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防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防火复习资料
1、国外林火管理模式:北美林火管理模式(利用空中优势)、北欧林火管理模式(绿色防火工程、地面道路工程)、澳大利亚林火管理模式(以火防火)、综合林火管理模式。

2、燃烧:一种自然现象,是可燃物质与助燃物化合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

空气中氧气含量为21%时,能够维持森林可燃物的燃烧,浓度将至18%以下,燃烧就会减弱甚至熄灭。

3、森林燃烧:在一定外界温度作用下,快速与空气中的氧节结合,产生的放热发光的化学物理反应,称为森林燃烧。

4、引燃点:在火源的作用下,可燃物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可燃物分解形成的可燃性气体被引燃,当火源移开后靠自身释放的热量仍能继续持续燃烧,这时开始着火的最低温度成为引燃点,又称着火点。

5、自燃点:在没有外界火源的作用下,可燃物在环境中加热或自身发热积蓄热量到达一定温度自行着火,并能维持燃烧,这时着火的最低温度成为自燃点。

6、燃烧三要素:可燃物、氧气、一定的温度。

亦称燃烧三角。

7、森林燃烧环基本结构要素:可燃物类型、火环境、火源条件、气候区、火行为。

8、明火:森林可燃物点燃后能挥发出足够的可燃性气体,燃烧时能产生火焰,这种燃烧称为有焰燃烧,亦称明火。

特点:蔓延速度快,比无焰燃烧快13~14倍,燃烧面积较大。

能产生有焰燃烧的可燃物称为有焰燃烧可燃物,是森林中主要的可燃物。

暗火相反。

特点:蔓延速度慢,燃烧持续时间长。

9、森林燃烧的基本过程:一、预热阶段,物理过程,包括可燃物自身温度的升高和水分的蒸发;二、炭化阶段,热分解过程,吸热反应;三、燃烧阶段,氧化放热反应,包括着火和燃烧。

10、热量传播基本方式: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

11、森林燃烧的特点:
1)森林燃烧属于固体可燃物燃烧
2)森林燃烧是在大自然的开放系统内进行的燃烧
3)森林燃烧的复杂性,能受森林植被的变化和环境左右
4)森林燃烧具有大面积和高强度的特点
12、森林燃烧环:在同一气候区内,可燃物类型、火环境、火源条件相同,火行为基本相似的可燃复合体,是林火管理的基本单位。

13、森林燃烧环与燃烧三角的不同点:1)可燃物改为可燃物类型2)氧改为火环境3)第三边一定温度改为火源条件(包括火源种类、火源频度、火源出现时间)4)火行为指着火程度、火蔓延、能量释放、火强度、火持续时间、火烈度和火灾种类。

14、森林可燃物:森林中一切可以燃烧的物质。

如树木的干、枝、叶、树皮,灌木、草本、苔藓、地表枯落物、土壤中的腐殖质、泥炭等(是森林火灾发生的物质基础,也是森林火灾发生的首要条件)
15、森林可燃物的内特性:指描述可燃物植物部分的特性,包括可燃物的化学、密度、燃点、热值、抽提物含量、灰分物质含量等特性。

