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煤集团沁南煤层气开发技术研发成果通过专家鉴定
我国煤层气开发钻井技术在山西省沁水县取得新突破

我国煤层气开发钻井技术在山西省沁水县取得新突破
佚名
【期刊名称】《煤炭学报》
【年(卷),期】2006(31)2
【摘要】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均股企业中联煤层气公司承担的国土资源部2005年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与评价重点项目——山西省沁水县端氏煤层气开发示范工程第一口水平羽状井DS—01井获得成功.该水平井于2005—12—26开钻,历时33d,2006-01—28完成生产井和羽状水平井10个分支的全部钻井工程,累计完成进尺6526m,其中煤层段进尺为5430m.预计煤层气单产将达到3—4万m^3/日,将成为我国日单产量最高的煤层气井.
【总页数】1页(P272-272)
【关键词】煤层气开发;沁水县;山西省;钻井技术;油气资源战略;集团公司;国土资源部;示范工程;钻井工程;煤层气井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7;TE243
【相关文献】
1.煤层气地面抽采技术取得新突破 [J], 李彬刚
2.新型无公害药剂问世/我国创新果蔬农药去毒技术/有机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取得新突破/苗木组培新技术问世/我国滩涂贝类培育技术获突破 [J],
3.山西省含氧煤层气高效利用取得新突破 [J],
4.煤层气钻井技术取得新突破 [J],
5.我国煤矿瓦斯防治重大技术研究取得重大实质性突破:河南省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公司研发的“煤矿井下定向压裂增透消突综合安全成套技术”正式通过国家鉴定,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沁南盆地成庄区块高煤阶煤层气高产主控因素

沁南盆地成庄区块高煤阶煤层气高产主控因素杨克兵;王海潮;王君;陈辉娜;符康【摘要】我国聚煤盆地形成演化历史复杂,后期构造破坏严重,高煤阶煤储层更是多阶段演化和多热源叠加变质作用明显,使得煤层气储层物性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单井产量普遍较低,煤层气开采难度大.已有研究成果主要对构造、沉积、水动力等控气作用进行了分析,不能有效解决生产中存在的煤层气探明率低、产能到位率低等难题.以华北油田沁南煤层气田成庄区块高产井的动、静态资料为基础,结合沁南气田其他区块煤层气的开发特点,对高产共性特征进行分析,认为煤储层微裂隙发育、渗透率高是煤储层高产的主要原因,煤储层富含游离气是高产的重要原因,其他因素如厚度、含气量、构造运动、水动力等为局部影响因素.进一步研究发现:成庄区块煤层气属于沉积控气,煤层排烃时期的煤储层封堵条件是煤层气井高产的主控因素.当煤层封堵条件好时,既有助于改善煤储层的物性,又使得煤储层富含游离气,为气藏的高产提供了物质基础.该观点不仅为煤层气高产区块选区评价提供了地质依据,而且对致密油气藏的甜点区评价也具有参考作用.【期刊名称】《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6(039)004【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沁南盆地;高煤阶煤层气;高产井;主控因素;排烃期;封堵条件【作者】杨克兵;王海潮;王君;陈辉娜;符康【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自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展地面煤层气勘探和开发以来,经过短时间就成功实现了高煤阶、中低渗透煤的煤层气开发,打破了国外高煤阶储层是煤层气开发禁区的理论[1-2]。
我国煤层气资源量丰富,埋深2 000 m以浅的煤层气资源总量达36.8×1012m3,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沁南盆地煤层气U型水平井部署优化研究

沁南盆地煤层气U型水平井部署优化研究房茂军;柳迎红;杨凯雷;杜希瑶;董锦;廖夏【摘要】针对煤层气生产中提高单井产能的需要,提出采用U型水平井进行开发的技术思路,并依据构造简单、煤层厚度大、含气量高、煤体结构完整、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等标准对U型水平井的部署区域进行了区块优选.对影响该区域U型水平井部署的水平段距离、水平段长度和水平段位置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U型井水平段间距过小,会造成控制地质储量偏小,影响稳产期长短和后期的产气潜力;井距过大,虽然控制储量会相对变大,但是很难形成井间干扰,难以达到面积降压的目的,累产气量也并未增加;从15 a的累产气量来看,最优井距为300 m;最优间距的大小受煤储层割理渗透率的影响明显,随着渗透率增大,最优间距增大;水平段位于煤层中部时日产气量和累产气量较高,推荐水平段位于煤层中部.【期刊名称】《洁净煤技术》【年(卷),期】2014(020)003【总页数】4页(P103-105,108)【关键词】煤层气;U型井;水平井;数值模拟;优化设计【作者】房茂军;柳迎红;杨凯雷;杜希瑶;董锦;廖夏【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北京100027;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北京100027;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北京100027;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北京100027;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北京100027;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北京100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4;TD8490 引言中国煤储层的渗透率普遍偏低,造成煤层气井产能比较低[1-4]。
目前中高阶煤层气开发采用的主要技术为直井水力压裂、多分支井等[5-8],但由于中高阶煤层气富集地区地形条件复杂,多以山地、沟壑为主,地表高差大,水力压裂施工难度大,且煤岩机械强度低,分支水平井在排采过程中随着储层压力的降低,主支及分支井眼周围煤层易发生破碎、垮塌,部分直井、多分支井单井产气效果差,有的产气量一直很低,有的前期产量高、后期递减严重且无法恢复。
世界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及其利用概况

