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合同无效的原因——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第三人的利益
合伙协议无效的情形

合伙协议⽆效的情形合伙协议⽆效的情形有:(1)⼀⽅以欺诈、胁迫的⼿段订⽴合同,损害国家利益;(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利益;等等。
关于合伙协议⽆效的情形的问题,下⾯店铺⼩编为您详细解答。
⼀、合伙协议⽆效有哪些情形1、订⽴合伙协议、设⽴合伙企业,应当遵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原则。
2、有下列情形之⼀的,合同⽆效:(1)⼀⽅以欺诈、胁迫的⼿段订⽴合同,损害国家利益;(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盖⾮法⽬的;(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5)违反法律、⾏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合伙协议应当载明哪些事项1、合伙企业的名称和主要经营场所的地点。
合伙企业协议确定企业名称时⼀要依法,⼆要注意在其名称中注明“普通合伙”字样。
主要经营场所—般为企业的注册地。
2、合伙⽬的和合伙经营范围。
合伙⼈的姓名、名称和住所。
合伙⼈姓名即⾃然⼈合伙⼈的本名,名称即法⼈其他组织合伙⼈所使⽤的机构名称,住所即各合伙⼈的法定住址。
3、合伙⼈的姓名及其住所。
4、合伙⼈的出资⽅式、数额和缴付出资期限。
明确各合伙⼈对合伙企业出资的数量额度和各合伙⼈对其出资向合伙企业缴付的具体期限。
合伙⼈向合伙企业分期缴付出资的,应当分别标明各期缴付出资的具体时间。
5、利润分配、亏损分担⽅式。
合伙协议中规定的亏损分担原则、具体⽐例、数额对合伙⼈的责任分担具有重要意义。
6、合伙事务的执⾏。
7、⼊伙与退伙。
8、争议解决办法。
规定争议发⽣时,各⽅如何进⾏协商或调解;同时也应规定出协商或调解不成的,通过诉讼的⽅式还是通过仲裁的⽅式进⾏解决。
9、合伙企业的解散与清算。
合伙协议约定企业的解散清算⼀是要约定解散事由。
⼆是要约定合伙企业解散或破产后对其债权债务的清理清偿事宜。
10、违约责任。
违约责任指各合伙⼈在企业设⽴及经营中不按合伙协议约定履⾏相关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合伙协议⽆效的情形有:(1)⼀⽅以欺诈、胁迫的⼿段订⽴合同,损害国家利益;(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利益;等等。
民法典合同法第五十二条

民法典合同法第五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的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了合同无效的情形,这一条款对于维护合同的合法性、公正性以及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首先,我们来看“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这一情形。
欺诈,指的是一方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作出错误意思表示。
胁迫,则是指以给对方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意愿的意思表示。
当这种欺诈、胁迫的行为损害到国家利益时,合同被认定为无效。
这是为了保护国家的利益不受非法侵害,确保国家的公共利益和经济秩序得以维护。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当事人之间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相互勾结,共同实施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
比如,在房产交易中,卖方与第三方恶意串通,故意抬高房价,从而损害买方的利益。
这种行为破坏了公平交易的原则和市场秩序,因此相关合同应被认定为无效。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也是无效的。
这意味着当事人表面上采取了合法的合同形式,但实际上是为了实现非法的目的。
例如,通过签订看似合法的买卖合同,实际是为了进行洗钱等违法活动。
这种伪装不能使违法的目的合法化,合同自然无效。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作为合同无效的情形之一,涵盖了广泛的内容。
社会公共利益包括但不限于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社会道德等方面。
如果一份合同的履行会对这些公共利益造成损害,那么它就不应当具有法律效力。
比如,一份合同约定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大规模的商业开发,显然损害了公共利益,这样的合同是无效的。
最后,“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合同无效案例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合同无效案例篇一:9.合同无效的原因——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第三人的利益案情简介原告:某镇西麻王村村民委员会。
被告:王某,男,某镇东麻王村农民。
被告:某镇人民政府。
原告在“镇南水库”东南侧有土地一宗,约90亩。
XX 年,某镇政府将该镇部分村的局部土地进行统一改造开发,形成了统一标准的池塘。
原告的该宗土地即在其中。
XX年5月20日,某镇政府。
某镇政府与王某双方签订了《土地承包协议书》,协议约定:承包期限5年,自XX年5月20日至XX年12月30日;承包费为每亩每年26元,其中,在协议书附件中约定土地承包费由原告和某镇政府按16元和10元的比例分成。
合同签订后,被告王某向某镇政府交纳了一年的承包费,原告没有收到被告王某的承包费。
两被告签订土地承包协议未经原告同意,更未经村民大会或者村民代表大会同意。
原告以两被告的行为侵犯了其对土地的所有权为由,向法院起诉,请求法院认定两被告签订的《土地承包协议书》无效,并由被告王某将土地返还。
争议点对于认定两被告签订的《土地承包协议书》的性质产生了分歧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该宗土地属于西麻王村农民集体所有,被告某镇政府对其虽然没有发包权,但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其与被告王某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的效力处于待定状态,需要根据产权所有者的意思而确定。
因在法庭辩论结束前,该宗土地的所有者仍然没有对镇政府的处分行为予以追认,镇政府也没有取得对该土地的处分权,从而可以认定该协议无效。
第二种意见认为,本案两被告签订土地承包协议时,存在恶意串通的情节,并损害了西麻王村农民集体的利益,根据《合同法》第52条第2项的规定,该土地承包协议的效力并非待定,而是当然无效。
法理分析虽然两种意见的认定结果是一样的,但却混淆了两种性质不同的合同,同时也表明对《合同法》第五十一条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偏差。
我国《合同法》规定的效力待定合同有三种: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无权代理人以本人名义订立的合同、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产订立的合同。
双方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利益的理解

