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通风系统设计与实现

高层建筑通风系统设计与实现
高层建筑通风系统设计与实现

高层建筑通风系统设计与实现

关键词:高层建筑,通风系统,自然通风,机械通风

1前言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对作为高层建筑关键性内容之一的通风系统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

意义。简单而言,建筑通风系统大致可以分为自然通风及机械通风两类。,建筑通风系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及时将室内的污浊空气排出室外,并补给新鲜空气;第二,确保室内热舒适水平。

2高层建筑通风系统

2.1自然通风系统

一直以来,人们将自然通风作为维护和营造室内环境的重要途径。建筑物自然通风的实现主要依托于风压这一重要因素。风洞实验结果显示,在风朝向建筑物吹来的情况下,在建筑物阻挡的影响下,就会在建筑物迎风一面出现正压力;所谓风压通风,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建筑物迎风一面产生的正压力以及背风一面所产生的负

压力之间的差值促使空气进行流通,进而达到一定的通风效果。

自然通风的实现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风压。根据伯努利流体原理,流动空气压力值与风速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这就意味着,随着风速增加,流动空气所对应的压力值将有所下降,并导致低压区的形成。(2)热压。根据热空气上升原理,将排风口设置在

建筑物上端,有助于及时将室内污浊空气排出,并从建筑物底部补给进新鲜空气。(3)风压结合热压。通常情况下,风压主要适用于建筑进深相对小的位置,热压则主要适用于进深相对大的位置,在实践中,可以根据高层建筑的实际情况,将二者相结合使用;(4)机械辅助式自然通风。对于大部分高层建筑而言,拥有较长的通风路径,这样所形成的阻力也相对大,简单的采用风压或热压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对于这种情况,一般会选择机械辅助式自然通风系统,借助空气循环通道以及相应的空气处理方式及机械作用,实现高层建筑通风目的。

2.2机械通风系统

对于高层建筑而言,要想使其通风系统切实发挥自身功效,同时符合经济、美观等要求,首要条件就是对设计对象有充分而全面的认识:第一,明确业主具体的需求以及各个房间主要功用;第二,明确建筑结构设计方案;第三,对建筑实际使用方式有所了解。

高层建筑在进行通风设计时,一般要主要考虑以下内容:地下车库、冷冻机房、变配电房、卫生间、水泵房以及电梯房等,其中通常只有电梯机房、卫生间以及开水房等房间是设置于地上的,在进行通风系统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达到高效管理及有效节能的效果,需要进行准确区分。

通常情况下,高层建筑物地下室设备用房是集中分布的,并且变配电房自身会设置气体灭火系统,因此,不必再单独设置消防排烟

系统。在设计通风系统时,要尽可能的对建筑物所设置的防火予以综合考虑,以防火方式为基本依据对通风系统进行区分,对与风机房,可以尽量的布置在和室外竖井直接相通的位置,这样,可以实现对管路损失的有效控制。

在高层建筑空调通风排烟系统设计中,有多种设计方案,这都是高层建筑空调通风设计中应该考虑的问题。当采用一台变频调速风机设计时,因为它是根据远期规划来设计的,使空调和风机一次安装到位,使整个高层建筑空调通风设计问题都用变风量系统解决,将回风机和排风机变为一台变频调速风机使用,高层建筑空调通风排烟系统设计最适合考虑这种设计方案来解决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一般情况下,高层建筑都设置有地下停车场,地下停车场的通风设计的要求和特点为:以机械通风及机械排烟为基本设计依据,同时要协调好二者间的关系。关于高层建筑地下车库通风排烟系统的具体设计,如果采取通风及排烟系统相互独立的设计方案,通风机房所占面积就会相对较大,并导致相关设备资金投入量的增加。所以,比较适宜的做法是将高层建筑地下车库的通风系统和排烟系统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变两个原本相互独立的系统而一个复合系统,同时具备两大系统各自的功能,在平时,主要发挥机械排风功能,一旦出现火灾等突发状况,可以第一时间启动机械排烟功能,及时将地下车库中集聚的烟气排出。

在通风设计中也要考虑通风和节能的关系,在现代建筑中大量使

用开窗通风行为,但如用户使用不当,使房间几乎处于整天开窗透气的状态,会使能耗大大增加,正确的做法是将门窗打开几分钟后就关上,这种大流量、短时间的通风方式有利于节能;在高层建筑中全热交换器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通过它的作用,不仅实现了房间换气,也降低新风的温度,节约了能耗。

3结语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通风系统对于维持建筑物室内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要结合建筑物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通风系统。

参考文献:

[1] 吴珍珍.深圳市办公建筑自然通风应用研究.重庆大学,发表时间:2008-11-01

[2] 邓巧林.具有中庭空间的高层住宅建筑自然通风特性研究.湖南大学,发表时间:2006-12-18

[3] 章宇峰.自然通风与建筑热模型耦合模拟研究.清华大学,发表时间:2004-05-01

[4] 梁传志,冯国会,徐硕,李威.单体建筑高度对风压作用下自然通风的影响.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04期

防排烟系统设计规范

建筑防排烟的一般规定 1.1 建筑中的防烟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排烟可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或机械排烟方式。 1.2 民用建筑下列部位应设置防烟设施: 1 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 2 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 3 高层建筑的避难层(间); 4 人民防空工程避难走道的前室; 1.3 民用建筑下列部位应设置排烟设施: 1 高层建筑面积超过100m2非高层公共建筑中建筑面积大于 300 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上房间; 2 总建筑面积大于200 m2或一个房间建筑面积大于50 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半地下建筑或地下室、半地下室; 3 多层建筑设置在一、二、三层且房间建筑面积大于200 m2或设置在四层及四层以上或地下、半 地下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高层建筑内设置在首层或二、三层以及设置在地下一层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 4 长度超过20m的疏散走道;多层建筑中的公寓、通廊式居住建筑长度大于40m的地上疏散走道; 5 中庭; 6 非高层民用建筑及高度大于 24m的单层公共建筑中,建筑占地面积大于1000 m2的地上丙类仓库;