2 1 天然气经济 Nat u r al Gas Econ omy 2006.4
环球纵览
O il & G a s In te rn a tio n a l
过去 10 多年总和,煤层气井主要分布在晋、陕、蒙地区,钻 井数量占全国钻井总数的 56%,开采投资近 10 亿元,其中外 资投入为 3 亿元。
2001 年,美国从 5 个盆地 (Appalachian、Michigan、Illi- nois、Fort Worth 和 San Juan)通过 28 000 口生产井生产页岩 气近 106×108 m3。可采资源量估计为 (8 400 ~21 280) ×108 m3。页岩气生产量已从 1980 年的 18.2×108 m3 增加到 2005 年 的 184.8×108 m3。
二、中国煤层气资源现状及发展情况
1. 中国煤层气资源现状
据了解,我国地表往下 2 000 m 的煤层气资源量为 (30 ̄ 35)×1012 t,居世界第三位,与常规天然气资源储备量相当。
我国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最新一轮全国煤层气资源 预测结果显示,我国煤层气资源总量为 31.46×1012 m3,相当于 450×108 tce,与我国常规天然气的资源总量相当。其中鄂尔多 斯盆地内,晋陕蒙含气区的煤层气资源就达 17.25×1012 m3,占 全国煤层气总资源量的半壁江山。煤炭大省山西煤层气储量 约占全国的 1/3,是目前我国煤层气产量最大的地区。该省的 阳泉煤业集团、晋城煤业集团年产气量均过 1×108 m3。山西已 投入 20 多亿元全面开发煤层气,正试图让瓦斯变成 “能源新
20
藏和生产煤层气,还有一些州也有潜力。美国煤层气 (CBM) 储藏量 2004 年为 0.5152×1012 m3。
沁南潘河煤层气田区域地质特征与煤储层特征及其对产能的影响

沁南潘河煤层气田区域地质特征与煤储层特征及其对产能的影响叶建平;吴建光;房超;吴见;熊德华【期刊名称】《天然气工业》【年(卷),期】2011(031)005【摘要】沁水盆地南部(以下简称沁南)潘河煤层气田是中国最早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规模化商业开发的气田,分析其区域地质与煤储层特征,评价其煤层气可采性和生产潜力,可为选择气田井网形式、钻完井技术、增产改造技术,确定适宜的排采制度提供基础和依据.为此,充分利用该区200多口煤层气生产井资料、以往煤田地质勘探资料和煤层气参数井资料,精细描述了煤层气田区域地质和煤储层特征,分析了影响煤层气产能的地质、储层因素.结果表明:该区地质构造简单,次级褶皱构造发育;煤层发育稳定,厚度大(3#煤层厚度为6.5 m左右);煤变质程度高,属于无烟煤;含气性良好,含气量较高,但平面上变化较大,气体质量好,甲烷含量超过98%;含气饱和度高,介于95%~100%;渗透率相对较好,储层压力较高.总体上,地质和储层特征参数显示该区具有煤层气富集和高产的有利条件.根据PH1-009、TL 006、TL-007等煤层气参数井测试数据,以及潘庄一号井田的煤田勘探资料,建立了气田地质模型,以期指导今后的井网设计、工程技术选择,实现气田的高效开发.【总页数】5页(P16-20)【作者】叶建平;吴建光;房超;吴见;熊德华【作者单位】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沁南潘河煤层气田稳控精细排采技术 [J], 王国强;吴建光;熊德华;张占军;赵玉峰;郭晖2.沁南潘河煤层气田煤层气直井增产改造技术 [J], 孙晗森;冯三利;王国强;左景栾3.沁南潘河煤层气田生产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J], 叶建平;张健;王赞惟4.沁南潘河煤层气田空气钻井和固井技术 [J], 孙建平;张健;王建中5.沁南潘河煤层气田"分片集输一级增压"集输技术 [J], 陈仕林;李建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沁南煤层气井钻效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沁南煤层气井钻效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许欢迎;陈秀萍;刘国伟;朱连起
【期刊名称】《中州煤炭》
【年(卷),期】2014(000)002
【摘要】通过近8年的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井勘探施工经验总结,综合分析了在沁水南部煤层气田影响钻效的一系列因素,提出采取合理配置设备、正确安装设备、针对性选择钻井工艺及钻井液体系等措施,以提高钻效.
【总页数】3页(P105-106,108)
【作者】许欢迎;陈秀萍;刘国伟;朱连起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430074;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一队,河南新郑451150;华北油田煤层气分公司,山西晋城048000;华北油田煤层气分公司,山西晋城048000;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一队,河南新郑4511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4
【相关文献】
1.影响沁南—中南煤层气井解吸压力的地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2.沁南煤层气井产能影响因素分析及开发建议
3.沁南某高阶煤井区煤层气井气、水产出差异及其控制因素
4.沁南煤层气井氮气吞吐及带压检泵耦合应用
5.沁南煤层气井压裂施工曲线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沁水盆地南部地区石炭-二叠系古构造恢复及对煤层气的控制作用