双方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利益的理解《合同法》上规定的恶意串通中的“恶意”,一般是指当事人具有加害他人的不良动机。
在一定意义上是以民法关于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等基本原则的规定限制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合同双方恶意的意思表示,隐藏于双方当事人的内心,一般需要从合同双方当事人履行合同的客观行为来进行分析和认定。
一般情况下,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订立合同多为获得非法利益,同时也损害了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但是获利并不是构成恶意串通的无效合同的构成要件,即使恶意串通合同的当事人没有为自己获利的目的,或者结果不可能使自己获得利益,但是由于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仍然为无效合同。
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解释和复函或者裁判意见阐明了据以认定构成恶意串通的关键要素:1、当事人之间均明知存在某种情形。
2、当事人为一方私利而相互串通,后果是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
民法上的“恶意”有两种含义:1、观念主义的恶意,指明知某种情形的存在,则重于行为人对事实的认知。
例如,国内企业明知某外商投资的对象为国家禁止外商投资的领域,仍接受外商的委托,以自身的名义投资于该领域。
2、意思主义的恶意,指动机不良,以损害他人利益为目的,则重于行为人主观意志上的应受谴责性。
比如,一方当事人利用其履行报批手续的便利,向外商投资企业审批机关报送伪造的合同及其材料,获得批准,使不具备资格的第三人获得外商投资企业的股权,而本应获得股权的另一方却未获得。
律师实务中,债权人要以债务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损害其利益为由而主张合同无效,其主要障碍是举证问题,因为恶意串通的法律后果比一般无效合同的法律后果更为严重,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要求十分严格。
首先,债权人应当证明恶意串通的双方在主观上有损害债权人的意图;其次,债权人应当证明恶意串通的双方必须有相互勾结和串通的行为。
在恶意串通损害特定当事人利益的情况下,常常发生合同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即恶意串通的行为损害了第三人的利益,构成对第三人的侵权,第三人有权请求恶意串通的行为人承担侵权责任。
法律规定合同无效的五种情形(3篇)

