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疲劳与过度训练
运动性心理疲劳之论文
运动性心理疲劳之研究摘要:运动者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一种主观体验的倦态,这对运动者继续进行体育锻炼造成一定的危害。
本文从运动性心理疲劳产生的原因、表现、判断方法以及预防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旨在优化体育运动的过程,促进运动者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疲劳运动性心理疲劳动机运动者1、关于“疲劳”的定义研究1.1 通过查阅工具书,得出有关“疲劳”的定义《辞海》中对“疲劳”的解释是:“持久或过度劳累后造成的身体不适和工作效率减退。
”《现代汉语词典》中认为,与人体相关的疲劳包括两个方面:“1、因体力或脑力消耗而需要休息;2、因运动过度或刺激过强,细胞或器官的机能或反应能力减弱。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对疲劳的较完整的解释:由于高强度或长时间持续活动而导致工作能力减弱、工作效率降低、错误率增加的状态,是一种自然性防护反应。
疲劳分两类:当工作活动主要由身体的肌肉承担时所导致的疲劳叫肌肉疲劳;当由于工作中紧张程度较大或由于工作过于单调而产生的疲劳,称为心理疲劳。
1.2 国内外学者和专家对“疲劳”的解释加拿大的迈克.普莱利(mike.p.lily,canada)认为,“疲劳”的定义是:肌肉经过一定时间的活动后,出现的运动能力的暂时降低,通常表现为不能够再保持或产生某种准备发出的力或爆发力。
国际运动医学协会主席普罗科朴(polo.capur)认为疲劳问题是运动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运动训练学所要解决克服的核心问题之一,疲劳是机体的一个特别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
2、运动性心理疲劳产生原因体育领域里的心理疲劳是指由于过度锻炼或训练引起的,更多地与身体和感知觉症状相联系,并不一定表现为兴趣和动机的减弱(raglinetal.1990)。
有人认为(hackney,1990):过度锻炼与心理疲劳是一个连续体,心理疲劳是其终端,而过度锻炼是连续体的过程。
但也有人强调两者是平行和相互作用关系(henschen,1986;smith,1986)。
耐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耐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以下是一些可能存在的耐力方面问题及相应的整改措施:
1. 体力不足:这可能是由于缺乏锻炼、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营养不良所致。
整改措施: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包括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
保持均衡的饮食,确保摄入足够的营养。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和充足睡眠。
2. 心理疲劳:长时间的耐力活动可能导致心理疲劳,使你感到疲惫和失去动力。
整改措施:学会管理和应对压力,采用有效的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和冥想。
设定可实现的目标,并将长距离的耐力挑战分解成小目标,以保持动力。
3. 缺乏毅力和坚持:耐力需要长期的坚持和毅力,而缺乏这些品质可能导致中途放弃。
整改措施:培养自律和毅力,可以通过设定目标并逐步实现它们来建立自信心。
寻找支持和激励的伙伴或团队,共同努力和互相鼓励。
4. 训练不合理:不恰当的训练计划可能导致过度训练或训练不足,影响耐力的发展。
整改措施: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包括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持续时间。
寻求专业指导,如教练或运动专家的建议,以确保训练方法正确。
5. 没有适当的恢复:过度训练而没有足够的恢复时间可能导致疲劳和耐力下降。
整改措施:给身体足够的休息时间,包括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休息天数。
注重营养和补充剂的摄入,帮助身体恢复和修复。
过度训练与过度疲劳的区别及其防治机制
.