7 汽车库。 1.4 防烟与排烟系统中的管道、风口及阀门等必须采用不燃材料制作,且风道不宜采用土建风道; 当防排烟系统采用金属管道时,其钢板厚度按《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高压系统选用。 1.5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排烟系统和补风系统的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采用金属管道时,不宜大于20m∕s; 2 采用内表面光滑的混凝土等非金属管道时,不宜大于15m∕s; 3 机械加压送风口不宜大于7m∕s;排烟口不宜大于10m∕s;机械补风口不宜大于10m∕s,公共聚集场所不宜大于5m∕s;自然补风口不宜大于3m∕s0 1.6 加压送风机、排烟风机和用于排烟补风的送风机宜设置在通风机房或室外屋面上。风机房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h的隔墙和1.5h的楼板及甲级防火门与其他部位隔开。若确有困难时,可设置在吊顶等专用空间内,空间四周的围护结构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 1.0h的不燃烧体,风机周围应有大于600mm勺操作空间。若风机设在屋面上,应有防护措施,防止雨水、虫、鸟等异物等进入。 1.7 防烟与排烟管道在防火阀、排烟防火阀两侧各2.0m范围内的风管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5h ,以保证火灾时防火阀、排烟防火阀正常工作。 1.8 机械加压送风管道和用于机械排烟的补风管道不宜穿过防火分区或其他火灾危险性较大的房 间,当必须穿越时,应在穿过处设置防火阀,加压送风管道防火阀的动作温度为70C ,补风管 道防火阀的动作温度可为280 °C。 1.9 防烟系统和补风系统的室外进风口宜布置在室外排烟口的下方,且高差不宜小于 3.0m;当水平 布置时,水平距离不宜小于10m 09年最新修订防排烟设计规范(修订稿) 一?建筑防排烟的一般规定 1.1建筑中的防烟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排烟可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或机械排 烟方式。

高层建筑通风与排烟系统管理

高层建筑通风与排烟系统管理 通风系统及高层建筑排烟管理 第一节通风方式及选择 一、通风的概念和方式 (一)通风的概念 通风是改善室内空气环境的一种重要手段。 把建筑物室内污浊的空气直接或净化后排至室外,再把新鲜的空气补充进来,从而保持室内的空气环境符合卫生标准的需要。这一过程,就叫“通风”。 由此可见,通风包括从室内排除污浊的空气和向室内补充新鲜的空气两个方面。其中,前者称为“排风”,后者称为“送风”或“进风”。为实现排风或送风而采用的一系列设备、装置的总体,称为“通风系统”。 (二)通风方式 根据空气流动的动力不同,通风方式可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所谓自然通风,就是依靠室内外空气所产生的热压和风压作用而进行的通风;所谓机械通风,就是依靠风机作用而进行的通风。 二、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是借助于室内外空气自然的压力——风压和热压作用促使空气流动的。 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是利用室外空气流动(风力)的一种作用压力造成的室内外空气交换。在它的作用下,室外空气通过建筑物迎风面上的门、窗、孔口进入室内,室内空气则通过背风面上的门、窗、孔口排出,如图4-8-1所示。

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是利用室内外空气温度的不同而形成的容重压力差造成的室内外空气交换。当室内空气的温度高于室外时,室外空气的容重较大,便从房屋下部的门、窗、孔口进入室内,室内空气则从上部的窗口排出。 管道式自然通风,是依靠热压通过管道输送空气的另一种有组织的自然通风方式。集中采暖地区的民用和公共建筑,常用这种方式作为寒冷季节里的自然排风措施,或做成热风采暖系统,如图4-8-3所示。同时,利用风压和热压,以及无风时只利用热压进行全面换气,是对高温车间防暑降温的一种最经济有效的通风措施,如图4-8-4所示。 自然通风不消耗电能,比较经济,使用管理也比较简单,而且往往可以获得巨大的换气量,因此应优先采用这一种通风方式。 三、机械通风 机械通风是依靠风机所产生的压力而强制空气流动的。根据通风系统的作用范围不同,机械通风可划分为局部通风和全面通风两种。 (一)局部通风 局部通风系统的作用范围,仅限于个别地点或局部区域,它包括了局部送风系统和局部排风系统两种。 局部排风系统,是指在局部工作地点将污浊空气就地排除,以防止其扩散的排风系统。它由局部排风罩、排风管道、空气净化装置、排风机、排风帽等部分组成,如图4-8-5所示。 局部送风系统,是指向局部地点送入新鲜空气或经过处理的空气,以改善该局部区域的空气环境的系统。它又分为系统式和分散式两种。系统式局部送风系统,可以对送出的空气进行加热或冷却处理,如图4-8-6所示;分散式局部送风,一般采用循环的轴流风扇或喷雾风扇。 (二)全面通风

高层建筑防火排烟规范(完美)

第一节一般规定 1.1 高层建筑的防烟设施应分为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和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设施。 1.2 高层建筑的排烟设施应分为机械排烟设施和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设施。 1.3 一类高层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高层建筑的下列部位应设排烟设施: (1)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 (2)面积超过10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房间。 (3)高层建筑中的中庭和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室。 1.4 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应采取防火、防烟措施。 1.5 机械加压送风和机械排烟的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金属风道时,不应大于20m / s。 (2)采用内表面光滑的混泥土等非金属材料风道时,不应大于15m / s。 (3)送风口的风速不应大于7m / s;排烟口的风速不应大于10m / s。 第二节自然排烟 2.1 除建筑高度超过50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居住建筑外,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和合用前室,宜采用自然排烟方式。 2.2 采用自然排烟的开窗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防烟楼梯间闪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2.00m2,合用前室不应小于3.00m2

(2)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每五层内可开启外窗总面积之和不应小于2.00m2 (3)长度不超过60m的内走道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走道面积的2% (4)需要排烟的房间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面积的2%。 (5)净空高度小于12m的中庭可开启的天窗或高侧窗的面积不应小于该中庭地面积的5%。 2.3 防烟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利用敞开的阳台、凹廊或前室内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自然排烟时,该楼梯间可不设防烟措施。 2.4 排烟窗宜设置在上方,并应有方便开启的装置。 第三节机械防烟 3.1 下列部位应设置独立的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 (1)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 (2)采用自然排烟措施的防烟楼梯间,其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前室。 (3)封闭避难层(间)。 3.2 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合用前室和消防楼梯间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由计算确定,或按表3.2-1至表3.2-4的规定确定。当计算值和本表不一致时,应按两者中较大值确定。 防烟楼梯间(前室不送风)的加压送风量表3.2-1 防烟楼梯间及其合用前室的分别加压送风量表3.2-2