沁水盆地南部地区石炭-二叠系古构造恢复及对煤层气的控制作用张敏;丁文龙;尹帅【摘要】根据沁水盆地南部地区的127口煤层气井的测井、录井及产能数据资料,完成了对沁水盆地南部地区石炭系-二叠系古构造的恢复及控气作用的研究.研究选取了声波时差法和镜质体反射率法恢复了沁南研究区二叠系顶面剥蚀量,其结果表明燕山早期、燕山晚期及喜山中期地层剥蚀量整体北部大,南部小;且剥蚀量具有逐渐向四周扩散的趋势.恢复了太原组及山西组顶面在燕山早期、燕山晚期及喜山中期的古构造,三个时期的太原组及山西组顶面古构造特征较为类似,整体呈现南低北高特征.在此基础上,将研究区划分为坳陷区、斜坡区和隆起区.从古构造角度来看,研究区相对隆起区和斜坡区是天然气聚集成藏的有利区,而深坳区则不利于煤层气的聚集.【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6(016)021【总页数】7页(P34-40)【关键词】沁水盆地;石炭系;二叠系;剥蚀量;古构造;控气作用【作者】张敏;丁文龙;尹帅【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非常规天然气地质评价与开发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非常规天然气地质评价与开发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非常规天然气地质评价与开发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12沁水盆地南部地区石炭系-二叠系地层残留面积大,保存完整,蕴含了丰富的煤层气资源,具有良好的煤层气勘探潜力,是目前国内首个成功商业化开发的煤层气盆地[1—5]。
研究区自晚三叠世以来整体不断隆升,遭受了多次剥蚀,但其累积剥蚀量一直悬而未决,剥蚀量的确定对盆地原型的认识及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影响[2—8]。
研究区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古构造特征的研究对掌握天然气优势运移方向及成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4—6]。
沁南夏店区块煤层气地面集输工艺优化及实践

沁南夏店区块煤层气地面集输工艺优化及实践
姚天鹏;赵磊;何世全;王小玲;邹志钢
【期刊名称】《中国煤层气》
【年(卷),期】2015(012)002
【摘要】针对目前煤层气地面工艺发展现状,提出一套适合我国煤层气地面工艺的新思路,并形成相关的配套技术进行实践.工艺流程适应、整体布局合理,并且节能降耗显著,实现低成本运行,最终起到控制投资,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作用,为我国煤层气下一步的规模性开发提供新思路.
【总页数】4页(P23-26)
【作者】姚天鹏;赵磊;何世全;王小玲;邹志钢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华北油田长治煤层气勘探开发分公司,山西046000;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山西煤层气勘探开发分公司,山西048000;中国石油华北油田长治煤层气勘探开发分公司,山西046000;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山西煤层气勘探开发分公司,山西048000;中国石油华北油田煤层气事业部,山西046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沁南-夏店区块煤储层等温吸附特征及含气量预测 [J], 朱庆忠;孟召平;黄平;何旭龙;杨延辉;张永平
2.沁南煤层气田单支水平井钻完井工艺优化 [J], 周立春;崔新瑞;吕宏玖
3.沁南潘河煤层气田"分片集输一级增压"集输技术 [J], 陈仕林;李建春
4.沁水盆地煤层气田樊庄区块地面集输工艺优化 [J], 薛岗;许茜;王红霞;王遇冬;杨
光
5.沁南—夏店区块煤储层地应力条件及其对渗透性的影响 [J], 杨延辉;孟召平;陈彦君;杨艳磊;干大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沁南潘河区块15号煤煤层气高效开发技术