Ke r s: v r— tann e ecs aiu me h ns ;e o e y y wo d o e r iig; x rie ft e; c a im rc v r g
l 过 度训 练的概 念及产 生 机制
过度训练一词在我 国 已经 作为 运动性 疾病 的专 有名 词编 人 了中国医学百科全 书运 动医学 分册 , 释为是 由不 合理 的 、 解 超生理负荷训练引起的 , 包括 中枢 神经 系统 和重要支撑 器官病 变的一种运动性疾 病。有学 者把过度 训练 定 义为运 动员 接受 过量训练 , 过适 当的恢 复期 后仍 不能 维持 其 正 常 的训练 水 经 平 。大多数学者没有把过度训练的发生 的区别
过度训练的特征是运动员虽能保 持强度 训练 , 是不 能达 但 到原来的最好成绩 。过度疲 劳是 由于运 动 员过大 的训 练强 度 和过短 的恢复时 间合 并其他 训练 和非 训练 应激 造成 的【 。此 2 J
3过度训练的分类及分型31交感型过度训练和副交感型过度训练根据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假说过度洲练可以分为交感型过度训练和副交感型过度训练两种其症状机制运动项目及好发年龄都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运动能力下降3jlamd指出交感型的基础是爆发力及非耐力项目如短跑跳跃投掷等hj在休息时以交感状态增加为特征
维普资讯
中 图 分 类 号 :8 8 1 G 0 .6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6— 0 620 } 1 O9 3 10 2 7 {06 0 一O9 —0
Di r n e fo e  ̄e e o so v r—t al n nd i r v n in me h n s | i i g a t p e e t c a im r l s o
心理疲劳的缓解与心理健康
标题:心理疲劳的缓解与心理健康一、引言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工作压力、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等种种压力源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健康。
心理疲劳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心理疲劳不仅影响我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因此,了解心理疲劳的缓解方法,维护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二、心理疲劳的表现与影响心理疲劳的表现多种多样,可能表现为情绪低落、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多梦、食欲不振等。
长期的心理疲劳不仅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降低我们的工作效率,还可能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等。
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三、心理疲劳的缓解方法1.合理安排时间: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在工作和学习中,要学会合理分配时间,适时休息,避免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2.适当运动:运动是缓解心理疲劳的有效方法。
适当的运动可以释放压力,提高我们的精神状态。
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3.健康饮食:健康的饮食习惯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建议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品,如水果、蔬菜、全谷类食物和坚果。
4.保持良好的睡眠:睡眠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柱。
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有助于缓解心理疲劳。
5.心理咨询:如果心理疲劳严重影响了你的生活和工作,可以考虑寻求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你识别和应对心理压力,提供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
6.培养兴趣爱好: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绘画、音乐、园艺等,可以让你从繁重的工作和学习中解脱出来,放松身心。
7.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家人、朋友和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让你在遇到困难时得到支持和帮助。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
8.自我调节技巧:学习一些自我调节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放松训练等,可以帮助你缓解心理疲劳,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谈部队训练如何克服怠倦心理