实验室通风系统设计的原则

实验室可以没有异味的 https://www.360docs.net/doc/c718992795.html, 实验室通风系统设计的原则 实验室通风设计思路是首先根据工艺要求和功能布置选择一定 数量和类型的通风柜,有的还兼有部分局部排风罩。其次计算校核房间换气次数,当换气次数小于等于10次或排风系统最大、最小换气次数接近时,建议使用定风量系统,降低初投资;当换气次数远远大于10次/h,可结合初投资运行费经济比较,使用变风量系统。再次,为了保证控制系统的稳定可靠,建议定风量、变风量阀选用压力变化无关型,变风量通风柜风量的测定和控制,以柜门位移或风速直接测定为信号,控制范围精确调节比为10:1,系统响应时间<2s,房间压力控制采用直接压力控制。通风系统设计应满足下列原则:

实验室可以没有异味的 https://www.360docs.net/doc/c718992795.html, (1)首先应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包括满足最低换气次数和实验室的负压要求;实验室安装独立的送排风系统,以控制实验室气流方向和压力梯度。应确保在使用实验室时气流由清洁区流向污染区,保证实验室的安全性,同事做到实验室有害气体经处理后排放。 (2)系统运行要稳定可靠。 (3)在满足换气次数和全新风条件下,维持一个安全舒适的室内环境的同时应尽可能减少能耗。 实验室通风系统存在许多特殊性,在设计过程中需重点把握以下关键环节。 一、危险性评估 实验室空调通风系统设计之前,必须对该实验室的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估,将有害物质的性质、危险等级、浓度和用量、实验室操作方式等作为评估条件,由此决定对人员的保护方式。当实验过程中存在潜在的危险较低时,采用定向气流对人员的保护,如实验室通风柜、

实验室可以没有异味的 https://www.360docs.net/doc/c718992795.html, 生物安全柜等。当实验过程中存在的潜在危险较明显时,则采用限制性更强的保护措施,例如全封闭的带操作手套的密封箱等。 二、空调系统的负荷计算 由于实验室空调系统很少在最大空调设计负荷条件下运行,但又必须能对实验室内所发生的各种情况作出迅速反应,因此在设计中要认真考虑由于内部负荷(工艺操作、设备、人员、照明等负荷)、外部条件(季节负荷变化及日夜负荷变化)、排风需求所引起的系统负荷变化。 三、送排风系统设计 要保证实验室人员的安全,除了通风柜位置和数量等问题外,核心问题是保证通风柜的面风速恒定在安全范围内,一般规定是0.5m/s ±0.1m/s,这就需要通过在通风柜的调节阀处的传感器变风量控制系统,以确保通风柜排风量达到给定的面风速。 四、通风系统静音设计

高层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最新版)

高层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 (最新版) Security technology is an industry that uses security technology to provide security services to society. Systematic design, service and management.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261

高层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最新版) 火灾发生时如何及时排除烟气,保障高层民用建筑内部人员的安全疏散和有利于扑救火灾,正确合理地设计防烟、排烟设施起着重要作用。 一、防烟分区的合理划分 防烟分区主要用挡烟垂壁或挡烟梁等设施来划分,目的在于防止烟气扩散,满足火灾时人员的安全疏散及扑救需要。 (一)防烟分区不得跨越防火分区且面积不宜过大。如果防烟分区跨越了防火分区,则形成防火分区的防火门、防火卷帘、防火阀必须具有隔烟性能,而且要与感烟报警系统联锁,而实际上这些设备难以达到此要求。从实际排烟效果看,防烟分区面积划分得越小则排烟效果越好。然而,在某些建筑中常常会有大空间,往往不易实现,因此《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规定防烟分区面积

不宜大于500m^2,并考虑到大空间房间在发生火灾时,一般情况下烟气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充满整个空间,故又规定了净空大于6m的房间可不考虑划分防烟分区。 (二)排烟口应设在顶棚或靠近顶棚的墙面上,且距该防烟分区最远点水平距离不应超过30m。这主要是因房间着火时,烟气因受热作用而产生浮力向上升起,升到吊顶后转变方向,向水平方向扩散。排烟口设在上部,就能及时将烟气排除,而且考虑到一个防烟分区面积不能太大。 (三)当顶棚为非燃烧材料或难燃烧材料时,挡烟垂壁或挡烟梁紧贴顶棚平面即可,不必完全隔断;而当顶棚为可燃材料时,则挡烟垂壁或挡烟梁要穿过顶棚平面,并紧贴非燃烧楼板或楼顶。 二、排烟风机的设置 为了保障排烟风机不受火灾威胁,并且便于操作维护,在设置时应满足如下要求: (一)应设在专用房间内,且房间应位于排烟系统最高排烟口上部;

