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当代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当代价值
【摘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人的需求是追求幸福的推动力,劳动是实现幸福的源泉,个人对社会的奉献是幸福的终极价值。加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有益于纠正生活中幸福观的误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提升人们对幸福的领悟,增强人们创造幸福的能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内涵;教育;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
1、人的需求是追求幸福的推动力
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明确地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在一定意义上“你自己的本质即你的需要”,对人的需要的摒弃必将促使人的“异化了的人的本质”“积累”。人自从生下来,就离不开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不断追求高一级的需求。比如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最终人们希望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感受闲暇生活,满足自己身心的需要。人有满足其自身需求的权利,从而维持自我的生命,获得发展。如果违背了人的合理需求,不尊重人的正当需要,这样的发展是一种畸形的、病态的、脱离人性的前进。因此,可以说,在需要的刺激下,人才会不断地创造,并在这一过程中追求幸福、享受幸福。2、物质满足和精神的丰富是幸福生活的根本内容
人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和精神这两大统一体,他是人类生活的两大
存在形式。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倡导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是实现幸福生活的最高形式。“对于一个忍饥挨饿的人来说并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1]由此而知,幸福是以物质为基础的,它对人的精神生活和幸福状况起着决定作用。它是人类生产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同时,精神的丰富和多样性对人的幸福有着推动的作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指出“一个民族为了在精神上更自由地发展起来,就不应该停留在肉体上的需求这一奴隶状态中,不应当是肉体的奴隶,所以首先必须留出时间来,以便能够在精神上创造和享受。”因而,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可以成为幸福的内容。
3、劳动是实现幸福的源泉
幸福不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是人类劳动实践的结晶。幸福寓于人类的创造活动之中。劳动实践是人类生活在本质上,也是人区别于动物,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人类在实践创造了自己所需的劳动成果,同时也不断发展了自己的潜能,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劳动过程中,人类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充分发展他们的身心,挖掘自身的内在潜能,实现自己本质力量。劳动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和工具,而使人不断地在创造中解放。因此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了一种快乐。”[2]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的幸福挖掘出了内在源泉和实现路径。
4、个人对社会的奉献是幸福的终极价值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
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不可分割的。人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当然社会的发展也不能离开个人的存在和发展。现实的人是社会个体和社会整体相统一的存在。社会的全面发展为个人的生存环境创造了基础,没有社会的发展个人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同时,社会是有无数个个体组成的大家庭,只要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对社会的无私奉献,社会才能成为一个良性循环的统一体。全人类的解放和发展才是个人人幸福的前提和保障,个人的生命价值才能最终得到实现与升华。
二、生活中有关幸福观的误区
1、享乐主义幸福观
这种观点认为人的幸福在于享受,而且人的本性在于趋乐避苦,强调了幸福的功利主义色彩,将幸福等同于物质享受,认为幸福是感性的与物质的,人们追求幸福的目的在于精神上的满足与肉体上的快乐。
2、禁欲主义幸福观
这种观点认为人只有对物质的需求加以节制,才能实现心灵的幸福与情感上的满足。人们之所以赶到不快,主要在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人的欲望导致了各种对生活的不满情绪,从而使人们的心灵无法得到宁静。
3、自我实现的幸福观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五个层次。其主要观点是
认为幸福的最终指向是人的完善。人在低一级的需求满足之后,便产生高一级的需要,而人的自我实现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只有当人的实现自己的价值时,人才会得到满足,感觉到幸福。人的幸福是人在知、情、意、行方面从事创造活动时的愉悦。
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当代价值
“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人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需质疑的”。[3]人的众多能力是在后天的教育中形成的,幸福能力也不例外。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人们的幸福感越来越低,觉得生活不幸福的现象比比皆是。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契机,教育引导人们树立科学、高尚的幸福观,具有重要的利益价值和现实意义。
1、培养人们珍视生命的意义
人的生命是弥足珍贵的,珍视生命本身就是幸福的内容。如果没有健康的生命,轻视生命,何来幸福可言。拥有健康的生命,在劳动和实践中创造幸福、享受幸福,领悟幸福的真谛,达到身心的和谐。所以,人们要在闲暇时刻体育运动,健全自己的体能,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对各种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使生命力旺盛,体味生活,感受幸福,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2、增强人们创造幸福的能力
幸福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对幸福的感知和创造力存在差异性。幸福不是某种既定的存在,它存在于现实的创造活动中。教育要引导引导人主动追求、
创造幸福,使每个人成为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主人,在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的过程中享受幸福,培养出人创造幸福的良好能力。
3、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只要在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丰富的和谐统一中,人的幸福才能天长地久。个人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决不能仅仅从物质或者精神单一的层面理解幸福。众所周知,离开衣、食、住、行人类就难以生存和发展,这是人们最为基本的生活需求,可是幸福的真谛不在于物质生活的满足和享受,这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所以,真正的人不应该让自己的幸福水平永远停留在动物水平,物质的需要和满足决不是人生的终极目的和全部内容。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对精神世界和理想境界的追求,从而使人的生命更有意义。教育作为一种育人的特殊社会实践活动,教会人们感受生活的美,发现幸福,积极乐观对待人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从而引导人们理解幸福生活的意义,将人培养成为乐观的、纯粹的、有积极趣味的人。
4、提升人们对幸福的领悟
马克思主义倡导人们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同时,着眼于整体,超越了对幸福理解的个体局限,实现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整体幸福才是幸福的全部内容和终极归宿。幸福教育的价值在于引导人们在发展中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价值追求,以社会的发展全体人民的幸福为己任,不断寻求个人的幸福与社会、他人的幸福的交融,自觉地将个人的幸福融入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