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传
隋唐名医孙思邈传

隋唐名医孙思邈传生平孙思邈(581—682)②,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原)人。
他自幼天资聪慧,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之年已通晓诸子百家,尤善谈老子、庄子并且还喜好钻研佛教典籍,曾被人称为“圣童”。
当时的社会风尚是“朝野士庶,咸耻医术之名,多教子弟诵短文,构小策,以求出身之道。
医治之术,缺而弗论”③。
孙思邈目睹民众缺医少药,回顾自己幼遭风冷之疾,屡造医门,为治病而罄尽家产的痛苦经历,遂志学做一名“苍生大医”,毅然放弃仕途。
他以历代名医为榜样,刻苦钻研医药典籍。
对于诊疗疾病的方法,采药和制药的法度,养生保健之术,凡有一事长于己者,他总是不远千里,伏膺取决。
在他二十岁左右时,便打下了一定的医学基础。
孙思邈年长时,因避当时战乱和朝廷征辟,曾隐居太白山,后又隐居终南山。
唐武德年间与道宣律师相识,结为知交,每一往来,谈论终夕,使他们在医学上都得到裨益。
佛教的“医方明”也是有关医学研究的学问。
孙思邈的医书佛教典籍中有关于印度医学的“四大”——地、水、火、风学说,百一学说,耆婆、阿伽佗诸方,天竺国按摩等内容。
而道宣的医学知识对孙思邈是有影响的。
相传“天王补心丹”就是道宣发明的。
据《华严经传记》卷五所载:“义宁元年,高祖起义并州,邈在境内,高祖知其宏达,以礼待之,命为军头,任之四品,固辞不受,后游历诸处,不恒所居。
”但他曾与亲友说过,待将来社会上出了贤明君主时,我可以出来做些济世活人的事。
唐太宗即位以后,特将孙思邈召诣京师,准备授以爵位,孙思邈仍婉言谢绝。
此次进京,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长安医家,阅览各类医药书籍。
孙思邈与甄权甄立言兄弟关系密切。
他推崇甄权的针法。
深州刺史成君绰患急症,颈部肿胀,喉中闭塞,滴水不下已三日,求治于孙思邈,孙思邈请甄权会诊,由甄权针刺而愈。
①他还记录下了甄立言治心腹冷痛五辛汤方,指出该方有良效。
②孙思邈不但重视书本知识,而且更注重实践。
他遍历关中的山川,并在贞观年间南下到四川考察风土人情、采集药材、炼制丹药、沿途施诊。
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与练习:《孙思邈传》

文言文阅读与练习:《孙思邈传》A.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B.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C.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D.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2.对文中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博士,官名。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县人,唐朝著名诗人,与骆宾王、卢炯、王勃合为初唐四杰。
C.《诗》,即《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风雅颂是其内容。
D.牲牢,指古代供宴飨祭祀用的牲畜。
牛、羊、豕三牲全备,称为少牢;用羊、豕,称之为太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孙思邈年少聪慧,精通学说。
孙思邈七岁入学,能够一天背诵一千字以上的文章。
还未成年,就能谈论老庄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并且喜好佛经。
B.孙思邈隐居山野,不慕名利。
孙思邈在周宣帝时,因王室经常发生变故,于是隐居太白山。
高宗先征召他为谏议大夫,太宗后召见他,赐他爵位,他都坚决推辞不受。
C.孙思邈经历数朝,见识广博。
孙思邈经历周朝、隋朝和唐朝,谈论周齐年间的事情就好像亲眼所见。
唐太宗时,魏徵等人修编史书时,担心有遗漏,曾多次拜访他。
D.孙思邈想法独特,预见未来。
孙思邈曾说五十年后会出现圣人,那会他才会去做官。
他对拜访他的孙处约说孙佺的名气会最大,祸患会出在掌握军权上,后来果然应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洛州总管独孤信见而叹曰:“此圣童也。
但恨其器大,适小难为用也。
(2)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行之方也5.文中,卢照邻问孙思邈:“名医愈疾,其道何如?”你认为名医之道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
名医孙思邈传