简述高层民用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

简述高层民用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 发表时间:2018-08-03T13:39:19.34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8期作者:吕应生 [导读] 当前随着高层民建筑数量的不断增加,相关单位和科研单位越来越重视建筑的防排烟设计。 44068319901101xxxx 528248 摘要:当前随着高层民建筑数量的不断增加,相关单位和科研单位越来越重视建筑的防排烟设计。防烟和排烟是建筑防排烟的两种方式,其中在一定区域内封闭烟气,对其在疏散区域扩散的现象进行预防,这是防烟,其主要目的是为通畅的疏散路径提供保障。通过风机等相关设备及时排出烟气,这是排烟。当前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高层民用建筑具有更加规范的防排烟设计。因此具体研究高层民用建筑防排烟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就从高层民用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展开分析。 关键词:高层民用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要点 1、防排烟系统概述 防排烟系统是防烟系统和排烟系统的总称。防烟系统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或自然通风方式,防止烟气进入疏散通道的系统;排烟系统采用机械排烟方式或自然通风方式,将烟气排至建筑物外的系统。 1.1机械防排烟系统机械防排烟系统,都是由送排风管道、管井、防火阀、门开关设备、送、排风机等设备组成。防烟系统设置形式楼梯间正压。机械排烟系统的排烟量与防烟分区有着直接的关系。 1.2自然防排烟系统。防烟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利用敞开的阳台、凹廊或前室内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自然排烟时,该楼梯间可不设排烟设施。利用建筑的阳台、凹廊或在外墙上设置便于开启的外窗或排烟进行无组织的自然排烟方式。 自然排烟应设于房间的上方,宜设在距顶棚或顶板下800mm以内,其间距以排烟口的下边缘计。自然进风应设于房间的下方,设于房间净高的1/2以下。其间距以进风口的上边缘计。内走道和房间的自然排烟口,至该防烟分区最远点应在30m以内。自然排烟窗、排烟口中、送风口应设开启方便、灵活的装置。 2、高层民用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存在问题的原因 从消防设计审查和工程验收工作的情况可以看出,高层民用建筑的防排烟设计存在问题并不少见。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建设单位在消防安全意识上淡薄,不愿投入足够的建设资金。许多建筑在消防上存在问题都是由于建设单位在建筑规划过程中主观的认为火灾离自己很远,从而在设计过程中干预设计人员对防排烟系统进行合理的设计,设计人员由于建设单位的强势而放弃原则。此外,一些建设单位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因为受资金不足的影响,也会擅自变更设计图纸。②概念混淆,设计人员并没有依照相关的防火规范条文进行防排烟设计,而是断章取义、避重就轻。目前,《高规》和《建规》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例如,两个规范都没有对防排烟风机的安放位置进行明确规定,许多设计单位简单的将防排烟机安置在楼梯间内,这显然与规范的消防安全性不相符。③消防机构没有对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进行常态性的监督,当前高层建筑发展迅速,但消防机构监督人员有限,导致许多建筑的消防监督工作不到位,对工程指导验收时才发现问题。 3、高层民用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的存在问题及措施 高层建筑的安全需要防排烟设计作为保障,然而在许多建筑的消防工程验收中,却发现许多建设项目并没有依照规范标准去设计防排烟系统,这给高层民用建筑留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3.1防排烟系统功能上的缺失及解决措施 每栋固定的建筑物都需要一套固定的防排烟系统。排烟系统的功能比较广泛,它需要对整个建筑负责。由于建筑的内部空间有限,使用单位通常要重新分隔,改变原有平面布局。这种情况下应根据具体使用要求对其不合适的部分进行合理的排烟系统设计改造。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多数使用单位并没有对排烟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和改造,从而导致建筑在消防上留下了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例如,某大厦高度为86米,为一类高层建筑,在该建筑的第二十层疏散走道设计了机械排烟系统。该层的业主将该层租赁,进行二次装修,办公区和疏散通道的隔墙被拆除,将楼层的大空间作为办公地点。对内装修进行验收时,仍采用该建筑最初的排烟设施,并没有对原有的排烟系统进行适当的调整,加大了原有排烟系统的排烟面积,导致原排烟系统的风量不满足其现在排烟量的要求。当遇到以上问题时,需要修改防排烟系统。例如,增加排烟口、更换排烟风机,使用单位要购置新设备,确保其满足防火规范要求。 3.2设备安装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许多使用单位在后期室内装修设计上没有依照防火规范对排烟系统中的设备进行合理安装调整,从而导致排烟系统无法正常运行,严重影响其排烟效果。例如,某一类高层建筑裙房室内装修中,由于建筑外部安装了LED广告屏,导致裙房封闭楼梯内本来可以开启的窗户被封堵,自然通风条件不足,依照防火规范整改为防烟楼梯间并设置正压送风系统。然而在验收过程中发现,该单位为了省事,将原本设计安装在屋面的正压送风机直接安装在了楼梯间的正上方。此外,在工程验收过程中,还发现了多处排烟口、送风口的安装位置存在不符合设计图纸的情况。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如果出现以上装修设计安装问题,必须及时整改,严格依照相关规范进行。 3.3风机调试问题及解决措施 许多新建工程在施工结束后并没有对系统设备调试予以应有的重视。例如,在某大厦的消防工程中,该大厦内部有两部防烟楼梯间,楼梯间前室设置了正压送风口,送风口的规格和安装位置上也符合设计要求。但在启动调试设备时,验收人员通过风速仪测定其正压送风量是否合格,却发现实际送风气流方向与送风口的方向是相反的,送风口在实际应用中成为了吸风口。经过排查发现,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是风机方向装反,送风机成了排风机。此类问题虽然修改容易,但是如果没有发现,则会对排烟系统的运行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对防排烟系统要注重安装调试,发现问题要及时整改。 3.4优化设计方案和竣工验收制度的建立 3.4.1优化设计方案 对于大型复杂工程,在最初设计过程中,设计单位应当与消防机构进行密切的沟通,依照相关防火设计规范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评

防排烟系统设计规范

一.建筑防排烟的一般规定 1.1 建筑中的防烟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排烟可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或机械排烟方式。 1.2 民用建筑下列部位应设置防烟设施: 1 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 2 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 3 高层建筑的避难层(间); 4 人民防空工程避难走道的前室; 1.3 民用建筑下列部位应设置排烟设施: 1 高层建筑面积超过100m2、非高层公共建筑中建筑面积大于300 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上房间; 2 总建筑面积大于200 m2或一个房间建筑面积大于50 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半地下建筑或地下室、半地下室; 3 多层建筑设置在一、二、三层且房间建筑面积大于200 m2或设置在四层及四层以上或地下、半地下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高层建筑内设置在首层或二、三层以及设置在地下一层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 4 长度超过20m的疏散走道;多层建筑中的公寓、通廊式居住建筑长度大于40m的地上疏散走道; 5 中庭; 6 非高层民用建筑及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中,建筑占地面积大于1000 m2的地上丙类仓库; 7 汽车库。 1.4

防烟与排烟系统中的管道、风口及阀门等必须采用不燃材料制作,且风道不宜采用土建风道;当防排烟系统采用金属管道时,其钢板厚度按《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高压系统选用。 1.5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排烟系统和补风系统的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采用金属管道时,不宜大于20m/s; 2 采用内表面光滑的混凝土等非金属管道时,不宜大于15m/s; 3 机械加压送风口不宜大于7m/s;排烟口不宜大于10m/s;机械补风口不宜大于10m/s,公共聚集场所不宜大于5m/s;自然补风口不宜大于3m/s。 1.6 加压送风机、排烟风机和用于排烟补风的送风机宜设置在通风机房或室外屋面上。风机房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h的隔墙和1.5h的楼板及甲级防火门与其他部位隔开。若确有困难时,可设置在吊顶等专用空间内,空间四周的围护结构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0h的不燃烧体,风机周围应有大于600mm的操作空间。若风机设在屋面上,应有防护措施,防止雨水、虫、鸟等异物等进入。 1.7 防烟与排烟管道在防火阀、排烟防火阀两侧各2.0m范围内的风管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5h,以保证火灾时防火阀、排烟防火阀正常工作。 1.8 机械加压送风管道和用于机械排烟的补风管道不宜穿过防火分区或其他火灾危险性较大的房间,当必须穿越时,应在穿过处设置防火阀,加压送风管道防火阀的动作温度为70℃,补风管道防火阀的动作温度可为280℃。 1.9 防烟系统和补风系统的室外进风口宜布置在室外排烟口的下方,且高差不宜小于 3.0m;当水平布置时,水平距离不宜小于10m。09年最新修订防排烟设计规范(修订稿) 一.建筑防排烟的一般规定 1.1建筑中的防烟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排烟可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或机械排烟方式。 1.2民用建筑下列部位应设置防烟设施: 1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 2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 3高层建筑的避难层(间); 4人民防空工程避难走道的前室; 1.3民用建筑下列部位应设置排烟设施: 1高层建筑面积超过100m2、非高层公共建筑中建筑面积大于300 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