第1篇在市场经济中,合同是交易双方达成一致、明确权利义务关系的重要法律文件。
然而,并非所有合同都能得到法律的认可和保护。
根据我国《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以下列举了五种法律规定合同无效的情形,并对其进行详细解析。
一、合同无效的情形1. 涉及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禁止性规定(1)强制性规定: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必须遵守的规定。
合同内容违反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
(2)禁止性规定:指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行为。
合同内容违反禁止性规定的,合同无效。
2. 欺诈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
欺诈的合同无效。
3. 重大误解重大误解是指当事人因对合同标的物、标的物的质量、数量、性质等产生重大错误认识,导致合同内容与真实意愿不符,使对方当事人获得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重大误解的合同无效。
4. 约定不明确合同内容不明确,无法确定双方权利义务的,合同无效。
5. 乘人之危乘人之危是指一方当事人利用对方处于困境、急需援助等特殊情况,迫使对方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损害对方利益的行为。
乘人之危的合同无效。
二、具体情形解析1. 涉及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禁止性规定(1)案例: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一份房屋租赁合同,约定甲公司将一套房屋出租给乙公司。
合同签订后,甲公司发现该房屋属于违章建筑,违反了我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
因此,该合同无效。
解析: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
本案中,甲公司出租的房屋属于违章建筑,违反了《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因此合同无效。
(2)案例: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一份股权转让合同,约定甲公司将公司100%的股权转让给乙公司。
合同签订后,甲公司发现乙公司涉嫌非法集资,违反了我国《刑法》的规定。
因此,该合同无效。
解析: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的合同无效。
本案中,乙公司涉嫌非法集资,违反了《刑法》的规定,因此合同无效。
无效合同的例子无效合同的案例

无效合同的例子无效合同的案例无效合同的例子无效合同的原因(一)一方以欺诈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二)一方以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三)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四)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五)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六)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无效合同的举例例如以买卖合同的方式来转移财产逃避债务或者私分国有资产。
无效合同案例分析合同约定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即无效是否是无效合同案例5分无效。
由于人身伤害触犯刑法,伤害者无权要求被害人放弃起诉权。
但是,已支付的赔偿,可以向法庭提出在量刑时予以考虑。
无效合同的法定情形有哪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一)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二)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三)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四)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五) 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六) 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七)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担保合同无效的情况,例子 1.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无效。
《担保法》第五条第一款规定:“担保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无效。
担保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
”担保合同是以担保主合同债权为目的的,如果主合同债权因主合同无效而不存在,则担保合同也就失去了担保的对象,因而担保合同应随主合同无效而无效。
2.主合同有效,担保合同无效。
(1)担保人主体资格不合格而导致担保合同无效。
担保人主体资格不合格导致担保合同无效的情形主要有:一是国家机关不得为担保人。
无效合同的四种情形

无效合同的四种情形一、合同无效的第一种情形: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哎呀,咱先来说说这个欺诈胁迫订立合同还损害国家利益的情况哈。
就好比啊,有个人呢,他想骗国家的钱,就编造了一堆假的信息,然后去和国家相关部门签合同。
比如说,他骗说自己有个超级厉害的技术,可以让国家省好多钱,其实他啥都没有,就是想骗国家的资金来着。
这种情况下,这合同肯定不能算数啊,因为这是损害国家利益的呀。
再比如说,有人拿着刀架在别人脖子上,强迫人家和他签个什么合同,这合同要是涉及到损害国家利益的内容,那也是无效的。
国家的利益可是很重要的,不容许被这样恶意损害。
二、合同无效的第二种情形: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这恶意串通可就有点坏心眼儿了。
比如说,有两家公司,他们为了坑另一家小公司,就偷偷商量好了,签个合同来达到他们的坏目的。
他们可能会把价格故意抬高或者压低,让那个小公司吃亏。
又或者是,两个人串通起来,把原本属于集体的财产通过合同的形式据为己有。
像那种村里的公共土地,有人恶意串通签个合同就想占为己有,这是绝对不行的,这合同肯定是无效的。
还有啊,如果损害的是第三人的利益,比如说,为了让一个人得不到他应得的遗产,有人恶意串通签个合同来改变遗产的分配,这也是无效的。
三、合同无效的第三种情形: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这个就有点像披着羊皮的狼啦。
表面上看,合同好像是合法的,但是实际上呢,背后藏着不可告人的非法目的。
就好比啊,有人为了洗钱,弄个什么看似正常的买卖合同。
他把钱伪装成是买东西的钱,实际上就是把黑钱洗白了。
这买卖合同看起来好像没毛病,有货物有价格有买卖双方,但是它的真实目的是非法的呀,所以这种合同肯定是无效的。
还有一种情况呢,就是为了逃避债务。
比如说,一个人欠了好多钱,他就把自己的财产通过看似合法的合同转让给别人,实际上就是不想还钱,这种合同也是无效的。
四、合同无效的第四种情形: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共利益那可是大家的利益呀。
无效合同的特征是什么,法定情形有哪些.doc

