使得建筑在跨度和高度上不断增加。 A.拱券B.梁架C.湖居D.蜂居 4.原始人出于对死者的怀念,堆起象征永恒的(D),形成了最初的墓葬。 A.穴居B.巢居C.湖居D.石台 二、多项选择题 1.《易·系辞》中的“昔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指的是原始社会的(BC)居住形式。 A.湖居B.巢居C.穴居D.帐篷 2.原始社会居住建筑了常见类型有(AB D)。 A.穴居B.巢居C.石环D.湖居 3.原始巨石建筑的形式有(A BC D)。 A.石柱B.列石C.石环D.石台 4.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架形式是(AB)。 A.抬梁B.穿斗C.石环D.石台 三、填空题 1.建筑最基本的结构方式有两种:桥梁和拱劵。2.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在建筑房屋时就离不开技术、形象和功能三个方面方面的因素。 3.原始社会纪念性的石柱、列石、石环、石台一般规模巨大,称为巨石建筑 第二章中西建筑艺术总体特征的差异 一、单项选择题 1.汉代《考工记》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成为历代宫殿建设和城市规划的法规,其中“左祖右社”是指(D)。 A.城市平面呈正方形B.宫殿要中轴线对称C.城市平面边长九里D.宫殿的左边(东)是祖庙,右边(西)是社禝 2.汉代《考工记》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成为历代宫殿建设和城市规划的法规,其中“前朝后市”是指(B)。

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7121341 课程名称:中外建筑史/ History of World Architecture 课程总学时/学分: 48/2(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0学时)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 一、本课程目的和任务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建筑的形式、结构及其演变规律,认识到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建筑的主要社会功能。从建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寻找中、外各民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髓,通过吸收前辈的建筑艺术成就,进一步指导我们今后的建筑设计与创作,为设计思维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领域和时间领域。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建筑体系的发展以及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基本结构、特征和做法; 2、重点掌握宫殿、坛庙、宗教等建筑的结构形式以及清式做法中的“大木作、小木作、油漆、彩画作”等具体做法,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初步具备仿古建筑的设计能力。 3、了解其建筑的类型、建筑技术及建筑艺术思潮; 4、掌握现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等; 5、了解外国建筑的发展概况; 6、掌握古典建筑柱式、拱券技术、各个时期的代表建筑类型、建筑技术、建筑成就以及有关的建筑理论等。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中国建筑史部分(26学时) 第1章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及发展概况(4学时) 1.1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知识点:介绍中国古代建筑“木构为主,一脉相承;宫式建筑为典型,等级森严;建筑布局讲究群体环境观念;建筑形式综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全民审美素质”等风格特征。 1.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知识点:介绍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建筑发展概况 重点和难点:封建社会建筑。

建筑史重点

外国建筑史 第一篇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 第一章古代埃及的建筑 1 古埃及建筑史有四个主要时期: (1)古王国时期 玛斯塔巴---略有收分的长方形台子 金字塔多层金字塔---萨卡拉的昭赛尔金字塔 方锥形金字塔---吉萨的三大金字塔:库富、哈弗拉、门卡乌拉 (2)中王国时期 峡谷里凿石窟:曼都赫特普三世墓 (3)新王国时期 太阳神庙:卡纳克和鲁克索的阿蒙神庙 庙宇有两个艺术重点:一个外部的,是大门,群众性的宗教仪式在它面前 举行,力求富丽堂皇,和宗教仪式的戏剧性相适应;另一个内部的,是大 殿,皇帝在这里接受少数人的朝拜,力求幽暗而威压,和仪典仪式的神秘 性相适应. (4)后期、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 第二章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 山岳台:是一种用土坯砌筑或夯土的高台,一般为7层.乌尔的山岳台,生土 夯筑,第一层为黑色,象征冥界,第二层为红色,象征人间,第三层两河流域为青色,象征天堂,第四层为白色,象征明月. 饰面技术:陶钉 琉璃砖---新巴比伦城的伊什达城门 亚述帝国:最重要的建筑遗迹---萨艮二世王宫 伊朗高原:波斯---帕塞玻里斯---仪典中心,帝国的象征 第二篇欧洲“古典时代”的建筑 古典时代---古希腊和古罗马 第三章爱琴文化的建筑 先后以克里特岛和巴尔干半岛上的迈锡尼为中心 克里特:克诺索斯宫殿---有世界上最早的露天剧场;费斯特宫殿 迈锡尼:狮子门 第四章古代希腊的建筑 1 古希腊的建筑史分为四个时期: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 2 多立克柱式与爱奥尼柱式的特色 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 (1)比例粗壮,开间较小(1)比例细长,开间较宽 (2)檐部较厚重(2)檐部较轻 (3)柱头为简单而刚挺的倒立的圆锥台,(3)柱头是精巧柔和的涡卷,外廊下垂外廊上举(4)柱身凹槽的棱上还有一小段圆面,24个(4)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20个(5)柱础复杂,看上去富有弹性 (5)没有柱础,直接立在台基上(6)柱子的收分卷杀不很明显 (6)柱子收分卷杀较明显(7)使用多种复合的曲面的线脚,线脚上串着(7)线脚很少,偶或有之,也是方线脚雕饰,最重要的母题是盾剑饰、桂叶和忍(8)台基是三层朴素的台阶,而且中央高、冬草叶