谈部队训练如何克服怠倦心理【摘要】心理怠倦是军事训练中基层官兵比较常见的负面心理反应,不及时关注容易导致训练效率低下,并直接危害官兵身心健康。
基层官兵心理怠倦的主要表现为认知偏差、情感衰竭和训练动力不足。
正确认识和对待心理怠倦,基于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分析问题成因,并从塑造心理环境、唤醒积极情感、改进组训方法的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法,对于克服心理怠倦、提高军事训练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心理怠倦;训练所谓“心理怠倦”,是指由于神经过度紧张或长时间从事单调、乏味的工作而引起的心理疲惫、情绪波动。
认识心理怠倦在军事训练过程中的表现,分析导致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对于提高军事训练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心理怠倦的主要表现一是对训练的认知发生偏差,自我效能感下降。
长时间重复训练使官兵产生怠倦心理,训练兴趣逐渐消失,对训练失去了原有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原则性,倾向于消极评价自己,并伴有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认定训练枯燥无味,难以实现自我价值。
二是情感衰竭,出现不良躯体反应。
有些官兵会产生抑郁、烦躁等不良情绪,对训练内容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
心理怠倦诱发躯体化表现,出现睡眠质量下降、体重减轻以及内脏功能、消化系统功能下降等问题。
三是训练动力不足,易出现训练事故。
有些官兵训练态度消极,刻意逃避训练,敷衍了事。
同时,由于降低训练标准,对训练安全麻痹大意,完成训练科目的注意力分散,操作动作不规范,极易引发安全事故。
二、产生心理怠倦的原因产生心理怠倦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主观上的原因。
客观原因:一是训练强度大,心理负担过重。
随着军事斗争准备的持续深入,基层部队的军事训练强度和难度不断加大,军事比武和跨区域演练也更加频繁、日趋常态,这使得基层官兵长期处于训练过量、精神紧张的状态,持续不断的心理负担久而久之导致官兵的心理怠倦。
二是组训方法不灵活,不遵循训练规律。
组训过程中,不考虑官兵的能力差异,运用“一刀切”的训练模式,一味强调整齐划一,延长训练时间,缩短训练间隔,导致官兵身心负荷加大;训练强度盲目提升,不遵循生理规律,根据主观经验随意加重训练负荷,提高训练强度,极易引发官兵畏难和焦虑心理。
过度训练名词解释
过度训练名词解释过度训练是指个人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超出自身适应能力范围,长时间高强度训练,导致身体和心理出现不适应、疲劳和损伤等现象的状态。
过度训练是一种负面的训练状态,往往会对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过度训练通常表现为持续性的疲劳,训练成绩处于停滞状态或下降,身体出现各种症状,包括失眠、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体温下降、心率失常、消化系统紊乱等。
运动员在进行过度训练时,由于身体出现疲劳、损伤和消耗等因素,容易引发免疫系统的紊乱,使得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此外,过度训练还会对心理造成负面的影响,包括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过度训练还会导致肌肉骨骼系统的损伤,包括骨折、软骨破损、肌肉拉伤等,甚至会影响生育能力。
过度训练的发生原因很多,包括训练计划和强度不合理、恢复时间不充足、营养不良、精神压力过大等。
对于训练计划和强度不合理的情况,往往是教练员制定的训练计划不科学,对运动员的个体差异没有充分考虑,导致训练过程中超负荷的情况发生。
而恢复时间不充足则是指运动员的身体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容易导致过度训练的发生。
营养不良是指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的营养供给,导致身体资源的消耗与补充失衡。
精神压力过大是指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承受过量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身体和心理的不适应。
为了预防和减少过度训练的发生,运动员和教练员应该注重合理的训练计划制定,根据个体差异和身体状况制定适合自己的训练强度和周期。
同时,合理的休息和恢复也是预防过度训练的重要措施,合理安排训练和休息时间,避免连续高强度训练。
良好的饮食和营养也是预防过度训练的保障,保持充足的能量和营养供给,加强对身体的修复与补充。
此外,对于精神压力过大的情况,运动员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合理化对待训练,同时也可以寻求心理方面的帮助。
总之,过度训练是一种对身体和心理产生负面影响的训练状态,必须加以重视和预防。
健身训练与心理健康如何减轻压力和焦虑