无效合同的特征是什么,法定情形有哪些一、合同无效的情形:《合同法》第五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无效合同是广泛存在于各个领域中的,一般是由于合同的订立违反了相关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而导致该合同最终不发生当事人期许的法律效力,那么大家知道无效合同的特征是什么,而法定的无效情形又是怎样的吗?请阅读下文进行了解。
一、无效合同的特征是什么1、无效合同的违法性。
所谓违法性,是指违反了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以及社会公共利益。
这就意味着:(1)无效合同必须是违反了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判断无效的标准,应当以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为依据。
(2)所谓违法是指违反了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行性规定,而并非指违反了法律和行政法规的任意性规定,对于法律的任意性规定,当事人是可以通过协议而加以改变的。
(3)违法性还包括合同的内容违反了社会公共利益。
例如当事人订立进口“洋垃圾”的合同,即使其内容并未违反现行法律规定,但因其内容违反了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道德,因此是无效的。
无效合同的违法性表明此类合同根本不符合国家意志,因此不能使此类合同发生法律效力。
2、对无效合同的国家干预。
由于无效合同具有违法性,因此对此类合同应实行国家干预,这种干预主要体现在,法院和仲裁机构不待当事人请求合同无效,便可以主动审查合同是否具有无效的因素,如发现合同属于无效合同,便应主动地确认合同无效。
3、无效合同具有不得履行性。
所谓无效合同的不得履行性,是指当事人在订立无效合同以后,不得依据合同继续履行,也不承担不履行合同的违约责任。
4、无效合同自始无效。
由于无效合同从本质上违反了法律规定,因此国家不承认此类合同的法律效力。
合同一旦确认无效,就将产生追溯力,使合同自订立之时起就不具有法律效力,以后也不能转化为有效合同。
对已经履行的,应当通过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方式使当事人的财产恢复到合同订立之前的状态。
导致合同无效的原因

导致合同无效的原因导致合同无效的原因1、合同主体不合格。
如受雇一方提供了假的学历、学位、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聘用单位不具备招聘资格等。
2、合同内容不合法,即劳动合同有悖法律、法规及善良风俗,或是损害了国家及社会的公共利益。
如约定制造冰毒、假钞等。
内容不合法的劳动合同不受法律保护。
3、意思表示不真实。
劳动合同是双方合意的产物,应该是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示。
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违背一方的真实意愿,因而是无效的。
4、合同形式不合法。
这是指劳动合同没有采取书面形式、当事人也未实际履行主要义务,或者依法或应当事人要求应当鉴证的劳动合同没有鉴证等。
在一般情况下,只要当事人采取补救措施,使合同形式上合法化后,就可以认定合同有效。
返回目录合同无效有什么法律后果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的法律后果,是指无效合同或者可撤销合同的当事人,基于无效或者被撤销的法律事实,依法应承当的返还财产、赔偿损失和追缴财产等民事责任。
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者被撤销的,从合同成立时起就没有法律效力,对当事人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但是这种无效仍然会产生一定的法律后果,只是这种法律后果不是当事人意思表示所追求的,而是由法律直接加以规定的。
1 返还财产。
所谓返还财产,是指合同被确认为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受损失的一方。
如果一方取得,取得方应该将该财产返还给对方;如果双方取得,双方相互返还。
返还财产的范围,以全部返还为原那么。
这意味着,对方给付的财产,无论返还时是否存在,原那么上返还义务人须按原数或者原价返还。
如果原物存在应以原物返还,否那么应以种类物返还,不能以种类物返还时,应作价归还;如果原物有损坏,应予以修复后返还,或给付相当的补偿;如果对方给付的是金钱,除了返还本金以外,还应按银行利率支付利息;如果对方给付的是劳务、无形财产或者其他不能返还的利益,那么应折算为一定的金钱,予以归还。
2 赔偿损失。
所谓赔偿损失,是指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对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经济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依各自过错大小相抵后赔偿对方损失。
《合同法》简答题

