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成考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2020成考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2020成考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生态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 2.9%

绪论只考查客观题型,且以选择题为主,2013—2017年,仅在2015年考查一道判断,2013—2014年,2017考查四道填空,其余除2015年各出1—2道选择题。

第二章应用生态学 1.6%

只考查客观题型,且考查较少。

第三章生物与环境19.7%

简答题每年必出一道题,论述题不考查,客观题必出。

第四章种群生态学19.7%

2017年考查论述题,除2015年,2017年每年简答题必出,客观题必出

第五章群落生态学24.0%

论述题不考查,除2016年简答题必出,客观题必出

第六章生态系统30.1%

为分值最高的章节,主要考查在论述题部分,2013—2016年考查论述题,2015—2017年考查简答题,客观题必出。

第一章绪论

(-)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1.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2.生态学的内容

经典生态学是研究个体以上的内容(不包括分子等)。

(1)按照研究内容划分;

①个体生态学

②种群生态学

③群落生态学

④生态系统生态学

⑤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

⑥全球生态学:区域和景观范围扩展到全球,是全球生态,也即生物圈或生态圈。

生物圈: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按照分支学科划分:

根据生物类群分类,分为普通生态学、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

真题试手

(二)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1.生态学(ecology)一词,1866年由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首次提出。

2.英国坦斯利(1935)提出了生态系统,,美国的奥德姆把生态学重新定义为“研究生态系统结构的功能的科学”。

第二章应用生态学

(一)全球生态问题

1.全球气候变化

(1)温室效应:大气中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过度增加导致温室效应的加剧。

(2)温室效应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全球变暖和气候异常(最直接的后果)

2.生物资源问题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许多国家共同签署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

3.环境污染

(1)水污染:湖泊中氮和磷两种非金属元素增多会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

(2)酸雨:pH低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

(二)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

1.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模式。

第三章生物和环境

(一)环境与生态因子

1.生态因子的概念与分类

(1)生态因子的概念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中生长、生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2)生态环境和生境

①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的综合称为生态环境。

②生境是指一个生物体或其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内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的总和,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生境也叫栖息地。

2.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阶段性作用

对任何一个生物来说,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生态因子的要求也不同。

(5)补偿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的数量上的不足,可以有其他因子来补偿,即在功能上进行补偿和调剂。

(6)限制性作用(限制因子、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生态幅)

①限制因子:在农业生产中,研究作物生长的限制因子,常常是提高作物产量的一把金钥匙。

②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营养物质的量。

③生态幅:生态幅主要决定于各个生物种遗传特性,驯化能改变生态幅。

(二)生物与光因子

1.生物与光质

生理辐射:光合有效辐射一般是指波长在380~760纳米的可见光。只有可见光能在光合作用中被植物利用和转化。

其中红橙光为植物叶绿素最容易吸收的部分,是光合作用的主要能源;其次是蓝紫光,也能为叶绿素吸收。不同波长的光对光合作用产物的合成有不同的影响作用,例如红光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

2.生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

光补偿点: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和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量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1)阳性植物。阳性植物对光的要求比较迫切,只有在足够光照条件下方能进行正常生长。

(2)阴性植物。阴性植物对光的需要远较阳性植物低,可低于全光照的1/50,光补偿点低,呼吸作用、蒸

腾作用,抗高温和干旱能力较低。

3.光周期现象

(1)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①长日照植物:即日照时间要求较长,即必须短于某一临界暗期的情况下,才能转向正常的生殖生长,否则便只能进行营养生长,不能形成花芽。

如冬小麦、大麦、菠菜、油菜等。

②短日照植物:即日照时间要求必须超过某一暗期的情况下,才能转向生殖生长,否则就只能进行营养生长而不开花。

(2)动物的光周期现象

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哺乳动物的生殖和换毛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三)生物与温度因子

1.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1)生物发育

生物完成生命周期,不仅要生长而且还要完成个体的发育阶段,并通过繁衍后代使种族得以延续。最明显的例子是某些植物一定要经过一个低温“春化”阶段,才能开花结果。

例如冬小麦。

(2)有效积温法则

有效积温法则:K=N(T-T0)

公式中:K—该生物所需的有效积温,它是个常数。

T—当地该时期的平均气温,℃

T0—该生物生活所需最低临界温度(生物零度),℃

N—生物生长所需天数,d

有效积温的实际应用:预测害虫来年发生程度

2.节律性变温的生态作用

(1)温周期现象

温周期现象:生物生长于昼夜温度变化的关系更为密切,即为所谓温周期现象。

温度的日变化:昼夜间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称之为气温日较差或气温夜变幅。

温度的日变化大有利于糖分累计。

(2)物候节律

物候:指自然界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受气候影响,在一年中随季节变化而出现的现象。

(3)休眠

休眠:指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生理机制。

(四)生物与水因子

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根据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分为:

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陆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

与陆生植物相比,水生植物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对氧的需要。其次,其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退化,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适应水体流动。

(五)生物与土壤因子

1.土壤结构对生物的影响

土壤结构可分为微团粒结构(至今小于0.25mm)、团粒结构(直径为0.25~10mm)和比团粒结构更大的各种结构,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是土壤肥力的基础。

2.土壤酸碱度对生物的影响:

(1)我国土壤酸碱度可分为五级:

(2)土壤酸碱度对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有重要影响,在pH6~7的微酸条件下,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最好,有利于植物生长。

(六)生物与大气因子

风的生态作用:在高山、风口常可看到由于风力的作用,有些树木形成畸形树冠,常称为“旗形树”。(七)生物与地形因子

主要的地形要素与生态作用:

(1)坡向

阴坡:日照时间短,辐射强度大,温度低,湿度高。

阳坡: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度小,温度高,湿度低。

(2)海拔高度: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温度降低0.6℃。

(八)生物对环境的综合适应及影响

1.生态适应方式及机制

(1)形态适应

贝格曼定律由Bergman提出,进一步扩展就成了体重增大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

艾伦定律: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四肢、耳朵等)趋于缩短,有利于防止热量散失,而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相对较长,有利于热量散失。

(2)行为适应

(3)生理生化适应

2.生态适应的类型

(1)趋同适应和生活型

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

(2)趋异适应与生态型

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长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

第四章种群生态学

(一)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1.种群的概念

(1)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种有机体的集合群。

(2)按照具体对象划分:

①自然种群(如某一湖泊中的鲤鱼群)

②实验种群(如实验条件下人工饲养的小白鼠种群)

注意:种群内要求是同一物种。

2.种群的基本特征

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种群有一定的空间特征,即种群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方式。

第二,种群有一定的数量特征,即种群有一定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

第三,种群有一定的遗传特征,即种群有一定的遗传组成,而且随着时间的进程而改变其遗传性。

(1)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一个种群的个体数目的多少,称为种群的大小。单位面积或容积内的个体数目叫种群密度。

当用全部空间来计算时,得到的总密度叫粗密度;各种群实际生存的单位空间的个体数叫生态密度。(2)种群分布型:

①均匀型:个体之间保持一定的均匀的间距,一般出现在人工植物群落。

②随机型:每个个体在种群分布空间内各个位置出现的机会相等,如生活在森林底层的无脊椎动物。

③集群型:最常见的分布型,种群个体分布的极不均匀,成群,成簇,成块的密集分布,如鱼群、鸟群、兽群及人群等。

(3)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出生率可用生理出生率和生态出生率表示,生理出生率幼教最大出生率,是种群在理想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出生率;生态出生率又叫实际出生率,是指在某个真实的或特定的环境下的实际出生率。

死亡率:死亡率是描述种群中个体死亡的速率,是种群内数量衰退的因素。

(4)种群的年龄结构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活配置情况,它是种群的重要属性之一。

①增长型种群:椎体呈典型金字塔形,基部宽、顶部窄,表示中群众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少,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

②稳定性种群:椎体形状和老、中、幼比例介于增长型和下降型之间,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平衡,种群稳定。

③衰退型种群:椎体基部比较窄,而顶部比较宽,种群中幼体比例较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5)种群性比

生物界有雌雄性别,性别比例一般是指种群中雌体、雄体所占的比例。

(二)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1.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某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所能稳定达到的最大数量或最大密度,即为该环境对该种群的环境容量。

2.内禀自然增长率

在最适宜的条件下,种群所表现出来的最大增长率称为内禀增长率。

3.种群增长型

(1)指数增长

J 型增长中,种群在无限制环境条件下,即假定其所处的食物和空间是无限的,种群的增长率不受密度制约,种群密度开始增加缓慢后迅速,呈指数形式,然后突然的停止。

(2)逻辑斯谛增长

①种群不可能长期连续的呈指数增长,因为在自然条件下,环境条件总是有限的,S 型增长中,种群开始时数量小,增长缓慢,随后逐步加快,随着环境阻力的上增每增加速递下降。

②数学模型为logistic 方程

??