中外城建史复习要点

城与廓: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城为贵族王宫,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廓主要是工商业者、平民、农民居住的地方,以及商市的集中地。城是保护国君的。郭是看管人民的。也就是说,城是国君所住的地方,也称子城、城、厥城。郭是外城,人民住的地方。 城与市:城与市的概念不同,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而且,城市的经济性质不同于农村居民点,城市代表这种居民点产生的时代,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同时也指这时商业、手工业与农业分开,而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 里坊制:春秋至汉,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闾里制:汉代实行闾里制,25家为一闾,闾里的街道称闾巷,每个闾里用高墙将数十百家围在一个方正的院里。院里四面或两面有门,叫里门。门巷修直,闾里设里正管理,早晚定时启闭里门。 厢坊制:由于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增长迅速,而城市部用地不足,于是沿城门外道路形成新的发展带,起初这些发展带并无城垣,随后为了便于统治阶级的管理,便修筑城垣加以包围。特点:自发性建设 雅典卫城:希腊最杰出的古建筑群,是综合性的公共建筑,为宗教政治的中心地。1.雅典全盛时期的纪念碑。2.希腊战争后历经40年建造叫“卫城”实为圣地建筑群和平民公众活动地。 3.祭奠守护神——雅典娜女神。 4.陡峭山地建筑群、按行进路线视线来设计、建筑类型多样。 5.体现希腊民主政治的进步,平民对现实生活的讴歌、和城邦对自己力量的信心。 圣地建筑群:1.利用复杂的地形和自然景观,构成活泼多姿的建筑群空间构图。2.以神为构图中心。3.贵族寡头专政时期的产物。4.公众场所。 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建设时没有统一的规划,路网不规则。战后重建时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他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城市建设的主要的形式为:1)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2)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上街坊。3)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划分为3种住区。 罗马营寨城: 公元前300年,罗马人几乎征服了全部地中海沿岸。在被征服的地方建造了大量的营地,把它作为城堡的模式,逐渐演变成了营寨城。它的形式主要为: 1)有方整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 2)中央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西南北四门 3)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中外建筑史》教学大纲

《中外建筑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本课程是建筑设计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建筑的形式、结构及其演变规律,认识到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建筑的主要社会功能。从建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寻找中、外各民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髓,通过吸收前辈的建筑艺术成就,进一步指导我们今后的建筑设计与创作,为设计思维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领域和时间领域。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建筑体系的发展以及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基本结构、特征和做法。重点掌握宫殿、坛庙、宗教等建筑的结构形式以及清式做法中的“大木作、小木作、油漆、彩画作”等具体做法,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初步具备仿古建筑的设计能力。了解其建筑的类型、建筑技术及建筑艺术思潮。掌握现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等。了解外国建筑的发展概况。掌握古典建筑柱式、拱券技术、各个时期的代表建筑类型、建筑技术、建筑成就以及有关的建筑理论等。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章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征 2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结构体系的优点,掌握木构架的组成及主要结构构件的功能;掌握木构架形式及各自特点;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在单体设计和群体组合上的典型特征;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在门窗、屋顶、天花和藻井、彩画等方面的装饰特征。 教学重点:中国木构架结构体系优缺点、木构架的组成、主要结构形式及其特点;单体建筑特征、群体组合特征。 教学难点:中国古建筑门窗、屋顶装饰、天花和藻井、色彩、彩画等特征。 第一节木构特征 一、木构架的优点 二、木构架结构体系 第二节建筑特征概述 一、单体建筑特征 二、建筑群体特征 第三节装饰特征 一、门窗 二、屋面装饰 三、天花和藻井 四、色彩与彩画 五、雕饰 第二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2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发展概况;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经济、生产技术等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掌握从原始社会至明清各历史时期在结构体系、材料、技术和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成就。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各个历史阶段在结构体系、材料、建筑技术与艺术上的发展成就。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建筑发展的特点。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发展概况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发展概况 一、夏 二、商