孙思邈传孙思邈生于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102岁。
他幼年体弱多病,因汤药之资而罄尽家产。
他自幼聪明过人,通百家之说,崇尚老庄学说,兼通佛典。
十八岁立志学医,二十岁即为乡邻治病。
他对古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我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
一生致力于药物研究,曾上峨嵋山、终南山、下江州,隐居太白山等地,边行医,边采集中药,边临床试验,他是继张仲景之后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的先驱者,为祖国的中医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德。
孙思邈医德高尚。
他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它则“无欲无求”,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
他身体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医德思想,是我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被西方称之为“医学论之父”,与希波克拉底齐名的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中国古代当之无愧的著名科学家和思想家。
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推却做官召请。
隋文帝时,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欲授于爵位,唐高宗欲拜谏议大夫,他都固辞不受,一心致力于医学。
孙思邈一生勤于著书,晚年隐居于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五台山(药王山)专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
一生著书八十多种,其中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影响最大,两部巨著60卷,药方论6500首。
《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称为《千金方》,它是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很深远。
孙思邈是中华医学发展先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中外医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功勋,千余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和崇拜。
唐太宗李世民赞孙思邈“凿开径路,名魁大医。
羽翼三圣,调合四时。
降龙伏虎,拯衰救危。
旧唐书孙思邈传文言文

旧唐书孙思邈传文言文
【实用版】
目录
一、孙思邈的生平简介
二、孙思邈的医学成就
三、孙思邈的道教学术贡献
四、孙思邈的著作及影响
五、总结
正文
孙思邈,字仲阳,唐代著名医学家、道教学者。
他出生于贫寒之家,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精通诸子百家。
成年后,孙思邈致力于医学研究,以济世救民为己任,成为了一代医学宗师。
孙思邈的医学成就非常显著。
他精通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各个领域,擅长使用中草药治疗疾病。
孙思邈主张治疗疾病应遵循自然规律,强调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他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并将其整理成著作,流传后世。
其中,《千金翼方》和《伤寒杂病论》是孙思邈的代表作,对后世医学影响深远。
除了医学,孙思邈在道教学术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
他精通道教的阴阳五行学说,将其与医学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道医学理论。
孙思邈认为,道教的养生保健方法对身心健康有极大的益处,因此,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力推广道教的养生之道,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孙思邈的著作及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著作不仅包括医学和道教学术,还涉及天文、地理、历法等多个领域。
这些著作的流传,使孙思邈的学术思想得以传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思邈的人品和学术成就受到了后世的敬仰,被誉为“药王”,世代传颂。
总之,孙思邈是我国唐代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和道教学者,他的学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间流传药王孙思邈的传说故事

民间流传药王孙思邈的传说故事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药王孙思邈的传说故事,有一则“龙宫方”的故事是这样讲的:有一天孙思邈外出,看到一个牧童正在杀一条小蛇,小蛇已经出血受伤。
孙思邈十分心痛,就脱下自己的衣裳,和牧童交换小蛇,以此救下了小蛇。
孙思邈用药物把小蛇封裹好,然后放生了。
大概一个月之后,一个白衣少年遇见孙思邈,下马就拜谢,将孙思邈带到龙宫。
少年请孙思邈见龙王,龙王设宴款待,将龙宫药方30首给了孙思邈。
孙思邈出来龙宫,感到事情很奇异,就一一试验了龙宫药方,发现都有功效。
后来写《千金方》时,就把龙宫方放在里面。
又有人说龙宫方就是孙思邈写的《海上方》。
民间传说就是传说,基本没有正史依据。
《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有孙思邈传,但都没有这个故事的一丝线索。
“龙宫方”的故事可能最早源于《千金翼方》中的一条说明。
千金两方中提到龙的地方只有一处,就是《千金翼方·辟谷·服水》里说:“武德中,龙赍此一卷《服水经》授余,乃披玩不舍昼夜,其书多有蠹坏,文字颇致残缺,因暇隙寻其义理,集成一篇,好道君子勤而修之,神仙可致焉。
”大致说,“龙”赠给我《服水经》,看得多了,有所损坏,文字都不全了,但究其义理,做了千金翼方中的《服水》篇。
这里的“龙”到底是人名,还是机构名,还是神话中的龙,没有详细说,其他地方也没有什么证据。
又加上“服水”与“龙王治水”的自然联想,及辟谷被赋予的神秘色彩,《千金翼方》中的“龙”就十分容易被附会为神话中的龙。
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就记载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因为天气大旱,需要祈雨,所以昆明池中的龙很忧虑,就去请僧人搭救,僧人说,这事你要找孙思邈先生。
昆明池龙就去向孙思邈求救。
孙思邈说,我知道昆明龙宫里有药方三十首,你传给我,我就救你。
昆明池龙说,这些药方是天帝的,不让随便传啊。
不过现在情况紧急,我就传给你吧。
孙思邈得到药方后说,你回去吧,不会有事的。
后来果然天降大雨,昆明池龙得以保命。
孙思邈后来写千金方时,每卷都掺入了一个龙宫得来的药方。
《孙思邈传》阅读练习