第17卷第1期 2020 _ 2 月中国煤层气CHINA COALBED METHANEVol. 17 N o. 1February7.2020沁南潘河区块15号煤煤层气高效开发技术刘一楠侯岩波胡秋萍(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16)摘要:本文在系统分析制约丨5号煤开发关键地质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第一批15号煤12 口试验井产气效果未达到预期的主要原因,针对性提出了 15号煤煤层气开高效开发技术。
研究结 果表明,影响15号煤层开发的主要地质条件为15号煤层顶底板灰岩稳定发育且局部高含水,同时,局部高含H2S,制约15号煤开发先期开采效果的主要原因为开发工艺技术与地质条件不匹 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L型水平井为主要开发井型,采取开发有利区优选、井型井网优化、批钻项目管理、储层保护、螺杆泵配套地面回注水排采工艺技术等技术策略进行15号煤单采试 验。
现场应用结果表明,采取调整后开发策略技术应用效果较好,试验井稳产阶段单井产量最高 达到32000m_V d、平均单井产量10000mVdt l关键词:沁南潘河区块15号煤地质问题开发技术Efficient CBM Development Technology of NO. 15 CoalSeam in Qinnan Panhe BlockLIU Yinan,HOU Yanbo,HU Qiuping(China United Coalbed M ethane Corporation Ltd. ,Beijing 100016)Abstract :Based o n the system atic analysis of th e key geological problem s restricting th e developm ent of No. 15 Coal Seam,this paper sum m arizes the m ain reasons why th e gas production effect of thel2 test wells in N o. 15 Coal Seam is n o t up to expectations,and puts forw ard th e efficient CBM developm ent technology fo r N o. 15 Coal Seam.The research resu lts show th at th e m ain geological conditions affecting th e developm e n t of No. 15 Coal Seam are th e stable developm ent of th e roof and floor lim estone w ith partial high conte n t of water and H2S.The m ain reason restricting th e early developm ent effect of No. 15Coal Seam is th a t th e developm ent technology cannot m atch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O n th is basis,th e paper puts forw ard th e L-type horizontal well as the m ain developm ent well type,and adopts th e technology of optim izing the w ell type w ell network,batch drilling project managem ent,reservoir protection,and th e technology of screw pum p m atching surface w ater injection drainage technology and so on.The results of field application sh o w th a t th e application effect of th e adjusted developm ent strategy is good,th e single well ou tp u t of th e te st w ell is up to32000m3/d in th e stable production stage,and th e average single well o u tp u t is 10000m3/d. Keywords:Qinnan;Panhe Block;N o. 15 Coal Seam;geological issues;developm ent technology作者简介刘一楠,男,从事煤层气勘探开发T.作10中国煤层气第1期沁水盆地南部潘河煤层气区块是国家首个煤层 气直井示范基地,其主力开发3号煤层累计产气量 已高达24亿m3,经过长期抽采,潘河气田产量目 前已处于快速递减阶段,年自然递减率已达到 16%。
沁南煤层气藏高渗区预测

沁南煤层气藏高渗区预测
孙平;王一兵
【期刊名称】《天然气工业》
【年(卷),期】2008(028)003
【摘要】煤层气高渗储层预测是勘探开发的前提和基础.根据沁南煤层气藏煤层气开发区块内的钻井资料,以岩体力学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利用对煤岩体变形起主导控制作用的岩体强度因子来预测高渗储层的新方法.通过分析强度因子、构造和储层渗透性的关系发现,沁南煤层气开发区块山西组3号煤的高渗区往往位于岩体强度因子较低的、岩体变形较强烈的褶皱轴部,特别是多期褶皱轴部叠加部位,强烈的变形使得这些部位的煤体裂隙较为发育.煤层气井产能分析结果也表明,目前的高产井大多数位于这一区域.
【总页数】3页(P33-35)
【作者】孙平;王一兵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
【相关文献】
1.煤层气藏边界类型、成藏主控因素及富集区预测 [J], 宋岩;柳少波;赵孟军;苏现波;李贵中;洪峰;秦胜飞
2.沁南P区块煤层气"甜点区"动静结合综合预测方法研究 [J], 范乐宾;高丽军;李德鹏;尹彦君;王力;刘灵童
3.沁南P区块煤层气“甜点区”动静结合综合预测方法研究 [J], 范乐宾;高丽军;李德鹏;尹彦君;王力;刘灵童;;;;;;
4.地球物理含气性预测技术在煤层气中的应用——以沁南东三维区为例 [J], 刘慧;张浩;冯小英;武函;田思思
5.沁南潘庄井田煤层气产能预测研究 [J], 杨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产能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产能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韩贤军;杨焦生【摘要】采用地质分析、动态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沁水盆地南部(以下简称沁南)煤层气的排采特征、产气规律进行分析、总结;并对产能主控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剖析;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上产措施建议.结果表明,沁南煤储层非均质性强,气水产量平面差异大,直井见气时间1~9个月,达产时间为6~18个月,面积降压区产气效果好,中、高产气井具有较长稳产期;含气量、渗透率、构造部位、压裂多裂缝、排采控制对煤层气产能影响大,应在开发有利部位实行非均匀布井,面积降压排采;压裂应根据天然裂缝发育情况选择压裂方式,天然裂缝发育区,应增大压裂规模以形成更大控制面积的裂缝缝网;天然裂缝不发育地区,应采取控制多裂缝的工艺,增加主裂缝长度、宽度为主.排采应连续,降液速度不超过5m/d,见气后应控制好放气速度.【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3(013)033【总页数】6页(P9940-9945)【关键词】煤层气;产能特征;主控因素;含气量;渗透性;多裂缝;排采【作者】韩贤军;杨焦生【作者单位】胜利油田钻井工程技术公司定向井公司,东营 257000;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廊坊 065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32沁南煤层气田为我国第一个开发的大型煤层气田。
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已进入产量迅速上升阶段,2012年地面产量突破20亿m3。
但开发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是对煤层气的生产规律和产能主控因素认识不够深入[1—3],对产气潜力和开发前景估计不准,影响开发决策。
鉴于此,在认真消化、分析沁南几百口煤层气井排采生产资料基础上,深入总结了沁南煤层气的产出机理和产能特征,并对影响煤层气产能的地质、工程和管理主控因素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并针对性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上产措施建议,为沁水煤层气田的高效经济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1 沁南煤层气产能特征分析(1)煤储层非均质性强,气、水产量平面分布差异大。
煤与煤层气专家陈志胜