中外建筑史的重点

1四大文明是指? 古埃及、古中东、古中国、古印度 2原始人的建筑类型分哪两类?为什么? 居住建筑------为自己和族人提供住所 巨石建筑------为信仰的神秘力量和先人提供膜拜祭祀的场所 3引起建筑变化的三要素是什么? 生产方式的变化、阶级关系的变化、国家形态的变化 4主流建筑的三个特征? 独特性、稳定性、统一性 5埃及的主要技术能力以及建筑成就? 技术能力:精巧的石工艺技术;雕塑艺术的日臻完善;精确的几何学、测量学;发明了起重、运输、机械;具有了协助、组织能力;学会了绘制建筑图纸(三维色彩轴测图) 建筑成就:开创人类从无到有的建筑史;产生最早的住宅、府邸(阿玛纳)、宫殿(阿玛纳)、庙宇、城市(卡宏城)陵墓等类型的建筑;建成大批有代表性的陵墓建筑;创造高艺术水平的庙宇建筑群;提高巨石建筑水平 6金字塔的艺术构思是什么? 埃及人迷信人死后灵魂不灭,只要保住尸体,三千年后可以重生 7两河流域的文明是指哪2河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8两河流域的地理特点对建筑的影响?两河流域建筑的代表作是什么?影响:①建材:土---日晒瓦,牢固耐久,怕水,雨水入墙倒塌成土堆② 常年多下暴雨:须防水、牢固措施③盛产石油:多用沥青保护墙面;木材和石材较少 代表作:乌尔山岳台 9爱琴文化的建筑分哪两部分?各自的风格是什么? 迈锡尼建筑:粗犷雄健、防御性强 克里特建筑:纤秀华丽、毫不设防 10古代希腊柱式的三种形态?以及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多立克:比例粗壮、刚劲雄健、浑厚有力 爱奥尼:比例修长、精巧清秀、柔美典雅 科林斯:比例细长、纤巧精致、高贵华丽 11雅典卫城的建造目的以及组成部分,空间特色。

中外城市建设史1

一以下为古籍摘句,请用现代汉语解释其含义,并说出其出处 1、“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考工记》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为市场与居民区,市与朝各百步见方。 2、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九轨《周礼?考工记》王城内大道宽九轨,环城大道宽七轨,郊外大道宽五轨;诸侯城内大道宽度是王城环城大道的宽度;其他“都”邑城内大道宽度是王城郊外大道宽度。 3、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周礼?考工记》诸侯城内大道宽度是王城环城大道的宽度;其他“都”邑城内大道宽度是王城郊外大道宽度。 4、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管子?度地篇》筑城向上不要靠近高地,就可以有充足的水源,向下不要靠近潮湿低洼的地方就可以省去排水的沟渠。 5、日中为市,召天下之民,聚会天下货物,各易而退,各得其所。《周易?系辞》中午的时候形成集市,让天下所有的人都来进行交易,这样能聚集天下的财物,交易后了就能离开,都能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 6、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吴越春秋》一般古代的城市有内城和外城,郭指外城,也就是说建造内城是用来保卫君王的,外城是用来守护老百姓的。 二、名词解释 1、关厢城:随着商业与经济的发展,城乡物资交流日趋密切,在宋代以后于出城干道的附近形成的关厢地区,由于是自发形成,通常较为凌乱,有的发展为商业中心,又加修关城,另开城门,称为城市的一体。 2、马面:加强城市防御能力的一种措施,中国古代外城墙每隔一定距离设置的突出部分,便于组织防守侧射火力。 3、瓮城:中国古代为了加强防御,防止火药攻城,而于宋代前后设计出来的构筑物。在城门外又加一小套小城,前后城门均不对称,便于围歼入城的敌军。 4、蕃坊:官府集中建造房屋供外国人居住,并设判官一职,蕃长专门负责外侨管理和接待工作,蕃坊无明显界限,无任何防御设施,期间也有中国人居住,皆受中国行政当局的管理。 5、《平江图》:宋代平江府(苏州)的城市平面图,是南绍定二年(1229年)刻成的石碑,是我国最早的、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这张宋代城市现状的实录,正确反映了当时中国城市的面貌,是研究古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 6、金墉城:汉魏洛阳城北三座小城,各有墙垣,边界为一整组建筑,城垣宽厚坚实,地势险要,起防御作用,是洛阳城的军事要塞。 7、瓦子:是一种娱乐场所及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附近还有妓院,位置一般多接近于闹市或城门处。 8、租界城市:所谓租界是帝国主义国家强迫中国在某些城市划出的供外侨“居住”和“经商”的一定区域,中国政府不得干预。它是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各种侵略和罪恶活动的据点。 9、月城:

中外建筑史重点

木构架的优点: 1.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 2.木构架的适应性强,便于维修。 3.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地震引起的危害。 缺点: 1.木材耗用多; 2.不利防火,易受到虫蛀,很难很好得保留; 3.材料局限性,难以适应更大的空间需求。 抬梁式 抬梁式是木构架的主要形式,使用范围最广。用于我国北方地区以及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优点是室内少柱,可获得较大的室内空间;缺点是梁柱等用材较多且施工复杂。穿斗式 多用于南方地区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优点是用料较少,山墙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空间不够开阔,柱子较密。 井干式 多用于东北、云南等林区 大木作 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被称为“大木作”,是木建筑形体和比例尺度的决定因素。 柱子、梁、枋、檩、椽 斗拱 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中特有的构件,由方形的斗、升,矩形的拱,斜的昂组成,既有承重作用又有装饰作用。 单体建筑的特征 1.外形上:外观轮廓均由台基、屋身、屋顶三部分组成。 台基:普通台基;须弥座台基,多用在较大和较重要的建筑物上 屋身:墙体做围墙结构,材料为土砖石墙。 屋顶:庑殿,硬山,悬山,歇山,攒尖,十字脊,盝顶,重檐等形式。 2.以间为基本单位。 建筑群体特征:以院落为组合单元,纵深布局 装饰特征 门窗(棋盘版门、镜面版门) 屋顶装饰(走兽、吻兽) 天花和藻井 色彩(彩画: 1.和玺彩画:形式最为高级、尊贵的彩画,主要用于宫殿、坛庙等大型建筑的主殿 2.旋子彩画:仅次于和玺彩画的形式,是明清官式建筑中运用最为广泛的绘画类型 3.苏式彩画:应用最为广泛的民用彩画,一般用于住宅、园林 雕饰 城市结构:宫城(子城)、内城(里城)、外城(罗城)三层城垣套叠组成 北京城南北轴线: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端午门,午门,宫城内6座门7座殿,神武门,景山,地安门,鼓楼,钟楼全长7.5公里 建筑高大、雄伟,红墙黄瓦,与平民的青灰瓦形成强烈对比,强调封建帝王至高无上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古代史篇(1—8章) 第一章 1、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P2) 2、中国城市产生的时间: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P7) 第二章 1、名词解释: 邑与都:邑并不仅是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名点,都市奴隶主的驻地。 邑与市: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 “市”与“井”:常常联系在一起,常称“市井”,因为市一定是在居名点中,即在邑中,而居名点中必然有井。 城与国:国与城的意义相同,城市防御性的构筑物。 城与廓(kuo):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城外廓内。 城与市及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城与市的概念不同。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从而从一般的居名点(邑)中分化出来。(P14) 2、翻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筑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每条宽度为车轨的9倍,可以并排走三辆车。王宫的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稷坛,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 3、周代建筑已广泛采用油漆,色彩也有等级规定,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P15) 第五章三国至唐朝时期的城市 1、曹魏邺城的规划 (1)曹魏邺城复原想象图 P38 复原图特点: (2)总结:宫城有多个宫城变成单一宫城,且位于城北正中,中轴线纵贯全城呈对称布置,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和宫城与坊里“不复相参”的规整的坊里,这都说明儒家的礼制思想,从邺城开始在城市建设中的强化和运用。 2、隋唐长安的城市规划思想 P55 优点:(1)隋唐长安的规划,仍是继承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由于完全是新建,这种传统的布局方式表现得更为突出,而且有所发展。 (2)长安城平面方正,每面开三门,宫城居中,宫前左右有祖庙和社稷等,都是《周礼?考工记》上所列的王城制度。 缺点:城市规模、道路宽度、坊里面积都大得惊人,远超实际需要