高层建筑的防火排烟

高层建筑的防火排烟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高层建筑的防火排烟 一、高层建筑防火排烟概述: 1.防火分区和防烟分区 防火是防止火灾蔓延和扑灭火灾,排烟是将火灾产生的烟气及时予以排除,防止烟气向外扩散,以确保室内人员的顺利疏散。 在高层建筑的防火排烟设计中,通常将建筑物划分为若干个防火、防烟单元,用防火墙(或防烟墙)及防火门隔开,采取防火排烟措施,把火势和烟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减少火灾的危害。这些防火、防烟的单元称为防火和防烟分区。 2.烟气的扩散机理 风压是指空气流动时遇阻,速度降低,动能转化成压能从而产生的压力。 烟气是指物质在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固体及液体粒子在空气中的悬浮状态。烟气的流动扩散,主要受到风压和热压等因素的影响。

热压或烟囱效应指的是当建筑物内部的温度高于外部空气温度时,在建筑物的竖井中(如楼梯井、电梯井、设备管道井等竖向通道)产生的上升热空气的现象。 当建筑物的下部或迎风面房间发生火灾时,由于风压和热压的作用,火灾造成的危害性要比建筑物的上部或背风面房间失火所造成的危害大得多。 高层建筑的防排烟,常采用自然排烟、机械防烟及机械排烟等形式。 二、高层建筑防火排烟的形式 1.自然排烟 自然排烟是利用风压和热压作动力的排烟方式。 2.机械防烟 机械防烟是采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以风机所产生的气体流动和压力差控制烟气的流动方向的防烟技术。

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和两者合用前室,应设置机械防烟设施。若防烟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有散开的阳台、凹廊或前室内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能自然排烟时,该楼梯间可不设防烟设施。避难层为全封闭式避难层时,应设加压送风设施。 楼梯间每隔2~3层设置一个送风口;前室应每层设一个送风口。加压送风口应采用自垂式百叶风口或常开百叶风口;当采用常开百叶风口时,应在加压风机的压出管上设置止回阀。当设计为常闭型时,发生火灾只开启着火层的风口。风口应设手动和自动开启装置,并与加压送风机的启动装置连锁。 3.机械排烟 采取机械排风方式,以风机所产生的气体流动和压力差,利用排烟管道将烟气排出或稀释烟气的浓度。 机械排烟方式适用于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或较难进行自然排烟的内走道、房间、中庭及地下室。对机械排烟的要求如下所述。 ①排烟口应设在顶棚上或靠近顶棚的墙面上,设在顶棚上的排烟口,距可燃构件或可燃物的距离不应小于1m。

防排烟设计规范

防排烟设计规范 (09年最新修订) 一.建筑防排烟的一般规定 1.1建筑中的防烟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排烟可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或机械排烟方式。 1.2民用建筑下列部位应设置防烟设施: 1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 2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 3高层建筑的避难层(间); 4人民防空工程避难走道的前室; 1.3民用建筑下列部位应设置排烟设施: 1高层建筑面积超过100m2、非高层公共建筑中建筑面积大于300 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上房间; 2总建筑面积大于200 m2或一个房间建筑面积大于50 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半地下建筑或地下室、半地下室; 3多层建筑设置在一、二、三层且房间建筑面积大于200 m2或设置在四层及四层以上或地下、半地下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高层建筑内设置在首层或二、三层以及设置在地下一层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 4长度超过20m的疏散走道;多层建筑中的公寓、通廊式居住建筑长度大于40m的地上疏散走道; 5中庭; 6非高层民用建筑及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中,建筑占地面积大于1000 m2的地上丙类仓库; 7汽车库。 1.4防烟与排烟系统中的管道、风口及阀门等必须采用不燃材料制作,且风道不宜采用土建风道;当防排烟系统采用金属管道时,其钢板厚度按《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高压系统选用。 1.5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排烟系统和补风系统的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金属管道时,不宜大于20m/s; 2采用内表面光滑的混凝土等非金属管道时,不宜大于15m/s; 3机械加压送风口不宜大于7m/s;排烟口不宜大于10m/s;机械补风口不宜大于10m/s,公共聚集场所不宜大于5m/s;自然补风口不宜大于3m/s。 1.6加压送风机、排烟风机和用于排烟补风的送风机宜设置在通风机房或室外屋面上。风机房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 2.0h的隔墙和1.5h的楼板及甲级防火门与其他部位隔开。若确有困难时,可设置在吊顶等专用空间内,空间四周的围护结构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0h的不燃烧体,风机周围应有大于600mm的操作空间。若风机设在屋面上,应有防护措施,防止雨水、虫、鸟等异物等进入。 1.7 防烟与排烟管道在防火阀、排烟防火阀两侧各 2.0m范围内的风管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5h,以保证火灾时防火阀、排烟防火阀正常工作。 1.8机械加压送风管道和用于机械排烟的补风管道不宜穿过防火分区或其他火灾危险性较大的房间,当必须穿越时,应在穿过处设置防火阀,加压送风管道防火阀的动作温度为70℃,补风管道防火阀的动作温度可为280℃。 1.9 防烟系统和补风系统的室外进风口宜布置在室外排烟口的下方,且高差不宜小于3.0m;