健身训练与心理健康如何减轻压力和焦虑在现代社会,压力和焦虑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而健身训练作为一种被广泛认可的缓解压力的方式,不仅对身体有益,更可以帮助人们在心理上得到放松和平衡。
本文将探讨健身训练对心理健康的益处,以及如何减轻压力和焦虑。
一、健身训练对心理健康的益处1.释放压力和紧张情绪健身训练可以通过增加身体活动和运动来释放压力和紧张情绪。
在运动过程中,身体会分泌大量的内啡肽和多巴胺等快乐激素,从而改善情绪和增加快乐感。
此外,运动还可以分散注意力,帮助人们暂时忘记压力源,从而达到放松和心情愉悦的效果。
2.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健身训练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心血管功能,还可以加速新陈代谢。
通过锻炼,人体的血液循环更加顺畅,供氧和养分的输送更加高效,从而为大脑提供更好的氧气和养分。
这有助于改善大脑功能,提高认知能力和心智弹性,使人们更加乐观积极。
3.增强自信和自尊健身训练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和形象,进而增强个体的自信和自尊心。
当人们通过锻炼塑造出更好的体态和身材时,他们会感受到自己的变化和进步,从而增强对自身的满意和自信心。
这种积极的自我认同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压力,减轻焦虑情绪。
二、减轻压力和焦虑的方法1.定期锻炼定期的健身训练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压力和焦虑。
建立一个锻炼计划,每周安排固定时间进行体育活动。
可以选择喜欢的运动项目,如跑步、游泳、瑜伽等,通过规律的运动来释放紧张情绪,放松身心。
2.呼吸练习深呼吸练习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减压方法。
当你感到压力和焦虑时,尝试深吸一口气,然后缓慢地呼气,同时专注于呼吸过程。
这种放松的呼吸方式可以帮助你放松紧绷的身体和思绪,减轻焦虑情绪。
3.寻求社交支持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惑。
寻求社交支持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压力和焦虑,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
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有助于减少自我压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4.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训练、疲劳及过度疲劳的原因、诊断、处理及预防
目录
• 训练和疲劳的基本概念 • 训练过度疲劳的原因 • 训练过度疲劳的诊断 • 训练过度疲劳的处理 • 训练过度疲劳的预防
01
训练和疲劳的基本概念
训练的定义和目的
定义
训练是指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 活动来提高个体或团体的体能、 技能和适应能力的过程。
求,调整训练内容和强度。
合理安排训练和休息时间
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
合理安排训练和休息时间,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避免长 时间连续高强度训练。
重视恢复性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穿插适当的恢复性训练,如瑜伽、按摩等,有助于 缓解肌肉疲劳和促进身体恢复。
适时调整训练强度
根据身体反应和疲劳程度,适时调整训练强度,避免过度疲劳和 损伤。
如食欲不振、肌肉疼痛、关节不适等。
询问运动员的主观感受
如是否感觉身体不适、是否容易感到 疲劳等。
04
训练过度疲劳的处理
休息和恢复
休息
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避 免连续高强度训练,给身 体充分的恢复时间。
恢复性训练
进行低强度活动,如瑜伽、 慢跑等,促进肌肉和关节 的放松与恢复。
按摩和拉伸
通过按摩和拉伸来缓解肌 肉紧张和疼痛,促进血液 循环。
训练计划不合理可能表现在训练 内容单一、训练方式不当、训练 周期安排不合理等方面,导致身
体无法得到充分恢复和适应。
长期训练计划不合理可能导致过 度疲劳、运动损伤、免疫系统抑 制等问题,影响身体健康和运动
表现。
营养和睡眠不足
营养和睡眠不足是导致训练过度疲劳的 重要原因之一。
营养不足会导致身体缺乏必要的能量和 长期营养和睡眠不足可能导致过度疲劳、
训练疲劳及过度疲劳的原因诊断处理及预防
训练疲劳及过度疲劳的原因诊断处理及预防训练是提高体育表现的关键。
通过适当的训练,运动员可以提高力量、耐力和技巧。
然而,过度训练可能会导致疲劳。
过度训练是指过多的训练,超过了身体的恢复能力。
这种过高的负荷可能导致身体无法适应,造成疲劳。
疲劳是训练的自然结果。
适度的疲劳是身体对训练的正常反应,但过度疲劳可能对运动员的身体和表现产生负面影响。
过度疲劳可能导致身体无法恢复,身体疲劳、懒散、运动能力下降、表现不佳等。
过度疲劳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生理原因和心理原因。
生理原因包括训练负荷过大、休息不足、营养不良等。
心理原因包括训练压力过大、心理压力过大、焦虑等。
诊断过度疲劳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首先,运动员应仔细观察自己的身体感受,特别是疲劳感和恢复时间。