煤与煤层气专家陈志胜
佚名
【期刊名称】《煤田地质与勘探》
【年(卷),期】2014(42)3
【摘要】陈志胜(1969.8-),男,汉族,河南内黄人,工学学士,研究员,现任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地质研究所所长。
【总页数】1页(PF0003-F0003)
【关键词】煤层气;专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1
【相关文献】
1.凌胜银胡志彬陈茂霞:决不允许用西方所谓"普世价值"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
2."以人为本"理念的充分体现——著名专家陈志尚薛德震崔自铎张胜军王锐生邓伟志的精彩解答 [J],
3.我最关注“修志为用”——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原副主任陈肇胜 [J],
4.陈文胜对话杜志雄:中国农业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J], 陈文胜; 杜志雄
5.相关学者林钟高张同健杨有红张先治李倩刘玉廷陈汉文杨雄胜潘琰谢志华相关检索词内部控制 [J], 李福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煤矿安全保障能力

遇到安全生产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煤矿安全保障能力一、煤矿安全科技工作的机遇与挑战1.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煤矿安全科学技术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就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作出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确立了新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国务院印发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
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等税收激励政策采取政策性、企业金融支持措施建立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制度,支持自主创新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产学研联合开展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加强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加大对公益类科研机构的稳定支持力度。
2.煤矿安全科技工作已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公共安全”列为重点领域。
国家公共安全应急平台建设和重大生产事故预警与救援”确立为优先主题。
矿井瓦斯、突水、动力性灾害预警与防控技术”作为重点研究内容。
3.煤矿安全科技是解决煤矿安全生产问题的治本之策国务院第81次常委会确定采取7项科技性措施大力开展瓦斯集中整治,切实防范重特大瓦斯事故发生。
国务院第116次常务会议明确了7项断然措施、12项治本之策。
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7个方面的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任务。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全国安全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重点抓好的10项工作。
这些措施中,都突出强调科技是改善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治本之策。
4.建立了一批煤矿安全科技的基础设施200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建设的煤矿安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通过专家验收项目完成总投资6537.2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500万元。
沁水盆地南部中深部煤层气储层特征及开发技术对策

沁水盆地南部中深部煤层气储层特征及开发技术对策张聪;李梦溪;胡秋嘉;贾慧敏;李可心;王琪;杨瑞强【期刊名称】《煤田地质与勘探》【年(卷),期】2024(52)2【摘要】为了实现沁水盆地南部中深部煤层气高效开发,以郑庄北-沁南西区块为研究对象,基于参数井取心分析测试、注入/压降测试、地应力循环测试结果和大量动静态数据,通过与浅部对比,阐述了中深部煤储层特征,分析了从浅部到中深部煤层直井压裂和水平井分段压裂两种开发技术的改进,进而提出了中深部煤层气主体开发技术。
结果表明,郑庄北-沁南西区块3号煤平均埋深1200 m左右,为中深部煤层气储层。
随着埋深增加,研究区含气量和吸附时间均先增加后降低,含气量和吸附时间峰值分别位于埋深1100~1200 m和800~1000 m;随着埋深增加,研究区地应力场类型发生了2次转换,埋深小于600 m时,为逆断层型地应力场类型,水力压裂易形成水平缝,利于造长缝;埋深大于1000 m时为走滑断层型地应力场类型,水力压裂易形成垂直缝,裂缝延伸较短;埋深为600~1000 m时,地应力场由逆断层型向走滑断层型转换阶段,水力压裂形成的裂缝系统较为复杂。
与浅层相比,中深部储层含气量、解吸效率和应力场发生明显转变。
随着埋深增加,无论是直井(定向井)还是水平井,均应采用更大的压裂规模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对于直井,埋深大于800 m后,压裂液量达到1500 m^(3)以上、排量12~15 m^(3)/min以上、砂比10%~14%以上,单井日产气量可以达到1000 m^(3)以上;对于水平井,埋深大于800 m后,压裂段间距控制在70~90 m以下,单段液量、砂量分别达到2000、150 m^(3)以上,排量达到15 m^(3)/min以上开发效果较好,单井产量突破18000 m^(3)。
随着埋深增加,水平井开发方式明显优于直井,以二开全通径水平井井型结构、优质层段识别技术和大规模、大排量缝网压裂为核心的水平井开发方式是适用于沁水盆地南部中深部煤层气高效开发的主体工艺技术。
从科技文献角度研究我国煤层气产业的发展

