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诗歌的研究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唐寅诗歌的俗化倾向

《中国俗文学史》中对俗文学所下的定义是:“通俗的文学”“民间的文学”“大众的文学”,“所谓俗文学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而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虽然俗文学在诞生的初期总是不为正统文人所重视、认可,但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文学的俗化和雅化总是交替往复地发生着,许多正统文学原本就是“俗文学”经过改造、升格而来。诗歌作为“雅文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奉行的经典《诗经》中收录的大部分便是各地民歌。小说、戏曲也是如此,它们萌芽于民间,由“世代累积型”的集体创作逐渐发展为文人的个人创作,都可以看作是俗文学经历的“雅化”过程。然而明代中叶,以唐寅为代表的吴中派诗人,其诗歌却显示出了“俗化”的倾向。这种变化的产生应当被关注。唐寅出生并活跃于弘治、正德年间,恰处于台阁体衰落、复古派兴起

的时代,然而他则以俚俗戏谑,甚至狂浪的诗风在诗坛独树一帜。郑振铎将唐寅及其代表的吴中派诗人称为“沙漠中的绿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唐寅诗歌,从诗歌的章法排布,所选取的意象,所表达的情感方面,都显露出了一种与传统诗歌审美取向不同的俗化倾向。这一点已经被许多学者认识到,罗宗强先生就将唐寅归纳为一个“徘徊于入仕与世俗之间”的文人,认为他“诗文的语言,亦明显地带着世俗化的痕迹”,也有不少关于唐寅的文学研究,提及了唐寅诗歌“尚俗”的特质。然而其“俗”究竟有哪些具体的表现,这样的俗化特质的产生原因又为何,学界还没有系统而深入的分析。本篇即着力于此,意图挖掘唐寅所处的时代环境、其个人经历和生活理念与其诗歌俗化的关联。

一、世俗化的生活与意象

文人诗歌风貌的形成必然会与文人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唐寅作为吴中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歌中也大量出现了苏州地区民风民俗的描写,而此地民风中体现的对繁华的追求,是其他区域所不能比拟的。唐寅有《姑苏杂咏》四首,就记录了明代苏州的盛况:“银烛金钗楼上下,燕樯蜀柁水西东。万方珍货街充集,四牡皇华日会同。”“小巷十家三酒店,豪门五日一尝新。市河到处堪摇橹,街巷通宵不绝人。”“贫逢节令皆沽酒,富买时鲜不论钱。”这些诗歌中特别突出地描写了姑苏的富饶,商业的兴盛,这是当时江南的世俗生活,也是唐寅热衷于用诗歌记录的真实场景。这种世俗的描写不是山水田园画,而是鲜活的民风人情画。而唐寅曾说“四百万粮充岁办,供输何处似吴民?”“繁华自古说金阊,略说繁华话便长。”可见这些世俗描写背后所表达出的情感,也是沉迷、自豪于这种奢靡繁华的生活。

唐寅诗中的意象,都是世俗生活中所常见的“洞庭秋色”“画楼绮阁”。歌妓们“唤客不问钱有无”,但令人联想起的却是歌楼林立,歌女当街招客,极尽奢靡的商业场景,之后的“娇痴索赠相逢行”,也更像是一种商业行为。这种对世俗生活的关注与描写,正是唐寅置身市井,赞美市井生活的表现,是对个体享乐的充分肯定。

二、商业化的渗透和金钱观

吴中商业的繁盛,催生了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书画买卖便是其中之一。如商贾云集的阊门内外,“除了各种商业的行会公所外,阊门内专诸巷有专门的艺术品市场⋯⋯如詹景凤记其乡人叶氏购得《葛仙翁移居图》一卷,专程‘持入吴装潢’。可证苏州装裱,精于别处。苏州并以多出装潢之名手而闻名全国。装裱之精良,也可看做是苏州书画业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明证”。这样的市场,无疑也为当时当地的士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出路,这种出路也被士人们广泛接受了:“吴中有许多有名的书画家,他们的作品为当时许多达官巨商所喜爱。他们有的通过关系,直接从书画家那里购买,有的通过商业流通渠道购买。吴中附近的徽商,就是重要的买主。”唐寅也是书画产业中的一分子。科举失败后,出卖字画成为了唐寅生活

