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历史上国际产业转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国际产业转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伴随着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和渗透,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通常情况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通过跨国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从世界范围来看,国际科技与产业转移先后经历了四次较大范围的转移浪潮,每一次都加速了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国的工业化进程:
1. 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上半叶18世纪中叶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极大地促进了英国生产力的提高,使英国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及经济霸主。随着英国产业高度发展,国内产业成本逐渐升高,市场容量矛盾日益突出,19世纪下半叶开始,英国逐渐对外进行产业转移,开启了第一次国际性的科技与产业转移浪潮,输入国主要是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及北美国家。美国作为一个年轻的国家,凭借其良好的自然资源,吸引了众多的英国工业企业到美投资,成为第一次国际科技与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国及最大受益者。美国借助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的产业及技术基础,以及与此相关的由美国主导的第二次产业
革命,实现了经济崛起,不仅成为世界工业发展史上的第二个“世界工厂”,更是超越了英国,成为新世纪世界经济霸主。
2. 20世纪50—6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爆发,使得美国对其国内的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转移到日本和德国,进行海外投资和资本、技术输出。德国、日本通过承接转移产业,大大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工业产业的竞争力迅速提高。德国、日本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和新的“世界工厂”。
3. 20世纪70—80年代产业转移发生的主要区域集中在东亚和部分拉美地区。日本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美国一起成为这一时期产业转移的主导国家。由日本所推动的东亚地区产业转移,引领了东亚地区的“雁阵飞翔”,催生了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奇迹。这些国家和地区获得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的契机,逐步实现了由进口替代型产业向出口加工产业的过渡,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4. 20世纪90年代至今由于产业转移的输出地、输入地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国际科技与产业转移具有了新的特征。在这一阶段,美、日、德等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将产业结构重心向高技术化、信息化和服务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把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部分
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海外。亚洲新兴经济体承接了美、日、德等国家转移出来的重化工业和微电子等高科技产业,并且把部分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带动了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了其工业化进程。中国内地成为了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者。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由此中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基地。移出国制造业成本的不断上升和市场的国际性扩张需求是促使发达国家产业向外转移的内在动因,而移入国的成本优势和庞大市场则是产业转入的根本动力。这里的成本优势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劳动力成本,又包括土地等资源的成本,还包括税收等综合性的商务成本,等等。
长期以来,国际产业转移主要发生在制造业领域,但其内涵发生着不断变化。从资源密集度来看,产业转移从早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过渡到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到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从附加值来看,由低附加值产业(如纺织业)发展到高附加值产业(如集成电路制造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化纤业,到资本密集型的钢铁、造船、炼化行业,再到兼具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汽车、机械、电器制造业,直到目前的技术密集型的微电子和信息技术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