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1.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烧酒”条目下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这里所用的“法”是指()
A.萃取B.渗析C.蒸馏D.干馏
2.1856年英国传教士威康臣先生在译著《格物探源》中提到:“天地万物皆以六十四种元质配合而成,如金银铜铁养轻淡炭等皆是元质,皆由微渺而造”,“微渺”即现代之“原子”。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元质”即现代之“元素”,现在人类发现的化学元素多于六十四种
B.“养、轻、淡”即“氧、氢、氮”三种元素,现代的元素命名更具科学性
C.上文中提到的八种“元质”包括四种金属“元质”和四种非金属“元质”
D.“微渺”因极其微小,故“微渺”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不可再分
3.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
B.“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
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D.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
4.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
《本草经集注》中写到“…如握雪不冰。
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乃真硝石也”。
“硝石”指的是()A.Na2SO4B.KNO3C.Ca(NO3)2D.KIO3
5.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
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这里的强水是指()
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
6.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药物“鼻冲水”,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虚弱者忌之,宜外用,勿服”。
这里的“鼻冲水”是指()
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
7.《》说:“水银,镕化(加热)还复为丹。
”《黄帝九鼎神丹经》中的“柔丹”“伏丹”都是在土釜中加热Hg制得的。
这里的“丹”是指()
A.氯化物B.合金C.硫化物D.氧化物
8.我国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著《抱扑子》一书中记载有“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其中是红色的硫化汞。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汞可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B.在空气中灼烧发生了分解反应
C.水银在空气中继续加热又生成硫化汞D.水银温度计打碎时,立即用纸槽收集洒落的汞珠即可9.早在古代,我国人民就积累了不少对化学物质变化的认识。
例如,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著《抱朴子》一书中记载有“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
这句话中的丹砂指的是HgS,下列关于这句话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这个过程只涉及物理变化B.这个过程是可逆反应
C.这个过程发生了复分解反应D.“丹砂烧之成水银”过程中还可能产生SO2
10.战国所著《周礼》中记载沿海古人“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并把这种灰称为“蜃”。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第一步沤浸树皮脱胶的碱液可用“蜃”溶于水制得。
“蜃”的主要成分是()A.CaO B.NaHCO3C.Ca(OH)2D.CaCO3
11. 《新修本草》是我国古代中药学著作之一,记载药物844种,其中有关于“青矾”的描述为:“本来
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据此推测,“青矾”的主要成分为()A.CuSO4·5H2O B.FeSO4·7H2O C.KAl(SO4)2·12H2O D.Fe2(SO4)3·9H2O )12.东汉成书的《》有“石胆化铁为铜”的(石胆是硫酸铜)。
这一方法开创了人类文明史上湿法冶金的先河。
其中涉及到的化学反应类型是()
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
13. 《集注》“鸡屎矾(碱式硫酸铜或碱式碳酸铜)不入药用,惟堪镀作,以合熟铜;投苦酒(醋)中,
涂铁皆作铜色,外虽铜色,内质不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鸡屎矾中含有极性共价键B.铜盐溶液可与铁发生置换反应
C.碱式碳酸铜不稳定,受热易分解D.鸡屎矾投苦酒中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
14.中国丝绸有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古代染坊常用某种“碱剂”来精炼丝绸,该“碱剂”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盐,能促进蚕丝表层的丝胶蛋白杂质水解而除去,使丝绸颜色洁白、质感柔软、色泽光亮。
在《本草纲目》中“石碱”条目下写道:“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久则凝淀石,浣衣发面,亦去垢发面。
”这里的“碱剂”或“石碱”是指()
A.食盐B.火碱C.草木灰D.胆矾
15. 《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沈括在《梦溪笔谈》对“洧水”的使用有“予知其烟可用,试扫
其烟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必大行于世”的描述,对上文进行的某些分析中正确的是()A.“洧水”的主要成分是油脂B.“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煤油
C.烟的主要成分是炭黑D.烟的主要成分是石墨
16.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我国古代的人民在那时候就已经广泛应用了相关的化学知识,古化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
下列关于古代化学的应用和记载,对其说明不合理的是()A.《本草纲目》中记载“(火药)乃焰消(KNO3)、硫磺、杉木炭所合,以烽燧铳机诸药者”,这是利用了“KNO3的氧化性”
B.李白有诗云“日照香炉生紫烟”,这是描写“碘的升华”
C.《本草经集注》中记载了区分硝石(KNO3)和朴消(Na2SO4)的方法:“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这是利用了“焰色反应”。