《合同法》简答题1、国家对已成立的合同的不同态度,可将合同的效力分为哪几类?国家对已成立的合同的不同态度,可将合同的效力(广义)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合同生效。
如果法律未对生效要件有特别要求,当事人也无特别约定,并且合同符合民事法律行为生效的一般要件,则合同自成立时生效。
(2)合同无效。
如果已成立的合同欠缺根本性生效要件,则合同自始、确定、永远不能发生效力。
(3)合同效力待定。
合同效力待定是指已经成立的合同能否生效尚不确定,需取决于有关当事人的态度,如法定代理人、本人、权利人的追认或撤销。
(4)合同可撤销。
合同效力的可撤销是指合同已经生效,但效力存在瑕疵,如果撤销权人行使撤销权,则合同自始不发生效力。
(5)合同未生效。
已经成立的合同尚未满足约定或者法定生效要件而需要等待相应生效要件满足与否才能确定其生效与否。
2、合同生效的一般要件合同的一般生效要件如下:1)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意思表示真实是合同有效的重要条件。
所谓意思表示真实,是指行为人的表示行为应当真实地反映其内心的效果意思,且其内心的效果意思形成是行为人自己的真实意愿。
.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3)该要件又叫合同有效的合法性要件,这是合同生效要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
我国《合同法》第7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3、效力待定合同的类型(一)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订立的合同(二)无权代理人订立的合同(三)无权处分人订立的合同(四)关于《合同法》第50条的规定《合同法》第50条规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超越权限订立的合同,除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超越权限的外,该代表行为有效。
”据此可知,果合同的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行为超越了权限,而仍与之订立合同,则该合同对法人或其他组织就不具法律约束力。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所谓恶意串通,是指当事人为实现某种目的,串通一气,共同实施订方合同的民事行为,造成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损害的违法行为。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司法实践中并不少见,诸如,债务人为规避强制执行,而与相对方订立虚伪的买卖合同、所谓恶意串通,是指当事人为实现某种目的,串通一气,共同实施订方合同的民事行为,造成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损害的违法行为。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司法实践中并不少见,诸如,债务人为规避强制执行,而与相对方订立虚伪的买卖合同、所谓恶意串通,是指当事人为实现某种目的,串通一气,共同实施订方合同的民事行为,造成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损害的违法行为。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司法实践中并不少见,诸如,债务人为规避强制执行,而与相对方订立虚伪的买卖合同、虚伪抵押合同或虚伪赠与合同等;代理人与第三人勾结而订立合同,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的行为,亦为典型的恶意串通行为。
该类合同损害了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因而也具有违法性,对社会危害也大、是故,《合同法》将《民法通则》第58条第1款第(4)项所规定的“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为无效,纳入到无效合同之中,以维护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维护正常的合同交易。
恶意串通而订立的合同,其构成要件是:一是当事人在主观上具有恶意性。
即明知或者知其行为会造成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损害,而故意为之。
二是当事人之间具有串通性。
串通是指相互串连、勾通,使当事人之间在行为的动机、目的、行为以及行为的结果上达成一致,使共同的目的得到实现。
在实现非法目的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后,当事人约定互相配合或者共同实施该种合同行为。
三是双方当事人串通实施的行为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
恶意串通的结果,应当是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受到损害。
《合同法》第52条所规定无效合同之情形

《合同法》第52条所规定无效合同之情形我国《合同法》第52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⑷损害社会公共利益;(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具体而言:(一)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根据《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8条之规定,所谓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
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是在受欺诈人因欺诈行为发生错误认识而作意思表示的基础上产生的。
因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是行为人在他方有意的欺诈下陷于某种错误认识而为的民事行为。
构成欺诈应具备如下条件:一是必须有欺诈人的欺诈行为。
欺诈行为是能使受欺诈人陷于某种错误,加深错误或保持错误的行为。
主要表现情形有三种,即捏造虚伪的事实、隐匿真实的事实、变更真实的事实。
二是必须有欺诈人的欺诈故意。
欺诈故意是由于欺诈人的欺诈行为而使他人陷于错误,并基于此错误而为意思表示的故意。
三是必须有受欺诈人因欺诈人的欺诈行为而陷入的错误。
这里所说的错误”是指对合同内容及其他重要情况的认识缺陷。
传统民法认为,构成欺诈必须由受欺诈人陷入错误这一事实,受欺诈人未陷入错误,虽欺诈人有欺诈故意及行为,在民法上不发生欺诈的法律后果。
四是必须有受欺诈人因错误而为的意思表示。
所谓受欺诈人因错误而为的意思表示,即错误与意思表示之间有因果关系。
错误的认识必须是进行意思表示的直接动因,才能构成欺诈。
五是欺诈是违反了民事活动应当遵循的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要求人们在民事活动中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
根据《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9条的规定,所谓胁迫,是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相对方作出违背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
第三方劳务合同无效的情形