从科技文献角度研究我国煤层气产业的发展刘翠玲;石斌;范文虎【摘要】利用科技文献数据分析,以万方数据库收录的我国煤层气领域相关的科技文献数据为基础,从文献总体产出、学术关注趋势、相关文献分布与增长情况、权威机构和领军人物、专利、科技成果及基金情况等方面进行科技信息分析和科技创新能力评估,以此分析近年来我国煤层气产业的研究状况,提出我国煤层气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为科研人员进行相关科学研究及决策提供参考.【期刊名称】《煤化工》【年(卷),期】2015(043)001【总页数】5页(P17-21)【关键词】煤层气产业;科技文献;论文;专利;科技成果;基金【作者】刘翠玲;石斌;范文虎【作者单位】山西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1;山西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1;山西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26.21本报告围绕煤层气主题,利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万方软件有限公司联袂推出的万方创新助手(简称STADS),进行科技信息挖掘、分析和科技创新能力评估[1],以此了解近年来煤层气产业的研究状况、学科领域专家与研究机构、科研项目课题成果与进展、科研机构科研能力统计与分析,为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科研管理部门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截至2014年6月底,有关煤层气的文献总体产出情况是:中文期刊论文20 291篇,学位论文1 879篇,会议论文3 187篇,科技成果1 037项,中外专利2 102项,中外标准66项,法律法规3 174项,外文期刊论文3 490篇,外文会议论文881篇。
本报告数据来源于万方数据库收录的国内出版的13 645种中文期刊论文,1980年以来全国博、硕士学位论文,1985年以来中外会议论文,1985年以来专利、标准、政策法规、科技成果、图书专著、媒体信息、科技动态、SCI、EI引文等科技信息资源。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勘探成果与地质分析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勘探活动 及其勘探成果
到目前为止, 沁南共完成各类煤层气井 40 口, 是国内煤层气勘探程度最高的地区。其中, 中联煤 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以下简称中联公司) 21 口, 包括
系、深盆气藏甜点储量的经济评价及其最小规模、深 盆气藏资源量 储量计算结果的可靠性认识以及与 常规油气藏计算结果的比较性分析等, 还有待于深 入研究。
35
地质勘探
天然气工业
2001 年 7 月
3 口参数井、9 口 参数+ 试验井和 9 口井 的试验井 网, 完成二维高分辨率地震勘探 334. 88 km; 中国石 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11 口, 包括 5 口参数井和 6 口试 验井组; 中美能源公司 7 口试验井组; 煤炭科学研究 院西安分院 1 口参数井。
沁南煤层气地质条件及高渗富集 控制因素
良好的煤层气勘探开发条件应包括两方面, 即 资源条件和可采性条件。前者是基础, 后者是关键, 二者缺一不可。资源条件基本由含煤性和含气性决 定; 而可采性条件则与储层渗透率、储层压力( 即地 层压力) 、临界解吸压力、地应力、含气饱和度等诸多 储层参数有关。这些因素又由所处的地质背景及其 具体的地质条件所决定。据煤田钻探资料、煤层气 钻井获取的储层参数资料及排采生产数据对沁南煤 层气地质条件及高渗富集控制因素作如下分析。
沁水盆地处于华北西部构造较稳定区印支期以来的构造运动在该区主要表现为隆起剥蚀和较弱的褶皱断裂最后形成一个大型构造盆地复式向斜以发育宽缓的褶皱为主要特色断层较少地层分布连续稳定产状平缓含煤面积大而完整煤体原生结构保存良好煤层埋藏深度适中多浅于2000m煤层上覆连续地层厚度较大对于煤层气的赋存和保存都非常有利
探试 验, 大致经 历了三个主要 阶段: 区域 勘探阶段 ( 1997 年以后) 、重点勘探阶段( 1998 年) 、开发试验 阶段 ( 1999~ 2000 年) 。在三年多时间内共钻探煤 层气井 21 口, 不仅获取了丰富的煤层气储层评价参 数, 而且对其中 10 口参数+ 试验井中的 8 口单井和 枣园井网中的 8 口井实施了压裂、排 采。参数+ 试 验井中先后有 3 口井获得了高产气量, 这 3 口井分 别是 T L 003、T L 006 和 T L 007 井。
沁南-夏店区块煤储层等温吸附特征及含气量预测

