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文化现状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传统文化现状的思考
问:文革破坏和现在经济开发,哪一种对文化破坏更严重?
陈丹青:都很严重,没钱的破坏是一种严重,有钱的破坏也是一种严重。山西平遥的城墙之所以能保护下来,是因为没有钱拆城墙,结果留下了这道城墙,当时全国的城墙基本全拆了。比如北京,六七十年代的城市环境比现在有意思多了,那真是一座古城,现在哪叫什么古城啊?也不是现代都市也不是古城,隔开几块地方,有个紫禁城、有个故宫,其他地方全是高速公路、大楼......很奇怪的城市。
问:为什么中国人对于故乡、对于传统会有一种强烈的怀恋和追溯欲,像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还兴起了“寻根文学”,而另一方面,又把传统破坏得相当厉害,比如文革或者拆迁?
陈丹青:说怀念是以前,现在已经不在乎了,“不要问我从哪里来”,你去问问农民工,农民工还在乎什么家乡?哪儿能打工就行。现在家乡概念慢慢淡薄,拆迁拆得很多家乡都消逝了。中国人最伟大就在这里,寻什么根啊?活下去最要紧。
这是陈丹青对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的看法,我能感受出他的这种担忧与无奈的心情,或许我们都应该反省,在我们的民族灵魂中是不是有着什么十分宝贵的品质在逐渐流失,是不是我们已经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记得国学大师钱穆说过:“如果一个国家民族没有了文化,那就等于没有了生命。”
如何唤醒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尊重?这应该是每一个个体应该思考的问题。多了解一点,便能多尊重一点。虽然我们不能做到人人博古通今,经纶满腹,琴棋书画,样样在行,但是最起码我们不能一无所知,更不能将无知当作有趣。而由此引出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对传统文化敬而远之?
首先我觉得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趋于淡漠,可以说形成了对传统文化的信仰危机。尤其是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工具,在文化中的媒介作用越来越明显。而目前英语已基本成为国际语在全世界的普及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发展,在国内也是如火如荼:学校里现在从小学就开始上英语课,大学里英语四六级与学位、毕业证挂钩,虽然近几年取消了,但丝毫没有降低英语的重要性。职称考试也要考英语,社会上针对各个年龄段各个不同层次的英语需求者的培训班也都红红火火。在媒体,有着西方教育背景的人士在参加访谈类节目时,夹杂着英语单词高谈阔论的形象是十分时髦的。学习英语固然可以方便与世界的接轨,方便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但是不能太过分,不能让一门外国语言的重要性超过了自己的母语。阿道夫·希特勒说:“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消灭承载它的语言;要消灭这种语言,首先要从他们的学校里下手。”看看现在所有大小学校的课程,初中、高中虽然英语与语文的分值一样,但学生花在英语上的时间要远远的多于在语文上的时间。到了大学,索性没有了语文课,而英语依然占着不少的学分。难道我们的语文都学好了吗?难道我们对传统文化都了解了吗?想想希特勒的话,不能不为未来担忧!
还有就是各种表现我们祖先伟大智慧的手工艺、建筑、发明也在失传或是已经消失,比如算盘。2013年10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珠算备选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珠算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也很少有人再去使用算盘。珠算,作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凭借口诀指导拨珠而成,有人考证,“珠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徐岳撰的《数术记遗》,距今有1800多年的历史,因而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之誉。
在没有计算机和电脑的时代,可以说珠算是人们进行复杂计算的最好方法。曾几何时,“噼里啪啦”之声响彻校园。我印象最深的是电视剧《暗算》里面破解“光复一号”密码的时候,许多数学家围着大的圆形的算盘在计算核实数据,人声鼎沸,不绝于耳。电影《邓稼先》里面也有类似的情节,在一研究院进行原子弹的研究,计算各种数据和参数时也是用的算盘。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电脑和计算机的出现打破了珠算的地位,人们开始习惯于电脑和各种计算器的按键声,而渐渐把珠算抛在了脑后。2001年教育部更是在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珠算取消,理由是珠算的计算功能已被计算器代替,取消珠算教学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从那时起,珠算和算盘可以说是基本与人们的生活说再见了。
以尊重之心敬畏,以爱护之心靠近,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弘扬,任重而道远。谈一谈年俗、民俗吧。冯骥才说:其实假日和节日不同,假日是一种公民的福利,没有文化内涵,随便怎么过都行,但节日是有意义的,是有文化内涵的。我们中国人对自己的新年——春节已经喊了多年的“年味越来越淡”,并越来越显得淡漠、甚至反感。而对西方的新年——圣诞节却是越来越趋之若骛,为之兴味酣然。当越来越多的人们对白胡子老人、圣诞贺卡等越来越表现认可并风行城乡时,却将我们曾经祖祖辈辈、城市乡村、大街小巷来舞狮跳龙、扭秧歌,祈祷丰收幸福的群众性社火社戏活动,只限定流传在少数地方、把玩于少数老人中,几乎成了稀世之珍!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慢慢向中年老年人发展)在2月14日向情人送上玫瑰时,却没有多少年轻人知道,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的相会的鹊桥也能使有情人终成眷属。我们的学生对亚当夏娃在伊甸园偷吃禁果的西方创世纪神话烂熟于心,对夸父追日、女娲造人等中国创世纪传说却不甚了然。
较有讽刺意味的是,与国人漠然甚至不屑的态度相比,西方文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可甚至赞美却超过我们的想象,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开始对有着博大精深底蕴的中国文化感兴趣,研究汉学已成为一种时尚。国人一听托福、雅思都很来劲儿,奉若神明,毕恭毕敬,却很少有几个人知道HSK是什么,其实HSK就是汉语水平考试的简称,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商务)]是为测试第一语言非汉语者从事商务工作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在国外参加这个考试的人越来越多。从纽约地区的情况看,这种势头有增无减,学汉语的人大部分是年轻人,年龄最小的仅8岁。该项考试每年定期在国内外举办,这是一项在全世界最具权威的标准化汉语水平考试,目前,每年有几万名考生在中国及世界30国家和地区建立的100多个考点参加这项考试。
不要认为这是不以汉语作为母语的人才参加的考试,也不要自以为自己汉语水平一定就比人家高,以我们目前对待本土文化与外国文化的态度来看,外国人使用汉语的水平也许并不比我们差,我真不敢设想,有一天外国人来到中国,满想好好用一下汉语在中国有所作为,才发现中国人个个都在说英语!这种文化现象什么时候才能逆转完全取决于综合国力的增强和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再塑造,但增强信心是第一位的。除了语言,中国在国际上经济政治地位的崛起也引起了人们对东方文明的重视与研究,过去一直被扭曲的认识也开始纠正,尤其西方科学界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评价也越来越高。
复兴传统优秀文化,需要各个领域涌现出一大批有志有识之士,投入到宣传、继承、发展她的伟业中去。这样的人,要有淡泊名利、耐住寂寞、甘于奉献的精神,去挖掘、整理、创新,去传习、精通、弘扬,干得大汗淋漓却乐此不疲。比如保护民间文化的冯骥才、倡导儿童诵读经典的南怀瑾、王财贵等专家学者。这样的人不是多了,而是太少。
复兴传统优秀文化,更需要教育、宣传、文化部门发挥的主力军作用,尤其是教育部门的鼎力作为。综观近百年的教育,这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弘扬方面严重不作为,矫枉过正,现在是需要合理拨乱反正的时候。一切都要从娃娃抓起。基础教育阶段应该普及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职业、高等教育应该多办武术、中医、戏剧等传习传统文化的专门学校、院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