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主要粮食作物布局及商品粮基地建设.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主要粮食作物布局及商品粮基地建设
一、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布局
(1)稻谷
四川种植水稻历史悠久,春秋时代已有种植。
自从二千多年前兴修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后,更为成都平原发展稻谷生产提供了非常有利条件,从此水稻种植常盛不衰。
建国以后,水稻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1990年水稻产量达到2251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52.7%,比1949年前增长1.4倍。
但是,同期粮食产量却增长了1.85倍,在四大粮食作物中,稻谷增长幅度最小。
四川稻谷产量仅次于湖南居全国第二位,但从粮食构成来看,则是我国南方稻谷比重最低的省区之一。
造成水稻生产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是物质技术基础还不能保证水稻生产稳定发展。
四川农业区域多丘陵低山,农田基本建设的难度较平坝地区大,但长期以来,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比重一直较低。
例如1953—1983年农林水利气象投资额仅占全省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5.6%,而同期全国平均是
9.8%,较全国对农业投资比重低4.2%,从而影响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的迅速提高。
四川有冬水田约1800万亩,每年还有200万亩水田因缺水无法栽种水稻,就是最好的例证。
水稻分布广泛,全省除川西北高山高原外,种植水稻的县多达183个。
但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岷江、沱江、嘉陵江、涪江、渠江中下游浅丘地区,长江沿岸和安宁河谷地一带。
水稻分布高度,在盆周山地可达1200—1300米,在川西南则高达2200—2400米,如海拔约2300米的盐源盆地,水稻生长良好,是我国水稻分布海拔最高的地区之一。
四川水稻以中稻为主,约占全省水稻播种面积的95%以上。
由于大力推广杂交水稻,稻谷单产水平提高很快。
从1977年全省平均亩产283.5公斤,到1990年达到480.5公斤,在13年内,单位面积产量水平提高了69.5%,不能不首先归功于推广优良品种,这对稻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稻谷单产水平很不平衡,以盆地中部浅丘地带为最高,平均超过500公斤,这是由于盆中丘陵区中稻生长期间温度适宜,光照较多,高温酷暑和暴风雨天气均较少,光、热天气条件比盆西、盆东好,若水肥条件配合好,产量还可提高。
其次是盆西和川西南河谷地带,单产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盆周山地稻谷单产较低,一般仅300多公斤。
四川双季稻的比重很低。
目前种植面积尚不及稻田的5%,与南方各省区形成鲜明对照。
从四川盆地气候条件来看,虽然多数地区适宜双季稻的种植,但是四川盆地早春气温起伏大,不稳定,秋季降温早,多阴雨,而且年变率大,尤其是晚稻生长季节气候条件较长江中下游差。
一般说来,发展二熟制双季稻,季节矛盾不大,而发展三熟制连作双季稻,则季节矛盾较为突出,如若品种组合不当,茬口安排不善,技术措施跟不上,生产季节没有抓紧,就必然造成减产,产量反而不如一季中稻高,这是过去发展双季稻时起时落的重要原因。
由于中稻推广杂
交水稻,又较稳产高产,所以在当前条件下,应坚持以中稻为主,积极创造条件发展双季稻。
双季稻主要分布在盆南浅丘平坝和长江沿岸一带。
稻谷是四川人民喜爱的主粮。
省工、省肥、经济效益高,增产潜力大,是高产细粮作物,抓好水稻生产对促进整个粮食生产的发展和改善粮食结构,都具有重大意义。
四川发展水稻的潜力很大,目前尚有近两千万亩下湿田、冬水田,其中部分是泥脚很深、“冷浸”、有的含还原性物质过多的水田,水稻产量很低。
因此,改造低产田是发展水稻生产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次,要尽可能保证稻田满栽满插,提高稻田保栽率。
只要全力解决水的问题,提高稻田保栽率是完全可能的。
特别是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应该有计划地改土造田,扩大水田面积。
再次,要充分发挥水稻增产优势,在水、肥、茬口、人畜力等方面为水稻增产创造条件,真正实行“以水稻为主,兼顾其他作物”。
当前有些中稻单产不高,主要是迟茬口多和施肥不足。
据有关调查资料,芒种后迟栽中稻比小满前栽秧的减产
7.4—14%。
应很好调整小春生产中的水旱比例和粮、油、肥的种植比例,适当减少迟熟的小麦,增加油菜、大麦、绿肥和豆类早熟作物,并尽可能保证水稻生产所需的肥料。
最后要特别重视培育和推广水稻优良品种,以及壮秧等关键技术的落实。
可以预见,随着良种杂交水稻普遍推广,水稻生产必将得到更快的发展。
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发展双季稻,仍然是今后水稻生产的方向之一。
此外,为适应人民生活提高的需要,还应提倡种植优质稻谷。
(2)小麦
四川是南方小麦主要产区之一,建国以来发展很快,在粮食生产中,已经超过了玉米、薯类而居第二位。
1990年小麦产量达到701.7万吨,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16.4%。
小麦是四大粮食作物中发展最快的。
除高寒地区种植春麦外,主要是冬麦。
小麦是小春作物可与水稻、玉米、红苕等大春作物轮作换茬,又能与豌豆、胡豆、油菜等混种间作,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复种指数。
四川盆地冬温高,霜期短,整个小麦生长期积温高,且较干燥,小麦生长快、成熟早、少有湿害,产量一般较高且稳。
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善和改田、改土的进展,特别是冬水田的进一步改造,小麦的种植面积还将会进一步扩大。
建国以来,小麦是粮食作物中发展最快的,1990年小麦播种面积达到3332万亩,产量达到701.7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加1.2倍和6.02倍。
