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新思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新思路
摘要: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深入开展,为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已成为我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重中之重。

通过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职教理念,结合我院示范院校建设经验,本文提出了依托“校企合作”交流平台,实现校企之间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合作互融,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模式,对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示范性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师型”师资队伍;新思路
师资队伍是学校办学的主要条件,是教学的主导力量,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教育部相关文件也明确做出规定,高职高专院校的“双师素质”的教师数要达到专业教师总数的70%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双师型”教师不足50%,远低于实际需求。

这表明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已成为今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目前国外校企合作中“双师型”教师角色有二:一是以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技术教育“双师型”教师的角色。

如澳大利亚的“TAFE”职业教育模式,专业教学和职业实践集中在校园内,教师同时承担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任务,因此对职业教师要求非常严格,除学历要求外,必须有3~5年行业工作经历。

二是以企业为主体的职业技术教育“双师型”教师的角色。

如德国的“双元制”职教,它有职业学院和企业两个教学场地,学院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体,也传授一些基本技能;企业以传授实践技能为主体,也补充传授新的企业理念和有关的理论知识,因此专职教师必须获得博士学位且至少有5年以上的企业专业实践经历。

我国高职教育理论界对“双师型”师资的内涵理解和认识不一,甚至出现了认
识上的差异,有“双证书(职称证书+技能等级证书)”、“双职称(讲师+工程师)”的教师即为“双师”教师之说,也有“双能力(双师经历)”的教师即为“双师”教师之说。

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明确指出,“双师型”教师并非是讲师与工程师的简单叠加或具有“双师经历”、“双证书”的教师,而是由工程技术人员、技师和教师综合构建的“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

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得到比较一致的看法: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既要有传授知识、教书育人的能力,又要具备工程师或技师的专业素质、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突破口
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使高职院校师资队伍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按照教育部要求,高等院校的师生比应达到1:14以上,教师的缺口很大:75%左右的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50%的专业教师是近五年进校的新教师,教师的生产实践经验不足,实际应用能力不强,实践教学水平不高。

而在现有的条件下,高职教师很少有获得实践培训的机会。

从职业院校来看,他们更关注被培训者,忽视对“培训者”的培训,这造成了培训质量难如人意;从物质条件来看,有限的经费投入造成高职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硬件的匮乏与落伍,使高职教育很难超前甚至紧跟时代的步伐;从教学场地来看,我国的高职教育基本上由高职院校来完成,企业和社会其他机构很少参与高职教育,这就使得高职院校难以建立足够数量的产学合作基地,造成专业训练场地缺乏。

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经验告诉我们,依托“产学研”相结合、建立“校企合作”交流平台,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最佳突破口。

一方面让教师直接从生产第一线获取企业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方法,获取相关培训证书,更好更快地建立一支适应高职教育教学目标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由合作企业负责推荐专业骨干与高技能人才承担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任务,保证实践教师队伍的高素质、高水平以及相对稳定。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新理论、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流程、新规范不断涌现,“双师型”教师就成为一个动态的概念。

有些原本从企业工程师岗位调入高职院校担任教师后,虽在当时已成为“双师型”教师,但在若干年以后他们的知识渐渐老化,实践经验也会过时。

因此,“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关键在于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获取实践经验,除掌握教学能力外,还要定期到生产单位学习与培训,掌握岗位操作技能。

校企合作交流平台为及时改善教师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载体。

主要表现为:
1.建立了校企资源共享机制,促进校企双方互惠互利、优势互补。

企业是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也是实训实践兼职教师的聘任源地。

教师可以利用专业理论优势,向企业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帮助企业解决员工职业素养、专业理论提升等继续教育问题,参与企业新产品研发与项目攻关,让企业从合作中受益,同时培养了教师的实践能力。

2.便于专业教师随时下企业,丰富实践经验,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轮空的间隙或寒暑假,深入合作企业开展调查研究、挂职锻炼和带学生实习。

这样就让教师可以及时了解企业对员工知识结构、专业水平等的具体要求,便于对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提出改进意见,使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及时掌握企业最新技术,了解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维护等各个环节的技术处理方法,便于把生产实践紧密嵌入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企业的真实案例作为今后的教学案例、毕业设计课题、课程设计或实训题目,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企业实际。

3.解决了实训实践师资力量薄弱问题。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课程设置的要求,合作企业负责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管理与指导工作,负责推荐企业中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实践课程兼职教师,使生产第一线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方法直接引入教学课程中。