? ??-=K N rN dt dN 1 参数含义:N :种群数量;K :环境容量;r :瞬时增长率;(1-N/K )表示环境阻力,即允许度,其值在0~1之间,当N=K 时,允许度为零,种群停止生长;当N=K/2时,种群的瞬时增长量最大。

4.种群爆发或大发生:种群个体数量在短期内异常迅速增长的现象称为种群大爆发。

(三)种内、种间关系

1.种内关系

(1)植物的密度效应

①最后产量恒值法则:但是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

是一样的,这称为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②-3/2自疏法则

如果播种密度较高影响植物生长发育,植物可能会出现“自疏现象”。

(2)动物的领域性和社会等级

领域: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2.种间关系

(1)竞争

①竞争:两个或多个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抵制对方的现象。

②特点:

a.竞争的结果具有不对称性;

b.竞争双方对一种资源的竞争能影响对另一种资源的竞争结果。

③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原理):在资源有限的稳定环境中,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两个物种不能长期共存。

竞争是促使生态位分化的主要原因。而这种因种间竞争减弱引起生态位扩展的现象称为生态释放。

(2)捕食

(3)共生

①互利共生

②偏利共生

③原始协作

(4)寄生

3.种群调节

(1)种群调节:当自然种群数量偏离平衡水平时,种群数量有返回平衡状态的趋势,这就是种群调节。(2)种群调节的意义

①降低种群波动的幅度,维持种群平衡。

②避免种群大爆发、种群衰退及物种灭绝。

真题试手

(四)种群的进化与适应

1.物种的形成与消亡

(1)地理隔离:通常是由于地理屏障形成的,将两个种群彼此隔离开,阻碍了种群间个体交换,从而使基因交流受阻。

(2)独立进化:两个地理上和生殖上隔离的种群各自独立的进化,适应于各自的特殊环境。

(3)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加入地理隔离屏障消失,两个种群的个体可以再次相遇和接触,但由于建立了生殖隔离机制,基因交流隔离机制,基因交流已成为不可能,因而成为两个钟,物种形成过程完成。

2.生态对策

(1)R对策者的特点:个体小,短命,寿命一般不足一年,生殖能力强,可以产生大量后代,但后代存活率低,发育快。

例如:蝗虫、松毛虫。

(2)K对策者的特点:种群通常是长寿的,种群数量稳定,竞争能力强;生物个体大但生殖力弱,只能产生很少的种子、卵或幼仔;亲代对子代提供很好的照顾和保护。

例如:大象、熊猫。

(3)协同进化

在寄生物与寄主的协同进化过程中,有害的“负作用”常常趋于减弱。

第五章群落生态学

(一)生物群落的基本概念

1.群落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与制约

环境对群落的影响因子:光照、温度、水分、空气、土壤。其中温度和降水是影响群落地理分布最主要的两个气候因子。

2.生物群落的动态至少包括三方面,即群落的内部动态、群落演替和群落进化。

(二)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与数量特征

1.伴生种:指个体数量、盖度等特征次于优势种的种类。

2.生物群落组成的数量特征

(1)密度

密度:指单位面积上的植株数或生物个体数目。

(2)盖度

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即投影盖度。

(3)频度

频度:指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的百分率,反映了物种在群落中分布的均匀程度。

(4)重要值

重要值:在森林的研究中,根据密度、频度和基部盖度来确定森林群落中每一书中的相对重要性。重要值是群落总优势种的综合指标,也就是用来表示某个种在群落中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

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基部盖度。

3.种的多样性

(1)多样性的概念

①种的树木或丰富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寡。

②种的均匀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它反映的是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

③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

(2)多样性的测定

多样性指数是丰富度和均匀度的综合指标。

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可用来衡量物种的多样性。

(一)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群落的空间结构分为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水平结构主要有群落的镶嵌性、复合体和群落交错区等几种情形;垂直结构主要有成层现象和层片。

群落空间结构决定于两个要素,即群落中各物种的生活型和层片。

1.水平结构——群落交错区

群落交错区: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其特征是由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时间及强度所决定的。

在这里,群落中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群密度比相邻群落大,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比成为边缘效应。

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例如,森林和草原之间有一森林草原地带。

2.垂直结构——成层现象

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主要与植物对光的利用有关。

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复杂,通常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四个层次。

而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难以归入森林群落中的某一层,常被称为层间(或层外)植物。

3.群落的外貌

(1)生活型: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生态特征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性。也就是说,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具有相似的体态和适应特点。

生活型包括:高位芽植物(高大乔木)、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当年完成生活史并以种子的形式度过不利时期的植物)。

生活型注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区分,是种以上的分类单位。例如,在热带森林中,有很多具有柱状茎和板状根的常绿草本植物,属于同一生活型,但分属不同的科。

(2)季相:随着气候的季节性交替,植物群落呈现不同的外貌。

4.生态位

(1)生态位的概念

生态位: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或角色)和地位。

基础生态位:由物种的变异和适应能力决定的,而并非其地理因素。或者说基本生态位是实验室条件下的生态位,里面不存在捕食者和竞争。

(2)生态位分化

生态位分化:物种进化过程中,生态位很接近的种类向着占有不同的空间(栖息地分化),吃不同的食物(食性上的特化),不同的活动时间(时间分化)和其他生态习性上分化,以降低竞争的紧张度,竞争的结果是各种群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趋于互补,利用率高。

(二)生物群落的发生与演替

1.生物群落发生的进程

(1)入侵(扩散)

(2)定居

(3)竞争

(4)反应

2.生物群落的演替

(1)演替的概念

演替: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过程称为群落演替

(2)演替的特征:当群落演替到成熟阶段,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大体相等。

(3)演替的基本类型

①按照演替的起始条件分类:

a.原始演替:一般包括地衣植物阶段、苔藓植物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

植物繁殖体的迁移和散布是影响群落原生演替的主要因素。

b.次生演替:在撂荒地、森林生物火烧迹地和采伐迹地等次生裸地上,生物重新发展的演替叫次生演替。

②按基质的性质分类:

a.水生演替:演替开始于水生环境中,但一般都发展到陆地阶段。

典型的水生演替系列是: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挺水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

b.旱生演替:演替从干旱缺水的基质上开始。旱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相比,具备的特征是根系发达,肉质茎肥厚,角质层厚。

(4)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

他感作用:由于他感作用对演替的影响,所以在农业上,有些农作物必须与其他作物轮作,不宜连作,连作则影响作物长势,降低产量。这种现象被称为歇地现象。

3.演替顶级学说

(1)顶级群落的概念

顶级群落:演替系列中最后到达的稳定群落。

(2)单元顶级学说

在一个气候区,群落演替到最后只会形成一个气候顶极。

(三)生物群落的分类

1.中国植物群落的分类系统

我国生态学家在《中国植被》一书中将群落主要分类为3级: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从。