森林可燃物的外特性:指描述可燃物组成的各种特性,包括可燃物的数量、大小、形状、含水量、紧密度、连续性等。

紧密度:可燃物床层中可燃物颗粒自然状态下堆放的紧密程度称为紧密度。

14、可燃物平衡含水率(相对含水率):可燃物吸收大气中水分的速度与蒸发到大气中水分的速度相等时的可燃物含水率。

15、可燃物热值:在绝干状态下单位质量的可燃物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

热值越高,释放的能量越多。

可燃物发热量:可燃物在一定环境下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

一、不同可燃物种类有不同的热值;二、可燃物含水量的变化影响可燃物发热量
16、抽提物:指用水和有机溶剂提取的物质,是粗脂肪和挥发油类的总称。

油脂含量越高的树种越易燃,特别是含挥发油较多的植物更易燃。

针叶树含脂量较高,阔叶较少;树叶较高,枝条较少;木本植物较多,草本较少。

17、灰分:可燃物中的矿物质。

是抑燃性物质,含量越高,燃烧性越差。

树叶含量较少,树皮较高。

低于5%时为低灰分含量,5%~10%为中,10%以上为高。

18、森林可燃物根据地被物的种类划分:1)地表枯枝落叶层2)地衣3)苔藓4)草本植物5)灌木6)乔木7)林地杂乱物
森林可燃物根据可燃物燃烧的难易程度划分:危险可燃物、缓慢燃烧可燃物、难燃可燃物
根据可燃物在林地的位置划分:地下可燃物、地表可燃物、空中可燃物
根据可燃物的含水率的变化性质划分:活可燃物、枯死可燃物。

19、树种易燃性:指森林中的树种在森林火灾中所表现出的燃烧的难易程度,是对森林中某一树种燃烧特性的相对的定性的描述。

20、森林燃烧性:指森林被引燃着火的难易程度以及着火后所表现出的燃烧状态和燃烧速度火强度等的综合。

21、易燃:马尾松、油松、华山松、红松、海南松、侧柏、圆柏等(针叶树)白栎、麻栎、小叶栎、桉类、樟科、安息香科等(阔叶树)
可燃:杉木、柳杉、三尖杉、红豆杉、紫杉、粗榧等(针叶树)桦树、杨树、椴树、槭树、榆树、化香树、楝树、泡桐等(阔叶树)
难燃:云杉、冷杉、落叶松、水杉、落羽杉、池杉等(针叶树)水曲柳、黄波罗、柳树、竹类、木荷火力楠、红花油茶、茶树等(阔叶树)
22、影响森林燃烧性的主要因素:一、林木组成,针叶树易燃,阔叶树难燃;二、林分郁闭度,郁闭度越大,森林燃烧性越低;三、林分年龄
23、可燃物类型与可燃物模型的区别:
可燃物类型:占据一定时间和空间的具有相同或相似燃烧性的可燃物复合体。

不同可燃物类型具有不同的燃烧性,预示着发生森林火灾的难易程度、林火种类和能量的释放程度。

可燃物模型:可燃物类型的定量描述。

可以反映某一植物类型与火行为相关的特征。

24、可燃物类型的划分方法:直接估计法、植物群落法、照片分类法、资源卫星图片法、可燃物检索表法。

25、火源:凡是来自于森林外界,能够为林火发生提供最低能源的现象和行为的热源统称为火源。

分为天然火源和人为火源。

26、森林火险:林火发生的危险程度叫森林火险。

27、雷击火发生条件:
一、可燃物条件:①森林中有枯立木②地表枯死可燃物数量较多。

二、天气条件:①只要有积雨云存在,就有产生雷击的可能;②要有一定数量的降雨,增加大气的导电性,引起地闪闪电;③降雨量较小,对地表可燃物含水率影响不大,雨后很快天晴,使细小可燃物快速干燥。

28、我国雷击火发生的主要地区:黑龙江的大兴安岭、内蒙古的呼伦贝尔盟、新疆的阿尔泰山地区。

29、人为火源分类:生产性火源、生活用火、外来火源、故意纵火。

30、火环境:指除可燃物和火源外的其他影响火发生、蔓延的所有因素的总和。

包括天气条件、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土壤条件、林内小气候等。

31、火灾季节:指某一地区在一年中森林火灾出现的季节或时期。

主要特征是降水量少、空气湿度低、干燥、风大,易发生森林火灾。

分为森林防火期和森林防火戒严期。

森林防火期: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森林火灾发生规律而规定的实施森林防火措施的期限。

森林防火戒严期:在森林防火期内,根据高温、干旱、大风等高火险天气出现的规律而划定的高火险期限,称为森林防火戒严期。

31、火险天气要素:影响林火发生的气象要素。

空气相对湿度、降水、温度、云量、风速、气压、日照等。

P58
32、气候条件对森林火灾的影响表现在:①气候决定特定地区的火灾季节长度和周期②气候决定特定地区的可燃物状况③气候决定特定地区的森林火灾的严重程度。

33、林火行为:指森林可燃物从被点燃开始到发生发展直至熄灭的整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现象和特征。

