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程设计的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工程设计的难点
摘要:文章以青海大力加山勘察设计项目为工程背景,分别从路基、路面、桥梁涵洞隧道等多个方面存在的难点进行了解析,提出了对策和方案,同时也为其他类似的工程提供了参考意见。
关键词:路基;路面;桥梁;涵洞;隧道
1、工程背景
青海大力加山项目位于青海省海东地区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路线全长52.006km。
2、难点分析
2.1路线
2.1.1 难点
(1)地形条件复杂,路线布设难度大
本项目总体地貌特征是山峦连绵、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和河谷纵横.地貌切割较为强烈,区域地貌类型属构造侵蚀高出峡谷及冲洪积河谷台地地区,地形条件较为复杂,起点段落山体极为陡峭,自然坡度几近垂直;山顶高差在50~200m,路线布设一旦碰到山体,则挖方边坡将高达上百米,给路线布设带来较大困难。
(2)地质条件复杂
沿线地层分布复杂、散乱,分布地层主要有第四系、上第三系、白垩系、三叠系和燕山侵入岩,沿线地质条件十分复杂。经过地质调查.沿线地质构造分布有褶皱1处、断层9处,不良地质有崩塌2处、滑坡6处,另外分布有泥石流、盐渍土、黄土、季节性冻土等不良地质,对各设计方案均影响较大。
(3)耕地、牧区、林地资源稀缺
循化县年降雨量小,且分布不均匀,雨季雨量大而集中,出体冲刷严重,草籽难以生长,全县植被覆盖率不足10%。且循化化县以农业、畜牧业为主,农业可耕种面积少,过度养殖放牧又对草场造成严重破环,因此,保护耕地、林地、牧区,使高速公路与沿线环境和谐共存,是设计的一个难点。
2.1.2对策措施
(1) 坚持生态环保选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路线方案布设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山体的破坏,减少高填深挖。同时对沿线的环境敏感点如:水资源保护区、学校、文物等,在充分调查清楚的基础上,路线布设时应严格按《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执行。路线布设时应尽量减少占用耕地,避让基本农田和经济作物区,贯彻执行交通部《关于在公路建设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在路线方案选择时将占用耕地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
(2)重视工程地质选线,尽量避让工程地质病害
在地质、地形条件复杂多样的地区兴建高速公路,必须始终坚持“地质选线,地质先行”的原则,加强各个阶段的地质调查、勘探工作,全面收集本地区公路、铁路、水利、建筑等地质科研成果,合理处治地质病害,有效控制施工变更和工程总量;确保地质资料(尤其是重要工点、重要路段)的可靠性,从地质层面上确保道路设施自身的安全。
(3)坚持地形选线,合理掌握标准,灵活应用指标
路线布设应以地形为依托,合理掌握路线平、纵技术指标,做到指标均衡,顺应地形,保持线形的连续性和指标的均衡性,使线形舒展流畅。对相当于强制性条款规定的极限值,如最小平曲线半径、最小竖曲线半径、最大纵坡,应严格掌握,但对属于好中求好的线形指标,如曲线间的直线长度,可灵活掌握;从行驶顺畅、线形连续、环境优美、景观协调的角度,地形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路线平曲线半径采用1000~3000米,曲线长度1~2Km为宜。
(4)加强路线方案比选,合理控制工程投资;
做好路线方案与工程方案的比选,争取最大限度地控制投资。选定路线方案时要进行多层次的方案比较,加强多方案研究比选,做到宏观、微观选线相结合,路线布设可考虑平、纵分离等线形及灵活运用局部路段线形指标;要选择工程规模小、实施难度小、对自然破坏小的方案;工程方案中的高路提、高架桥、深路堑、隧道等方案的选用,对路线方案有着重大的制约与影响,因此,需经反复推敲,才能确定一条安全环保、经济合理的路线方案。
2.2长大纵坡范围广
2.2.1 难点
路线起点海拔高1876.8m,路线所经大力加山海拔3599m,地貌自然平均纵坡达3.3%,路线所在走廊带又十分狭窄,沿线村庄、寺庙、农田密集,展线余地小,路线布设十分围难。不可避免造成长大纵坡范围大的结果,因此如何减少长大纵坡的范围、降低平均纵坡,是路线设计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2.2.2对策措施
路线设计时,应尽量利用地形,对平纵面设计进行优化,提高平纵面指标,尽量缩短大纵坡段落的长度;必须采用大纵坡时,可考虑设置爬坡车道、紧急避险车道,在路面结构设计上采用抗滑结构层等措施,并设置完善的交通安全措施、交通监控措施和交通服务措施等,改善大纵坡路段的交通安全问题。
2.3特长隧道隧址复杂
2.3.1难点
大力加山特长隧道长7870m,隧址条件将成为制约路线的重要因素,深入加强隧道的勘测、设计,将是本项目的一个重点。经初步设计地质调绘,在隧道进口附近存在一中型古滑坡,且断层与路线基本平行发展达65km长,因此路线布设应避绕滑坡、断层位置,选择范围较小。
2.3.2对策措施
施工图设计时应进一步查明隧址滑坡、断层等不良地质分布情况,加强特长路线方案比选工作。
断层带勘察重点:
①分析区域地质资料,确定区域存在的主要断裂及其展布组合特征,进而确定隧址区内可能存在的断层及其位置,通过现场踏勘和调绘追踪断层出露的位置,同时结合物探对可疑地段进行勘探,布设钻孔加以验证,揭露断层的位置、规模、产状。
②综合分析区域地震构造、地震活动性的基础上,在断层带两侧布设氡、汞探测点进行场地断层气探测,结合断层样本的放射性14C年代测试,判定隧址区内断层是否为活动断层,是否为发震断层,进行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
地应力测试:
分析区域历次构造运动,特别是近期构造运动,确定最新构造体系,进行地质力学分析,收集区域地应力资料,确定应力场的主轴方向。同时进行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试,判定隧址区的应力大小及方向,对隧道不同区段进行地应力评价,判定围岩是否会发生岩爆或大变形。
2.4桥梁抗震设计及减隔震措施
2.4.1难点
项目区域内起点段地震烈度较高,地震过程中桥梁一旦损毁、中断,便等于切断了地震区的生命线,次生灾害将十分严重,所以桥梁的抗震设计和采取有效的减隔震措施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