化学实验室通风系统设计

化学实验室通风系统设计 化学实验室空调通风系统设计中,为达到保护操作人员安全和节能的目的,对通风柜和风量控制阀等设备的性能要求和对实验室气流组织设计的一些要求。1,实验室通风柜,要求通风柜进、排风气流组织要好。2,实验室气流组织,通风柜排风管风量控制阀,应保证通风柜排风量与通风柜运行状态相适应,在无人操作或调节门关闭时,通风柜排风量应降到最低的安全运行风量,达到节能目的;实验室送风管风量控制阀,应保证实验室送风量与排风量差值恒定,维持实验室压差。3,合理确定实验室送、排风系统最大风量。4,对送、排风风量控制阀性能要求,反应速度快、调节精度高、风量可调节比高、压力无关性等。 关键词:实验室通风通风柜文丘里阀 实验室通风空调系统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实验室操作人员的安全,维持实验室适当的温、湿度。因为实验室通风空调系统24小时运行,且为全新风系统,所以,实验室通风空调系统的节能,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1 选用适宜的实验室通风柜 实验室通风柜是实验室操作人员最重要的防护屏障,应选用气流组织较好的实验室通风柜。同样的通风柜排风量,柜内气流组织差的通风柜,通风柜调节门进风口面风速不均匀,易泄漏有害气体;柜内有涡流区,造成柜内有害气体浓度积聚,排风效果不好,对操作人员安全造成威胁。设计较好的实验室通风柜,在操作过程中,应保证通风柜调节门从关闭到最大开启度的过程中,调节门进风面风速始终保持在0.5m/s±20%,并且面风速均匀。实验表明,面风速过小,<0.3m/s,操作人员扰动易造成通风柜内有害气体外溢,对操作人员造成危害。通风柜调节门进风面风速过大,>0.8m/s,也易造成柜内有害气体外溢。通风柜内排风气流应均匀,减少涡流,避免有害气体浓度积聚,及时排出有害气体。通风柜的形式、规格很多,还有一些满足特殊要求的通风柜,如防爆型等。根据实验室具体要求选用。 实验室通风柜通常应配监控器。监控器主要功能包括1)通风柜调节门进风面风速实时显示。2)通风柜前有人操作、无人操作模式控制(无人操作时降低风量,按60%风量运行)。也可采用区域存在传感器,自动探测通风柜前有无操作人员。3)紧急情况按钮(有试剂泄漏等紧急情况时,加大通风柜排风量)。 2 实验室气流组织,送、排风控制阀设置 实验室通风柜内气流组织由通风柜设备结构实现,通风柜排风支管安装变风量阀,应保证通风柜排量与通风柜运行状态相适应,有人操作时,通风柜调节门进风面风速始终为0.5m/s±20%。无人操作时为0.3m/s。在通风柜调节门关闭时,应保证通风柜保持适当的最小排风量,一般为额定风量的20%,通风柜下部有试剂柜时,试剂柜排风量约75m3/h。实验室内万向排风罩排风汇总管装定风量阀,保证万向排风罩排风量。为保证实验室排风效果及维持室内温、湿度,应设置实验室最小排风换气次数,白天有人操作时8-10次/h,夜间无人操作时4-6次/h;若实验室各通风柜及万向排风罩最小排风量不能满足实验室最小换气次数要求时,应在实验室增设室内排风口,在排风支管装变风量阀,保证实验

高层建筑通风空调工程施工方法

高层建筑通风空调工程施工方法 高层建筑通风空调工程施工方法 本工程的空调水部分中冷、热水管采用无缝钢管,冷凝水管采用UPVC管或镀锌钢管,风机盘管接口至关断阀之间的管道采用铜管。空调风部分中裙楼、工艺层及地下室空调送回风管、通风管采用无机玻璃钢风管,其它部分送回风管、新风管、通风管采用镀锌钢板制作,消防加压送风管和排烟管采用耐火极限为1小时的材料制作,厨房灶台油烟排气管、污水处理房排气管采用厚度为1.2mm的不锈钢板或镀锌钢板制作,风机盘管机组送风管采用超级风管制作。 一、冷暖管道 空调水系统采用四管制二次泵系统,由于本工程主体建筑高度达到150m左右,空调水系统分上下两个系统,下部分系统从地下三层到二十四层,膨胀水箱设在二十五层;上部系统从二十五层到屋顶一层,膨胀水箱设在屋顶二层。上部系统空调冷热水板式换热器及循环水泵设在二十四层技术层内。 施工程序:安装准备→预留孔洞、预埋铁件检查及验收→支吊架制安及套管安装→管道预制→主干管安装→支管安装→与设备连接→系统试压及冲洗→管道保温→竣工验收 1、一般规定 1.1、管道安装前其管道组成件及管道支撑件等应按国家现行标准 进行外观检查,不合格者不得使用,阀门安装前应做组装性能试验,检查其动作正确和灵活,关断用的阀门须做严密性试验,不合格的阀门不准使用;合格的阀门应按图纸要求的型号、介质流向确定安装位置及方向。 1.2、管道在安装前,根据图纸及现场条件绘制管线综合布线图, 核实与其它管道是否碰撞,避免不必要的返工和变更。 1.3、管道在安装前,必须清除内部污垢和杂物,安装中断或完毕的敞口处,须临时封闭。 1.4、管道从门窗或其它洞口、梁、柱等处绕过时,其转角处如高于或低于管道水平走向,在其最高点或最低点须分别安装排气和泄水装置。 1.5、管道穿过墙壁和楼板,须设置钢制套管。套管内径应比管道保温层外径大20-30mm,穿墙套管长度不得小于墙厚,穿楼板套管应高出建筑面层30mm,管道的接头焊缝不得在套管内,在保温工程竣工后,套管与保温层外径之间的空隙用不燃保温材料塞紧。 1.6、明装水管成排安装时,直线部分应互相平行;曲线部分:当管道水平或垂直并行时,应与直线部分保持等距,当管道水平上下并行时,曲率半径应相等。 1.7、系统在使用前,应用水冲洗,直到将污物冲净后,方可加药。 2、管道支架 2.1、管道支、吊、托架的生根采用膨胀螺栓,膨胀螺栓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安装满足技术要求。对DN250以上的管道,吊架的生根采用穿楼板固定的方法进行。 钢管支承间的最大间距如下表: 公称直径(mm) <505070~100125-150200>200 最大间距(m)2.53455.56 2.2、冷冻水管的支、吊、托架要垫以木托,以防止产生冷桥和结露现象,固定支架及采暖热水管支架亦需垫橡胶或其它的绝热材料进行隔热。 2.3、支、吊、托架焊缝不得有漏焊、欠焊等缺陷,焊接变形应予矫正。 2.4、支、吊、托架应固定牢固,横梁要水平,吊杆要垂直,严禁将焊口、管件安在支、

高层建筑防火排烟设计规范标准(doc 7页)