2.生物群落分布

(1)森林:组成成分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

①热带雨林:具有极为丰富的物种,层次结构也很复杂,植物密度高,季相变化不明显。

②常绿阔叶林:分布在亚热带雨林湿润气候条件下。

(2)草原:热带稀树草原又称萨瓦纳群落,初级生产者主要是生长较高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3)荒漠:植被稀疏,甚至无植被。构成荒漠的植物是一系列特别耐寒的超旱生物和短命植物,但其生活型态还是多种多样的。

第六章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1.生态系统(生物地理群落):生态系统就是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2.生态系统的组成

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两大部分:生物(植物性和动物性)和环境(非生物)。这两大部分又被区分为四个基本组成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

(1)生产者(自养生物)

生产者是指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他们的共同点是能将环境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环境中的能量以化学能的形式固定到有机体中。

(2)消费者

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可能会有消费者缺失(绿色植物直接被分解者分解)。

(3)分解者(又称原者)

利用植物和动物残体、排泄物及其他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指细菌、真菌和放射线菌等微生物,他们的主要作用是将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与环境,供生产者再度吸收利用。

3.生态系统的功能

(1)能量流动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数量逐级锐减,能流越来越细,直到以废气形式全部散失为止。这样,生产者吸收来自太阳的能量,经过生态系统的暂时固定,流动,最后全部返回空间,所以生态系统是能量开放系统。

(2)物质循环

(3)信息传递

(二)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1.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

(1)初级生产的基本概念

①初级生产:初级生产者不仅是有绿色植物,还有少部分其他类别,如蓝藻。

②生物量:泛指单位面积所有生物体的质量,即是单位面积内动物、植物等生命活体的总质量。即为某一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总量。

③净初级生产力:指单位面积和时间内总生产力减去植物呼吸消耗量所剩的数量。与成熟林相比,幼龄林的净初级生产力高。

(2)初级生产力的分布

高标准的生产力,属于温湿地带,尤其是多雨的森林、沼泽地、河流岸边的生态系统等。

(3)测定方法

黑—白瓶法:通过黑白瓶间溶解氧量的变化,就可估算出水体的生产力。

2.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第二性生产)

(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

(1)有机物的分解是许多生我的通力合作和非生物因素的理化作用过程,其中包括:

①碎裂:由于物理的和生物的作用,动植物遗体被分解成为颗粒和碎屑,即碎裂。

②异化:腐生生物把有机物碎屑转变成为腐殖酸和其他可溶性有机物,,然后腐殖酸和其它可溶性有机物缓慢分解,逐步变成生产者可以重新利用的无机物。

③淋溶:可溶性物质被水淋洗出来,进入土壤。

在自然界中,这三个过程是交叉进行、相互影响的。

(2)影响分解作用的主要因素包括分解者生物、理化环境和待分解资源的质量。

2.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可分为捕食链、腐屑链、寄生链三类。

①捕食链又叫草牧链、放牧链、植食链等,如草原生态系统中:草→蚱蜢→青蛙→蛇→鹰

②腐屑链又叫残屑链、碎屑链等,从死亡的有机体到微生物再到摄食腐屑的生物及其他的腐食者,也就是从此开始分解动植物残体,腐屑链多存在于棕色带内。

(2)在食物链中,生物量最高的是生产者。

(3)食物网将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直接或间接地联系起来。生物种类越多,食性越复杂,形成的食物网就越复杂,因此增加了系统的稳定性。所以生物种类较少的,荒漠、冻原等食物网最为简单。

3.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1)营养级:如生产者称为第一营养级,他们都是自养生物;食草动物是第二营养级,他们是异养生物并具有以植物为食的共同食性;肉食动物为第三营养级,它们的营养方式也属于异养型,而且都以草食动物为食。一般来说,食物链中的营养级不会多于5个,这是因为能量沿着食物链的营养级逐级流动时,是不断减少的。

(2)生态金字塔

能量金字塔:以热力学定律为基础,一般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的能流量或生产力表示的比例关系,反映了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的规律。

4.生态效率

林德曼效率:In/In-1,为能量摄入效率或能量摄食效率,即相邻两个营养级进食之比。

他对50万平方米的湖泊作了调查和研究后,生物量从绿色植物向食草动物、食肉动物等按食物链的顺序在不同营养级上转移时,有稳定的数量级比例关系,通常后一级生物量只等于或者小于前一级生物量的1/10。林德曼把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叫做“十分之一定律”。

(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概念: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各种化学元素(如C、H、O、N等)和营养物质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内,乃至整个生物圈内,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再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流动和循环的过程,就构成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又叫生物地化循环。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包含两个内容:

①地质大循环

②生物小循环

(2)类型

①气相型循环的储存库主要是大气圈和水圈。氧、二氧化碳、水、氮、氯、溴和氟等都属于气象循环类型。

②沉积型循环的储存库主要是岩石圈和土壤圈。磷、钙、钾、钠、镁、铁、锰、碘、铜和硅等都属于沉积型循环。

2.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共同作用使得物质循环能够不断进行,其中生产者和分解者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3.主要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碳循环

地球上碳非常多,绝大部分以碳酸盐和非碳酸盐的沉积物的形式贮存在岩石圈中,还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沉积岩中,其次贮存在海洋中,大气圈、生物圈和土壤中碳含量较少。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2)氮循环

生物固氮是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一个重要过程。

氮循环中主要的化学过程:

①固氮作用

②硝化作用

③脱氮作用

④挥发作用

4.有毒物质富集

难降解的有毒物质在沿食物链传递过程中,其浓度的变化趋势会升高。

(五)生态系统的发展与稳定性

1.稳定性: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稳定阶段

生态系统处于稳定阶段时,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平衡。

3.生态系统的反馈控制

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稳定机制的自动控制系统,它的稳定性主要是靠系统的反馈来保持的。

反馈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

负反馈:凡是十元系统的变化率变小,是系统接近平衡的反馈就是负反馈。

(六)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1.森林生态系统

(1)森林生态系统是指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并具有一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主体。

(2)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主要由草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交织而成,以腐屑(碎屑)食物链占优势。

2.草原生态系统

(1)草原生态系统具有较高初级净生产力,是地球生态系统能流和物流的重要源头。

(2)草原生态系统中,有着种类丰富的各级消费者,组成了各种不同的食物链,形成复杂的食物网。它既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饲草、饲料,又提供了丰富的畜禽产品。

(3)牧草还能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度、涵养水分、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3.淡水水域生态系统

“湿地”,泛指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过6米的沿海地区,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泥炭地、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

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包括非生环境和生物环境。 (3)相互关系一相互作用:①有机体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②有机 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种内竞争:异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种间竞争、捕 食、寄生、共生。 2.环境: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 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环境的分类:①按性质分: 自然环境、非自然环境、社会 环境 ②按范围分: 宇宙环境(空间环境)、地球环境(地理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 ③按 主体分: 人类环境、 (生物) 环境 ④按影响分: 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4.环境因子 :生物有机体以外的 一切环境要素称为环境因子。环境因子分类:①按环境因子特点: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 ②按对环 境的反应: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非周期性因子。 5.生态因子 :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 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6.区别: 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 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7生态因子的分类:①按生命特征:生物因子、非生物 因子;②按性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③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 用: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④按利用方式: 条件、资源;⑤ 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稳定因 子、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8.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是对生物的生存、生长、 繁殖或扩散等起限制作用的因子;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这个因子成为该生物限制 因子。 9.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这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 素称最小因。 10.耐受性定律: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 ,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 生物的耐受限度时 ,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两定律异同: 都是对生态因子数量的法则,但是前 者是决定植物的生长,最小因子增加有利于其生长,而后者生态因子的增加会使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1.限制因子定律 生态因子处于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量和高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 都对生物具有限制性影响。。 12.生态幅: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 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 (或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 )之间的范围称生态幅或生态价。 13.适应方式 :形态适应、行为适应、生理适应、营养适应。 性和1.生态学 :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1)有机体:包括生命的各组织层次 2)环境: 14. 适应: 生物适合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特