D.我国古代人民常用明矾水除去铜器上的铜锈〔Cu2(OH)2CO3〕
17.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下列关于KNO3的古代文献,对其说明不合理的是()
18.已知①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火药,它是由硫磺、木炭粉和硝石组成;②油条中铝含量超标十分普遍,是影响人们健康的食品安全隐患。
油条无铝配方由碳酸氢钠(小苏打)和臭粉组成。
下列关于硝石和臭粉的成份组合正确的是()
A.KNO3、NH4HCO3B.KNO3、Na2CO3C.HNO3、(NH4)2CO3D.NH4NO3、Na2CO3 19.《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A.李自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烟”指“香炉”中碘升华的现象
B.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
C.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D.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20.我国古文献中记载了大量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近代葛洪的《抱朴子》记载了“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是指加热时丹砂(HgS)熔融成液态,冷却时重新结晶为HgS晶体
B.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KNO3)的描述如下:“(火药)乃焰硝、硫磺、杉木炭所合,以为烽燧铳机诸药者”,利用了KNO3的氧化性
C.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对“膏液”的描述为“草木之实,其中蕴藏膏液,而不能自流、假媒水火,凭藉木石,而后倾注而出焉。
”这里的“膏液”的主要成分为油脂
D.清初《泉州府志》物产条记载:“初,人不知盖泥法,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
”该段文字记载了蔗糖的分离提纯采用了黄泥来吸附红糖中的色素21.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发明史,下列发明创造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A.用胆矾炼铜B.用铁矿石炼铁C.烧结粘土制陶瓷D.打磨磁石制指南针22.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记载的炼锡方法基本上就是现代用的碳还原法,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SnO2 +2C==Sn+2CO↑中,作还原剂的是()
A.SnO2 B.CO C.Sn D.C
23.下列过程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古代用铜矿石、锡矿石冶炼铸造青铜器B.出土后的青铜器大多数已受到锈蚀
C.古代用明矾溶液清除青铜镜表面的锈斑D.现代用双氧水去除青铜器上有害的CuC 24.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A.火药使用B.粮食酿酒C.转轮排字D.铁的冶炼
25.下列变化过程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A B C D
陶瓷的烧制活字印刷排版术鞭炮和烟火的燃放司母戊鼎表面出现铜绿
26.根据所给的信息和标志,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B C D
《神农本草经》记载,
麻黄能“止咳逆上气”
碳酸氢钠药片
古代中国人已用麻黄治疗咳嗽该药是抗酸药,服用
时喝些醋能提高药效
看到有该标志的丢弃
物,应远离并报警
贴有该标志的物品
是可回收物
27.英文“Chian”又指“瓷器”,反映西方人把中国作为“瓷器故乡”,优美的陶瓷制品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早在一万多年前中国就制得了陶器,约6500年前烧制出了红陶,红陶是黏土经焙烧后制得的。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体现红陶的红色是氧化铁B.烧制红陶黏土只发生了氧化反应
C.黏土经高温焙烧,强度硬度提高D.传统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
28.据《天工开物》记载,我国古代以炉甘石(主要成分是ZnCO3)来升炼倭铅(即锌),其原理如图2。
已知锌的熔点420℃、沸点906℃。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升炼倭铅过程包含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B.冶炼时锌变为蒸气在兜室冷凝为固体
C.“泥封”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得到的锌被氧化D.“锌火”是锌蒸气和一氧化碳在空气的燃烧29.中国炼丹家约在唐代或五代时期掌握了以炉甘石点化鍮石(即鍮石金)的技艺:将炉甘石(ZnCO3)、赤铜矿(主要成分Cu2O)和木炭粉混合加热至800℃左右可制得与黄金相似的鍮石金。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鍮石金是黄铜或铜锌合金B.炉甘石点化鍮石过程包含分解反应、置换反应
C.可在空气中灼鉴别鍮石金与黄金D.炉甘石点化鍮石过程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30.1640年,我国早期科技丛书《物理小识·金石类》(方以智)提到:“青矾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栽木不茂,惟乌桕树不畏其气”,“青矾”则绿矾,强热“青矾”得红色固体,气体冷凝得“矾油”。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矾油”的成分是SO3
B.“青矾厂气熏人”的原因是SO2、SO3均有强刺激性气味
C.“衣服当之易烂”的原因是SO3遇水汽形成硫酸酸雾腐蚀衣服
D.“栽木不茂,惟乌桕树不畏其气”的原因是硫的氧化物形成酸雨污染土壤,植物枯死。
7.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
中对“CaCO3→CaO”的转化进行拟人化描述。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上述转化属于分解反应B.上述转化过程放出大量热
C.生成的CaO可作氯气的干燥剂D.CaCO3是水泥的主要成分之一
10.出土的锡青铜(铜锡合金)文物常有Cu2(OH)3Cl覆盖在其表面。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锡青铜的熔点比纯铜高
B.在自然环境中,锡青铜中的锡对铜起保护作用
C.锡青铜文物在潮湿环境中的腐蚀比干燥环境中快
D.生成Cu2(OH)3Cl覆盖物是电化学腐蚀过程,但不是化学反应过程
1.古代造纸工艺中使用的某种物质存在副作用,它易导致纸张发生酸性腐蚀,使纸张变脆,易破损二该物质是()
A.生石灰B.草木灰C.明矾D.漂白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