安全性 □对信息系统安全性的威胁 任一系统,不管它是手工的还是采用计算机的,都有其弱点。所以不但在信息系统这一级而且在计算中心这一级(如果适用,也包括远程设备)都要审定并提出安全性的问题。靠识别系统的弱点来减少侵犯安全性的危险,以及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来提供满意的安全水平,这是用户和信息服务管理部门可做得到的。 管理部门应该特别努力地去发现那些由计算机罪犯对计算中心和信息系统的安全所造成的威胁。白领阶层的犯罪行为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存在于某些最不可能被发觉的地方。这是老练的罪犯所从事的需要专门技术的犯罪行为,而且这种犯罪行为之多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普遍。 多数公司所存在的犯罪行为是从来不会被发觉的。关于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的任何统计资料仅仅反映了那些公开报道的犯罪行为。系统开发审查、工作审查和应用审查都能用来使这种威胁减到最小。 □计算中心的安全性 计算中心在下列方面存在弱点: 1.硬件。如果硬件失效,则系统也就失效。硬件出现一定的故障是无法避免的,但是预防性维护和提供物质上的安全预防措施,来防止未经批准人员使用机器可使这种硬件失效的威胁减到最小。 2.软件。软件能够被修改,因而可能损害公司的利益。严密地控制软件和软件资料将减少任何越权修改软件的可能性。但是,信息服务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由内部工作人员进行修改软件的可能性。银行的程序员可能通过修改程序,从自己的帐户中取款时漏记帐或者把别的帐户中的少量存款存到自己的帐户上,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了。其它行业里的另外一些大胆的程序员同样会挖空心思去作案。 3.文件和数据库。公司数据库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原始材料。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文件和数据库可以说是公司的命根子。例如,有多少公司能经受得起丢失他们的收帐文件呢?大多数机构都具有后备措施,这些后备措施可以保证,如果正在工作的公司数据库被破坏,则能重新激活该数据库,使其继续工作。某些文件具有一定的价值并能出售。例如,政治运动的损助者名单被认为是有价值的,所以它可能被偷走,而且以后还能被出售。 4.数据通信。只要存在数据通信网络,就会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造成威胁。有知识的罪犯可能从远处接通系统,并为个人的利益使用该系统。偷用一个精心设计的系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存在这种可能性。目前已发现许多罪犯利用数据通信设备的系统去作案。 5.人员。用户和信息服务管理人员同样要更加注意那些租用灵敏的信息系统工作的人。某个非常无能的人也能像一个本来不诚实的人一样破坏系统。 □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分为物质安全和逻辑安全。物质安全指的是硬件、设施、磁带、以及其它能够被利用、被盗窃或者可能被破坏的东西的安全。逻辑安全是嵌入在软件内部的。一旦有人使用系统,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解读一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解读一 本人从事暖通设计十多年,根据新的标准及结合工程实际对标准进行解读,与大家共同探讨,不足之处往指正。《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下文中简称为《标准》。2018.8.12 1.《标准》3.1.3中的第2条当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及合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口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时,楼梯间可采用自然通风系统;当机械加压送风口未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时,楼梯间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解读:当楼梯间采用自然通风系统时需满足前室的加压送风口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上,送风口设置在顶部是想形成风幕隔断烟气,设在在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上是想通过送风阻止烟气侵入前室,这个前室入口是指从走道或房间进入前室的那个口,而不是从前室进入楼梯间那个口,这个住宅较难满足,一方面有的住宅开向前室的门多,另一方面住宅层高小于3m而不能设置顶送式风口,所以不满足上述条件的楼梯间也需加压送风。 2.《标准》 3.1.4建筑地下部分的防烟楼梯间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当无自然通风条件或自然通风不符合要求时,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解读:这条有别于之前的做法,只防烟楼梯间加压送风,在防烟楼梯间及前室的墙上加余压阀的做法不适用于地下了。因此强调了地下部分的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也需加压送风。 3.《标准》3.1.5中的第1条当采用独立前室且其仅有一个门与走道

或房间相通时,可仅在楼梯间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当独立前室有多个门时,楼梯间、独立前室应分别独立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解读:住宅的前室一般是一个以上的户门不满足此条,所以前室也得加压送风而不能采用之前的通过余压阀向前室送风。 4.《标准》3.1.5中的第2条和第3条当采用合用前室时,楼梯间、合用前室应分别独立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当采用剪刀楼梯时,其两个楼梯间及其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分别独立设置。 解读:下图这种做法均不适用于以上两条,即不能采用通过余压 阀向前室送风,这样就增加了竖井面积。 5.《标准》3.1.6中的当地下、半地下建筑(室)的封闭楼梯间不与地上楼梯间共用且地下仅为一层时,可不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但首层应设置有面积不小于1.2㎡的可开启外窗或直通室外的疏散门。解读:这个比之前规范更细化了,只有地下一层的楼梯间可采用开门或开窗的方式就不需要做机械加压送风来防烟了,门或窗面积不小于1.2㎡。

谈实验室通风系统设计

防冻传感器 排风风阀 新风风阀 新回风混合风阀 比率转换器 直流入力变换器 室内湿度传感器室内温度传感器 DO A0 图6新回风混合空调机组自动控制原理图感器、压差计及风机的输出信号皆为无电压接点信号,因此,这些信号为数字信号,即可以用通、断(0,1)来表示。而室内温湿度传感器、冷温水电动两通阀输出信号为DC4mA~20mA、各风阀输出信号为DC0V~10V,因此,这些信号为模拟信号。 此控制方案能正确地控制所设定的温度,湿度,采入必要的新风,根据空调负荷适应控制,因此可以有效地利用自然能源,避免浪费。其中对盘管的防冻保护措施,避免了由于人为管理疏忽造成盘管冻裂的情况,解决了空调管理上的难题,使得空调机组的控制真正实现了远程控制,使楼宇自动化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陆耀庆.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第二版)[K].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陈沛霖.空调与制冷技术手册[K].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收稿日期】2009-05-13 胡宇(1972~),女,辽宁大连人,工程师,从事暖通设计 (电子信箱)lndlhy@https://www.360docs.net/doc/c718992795.html, 。 作者简介 【文章编号】1007-9467(2009)11-0057-04 谈实验室通风系统设计 ■李伯军1,李蔚2,徐国珍2 (1.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辽宁大连116023;2.大连理工大学电信学院,辽宁大连116023) 【摘要】介绍实验室常用的通风系统设计方法和设计中要注意的问题,对实验室的尾气排放、排风处理、能量回收作了简单阐述。 【关键词】变风量系统;变风量控制器;定风量系统;双风量系统;面风速 【中图分类号】TU834.26【文献标志码】A The IntroductoryabouttheDesignofVentilation Systemsin Laboratories LIBo-jun1,LIWei2,XUGuo-zhen2 (1.The DesignInstitute ofcivilengineeringandArchitecture of DUI,Dalian116023,China;2.School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Engineeringof DUI,Dalian116023,China)【Abstract】This essay is an introduction about the design technique of ventilation systems widely used in laboratories and problems which need to be paid attention to.The essay also includes some simple introductions about gas emission,exhaust processing and energyrecoveryinlaboratories. 【Key words】variable air volume system;variable air volume controller;constant air volume system;dual air flow system;surface windspeed 实验室是用于完成各种实验工作的特殊场所,其通风系统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实验人员的身体健康、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实验室的初投资及运行费用。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有毒有害气体,为确保实验人员安全,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室验,尽量在排风柜或生物安全柜内进行,不能在排风柜内进行的,要设局部排风罩、万向排气罩等局部排风设 ■■■■■■■■■■■■■■■■■■■■■■■■■■■■■■■■■■■■■■■■■■■■■■ 57