基础生态学重点总结材料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环境:非生物环境——温度,可利用水,风; 生物环境——同种或异种其他有机体。 1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阶段性作用。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2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利用太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波长的辐射能。 黄化现象:光是叶绿素形成的主要因素。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大气中的CO2和O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温动物:通过自己体氧化代产热来调节体温,如鸟兽。 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的热源来调节体温,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发育阈温度: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 春化:很多植物在发芽之前都需要一个寒冷期或冰冻期,这种由低温诱导的开花称为春化。驯化:温动物经过低温的锻炼后,其代产热水平会比在温暖环境中高,这些变化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 贝格曼规律:来自寒冷气候的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阿伦规律:冷地区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却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生物对低温的适应:(1)形态:植物的芽和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树干粗短,树皮坚厚 状;温动物出现贝格曼规律和阿伦规律的变化。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 结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综合,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物环境:A大环境: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a大气候:离地面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B小环境: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领接环境/b小气候:生物所处的局域地区的气候 大环境直接影响小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反作用环境。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CO2 、H2O 、食、天敌……)分类:A性质:1气候因子 2土壤因子 3地形因子 4生物因子 5人为因子B有无生命特征:1生物因子 2非生物因子C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动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地) 2非密度制约因子(气候,降水)D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引力,光强)2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四季,潮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阶段性作用 4不可代替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或间接作用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地域某种生物余姚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之歌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的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光质的生态作用:尽管生物生活在日光全光谱下,但不同的光质对生物的作用是不同的,生物对光质也产生了选择性适应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 波长的辐能,这个带对应于辐射能流的最大节 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植物物种间对光照强度表现出的适应性差异,是已进化的两类值物间的差异:1阳地植物 2阴地植物 动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1昼行动物 2夜行动物自然条件下,动物每天开始活动的时间常常是由光照强度决定的,当光照强度达到某一水平时,动物才开始活动,因此不同季节随着日出日落的时间差异,动物活动时间也有变化 生物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1 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2 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3 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才能开花的植物 4 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 动物的光周期现象:A繁殖的光周期1 长日照动物 2 短日照动物 B昆虫滞育的光周期现象 C换卖鱼换羽毛的光周期现象 D动物迁徙的光周期现象

园林生态学复习重点汇编

绪论 海克尔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尤其指动物与其他动物、植物之间互惠或互敌对的关系。 生态学发展简史: 1.生态学萌芽时期:16世纪以前,人类依赖自然生存,在长期与自然的交往及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有关植物和动物的知识,对自然地了解逐渐增多。人类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的这些知识为生态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生态学建立时期:17-19世纪。十七世纪后,有关生态学的知识逐渐丰富。十九世纪末,生态学作为生物学的分支科学诞生。 3.生态学巩固时期:20世纪初-50年代。生态学进入到生态系统这一新阶段。 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后,科学发展,生产力提高,人类与环境矛盾日益突出,人类面临人口爆炸、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不足、环境污染五大问题的挑战,人们意识到生态对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生态学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概念)园林生态学是研究城市居民、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内容)1.城市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条件与园林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2.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和标准。3.城市植被营建管护相关的植物群落生态学知识。4.城市景观生态规则以及城市的生态恢复与生态管理等。 第一章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 环境:是指生物个体或群体外的一切因素的总和。构成环境的各个因素称为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用的因子。 生境:是指植物体或植物群落所居住的地方,是具体的特定地段上对植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的总和。 城市环境的特征(简答) (1)城市环境的高度人工化特征 (2)城市环境的空间(平面和立面)特征 (3)城市环境的地域层次特征:建筑空间、道路广场空间和绿地空地空间

农业昆虫学重点总结

农业昆虫学重点总结 植保31201班 1、农业昆虫学:研究农田生态系中有害昆虫的生物学特性,种群数量变动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子的关系,同时,又研究寄主受害后反应,包括经济损失、补偿能力和抗生机制,以及提出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综合防治策略和配套措施,以期达到控害、高产、优质和维护优良生态环境的目的的科学。(是研究农业害虫的发生、发展规律、预测预报及防治技术的科学) 2、昆虫防治方法: ●植物检疫:由国家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植物检疫法规,并建立专门机构进行工作,目的在于禁止或限制危险性病、虫、杂草人为地从国外传入国内,或从国内传入国外,或传入以后限制在国内传播的一种措施。 ●农业防治:是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前提下,运用农业栽培管理措施,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天敌的繁殖,而不利于某些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直接或间接地抑制虫害的发生与危害的方法。 ●生物防治:利用生物或生物代谢产物来控制害虫数量,以达到压低或消灭害虫(病害、杂草)的目的。 ●物理机械防治:应用各种物理因子和机械设备来防治害虫的方法。包括光学、电学、声学、力学、放射物理、航空、人造卫星、神舟飞船等 ●化学防治:利用化学药剂防治害虫的方法。包括辅助剂和增效剂,激素。 3、农业防治的优缺点 ①优点 ●主动措施,将害虫消灭在农田以外或为害之前; ●结合作物丰产栽培技术,不增加防治害虫的劳动力和成本; ●利用越冬期、抗虫品种、改变耕作制度和改造生态环境,对害虫彻底控制,其他方法无法达到; ●有利于天敌生存,无污染的环境。 ②缺点 ●某种措施对一些害虫有效,另一些害虫数量可能导致上升; ●措施有明显的地域性; ●不能作为应急措施,在害虫爆发时显得无能为力 4、生物防治的优缺点 优点:①有效控制害虫; ②减少环境污染; ③降低农业成本,增加农业收入 缺点:①控制不迅速,药效慢,难于对付爆发性害虫; ②制剂、天敌不易成批生产(相对化学农药),季节性强; ③使用方法不简便和效果不稳定。 5、化学防治的优缺点 ●优点:杀虫作用快,效果好,使用方便,不受季节性和地区的限制,适于搭面积机械化防治; ●缺点:保管不慎,会引起人畜中毒,污染环境,造成公害以及 3R 问题;即残留Residue、抗药性Resistance、再猖獗Resurgence。

生态学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

生态学研究方法知识点概括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①原地观测 ②受控实验 ③生态学研究方法分析 2.原地观测的容: ①野外考察 ②定位观测 ③原地实验 3.生态学综合研究的研究方法: ①资料的归纳和分析 ②生态学的数值和排序 ③生态学的数学模型和仿真 4.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 ①层次观 ②整体论 ③系统学说 ④协同进化 5.生态学研究的组织层次 基因—细胞—器官—个体—种群—群落 6.名解: 受控实验: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与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 协同进化:两个或多个物种在种群动态上的相互影响彼此在进化过程和方向上的相互作用,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 7.原地观测:指在实地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 第二章野外环境生态因子的观测 1.名解: 环境因子:组成环境的所有要素的总和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地形因子: 气候因子: 溶解氧:在水中溶解分子态的氧 电导率:电导反应了水中含盐量的多少,水越纯净,含盐量越少电阻越大,电导越小。 色度:颜色,浊度,悬浮物等都是反应水体外观的指标 2.生态因子的分类 按生命特征:(1)生物因子(2)非生物因子 按性质分:(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生物因子(4)地形因子(5)人为因子 按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1)密度制约因子(2)非密度制约因子