如果运动员感到长时间的疲劳,超过正常恢复时间,往往意味着过度疲劳。
其次,通过常规体检检查身体状况,如血液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处理过度疲劳的方法主要包括休息和恢复。
休息是最重要的处理方法。
运动员应该放松身心,尽量减少训练负荷,给予足够的休息时间。
此外,其他辅助性措施,如按摩、热敷、冷敷等也可以促进身体的恢复。
如果症状严重,可能需要医生的干预并进行药物治疗。
预防过度疲劳的最佳方法是通过合理的训练计划和恢复措施。
首先,训练计划应该根据个体能力和目标进行制定。
适当的训练负荷和周期性的休息是关键。
其次,足够的睡眠和营养也是预防过度疲劳的关键。
运动员应尽量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并根据自己的需求摄入充足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总之,训练、疲劳和过度疲劳是运动员面临的常见问题。
了解这些问题的原因、诊断、处理和预防方法对于运动员的身体和表现具有重要意义。
运动员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并通过合理的休息、营养和心理训练来预防和处理过度疲劳。
专题八过度训练与心理耗竭
专题八过度训练与心理耗竭山西大学体育学院近些年,竞技体育的热潮不断高涨,在训练及比赛过程中,对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心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运动员长期参加大运动量、大强度的高负荷训练,从而获得高水平的竞技表现和取得优异的成绩,而运动员获得的成就越大,所面临的压力也就越大。
过度训练症状的不断出现,导致运动员心理卜也有所变化,出现耗竭倾向。
研究表明,高水平的运动员大多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调整到最高水平,但很多时候,运动员会出现一种不良的反应——应激,当这种不良反应持续发展,过度训练和心理耗竭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
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运动员在训练之后缺乏足够的恢复,使得身心疲惫;同时,运动过程中出现的自信心下降、动机减退、焦躁不安等反应,也因难以置信的训练压力和要求更加凸现出来,导致运动员的表现失常,动作技能自动化的丧失,运动的稳定性不够,甚至出现失误。
可见,过度训练和心理耗竭问题已成为体育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受到运动员、教练员和学者们的重视。
一、研究进展(—)心理耗竭概述心理耗竭最早是由Bradley(1969)提出的,随后Freudenberger(1974)通过研究服务行业人员极度的心理压力,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
随之心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中出现了大量针对心理耗竭问题的研究。
Maslach(1996)认为心理耗竭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和个人问题”,并且在随后的研究中把心理耗竭的概念扩大化,加入了情感枯竭等概念。
研究发现,过度压力和心理耗竭会导致某些健康问题,特别是心血管问题、药物滥用、酗酒以及事故发生(Hobfoll&Shirom,1993)。
同时,心理耗竭的个体不仅自身行为表现会发生变化,而且也会给其他人,如家庭成员、同事以及相关的成员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会体验到许多生理和心理问题,感受到孤独,以及出现各种人际问题(Kahill,1988)。
运动心理学课件9第九章运动心理疲劳
第三节 运动心理疲劳的监测
一、心理指标的监测
➢ (一) 自陈量表
✓ 4. 运动员心理耗竭问卷(Athlete Burnout Questionnaire, ABQ) •该问卷包括3个分量表,即情绪/体力耗竭、成就感降低、运动负 评价。
✓ 5.《运动员训练状态监测量表》(晏宁, 2003) •运动员训练状态监测量表》(晏宁, 2003)中也有对心理耗竭和心 理疲劳两个因素的考察
✓ 生理的反应导致一些应对与任务行为,这是心理耗竭的行为表现。
第二节 运动心理疲劳的成因
一、认知—情感应激模型
第二节 运动心理疲劳的成因
二、消极训练应激反应模型
➢ 为提高运动成绩或者增强运动表现而进行的训练或锻炼,势必产 生训练应激。
➢ 运动员或锻炼者对训练应激的积极适应,会产生训练收获。 ➢ 对训练应激的消极适应则导致训练收获的滞后。由于缺乏训练收
谢谢大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三节 运动心理疲劳的监测
一、心理指标的监测
➢ (一) 自陈量表
✓ 3.伊德斯运动员心理耗竭量表(Eades Athlete Burnout Inventory, EABI) •EABI是在对有过心理疲劳经历的大学生运动员的访谈基础上编制 的,包括6个维度,分别是: 运动能力消极自我概念; 情绪和体 力耗竭; 心理退缩; 由教练员和队友引起的运动贬值; 运动员 与教练员期望的协调性; 成就感
动的体验; ✓ 他们将其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投入到体育运动中,高投入得到高回报; ✓ 此外参加运动也给他们带来满足感。
第二节 运动心理疲劳的成因
三、投入模型
第二节 运动心理疲劳的成因