三、依托校企合作交流平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高职教育应该具备开放性和多样化,根据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结合学院中长期师资规划、示范建设的实际情况,依托校企合作交流平台,我院已基本构建了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较强实践能力、相对稳定
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师队伍。

1.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
为切实加强学院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学院出台了《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教师下企业实习管理办法》、《关于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文件。

一是鼓励专业理论课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产品研发与项目攻关;二是选聘企业中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与企业联手培养实训实践指导教师;三是引进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专业教师队伍。

2.明确校企合作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
(1)成立产学研办公室和工作领导小组。

教学副院长直接领导办公室工作,工作领导小组则由院长、副院长、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学生处、就业办以及专业系部的负责人组成,并设立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校企联络工作。

(2)建立校企人才资源库。

凡是学院的教师、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以及双方单位的管理人员,均被列入校企共享人才资源库中。

(3)拟定校企合作工作计划。

根据学院教学计划安排情况和企业实际运行情况,校企双方协商制订《年度支持工作计划》。

(4)成立技术应用型人才专家指导委员会。

邀请知名企业家及行业专家担任专家指导委员,预测未来几年的市场需求,共同开发相关课程,让企业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5)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

这些企业不仅成为学生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基地,也是教师的专业实践基地。

(6)明确双方工作职责。

校企双方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使人才共享机制与培养要求更合理、更清晰。

(7)建立双方互认的考核体系。

校企双方的人才在对方单位服务过程中的表现与成绩也将记录在人才共享资源库的“备注”栏中,作为其年度考核的参考依据。

3.细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1)明确院系二级的目标与责任。

根据近五年发展规划,制订3~5年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双师结构”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方案,责任到专业系,由人事处、教务处、产学研合作办等部门督促落实,并建立考核与奖惩制度,及时总结,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完善培养制度。

(2)强化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或直接参与企业科研项目,支持教师在合作企业担任技术员、技术经理、技术顾问等兼职职务,并获得行业资格证书。

(3)选聘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企业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合作企业还负责推荐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实践教学兼职教师,使人才培养过程得到了行业和学科的双重支撑。

(4)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让兼职教师接受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方法的培训,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与教学观摩,不仅提高了他们的理论素养,也丰富了他们的感性经验,使兼职教师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建设成果
近年来,我院始终立足于服务浙江制造,坚持走产学研合作的办学之路,先后与杭州、温州、台州、衢州、嵊县等地方政府建立科技合作关系,与著名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院与企业的合作实现了大丰收。

依托校企合作交流平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成果卓然,办学质量得到了稳步提升。

1.教师教学研究水平显著提高。

据统计,五年来,我院已与浙大中控、娃哈哈集团、航天电子等企业集团共建了235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聘请了163名行业专家担任学院顾问专家,企业推荐高技能人才担任实践课兼职教师129人,选派专业教师下企业实习达105人;完成260多项企业技术服务课题,50项研究成果获国家专利,目前合作在研的863工程项目和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各1项,有1项校企合作完成的科研成果荣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有2项校企合作完成的教学改革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学生技能竞赛获奖全国领先,毕业生就业率全省领先。

由专兼职教师组成教练组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技能比赛,五年来我院共有600余人次获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名列全国高职院校前茅。

如:首届高职高专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大赛中,取得3金1银的佳绩;2008年先后获得国家级大赛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200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产品造型)大赛获一等奖且总分全国排名第一。

正是在种种荣誉的辉映下,我院毕业生供不应求,近五届毕业生的供需比达到了1:2.3,其中2004、2005、2006、2007、2008年首次就业率分别为94.87%、98.85%、99.57%、98.76%、99.56%,重点专业就业率达100%,名列全省高职院校前茅。

3.面向企业技能培训成效显著。

学院建立了国家、省、市、区级培训基地9个,积极承担政府、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是国家级数控技能紧缺人才培训基地、浙江省机电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浙江省技能紧缺人才培训基地。

学院利用强有力的师资团队开发了56个新的培训项目、12个职业(工种)培训教材、36套鉴定题库,年培训人数从2004年的300人增加到2008年的6 640人,为企业培训技工、技师达12000余人。

通过五年来的校企合作共建,我院已基本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德才兼备、富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竞争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后劲的高质量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校企合作既加强了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又提高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真正实现了校企之间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合作互融,是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楼世洲.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0).
[2]彭民璋.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和实践[J].高教论坛,2006(5).
[3]顾晓叶.论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