包括林火蔓延、林火强度、林火种类和林火烈度等。

34、林火强度:森林可燃物燃烧时火的热量释放速度称为林火强度。

17.2
273f
h I ,I 为火线强度(kw/m),f h 为火焰高度(m )。

35、火烈度:指林火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

36、火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能量释放的多少;二、能量释放速度;三、火烧持续时间
37、火强度与火烈度的相关性:①火强度大,火烈度也大,如强度林冠火②火强度大,火烈度小,如急进地表火③火强度小,火烈度大,如地下火④火强度小,火烈度小,如一般地表火
38、火烈度的表达方式:火烧前后蓄积量变化和火烧前后林木死亡株数变化。

39、根据火烧森林的部位划分林火种类:地表火、林冠火、地下火。

根据燃烧的可燃物类型可以划分为荒火、草原火、草甸火、灌木火和林火。

40、影响火行为的主导因素:风、地形、连续干旱和高温、可燃物与可燃物类型。

41、火对土壤的影响:物理性质:土壤含水率、土壤温度、土壤结构。

化学性质:土壤PH 值、土壤有机质、土壤养分循环。

土壤微生物、土壤细根系
42、火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火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把复杂的有机物转化为简单的有机物,并重新与土壤发生化学反应,进而影响土壤的酸碱性和土壤肥力。

火烧对土壤PH 值的影响
火烧后土壤pH 增加的幅度主要取决于火烧前可燃物的负荷量、火的强度、原来土壤的pH 值和降水量。

43、火在改善土壤环境中的作用:
①火烧能增加温度及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加速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提高森林生产力
②定期火烧能加速不易分解的枯枝落叶的无机化过程,增加土壤有效养分
③定期火烧能改变泥炭环境,从而提高土壤肥力
④火烧能使永冻层下降,扩大森林分布区
⑤改良土壤
44、林火对植物的影响:
①火对种子的影响:火能促进球果开裂、种子萌发、萌芽能力
②火对植株的影响:火烧过后,地被物稀疏,光照条件改善,土壤可溶性养肥增加,利于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肥,促进植株的开花结果。

火可减少与耐火树种竞争的物种
③火对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火能使植物群落的构成发生改变。

火烧使森林环境在短时间内有向干旱或沼泽化演变的趋势。

火烧能改变森林的年龄结构,使森林群落的层次结构简单化,从而改变植物群落的稳定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受阻,系统的功能降低,生产力低下,从而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大面积和高强度火烧可能使某些某些物种灭绝,小面积和低强度火烧能改变局部环境,使环境多样化,有利于新物种入侵,增加生物多样性。

低强度火一定程度上增加生态系统生产力引起植物增长和数量增加。

(群落年龄结构、树种组成、群落更新方法、森林群落高度、森林群落稳定性)
45、林火影响群落次生演替过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①树种的组成或种源;②生境条件;③林木的发育期;④火强度的影响
火的作用是否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的判断标准
①火烧后能否维持自我更新;②火烧后森林植物群落的演替;③火烧后植物多样性变化;④火烧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⑤火烧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变化46、火对策种:①东北林区:水曲柳、黄波罗、柳树、稠李、槭树、榆树等②中部和南方林区:木荷、乌墨、山白果、栓皮栎、桤木、漆树、苦槠、木棉、红锥、红花油茶、茴香树、珊瑚树、交让木等
47、林火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一、直接影响:伤害和致死。

途径①火焰能直接烧伤或烧死动物②高温辐射使野生动物致死致伤③高温气流和高温烟尘使野生动物致死致伤④烟雾影响野生动物的行动,造成死伤;
二、间接影响:①改变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②改变野生动物的食源③影响野生动物的种间关系
48、野生动物对火的反应:逃避行为、吸引行为(火焰吸引、烟雾吸引、热吸引、食物吸引)
49、火对保护野生动物的作用的两重性:一是高强度林火能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产生不利影响,二是火烧能维持某些珍稀动物的生存环境,从而维持少数珍惜野生动物。