一、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1. 未经合法注册的第三方劳务公司签订的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合同主体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若第三方劳务公司未依法注册,则其签订的合同无效。
2. 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合同条款:如合同中存在违反《劳动合同法》、《劳动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的条款,该条款无效,合同整体无效。
二、合同主体不适格1. 第三方劳务公司不具备派遣资质:若第三方劳务公司未取得相应的派遣资质,其签订的合同无效。
2. 用工单位不具备用工资格:用工单位若不具备用工资格,如未依法取得营业执照等,其签订的合同无效。
三、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签订的合同1. 第三方劳务公司以欺诈手段签订合同:如虚构派遣岗位、虚报派遣人员资质等,使用工单位或劳动者陷入错误认识,签订的合同无效。
2. 胁迫签订合同:第三方劳务公司以威胁手段迫使用工单位或劳动者签订合同,该合同无效。
3. 乘人之危签订合同:第三方劳务公司利用用工单位或劳动者的困境,迫使对方签订对自己有利的合同,该合同无效。
四、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1. 第三方劳务公司与用工单位恶意串通,规避法律法规,签订损害劳动者权益的合同,该合同无效。
2. 第三方劳务公司与劳动者恶意串通,损害用工单位利益,签订无效合同。
五、合同内容不明确或存在重大误解1. 合同内容不明确:合同中关于派遣岗位、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等关键条款不明确,导致合同无法履行,该合同无效。
2. 存在重大误解:合同双方对合同内容存在重大误解,导致合同无法履行,该合同无效。
六、合同签订程序违法1. 未依法签订合同:合同签订过程中,未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如未进行备案等,该合同无效。
2. 伪造合同:合同双方伪造合同,以欺骗对方,该合同无效。
总之,第三方劳务合同无效的情形较多,涉及法律、主体、内容、程序等多个方面。
在实际操作中,各方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确保合同的有效性,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电大——《合同法》小抄(已整理直接打印)

1、合同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答:①概念: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②法律特征:㈠合同是双方或多方的民事行为;㈡合同是意思表示一致的民事行为;㈢合同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内容。
2、合同的分类。
答:㈠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㈡要式合同与不要式合同;㈢主合同与从合同;㈣单务合同与双务合同;㈤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㈥有名合同与无名合同;㈦为本人利益的合同与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㈧本合同与预约合同;㈨格式合同与非格式合同;㈩确定合同与射幸合同;(十一)一时性合同与持续性合同。
3、合同法的涵义。
答:合同法是指调整合同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答: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保护公序良俗原则和合法原则。
5、合同订立的概述。
答:合同的订立过程其实就是指合同当事人合意的过程,也就是指订约当事人使其就合同的主要条款所作的意思表示趋于一致的过程。
6、合同当事人的缔约能力。
答: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所谓民事权利能力,是指能够担当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法律资格。
所谓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或意思表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
7、订立合同的程序。
答:合同订立的基本程序是要约和承诺。
8、特殊缔约形式。
答:一、招投标程序。
㈠招标㈡投标㈢开标和验标㈣评标和定标㈤签订合同。
二、拍卖程序。
㈠签订拍卖合同㈡发布拍卖公告㈢竞买㈣拍定。
三、强制缔约。
四、附合缔约与格式合同。
9、合同的内容。
答:合同作为一种法律文书,其内容就是指合同的条款所确定的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10、要约和承诺的基本概念及其法律规定。
答:①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要约一经发出即对要约人产生了法律上的拘束力。
②承诺是指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从法律上说,承诺必须具备其应当具备的条件以后,才能产生预期的法律效力。
合同法52条