中外建筑史

绪论 1木构建筑优势及缺点 木建筑优点:取材方便 适应性强 较强的抗震性 施工速度快,便于加工 便于修缮、搬迁 缺点:木材越来越少 不耐火、不耐腐蚀、不耐虫蛀、耐久性差难以满足更大、复杂的空间2、我国木构建筑结构体系的主要两种形式 两种基本结构形式——抬梁式、穿斗式 1)抬梁式 特点:椽-檩-梁-柱搭接,室内空间大,多用于宫殿、庙宇。 2)穿斗式 特点:椽-檩-柱搭接,柱头直接承檩。多用于民居,但也可制造大空间。 椽= 3、工官制度及较为突出的人物 第一章 1原始社会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房屋遗址及重要实例 (1)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年一公元前3300年)

繁荣的母系氏族;以水稻为作物的农业经济;木构干阑式建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做居住用,由原始的巢居发展而来. 我国最早采用榫卯的实例 河姆渡文化房屋特点: ⑵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公元前3000年) 文化面貌:母系氏族;原始农业;烧制陶器;定居的村落;集中的葬地;穴居.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大房子 以一个大房子为核心,其他小房围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反映了氏族公社的活动情况 *陕西半坡村遗址一木骨泥墙 早期:半穴居一下部挖土形成,上部空间构筑而成 中期:居住面上升到地面围护结构:木骨泥墙 晚期:分室建筑------大空间分隔组织 *郑州大河村F1 — 4 ――木骨泥墙 木骨泥墙的重要性:建筑由地下到地上的关键。直立的墙体,倾斜的屋盖,奠定了后世建筑的基本形象。仰韶时期房屋特点: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一干阑式建筑代表,我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的实例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仰韶时期)--以大房子为中心的布局方式 ?郑州大河村F1-4遗址(仰韶时期)--木骨泥墙的典型 ?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仰韶晚期)--出现白灰抹面 ?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房址一”吕”字形平面,前堂后室 ?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一最早的神庙遗址 2、华夏第一宫 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华夏文明第一殿)茅茨土阶

中外城建史2 (1)

《中外城建史》模拟1试卷A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我国古代的瓦最早出现在时期。 2、“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出自 3、我国最早的居住单位是 4、我国最早形成集中的市在朝代 5、宋代平江府有三套城,他们分别是:、 。 6我国最早的石刻城市平面图是 7、古埃及人认为灵魂是永恒的,对死后的栖身之地都比较看重,所以大多数城市附近都有 座 8、古希腊大致经历四个时期,其中是古希腊文化和城市建设全盛时期。 9、古罗马城市建设的突出成就表现在。 10、古代中国城市中心主要设施是;古罗马城市中心主要设施是; 阿拉伯国家城市中心主要设施是;中世纪西欧城市中心主要设施是。 11、罗马市政广场的作品。 12、在古代西亚和波斯城市中,由各种城市设施---商业、作坊、仓库、衙署、庙宇等共同 组成的城市中心我们称为 13、最早提出区域规划思想的是 14、中世纪西欧城市大致上有三种类型:、、 。 15、雅典宪章的主旨思想是 (本题2分)。 16、工业城”最独特的贡献在于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瓦子出现在中国的什么朝代( BBDBA DDBAB ) A西周B北宋C元朝D明朝 2、印度昌迪加尔城是()作品 A米开朗琪罗B柯布西埃C密斯凡德罗D翁温和帕 3、下列那些构筑物不属于中国古代城市的防御设施() A马面 B角楼 C翼城 D钟鼓楼 4、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面的广场是在()时期改建的 A、文艺复兴运动 B、巴洛克时期 C、法国古典运动时期 5、我国唐代边远地区把马面用做仓库用途的城市是() A、统万城 B、高昌城 C、交河城 D、北庭城 6、下列()不属于我国古代四大镇() A、汉口 B、佛山 C、朱仙 D、武昌 7、中国近代时期,民族资产阶级集中的城市是() A、南通 B、济南 C、嘉庆 D无锡 8、最早使用砖作为建筑材料的是() A、古埃及 B、古印度 C、古巴比仑 D、古希腊 9、不属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建设的特征的是() A、市中心设置广场 B、密集的道路网 C、采用大量环状放射性道路 D、城市中有大量的工厂