按生态因子稳定性:(1)稳定因子(2)变动因子 3.地形因子包括哪些? 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海陆位置经纬度坡度 4.气候因子包括那些数据? 太阳辐射强度光照强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大气降水风速风向降水量 5.地温(土壤温度)用曲管地温表测量;大气降水用雨量器和雨量计测量;空气湿度用温度计或干湿球温度表测量。 6.水样的采集:现场测定的有PH值、电导率和溶解氧。 7.色度的测量方法: ①铂钴标准比色法 ②稀释倍数法 ③分光光度法 8.了解GPS 统,称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GPS是由美国国防部研制建立的一种具有全方位、全天候、全时段、高精度的卫星导航系统,能为全球用户提供低成本、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和精确定时等导航信息,是卫星通信技术在导航领域的应用典,它极提高了地球社会的信息化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发展。 第三章生态学观测的取样设计 1.取样的定义与类型:抽取其中一部分作为样本来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进而推断总体的特征,这个过程成为取样。 ①主观取样 ②客观取样(概率取样法) 2.客观取样包括哪些取样方法并了解各取样方法: ①随机取样:样方的设置是随机的,即每一样品单位被抽取的机会是相等的;一般随机取样的方法是将研究地区放入一个垂直坐标中用成对的随机数作为坐标值来确定样方的位置。(缺点:在实际研究中往往难以确切设置,尤其是地形复杂等地;优点:可用于统计分析)②系统取样:根据某一规则系统的设置样方,也叫规则取样;在大多数情况下,先用地形等因素确定第一个样方设置(优点:取样简单,样品分布普遍,代表性强,在植被变差较小的情况下效果好;缺点:好坏不能客观评价,数据也不能进行统计分析) ③限定随机取样(系统随机取样):是系统取样和随机取样的结合,兼有二者的优点,先用系统法将研究地段分成大小相等的区组,然后在每一小区再随机地设置样方(优点:每个区组每个样品被抽取的机会更大,且数据可进行统计分析;缺点:在野外可能更费时间) ④分层取样:将研究地段按自然的界限或生态学标准分成一些小的地段,小地段的划分不是统计学方法,而是自然的界限或生态学的标准(优点:简便易做,也是应用最多的方法;缺点:小地段的大小一般是很难知道的,不等的所以难以进行统计分析) ⑤集群取样:是一种二维水平取样,即首先随机选取样点,在每一个样点取一些样方(而不是一个样方),在这特殊调查中更有效,可有多种设计方案,根据所研究的对象不同而有差异 ⑥环境因子取样:对环境因素,某些因子的值只与样方位置有关 3.群落的最小面积的定义及几种需要了解的群落最小面积

景观生态学考试复习重点

景观生态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1.等级理论 任何系统都属于一定的等级,并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等级结构是一个由若干单元组成的有序系统,对于任何等级的生物系统,它们都是由低一等级水平上的组分(亚系统)组成。同时本身又是高一等级水平上的组成成分。 2.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物种-面积”关系、均衡理论、聚合种群理论) (1)“物种—面积”关系:S = CAz (S:物种丰富度;A:物种存在的空间面积;C:物种的分布密度;z:一个统计指数,理论值为0.263,通常为0.18-0.35) (2)均衡理论:岛屿物种数目的多少,应当由“新物种”向区域中的迁入和“老物种” 的消亡或迁出之间的动态变化所决定,它们遵循着一种动态均衡的规律。当迁入率和灭绝率相等时,岛屿物种数达到动态的平衡状态,即物种的数目相对稳定。 (3)聚合种群理论:指在斑块生境中,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距离,但彼此间通过扩散个体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小种群或局部种群的集合,一般也称为一个种群的种群。 3.复合种群持续生存的必要条件 ①离散的局部繁殖种群。 ②所有的亚种群均有绝灭的风险。即使是最大的亚种群也有绝灭的可能。 ③亚种群有重建的可能。重建率随斑块间距离的增大而锐减,也与物种的迁移能力有关。 ④局域动态的非同步性。 4.渗透理论(临界阈现象,渗透阈值0.5928) (1)临界阈现象:某一事件或过程在影响因子或环境条件到达某一阈值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 (2)渗透阈值0.5928 5.源-汇系统理论(“源”种群与“汇”种群,源斑块与汇斑块) (1)所谓“源”种群是那些在条件较好的斑块生境中生存并具有较高增长率的局部种群。(2)所谓“汇”种群是指那些在条件较差的斑块生境中生存并具有负的种群增长率的局部种群。 (3)包含源种群的生境视为源斑块,而将汇种群所占据的生境作为汇斑块。物种总是从源斑块向汇斑块迁移。 6.尺度的定义和表达 (1)定义:指在所研究的生态系统的面积大小(空间尺度),或者指所研究的生态系统动态的时间间隔(即时间尺度)。 (2)表达:粒度和幅度 第三章景观结构 1.斑块(概念,起源)

恢复生态学复习重点归纳

《恢复生态学》复习纲要 1、恢复生态学的概念和内涵 定义:研究生态系统退化机理、恢复机制和管理过程的科学。 恢复生态学是一门关于生态恢复的学科。恢复生态学是生态学的分支学科,但它又是环境学、地理学、林学、农学、草地学、湿地学、海洋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2、生态恢复的机理 通过排除干扰、加速生物组分变化和启动演替过程使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到某种理想的状态。 3、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因 自然因素:全球气候变化(如暖干化)、自然灾害(火灾、水灾等)、外来种入侵(包括人为引种后泛滥成灾的入侵)。 人为因素:过度垦殖、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采挖、长期不合理的灌溉、矿山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工农业污染等。据Daily(1995)对人为因素造成的退化生态系统排序:过度开发占34%,毁林占30%,农业活动占28%,过度收获薪材占7%,生物工业占1%。 人为干扰:过度开发、毁林、农业活动、过度收获薪材、生物工业、化学污染、深林砍伐、露天采矿、旅游、探险等。 自然因素:物理因素,水灾、火灾、冰雹风暴、洪水、地震、泥石流干旱胁迫、海岸和河岸冲击等;生物因素,生物入侵、病虫害侵袭、伤害和放牧。 4、什么是生态因子,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是什么 定义: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特点:综合性、主导性、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阶段性、限制性、间接性和直接性。 5、种群的基本参数有哪些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种群和年龄结构和性比 种群的三个基本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和遗传特征 6、景观生态恢复目标、原则和步骤

厦门大学海洋生态学老师所划重点题目整理汇编

海洋生态学复习思考题2014 第一章绪论 1.海洋生态学的十大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请具体说明。 –海洋初级生产力总量的研究 –微型和超微型浮游生物研究 –海洋新生产力研究 –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研究 –海洋微型生物食物环研究 –大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 –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 –生物泵及海洋对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调节作用研究 –热液喷口和冷渗口特殊生物群落的研究 –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具体说明看课件) 2.什么是海洋生态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答:探讨人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和对策,以达到可持续的生物圈的目的。(这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明显趋势。也是海洋生态学的研究的重要任务。) 3.哪三个研究领域为生态学优先发展的领域和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答:①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包括气候、大气、陆地和水域变化的生态学原因和后果; ②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决定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因子和生态学意义,全球性和区域性 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③可持续的生态系统(sustainable ecosystern),探讨可持续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原理和策略以 及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原理和技术。以上三个优先研究领域实际上阐明了生态学优先发展的领域和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4.厄尔尼洛现象和南方涛动如何影响海洋环境和全球气候,举例说明。(看文献,写作业,ppt) (作业,自整理) 第二章海洋与海洋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1. 基本名词: 温跃层——是位于海面以下100—500m之间、温度和密度有巨大变化的薄薄一层,是上层的薄暖水层与下层的厚冷水层间出现水温急剧下降的层。 热常数——指有效温度(即高于生态学零度以上的温度)和发育持续时间的乘积。 K=N(T-T0) K为该生物所需的有效积温,N为天数,T为当地该时期的平均温度,T0为该生物生长活动所需的最低临界温度(生物零度) 海洋生物的垂直移动——海洋动物在夜晚升到表层,随着黎明的来临又重新下降。光是影响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最重要的生态因子。 生态位——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补偿深度——:在某一深度层,植物24小时中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质全部为维持其生命代谢消耗所平衡了,没有净生产量,这样的深度为补偿深度 临界深度(the critical depth):在这个深度上方整个水柱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总量等于其呼吸消耗的总量。临界深度通常大于补偿深度。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一“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需物质”。当环境中某物质的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得综合,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得各种因素。 生物环境:A大环境: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a大气候:离地面1、5m以上得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B小环境:对生物有直接影响得领接环境/b小气候:生物所处得局域地区得气候 大环境直接影响小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反作用环境。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得因子(CO2 、H2O 、食、天敌……)分类:A性质: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地形因子4生物因子5人为因子B有无生命特征:1生物因子2非生物因子C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得变动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地) 2非密度制约因子(气候,降水)D生态因子得稳定性及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引力,光强)2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四季,潮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生态因子得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阶段性作用4不可代替性与补偿性作用5直接或间接作用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得栖息地得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地域某种生物余姚得最小量得任何特定因子,就是决定该生物生存与分布得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生物得耐受性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之歌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得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得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上得最高点与最低点,在最高点与最低得之间得范围称为生态幅 光质得生态作用:尽管生物生活在日光全光谱下,但不同得光质对生物得作用就是不同得,生物对光质也产生了选择性适应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得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波长得辐能,这个带对应于辐射能流得最大节 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植物物种间对光照强度表现出得适应性差异,就是已进化得两类值物间得差异:1阳地植物2阴地植物 动物对光照强度得适应:1昼行动物2夜行动物自然条件下,动物每天开始活动得时间常常就是由光照强度决定得,当光照强度达到某一水平时,动物才开始活动,因此不同季节随着日