《孙思邈传》阅读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
少即通百家,善言老、庄。
周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其少异之曰圣童也顾器大难为用尔及长居太白山。
隋文帝辅政,以国子博士召,不拜。
太宗初,召诣京师,年已老,而听视聪瞭。
欲官之,不受。
显庆中,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固辞。
上元元年,称疾还山,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居之。
思邈于阴阳、推步、医药无不善,孟诜、卢照邻等师事之。
照邻问曰:“高医愈疾,其道如何?”答曰:“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
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居,和为雨,怒为风,凝为霜雪,张为虹霓,天常数也。
人有四支五藏,一觉一寐,吐纳往来,流为荣卫①,章为气色,发为音声,人常数也。
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所同也。
失则蒸生热,否生寒,结为瘤赘,陷为痈疽,奔则喘乏,端则燋槁,发乎面,动乎形。
天地亦然。
高医导以药石,救以针剂;圣人和以至德,辅以人事。
故体有可愈之疾,天有可振之灾。
”照邻曰:“人事奈何?”曰:“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之谓也。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大之谓也。
‘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方之谓也。
‘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圆之谓也。
”复问养生之要,答曰:“天有盈虚,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济也。
故养生必先知自慎也。
慎以畏为本,故士无畏则简仁义,农无畏则堕稼穑,工无畏则慢规矩,商无畏则货不殖,子无畏则忘孝,父无畏则废慈,臣无畏则勋不立,君无畏则乱不治。
是以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
忧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己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惧于大,戒于近者不侮于远。
”永淳初,卒,年百余岁,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
(选自《唐书·孙思邈传》有删改)【注】①容卫:中医名词,荣指血的循环,卫指气的周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其少/异之曰/圣童也/顾器大难/为用尔/及长/居太白山B.周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其少/异之曰/圣童也/顾器大难为用尔/及长/居太白山C.周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其少/异之/曰/圣童也/顾器大难为用尔/及长/居太白山D.周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其少/异之/曰/圣童也/顾器大难为/用尔及长/居太白山【答案及解析】C(周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其少,异之。
孙思邈胆大心小智圆文言文翻译

