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意识思维引导的设计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潜意识思维引导的设计方法

【摘要】通过对潜意识思维的研究来探索更有利的建筑设计方法,结合自身的设计过程,反过来推导潜意识思维对设计的影响。【关键词】潜意识思维;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建筑设计中的潜意识思维

建筑设计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的其中一种,事实上它与写作、绘画、音乐、诗歌等艺术形式创作过程中的思维模式有着共通之处。有人曾经提出盖里的设计并非是结构主义而是一种潜意识设计,同时盖里也认为建筑在未实现之前就已经存在,而建筑师的任务就是在一张白纸上去发现和寻找建筑的潜在形式。对于这种说法,我既赞同也持保留意见。潜意识设计思维确实是存在于我们的设计之中的,并且对建筑设计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潜意识思维的载体研究

思维载体指的是建筑师进行建筑创作活动中思维成果的外化物。如左图中所表示的一般,人的眼睛、大脑、手、计算机都是潜意识思维的载体,它们帮助设计师把潜意识思维转化成为真正的符号、图形和模型,是把抽象转换为具象的重要载体。

载体的重要性还在于,它能保存设计师的“潜意识”。由于“潜意识”往往是灵光一现,通过载体,一方面建筑师为自己继续修改和发展思维提供参考,透过一些表示方法,将自己的理念表示清楚给自己看,作为自我沟通之用;另一方面成为与其他人员交流的手

段,就是在不同阶段中,将自我的思维成果哪来跟其他设计者、业主和施工单位做意见交换。

三、“潜意识思维”与“设计构思”:困难思维和构思方法

如同之前所说,“潜意识思维”是建筑设计中“构思”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设计构思三环节包括有:立意-构思-表达技巧,它是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一环。构思的基本过程通常有:准备期、酝酿期、发展期、完善期和验证期。然而设计者在进行建筑设计构思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对设计无从下手、找不到设计的切入点、感到难以打破以前的设计俗套、被别人的设计左右而陷于困难境地。这也是我在设计时遇到的觉得最烦心却不得不面对的事情。

或许是因为设计者的思维很难一下子从有意识的思维水平进入

到潜意识思维水平,在这里我们认为潜意识思维正是创造性构思的关键。另一方面,构思困难还表现在设计者的思维不易达到逻辑思维与其他思维之间的相互转换。例如逻辑思维与跳跃思维的难统一性,也是老师经常所说的希望我们在设计时采用多种思维相结合的构思方法。

建筑设计方法的研究热潮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建筑模式语言、图示思维理论、建筑类型学、建筑形态学、建筑符号学、行为建筑学等设计方法理论都各有特色,在我看来,无论以何种方法作为切入点,都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只是切入点的不同导致问题的方向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产生差异。

四、理论与实践对潜意识思维的影响

1.“理论”与“潜意识思维”

黑格尔把各类艺术的发展进程归列为: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诗歌。这五者在视觉效果上逐步衰退,而在精神层面上层层递进。而最高层次的“诗歌”,仅仅用抽象的文字来产生共鸣,它的视觉效果局限在每个人的头脑中且不尽相同。我认为,我们看到了或感受到了艺术品的某些特征,然而又无法把它们描写或表述出来的原因,不是因为我们运用的工具是语言,二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和思维及其不能成功的发现那些能够描写或表述这些特征的概念,即转换器的失败才是关键所在。

语言与图形的转换虽然困难,但理论思想却往往主导设计者的“潜意识思维”。在前面所提到的“硬结构和软结构”图示中可以看出,理论思想是组成硬结构的一部分,而“创造性思维”这种灵感一现的思维并非空穴来风,它是由长年积累的“硬结构”所演化而来的。正所谓突发奇想也不过来自平日的积累,想必也是如此道理,理论思想对“潜意识思维”的指导功不可没。

在毕业设计时的设计-“成都金河宾馆的改扩建设计”,采用的就是将理念转化为概念在转化为方案的一个设计过程。原金河宾馆坐落在蜀都大道金河路与长顺上街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与人民公园隔街相望,与宽窄巷子老成都民俗街相连。由于该地块是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协调区,我们在设计时很容易想到用“场所精神”理论去解决该方案,通过“桥”作为切入点将人民公园和宽窄巷子相连,而“桥”的由来,则是源于已消逝的金河。我们提取了河流

的特质“导向性”“分流型”和“汇集性”。由“汇集性”引申出“回水沱”,它隐喻了商业和酒店的两大核心体系,结合内街的走势,总而贯通整个设计,达到协调共生。另一方面,桥表达了设计中的三种空间形态,一是将整个地块看做一座“桥”,衔接宽窄巷子和人民公园,形成一条景观轴线;二是把具有导向性和传统元素符号的商业内街看做一座“桥”;三是商业空间的空中连廊与平台,虚空间衔接实空间,休闲空间衔接商业空间。三中空间形态由大到小,从场地外到场地内,概念贯穿始终。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把“潜意识思维”划分为理性部分和想象部分一样,两者在创作中都有涉及。理性建筑思维是指在智力作用下,在一系列连续的符号信码中,可考虑有意义的和能达到目的的图像和模式,这有助于强化逻辑、解决问题、形成概念。

而理论思想作为理性建筑思维的有力支撑,加强了设计者“潜意识思维”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概念转化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了“潜意识思维”和“概念”之间的转化问题。

2.“模型推敲”与“潜意识思维”

模型是建筑物的微缩反映,它一定要符合形式美的法则。空间处理上,实体模型总反映出平立剖、透视的效果。空间形态虽然有空间的局限性,但内外的通透性、让人进入内部的参与性,却是其他设计手法无法比拟的。

例如,前段时间的9号教学楼设计中采用的就是空间模型推敲的方法。如前面所提到的,模型可以说是最直观的“潜意识思维”载

体。从空间形态上入手时,往往不能再在书本中寻找理论支撑,而是要把抽象的“潜意识思维”转化为具体的“空间形态组合”。如何表现这些空间层次和效果,用各种手段塑造或改变空间,无论是从室外到室内、从细部到整体、从单元到环境、乃至地形地貌的制作,均是空间元素与空间关系的体现与应用。这个期间,结合理论知识双管齐下,一方面对理论的结合有了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对空间推敲有了更深化的体会。

如9号教学楼设计中的空间推敲过程,从功能入手,结合入口、庭院的布置,多次尝试、修改和反复推敲,最终形成概念和形态的有机统一,是更加注重设计过程的体现。

从建筑模型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不难看出模型对设计者的设计思维有很大程度的启发培养作用,它是“潜意识思维”具象化的有效途径,也便于设计者自我交流和修改。设计师安东·高迪的设计方法就像它的建筑造型那样新奇,专门依靠模型进行空间造型推敲。这种方法不但不会约束创造力,反而会提高表现复杂空间的能力。

一方面,建筑模型将规划意图全部宏观的表现出来,规划范围和空间关系一览无遗,同时为设计提供更加丰富、合理、适用的空间模拟形象,另一方面,它有助于推敲难以想象的空间关系,训练设计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的互相转化,使设计者进一步认识空间形象与特征。

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