基础生态学终结复习题

基础生态学终结版复习题

————————————————————————————————作者:————————————————————————————————日期:

基础生态学终结版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下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生态位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事物和其他生物 生存因子: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群落: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类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内稳态: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度、体液等),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 有效积温:生物在某个生育期或全部生育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 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基因型:种群内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 小气候: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最大出生率与实际出生率:最大出生率是理想条件下(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下种群内后代个体的出生率。实际出生率就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际的成功繁殖量。 哈-温定律: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如突变、选择、迁移、漂变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 动态生命表:总结的是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 遗传漂变: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仅偶然出现,在小种群中更明显。 环境容纳量:由环境资源所决定的种群限度,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 空间异质性:群落的环境不是均匀一致的,空间异质性的程度越高,意味着有更加多样的小生境,能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边缘效应:在两个或两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亦称周边效应。 生物多样性:是指各种生物源,包括数百万种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各个物种所拥有的基因,和各个物种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他们的生态过程。 *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我们把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种间竞争: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争作业。竞争的结

浮游动物学重点总结共13页文档

浮游动物学重点 ——静影藤绒 绪论 1.浮游生物的一般特征 ①生物体缺乏发达的游泳器官,活动受水流或风浪支配,营随波逐流式漂浮生活,但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垂直移动的能力 ②除部分水母类外,身体体型小,对它们形态结构的研究,需要借助于解剖镜和显微镜 ③除生活于气水交界和深海的部分种类具色彩外,一般身体趋向于透明无色 ④浮游生物能以各种不同方式适应漂浮生活 2.真光层(euphotic layer):水层中能照到光的部分,通常为水深0米到100-200米范围。 3.浮游生物按个体大小的分类 group Body-size representatives Femtoplankton超超微型0.02-0.2μm 病毒,细菌 Picoplankton超微型0.2-2μm 细菌,金藻 Nanoplankton微型2-20μm 硅藻.甲藻.chrysophyta,绿藻,黄藻 Microplankton小型20μm-1mm 硅藻,蓝藻,原生动物,甲壳动物,轮虫,幼虫 Mesoplankton中型1-5mm 水母,桡足类,cladocera,介形亚纲,毛颚动物,翼足目,异足亚目,被囊动物 Macroplankton大型5-10mm 水母,桡足类,磷虾,hyperiidae,sergestinae,毛颚动物,翼足目,异足亚目,被囊动物 Megaplankton巨型>1cm 水母,甲壳动物,被囊动物 4.按生活史中浮游时期的长短 Holoplankton 永久性浮游生物 Meroplankton 阶段性浮游生物 Tychoplankton 暂时性浮游生物 5.生物海洋学Biological Oceanography 研究海洋生物发生发展、运动变化和海洋水体、基底结构及各种动态过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生物海洋学是一门研究海洋生物种群在时间和空间分布状态,以及各生物群落之间和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学科。不难看出,生物海洋学主要涉及的领域是生物分类学和生态学。但是,由于海洋生物研究人员的兴趣是多方面的,所以,在实际研究中涉及的范围远远超出上面讲的那两个方面。 海洋生物学Marine Biology 研究海洋中生命现象、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海洋生物学主要研究海洋里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生物的分类和分布、发育和生长、生理、生化和遗传,特别是海洋生态。其目的是阐明生命的本质,海洋生物的特点和习性,及其与海洋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海洋中发生的各种生物学现象及其变化规律,进而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服务。 6.赤潮Red tide 定义:海洋中一些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值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体变色或对海洋中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景观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 副本 (2)