孙思邈胆大心小智圆文言文翻译【篇一:孙思邈胆大心小智圆文言文翻译】,出生于北周时代,生于581年,卒于682年,是个百岁老人。
孙思邈生于北周大统三年(公元58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一百零二岁(有的考证活了一百四十一岁)。
葬于故里孙原村孙氏祖茔。
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汤药之资而罄尽家产。
他自幼聪明过人,日诵千言,西魏大将独孤信赞其为圣童。
他通晓诸子百家,博涉经史学术,兼通佛典。
由于幼年多病,十八岁立志学医,二十岁即为乡邻治病。
他对故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我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
一生致力于药物研究,曾上峨嵋山、终南山、下江州,隐居太白山等地,边行医,边采集中药,边临床试验,他是继之后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的先驱者,为祖国的中医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德。
孙思邈医德高尚。
他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它则无欲无求,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
他身体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医德思想,是我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被西方称之为医学论之父,与希波克拉底齐名的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中国古代当之无愧的著名科学家和思想家。
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推却做官召请。
周宣帝时,征召他为国子博士,欲授于爵位,唐高宗欲拜谏议大夫,他都固辞不受,一心致力于医学。
孙思邈一生勤于著书,晚年隐居于耀县五台山(药王山)专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
一生著书八十多种,其中以《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影响最大,两部巨著60卷,药方论6500首。
《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合称为《千金方》,它是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很深远。
孙思邈是中华医学发展先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在中外医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功勋,千余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和崇拜。
《旧唐书·高适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旧唐书·高适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旧唐书·高适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旧唐书·高适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旧唐书·高适传》原文及翻译旧唐书原文:高适者,渤海蓚人也。
少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给。
其性傲于权贵,窥察洞明。
及冠始留意诗什,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喜为好诗者称诵。
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
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适拂袖而去,客游河右。
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__,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
会禄山之乱,征于翰讨禄山,拜适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仍佐翰守南阳。
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乎?且南阳之帅各皆持节,宁有是,战而能必拔哉?陛下因此西幸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
”玄宗深纳之,后禄山兵恙果弗及,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
镏荨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
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
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
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
上奇其对,以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平江淮之乱。
兵罢,宰相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乃左授太子少詹事。
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吏制繁冗,百姓劳敝,适论之曰:“蜀地位在邈远,垂于险绝,以国家言之,不足以厄其势。
奈何以险阻弹丸之地,而困全蜀太平之人哉?”疏奏不纳。
后梓州副使段子璋反,以兵攻东川节度使李奂,适率州兵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于璋,斩之。
玄宗感其洞明,以黄门侍郎严武代之还,用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
适止轻车诣任,食邑皆封还。
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
(旧唐书·高适传)译文:高适,是渤海郡蓚县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思邈传》
孙思邈是京兆华原人。
精通百家学说,擅长谈论老子、庄周。
周(赘字)洛州总管独孤信见了他,渐渐感到此人奇异,说:“这是一位神童啊,所以有大出息的人,难以为人所用罢了!”等到孙思邈长大后,住在太白山。
当时,隋文帝辅助国政,以国子博士身份征召孙思邈入朝,孙思邈不拜受。
秘密的与人说:“五十年后天下将有圣人出现,我暂且辅助他。
”唐太宗初年,征召孙思邈到京城,年纪已老,可听力视力很好。
太宗感叹曰:“真是有道之人!”想封他为官,他不接受。
显庆年中,再次召见他,拜谏议大夫,他坚决推辞。
上元元年,自称有病回到太白山。
高宗赐送他良马,送给他鄱阳公主的住宅让他住在那里。
孙思邈在阴阳、推步、医药等方面无不精通,孟诜、卢照邻等拜他为师侍奉他。
卢照邻有严重疾病,不能治愈,感慨而问孙思邈说:“高明的医医生治愈顽疾,怎么做?”孙思邈回答说:“天有四季和五行,寒暑交迭,天气平和成为雨,空气流动成为风,水气凝结而成雨霜,光照云张成为虹霓,这是老天的日常规律。
人的四肢五藏,一醒一睡,吐故纳新不断运行,内部流动就使身体显示盛衰,表现在外就是人的气色,抒发出来成为声音,这是人的日常运行规律和状态。
外在表现为形貌,内在表现为精气,天和人都是一样的。
失去规则要求就会体内火大出现热症,不通出现寒症,结聚成为瘤赘,溃烂长成恶性痈疽,跑动就气喘疲累,静坐就形容枯槁,表现在颜面,表现在形体上。
天和地也是这样:天上金木水火土五星或缩或赢,彗星出现流光飞逝,那都可能是危险征兆;寒暑不能适时,那是暑热不通;巨石突然耸立土地突然移动,这是土地的瘤赘;山崩石突然崩裂地突然下陷,这是大地的痈疽;狂风暴雨后地后一片狼藉,山川河流枯竭到处破败。
高明的医生用药物导治,以针砭救治;圣医以高明医德医理疏导,再以人间道理辅助治疗。
所以身体上有可治愈疾病,自然中有可解救的灾难。
”
卢照邻说:“人事如何处理?”孙思邈说:“心是人的君主,君主崇尚恭敬,所以人要低调。
《诗》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说的就是小。
胆是君主的将,以果断坚决为本职,所以要大要胆气。
《诗》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就是说的大。
仁者安静,是大地的气象,所以要方正,《传》曰…不为利回,不为义疚‟,就是说的方。
智者行动,是天的形象,所以要圆通。
《易》曰…见机而作,不俟终日‟,说的就是圆。
”
卢照邻又问养性的要诀,孙思邈答曰:“天有满盈虚亏,人有艰难曲折和危险,如不能谨慎对待自己,就不能救治了。
所以修身养性一定要先知谨慎对待自己。
谨慎以敬畏为根本,所以说读书人如果无所敬畏那么就少仁义,农民无所敬畏就毁堕农耕,工匠无所敬畏就无视规矩,商人无所敬畏就货币不能增加,子孙所敬无畏就忘记了孝悌,长辈无所敬畏就废弃慈爱,大臣无所敬畏就不建立功勋,君主无所敬畏就不能治理乱世。
因此,敬畏大道至上,其次是敬畏上天,其次是敬畏外物,其次是敬畏他人,其次是敬畏自身。
对自身担忧的却对人不担忧,对己身担忧却不对他人约束,对小处谨慎的却对大处不畏惧,对近处警戒却对远不刻度重视。
那么就知道这就是此人此事要结束了。
”
当初,魏征等撰修齐、梁、周、隋等五家书史,屡屡向他咨询所遗漏,其传最详。
永淳初年,孙思邈去世,年龄达到一百多岁,留下遗嘱要薄葬,不能去高级器皿陪葬,祭祀时不要有整猪整羊等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