沁南-夏店区块煤储层等温吸附特征及含气量预测朱庆忠;孟召平;黄平;何旭龙;杨延辉;张永平【摘要】煤的吸附能力是决定煤层含气量大小和煤层气开发潜力的重要储层参数。
通过对沁南–夏店区块二叠系山西组3号煤层72个煤样进行等温吸附实验,剖析了3号煤层煤的吸附性能,建立了基于 Langmuir方程的煤层含气量预测方法,揭示了研究区3号煤层煤的吸附性能及含气量分布。
研究结果表明,沁南–夏店区块3号煤层主要为贫煤和无烟煤,煤的空气干燥基 Langmuir 体积为18.15~34.75 m3/t,平均29.36 m3/t;Langmuir 压力为1.47~2.71 MPa,平均2.03 MPa;煤储层压力梯度0.11~1.06 MPa/hm,平均0.49 MPa/hm,煤储层压力随着煤层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高;煤层含气饱和度整体呈欠饱和状态。
通过预测模型预测研究区3号煤层含气量2.87~24.63 m3/t,平均13.78 m3/t,且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高,其含气量相对沁水盆地南部偏低。
煤储层含气量分布主要受控于本区煤层生气、储气和保存等因素。
%Adsorption capacity of coal is a significant parameter for gas-bearing measurement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coal reservoir.the content prediction method of coal bed methane (CBM) based on Langmuir equation was established, Ad-sorption capacity and gas content distribution in coal seam No.3 reservoir in the study area was revealed. It is shown that the main coal type of No.3 coal seam in target area are meagre coal and anthracite coal. The Langmuir volume of air dried coal samples is between 18.15 m3/t and 34.75m3/t, with a mean value of 29.36 m3/t; Langmuir pressure is between 1.47 MPa and 2.71MPa, with a 2.03 MPa mean value. The pressure gradient of coal reservoir is between 0.11MPa/100 m and 1.06 MPa/100 m, with a meanvalue of 0.49 MPa/100 m. The pressure of coal reservoir increase with burial deepth; and gas saturation of coalbed is under-saturation. According to Langmuir equation, the content prediction method of coal bed meth-ane (CBM)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gas content in coal seam No.3 reservoir in the study area was predicted. The result show that, the gas content in coal seam No.3 reservoir in the study area is between 2.87 m3/t and 24.63 m3/t, with a mean value of 13.78 m3/t, the gas content increases with burial deepth and it is lower than southern Qinshui Basin. The gas content distribu-tion of coal reservoir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generating, storing and preserving.【期刊名称】《煤田地质与勘探》【年(卷),期】2016(044)004【总页数】4页(P69-72)【关键词】煤储层;Langmuir 体积;Langmuir 压力;含气量;沁南-夏店区块【作者】朱庆忠;孟召平;黄平;何旭龙;杨延辉;张永平【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河北任丘 06255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河北任丘062552;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河北任丘 0625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713沁南-夏店区块位于沁水盆地的中东部,行政区划上隶属于山西省长治市和安泽县等区管辖,区块面积1 614 km2,主要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下统山西组3号煤层和石炭系上统太原组15号煤层,其中山西组3号煤层位于山西组的下部,为中厚-厚煤层,煤层有效厚度一般为5.00~6.50 m,平均5.40 m,为本区主要目标层。
煤层气开发系列技术获重大技术创新