四、单一认同发展和外部控制模型
➢ 科克利(Coakley, 1992)认为,应激和个人原因固然重要,但是不 能忽略社会因素对运动员特别是青少年运动员的影响。
技能竞赛选手心理疲劳的产生与恢复
二、心理疲劳的恢复方法
7. 寻求专业帮助:当选手的心理疲劳问题严重时,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专业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干预 ,帮助选手更好地应对心理疲劳问题。
心理疲劳的诊断
自我评估:选手可以通过自我观察与感受,评估 自己是否存在心理疲劳的现象,如是否感到疲惫 、厌倦等。
生理指标监测:通过对选手的生理指标(如心率 、睡眠质量等)进行监测,可以辅助诊断心理疲 劳的程度。
专业测评:心理专家可以通过心理测评工具,如 心理问卷、量表等,对选手进行心理疲劳的定量 评估。
技能竞赛选手心理 疲劳的产生与恢复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心理疲劳的产生 • 心理疲劳的表现与诊断 • 心理疲劳的恢复策略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一、心理疲劳的产生原因
1. 长时间高强度训练
2. 精神压力
3. 单一化训练内容
4. 缺乏休息与调整
长时间的技能训练会导致选手在心理层面 产生疲劳感,对训练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 。
通过以上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看出心理疲劳对技能竞赛选手的心理健康和竞技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日常训练和比 赛中,教练和选手应关注心理疲劳的产生原因和恢复方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缓解和预防心理疲劳的发生。这将有助于 提高选手的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促进技能竞赛选手的全面发展。
02
心理疲劳的产生
压力与焦虑
比赛中的不确定性与挫折
不确定性的压力:技能竞赛中,选手常常面临不确定的比赛环境和对手表现,这种不确定性 可能引发心理压力和疲劳。
运动心理疲劳的控制方法
运动心理疲劳的控制方法
运动心理疲劳的控制方法包括:
1. 调整运动训练:减少运动量,避免过度疲劳。
2. 心理恢复:运用心理意念来消除疲劳,使运动员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充分恢复。
当马拉松运动员在训练中神经能量消耗大于体能消耗,生理和心理恢复应统筹兼顾,不能取一舍一。
出现心理疲劳后,有时会出现异常反应,如对于较强的刺激会出现较弱的反应,而较弱的刺激会出现较强的反应。
心理恢复往往是隐形的,不容易被察觉,因此常常被教练员忽视。
另外,可以根据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现象的诊断和心理疲劳表现的症状,通过语言、暗示、诱导等方法,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降低心理紧张,减轻心理压抑度,对消除运动员的心理疲劳有良好的效果。
3. 消除心理障碍:找到引起心理疲劳的原因,如对运动的恐惧、焦虑、紧张等,然后采取有效的方法消除这些障碍。
4. 注意放松和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训练和紧张。
5. 培养积极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认识到疲劳是运动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并学会通过自我调节来缓解疲劳。
6. 寻求支持:与亲朋好友、教练或专业人士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惑,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7. 饮食调节:注意饮食营养均衡,适当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有助于缓解疲劳。
总之,控制运动心理疲劳需要多方面的综合措施,包括调整训练、心理恢复、消除心理障碍、注意放松和休息、培养积极心态、寻求支持以及饮食调节等。
如何应对健身中的心理疲劳和压力
如何应对健身中的心理疲劳和压力在如何应对健身中的心理疲劳和压力方面,我们需要探讨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健身是一项非常受欢迎的活动,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健康和塑造理想的身材,但在这个过程中,心理疲劳和压力常常会对我们的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掌握对心理疲劳和压力的应对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了解心理疲劳和压力的原因。
健身过程中的心理疲劳和压力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自身期望过高,不切实际地追求完美;二是健身计划过于单调和枯燥乏味;三是过度竞争和自我比较;四是在塑造理想身材的过程中出现长期没有进展的情况。
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更明确地认识到问题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