小麦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尤以成都平原和盆北各县种植比例最高,一般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5—30%,其次为盆地中部,占20—25%,而盆地东部、盆周山地及川西南一带种植较少,只占15—20%。
春小麦的面积和产量均不足小麦的1%,主要分布甘孜、阿坝两州海拔2500—350O米高山、高原地区。
成都平原小麦单位面积产量300公斤以上,是全国著名的小麦高产稳产地区之一,盆周山地和川西南山地小麦单产较低,多在200公斤以下,差距十分明显。
(3)玉米
玉米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既可春播,又可夏播,同时又是高杆作物,生长期较短,便于与其他作物间作套种,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
玉米虽属粗粮,营养价值却在稻、麦之上,较红苕质优、耐贮,又是良好饲料和工业原料。
所以无论在平坝、丘陵、山地都有分布,尤其在山区,比稻、麦、薯等更易发展。
玉米主要分布于盆地丘陵、盆周山地和川西南山地,播种面积占全省的92.3%,产量占90%以上。
尤以盆地丘陵地区,播种面积占全省一半多,产量占全省三分之二。
但是由于玉米耗水量较大又较省工,故在劳动力较少而降水量较多的盆周山地和川西南山地,玉米种植比例最高,一般占当地粮食播种面积30%左右,尤其在平武、北川、茂汶、宝兴、马边、雷波一带,玉米占粮食播种面积的50—60%。
建国以来,玉米发展很快,1990年玉米播种面积达到2567万亩,产量678.6万吨,与1949年相比,播种面积虽只扩大25.7%,而产量却提高了4.3倍。
近年来,由于大力推广带状种植,发挥边际效应。
玉米多与红苕、豆类、花生等作物间作套种,净作玉米在逐步缩小中。
同时由于春播玉米早播早熟,可避开高温伏旱、暴雨、连阴雨的危害,春播玉米受灾机遇较夏播玉米少,丘陵地区春玉米将有代替夏玉米的趋势。
特别是杂交玉米和地膜玉米的推广,更显出玉米增产的巨大潜力。
(4)大豆
大豆是一种遍及全省的粮食作物,具有粮油蔬菜兼用的多种用途,四川人民普遍喜食大豆及大豆制品。
1990年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287.8万亩和32.8万吨,难敷省内消费。
由于大豆生育期短,适应性强,比较耐荫,因而大豆广泛分布全省各地。
在盆地的平原、丘陵地区,多种植于田边、地角或间套种植,产量约占全省的60%;盆周及川西南多利用旱坡地净种或与玉米间作,产量不足全省的40%;川西北分布很少,仅占全省1.2%。
过去,由于大豆单位面积产量较低,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但是大豆是很好的养地作物和营养食物,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对大豆的需求量愈益增加,因而近年来,大豆发展很快。
今后还必须大力提倡种植大豆,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粮食生产发展途径与商品粮食基地布局
四川是一个人口众多交通不甚方便的内陆省,粮食生产应立足于自求平衡、略有节余。
既是省内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对全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因此,今后发展农业生产决不能放松粮食生产,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播种面积,并千方百计提高单产,确保人均粮食产量能稳定的增长。
为此,首先应当增加农业投资,加速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低产田、土,发展灌溉事业,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其次必须加强良种的选育、试种和推广工作,提倡科学种植,以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
第三要增大细粮比重,扩大水稻生产。
提倡栽培优质品种,发展豆类作物。
第四应重视旱地改造。
挖掘旱粮生产潜力,在水利条件未根本改变之前,走水、旱并重的路子,是当前粮食生产中应切实重视的问题。
第五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必须建立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的商品粮基地。
自1978年以来,四川粮食连年丰收,粮食供需矛盾得到缓和,但人均占有粮食水平不算高,可能提供的商品粮并不多又不稳。
为适应工业和城镇发展的需要,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创造物质基础,加强商品粮食基地的建设是很有必要的。
根据四川粮食生产条件和生产基础,商品粮食基地的建设,应以大、中、小结合,小片分散与大片集中相结合,省、地、县各级都应建立自己的商品粮食基地。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调动各级建设商品粮基地的积极性,积少成多,扩大商品性生产;有利于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发挥优势;有利于商品粮食基地接近消费区,降低运输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在省级商品粮食基地的布局上,除继续巩固成都平原老基地外,还应把建设重点转移到丘陵地区。
这是因为丘陵地区地域面积大,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均占全省55%以上,大大超过成都平原,在全省居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里粮食的丰欠往往决定全省的收成年景;同时丘陵地区农业生产基础也较好,尤其是光热条件优于成都平原;只是目前水利条件差,低产田、土多,但发展潜力大。
目前丘陵地区粮食生产上的优势已初露端倪,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使其潜在的优势得到发挥,促进粮食稳定增产。
因此,在继续发挥成都平原商品粮食基地增产作用的同时,还应把发展商品粮食的重点摆在丘陵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