50、原生演替:指开始于原生裸地上的植物群落演替。

次生演替:指发生在次生裸地上的植物群落演替。

51、偏途演替:演替过程中,离开了原来的演替系列,朝另外的途径发展,且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的演替。

52、森林火灾预防一般包括森林防火行政管理、林火预测预报、林火监测、林火
通讯和林火阻隔等内容。

53、林火预报:通过测定和计算某些自然和人为因素来预估林火发生的可能性、林火发生后的火行为指标和森林火灾控制的难易程度。

54、林火预报的类型:火险气象预报(气象要素)、林火发生预报(气象要素、植被条件、火源)、火行为预报(气象要素、植被条件、地形条件)
55、林火预报因子:
①稳定因子:气候区、地形、土壤;
②半稳定因子:火源、大气能见度、可燃物特征;
③变化因子:可燃物含水率、风、空气温度、湿度、降水、连旱天数、雷电活动
56、林火预报方法:综合指标法、风速补正综合指标法、实效湿度法、双指标法
57、林火监测:是借助一定的设施、仪器,及时发现火情,准确探测起火地点、火的大小、动向的措施。

林火监测方式:地面巡护、瞭望台定点观测、空中飞机巡护、卫星监测。

目的:为了及时发现火情,是实现“打早、打小、打了”的第一步。

58、林火阻隔带类型:自然、人工、复合
59、树种防火性能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树种的燃烧性、抗火性和耐火性。

60、绿色防火:利用绿色植物,通过营林、造林、补植、引进等措施来减少林内可燃物的积累,改变火环境,增强临汾的难燃性和抗火性,同时能阻隔或抑制林火蔓延。

黑色防火:指人们为了减少森林可燃物的积累、降低森林燃烧性或为了开设防火线等进行的林内外计划烧除。

绿色防火的特点:①具有有效性②具有持久性③具有经济性④绿色防火工程可增加林区的就业机会活跃林区经济,缓解林区“两危”,改善林区人民生活,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⑤绿色防火措施能够调解森林结构,增加物种的多样性,从而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绿色防火线的建立,可以绿化、美化、净化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可以提高森林覆盖率,保持水土,净化美化环境,还具有经济效益,体现森林的综合效益,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意义。

绿色防火的机理:①森林可燃物燃烧性具有差异,生物有机体燃烧是绝对的,能阻火是相对的,是有条件的。

②森林环境的差异,不同的森林生物群落的发生森林火灾的机率有很大差异③种间关系,物种间的相互作用,能降低森林燃烧性④物种对火的适应
绿色防火主要技术措施:①防火树种、灌木、草本及栽培植物的选择与培育②迹地造林③林中空地、疏林地等抗火耐火树种、灌木的引进④现有次生林改造防火林带⑤现存人工林的抗火抚育⑥营造绿色防火线⑦建立结构合理的林农间作防火体系
61、黑色防火的特点:①有效性②速效性③经济性④定期林计划火烧,可减少可燃物积累,降低森林燃烧性,具有良好的防火功能;火烧加速凋落物的分解,增加土壤养分,有利于森林的生长发育,从而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黑色防火的措施:火烧防火线、火烧沟塘草甸、烧除采伐剩余物、林内计划烧除
62、抗火树种主要是指对林火具有较强抵抗能力的树种。

耐火树种是指树木遭火烧后仍具有生存能力的树种。

防火树种指既抗火又耐火的树种。

防火树种选择的依据
①植物的燃烧性②植物的抗火性③植物的耐火性④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63、防火树种的选择方法
①形态判断②火烧测试法③火场植被调查法④实验测定法⑤综合评判法
64、森林灭火原理:破坏燃烧三角中的任意一个要素,从而使燃烧停止达到灭火目的。