其次,为了应对心理疲劳和压力,我们需要寻找一些适合自己的缓解方法。
首先,要设定合理的目标和期望,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我们应该坚持努力,但也要明白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
其次,我们可以尝试一些多样化的健身活动,让自己的运动计划更加有趣和富有挑战性。
例如,我们可以参加一些团体健身课程,与他人一起锻炼,分享彼此的成就和困惑,增加社交和交流的机会。
此外,我们还可以尝试一些新的训练方式,如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瑜伽等,让自己的健身过程更加多样化。
此外,在应对心理疲劳和压力时,我们还需要培养一些积极的心态和心理技巧。
首先,要学会放松和休息,给自己合理的休息时间,不要过度疲劳。
其次,要有耐心和坚持,健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急于求成。
我们要明白,一个身体的变化需要时间,我们需要一步一步地积累和进步。
同时,我们要学会自我正向激励,及时给自己一些奖励和认可,增强自信心和动力。
此外,与家人和朋友分享我们的健身计划和成果,寻求他们的支持和理解,也是一种减轻心理压力和疲劳的有效途径。
最后,要记住健身的初衷和快乐。
我们选择健身是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和追求美丽,而不是为了给自己增加额外的压力和负担。
我们要在健身的过程中享受快乐和乐趣,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充沛的精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分享健身的快乐和困难,互相鼓励和支持。
健身中的心理疲劳与调整休息
健身中的心理疲劳与调整休息健身不仅仅是一种体育活动,它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健身过程中,我们通常注重身体的锻炼和营养摄入,但却忽视了重要的心理健康。
而正因为这个原因,心理疲劳逐渐成为健身人群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健身中的心理疲劳以及调整休息的重要性。
1. 心理疲劳的原因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压力也不断增加。
长时间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使得许多人选择通过健身来释放压力和维护身体健康。
然而,在健身过程中,人们经常会出现一种心理疲劳感。
这种心理疲劳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所致。
首先,健身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在工作和学习之余,人们需要抽出时间来进行健身训练,特别是长时间的有氧运动,对于办公室工作人员来说更加困难。
这种时间压力会导致人们产生心理疲劳感。
其次,健身中的竞争和对自己高要求也会增加心理负担。
很多人在健身中追求完美的身材和更高的运动成绩,但是当自己达不到预期目标时,会产生挫败感和压力。
最后,单一的健身模式和重复的训练也会导致心理疲劳。
长时间的重复训练会让人们产生乏味感和厌倦感,缺乏新鲜感和动力,从而增加心理疲劳。
2. 心理疲劳的影响心理疲劳不仅会影响身体的健康,还会对心理和精神状态产生负面影响。
长期的心理疲劳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情绪低落等症状。
这些影响不仅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还会降低健身效果。
心理疲劳还可能导致训练自律性下降。
当人们感到疲劳和无法集中注意力时,很容易放弃训练计划,从而造成长期停滞和困惑。
这不仅会对个人的健身成果产生负面影响,还会打击自信心和积极性。
3. 调整休息的重要性为了应对健身中的心理疲劳,调整休息是至关重要的。
合理的休息可以帮助人们恢复身心的疲劳,提高训练效果,使健身过程更加愉快和可持续。
首先,均衡的休息可以缓解身体和心理的疲劳。
适当的休息可以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修复和恢复,保持旺盛的能量和精神状态。
休息还可以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处理其他事务,避免长时间的单一训练造成的心理压力。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3. 肌肉疼痛增加和长期肌肉疲
劳
3.
4. 血液中的应激生化指标增高 4.
5. 失眠
6. 感冒和呼吸道疾病增加
7. 体重减轻
5.
8. 最大有氧功率下降
9. 肌糖原减少
10. 性欲与消化功能下降
心境状态紊乱增多
身体、精神和情绪的精疲力 竭感增加
自尊心下降
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消极变 化(玩世不恭、冷酷无情、 人格失调)
拉迪克和史密斯的一项研究也表明,社会支持满意感 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缓解有积极作用
古尔德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影 响因素进行了总结,认为与运动性心理疲劳有关的因 素包括情景需求。对情景的认知评估、运动者的心理、 生理反应、运动者的人格和动机因素等