的经济来源,他又出身于商人家庭,对这种行为的接受度就会更高,而大量的记载也表明了他确与商人来往密切,更将自己的书画作品看成商品出售。

唐寅本身的诗歌创作,就已经是充满着金钱、物欲的世俗生活的一部分,而唐寅诗歌中,也常常出现有关“钱”的意象。唐寅好酒,写下过许多诗歌咏酒,但“酒”也往往伴随着“酒钱”意象的出现。如《桃花庵歌》中“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咏渔家乐》中“世泰时丰刍米贱,买酒颇有青铜钱”,有钱时将钱买酒,钱不够时则“典衣不惜重酩酊《进酒歌》,竟把衣服当了买酒。乃至无钱时“赊酒”来喝,如“花月世间成二美,傍花赏月酒须赊”《花月诗》其四,“酒阑花谢黄金尽,花不留人酒不赊”《花酒》。直至连赊也不能赊时,诗人便只能无奈了:“漫劳海内传名字,谁论腰间无酒钱?”《言怀之二》虽然盛名远扬,谁料腰间缺少酒钱呢,这种淡淡的自嘲中也透露出了对金钱缺乏的哀怨。“酒钱”意象如此频繁的出现,有钱时的得意与欢愉,无钱时的自嘲与郁闷,都为传统文人豪客饮酒赋诗的情境蒙上了一层商业化的色彩。

三、口语化和民歌化的诗歌创作

明人顾元庆云:“解元唐子畏,晚年作诗,专用俚语,而意愈新。”唐寅诗歌不讲求章法,不追求字斟句酌,恰恰符合俗文学“粗鄙,未经雕琢”的特质,而这“未经雕琢”突出地表现在唐寅诗歌中口语的运用上。如他所作《七十词》:人年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这首古诗语言浅白,与口语几乎无异,仿佛只是友人间随口谈心时的话语,毫无雕琢之感。又如《醉时歌》中“⋯⋯它来谋你你谋我,冤冤报报不曾差⋯⋯不是冤家头不聚,铁枷自有爱人担。几番死兮几番活,大梦无凭闲聒聒⋯⋯拼却这条穷性命,刀山剑岭须经历⋯⋯”不仅文辞口语化,其中更有不少俗语,可能就是当时民间所流行,被唐寅直接化用至诗中,显现出一种活泼泼的风貌和气息。

唐寅诗歌语言俗化的另一表现,则是其诗歌向民歌的靠拢。吴地自古有民歌传唱,而明代以来一些新的“时尚小令”,更是“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传颂,沁人心腑,其谱不知从论唐寅诗歌的俗化倾向何来,真可骇叹”。唐寅创作的诗歌中,有18首直接以“歌”为题的七言古诗,其中颇多如“我媿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把酒对月歌》,“死见阎公面不惭,才是堂堂好男子”《默坐自省歌》,这样俚俗的诗句,绝非主张“真诗在民间”的李梦阳等人所作拟古乐府民歌,而是更加贴近民间生活、更为世俗化的作品。而民歌般的语言如“百忍歌,百忍歌,人生不忍将奈何?”《百忍歌》,“浅浅水,长长流,来无尽,去无休。”《世情歌》,这种叠词叠字的运用,与之后的民歌语言也十分相近。另一些诗作中所表现出的男女恋爱场景及情态,更是与民歌的主题十分类似。

四、结语

对理学的反击、对佛道思想的接纳也应是唐寅诗歌俗化的内在理蕴。唐寅所生活的时期,台阁体仍旧弥漫于文坛间,台阁体诗人们以应制颂圣、粉饰太平为能事,诗歌内容平庸空洞,又继承了江西派的理学传统,讲求诗文“明道”、“宗经”。出于对理学的不屑与抵触,唐寅行事不拘礼法,诗歌题材也往往注重个人欲念的表达,他在《默坐自省歌》中,更是直接对理学家要求的克制人欲观点进行了抨击,他说:“食色性也古人言,今人乃以之为耻。及至心中与口中,多少欺人灭天理。”袁宏道评价此诗曰:“说尽假道学!”这种对“人欲”的肯定,与晚明时期的王学左派思潮一脉相通。而佛道思想更是让他主张及时行乐,而其诗歌不讲求章法,自由表达情感,甚至大量使用口语化言辞的特点,也对袁宏道所代表的性灵派所谓“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的主张有所影响。需要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