合同法《第52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此条是关于无效合同的规定。
已如前述,合同的成立是事实判断,而合同的生效是价值判断。
无效合同就是国家对已经成立的合同所作的价值判断。
无效合同是指合同虽然已经成立,但因其在内容上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而无法律效力的合同.一般认为,无效合同是自始、绝对无效.但是,无效合同中还有一类比较特殊的,即并非当然无效而仅对特定的当事人才发生无效后果的合同。
有学者称此为相对无效的合同。
此种合同的特点是该合同并不是自始的、当然的无效,只有特定的相对人才能够主张合同无效,而不是所有人均可主张该合同无效。
一般认为,我国合同法中恶意串通,损害特定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应当属于相对无效的合同.根据本条规定,无效合同包括如下几种,下面分别论述。
第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是在受欺诈人因欺诈行为发生错误而作出意思表示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欺诈作为的结果,但其本身与欺诈行为是有区别的。
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谓依他人之欺骗行为陷入错误而为之意思表示",并在此基础上订立的合同,它是在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基础上产生的合意。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欺诈行为都导致合同无效,只有那些因欺诈而损害了国家利益的行为才能导致合同的无效。
其他的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按照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属于可撤销的合同。
胁迫是以将来要发生的损害或以直接施加损害相威胁,使对方产生恐惧并因此而订立合同。
可见,胁迫行为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以将要发生的损害相威胁。
《合同法》第52条所规定无效合同之情形

《合同法》第52条所规定无效合同之情形我国《合同法》第52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具体而言:(一)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根据《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8条之规定,所谓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
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是在受欺诈人因欺诈行为发生错误认识而作意思表示的基础上产生的。
因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是行为人在他方有意的欺诈下陷于某种错误认识而为的民事行为。
构成欺诈应具备如下条件:一是必须有欺诈人的欺诈行为。
欺诈行为是能使受欺诈人陷于某种错误,加深错误或保持错误的行为。
主要表现情形有三种,即捏造虚伪的事实、隐匿真实的事实、变更真实的事实。
二是必须有欺诈人的欺诈故意。
欺诈故意是由于欺诈人的欺诈行为而使他人陷于错误,并基于此错误而为意思表示的故意。
三是必须有受欺诈人因欺诈人的欺诈行为而陷入的错误。
这里所说的“错误”,是指对合同内容及其他重要情况的认识缺陷。
传统民法认为,构成欺诈必须由受欺诈人陷入错误这一事实,受欺诈人未陷入错误,虽欺诈人有欺诈故意及行为,在民法上不发生欺诈的法律后果。
四是必须有受欺诈人因错误而为的意思表示。
所谓受欺诈人因错误而为的意思表示,即错误与意思表示之间有因果关系。
错误的认识必须是进行意思表示的直接动因,才能构成欺诈。
五是欺诈是违反了民事活动应当遵循的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要求人们在民事活动中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
根据《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9条的规定,所谓胁迫,是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相对方作出违背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
法律规定无效合同的认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合同是市场经济中最为常见的交易形式,是市场主体实现经济目的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合同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出现无效合同的情况。
无效合同不仅不能产生法律效力,还会给当事人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因此,准确认定无效合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根据我国《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无效合同的认定标准、情形及法律后果进行分析。
二、无效合同的概念无效合同,是指不具备合同生效要件,不能产生法律效力的合同。
无效合同自始无效,当事人不能依据合同主张权利。
三、无效合同的认定标准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无效合同的认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合同法》第五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
”这意味着,如果合同内容违反了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该合同即属于无效合同。
2.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合同法》第六条规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无效。
”这里的“社会公共利益”包括国家利益、社会道德风尚、公共秩序等方面。
如果合同内容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该合同也属于无效合同。
3.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合同法》第七条规定:“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无效。
”恶意串通是指当事人明知对方存在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意图,仍然与其进行交易。
4. 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合同法》第八条规定:“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无效。
”这里的“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胁迫”是指一方当事人以即将发生的损害对方利益的行为相威胁,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意愿的意思表示的行为。
四、无效合同的情形1.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1)合同内容违反了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如合同标的违反了国家产业政策、合同标的违反了国家资源保护法规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