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中部地区继安徽皖江城市带、湖南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后的第3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也是我省继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第二个纳入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战略。

建设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有利于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为中部地区特别是农产品主产区科学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探索新途径、新模式,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荆州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湖北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根据批复,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要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配套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着力发展循环经济,防止落后产能易地扩张,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发展,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加快“两型”社会建设,努力建设成为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秀示范区、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先行区、跨区域合作与产业转型发展的综合实验区和湖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一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金字招牌”,将给荆州的跨越发展带来怎样的机遇?荆州又该如何把握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示范区的范围包括哪些?将怎样规划这些示范区?晚报记者为您一一解答。

示范区范围:主体区+辐射带动区

湖北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范围分为主体区和辐射带动区。主体区为荆州市全境,土地面积14067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664万人;辐射带动区范围为荆门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全境,土地面积1.95万平方公里,人口723.6万人。示范区总面积3.36万平方公里,占湖北省的18.1%;2010年常住人口1210.5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368.29亿元,分别占湖北省的21.15%和14.83%。

建设目标:“十二五”期间GDP年均增速13%

按照初步规划,“十二五”期间,示范区GDP年均增速13%左右,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承接转移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由6%上升为12%。居民人均收入明显增长,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15%,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指标达到国家和省要求,主要能耗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初步建成功能合理、系统完善的生态安全格局,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明显增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步入协调发展的轨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到2020年,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规模显著扩大,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根本转变,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实现全社会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进一步提升,“两型”产业和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人水和谐理念深入人心,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更有力保障,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下步规划:构建一主四区产业布局

科学编制示范区规划。坚持转型发展、“两型”引领、重点突破、统筹发展的原则,重点构建“一主四区”的产业布局。即以荆州市为主体区,荆门、潜江、天门、仙桃为辐射区;形成以江南高速、长江黄金水道、汉宜高速(318国道)与汉宜铁路复合运输通道、武荆高速和长荆铁路复合运输通道等四条交通动脉为横轴、以襄荆高速(207国道)、荆岳铁路、随岳高速等三条交通动脉为纵轴的“四横三纵”的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带。

强化政策保障。要在国务院28号文件制定的政策基础上,借鉴兄弟省市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经验和措施,结合湖北实际,尽快出台投资、财税、金融、土地、对外开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举全省之力支持示范区创建工作。

优化承接条件。适应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的要求,加快构建外通内畅、便捷高效、功能完备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提升能源、信息、通关等保障配套能力,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现有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为承接产业转移营造良好环境。

创新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市场体系、金融服务、土地管理、户籍制度、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改革,加强法制、诚信和人文环境建设,建立由省发改委牵头的务实高效的协调推进和检查监督机制,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制度保障。

深化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示范区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的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同时,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强与安徽皖江、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合作。

承接重点产业

1.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纺织印染服装产业、家电工业、造纸工业、森工产业、建材工业、橡胶塑料工业。

2.农产品加工产业。包括粮油加工业、棉花加工业、畜禽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

3.化工产业。包括盐化工、精细化工、农用化工。

4.装备制造业。包括汽车零部件产业、石油石化装备制造、通用机电设备制造、金属制品加工。

5.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

6.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现代物流业、特色旅游业、金融服务业、文化产业、高端商务业。

示范区布局

以国家级的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联合沙市经济开发区和荆州城南经济开发区,建设核心示范区。将松滋、石首、公安、洪湖、府场、监利、江陵等开发区以及辐射带动区范围的荆门、天门、潜江、仙桃相关开发区,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区。到2015年,核心示范区企业数、规模以上企业数、高新技术企业数、省级产业集群数和就业人数,均比2010年增加一倍以上;各集中示范区的上述指标,均比2010年增加一倍左右。

主体区布局:“一核七区”的空间结构

示范主体区承接产业转移,以长江为主轴,以交通干线为依托,以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为载体,进行布局和谋划,重点形成“一核七区”的空间结构。

“一核”:荆州核心示范区

荆州中心城区是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聚集区,特别是承接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的优先区域。依托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沙市经济开发区和荆州城南经济开发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聚集示范区。促使荆州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城市空间,改善人居环境,努力建设世界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江汉平原经济文化中心,交通发达、产业繁荣、人水和谐、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大城市。

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加速建成汽车零部件、机电产业、精细化工产业、生物工程产业、纺织印染服装及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的基础上,设立国家级稀有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建设江南新区,为承接产业转移开辟广阔的空间,也为荆州实现从临江城市向跨江城市的转变打下基础。

沙市经济开发区:利用明显的区位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轻工机械、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集群。

荆州城南经济开发区:打造全国知名的石油机械产业基地、区域性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同时,形成造纸及纸品加工产业集群。

“七区”:各县市集中示范区

“七区”实行错位分工,走特色发展之路。各县市经济开发区依据自身条件和产业基础,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和综合交通运输优势,通过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形成不同重点的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区。

石首集中示范区:以石首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在楚源集团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上,打造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同时,形成森工木业、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集群。

洪湖集中示范区:以洪湖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利用丰富的水产资源,打造湖北乃至全国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同时,形成以农产品深加工、纺织、化工为主体的主要产业。

府场集中示范区:以洪湖府场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发挥石化装备加工产业的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化工填料、压力容器、环保设备、机械配件等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