一、名词解释: Porosity 孔隙度是景观内具有闭合边界的斑块密度的量度,指单位面积上具有闭合边界的斑块数目 Landscape boundary景观边界是在特定时空尺度下相对均质的景观要素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性过渡区域。 Ecotone 生态交错带是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往往也是尺度较大的不同景观类型之间的边界地带,如沙漠边缘、海陆交错带、山地与平原的交错地带等。 Grain size粒级景观组分规模大小的量度 Contrast 景观对比度指相邻的不同景观单元之间的相异程度 Langscape heterogeneity景观异质性指景观系统特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及复杂程度 Venturi effect狭管效应(瓶颈效应) 能量和物质在通过景观的狭窄地带时流速改变 Landscape change景观变化是研究景观在各种内弯部驱动因素作用下其结构和功能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征与规律,也称景观动态(landscape dynamic)。 Disturbance 干扰剧烈影响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结构,并能改变资源和物理环境的相对离散性事件。 Frequence 干扰频度指同一地区同一植被或同一景观内,单位时间某一干扰发生的次数。 Return interval cycle or turnover time干扰重发间隔指一个地点相邻两次干扰间隔的平均年数,为频度的倒数,主要指周期性不明显的干扰。某处100年发生一次火灾,此处每年发生火灾的频度为0.01,间隔为100。 Scale 尺度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量度 尺度通常用粒度、幅度和范围来表达。大尺度对应小比例尺,小尺度对应大比例尺。 Scaling 尺度推绎指利用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来推测其他尺度上特征的过程,或者通过在不同尺度上的研究来讨论生态结构、过程、功能等景观生态学问题跨尺度特征的过程,即为跨尺度信息转换,也称尺度演绎或尺度外推(scale extrapolation)。内容:尺度的放大或缩小(改变粒度或幅度来实现);系统要素和结构随尺度变化的重新组合或显现;根据某一尺度上的信息,按一定规律方法推测研究其他尺度上的问题。 Landscape ecological classification景观生态分类根据景观的空间结构与生态功能特性来划分景观生态系统的类型。 Suitability 适宜性也称适宜度,是一定土地单元的某种特殊利用方式与其生态环境协调关系的一种量度。 Suitability analysis适宜性评价指相对于特定生态过程的景观潜力和景观利用合适程度的综合评估。 Landscape ecological evaluation景观生态评价是对景观属性的现状、生态功能及可能的利用方案进行综合判定的过程。 Ecosystem health生态系统健康指一个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即在时间上具有维持其组织结构、自我调节和干扰后的恢复能力。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为其特征。 Ecosystem service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维持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及其效用。替代市场价格法、全变估值法Ecological security,eco-security生态安全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来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复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反映。 Ecological footprint生态足迹法是基于土地面积的量化,它是通过核算人类生存所需的生物生存土地面积与该地区所能提供的实际土地面积相比较,判断该地区人类活动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 通过测算研究区域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来测评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 Ecological capacity生态承载力指一个区域实际提供给人类的所有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的总和 Landscape ecologicalplanning景观生态规划是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以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基本目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Landscape ecological classification景观空间分类就是根据景观的空间结构域生态功能的特性来划分景观生态系统的类型。单元确定(以功能关系为基础),类型归并(以空间形态为指标) Wetland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咸水或淡水或半咸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体。 二、填空、选择: 景观地理学概念——洪堡德 景观生态学创始人——特罗尔 景观的基本特征: 1、景观是由异质性的土地单元组成的镶嵌体,即生态系统的聚合。异质性是景观的基本属性。 2、景观由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组成 3、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等尺度的空间实体 4、景观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 5、具有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 6、与一定的干扰状况的聚合相对应 渗透理论用以描述胶体和玻璃类物质的物理特性,并逐渐成为研究流体在聚合材料媒介中运动的理论基础 斑块的类型环境资源斑块、干扰斑块、残存斑块、引入斑块(植入斑块、聚居斑块) 按廊道的结构和性质划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河流廊道 廊道的功能资源功能通道功能屏障功能、防护功能美学功能 廊道的双重性质:1、廊道将景观不同部分隔离开。2、廊道又将景观不同部分连接起来并可起保护作用,这两方面的性质是矛盾的,却集中于一体,区别点在于起作用的对象不同。 景观边界的特征异质性动态性宏观性尺度性 最常见、最简单的景观空间格局构型斑块——廊道——基质 网眼大小:网络线间的平均距离或网线所环绕的景观要素的平均面积。网眼大小在采伐作业和农业经济方面也有一定意义,如适当的道路密度可以减少木材的运输费用,田块的大小也与农田耕作方式密切相关。 景观空间格局有均匀格局聚集格局随机格局组合格局 均匀格局景观包括:点阵格局、渐变格局、带状格局、交替格局、棋盘格局、网状格局、环状格局楔状格局 聚集格局:群居格局、线状格局、交错格局、放射格局、水系格局、指状格局 随机格局:散点格局、散斑格局、镶嵌格局 景观破碎化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状镶嵌体的过程。 景观间流的运动机制:半透膜观点;关于源区和汇区的观点 景观要素之间物质、能量和物种的流动靠的是五种媒介物:风、水、飞翔动物、地面动物和人。 动物在景观中的运动方式巢区活动散布迁徙 动物分布格局的一般规律 1、在多数情况下,大片同质性地区不适宜动物生存。 2、廊道与动物运动的关系决定于廊道类型和动物种类。 3、动物巢区通常呈扁长形,有时呈线条形。 4、景观异质性特征在景观功能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景观的一般功能包括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美学功能文化功能 山地森林对河流的作用:1、维持景观稳定性和保持水土;2、维持河流生物的能量和保持水土;3、维持河流良好的水文状况;4、维持河流的良好水质景观阻力的影响因素包括:生态流通过界面的频率;界面的不连续性;景观要素的适宜性(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川被犬欺);各景观要素的长度 景观关键点: 1、具有重要内容或源地效应的部位,或者不同寻常的地物。 2、变化较频繁的区域,特别是生态敏感区,以及那些一旦受到干扰就长时期得不到恢复的区域。 3、各种形式流交汇的地方。 解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不同的人类活动方式而带有明显不同的文化色彩,同时也对生活在景观 中的人们的生活习惯、自然观、生态伦理观、土地利用方式等文化特征产生 直接而显著的影响。 景观文化性原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1、人的景观感知、认识和准则影响景观并受景观的影响 2、文化习俗强烈的影响居住景观和自然景观 3、自然界的文化概念不同于科学的生态功能概念 4、景观外貌反映文化准则 判断景观变化的标准是 1、景观的基质发生变化,一种新的景观要素成为景观基质。 2、几种景观要素类型所占景观面积百分比发生足够大的变化,引起景观内 部空间格局的变化。 3、景观内产生一种新的景观要素类型,并达到一定覆盖范围。 景观变化的空间过程有五种穿孔分割破碎{影响整个区域/一个斑块} 收缩磨蚀{单个斑块或廊道} 整个区域的连接性随着分割过程和破碎化过 程的增强而减小。 按干扰的作用强度划分轻度干扰适度干扰严重干扰极度干扰 常见的干扰现象有火干扰放牧土壤物理干扰土壤施肥践踏外 来物种入侵人类干扰等 影响干扰发生及效应的因素:群落组成及结构;立地条件,影响干扰的发生 及严重程度;植物的生态对策;景观特征 土地分类法、传统的景观分类法、景观生态分类法的区别联系 1、土地分类法即发生法强调属性至上,把土地划分成性质相对一致的空 间单元,但较少考虑到土地的空间形态,从而使空间单元的边界难以确定。 2、传统的景观分类法强调空间形态和空间异质性组合特征,并没有考虑 景观的本质属性 3、景观生态分类法不仅考虑景观的自然属性,同时也考虑景观的空间形 态的差异。 景观生态分类的基本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子原则、实用性原则、等级 性原则 景观生态分类的一般步骤 1、目标定位与资料收集 2、景观特征提取与分析 3、分类等级和主导因子确定 4、样点确定与野外调查 5、景观生态分类体系的建立 6、精度评价与结果校正 7、景观生态分类图制作 适宜性评价是生态规划的核心 景观分类与制图是基础 景观生态评价表现:1.根据一定的标准评价;2.是一个系统分析过程即必须 做出事实判断;其本质是对景观功能价值进行判断。 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气候地貌土壤肥力土壤质量土地利用格局 变化等 适宜性评价的一般步骤 1、确定生态规划区范围,明确适宜性评价的具体目标 2、将规划区划分网格,分别进行生态登记 3、根据评价目标确立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4、各单因子指标量化,或者建立各单因子指标适宜性模型,制定生态适宜 性评价标准 5、适宜性综合评价,同时给出每一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适宜性图 生态安全评价框架模式压力——状态——响应 (pressure-state-response,P-S-R)[北京市:p:能源方面,s:大气、水、土 壤、生物,r:新技术和投资]驱动力——状态——响应(driving force-state-response,D-S-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 (driviing force-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D-P-S-I-R) 景观生态规划的步骤 1、规划目标与范围确定 2、资料收集与景观生态调查 3、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分析 4、景观分类与制图 5、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 6、景观功能区划分 7、规划方案评价及实施 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 1.