林岭对125种不同项目的健将级以上的运动员进行的 一项问卷调查则发现影响运动员系心理疲劳的主要因
第三,心理耗竭具有成就感降低的特点,这会导致运动成 绩下降之间的恶性循环并使自尊降低进而产生退出念头
第四,心理耗竭是对持续压力的慢性反应,这与剧烈压力 下的偶然应激状态不同。
我们一般认为,在竞技运动领域,运动性 心理疲劳是运动员在应对内源性压力和外 源性压力时,心理资源及生理资源被不断 消耗而没有得到及时补充时所出现的心理 机能不能维持原有心理活动水平即心理机 能下降的现象,具体表现在情绪维度、动 力维度、认知维度、行为维度和生理维度 的改变上。
第三,它更容易体现发展过程,而不是仅仅是突出结 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心理疲劳是心理耗竭前的状态, 心理疲劳没有得到良好的缓解,就会导致心理耗竭。
影响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因素
影响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 即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或者说是个人因 素和环境因素。
内部因素:个人的基本特征、个人的人格 特征。
外部因素
卡培尔就心理疲劳的压力源问题对教练员进行调查,发现 超时工作、工资低、提升机会小、工作条件艰苦、工作满 意度低以及同事不和等因素也于心理疲劳有关
卡西斯和麦尔伯格的研究发现,教练员长期以来承受着巨 大压力,时间的过度付出、角色冲突、项目的男女差异、 不被理解和缺乏支持等,既包括自我加压也有为赢得比赛 而感受到的外部压力
外部因素:比赛压力、训练安排、社会支 持、娱乐时间、经济收入、工作回报等。
内部因素
有研究表明,很多个人的基本特征都与心理疲劳有关。 戴尔和温伯格发现:高心理疲劳水平与领导考虑问题的方
式有关。 还有研究表明,同情心、外控性、敏感性、情绪化、敌意
等与心理疲劳呈正相关 学习资源的充分性则与心理疲劳呈负相关 与心理疲劳相关的认知因素包括:个人的角色冲突和角色
素包括训练因素、环境因素、社会支持因素、个人认
知因素。
马斯拉克等人提出的匹配理论给了我们新的提示,她
们认为心理疲劳是由于个体与工作不匹配导致的,不
匹配程度越高,个体体验的心理疲劳就越严重
过度训练
过度训练是运动负荷与机体机能间过分不 相适应,以致疲劳连续累积而引起的一系 列功能紊乱或病理状态,也称为“过度疲 劳”。过度训练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运动性 疾病。
文森特等对学校教练员压力源的时间和性别效应进行了检 验。结果表明这些教练员的主要压力来自于学术和经济方 面,而且在一个学期的不同阶段压力会有所波动,但没有 发现显著的性别差异
普莱斯和韦斯的研究表明,教练员更多的训练指导和社会 支持、积极的反馈、民主决策和较少的专制的执教风格, 与运动员心理疲劳呈负相关。
对日常应激负性反应增多
比较心理疲劳与心理耗竭
心理耗竭的名称从字面来看有两点不妥, 一是过于突 出结果性状态(燃尽) , 二是只含有消极意义。
相比而言, 心理疲劳似乎能够更加准确地描述相关现 象, 其理由是
第一,它可以较好的与生理疲劳相对应,分别说明两 类相关但又不同的现象及其交互作用
第二,与生理疲劳一样,它更容易容纳积极作用,表 达疲劳---适应---再疲劳---再适应的适应性意义
心理耗竭
心理耗竭(burnout)是由于应付训练应激 过程中多次不成功努力仅损害心理健康,而且还会直 接导致运动者中途退出锻炼,应该引起人 们足够的重视。
心理耗竭的生理及心理症状
生理症状
心理症状
1. 安静与锻炼时心率增高
1.
2. 安静时收缩压增高
训练与疲劳、疲劳与恢复的关系
训练必然产生疲劳,疲劳是训练的必然结果,疲 劳不是训练目的,但疲劳是超量恢复的前提。因 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有疲劳才有训练,有疲劳 才有恢复。疲劳与恢复是运动训练中不可避免的 一对矛盾,相辅相成,对立统一。当训练安排合 理、恢复措施得当时,矛盾即向有利于运动员运 动技能提高的方向转化,反之,则向相反方向转 化,使运动员的身体机能下降。如果运动量和强 度过大,又可能导致疲劳过度,而使恢复速度减 慢,甚至出现过度疲劳。
心理疲劳的生理及心理症状
生理症状
心理症状
1. 安静与锻炼时心率增高 1.
2. 安静时收缩压增高
2.
3. 肌肉疼痛增加和长期肌肉
疲劳
3.
4. 血液中的应激生化指标增 4. 高
5. 失眠
6. 感冒和呼吸道疾病增加 5. 7. 体重减轻
8. 最大有氧功率下降
9. 肌糖原下降
10. 消化功能下降
心境状态紊乱 生理,精神和情绪的疲劳 感增加 自尊心下降 人际关系质量的消极变化 (玩世不恭,冷酷无情, 丧失人格) 对日常应激的反应延长并 消极堆积
心理疲劳与过度训练
田原
运动性心理疲劳定义
心理疲劳定义问题目前为止仍是心理学家争论的的焦点之 一。戴尔和温伯格曾经针对心理学界对心理疲劳所下的定 义进行过一个小结,认为这些定义之间有一个共同点:
第一,心理疲劳中包含一种耗竭感,包括身体的、心理的 以及情感的。
第二,这种耗竭感会导致个体对他人反应的消极变化,如 冷嘲热讽,缺乏人性化,缺乏精力和同情心等。
模糊、感知到的社会支持、作为教练员得到的回报以及对 压力的认识。这些因素都与教练员的心理疲劳有关 最近有研究者提出,自我定向是影响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一 个重要因素。根据自我定向理论的两项研究都发现,运动 员的内部动机与心理疲劳呈负相关,动机缺乏与心理疲劳 呈正相关,而外部动机与心理疲劳的关系并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