关于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的分析

关于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6-03-30T15:45:44.403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21期供稿作者:李新刚 [导读] 新疆四方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近年来,高层建筑火灾事故呈明显上升趋势,群死群伤事故时有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新疆四方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新疆乌鲁木齐 830042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中常见问题:如超过20米内走道、自然排烟用途的排烟窗、中庭排烟窗、疏散楼梯间的下段未设置正压送风系统、自然排烟方式、地下室、半地下室及地上密闭场所设置机械排烟、剪刀楼梯间的正压送风系统,但未考虑补风系统、排烟阀安装位置等进行了一一列举,分析探讨,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分析 近年来,高层建筑火灾事故呈明显上升趋势,群死群伤事故时有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统计资料显示,在各类火灾事故中,绝大部分的人员伤亡都是因烟气窒息、中毒,不能安全疏散所致。如日本的“千日”百货大楼火灾,死亡的118人中就有93人是被烟熏致死的;美国米高梅饭店特大火灾,死亡的84人中有67人也是被烟熏死的。从这些火灾事例足见防排烟在高层建筑消防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如何才能做到火灾发生时及时排除烟气并有效防止烟气进入安全疏散通道,保证人员在较好的能见度下进行安全疏散,同时使消防人员更有效的开展灭火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高层民用建筑火灾事故中的人员伤亡,科学地进行防排烟设计、施工、管理尤为重要。当前,由于部分设计、施工人员对国家规范标准理解不够透彻、全面,导致在疏散走道、疏散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避难层等人员疏散场所的防烟设计、施工上存在一些缺陷,导致工程在设计、施工中存在一些明显的火灾隐患。在此,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当前高层建筑防排烟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期引起设计、施工、管理和使用人员的重视。 1 长度超过20米内走道未设机械排烟设施 在很多工程审核,验收中,经常发现内走道长度超过20米,或仅一侧设置可开启外窗的超过30米的走道均未设机械排烟设施。而《高规》第6.1.15条规定除设有排烟设施和应急照明者外,高层建筑内的走道长度超过20m时,应设置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的设施,自然通风主要靠热压(烟囱效应)或者气压作为驱使力,上述的内走道则不具备自然通风要求。另外当上述走道长度超过30米时,走道最远端距防烟分区排烟口(可开启外窗)也必定超过30m,也不符合《高规》第8.4.5条“防烟分区内的排烟口距最远点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30米”的规定。应考虑在走道另一侧设置一个与外界相连的通风口,如条件不允许,则只能设置机械排烟口。 2 作为自然排烟用途的排烟窗设置的形式、位置及开窗面积不准确 在有的工程中,设计人员将平时作为通风用的自然排烟窗设置为固定窗或者设置类似玻璃墙的半开窗、斜开窗,其设置的形式和位置均不利于自然排烟。应改用直接可对外开启的排烟窗。另需注意,开窗面积应满足《高规》第8.2.2条规定的可开启的外窗面积,不应包含固定窗面积和推拉窗打开时另一半的面积。 3 中庭排烟窗的设置形式不利于平时的操作 《高规》第8.2.2.5条规定净高小于12m的中庭可采用开启的天窗或高位侧窗自然排烟。有的工程却忽视了其设置的形式,即安装高度较高的排烟天窗及高位侧窗缺少便于开启的操作装置,不利于火灾时的自然排烟,应在下部适当位置设置能手动开启排烟窗的装置。 4 分段后的疏散楼梯间的下段未设置正压送风系统 《高规》第6.2.8条规定:地下室或半地下室与地上层不应共用楼梯间,当必须共用楼梯间时,应在首层与地下层或在下层的出入口处,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2.0小时的隔墙和乙级防火门隔开,并应有明显标志。由于此条规定,所有的高层建筑的疏散楼梯间均分成上下两段,但由于设计院的各专业的独立性很强,如建筑与暖通专业未勾通好,则很经常地出现地下部分的疏散楼梯在设计或施工上遗漏了正压送风系统。 5 防烟楼梯间与防烟前室共用正压送风系统的设计有缺漏 在有的设计图纸中,当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非与消防电梯合用前室)均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时,防烟楼梯间及前室分别设置了正压送风。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高规》)第8.3.1.1条规定: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应设置独立的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其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前室可以利用楼梯间送风的余压达到规范要求,无需再设置正压送风,从而满足经济合理要求。 6 对自然排烟方式的限制条件不理解 由于城市用地的紧张,导致建筑高度很自然地在增长,一类高层公共建筑,超高层住宅楼随处可见。为了节省投资,一些开发商及设计人员对建筑高度超过50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居住建筑,其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和合用前室的防烟设施设计采用自然排烟方式,而未设置机械防烟设施。其实规范已明确规定建筑高度超过50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居住建筑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和合用前室、由于受外界的自然环境影响,不应采用自然排烟方式,应按照《高规》第8.3.1条之要求设置防烟设施,才能保证建筑内部的高温烟气顺利到室外空间。 7 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封闭楼梯间未采取防烟设计 《高规》第6.2.2.1条规定:封闭楼梯间当不能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时,应按防烟楼梯间规定设置,《高规》同时规定了防烟楼梯间的设计要求,其中《高规》第6.2.1.1条规定防烟楼梯间应在楼梯间入口处设前室、阳台或凹廊,《高规》第8.3.1.1条规定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应设置机械防烟设施。而实际工程中,尤其是一些大型商场中设在中部的封闭楼梯,为节省投资,增大商场使用面积,许多未按规范设正压送风及前室。 8 地下室、半地下室及地上密闭场所设置机械排烟,但未考虑补风系统。 当地下室、半地下室及地上密闭场所等设置了机械排烟系统,自然补风系统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同时设置补风系统(包括机械进风和自然进风),且进风量不应小于排烟量的50%,以便系统组织气流,使烟气尽快并通畅的被排除。对于一般可开启门窗的地上建筑或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