自然优先原则 2.整体优化原则 3.特殊性原则 4.综合性原则 一个生物圈保护应由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个功能区组成 理想的农区景观生态规划应反映农区景观资源提供农业的第一性生产、保护 和维持生态环境平衡及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观光资源三方面的功能。 Eg:南方丘陵地区多水塘体系景观模式,控制富营养化现象。符合景观生态 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 星状城市景观对消除大气污染的效果最好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总目标: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舒适性 绿地是城市景观中最重要的生态要素,一般通常用人均绿地面积和绿地覆盖 率来衡量城市的绿化水平。 生态旅游区景观格局基本面貌是点(斑块)、线(廊道)、面(基质)的分布 状态旅游景点或景区以及空间斑块的形式镶嵌于具有不同地理背景的旅游 区基质上,旅游线路则是用以上连接景点或景区,以及对外交通的廊道,廊 道之间常相互交叉形成网络。 湿地景观特点:1)过渡性2)多样性3)生产力富集性4)坏境脆弱性eg: 我国成都活水公园展示了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的新工艺。包括:厌氧池、 人工湿地塘、床系统、养鱼塘系统以及连接各个工艺的水流雕塑和自然水沟。 三、大题: 1.试论述物种共存和斑块动态的平衡观点和非平衡观点。 答:平衡观点是从Gauss的竞争排除原理出发,以生态位分化作为物种共存 的基本机制,这个观点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两点:(1)凡生态位完全相同的 种,将产生种间竞争,一个种将被另一个种所排挤,最后将由一个种占优势。 (2)由多物种组成的稳定群落必须是由生态位不同的种组成。正是由于多 物种在生态位上的千差万别,才使很多物种得以生活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另 外,在看来是一致的生境中,实际上是由许多微生境组成的,在一个微生境 中,对资源要求相同的种会互相排挤,但从总体来说,确是多种共生。 非平衡观点并不反对竞争排斥原理,但认为由于干扰的存在,竞争排斥 不是通则,而是某些局部特点;干扰是维持物种共存的主要机制。竞争排斥 原理在自然界中能否普遍发生存在三个基本前提:(1)确实两物种在同一时 间中对同一资源产生竞争;(2)要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3)要一直等到一 个物种完全排斥另一个物种所需的时间为止。但是由于自然环境的极端不稳 定性,并有天然干扰存在,因此就达不到竞争排斥,另外竞争排斥原理是以 闭合群落为基础的,而真实的群落实际上是一个开放的群落。正是由于这些 干扰的作用,所以中等干扰假说特别强调干扰在维持物种多样性中的地位。 干扰起的作用与竞争平衡正好相反,有下述三个特征:(1)干扰可创造一种 有利于竞争力弱的种的环境条件;(2)干扰频度如果比竞争排斥所需的时间 短,就可以防止竞争排斥发生;(3)干扰斑块如果在空间上接近于正在发生 竞争排斥的斑块,就可使被排斥种迁移到本斑块来。 2.谈谈你对“景观”概念的理解及其在园林规划中的指导意义。 答:景观的概念可以从三方面理解: (1)景观的美学概念。景观与英语中的风景(scenery)一词相当,与汉 语中的“风景”、“景色”、“景致”的含义一致。都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 (2)景观的地理学概念。地理学上将景观作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 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的综合体,具有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与某个特定区域综 合体的双重含义。 (3)景观的生态学概念。景观是指由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 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区域。 (4)景观这三方面的含义有历史上的联系,从直观的美学观,到地理 上的综合观,又到景观生态学上异质地域观逐步发展而来的。 (5)对于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而言,首先应注意景观的美学价值,地 理景观的特征;其次,要重视景观格局形成的生态原因,科学深地认识规划 区的生态特征。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不仅要注意观赏上的美学要求,也要充 分考虑到景观结构在生态学上的合理性。 3.试运用实例分析景观生态学的尺度效应。 答:以景观与景观要素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景观强调的是异质镶嵌体,而 景观要素则强调均质性,即指外貌、结构、功能等方面基本一致的单元; 其次,景观和景观要素的地位是相对的,某一景观要素在某种条件下可 能成为景观;比如我们可以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划分为森林景观、茶园、农 田、河流、居住地等。这时森林景观是构成风景区的一个景观要素,但如果 研究武夷山风景区的森林景观问题,这时森林即为景观,构成森林的马尾松 林、杉木林、经济林、竹林、阔叶林等是其景观要素,这种现象并非说明景 观与景观要素可以任意互相调换地位,而是说明景观现象具有尺度效应。 4、在生态学中,稳定性的含义包含了哪两方面?怎样理解稳定性的尺度? 答:稳定性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系统保持现有状态的能力,即抗干 扰的能力;二是系统受干扰后回归该状态的倾向,即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 任何景观都随时间发生变化,景观的稳定性只有相对的意义。在这里最 为关键的问题是所选取的时间尺度。评价景观是否稳定需要首先假定一个时 间尺度或者说是变化速率,当所观察的景观运动速率大于假定的运动速率 时,认为景观是变化的,反之认为景观是稳定的。 大尺度上景观结构和要素组成的变化需要很长的时间才发生,而小尺度上景 观的变化在短期就可以发生。在景观尺度上,稳定性实际上是许多复杂结构 在立地水平上不断变化和大尺度上相对静止的统一。 5、为什么说景观格局与过程分析对景观生态规划有重要意义。 答:不同的景观具有明显不同的景观空间格局,而景观空间格局是决定景观 生态流的性质、方向和速率的主要因素,同时景观格局本身也是景观生态流 的产物,即由景观生态流所控制的景观再生产过程的产物。因此景观的结构 和功能,格局与过程之间的联系与反馈始终是景观生态规划中的重要课题。 成功的规划与设计在于我们对规划区景观的理解程度,因为景观生态规 划的中心任务是通过组合或引入新的景观要素而调整或构建新的景观结构, 以增加景观异质性和稳定性,而对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分析有助于做到这 一点。 6、与农田毗邻的林带对农田存在多方面的影响,试分析林带如何影响农田 的小气候。 答:(1)风速降低30%——40%;(2)减弱湍流交换,降低农田蒸发,保持 水分;(3)保持积雪,防止沙尘暴;(4)避免干热风(高温低湿且达到一定 风力的天气现象);(5)温度白天略增加,夜间略降低。 7、生态建筑的理念。 舒适健康是生态建筑的基础:健康是生活的保证,舒适是更高一级的生活质 量 高效清洁是生态建筑的核心:无废物排放,无有害生物。 和谐优美是生态建筑的精神境界:中国的传统建筑是人类建筑坏境与自然界 生物共生、能够均衡持续发展的文化体现。 8、住宅生态化的知道思想:生态住宅的思想基础——人类居住的生态学原 理,生态住宅的文化基础——人类欣赏景观的非现代性,生态住宅的美学基 础——超功利产生美,生态住宅的技术基础——仿生,生态住宅的环境基础 ——美化景观与治理污染结合,生态住宅的经济基础——不同经济收入水平 不同要求,生态住宅的社会基础——人际关系和谐。 9.基质的判定标准 1、相对面积通常基质的面积超过现存的任何其他景观要素类型的总面 积,或者说基质的面积应占总面积的50%以上,在异质性很强的镶嵌景观中, 可能任何一种要素的面积都在50%以下,这时就应考虑其他判别标准。 2、连通性假如景观的某一要素连接的较为完好,并环绕所有其他现存景 观要素时,可以认为这一要素是基质。因此,基质是景观中连通性最好的景 观要素。 3、动态控制当相对面积和连通性两个因素难以对景观基质进行判别时, 考察某种景观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控制作用尤为重要。动态控制是一个功能指 标,即景观要素对景观动态的控制程度。 10.气候的意义 1、气候通过影响有机体的光合、呼吸作用等生命过程而影响其生长与发育 过程,从而影响其可能生长的种类或生态型等,进而影响由这些种类或类型 所组成的景观格局。 2、气候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从而影响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在同一气候 条件下,不同岩石的风化过程与结果不同,同一种岩石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 其风化的过程与结果也有很大差别,如石灰岩即是一例。 3、气候影响土壤过程,从而影响土壤对植物供应水分、养分等的能力,同 时控制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各种途径。 11.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规划和建设的方法 根据岛屿生物地理学的种—面积关系和平衡理论 1、大保护区比小保护区好。大保护区内物种迁入速率和绝灭速率平衡时, 拥有的物种较多;大保护区物种绝灭速率低。 2、栖息地是同质的保护区,一般应尽可能少的分成不相连的碎片。大保护 区物种存活率高,小保护区物种存活率低,大保护区比几个小保护区拥有较 多物种。 3、栖息地是同质性的保护区,如果要分成几个不相连的保护区,这些保护 区尽可能的靠近。这样将增加保护区物种迁入率,减小物种绝灭概率。 4、如果是几个不相连的保护区这些保护区应等距离排列。这意味着每一个 保护区的物种可以在保护区之间迁入和再定居;而在线性排列的保护区,位 于两端的保护区相隔距离较远,减少了物种再定居的可能性。 5、如果有几个不相连的保护区,用廊道把他们连接起来可能会明显的改进 保护功能。物种可以在保护区间扩散,而不需要越过栖息地之“海”,从而 增加物种存活机会。 6、只要条件允许,任何保护区应尽可能接近圆形,以缩短保护区内物种扩 散距离。如果保护区太长,当保护区局部发生种群灭绝时,物种从较中间区 域向边远区域扩散的速率会很低,无法阻止类似于岛屿效应的局部绝灭。 12.景观异质性与生物多样性 1、景观异质性与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随着景观 破碎等作用导致的景观异质性的增加,生境多样性将提高,种群多样性将更 丰富,物种基因的交流频繁,遗传多样性将增。 2、景观异质性与物种多样性物种在异质性的景观中的定居可以是随机 的,但通常是非随机的,即景观异质性愈高,物种多样性也愈高。 3、景观异质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异质性增加,生境多样性也随之增 加,生态系统多样性也随之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