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史学思想述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史学思想述论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他不仅是我国宋代文豪、书画家,而且也是史学评论家。因其长期出任地方官和过着贬谪的生活,故未能属意著史。但从其文章里可知他读过《尚书》、《左传》、《史记》、《汉书》、《晋书》、《旧唐书》等大量史籍,并对史料运用自如。因此,他对自先秦至当朝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有所评论。本文以《东坡志林》为例,对苏轼史学思想的特点及其阙失加以评述。

一苏轼史学观的特点

(一)直入主题,不落俗套。就事论事,议论横生;见解深邃,非同流俗;抨击邪恶,以评论见长苏轼在《尧舜之事》里写道:“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

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①a]这里指出尧舜禹时代,“储君”要受地方首领(“岳牧”)推荐,掌政并考察数十年有了政绩才授之以政。苏轼显然并未否定尧舜禅让之说。此说正与现代史学关于尧舜时代是军事民主制时代,部落首领由选举任职之说相合。然而,他对所谓“隐士”之说却持有异议。苏轼严正指出:这种对国家大事不负责任的态度,有何值得称道?而且,既然逃避君位而尧授之,岂非批评尧用非其人?所以,“自吾观之,亦不信也。”苏子对后世儒生杜撰之词持怀疑态度,其论至当。

在《周东迁失计》篇里,苏轼指出:“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缪(谬)者也。自平王至于亡,非有大无道者也。”“今平王举文、武、成、康之业而大弃之,此一败而粥(鬻)田宅者也。”不幸而有家败,“终不可议田宅”。“卫文公东徙渡河,恃齐而存耳。齐迁临zī@①,晋迁于绛、于新田,皆其盛时,非有所畏也。其余避寇而迁都,未有不亡;虽不即亡,未有能复振者也。”“我能往,寇亦能往。”一个民族迁逃不是根本之计。作为主战派政治家,苏轼已洞察到北宋朝廷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