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刮痧技术知识以及相关基本操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片到,热茶,温开水,糖水。重者 水沟、素髎、内关、合谷、 太冲、涌泉、足三里等穴指压或针刺之。亦可灸百会、气海、关 元等穴。 2.滞针 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 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则感觉疼痛的现象。 处理 :可嘱不要紧张,用手指在邻近部位作循按动作,或弹动针 柄,或在附近再刺1针。单向捻转而致,须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 3.弯针 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的 现象。 处理 出现弯针后,便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系轻度弯 曲,可按一般拔针法,将针慢慢地退出。若针身弯曲较大,应注
得气
针刺的角度 :
是指进针时针身与所刺部位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 包括: 直刺 :垂直 适用于针刺大部分腧穴,尤其是肌肉丰厚部位 的腧穴 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 用于针刺皮肉较为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
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和在关节部的腧穴。 横刺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 用于皮薄肉少处的腧穴
针刺方法
Baidu Nhomakorabea
1. 提插法 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 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 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 法,即为提插法。对于提插幅度的大小、层次的变化、频率的快 慢和操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和针 刺目的等而灵活掌握。
2. 意义:得气,是施行针刺产生治疗作用的关键,也是判 定患者经气盛衰、病候预后、正确定穴、行针手法、针 治效应的依据。
3. 不得气原因: ①与患者的关系针刺得气与患者的精神 状态、体质强弱和机体阴阳盛衰等情况密切相关。②与 医者的关系。③与环境的关系。
3、催气 针刺后若不得气,可以均匀地进行提插、捻转, 或轻轻摇动针柄,亦可用弹、循、刮等方法,以激发经 气,促其气至,这就是催气。
5. 震颤法 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 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 。
行针的基本手法
1. 得气 亦称为“针感” ,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 的经气感应。得气与否与针刺疗效关系甚密 。当这种 经气感应产生时,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 同时,患者也会在针下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等感 觉,这种感觉可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
在临床上留针与否或留针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具体情 况而定.
出针 出针法是指行针完毕后,将针拔出的操作方法。若拔
针后,针孔偶有出血,是由于刺破血管所致,可用消 毒干棉球在针孔处轻轻按压片刻即可。
留针与出针
1.晕针 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 处理 停止针刺,平卧,头部放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静卧
2. 捻转法 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拇指与食、中指挟持针柄作一前 一后、左右交替旋转捻动的动作。注意捻转角度的变化、频率的 快慢和时间的长短,注意不要单向捻针
3. 搓柄法 是指将针刺达一定深度后,将针或内或外如搓线之状单 向捻转的方法。
4. 摇柄法 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进行摇动,如摇 橹或摇辘轳之状。
针灸、推拿、刮痧技术的知识以及相关基 本操作
了解毫针
毫针构造:针灸针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 规格有Φ0.14-0.50×15-75mm等上百种。以粗细28-30号,
1-3寸长的最为常用。 毫针的检查:针体必须光滑锋利,针体挺直,易于进针,手
感好,针尖具有“尖中带圆,圆而不钝”的特点,必须达到刺棉 花拔出不带纤维,挑木板不起毛勾的境地,施针痛感才小。 针柄针体连接牢固,否则容易断针。 毫针的保养:防止针尖受损,针身生锈、弯曲
在临床上除上述常用体位外,对某些腧穴则应根据腧穴的具体不 同要求采取不同的部位。同时也应注意根据处方所取腧穴的位置,
体位的选择 尽可能用一种体位而能针刺处方所列腧穴时,就不应采取两种或
两种以上的体位。如因治疗需要和某些腧穴定位的特点而必须采 用两种不同体位时,应根据患者体质、病情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有条件时,应尽 量采取卧位,以防病人感到疲劳或晕针等。
对针具的选择,现在多选用不锈钢所制针具,因不锈 钢不仅能防锈蚀,耐热,而且具有一定的硬度、弹性 和韧性。
在选择针具时还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形体,体 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浅深和所取 腧穴所在的具体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
临床上选针常以将针刺入腧穴应至之深度,而针身还 应露在皮肤上稍许为宜。如应刺入0.5寸,可选1.0寸 的针,应刺入1.0寸时,可选1.5~2.0寸的针。
应用针刺必须严格注意消毒灭菌。针刺前的消毒灭菌 范围应包括针
器械、医生的手指和病人的施针部位。 ①针具器械消毒: 方法很多,如高压蒸气灭菌法、
药液浸泡消毒法等。应尽量采用高压蒸气灭菌法。 ②医生手指消毒:医生的手,在施术前要用肥皂水洗
刷干净,或用酒精棉球涂擦后,才能持针操作。 ③施针部位消毒:在病人需要针刺的穴位皮肤上用酒
针具的选择
针刺时患者体位选择的是否适当,对腧穴的正确定位,针刺的施 术操作,持久的留针以及防止晕针、滞针、弯针甚至折针等,都 有很大影响。
因此根据处方选取腧穴的所在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既有利于 腧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 致疲劳为原则,临床上针刺时常用的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① 仰卧位②侧卧位③伏卧位④仰靠坐位⑤俯伏坐位⑥侧伏坐位
精或碘伏棉球擦拭消毒,穴位皮肤消毒后,必须保持 洁净,防止再污染。
针刺前及针具的消毒措施
一。进针法 临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称之为“刺手”。左手爪切 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之为“押手”。
1. 单手进针法 :只用单手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 2、双手进针法 :即左、右手互相配合将针刺入 。 3、管针进针法
针刺的深度:
是指针刺入腧穴部位的深浅而言。 1、察形气定深浅 2、观年龄定深浅 3、辨病情定深浅 4、识部位定深浅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留针 当针刺入穴位之后,要安静地多留一些时间,这种静 留以待气至的方法,称“静留针”。如果在留针过程中、 由于病情的需要,还应继续施用手法,或为加强针感, 或为达到补泻目的的方法,称为“动留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