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设计
合作式课堂组织设计
所谓合作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指主要利用合作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进行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并以小组与个人评价相结合的评价营造团队心理气氛以增进学习有效性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合作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以合作学习为核心,目标在于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合作意识与技能,促进学生主体性和社会化发展。
一、合作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心理学原理
为合作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提供理论基础的心理学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维果茨基的社会活动内化说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主张人的心理发展实质就是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以语言等符号为中介的心理机能,它使人类心理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的发展,它源于社会的交互作用,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同理,学生的心理活动首先是属于外部的、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以后才内化为学生的内部活动,并且随着外部与内部活动相互联系的发展,形成学生自己所特有的高级心理机能;任何学习都受学习者原有经验、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系统、课堂环境等的影响;教学应该是合作商谈式活动过程,由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增强了各种联系,如不同学生对任务的表征的联系、过去和现有知识的联系、知识与活动的联系等,以此促进学生知识的获得和心理的发展;在“最近发展区”,虽然学生自己难以完成学习任务,但在与更优秀的同伴合作时,就能胜任学习任务。简言之,维果茨基认为学生的外部社会性活动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变量。
(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1977年出版的《社会学习理论》一书系统地介绍了他的社会学习理论。该书明确区分了人类学习的两种基本过程,即直接经验的学习和间接经验的学习,间接经验学习的重要形式就是观察和模仿,儿童通过观察、模仿生活中重要他人(如父母、长辈、教师、同伴等)而学得社会行为。观察学习分为四个过程:注意、保持、运动再生和动机。其中,注意是观察学习的起点,在影响注意的诸因素中,观察者与示范者的关系至关重要;动机过程就是指再现示范行为后所受到的反应,如果受到强化,那么观察者以后更容易表现出示范行为。一种重要的强化方式就是替代性强化(vicarious reinforcement,指观察学习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虽然强调的是社会性学习,但他所强调的环境特别是人际关系对学习的重要性对于强调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学习具有启发意义。
(三)人本主义学习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以两位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其中包括爱和归属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等社会心理需要。他认为人的社会需要,即与他人相互作用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行为主义所强调的),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认知主义所重视的),而是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学习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为此,教师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其中包括“开展同伴教学,发挥同伴之间的个别指导作用”,“采取分组学习,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式”,“建立交朋友小组,为个体提供一种坦诚交往的环境”等。总之,人本主义关注人的社会交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同伴交往对学习的重要性,这与合作学习显然是一致的。
(四)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皮亚杰、维果茨基、布鲁纳等心理学家的思想中已经有建构思想,但他们的建构主要在于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当今的建构主义则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知识是以社会和文化为中介、内含在团队或共同体中的,学习就是知识的社会协商,是人的适应性社会调节的过程,学习者在人际互动中通过意义协商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建构主义者强调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关注合作学习,认为通过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形成更丰富的理解,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有利于学生建构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合作式课堂组织形式
合作式课堂组织形式从横向看,体现为合作学习小组的组织,从纵向看,体现为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本章将从这两个侧面阐释合作式课堂组织形式。
(一)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
合作学习小组形式多样,不同年龄段、不同学科、不同学生等客观条件要求不同的分组形式,甚至同一课堂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多元化分组形式。如小学低年级学生缺乏一定的合作技能,一般可分成4人小组,到了中高年级则以5~7人为一组;体育一般按性别分为男女两大组,再分小组,自然课按学生操作能力分组,而语文、数学课更多的以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分组。在分组时要尽可能达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适应性合作学习。这类合作学习不打乱原有班级,是相对稳定的异质小组,是自然进入合作的,学生对学习环境、合作伙伴容易适应。这类合作学习小组可以有以下三种。(1)同桌合作,由自然班级中异质搭配的同桌两人组成。学生的交往范围较小,所占时间不长,易操作,特别适用于低年级,如同桌互相检查预习情况、检查作业等,也可用于难度不大的问题的讨论。(2)前后合作,由自然班级中异质搭配的前后同学组成。这种合作方式的特点、操作与同桌合作一样。(3)“邻居”合作,由邻座4~8人组成合作学习小组。这种编组形式要注意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并且,小组合作学习应在教师整体教学思路的指导下,与全班学习进程同步。通常在小组合作之后,可展开组际之间的学习竞争与合作,以求得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另一类是选择性合作学习。这类合作打破原有年级、班级、组别的界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合作对象,找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它有利于培养学生会选择、会判断的能力。这类合作学习小组可以有以下三种。(1)自由合作。这是“英雄所见略同”而组成的学习小组,人数多少不作限制,以不影响学习进展为宜。这种建组扩大了学生自主的责权范围,更有利于他们对学习活动的积极主动参与。自由合作小组适宜于对一些能展开争辩讨论的问题的学习,如历史课学习中历史人物的评议便可采取这种合作方式。当然,这类合作学习小组中教师的合理调控尤为重要。(2)网上合作。网络已成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应充分发挥网络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网络化合作学习的特点是人数不限,学习内容不一定与自身所处课堂教学同步,可分享不同文化背景的合作对象的经验,正所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3)问题解决小组合作。教师或学生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将全班学生按“组内异质、组外同质”的原则分成若干合作学习小组。可以由每个小组都解决同一问题,也可将问题细分,各小组分别解决每个细分的问题,也可在小组内再分小组。这种合作学习一般适宜较为复杂的问题和高年级的学生。
(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
综合国内外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合作学习活动形式可分为组内活动和组间活动。我们介绍一些主要的合作学习活动形式。
组内活动:(1)“圆桌会议”式,即给出题目和问题进行讨论,全组人坐到一起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2)辩论式,即提出有争议的问题,学生准备论点(或赞成或反对),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辩论;(3)个人贡献式,即学生先各自准备材料,然后交流介绍给小组其他成员;(4)分工合作式,即把问题细分,然后分配给学生分头准备,再在小组内交换、共享问题每一部分的解答;(5)头脑风暴式,即一组人在一起相互激发思维,从不同角度提出观点,不阻挠,不评判,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逐步达到问题的理解或解决。
组间活动:(1)公开讲解式,合作学习活动进行到一定时间,每个小组准备好自己的发言提纲,推选一名同学讲解本组观点,讲得不够好时,本组其他成员可以帮忙完善,然后其他小组成员对有疑问的地方提问;(2)互相提问争辩式,合作学习活动进行到一定时间,由一个小组作为被咨询组,其他组的成员进行提问,要求该组成员回答,该小组成员可以进行争辩;(3)“访学”式,当小组对某一问题的研究遇到困难,大家又百思不得其解时,可以派1~2名小组成员参加其他小组的活动,然后将“访学”结果带回本组,讲给其他成员听,小组成员对问题继续合作学习。
随着合作学习研究的深入,会有越来越多的合作学习活动形式产生,教师要学会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形式,也要学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造合作学习形式。比如,有人就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创立了专家合作的形式:指当遇到难度较大、各组都感到有些困难的数学问题时,可成立专家组,由各组在这个问题上擅长、有见解的学生组成小组进行研究,再将研究结果带回本组,讲给小组其他成员听。
三、合作式课堂组织形式的设计技术
(一)设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