煤 层 气 开发 系列技 术 获 重 大 技 术 创 新
本 刊讯 , 不久前 , 中煤 集 团“ 沁南 煤 层 气 开 发 高 技术 产业 化示 范工 程 技术 研 发 ” 技术 成 果 鉴 定会 在 北京 召 开 。该 项 目针对 我 国煤 层气 产业 发展 的关键 技术 问题 , 通过 沁南 煤层 气开发 利 用项 目建设 , 在井 网优 化部 署方 案 、 气钻 井技术 、 珠低 密度 固井技 空 微 术 、 气泡 沫压 裂 技术 、 性水 加 砂 压 裂 技术 、 控 氮 活 稳
评价 以及 系统 调 整设 置 了难 题 。为 解 决这 一 难 题 , 院经 过 一年 的努 力 , 制 成 功 了地 源 热 泵 系 该 研 统参数在运行监测仪 。该监测仪能够在不破 坏 已 完 成 地 源 热 泵 系 统 的 管 路 和 电 路 的情 况 下 , 定 测 温度 、 量 、 力和 电力 参 数 等所 有 系 统运 行参 流 压
的煤层 气开 发技 术 系 列 , 现 了重 大技 术 创 新 。该 实
由 中 国科 学 院 院士刘 光 鼎 , 国工 程 院院 士翟 中 光明、 王安及 来 自有关 部委 、 科研 院所 等机 构 的鉴定 专 家组 成 的委员会 认 为 , 该项 目首 次 在 煤层 气 地 面 集 输工 程 中 , 采用 新 型 的聚 乙烯 管 材 替 代 传统 的金
属 管材 , 实现 了高效 、 全 、 安 低成 本施 工和 运营 ; 究 研 开 发 出具有 自主 知识 产 权 的用 于抽 油 机 的汽 油 、 煤
示 范工 程 的建设 和 投产 , 为 我 国煤 层 气 开发 的范 成
例 , 推动 沁南地 区煤 层气 开发 、 速我 国煤层气 的 对 加
沁南盆地羽状水平井煤层气开发区域的优选

根据羽状水平井开 发技术要求 , 确定羽状井部署 区必须具备构造简
处, 面积 2 m 。 该区勘探程度较高 、 k 构造 简单 、 煤层稳定。 号煤层标高约 3
为 20I, 5 埋深 为 5 0I~ 0 , n 5 6 0I 厚度为 6I n n n左右 ; 含气量多在 1 / 6 5m3~1 t
域的地质条件 要求 比较严格 。
1 研 究地点 及范 围
研究 区位于沁水盆地 东南 部 , 南到潘 庄井 田南边 界 , 到樊庄井 田 北 的北边界 , 以寺头断层 为界 , 到樊庄井 田东边界 , 西 东 包括潘庄井 田和樊 庄井 田两个井 田。南北长约 2 m, 9k 东西宽约 l m, 8k 面积约 4 0k 。 6 m
该区属于低 山丘陵地形 , 沟谷 纵横 , 地形切割强烈 , 面标 高一般在 地
6 0I~ 0 , 5 110I 呈东 高西低 的变化趋势 。 n n
图 1 羽状水平井部署区优选结果 20I~ 7 6 20I 右 , 深约 为 5 0I 70I, n n左 埋 8 ~ 2 厚度为 52I~ . I; n n . n 55 n 含气 量
表 1 羽状水平井部署区条件对 比表
部署 区地质条件 A区 B区 C区 D区 E区
勘探程度 构造条件
煤 厚/ m
埋 深/ m
高 简单
6 ~. . 66 0
高 简单
5-. -5 6
较高 简单
6
较高 简单
52 55 .~ .
较高 简单
6
根据上述标准 , 优选 出 A, C, E5个羽状水平井部署 区( B, D, 见图1 。 )
30 4 o 3 o 4 0 7 - 3 5 0 7 0 5  ̄ o 5 ~ o o ~ O 6 0 70 8 ~ 2 5 0 6 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煤集团沁南煤层气开发技术研发成果通过专家鉴定
【字号大中小】发布时间:2010-08-06来源: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
近日,中煤集团“沁南煤层气开发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技术研发”技术成果鉴定会在北京召开。
该项目针对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通过沁南煤层气开发利用项目建设,在井网优化部署方案、空气钻井技术、微珠低密度固井技术、氮气泡沫压裂技术、活性水加砂压裂技术、稳控精细排采技术、地面集输技术等方面,实现了集成创新。
鉴定意见认为,该项目首次在煤层气地面集输工程中,采用新型的聚乙烯管材替代传统的金属管材,实现了高效、安全、低成本施工和运营;研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用于抽油机的汽油、煤层气两用发动机,有效节省了能源、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在反复多次试验研究基础上,通过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的建立,客观分析了煤层气生产曲线类型,研究总结出示范区无烟煤储层煤层气井排采生产规律,对指导同类地区煤层气勘探开发和生产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研发的四个煤层气技术标准和安全规程,填补了煤层气行业安全规程和技术标准的空白。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沁南煤层气开发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集煤层气开发技术、煤层气田集输工艺、煤层气安全和技术标准等,形成了适宜同类地质条件的煤层气开发技术系列,实现了重大技术创新。
该示范工程的建设和投产,成为我国煤层气开发的范例,对推动沁南地区煤层气开发、加速我国煤层气的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项目技术成果总体水平达到国际领先。
鉴定专家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光鼎,中国工程院院士翟光明、王安及来自有关部委、科研院所等机构的专家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