灭火基本方法:冷却法、隔氧法、隔离法
灭火方式:飞机灭火、机械灭火、以火灭火、人工灭火、爆破灭火、化学灭火、人工增雨灭火等。

65、灭火的技术要求:
一、开设机降场地的技术要求:①机降场地应选择地势平坦、坡度小于︒5的开阔地带②开设直升机野外机降场地的规格应不小于40m⨯60m,伐根不高于
10cm,树高大于25m时,机降场地应不小于60m⨯100m,长度方向沟塘走向相同③机降场地附近不允许有吊挂木,以保证直升飞机及扑火人员的安全;
二、索降场地标准:①索降及索上场地林窗面积不小于10m⨯10m,以免索降索上作业时由于人员摆动而碰撞树干和树冠,造成人员伤亡或索降设备损坏②索降场地的坡度不大于︒
40。

严禁在悬崖峭壁上进行索降、索上作业③索降场地应选择在火场风向的上方或侧方,避免林火对索降队员的威胁;
三、索降对气象条件的要求:①索降作业时最大风速不得超过8m/s②索降作业时的能见度应不小于10km③索降作业时的气温不得超过︒
30C;
四、机降场地:①索降场地与顺风火线的距离不少于800m②索降场地与侧风火线的距离不少于500m③索降场地与逆风火线的距离不少于400m
49、机械灭火:是指利用重型灭火机械对林火采取的直接和间接灭火的各种手段。

50、化学灭火:使用化学药剂来扑灭林火或阻滞林火蔓延的一种方法。

51、化学灭火理论:覆盖理论、热吸收理论、稀释气体理论、化学阻燃理论、卤化物灭火理论
52、化学灭火剂的成分:一、主剂:起灭火或阻火作用的药剂;二、助剂,起增强和提高主剂阻灭火的效能;三、湿润剂:起到降低水的表面张力,增加水的浸润和辅展力;四,粘稠剂:增强灭火剂的黏度和粘着力,减少流失和飘散的化学药剂;五、防腐剂:防止和减少灭火剂对金属的腐蚀和自身腐败成分的药剂;六、着色剂:在灭火剂中加入的染料,便于识别喷洒过的药带,以利于药带的衔接。

53、以火灭火:在火线前方一定的位置,通过用人工点燃的方法烧出一条火线,在人为控制下使这条火线向火场烧去,留下一条隔离带,从而达到控制火场扑灭林火的一种方法。

特点:灭火速度快、灭火效果好、省时、省力、安全。

适用范围:
①用直接灭火法难以扑救的高强度地表火或林冠火
②密林、可燃物载量大,灭火人员无法实施直接灭火的地段
③有可利用的自然依托,如铁路、公路、河流等
④在没有可利用的自然依托时,可开设人工阻火线作为依托
⑤在可燃物载量少的地段采取直接点火,扑灭外线火
点火方法:带状点烧方法、梯状点烧方法、垂直点烧方法、直角梳状点烧方
法、封闭式点烧方法
人工灭火:是指利用自然手段依托和手持工具扑救林火的一种灭火方法。

68、扑火原则:速战速决、因地制宜、“四先、两保”(先打火头、先打草塘火、先打明火、先打外线火、保证会合、保证不复燃)、集中兵力、化整为零、“抓关键、保重点”、打烧结合、协同作战
69、扑火伤亡原因:
①缺乏对火行为特征的了解,不能准确地分析、判断和预测火行为的变化
②缺乏实战经验,遇事过于紧张,不能沉着、冷静地处理紧急情况
③缺乏火场避险常识,顺风逃生、迎风扑打火头、在草塘及灌木丛中辟火、对地形条件认识不清向山上逃生等
④对小火掉以轻心、麻痹大意,安全意识淡化,不做任何准备而发生伤亡
⑤在枯立木较多的区域扑火时,被火烧木及枯立木等砸伤
⑥没有受过扑火训练的人因受到火场产生的轰鸣声和浓烟、高温的危害而引起极度恐惧,惊慌失措,乱跑乱串而造成伤亡
70、营林安全用火:在人为控制下,在指定的地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安全用火,并达到预期的经营目的和效果,成为森林经营的一种措施和手段。

包括计划火烧和控制火烧。

计划火烧:在规定的地区内,利用一定强度的火来烧除森林可燃物或其他植被,以满足该地区的造林、森林经营、野生动物管理、环境卫生和降低森林燃烧性等方面的要求的一种营林安全用火方式,也称规定火烧或计划烧除。