中外建筑史与城市规划原理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一章先时期的建筑 (一)目的与要求 1 .了解从史前时期直到殷周时期的建筑发展过程 2. 熟悉殷周时期建筑的成就 (二)教学容 第一节史前时期的建筑 1 .主要容:与建筑相关的考古发掘资料、文献资料,穴居建筑,巢居建筑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甲骨文与建筑的联系,半坡村遗址,余河姆渡遗址 3 .问题与应用:了解与建筑相关的考古发掘资料、文献资料,熟悉半坡村遗址和余河姆渡遗址 第二节殷、周时期的建筑 1 .主要容:商代建筑,西周建筑,春秋战国时期建筑,《考工记》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殷墟,商代墓葬,西周都城及建筑,岐山凤雏村建筑遗址,春秋战国时期建筑特征,《考工记》的都城形制 3 .问题与应用:了解殷墟、商代墓葬、西周都城及建筑、春秋战国时期建筑特征,熟悉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掌握岐山凤雏村建筑遗址和《考工记》的都城形制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 、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的平面特征是什么? 2 、岐山凤雏村建筑遗址的特点是什么? 3 、《周礼·考工记》是如何记述周代的都城型制的?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 PowerPoint 演示,选择大量实例图片,使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第二章、汉至晋南北朝的建筑 (一)目的与要求 1 .了解、汉一直到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的发展过程

2 .掌握代、汉代以及晋南北朝各个时期建筑的突出成就 (二)教学容 第一节代的建筑 1 .主要容:代发展的历史背景,长城,阿房宫,始皇陵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长城,阿房宫,始皇陵 3 .问题与应用:熟悉长城,了解阿房宫,掌握始皇陵 第二节两汉时期的建筑 1 .主要容:两汉的城市、宫殿,住宅,陵墓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汉长安城,长乐宫,未央宫,上林苑,东汉,汉代住宅,茂陵,墓阙 3 .问题与应用:熟悉汉长安城,墓阙,了解长乐宫,未央宫,上林苑,东汉,汉代住宅,陵墓 第三节晋南北朝的建筑

614《中外建筑史与建筑设计原理》考试大纲

614《中外建筑史与建筑设计原理》考试大纲 一、考试基本要求 1、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外建筑历史发展的过程及基本史实,了解各种不同建筑类型的历史演变与类型特征;熟悉中外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特征。 2、熟悉各种因素影响下的建筑发展规律;了解建筑学发展态势;具有综合分析、比较、论证建筑理论问题的能力。 3、熟悉建筑的基本要求,掌握公共建筑设计、居住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主要的建筑设计规范。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六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2] 《中国古代建筑史》编委会.中国古代建筑史(多卷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20XX [3] 刘先觉,汪晓茜.外国建筑简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4] 罗小未,蔡婉英.外国建筑历史图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5] 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6] 张文忠.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7] 朱昌廉,魏宏杨,龙灝.住宅建筑设计原理(第3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8] [荷]赫曼·赫茨伯格著. 建筑学教程1:设计原理[M].仲德崑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XX [9] [荷]赫曼·赫茨伯格著. 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M].刘大馨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XX [10] 现行有关建筑设计规范及近年来《建筑学报》等建筑类期刊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绘图题、绘图说明题、简答题、论述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中国建筑史部分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 1、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过程及各时期建筑发展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发展概况及各时期典型城市规划设计特点; 3、掌握典型住宅与聚落的设计特点,并对典型实例进行分析;掌握宫殿、坛庙、陵墓及宗教建筑的规划设计特点,并对重点实例进行分析; 4、了解、掌握园林建筑的不同类型及其特点,并能利用造园要素指导园林设计实践; 5、了解中国古代单体建筑详部特征与构造做法。 第二篇近、现代中国建筑 6、了解近、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概况; 7、对近、现代中国城市建设及规划设计有一定认识,了解典型城市规划建设特征; 8、认识近、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思潮的演变及其对中国建筑形式、技术等方面的影响;了解近、现代中国建筑制度、教育与主要设计机构的发展状况。 外国建筑史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