控制火烧:在一定的控制地段,将大量中度和重度的死可燃物集中烧除称为控制火烧。

71、森林火灾:指失去人为控制,在林地内自由蔓延和扩展,对森林、森林生态系统和人类带来一定危害和损失的林火行为。

72、营林安全用火与森林火灾的区别:
①定义上的区别。

森林火灾是失去人为控制的森林燃烧现象,火在森林中自由燃烧、蔓延和扩展;营林安全用火则是在人为控制下,有计划有目的地用火,并达到预期的目的和取得一定的生态、经济效果。

②释放能量的速率不同。

森林火灾是突然爆发式地大量释放能量,破坏森林生态的稳定,使森林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因子和生态因子发生混乱,长期不能恢复。

营林安全用火则是在一定生态条件下进行的,即使是高能量的控制燃烧,也是在人为控制下,起到加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作用。

③两者的后果不同。

森林火灾能破坏森林结构和影响森林的正常生长发育,并给人类带来一定的损失。

营林安全用火则能为森林的生长发育创造有利条件,是经营森林的工具和手段,给人类带来经济效益。

73、火在森林经营管理领域的应用:
①改造造林条件,提高造林质量,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②清理林内下木、杂草,防止或减少其与林木的竞争——起透光伐的作用
③抑制次生树种,维护目的树种的生长——起除伐的作用
④清除林内站杆、倒木和病腐木,改善林内卫生状况——起卫生伐的作用
⑤营林安全用火在特定的林分内可起到疏伐的作用
⑥火烧清理采伐迹地
⑦作为次生林改造的一种措施和手段
74、火在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方面的作用:
①促进死地被物、有机物的迅速分解,加速养分循环
②火烧促进天然更新
③火烧促进或改变森林演替
④调节森林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
⑤火烧丰富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75、用火技术
用火时间:春季安全期、夏末安全期、秋季霜后安全期、冬季
用火天气条件:风、温度(春季-5——-10°C,夏季10——20°C)、空气相对湿度(低于50%)、降雨降雪
用火的火行为指标:蔓延速度、火强度、火焰高度、熏黑高度、用火的持续时间
76、森林火灾调查的目的、意义、内容、基本原则:
①目的:查明火灾原因,查清火灾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依据法律对事故责任者或犯罪分子做出处理,并为研究火灾发生规律,预防和扑救火灾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使人类更有成效地同火灾做斗争。

②意义:积累资料,找出症结,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防范工作的落实;为改进灭火工作提供素材和经验;为依法追究火灾责任者的责任提供事实依据;可以有力地打击纵火犯罪;为防火部门提供研究方向;为国家提供精确的、时效性强的火灾情报和统计资料;为制定中期对策和长期的对策进行服务。

③内容:起火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和伤亡原因;火灾损失。

2、火灾原因分类:防火、失火和意外火灾。

76、火灾原因
放火:指行为人为了达到一定违法犯罪目的,在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火灾的情况下,希望或放任火灾发生的行为。

失火: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引起火灾,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过于自信,或轻信能够避免,以至发生火灾。

意外火灾:指由于不可抗拒或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火灾。

77、火灾现场是指发生火灾的具体地点和具有与火灾有关痕迹、物证的一切场所。

78、按火灾现场现场形成之后有无变动,可将现场分为原始现场和变动现场。

79、火灾现场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做好火灾现场勘查,提取痕迹物证,侦破火案。

80、现场调查的要求做到:及时、全面、细致、客观、合法。

81、火灾现场勘查主要目:搜集证据,查明火灾原因,确定事故性质。

82、火灾痕迹物证是指证明火灾发生原委和经过的一切痕迹和物品。

83、证明起火原因的那部分痕迹物证,有的是人为的,有的是自然形成的。

84、(判)火灾经常提取的物证主要是固体实物。

85、物证检验是指对现场勘查中发现并收集的各种痕迹物证的审查、分析、检验和鉴定。

86、火灾现场分析的基本要求
(1)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
(2)既要重视现场中的各种现象,又要抓住火灾本质性问题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抓住重点,兼顾其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